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1

教育和培训背景不必有小学、中学。应能证明你知识水准、所拥有技能和能力的一切相关信息。这包括正规、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和专业培训。

外企人事经理是先以貌取人,即你简历写得如何;再看基本条件如学历、经历;最后是能力、潜能和性格。前两者是基本,最后是决定性的因素。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展现你的丰采。

工作经历包括雇佣型的工作,也包括实习、义务性和社团、社区性的工作。

技术和技能电脑技能、语言技能、性格和能力、性格特点、勾通能力、人际能力、团队精神、兴趣爱好。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服装设计工程专员个人简历模版范文,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

基本信息

姓 名:xxx 性 别:男

婚姻状况:未婚 民 族:汉

户 籍:汕头 年 龄:28

现所在地:揭阳 身 高:178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希望岗位:服装打样/制版

工作年限:7年 职称:高级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

工作经历

xx年3月至今 xx有限公司,担任纸样师。主要工作是:根据设计师意图或图纸完成纸样,制定尺寸表并引导车版师完成样衣的制作,并同时对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或修改!待下单后完成大货放码,用料核算,并负责板房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xx年3月xx年7月 xx有限公司,担任纸样师。主要工作是:负责纸样的头样开发,试身修改及大货放码。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xx大学

最高学历:中专

毕业日期:2006-07

专 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描述:学习服装纸样制作的基础知识

语言能力

英语水平:较差

国语水平:优秀

粤语水平:一般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2

关键词: 产教一体化; 服装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73-01

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自从加入WTO以后,中国服装行业面临巨大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正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所说:“以科技和品牌为突破点,靠研发和技术创新获取高附加值,是我国服装纺织企业突破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服装产业正从世界的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整个产业都在进行技术创新和品质提高,这必然需求数量庞大的高素质、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强的综合人才。我院开设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服装市场,根据国际、国内服装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而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与服装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与实际市场严重脱节,使得服装企业找不到好的人才,而毕业生又找不到用人单位。

2 建立“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创设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产教一体化”就是将服装产业运作情景与服装教学联系起来,通过组建服装产业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会服装企业的市场运作规律,解决专业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处于真实的服装产业运作情景中。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任务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学习与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调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等。如前所述,“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一种模拟实训理论,按照服装产业运作机制组织教学,在服装产业运作的氛围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与能力,练就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出现,进行全面的“真刀真枪”的磨合锻炼,市场意识的确立、职业道德的养成、责任心的树立融汇整个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了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

3 “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及实施方案

以产业需求为依据确立培养目标,围绕从事服装行业各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技术项目及能力标准,构建以较广泛的基础培训为起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组建服装产业部。以服装的服种单元为主题,教师(产业部管理者)布置实践课程内容。学生(产业部员工)接受“产品开发——结构制图(样板设计)——工艺技术开发——技术文件编制——组织工业化生产一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营销"等完整的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产品设计开发型,即生产实习要独立或合作完成从产品设计企划——设计效果图——款式图——生产技术文件——样板制作——成衣制作——营销等服装生产经营的完整环节。这种实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专业实践锻炼,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组织实施。另一种是服装批量生产加工实习,通过与外界联系或自主设计开发,组织学生进行批量化的服装生产加工。这种实习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适应服装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组织方式和要求,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组织实施。学生从产品开发、结构样板设计、工艺技术开发、技术文件编制、组织工业化生产及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实践训练的实践教学公司模式,可以构成专业知识的横向连接和纵向贯穿,使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地接受岗位能力训练和接受关键能力的培养。

建立“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将服装产业运作情景融入到服装专业教学中来。具体表现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任务为载体。方案重点突出“产教一体化”的实现方式,服装产业部设置部门与服装企业的相应部门一一对应,设置商品企划部、技术部、生产管理部、营销部、财务部、人事部等,每一个部门对应一个专业教室,教学任务就是产业实际运作中的全部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以完成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达到全真性实践教学的目的。最终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综合能力。这样,组建的服装产业部既具有生产性又具有教学性,构建起“产教一体化”的服装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服装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要经过实践技能的锻炼,服装教育不拘于其形式和表象,产与教是有机的统一体;教学要来源于实践,更要应用于实践。因此服装专业教学实践包含两层含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服装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行业的需求就是服装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使服装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装行业的需求,为使服装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直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我们提出了开展“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理论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当然,在整个“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中首先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服装产业部的组建;二是产教如何一体化。在第一个问题上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早在07年开始就组建了服装工作室,以学生为主体创立了外联组、设计组、结构组和工艺组,以产业部形式进行运作,借助服装专业实验室的各类缝纫机及配套设施,定制了一些服装及服饰品,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范围比较小,只局限于组内的学生,也没有专业老师进行专门的指导。现在一方面需要加入专门负责组建模拟服装产业部的专业老师,另一方面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大面积试点,扩大学生范围。对与第二个问题,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首先可以不断的深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如在美国,1994年公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主张学校邀请雇主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派遣教师到企业实习,聘请企业师傅为学校导师等方式促进这一整合。法案包括三部分:学校本位学习(school—based learning)、工作本位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和联系活动(connecting activities)。实际上,赋予了工作场所的学生员工角色。而在德国,采用“双元制”方式,每个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内接受培训的学徒,又是学校的学生。其次还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配合,能够制定相关促进“产教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当然最主要还需要相关专业老师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勇于实践,开发出适合我们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建立“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服装产业模式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任务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学习与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调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等。能很好解决服装专业教学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使服装专业毕业生很好的融入社会成为服装企业用人单位亟需的人才。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3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认证;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行业需求

