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于爱情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于爱情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隐喻;隐喻概念;认知。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act nature of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ognition through examples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 of love in nglish and chinese. it is concluded that linguistic metaphor, as the tool for human cognition, is deeply embedded in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s context-dependent.
key words: metaphor, metaphorical concept, and cognition.
i.引言
早在人们开始研究语言的那一刻起,隐喻的本质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直至最近数十年来,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它对人类语言和认知的重要意义.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仅仅被认为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且隐语式表达被排除在常规语言范畴之外,也就是说常规语言不包括隐喻.这些传统隐喻理论受到现代隐喻研究的强有力的挑战: 隐喻是" 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隐喻意义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 (i.a.richards,.)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被重新定义为"隐喻表达",它是跨语义场映射的表层实现式.如今隐喻再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也是人类思维现象,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 莱考夫和约翰逊()曾经整理出大量语言实例来证明,隐语概念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借鉴两位学者的部分例子,本文分析比较了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概念,借此探讨隐喻是如何根植于语言,思维和中英文化的.
ii.中英文中"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概念
隐喻概念是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式,它在语言中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距最先开始研究隐喻的认知特征的理查兹统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突际中品均没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richards,.)在描述抽象物体时,隐喻思维尤其能够帮助人们化抽象为具体,通过人类已知的熟悉的经验来理解和体验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语就是这样的例子:
() we can't turn back now.
此例中,爱情被隐喻为旅程.爱人必须一起克服路途中的困难向目的地前进,否则他们便无法维系爱人关系.英语的这一表达强调的是两人一起奋斗的决心.汉语也有相识的表达:
()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十八春》张爱玲)
不同的是中文的这一表达暗示着说话人的无奈,尽管他们惋惜着逝去的爱情,但他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类似地将爱情隐喻为旅程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 look how far we've come.
() it's been a long, bump road.
() we're at a crossroad.
()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the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
()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we may have to bail out of this relationship.
()our relationship has hit a dead end street.
()情长路更长
()情路艰辛
()坠入爱河
()分道扬镳
()牵手
上述例子大部分都来自于日常语言,这说明传统修辞中将隐喻排除于日常语言之外是不对的.两种语言都将爱情比拟为旅程,又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显然,中英文中爱情是旅程的相似的隐喻概念并非出自偶然,但在这些隐喻表达的深层结构中是否存着总的原则,用来解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中西语言有差异,但其思维的共性:人们在看待爱情时的相似视角使不同语言产生了相似隐喻表达式。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些隐喻表达运作的机制呢?根据布莱克的互动理论,隐喻意义是跨越于不同语义场的语义映射。对于这些例子来讲,爱情是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旅程是源领域(source domain),两大领域之间对应着一系列关系:首先,爱人被看作是一起旅行的旅行者,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则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他们的关系则是交通工具,载乘着他们前往目的地。期间路途常不平坦,时有岔路和困难的困扰。由此可见,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是从源领域(旅程)到目标领域(爱情)的映射。在这一映射系统中,各中对应关系是很有逻辑条理:
爱人对应旅行者。
爱情对应旅行工具。
爱人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目的地。
爱情的挫折对应旅行中的困难。
┋
人们在思想概念系统深处用这些对应关系把关于爱情的知识与关于旅行的知识联系起来。作为已知的常用的知识,旅行的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爱情这一较抽象的概念,可见,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植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概念是人们借用已知知识认识未知世界的一种工具和式。隐喻式思维有助于人类不断扩展其认知概念系统。
iii.中文有关爱情的特色表达
由于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中文又有不同于英语的描述爱情的式。古诗词中就有大量的例子: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白居易)
() 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燕赵多佳人〉〉古诗歌)
() 如鱼似水相知。(〈〈驻马听〉〉柳永)
这些例子印证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我们传统哲学说讲求的对立统一前提下的和谐观。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是一个由万物生灵,包括人在内的和谐家庭。在描述爱情这一美好情感时,人们不忘记联想起自然界天然一体的和谐美来。比翼鸟、连理枝、双飞燕、鱼和水都是和谐美的象征。这些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世界观中的和谐观。除开这些明晰的爱情隐喻之外,汉语文学中不乏大量的暗含式隐喻表达:
()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诗四首》汉 苏武)
() 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成秦晋。(《西厢记》 元 王实甫)
() 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宋弘传》)
这些表达皆源自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结发"来自于中国古人的婚俗:人们在婚礼上讲新婚夫妇的头发绑在一起,祝福他们的婚姻能够长久。"秦晋之好"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晋结盟修好的典故。"糟糠"源于宋弘的故事:汉湖阳公主相中有妇之夫宋弘为驸马,但他宁可杀头也不愿抛弃于自己共患难的结发妻子。这些例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汉语言文化特有的,要了解其背后暗含的深刻寓意,读者必须先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说明,隐语概念既根植于语言、思维又根植于文化。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隐喻式及其表达。
iv.结语
总而言之,以上例证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隐语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语言隐语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和结果,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及文化中。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喻的相似点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其不同之处,尤其是中文中独特的表达式则是源于文化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式。那么,对隐喻的理解又常常不得不借助于栽培他的文化背景。
参考书目:
.柬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外语研究〉〉,第期。
.柬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外国语〉〉,第期。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外国语〉〉,第期。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第期。
.李子光,,〈〈中外文学名情描写鉴赏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袁林、沈同衡,,〈〈成语典故〉〉,辽宁人民出版社。
.lakoff.c.&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有关于爱情的文章范文2
2、高山上的人总比平原上的人先看到日出。您高瞻远瞩,您的事业必然前景辉煌。祝您鹏程万里!
3、接下来的这些全都是有关于事业的祝福语短信,大家或许可以参考一下,总有用上的一天。
4、春暖花开遍地香,爱情事业都努力,友谊欣赏解心扰,实现理想不放弃,亲情暖融喜洋洋,爱情甜蜜多幸福,好运陪你赏花开福运伴你展宏图,祝你一切顺利!
5、福气东来,鸿运通天!否极泰来时,重伸鲲鹏之志,惜时勤业中,展君无限风采。恭祝你步步高升,事业更辉煌!
有关于爱情的文章范文3
1、《三十而已》中王漫妮是剧中唯一一个的单身女性。
2、沪漂了八年的王漫妮依旧是一个小柜姐,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多金有趣的梁正贤之后,却被告知自己是小三。王漫妮果断的放弃了这段感情。王漫妮虽然没有收获爱情,但是她在事业上一直是上进的态度,所以有关于她的结局,应该会是出国研修,从头再来,成为一个女强人。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于爱情的文章范文4
从50年代起,红学界开始提出了《红楼梦》的“主线”,或称作“中心线索”的问题。1980年前后,围绕《红楼梦》主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从那时到最近,不断有人对这一问题发表有卓见的文章。据笔者所见,迄今为止有关《红楼梦》主线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单线”、(二)“双线”、(三)“三线”。现分述如下。
一
“单线”。此种意见又可梳理为六种观点:
