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社区传染病防治是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社区传染病防治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的规模以及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对社区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以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1]。尤其是城市社区是预防以及控制传染疾病的重要阵地,要想做好社区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就必须认清社区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特点,才能做好其预防控制措施。本文就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对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1例,女性患者226例,年龄为6-41岁,平均年龄为(23.5±17.5)岁,其中儿童有305例,成人有162例。共涉及到5个社区。
1.2研究方法
对所有传染病患者进行分类建卡,统计,正规报告疫情,同时与服务前后询问并且记录患者以及家庭成员情况,用Excel统计传染病的发病种类。
2 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社区传染病主要为:病毒性肺炎、流行性感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其中儿童是主要的传染病人群。病毒性肺炎以及流行性感冒分别占68.09%、18.20%;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剩下部分是寄生虫。传染病具有发病时间短、流行范围广、死亡人数多并且容易引发社会恐慌的一种疾病[2]。由于传染病在非免疫人群中传播时,发病往往呈现几何级数甚至指数曲线增长,并且传染病疫情发病比较急且快,大多需要紧急处理。然而一旦采取了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就能够很好的控制其疫情,因此,做好其预防控制是相当重要的。
社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有相关文献报道出,[3]对传染病社区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以及控制其疫情的有效方法。首先,向社区群众介绍相关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预防方法;其次,对社区传染病患者进行营养指导,病后进行康复训练;再次,做好其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辅导;最后,对社区群众应经常对所出入的地方进行消毒。②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在本次研究中,儿童是传染病中最大的群体,由于其生理还没成熟,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对外界的抵抗例相对较弱,容易染上传染病,做好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首要任务。首先,对于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由产科护士接种卡介苗,并且由社区中心或者是地段医院进行乙肝的注射。其次,对新生儿进行接种之后,实现全程跟踪,了解接种过后的反应;最后,对免疫效果实行监测。在通常情况下,在儿童接受完乙肝疫苗以及麻疹疫苗之后,就必须到相关卫生部门进行效果监测,从而了解其疫苗抗体的保护水平,如果抗体的保护水平存在不足的条件下,应该相应的加强接种,及时的进行复种[4]。③加强社区传染病疫情的管理以及访视。除了甲类传染病,对于乙类以及丙类传染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像麻疹、水痘以及风疹患者,在患者发病之后,护士应在24小时内进行初访,对于第一次访问,应该对其进行确诊,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同时做好其访问记录。采取切实可行的社区防疫措施,在家庭社区中应实施消毒隔离与医院相比,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创造条件,实现其消毒,切实将预防以及控制疫情工作落到实处。④对社区的疫情进行监测。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有效控制,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好其预防工作。必须对社区人员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筛查[5]。根据不同季节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估测,实现早期监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其疫情。在社区中一旦发现有传染病患者,应该立即对其进行报告,对于病原体携带者以及潜伏期患者应根据其住址以及诊断、治疗建立档案,以便后期的随访,为其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社区传染病应该针对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及时的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开展社区预防免疫接种,进行教育传播以及提供心理咨询等。特别是儿童,更要注意对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甘亚玲,姜明云.社区传染病访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18):370-371.
[2]常艺,刘民,刘艳俊等.北京市某社区2008年报告传染病发病资料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769-771.
[3]谢琳娜,范存士,于冬青等.社区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家庭健康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9,24(19):89-91.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病;疾病传播;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69-01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
1. 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2.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3. 保护易感人群。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4. 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二 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
当疫情发生后,通过疫情报告程序把疫情报告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及有关技术资源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报疫情与处理
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
(1)报告者单位、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报告日期和时间。
(2)事件基本概况:包括发生疫情的类型、性质、时间、地点,疫情发生发展经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和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检验结果,初步诊断意见,当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询问是否已将疫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没有,应要求报告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提出将患者送入就近大医院诊治的建议及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的意见,询问所需的技术支持。
(5)初步处理情况:将接报疫情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及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6)记录人姓名、接报时间。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
包括现场调查组织措施、调查物品准备和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等。
(1)现场调查组织措施、疫情分级调查处理及组织协调。
(2)调查物品准备:现场调查物品充分准备是顺利进行现场调查的保证,包括个案调查、暴发调查、采样登记等各种调查表格,采样器材,消杀药品和器械,车辆等。
(3)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与使用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种相关的传染病疫苗,执行职务时穿着防护服装,建立实施操作时的隔离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体格检查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因此现场调查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卫生和保护,预防感染。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对照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等。
(1) 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判断暴发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暴发疫情开始发生的日期,暴发按日发病的人数,哪些地区或单位部门有病例及发病人数,查清并登记暴发过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2)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疫情暴发后,结合职业、环境、生活、接触人群、动植物情况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3) 初步调查:核实临床诊断,判断暴发:核实诊断是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疾病的诊疗经过,并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等。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
其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1)控制传染源:对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家庭医学追踪观察,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触者进行监测,根据暴发传染病的特性和相应疫苗的性质,决定是否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传染病防病知识和措施的宣传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对疾病流行的认识,预防疾病继续发生和传播。
2)在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期,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症状,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高。
3)对于染病的动物,除采取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外,应立即杀灭,并用焚烧等方法杀灭疫源地可能传播疾病的虫媒或动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分为疫点和疫区,一般单个或范同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区。
(3) 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离,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据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密切观察其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
5.总结评价,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描述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分析暴发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三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设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否吻合,评估采取的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暴发疫情预防控制全过程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防治、监测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和反馈,最后对有关资料分类归档。
参考文献
[1]徐更强,卢文波,钟峰.关于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体会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7(5): 79-80.