1国内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传统培养模式

1984年我国高等教育建立了第一个本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在已发展到一百余所院校设有该相关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些院校已开始取消办学。无论事态如何,这一专业的建设促使着我国的服装产业不断发展,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力量,另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开设为服装企业管理水平带来很大的提升,提高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另外,服装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及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也不断向新技术、高水平、深加工领域探索,换而言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企业及行业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能力、素质及技能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2,3]。目前,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多是以理论学习为重点,考核也是主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工作和审核评估为依据。评估是行业内部的自我评价,这一体系也是基于高等教育部门的评价体系,这很容易导致目前高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呈现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较弱、对自己未来工作岗位了解不足,进而导致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另外,虽然从当前各高校构建的课程体系来看,其主要包括两大类课程:一个是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一个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种理论轻实践的态势。而由服装专业的学科定位可知,服装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学生技能实践为中心,所以这种过度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是与其学科定位严重不符的。更别说,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工程认证的定位要求了[4]。此外,目前各高校的服装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尽管他们均是硕士博士毕业,但是他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均未有一线服装生产企业进行长期工作的经历,所以对服装企业的很多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工序要求、岗位职责、运营模式等并不了解,这也是服装工程专业的授课内容偏向理论的原因。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经验显得十分必要。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的改革

2.1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工程认证提出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体来说,重点培养毕业后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5]。同时,在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毕业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应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服装行业目前的发展方向和未来人才需求的方向,根据公司的需求,制定和优化内外部要求的培养目标。工程认证标准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培养的机构[6]。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需要在本系院或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充分了解企业所需、学生想学,合理制定培养目标,根据毕业要求安排课程体系,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发挥本专业在地方乃至全国的办学优势。在培养目标确定的同时,广泛征集意见,集所长于一身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成目标的达成,形成持续改进理念。

2.2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改革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通常是根据教师能上什么课进行安排或者固定的教学大纲,而并不是根据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和毕业要求进行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安排。虽然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教师能够熟练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很难保证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很好的适应服装企业或行业的需求[7]。另外,根据工程认证的要求,进行高等教育的高校其实质就是一个在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地方,故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培养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对现有不合理的课程,建设适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专业要突出实践技能课程安排的重要性,又要加强教育平台的建设。课程要有效的支撑培养目标,不能因为老师的问题而随意打乱整个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培养目标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毕业要求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将目标细分为对每个课程的要求,最后的毕业要求是对课程模块的一个汇总,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及毕业生达到企业所需[8]。

2.3改善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水平

为适应当下专业认证的发展趋势,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知识传播者,对其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能力进行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2.3.1教师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集服装设计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应用型专业,其涉及的课程既包括服装材料、服装商品企划、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理论课程,也包括服装结构制版、服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舒适性评价、服装IE工程等实践动手课程[9]。然而,尽管目前服装专业的很多教师都是教授或博士学位者,甚至海外留学归国,但他们均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一线实战经验,没有真实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说是对服装公司或行业工艺设计和加工流程并不真正了解,欠缺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教师经常在特定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并不一定真正意义上适合本科生的教学,尤其是刚毕业的博士,上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论性过深,具体操作能力很弱。如果说专职教师曾具有企业相关实践经历,会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当为教师安排下企业的机会,让教师深入学习一年或两年,短时间的一两个月对于企业来说你只是个过客,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也没有实际意义。另外,为鼓励教师去企业一线锻炼学习,在工厂实习期间,学校应给与工作量减免或减少等鼓励措施。除了企业实践外,还应鼓励青年教师担任企业博士后候选人,以增加对一线生产的接触,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可学习企业先进技术。这样可以提高工程方面的实践能力,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现在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是直接从校园走上讲台,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教学培训及学习,教学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激不起学生兴趣,不懂得怎如何引导学生,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学校应建立“一帮一”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团队,让老教师带新教师,给他们一对一指导,让新教师能够迅速的转变角色,快速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学校也可针对此类情况应对新引进教师实行导师制,新教师进校后一年内不允许上课,但要听满指导老师帮助规划教学课程,其中有一门课程必须是自己指导教师的课程,第一年听课量算作工作量,新教师在听课工程中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准确的语言表达,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新教师也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通过资深教师们的指导点评,让青年教师反思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也让老教师(指导教师得到反思)[10,11]。同时,优秀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提供帮助,取得良好成果,并可在工作量和评估中提供补贴或奖励。另外,也有部分老教师也出现上课懈怠,讲义老套,课件案例不新颖,学校应加强管理,绝不“宽容”。