一、“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此说提出最早。下举三家·①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问题》(《新建设》1955年4月号)中说:“《红楼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恋爱故事作为贯串全书的中心线索。”②舒芜同志在《“谁解其中味”—有关〈红楼梦〉的若干问题讨论》(《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1辑)中认为:“无论如何,宝、黛、钗之间的故事,才是《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或者说,是贯串和联络千头万绪的一条主线,这是不可否认的。”③邓遂夫在《<红楼梦>主线管窥》(《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1辑)中指出:“这部作品的主线,正确表达,应该是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作品中‘描写主人公具体活动的具有连续性的、贯穿全书的一个中心事件’,也不仅仅是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还应包括与此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宝玉、宝钗之间的婚姻悲剧,实际上是相互交错地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更具典型意义的中心事件—宝黛钗三人的命运悲剧。”除以上三家外,诸如吴组缃《论贾宝玉典型形象》(《北京大学学报》1956年第4期)、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组写的《<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北京大学学报》1973年第3期)等文章也都持此观点。
二、“宝黛爱情悲剧说”。持此观点的文章最多。下举5家:①何其芳在《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②李春祥在《<红楼梦>的主线与主题》(《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中说:“从以上概括的情节线索中无可辩驳地说明,宝黛爱情婚姻悲剧决不是《红楼梦》的附属部分,而是贯穿全书的情节主线或中心情节。”③黄立新的文章题目就叫作《宝黛爱情故事应是<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4辑)。在该文中,他首先阐明什么是“主线”,及“主线”应具备的条件,然后指出,《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作为主线,是‘确切’的,符合实际情况的。”④何永康在《纲绳擎起,美目盼兮—<红楼梦>艺术结构小议》(《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4辑)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线索,……成功地负起了全书矛盾主线的使命。”⑤韩进廉在《衔山抱水建来精—<红楼梦>艺术结构试绎》(《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0辑,1983年8月)中指出:“综合起来看,全书的结构主线应该是宝黛爱情悲剧。”除以上5家外,持此观点的文章还有:郭预衡《论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北京师大学报》1963年第3期);张信生《<红楼梦>——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面镜子》(吉林师大《读书与批判》1973年第1期);辽宁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进修班的文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地主阶级垂死的诊断书》(《辽宁大学学报》1973年第3期);冯宇《论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兼论<红楼梦>的主线》(《北方论丛》1979年第1期);胡念贻《谈<红缕梦>的艺术结构》(《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辑,1979年11月);张文潜、颜纯钧《试论<红楼梦>的爱情主线》(《福建师大学报》1980年第2期);邢治平《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郭英德《佳作结构类夭成—<红楼梦>网状艺术构思的特征》(《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辑)等。
三、“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说”。下举4家为例。①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文学评论》1963年第6期)中说:“曹雪芹在《红楼梦》全书内用荣国府、宁国府由盛而衰这样一根基本线索把许多大大小小的情节贯串起来。”②程鹏在《人物千姿百态,意境气象万千—漫谈曹雪芹刻画贾府外围人物的艺术特色》(《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辑,1979年11月)中说:“《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鼎盛走向崩溃的衰亡史。”③孙逊在《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谈<红楼梦>的主题与主线》(《红楼梦研究集刊》第5辑,1980年11月)中说:“我们看《红楼梦》的精心艺木构思,可以看到它在结构上的这样一个显著特点:即以贾府荣枯盛衰作为统括全书的一个总的脉络。”“贯串小说全部情节和人物的,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这条主线。”④曾扬华在《<红楼梦>艺术结构试探》(《红楼梦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提出:“从《红楼梦》全书所反映的内容来看,足以担当得这付担子,成为全书主线的,就只有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因为只有这个过程才能容纳得了书中已写的一切人物和事件。”除以上4家外,持“衰亡史说”的文章还有:石一歌《<红楼梦>不是爱情小说—略谈<红楼梦>的主题》(《学习与批判》1973年第4期);王一纲《从第四回看<红楼梦>》(《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3辑);张春树《<红楼梦>结构简论》(《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3辑);王西彦《大波与潜流—关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的笔记》(《我读红楼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等。