[2]李立明.流行病学 2001.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特点;问题;提高管理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1 关于传染病的认识
1.1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顾名思义就是指病原体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之间的接触而发生传播的疾病。现阶段,我国将传染病分为了三大类别,分别为甲型传染病、乙型传染病和丙型传染病,共三十九种。
1.2 传染病的特点
1.2.1 病原体的不同性: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具有不同的特异的病原体,病原体即可能是微生物、又可能是寄生虫,他们又由不同的病毒、细菌、真菌和螺旋体等组成。
1.2.2 传播性:传播性是传染病有别于其他疾病的首要特点,它能够将其病原体通过接触、血液、飞沫、粪口等形式传染给他人或动物,使其患病。
1.2.3 季节性:部分传染病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季节的不同会出现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给部分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带来途径,例如,流感。
1.2.4 传染后的免疫性:大部分传染病在治愈后,会在体内产生一种抗体,使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疫性。有的传染病一次治愈后,可以终身免疫,例如,水痘、麻疹等疾病。
2 医疗机构中对传染病预防存在的问题
2.1 传染病预防控制与管理投入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与管理要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约占总体医疗卫生费用的百分之十五,而大部分发达国家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占总卫生费用的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由于投入资金的有限性,是我国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落后的主要客观因素之一。
2.2 传染病控制预防医疗机构不健全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与现阶段的医疗体系没有有效的衔接,在信息的沟通和传递方面,无法实现畅通。由于我国医疗机构仍然存在只注重医疗,而轻预防的观念,使得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一旦出现大面积、流行性传染病,例如SARS;会给国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2.3 缺乏一流的预防管理人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市场价值的影响,许多医学人才都从事了医疗事业,而疾病预防和控制却很少有人问津,使得在此领域中的人才较为贫乏。人才配置结构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这样的人才体系难以应对突发的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2.4 传染病预防控制缺乏配套的法律支持
我国针对传染病预防控制与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支撑,许多工作缺乏完善的程序性,导致可操作性较差。由于配套制度和法规的滞后性导致大量医疗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2.5 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人员业务知识不足
由于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部分医护人员对传染病预防控制责任心不强,对业务知识的更新较慢,导致技能水平的下降,出现疫情后难以迅速做出反应,影响控制的效果和速度。此外,部分传染病患者对传染病的传播性和危害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病原体的迅速扩散,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3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要措施
3.1 加大对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投入
为了有效的推动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资金投入是十分重要的推动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逐渐加大对疾病防控事业的资金投入,在各个城市建立起相应的疾病防控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传染病医疗设备,为传染病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平台与支持。通过城市向周边县、镇、村发展,逐步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一体化。
3.2 转变观念大力宣教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要发展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首先要转变传统的“重医疗,清预防”的观念,使有关部门和社会大众逐步认识到疾病防控的重要性。宣传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首先要明确疾控工作的方针政策,通过传染病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疾控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使国民对传染病有正确的认识,掌握预防、控制传播的基础常识,更好的为医疗及国民健康服务,达到促进疾控事业发展的作用。
3.3 做好传染病疾控系统体系与医疗体系的对接
为了更好的推动传染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应当将其与医疗体系有效的对接,建立完整的体系结构,保证两个系统之间信息的共享,确保沟通和传递的畅通性,只有这样才能当出现突发性流行性传染病时,变得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3.4 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疾控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在医学高校中进一步开发疾控专业课程,从高等院校中培养新兴的疾控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对目前传染病疾控预防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定期业务技能培训,学习现阶段国外先进的疾控技术,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加大对疾控人员的考核管理,实行“优者上,劣者下”的选人机制,使疾控人员自觉的重视本职工作。此外国家要加大对传染病疾控人才的待遇与奖励政策,防止出现人才的流失。
参考文献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1
