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语文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1
一、语文会考命题模式的突破
1. 传统题型应取消,考查应该更灵活。据统计,会考中课内材料所占比重最少为44%,而高考课内的材料仅为默写一道题。例如在以往的会考复习过程中,很多学校花费相当一段时间进行教材的梳理和复习,但是课内的阅读虽然在会考中作为重点,可是在高考中已经转变为考查学生能力的课外阅读,这就使会考和高考在题型上出现了断层问题,二者基本上形成了平行的关系。此外,字音、字形、词语的题型在新课标高考试卷中已经不再出现,对于学生这部分知识的考查基本上都已经转换为阅读等其他题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阅读和写作。如果把这部分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题型中,考查的会更加灵活,更能够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客观题所占比重应减少,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重。“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鉴赏部分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在会考的试卷中它是以选择题,即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这样的阅读基本上谈不上是个性化的阅读,更谈不上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新课标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阅读是两道主观题:分别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至少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样的考查更加开放,更加全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真正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考试应该更体现其人文性,因此主观题才应该是重点的考查模式。
3. 主观性阅读题所选文章体裁的多元转变。《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目前的语文会考对于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较多,而且学生阅读选择的方向太单一,而高考语文试卷在主观卷的阅读部分设定的是选做题,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为擅长的部分来作答。因此,我认为语文会考主观题的阅读也可以采取选做题的形式,甚至可以提供三篇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这样可以使体裁更加多元化,给学生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同时也能够和高考的重点题型契合。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如何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是高中语文课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如果能够实现真正的选作,语文的会考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全面提高这一长远目标。
二、语文会考评价模式的突破
会考的评价只有等级之分,这种评价的机制过于粗放,我认为会考的评价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 与平时成绩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目前的会考并不能很好地落实这一理念,片面地强调了评价的甄别功能,忽略了激励的作用。笔者认为它并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应该和学生平时的阶段性考试,例如和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这种评价性考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模式,同时能够更加全面地反应学生的语文水平。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2
应当说,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更重要的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的一种教育类型。现在人们常把高职教育的特点归结为“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或者“不是以学科为导向”等等,但其说服力是有限的,因为你很难证明普通高等教育不为地方服务,或不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很多按学科设置的专业也对应于职业岗位群)、不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不相结合,或者只破了学科导向,而没有树立新的“导向”,等等。因此在理论上澄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和以及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是“职业技术”
尽管在许多情况下,高等职教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在名称上是相同或近似的,如技术等,但事实上,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普通高校,专业名称常表示高校的研究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名称则更多地表示一个“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
在普通高等教育(以工程教育为例,但可迁移到农学等其他学科)中,专业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工程学科,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专业教学以技术知识为导向,具有较浓厚的技术决定论(autonomoustech-nology)色彩。专业课内容是工程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反映了工程师和工程科学家的职业实践。
而高职教育专业和研究的内容则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因此,高职的专业教学应当更加注意劳动和职业的关系,更加考虑劳动组织方式及其变化对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更加注意克服工程学科教育的局限性(如理论上的电气技术并不代表实际中的电气技术)。
在教学和研究内容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是“职业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区别。笔者曾就“职业(性)技术”的定义,它与“非职业(性)技术”,即工程技术的区别及其对职业教育的意义等发表过一系列看法①。简单来说,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技术的内涵是不同的,典型的例子如汽车技术,就包括与职业行为联系较少的发动机技术、传动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以及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技术等。
工程技术是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职业技术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于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②,它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上讲,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操作体系,它与它所存在的职业劳动形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素质和教育培训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技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技术的发展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的现实性(如从业人员素质、经济社会基础、文化认同、政策法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典型证据就是80年代以来由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和CIMS技术等引发的产业革命,就是信息技术、以小组作业为基本特征的后福特劳动组织方式和一专多能型技术工人综合作用的结晶。
因此,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高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是否遵循技术决定论的原则,即:是技术人员的职业劳动,还是自然科学技术决定教学内容?当然,由于职业劳动是一种由自然规律控制的社会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但它直接反映的却是技术和劳动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劳动过程系统化