四、“贾宝玉叛逆道路说”。①张锦池力主此说。他在《试论<红楼梦>的主线》(《哈尔滨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中说:“围绕着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而展开的叛逆与反叛逆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他又在《也谈<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1辑)中说:“一部《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心,以贾宝玉和贾政等人在人生道路问题上的叛逆和反叛逆为主线,以四大家族衰败为结局,全面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张锦池先生还在《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红楼梦>主线与明清小说传奇结构形态》(《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1辑)中说:"《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正像‘桃花扇’是《桃花扇》不容置疑的主线一样,《石头记》不容置疑的主线当是‘通灵玉’……《红楼梦》以‘通灵玉’为主线,实际上也就是以贾宝玉为主线。”②马国权先生也是力主“叛逆道路说”的。他在《灰蛇伏线,终有迹象可寻—从四次大的矛盾冲突看<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沈阳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中说:“笔者认为。反映在宝玉和贾政之间的叛逆与卫道的斗争是小说的情节主线。”③鲁云涛在《也论<红楼梦>的主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中说:“《红楼梦》的主线,与其说是宝、黛、钗的爱情纠葛,毋宁说是宝玉的成长和生活道路。后者同《红楼梦》里的各种生活、事件、人物的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这条线索才是真正贯彻了作品的整个始终。”④余致君在《<红楼梦>结构论》(《红楼》1990年第3期)中指出:《红楼梦》“是‘石头’的自传。顽石投胎为贾宝玉,因此,本书就是贾宝玉的传记。贾宝玉的成长与成熟就是本书的主线。”除以上4家外,主此说的还有王景霓等3人合写的《试谈<红楼梦>的主线》(见《延边大学学报》1974年第1期),韩黎范的《略论<红楼梦>艺术结构的总纲》(《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4辑)等文章。
五、“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说”。①洪广思在《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10月版)中说:“作者选择贾、史、王、薛这样的四大家族,以它们的盛衰为主线展示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是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该文还批评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的观点。②柏青《封建家族的兴衰—谈<红楼梦>的主线》(《北京大学学报》1975年第3期)也指出:“宝黛的叛逆悲剧(包括爱情悲剧),在全书中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但是,宝黛的叛逆,并不是《红楼梦》的基本线索或主线,它只是从一个方面来呈示四大家族的兴衰。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才是《红楼梦》的基本线索或主线。”
六、“爱情关系的复合情节体是主线说”。主此说的姜耕玉先生在《草蛇灰线,空谷传声—<红楼梦>情节的艺术特色兼论情节主题》(《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3辑)中说,“贾宝玉与金陵十二钗的关系,特别是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关系的复合情节体,应该是《红楼梦》‘拽之通体俱动’的‘主体线索’。”
二
双线。此又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红楼梦》的主线是两条,它们之间是并列或交叉关系,没有主从关系。二是认为《红楼梦》有两条线索,但它们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副或一明一暗。
一、认为两条主线是并列或交叉关系者又有4种不同意见。
1、“宝黛爱情和贾府衰败两条主线说”。下举3家:①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30页)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是在现实生活中成长和发展的,其性格也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全书也明显地贯穿着两条线索:宝、黛的恋爱和贾府的盛衰。前者是日趋更高更美,后者日趋崩渍瓦解。”②刘建军在《<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悲剧结构》(《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中说:“宝黛的爱情悲剧和贾府的日趋衰败,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两条主要情节线索。”③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中说:“从《石头记》的情节安排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贾府由荣变枯,由盛到衰的发展;一条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这两条线索原是并行不悖,互为因果的。”