2.3.3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分量

由于科研是当前国内评价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故导致很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场。具体表现是教师不但要主持科研项目,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和专利,还要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量。而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兼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也是很多高校出现本科生教育质量下滑现象的原因。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必须采取应对政策,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使教师认识到提升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另外,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但考虑到个体的精力有限,教学与研究的权重比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在岗位设置上可以设立专职教学岗,科研岗位,以及教学科研岗,根据所处岗位分别进行考核,进而实现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特长,协调教学和科研共同提升,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广州市是一个服装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但很多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并没有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相反是举步维艰,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培养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以企业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实用性,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思路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职业活动的相关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力为要素,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改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即配合设计师季度性主题确定、配合设计师收集面、辅料市场信息、配合设计师进行服装款式开发和跟进、配合设计师样板审核和订货会开展、参与每季服装前期开发策划、负责每季服装款式开发、参与每季订货会、参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服装款式开发、制图出样放样、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品质控制、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广告、区域加盟、产品售后服务等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应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研修式学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职业活动中各个相关工作任务的不同子任务的学习而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的目标定位,要培养好技能人才不能脱离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去“闭门造车”,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应做好这几点:一是本地区经济与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摸清服装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二是服装企业中对各个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仅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统计与分析各职业(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具体分析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职业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装企业一线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服装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活

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五大专业模块: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

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项目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首先要做好职业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完成该岗位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内容。由此服装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服装产品分析、制绘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样、服装裁剪、服装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见图1。

子教学项目的设计子教学项目设计对应于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具体也是按照每个项目的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课程设计的,应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实施,完成好其中每一个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学习培养,从而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体现在职业岗位上,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模拟企业的工作活动过程,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用型、应用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除了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外,还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进专家专题培训、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和顶岗实习等加以实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分析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课程定位是指专业课程方案制定时,应根据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目标则是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专项分目标来建立。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开发。(2)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有三种:模拟、仿真和真实。“真实”是课程教学结合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真正把职业活动过程引入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练武”,掌握真实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市场调研+在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3)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教学方法应以项目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导的角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导入教学项目、指导学习计划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实训巡回指导、社会调研指导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服装仿真系统技术等。(4)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果考试方式,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项目教学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评价,综合成绩采取学分积累。职业素养考核可以采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任务方案设计、企业实践评定等多元形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可根据下达的工学一体学习任务,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小组人员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教师点评、方法改进等过程来给予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一同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

课程方案设计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德国布莱梅大学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应参照工作过程,但并非随便照搬实际生产中的某个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在职教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初

步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好比是棋盘与棋子的关系,即专业课程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组合,而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便构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工作链,从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模块课程的“大项目”与“小项目”服装专业课程的工作活动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首先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的工作项目(大项目),如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而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体工作任务(小项目),如服装产品分析、制绘服装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码、布料裁剪、部件与成衣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核算等,这就构成了在课程设计的中“大项目”和“小项目”。

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相对应关系。其中要点是:在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典型工作任务应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并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工作页应包括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素,同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该任务。

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关系课程实训是指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中安排的实训教学环节,如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仿真式见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与订单培养或轮岗培养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校外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以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安排上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关系,因而在安排实训教学项目时,应考虑不同的特色课程模块、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使实训环节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5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学院;大学生;校园服务

1 项目概述

如今的校园随着时代的发展,从社团到学生会,从老师到学校,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消息被着与被了解着,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信息、新闻充斥着校园,但在校园,你可以发现,尽管这些信息很多,但很少会被学生了解,原因是缺少一个统一的、整合化的信息平台。而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便可为学生提供集个人信息查询、学院动态、生活疑难困惑解答等为一体的综合类服务。