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遵循劳动过程系统性原则,而不是学科系统性原则。这里首先是一个行为社会学的理论,即完整的行为方式,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职业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过程总是按照所谓“完整的实践”模式进行的,它可划分为获取资料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行动决策、实施工作计划、控制保证质量和评价工作成就等六个步骤,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买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即“职业技术”,应当是完整的职业行为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强调打破学科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必须强调建立与劳动过程的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过程的系统化,即按照实际劳动过程的基本程序,如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完成工作任务—检验工作结果并改正错误—评价工作过程与工作成果—记录—反馈等进行编排。职业技术是关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劳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自始至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三、“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区别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的“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可从对象、研究目标、表现形式和认识等方面加以区别。
(一)研究对象
“职业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类建立的技术体系,如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纯粹的体系,即利用自然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来使用自然资源、生产制造人工材料以及利用自然力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
研究和“职业技术”的目的,是获得有关设计、操作和评价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工艺流程等)的知识,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方法功能;而研究和学习工程技术的目的是获得有关物质和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因此,工程技术的主要功能是解释功能。
(三)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职业技术”的研究成果常常是由科学规律推导出的工艺和操作方法,是规范性的职业行为,多以操作标准和工作计划的形式出现;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则表现为描述和解释自然界现象、物质和规律的概念、定律和等。
(四)认识方法
工程技术的研究和认识方法是独立的。按照科学学的原则,一门工程技术科学之所以成为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有其独立的认识方法和方法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方法是以“反映”为导向的,即选择研究方法的基础是为了反映客观的事实和规律。因此,工程技术反映的是一种“原因—结果”的关系。
作为职业技术学研究对象的职业劳动过程,不但是一个技术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单独的社会学、学和工程科学的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与职业技术的综合性质一样,职业技术的研究方法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值得指出的是,7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劳动(studiesofwork)”研究,将准确描述劳动过程、确定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确定标准劳动过程模式与实际劳动过程的差异作为研究对象,为职业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
由于劳动分析未能将劳动经验和“劳动过程知识”界入其研究范围,而过分强调被动的适应,带有过强的技术决定论色彩,因此对职业技术研究方法的贡献也只是基础性的。
“职业技术”的研究方法是以“”为导向的,即职业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科学规律去解决实际,因此,“职业技术”反映的是一种“目标—手段”的关系。
从技术的角度明确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内容上的区别,是举办各种层次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同济大学职教学院的多位博士生已经在他们各自的技术领域(如机械、电气和土建等)中对职业技术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点。
注释: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3
一、教学过程“出新招”――古文乐教,兴趣至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首要条件就是要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此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采用三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激趣法、故事激趣法、古今对比激趣法。
1.巧妙导入吸引人
文言文教学的开篇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消除学生“望古兴叹”的思想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上课前,应精心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如在讲授《琵琶行》前,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用音乐将学生带入了课堂所要的氛围和情境。而在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这个故事比较熟悉,但为了能让学生对这个故事再一次充满期待,笔者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了“斩首行动”。告诉学生“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的最高军事指挥首脑,然后结合2003年伊拉克战争给学生讲解“斩首行动”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引出其实古人早已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这样的导入,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也让学生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从而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文化中的精髓。
2.古今文化激励人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至今仍影响深远。教学中应该联系古今,激励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和“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出现了“拜”和“再拜”,学生对这两个动作的含义并不理解,在教学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古人见面中的“揖、长揖、拱、拜、拜手、再拜、顿首、稽首”等礼节,从而更准确把握了课文内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提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此笔者向学生补充了男子二十岁加冠、女子十五岁加笄以示成年的礼仪,还补充解释了“总角、豆蔻、而立、不惑、花甲”等和年龄有关的词语。讲授《勾践灭吴》时,可把勾践发展人口的政策与当今的生育政策对比,使学生意识到,在当今时代要想提高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科技水平,而不是人口数量。
二、教学关系“唱和谐”――角色转换,提高能力
1.声情并茂,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重视范读,通过自己抑扬顿挫、感情饱满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如在教学《陈情表》时,笔者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当堂背诵,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下,学生静静地聆听,当笔者背诵完时,学生顿了顿,然后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学生的齐读很入情,似乎都感受到了作者的拳拳孝心。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习,学生不但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触摸到了作者的情感脉搏,激发了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
2.讲演合一,让文言文课堂鲜活起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任务重,时间少,真正要做到知行合一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4
写作线索:
1. 列出写作要点 Eco-travel :
2. 写作参考:
可借鉴 20XX 高考作文范文给出起句:Recently,our class hav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an Eco-travel.
