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1
尤其是随着武汉打造本土文化以及武汉市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重视中国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已有的基础来看,长期以来,幼儿园立足于艺术教育作为园本课程的突破口,已探索出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形式,整合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模式和有效途径,可以说此次园本民俗艺术课程的研究工作,是在幼儿园实施园本艺术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细化,这为园所大力挖掘开发民俗艺术教育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近几年的园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使幼儿园认识到民俗艺术教育在体现办园特色方面有更高的人文价值取向,是创建“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形成和发展园所艺术特色教育已成为幼儿园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此项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将萌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显示出园本艺术育人的独有特色,必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艺术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的有效融合。
2幼儿园民俗艺术教育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切实了解当前园所开展民俗艺术教育的状况,前期,幼儿园以实验班幼儿、教师、家长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访谈等方式,对我园民俗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经过汇总梳理、具体情况反映如下:
2.1家庭方面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91%的孩子能说出“圣诞节”,只有9%左右的孩子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年龄越小的幼儿表现越明显。近七成的孩子回到家中,把时间用于看电视,近三成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很少有时间外出散步和做游戏;他们喜欢的玩具以电动玩具、芭比娃娃、奥特曼为主,幼儿喜爱的音乐多为社会上所时尚的流行歌曲,没有符合幼儿年龄需要的艺术音像、图片。幼儿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最佳阶段,又是关键期。虽然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但真正植根于本土的文化生活的天地却越来越小了。此外,我们还对四个实验班级11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9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1)家长自身良好的素养是开展研究有力的保障。
从统计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父母年龄均在30岁左右,从事职业分布各领域,有近60%的家长具有较高学历(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个别家长曾从事过有关民俗工作),这为幼儿参与民俗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为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2)家长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56.1%的家长了解常见的民俗节日;有20.4%的家长对民间传说有一定的了解,不少家长通过外出游玩形式了解参与了一些艺术游艺活动,但仍有30.6%的家长对民俗文化一无所知,其中以自由职业者和下岗无业人员居多。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家长从中感受和了解了相关的民俗知识,但受文化程度、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对民俗文化(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关注不够。因此加强与丰富家长们的民俗文化修养是我们深入开展幼儿民俗教育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的态度积极主动。
调查结果为近99%的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活动的态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这一数据极大地鼓励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同时也为家园共育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4)家长对幼儿进行的民俗艺术教育有较大的局限性。
调查中有一半的家长对幼儿进行过相关教育,可见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的参与广度、深度都非常有限。但已开展的活动内容来,家长能积极创设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注重以外出实践活动为主,立足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从讲民俗故事、传说,参观博物馆、民俗作品展等方面从手,尤其是通过年俗、节日中的舞龙、剪窗花的生动活泼艺术形式,激发幼儿探究民俗文化、参与民俗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愿意,这一举措为幼儿学习和掌握民俗艺术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素材。(5)班级家园共育工作开展不充分,但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活动寄予了期望。从调查中发现,有53.1%即过半家长不知晓班级开展的课题工作,这说明班级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还不够,未能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然而,让我们欣喜的是,关注本班课题工作的家长对艺术教育持肯定态度,且大部分家长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这为我园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2.2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思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以及课题的质量,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收录了教师比较典型的一些想法和态度:“我们很想做出些成绩,但没有资料要我们怎么教”。①——教师谈实施民俗艺术课程“除了教的技能不一样,其他的都差不多”。②——教师话“教法”“艺术的内容太多了,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哪些是民俗的”。③——教师对民俗艺术教育感到困惑语录①是对教师进行访谈时听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师的教研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搜集、开发民俗艺术教育课程的意识,思想仍停留在以往的“等靠要”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未建立清晰、规范、有序的研究思路,缺乏对教育内容的梳理,往往习惯于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就上哪,教到哪就算哪,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和较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课程结构的无序。