现在的学院型微信公众平台,大多针对的是一个大的范畴的“学院群体”也就是大学。而笔者所要搭建的微信公众平台针对的是单独的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以往的大学微信公众平台囊括了多个学院,而由于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功能缺乏针对性,这导致了微信平台不能够系统化地管理服务每个单独的学院,促使学生与学校沟通产生间接,而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的微信公众平台是一对一服务的公众平台,所有内容均关于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有针对性,且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相关,能够更好地促进学院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院管理变得规范化、系统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 设计过程

2.1 市场调研

现拥有微信公众平台的学校就全国的校园总数来说,也只能算凤毛麟角,细致到单个学院的微信公众平台更是少得可怜,学院型微信公众平台还在快速发展时期,但就现在的趋势而言,微信公众平台将会在未来几年在各大高校普及。

学院微信公众平台的主旨就是服务学生,想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就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关心什么、想要什么。为此笔者专门针对艺术学院的学生,作了一段时间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关心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信息查询和新闻动态。而信息查询分为两个方面,调查大一、大二学生,几乎都以早锻炼打卡查询、学院各部门联系方式查询以及宿舍上网IP查询为主,而大三、大四更加关注毕业类相关信息查询,如招聘信息查询,就业指导之类。新闻动态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学院的新闻动态,包括学院动态以及师生动态,第二类是与学院专业有关的设计类新闻,如设计大赛以及设计展览等。

同时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也为学院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信息与学生管理平台。想要更好地帮助学院管理,那就需要对学院的需求有深刻的了解。经过调查,学院注重学院本身文化内涵的展示,以及一些通知公告和学院新闻动态的及时。

2.2 设计定位

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面向整个学院大一到大四包括学院老师的服务平台,服务的载体即微信公众平台,学生老师只需微信扫描关注学院微信公众号,即可享受包括学生各类信息查询、新生导航、学院介绍、学院新闻、艺术设计比赛通知以及设计作品鉴赏、毕业招聘信息及就业指导等十多项服务。

2.3 设计成果

经过市场调查,笔者总结分析,最后确定分为三大板块、九项类目,以及十七项子类目。

三大板块:学院风、品理工和毕业季。

学院风是一些关于学院方面以及方便学生查询的固定板块,主要是让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学院。品理工顾名思义就是学校的新闻动态,由于平台是艺术学院的,所以新闻内容以艺术学院相关内容为主。毕业季主要提供毕业实习以及就业指导之类的内容。

学院风板块,包含信息查询、新生导航、学院简介三个类目。

信息查询类目设计了四项子类目,分别是打卡查询、校园通讯录、校历查询以及宿舍上网的IP地址查询。新生导航设定了三个子类目,分别是常熟理工学院3D可视化全景地图、学院派以及新生入学生活学习指南。学院简介设计了五项子类目,学院简介、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现任领导。

品理工是平台的即时信息模块,主要学院新闻动态以及与艺术学院专业相关的赛事展览,共有三个类目,分别是学院新闻、赛事展览和设计鉴赏,这一板块是平台的重点板块,也是以后会持续发展扩充的内容板块之一。

微信公众平台的最后一大板块――毕业季,同样也有三项类目:就业指导、招聘公告以及毕业萌萌照。

3 成果总结

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已建设完毕,并已投入运行。平台的板块已基本定型,后期可以根据学院的需求作略微的调整。本次平台的搭建为笔者提供了难得的经验,在框架搭建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内容抉择,让笔者明白前期市场调研与设计分析的总要性;平台的功能链接涉及了编程与开发的运用,体现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平台的内容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板式方面需要更加注重表现形式,关注学生的使用体验,平台已正式运行,老师学生反应良好。平台的搭建也是一段难忘的回忆,从开始导师帮助选题到与导师探讨、框架设计、市场调研,再到最后的制作搭建完成。在这里,笔者要对笔者的导师缪炜说声谢谢!谢谢缪炜导师的细心指导,其实除了毕业设计外,缪炜导师在生活中也是笔者的良师益友,从创新立项的校级项目到省级项目以及日常的学习生活都给予了笔者太多太多帮助。其次,还要感谢大学里的一群好舍友,在平台的设计运营过程中为笔者提供了很多大帮助,谢谢你们!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6

关键词:艺术工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

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体现到了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七、结束语

当艺术工学教育摆脱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后,就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地沉淀成科学,艺术工学教育的科学成分越来越多,艺术工学的学科建设也逐步地得到完善。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等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艺术工学学科下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如果从第一次进入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算起,尚属年轻的学科专业,其学科的科学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lwkoo.cn,中国大学教学,2008(1):29-31.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艺术教育,2008(6):64-65.

[8]李炳训.“和实生物”——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思考[J].艺术教育,2008(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