2、“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家族衰亡两条主线说”。下举4家:①蒋和森在《<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辑,1979年11月)中说:“《红楼梦》在艺术上是采取的多线条结构。它以贾宝玉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并以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贯穿全书的情节故事。但是,整个小说并不是仅仅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还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其中又集中描写荣国府。不妨说,这也是贯串全书的一条线索。”②王启忠在《试论<红楼梦》的艺术结构》(《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1辑)中说:“《红楼梦》中的家庭衰亡和爱情与婚姻悲剧两大主线便是全书的中心事件。”③刘生良在《简论<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中说:“笔者认为《红楼梦》是两条主线。两条主线是:一,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④李兴汉在《<红楼梦>结构线索新探》(《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中说:“笔者同意《红楼梦》有两条线索的基本观点”,“我认为两条线索,一条应是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两个悲剧,一条应是贾府没落衰败的过程。”“它们各有自己的完整的发展过程,只有交叉关系,没有从属关系。”除以上4家,同意此说的主要文章还有蓉生的《试论<红楼梦>的结构》(《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3辑)等。
3、“顽石下凡历世和神瑛、绛珠及作‘陪’的女冤家下凡历世两条线索说”。徐子余先生在《<红楼梦>主题论议》(《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4辑)中说:“在《红楼梦》中有顽石下凡历世和神瑛、绛珠及作‘陪’的女冤家下凡历世两条线索。”“再就这两条线索的关系来说,石兄下凡经历的‘离合悲欢’,一方面是他的俗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离合悲欢’,另一方面是与作‘陪’的女冤家的俗身的离合悲欢。所以,在《红梦楼》的结构上,宝黛爱情故事与作‘陪’的女冤家下凡历世的故事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4、“贾宝玉人物情节线与王熙凤人物情节线说”。主此说的杜景华先生在《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文史哲》1982年第1期)中说:“《红楼梦》不再属于说话的艺术,它是依照生活本身的逻辑,以宝、黛、钗爱情与婚姻悲剧及王熙凤理家的悲剧这两个主干线索、牵动着作者描绘的广阔的生活面,平行地向前发展着。”杜先生在《论<红楼梦>的结构线》(《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4辑)中,对他的观点又作了进一步阐述:“一部长篇小说有两条平行的结构主线,不仅有前例,而且也得到了论家的认可,”“贾宝玉人物情节线与王熙凤人物情节线二者为小说结构主线,其它为暗线或支线,至于宝、黛爱情婚姻悲剧故事,……如果我们不将它与贾宝玉情节线归在一起,它只能被认为是主统之外的一条支线。”
二、认为两条线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副或一明一暗者有6种意见。
1、“宝黛爱情悲剧是主线,家族衰败过程是副线说”。主此说者主要有3家:①冷宴明在《略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青海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中说:“与所反映的广阔的生活面相适应,《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展开,采取了多线推进的方法。贯穿全书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是一条主线;另一条是贾府衰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件,这是一条副线。”②薛瑞生在《佳作结构类天成—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文艺研究》1982年第3期)中说:“《红楼梦》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的盛衰为副线的。以这两条线索为经纬,形成了许多网眼,然后盘根错节,在极其广阔的生活场景上,勾画出了封建社会鲜明的艺术图画。”③赵秉文在《简论<红楼梦>前五回的整体作用—兼评第四回是全书的总纲》(《红楼梦学刊》1988年第3辑)中说:“《红楼梦》的中心故事和结构主线到底是什么,这在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是宝黛爱情中心说,二是四大家族兴亡说。而笔者倾向于把二者结合起来,以宝玉的爱情为结构主线,以贾府的兴亡为副线。”
2、“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主线,贾府衰亡过程是副线说”。张松泉在《<红楼梦>与长篇小说美学问题》(《北方论丛》1980年第6期)中说;“《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关系的矛盾纠葛为主线,在艺术表现上处理为‘明线’,以贾府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为副线,在艺术表现上处理为‘暗线’,全书以明暗交织,主副交叉的推进方式,构成贯穿全书、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显示出《红楼梦》悲剧结构的多样统一的特征。”
3、“王熙凤理家过程为主线,宝、黛爱情为副线说”。何宁先生在《论<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中说:“我认为以王熙凤为主人公,通过王熙凤在管理荣国府过程中和赵姨娘、邢夫人、贾琏三组矛盾,使王熙凤由威重令行到心劳日拙到积劳以死,从而表现了这个家族的衰败,这才是《红楼梦》的主线。”“至于宝、黛爱情这根线,那是一根副线。”
4、“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主线,其他少女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副线说”。翁柏年在《论<红楼梦>的爱情主题及其情节结构》(《社会科学》(兰州)1984年第3期)中说:“一、《红楼梦》的主人公就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二、《红楼梦》围绕这三个人物的爱情婚姻悲剧,具有一条脉络清晰,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这就是全书中唯一的主线。……五、大观园中其他少女的爱情婚姻悲剧,是为了供托主线,加强主题的政治意义而谈的。如称之为‘副线’,亦无不可。”