传染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受到很多因素如社会、经济和人群文化素质等影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当前,传染病已成为一场全球性危机,包裹我国在内的人群受到新、旧传染病的威胁。因此,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1 研究表明,传染病的流行取决于许多因素
1.1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由于地区经济落后、贫困状态导致的健康不良,人口增长和大量流动,也增大了新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机率;城市过度拥挤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状况恶化等都是导致传染病传播的原因;另外经济的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也导致有些人群精神颓废,吸毒、不正当的、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都成为一些传染病的传播渠道。
1.2 环境破坏
由于人类的不断扩张,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砍伐森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使原有的生态屏障被破坏。一些野生动物被迫离开了它们的栖息地,而与人类的地理距离逐步缩小,动物身上的致病微生物传到人群中(如2003年的果子狸传染非典)。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球越来越小,人与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传染病的传播,都会迅速的传染到其它国家,我国也是如此(如2009年我国发生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流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刻不容缓。
1.3 我国的传染病监管机构预防和监测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传染病流行病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长期危害人们的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致使我国有些地区对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和具体措施上的松懈,传染病的专业工作机构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相关防疫专业人员缺乏专业训练,其传染病监管机构监测力度削弱和硬件设施不足,导致新的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2 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措施
(1)加强民众对传染病认知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群众的有关新发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及如何预防的措施和方法。各级政府和宣传、卫生、教育、新闻媒体以及群众组织,要以学校、社区、农村为重点,广泛宣传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危害性,普及卫生知识,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预防、控制和处理工作,提高群众自我防治意识和能力。
(2)有效手段控制传染源
对传染病必须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特点,加强社会对传染病反应能力,关键是突发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并应该根据传染病防治具有群体性、主动性、社会性、随意性、突发性、范围广、工作量大、内容多等特点,遵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对一些群发病或不明原因的疾病,要高度警惕,做好隔离工作及监测、报告工作。对于传染病接触者也应酌情采取留验、医学观察、紧急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等不同的管理措施。密切关注国外已有而国内还没有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尤其是那些有资料显示国内有可能发生的新发传染病。要熟习掌握这些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原学特点、治疗和控制措施等,同时引进这些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和方法。
(3)加强新发传染病的监测管理工作和防疫人员的培训要想预防传染病,在疾病监测方面,我国建立了疾病健康监测系统,包括法定传染病的监测报告系统、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死因报告及出生统计监测系统、专病报告系统, 但由于现有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报告内容重复、各系统自行运行缺乏沟通等问题,常常出现一个病种多头上报,导致数据差别较大的情况。所以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完善报告制度,调整、协调和改进用于早期监测、追踪和评价的监测系统,发展更多有效的用于识别、控制和预防的新发传染病的网络。
(4)加强传染病防制领域的研究
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还需要加强研究防治方法快速反应,建立一个拥有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公共卫生系统,使卫生部门有办法迅速诊断、控制和治疗数量庞大的急性传染病患者。重视传染病暴发及突发疫情的发生及其分布研究;研究高效多价疫苗,开展传染病防制的决策和评价等软科学研究,开发有效的信息管理工具,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以适应新时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需要。
3 讨论
为了搞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的工作方针和传染病监测管理方案,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传染病防控的长效机制,各有关部门的责权利有待进一步明确,特别是与传染病预防、诊断、治疗等各个环节有关部门的职责及其之间的协调,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继续做好全人群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进一步加强重点部门和人群的疾病监测,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严格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建立新发传染病的专业疾病控制队伍,时刻迎接着挑战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陈启军.论传染病的危害及我国的防治策略[J].中国基础科学, 2005;6:20.
[2]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22-24.