其次,偏重技能的教授,不注重民俗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幼儿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错误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正如②所描述,有的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艺术技能和学习某些民俗知识;还有的教师对本土传统文化过分推崇;甚至有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此外,教师还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由于观念上存在着误区,许多教师在开展此课题时,都将目光集中于遥远的其他地方,而忽视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优秀民俗艺术教育内容。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对民俗艺术的继承与发扬缺乏内在的素质,难以把握对民俗艺术的定义、内涵、外延的理解。因此,语录③所谈到的这些对民俗艺术教育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受益,还在不同程度上会误导孩子。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就在此基础上产生,希望通过研究,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服务,进一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能反映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提高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师幼共同发展。
3幼儿园开展民俗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精心启迪,是做好民俗艺术教育的基础。
教师要围绕幼儿民俗艺术教育这个中心,为幼儿提供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激发幼儿参与和创编的欲望。同时,为幼儿提供一个能够使他们感到安全的、温暖的、可信任的、充满激励的良好氛围,鼓励幼儿天真活泼地生活,积极主动地活动和学习,使各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2)加大学习力度,提高教师素质,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前提。
教师定期进行说、听、评课活动,提高了实验教师对民间艺术教学的能力,使教师们进入角色,投入到实验课中去,以积极、主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同时聘请民俗文化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对民俗艺术、文化等定义、内涵、外延加以界定,以便进一步理顺研究方向。
(3)新的方法、新的尝试,是做好民俗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和家长要摒弃那种束缚幼儿的双手和大脑,禁锢幼儿的思维和情感的教学方法,从多种渠道了解民俗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初步感受中国民俗文化;或是以传统节日为教育契机,借助家庭的教育力量,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家园互动,将传统节日教育与艺术活动紧密联系,在有趣的节日活动中体会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引导幼儿理解和参与民俗艺术活动,让幼儿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去创造。
(4)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兴趣维持的时间较短。现代化媒体凭着它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对幼儿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幼儿之间、师幼之间、同龄各班级及各年龄班之间、家庭、社会等共享挖掘创设的民俗教育资源、教育环境,还可借助户部巷、汉街、昙华林等城市名片进行实地探访,通过对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商贸文化等跨界信息进行有效的甄选、整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园本民俗艺术课程,积极为我所用,以扩大民俗艺术教育价值。
(5)幼儿园与家长密切配合,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因素。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2
民办高校的一些美术专业的学生因为接受美术教育的时间不一,有的接受系统的学习美术基本功的时间长,有的短,所以就存在着素质不齐、基础不强等情况。所以在平时的素描教学中,如果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上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设计安排,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地发展和提高。以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来说,这样的情况就很突出。从大一起,笔者就注意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安排,精心设计每一节素描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作业。比如,大一时,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分为几个小组,对不同的小组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在静物素描教学中,由最初的几件物品逐渐过渡到多种复杂物品,再从三角形、S形构图一直到物体质感的表现,及最后整体画面的调整等,尤其是画面的秩序层次,必须教会学生能够以绘画的角度去理解、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等画静物一段时间后再画石膏。
水平差一点的小组可以先画一些石膏几何体,稍好一点的可以画简单的剖面像等。因为素描是理性的,理解多深就表现多深。所以,一定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转折、厚度等。由于石膏是白色的,它的色差比普通静物更容易接受,它本身没有太多的色阶起伏,就是由白到灰到黑,所以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再过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画一些较为繁杂的石膏像练习,如荷马、马赛、拉奥孔等石膏体的写生。让学生注意,一是造型,仔细分析、比较形的方、圆、转折等;二是画面中的黑白灰一定分析到位,按这种秩序画到底;三是画面中的整体处理,重点在于对结构的理解,不要画废调子;四是要训练学生的耐心,因为如果学生没有耐心,他们根本画不下去。到大三时,再开展新的教学内容。比如可以让学生画真人半身像、全身像。这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重点是人物的比例、人物的精神面貌的表现、人物特点及个性的把握,要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情绪。如表现的是一个农民,或是干重体力活的民工,或是一个单纯的学生,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都不是问题,只要能准确传达作者对模特自身的感受就可以了。画真人和石膏有一定的区别,画真人要表现出皮肉的质感,还要注意手的结构和表情、肌肉的穿插等。这些内容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的原有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水平下逐步过渡的,他们在循序渐进中慢慢体会到素描的魅力,也慢慢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可能在一些好的高校,学生基础差别不大,就没有必要进行分层次教学,但在民办高校,笔者认为分层次教学很重要。
二、教学效果的检查