5、“宝黛爱情悲剧和大观园女儿的悲剧故事为主线,贾府的衰亡为副线说”。白盾在《“诗”与“史”的交融—论〈红楼梦〉的艺术构思与创作目的》(《红楼梦新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版)中说:“所以,《红楼梦》的构思也就显出了这样一个迹象:即是他将宝、黛爱情悲剧和大观园的悲剧故事置于最中心的地位,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处理:将最主要的篇幅献给了这些‘原应叹息’(元、应、探、惜的谐音)和真应怜(甄英莲谐音)的不幸的女儿们。与此同时,他将贾府的树倒猴散,一败涂地的故事,则作为宝黛爱情悲剧和大观园女儿们的悲剧故事发生的背景,置于次要的地位,当作情节发展的副线处理。”
6“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明线,暗线可能是宝玉的人生道路说”。刘敬圻在《红楼梦》主题多义性论纲》(《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4辑)中说:“这部大书也存在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无疑是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暗线却不一定只是归纺为贾府的衰亡历史。”“就一般而论,在这一大作品中,男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个人命问题,往往构成那条潜在的、深层次的、与作品主题有着更密切关系的暗线,《红楼梦》似乎也正是这样。”
三
“三线”。即认为《红楼梦》的主要线索是三条。此观点主要有3家各不相同的意见。
一、“王熙凤的权势地位变化,众多女儿们的命运和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发展”三条线。丁淦在《<红楼梦>的三线结构和三重旨意》(《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2辑)中说:“《红楼梦》全书的人物、事件、情节、命意如此纷繁复杂而又条理井然,方寸不乱,原因在于它们很明显地由三条大线索成麻花形交织串连组成。一即:以封建皇朝衰败为表,封建家族衰败为里,王熙凤的权势地位变化为标志的发展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金陵十二钗为主体,众多女儿们的命运为背景的发展线索;和贾玉玉的‘补天—济人’为核心的叛逆性格或叛逆事业的发展线索,将全书诸多头绪编串成一个宏伟的整体。”“这三条线索紧紧绾联、相互交叉、此起彼落、时明时暗,因此孰为明线,孰为暗线,很难一概而论。”
二、“宝黛爱情悲剧、大观园女儿的悲剧和贾府败亡悲剧”三条情节线。白盾在《<红楼梦>的审美序列与主题的界定》(《济宁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中说:“宝黛爱情悲剧、大观园女儿的悲剧与贾府败亡悲剧的三重题材所构成的三条情节线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的网状结构显示了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审美效应。”
有关于爱情的文章范文5
跟我回家地震是第39集,《跟我回家》由上海剧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并由顾晶执导,辛柏青、黄曼等人主演的情感剧,讲述了辛柏青饰演的门家祥在遭遇家庭、工作中的一系列挫折后,仍然能积极面对的“屌丝逆袭记”。
《跟我回家》重点展示了门家一个父亲,四个儿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情问题。亲情、爱情、友情一个不少,时不时就会戳中观众的泪点,让人黯然神伤,《跟我回家》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生活百科全书。剧集用门瑞和他的四个孩子,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网打尽,看得观众情致盎然、悲喜交加。
电视剧《跟我回家》看似是一部家庭情感剧,但是它以特殊的角度,用门氏家族中三代人的遭遇为观众全景展现了一个家庭中所能遇到的不管是兄妹间的、夫妻间的还是爷孙间的故事,用这个命运多舛且经历丰富的家庭中的各个人性面以及情感面的剖析。
门家子女接二连三遭遇种种变故,将平常百姓人家的家长里短娓娓道来,这中间既有小人物逆袭的奋斗传奇,亦有关于如何经营家庭的伦理探究。一家人在各自面对情感、事业、家庭中的困惑与不安,艰难与不堪中,相互搀扶,互帮互助共同度过人生中最坎坷命运的故事。他们充分体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获得最简单幸福的道路上,所要经历的各种考验的磨砺,也展现了在这个家庭中的亲情和爱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于爱情的文章范文6
从上幼儿园起,我、水颜、明晖,就是三个拆不散的伙伴,孩提时几乎所有孩子都会说自己的梦想是将来做科学家,只有明晖不。他说,我要考北大。小学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我的作文和明晖的作文同时成为班里的范文。明晖的理想被当时国为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班主任大加赞扬,而我的文章则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文采出众”。我说我的理想是将来开个电影院,能天天看电影。我说“我期待着那样的好天气里,我能和那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人一起呼吸。”那年我十岁,是班里一个成绩普通但是情感很丰富很细腻的女孩。水颜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女生,明晖是班长兼学习委员。
伊可有很理性的思想,语言犀利,目光沉着。他喜欢区柯克和黑泽明。而我喜欢所有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比如说镜头里大红大绿的彩、千回转的音乐或是长镜头里人物表情的变化。后来伊可给店里做定期宣传用的海报,血红的底色上是黑色的大字:如果爱情会留下寂寞,我宁愿抓住寂寞的手------他问我,LINGO姐,你有过爱情么?我用模糊的目光看他,其实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有过的那场记忆,算是爱情么?