[3] 许盛华.探讨传播渠道对卫生行为影响的有效性[J].中国健康教育,2004,12(2):31.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流行传染病;乙型肝炎;结核;预防;控制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202
传染病主要指的是由于病毒、寄生虫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中, 传染病具备着传染性与流行性, 对人类正常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具备着非常严重的威胁[1]。所以, 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对流行传染病进行控制与预防一直是相关传染病专家所重点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中选择焦作地区102例正常成年人以及给予流行传染病控制与预防干预的102例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以探讨分析流行传染病的控制途径与预防措施对于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具有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焦作地区102例正常成年人(对照组)以及给予流行传染病控制与预防干预的102例正常成年人(研究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男50例, 女52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46.9±5.9)岁;对照组男48例, 女54例, 年龄22~61岁, 平均年龄(47.8±5.1)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与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干预方法
1. 2. 1 完善相关的传染病控制机制 传染病的传播与发生期间, 应对传染病进行严密监测, 其主要包含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监测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机制(救治机制、卫生监督、疾病预防、信息情报及疾病控制体系等), 从而有效的完善卫生检疫体系[2]。
1. 2. 2 重视全民参与情况 结合流行传染病的具体发病特点, 使全民参与宣传力度逐步的加大, 开展实施三级保健网, 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同时, 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易感人群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 有效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3]。此外, 还应该对易感人群免疫预防进行重视, 通过疫苗接种使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控制, 同时改善食品监督管理与居民卫生条件, 从而有效的降低传染病的传播与发生。定期对常见传染病进行监测, 其主要包含居民免疫水平、病原体特征、居民死亡、发病情况以及宿主分布与种类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有效的对流行传染病的传播与发生进行预防与控制。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研究对象结核与乙肝等常见的流行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流行传染病发病情况对比研究组发病率为7.84%, 对照组发病率为14.71%, 研究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近几年, 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其原因主要为抗菌药耐药性、滥用抗菌药物以及病原体变异等[4]。随着全球环境的日趋恶化, 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病原体, 所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流行传染病进行控制以及预防, 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可以有效的使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控制, 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5]。
本研究中选择焦作地区102例正常成年人以及给予流行传染病控制与预防干预的102例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其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干预后研究组发病率为7.84%, 对照组发病率为14.71%, 研究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积极有效的开展结核与乙肝等常见流行传染病控制与预防干预措施, 可以有效的使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控制, 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哲夫, 万康林, 张金声, 等.我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25(1):8-11.
[2] 李庆虹, 常彬霞, 赵军, 等.新发传染病可查询数据库的建立. 传染病信息, 2008, 21(3):164-166.
[3] 廖敏芳, 杜丽明, 光韵诗, 等.常见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分析与控制措施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2(3):405-406.
[4] 李桂香, 王琳, 吴恩涛, 等.利用流感监测信息测算流感预警线的一种简便方法.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9, 26(6):631-633.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学校是一个特殊场所,就餐、就寝人员集中,容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和暴发流行。因此,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工作,2006年4月6日卫生部同教育部制定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1],现就如何开展高等院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报告如下。
1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1.1 认真做好学生入校、职工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对每一名入学的学生,新就业的教职工都要进行严格的体检,按照《学校卫生管理条例》和学生常见病防治要求执行,并且做好以后的定期体检工作。高等院校应当有校医务室,专人负责学生、老师的健康档案。入学、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传染源,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1.2 搞好学校食堂、寝室、教室卫生学校食堂就餐人数多,人员集中,容易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为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学校食堂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确保饮用水、食品原料、食品加工和贮藏符合要求,同时做好餐具、炊具消毒工作,认真执行食品的加工流程和有关食品留样规定并做好登记。教室、寝室是学生们集中学习、休息的场所。人均教室、寝室空间应达到相应的标准;采取湿式打扫卫生方式,保持教室、寝室的整洁卫生;要做到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如传统的醋熏方法、漂白粉澄清液喷雾消毒法等。
1.3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改善营养,锻炼身体,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可提高身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预防季节性疾病。冬春季节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还有最近几年发现的SARS、人禽流感等,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皮疹等。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相应的疫苗。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利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如多开窗换气,多喝开水,多吃含有维生素B、C的食物,劳逸结合,保持体力和充足的睡眠,及时增减衣服做好自身保暖,不随地吐痰,不吸烟等。夏季重点预防肠道传染病,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肝、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系列人体病变的传染病,预防肠道传染病,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随便在外面的零售摊点就餐,饭前便后要洗手。 1.4 社会上有传染病流行时,学校做好相应的学生的预防工作校医应经常向防疫部门了解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在传染病流行高峰时期,组织抵抗力低下的学生应急性预防接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在流感流行期间,组织接种流感疫苗、告诫学生避免参加大型的聚会活动,少到超市、影院等公共场所,做好教室、寝室的空气消毒、分服预防的中药等。
2 学校传染病的控制
2.1 健全学校传染病报告机制校医负责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源携带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学校最好建立晨检及缺课报告登记制度,以便及时发现疫情。班主任或辅导员、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及时报校医。校医接到以上报告后,进一步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及时报告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工作。
2.2 启动应急预案,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工作随着传染病传播因素的复杂化,单纯依靠卫生部门已很难确保其控制效果,须各级政府、各部门协同努力,共同参与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学校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传染病防制预案。一旦校内传染病发生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上报疫情,并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做好疫情的控制工作,通知学生采取防制措施,减少聚会,对发病学生做好隔离治疗。学校及时发放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防控资料,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