经常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校的素描教学一般可以通过写生的模式来考察学生,从静物到头像都可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检查学生的素描掌握程度:一是造型的准确性。绘画是造型艺术,所以造型的准确至关重要,最初级的如一个圆的透视、成角透视等,进而到五官的透视和整个头部比例的安排、对称大小等,手、脚的透视安排等。二是黑、白、灰秩序的表现。学生如果在画面中没有特别注意质感、量感的表达,没有注意色阶的过渡及深浅,就会造成画面秩序的混乱。三是构图的合理性。教师应该观察学生是否注意了画面中的黄金分割、均衡性及不对称性。在大一到大四的每个学年里,检查的方式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进行不同方式的考查。同时要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对他们今后的素描学习提出中肯的建议和适时的指导。
三、个性化教学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艺术民俗学;文化产业;教学模式
艺术与人类的总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文明、习俗发展而不断演变。以艺术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艺术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创造等方面进行探讨,更有学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对艺术展开研究。就艺术与民俗而言,有学者从民俗中的艺术展开讨论,另有学者从艺术中的民俗进行探析。不论民俗中的艺术还是艺术中的民俗,都是对艺术与民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探究,旨在深入了解伴随民俗产生的艺术本质以及艺术产生、创作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如学者钟年在其文章中所述“对于艺术的认识,不能‘止步于对艺术事象的静态分析’,而应该‘以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形式与情感效应为材料,将其置于民族区域社会中生产生活的、社会时尚的、的广阔背景下予以观测论析”’。就此研究视角,张士闪教授首先提出了“艺术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尝试在民俗文化研究和艺术学研究的学科间,建立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理念,旨在研究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艺术进行民俗学的视角研究。
学科归属上,艺术民俗学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由艺术学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而形成。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作为艺术活动背景的民俗文化,包括民俗事象和民俗观念。其次,它将以民俗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阐释艺术的源起,本体,功能,以及艺术与民俗的真实关系。”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民间文化的表象之一,同时还是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形态和功能上的演变。
文化产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就“产业”而言,其本源之意为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而逐渐拓展为“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从文化产业角度结合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观照,能更全面地对艺术的本源进行阐释,同时也对其产业化发展展开更深入地探讨。
当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事业正蓬勃发展,在此热潮中应运而生了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尤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民俗、民间艺术联系紧密。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对艺术民俗的研究、探讨必不可少,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开设艺术民俗学这门课程也是有必要的。笔者在本文中将尝试探讨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这一专业领域中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民俗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教学模式制定的理论依据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之一,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正如潘懋元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即必受一定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同样,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教学也应遵循以上的教育规律。由此,制定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1结合艺术民俗学的教学特征,应该突出区域特征或民族特色
就笔者执教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该地区世居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水族、毛南族、水族、彝族等11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艺术产生所依附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色。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富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专业领域艺术民俗教学特色,强化学生的优创意识、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在保护和传承该地域中优秀的艺术、民俗类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进行艺术民俗的研究。
1.2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接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包括艺术民俗学学科所涉及的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艺术民俗学科学专业知识和规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训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研究水平。
1.3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业结构、巩固艺术民俗学专业优势,逐步建立健全该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制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拓宽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学生的专业视野,是艺术民俗学在教学中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艺术民俗学教学除了遵循专业研究规范外,还要围绕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业教学。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观贯彻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之中”。由此可知,艺术民俗学教学贯穿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应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掌握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民俗学、艺术学的专业研究方法,尝试艺术民俗与文化产业等学科理念融合展开科学研究,进行文化创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