名子连接:借鉴 20XX高考作文范文:Some of my classmates are in favor of … They say … They also say … what’s more … However, other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idea, saying that … so …
借鉴 20XX年全国高考作文范文: Opinions are divided on the question. Some of the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idea of … They believe … What’s more … One the other hand, other students think … They suggest, however, …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5
1.知识点训练重归纳。例如,字音、字形、文言实词和虚词、名句名篇、文言常识等,必须将规范的训练与精心的归纳结合起来。要以训练促进归纳总结,以训练带动归纳总结,在训练中完善知识体系。可以在笔记本中为每个知识点开辟专栏、不断地补充提高;也可以建立自己的“错题集”,有针对性地精心归纳。
2.能力点训练重提升。重点是“理解、分析、评价”的能力。例如,现代文阅读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等能力,都要在训练中提升。建议学生采用“五步提升训练方案”,研读《考试大纲》,明晓《考试大纲》关于现代文阅读能力点的要求,精读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确认答案与《考试大纲》能力点的对应关系,把握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思路。
3.精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制定出答案要点,并写出与《考试大纲》对应的能力点。这样,学生学习就有很强的目的性,能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做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的题的时候,就要给学生列举出表达方式有哪些,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技巧就多了,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这些都要作为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
4.高考二轮复习在作文方面绝不能忽视。要拿出相当的时间去复习备考,毕竟它有60分的分值,还可以制定好复习方案去训练学生的开头、结尾,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谋篇布局,训练学生作文的结构。俗话说写好开头结尾,那么作文就写好了一半。设计抢眼的开头: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借排比造势,凭比喻添彩;也可以打造意境,借景传情,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为全文抒情化的续写作好铺垫,牢牢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可以说,二轮复习在作文方面,训练这些能力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轮复习要重视作文的复习,忽视作文绝对是舍本逐末的做法。高考是按照立意的高低来评判分数的,所以首先要持续地抓好审题立意,以新材料作文为重点,每周一训练。还要在其他方面搞好二轮作文的复习:一是写一个靓丽的标题,从色彩、声音、形态、情感等方面进行点化,如,流泪的日记本、会说话的小树等;二是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追求标题的新颖含蓄,如,扬州别哭、给心灵插上翅膀等;三是引用、化用具有形象美、意蕴美的诗词、歌词、名言,如,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月圆是画、月缺是诗等。作文要有充实鲜活的材料,可以从生活中选取震撼心灵的新鲜材料,可以让学生积累素材,如,每一年都评选“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人物”等,可以让学生记住他们的事迹,思考这些事迹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看待,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表议论。还可以从报刊杂志选取富有时代感、典型性的新鲜材料,也可以从新的视角让旧材料焕发新光彩。要有精彩的词语,语言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炎热的夏季吹了一阵清凉的风,老师不打高分都难。或用长短句,或整散句综合运用,或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建设相对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的重要表现。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中小学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女孩辍学现象严重,有的村没有小学,孩子上学要走几十里山路;有的家庭为孩子交大学的学费而背负过重的负担。这些问题是阻碍教育发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
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牵扯面广,情况复杂,究其原因:其一,虽然我们的教育投入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我国人口多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的人均教育资源还是不能满足要求;其二,教育投入的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当前的教育投入既有总量不足,也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师资和资金投入中心城市、富裕地区教育投入多,而偏远、落后地区投入相对较少;其三,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师德建设、学校风气养成和教育收费等问题上还有不如意的地方;另外,“教育市场化”、地方政府片面的政绩观等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教育问题,切实改变当前“上学难、上学贵”的现状,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切实转变观念。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摒弃极端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要从人民群众的幸福,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上来思考问题。教育是关系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业,发展教育也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大智慧。必要要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要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奉献精神致力于教育事业。要摒弃“教育市场化”的发展观念,政府必须要负起发展教育的责任。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是我们工作的指针,我们一定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第二,要改革教育体制,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多种渠道加大教育投入,要保证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要加大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事业。其次,要改革教育系统人才管理方式,要形成激励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乐教奉献的良好机制,要实现教育系统人员的合理流动,吸引社会各界精英人才加入到教育系统。第三,要建立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