那年中考,明晖和水颜都考到省重点中学的高中部,只有我差1.5分,被调配到一所普通高中。明晖在新学校像疯了样地学习,为了他的北大梦可以放弃一切。周末,我们一起去郊区玩,我们三个人一起躺在草地上,谁也不说话,任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温暖而和煦。我扭头看明晖,他的脸上有很清晰的疲惫。那年我们16岁。
几个有闲又有钱的朋友提出要搞一部DV,讨论时伊可说他要拍的片子与爱情有关,反映当代青年在恋爱前后的孤独状态。她说这话时我抬头看他一眼,在一群人中间,他的表情很严肃。DV的观众不是很多。我泼她冷水。当然,DV像爱情一样,不一定有很多人围观,甚至只有很少人赞同,但是了懂得的人可以品味出真正的价值。DV怎么可能像爱情?那是因为你现在没有爱情。如果你有,你会相信。爱情需要的不是很多的观众,而是有真心人去获得共鸣。我不说话,起身朝郊区方向走去。那是一片广袤的绿,在城市的边缘。那里有红顶白墙的房子,在一片浅黄色的花朵中伫立。每周总有一天,我会来这里。当我在这片绿色中走,伸手,依稀可以触摸到我的少年时代,还有那些相关的记忆。
高三时上晚自习,有时明晖会来看我,我们肩并肩地绕圈走,从来没有牵过手,一直到明晖离开我,我们都没牵过手。其实那时,我总觉得明晖和水颜之间会发生一点什么,因为空间上的距离比较近。可是没有。和明晖聊天,感觉很压抑很痛苦,但我无法抗拒见他。明晖也只有在我面前可以倾诉他的郁闷他的烦恼,讲最近成绩下降了,或学校里的第一轮保养将要开始。明晖用那一贯的迷惑的眼神看我,这些年来我不知道除了考北大,人生还有什么别的目标?除了读书,人生还有什么别的乐趣?我甚至不知道我有什么爱好,或者是为什么要考北大?他晃着我的肩,你说,我为什么要考北大?我没说话。后来水颜也来,他说我是多么喜欢明晖,可他压力太大。他除了考北大什么都不想,也不做。他的语气里充满青草味道的忧伤。我陪她坐在操场高高的台阶上,我总一知该说些什么好。不久后我才知道,也是那个春天,明晖放弃了浙江大学的保送。因为他是那样的固执,他说,我只要考北大。
伊可的镜头开始瞄准我。我调咖啡,放碟片,在午后的阳光冥想;我穿着大圆下摆的裙子,赤脚,指甲油;我的目光总有一点点的迷离。然后镜头对准伊可,他开始喃喃自语,关于天气关于心情关于我们少年时代的梦想。后来说,电影是有意味的形式,可为什么有很多有意味的东西反而都是寂寞?就像爱情一样寂寞?我愣住了,因为我依稀看到一颗如我一样寂寞的心。然后我听到伊可说,LINGO,我爱你。
高三末节,大家奋力读书。很少见到明晖,见他时也是在郊外的草地上。他总说自己头痛,说里面有很多声音在吵。我很担忧,但无能为力。那时我已经通过艺术学院的专业招生考试,只待一张说得过去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单,就可以去艺术学院戏剧系报到。所以我常一个人去郊外的草地。水颜很努力地学外语,因为她的理想是去外语学院学德语。从她的眼里我仍可看到她对明晖的情谊,胆她不再提起。有的爱情,注定是理想化而且不容易实现。其实又不仅仅是爱情。那年8月,天气燥热得很。我收到艺术学院导演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几天后,水颜的通知书也到了,她考取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而明晖收到的,却是一所调剂后的二类大学录取通知!那个夏天,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那以后,水颜如愿以偿地出国。写信回来时不再提明晖,最多只是问他最近好不好。我在离家470公里外的城市里学导演,课余时间里看画展也和不同的男孩一起聊天喝咖啡。但我依然没忘记时常去看明晖,并目睹他从一个昔日目光充满迷惑的男孩变成今天有着硬硬的胡茬的所谓男人。我指的是他的外形。因为那个8月,明晖在收到通知书后,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