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文1

古典诗歌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必考的一种题型,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得分偏低,普遍反应较难。下面就结合我在高考复习中的经验,谈谈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开端。题目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写人的,如高适的《别董大》;表地点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时间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陆游的《书愤》。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

2.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读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风格。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比如,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这首咏怀诗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3.学会诗词翻译,读懂古诗词

要读懂古诗词,要学会诗词译文,古诗词翻译注重意译,而不讲“字实”,即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内涵译到就行了,再译文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将修饰“意象”的定语多保留,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规则,对省略句、倒装句、句子词语错位现象要学会处理,译文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图景画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定逢冬至,定语“邯郸”,保留,“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词语错位,应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译文到位才能鉴赏到位。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诗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须先从鉴赏诗歌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也可以是诗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作为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归类,供复习备考之用: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佳节、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有仇,或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凄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或表达不屈不挠,坚强坚贞,或显示高洁的品质,如、梅花、松、柏、竹、疏离、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爱情、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燕、孔雀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等。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阔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东篱、三径等。

意境可称为境界,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则能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怎样鉴赏诗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分造境和写境两种。(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掌握常见意境词:(1)表现宏阔:苍凉、苍莽、辽阔、壮阔、壮丽、雄浑、高远、深远等。(2)表现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明净、婉转等。(3)表现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4)表现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萧条等。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文2

诗贵含蓄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言简意丰,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所蕴含的意义,所表现的主题,所流露的感情等,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再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题由过去的客观选择题改为现在的主观简答题,可用的提示少了,主要靠我们的悟性来解决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调动知识积累,学会知人论世。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世即作者所处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必备的知识。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在考场上遇到此类题目,才能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

依 笔者之见,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生平际遇是息息相关的,作品也大都会烙上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的印记。因此,古诗阅读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以其人观其诗,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例1. 江苏盐城中学2004年高考模拟试题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读ruó,“揉搓”之意。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词,对李清照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悠闲生活,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情调感伤,风格顿变。明乎此,就可以明白,本词是其晚年之作,词人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常插梅花醉),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赢得满衣清泪),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故应难看梅花)。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二、把握诗人的思想倾向

诗是生命的宣泄,是诗者生命体验的高度概括。要鉴赏诗歌,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倾向和人生追求。譬如,杜甫的一生虽多穷厄,却一直以天下为念,大济苍生的理想不断从其笔端喷薄而出,其诗浸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类的博大。但是在王维的作品里,我们却看不到这些,有的是“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种心态、这种处世之道是由王维的佛家思想决定的。

例2. 2006年高考试题 (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此题虽说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但是同样涉及诗人的思想倾向。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联系苏轼豁达的秉性和价值观的追求,我们不难发现,“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再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不能用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和艺术风格机械地分析作品,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三、知晓诗人的创作风格

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尽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创作风格,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体味和把握这些风格,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又一个突破口。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词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比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王维的诗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平易通俗等等。2005年高考试题(二)更是直接以白居易的诗风来设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我们知道,白居易的诗风平白清新,雅俗共赏。本诗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或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其他如陶渊明、孟浩然、高适、杜牧、李商隐、陆游等重要诗人,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作研究性的总结概括。我们对诗歌风格作出比较准确的归属,才能对其进行较为正确的鉴赏。

例3.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边塞诗派是我国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其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众多作家。他们的诗歌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常用的物象有羌管、琵琶、胡马、长城、明月、杨柳、雄关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我们再来关照此诗,不难发现本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特别指出的是,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例如,苏轼这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悼亡词《江城子》,整篇体现了凄凉婉约的基调。反过来,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渔家傲》又展现出雄奇豪放。

四、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鉴赏时,首先要联系相关的写作背景,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少了一份豪迈之气、雄伟之魄,多了一份悲凉之气、家国之愁。通过背景去读诗解义,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例4. 2005年高考试卷(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此题虽说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但是解答必须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另辟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五、重视诗歌提示性的信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有时拟题者为降低理解的难度,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或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或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以2005年高考题为例,福建卷:“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天津卷:“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广东卷:“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上述三例均是对诗作创作背景作出的简略注解,结合这些注解自然有助于读懂作品,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例5.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 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方法。(不少于80字)

在这个题目中,如果我们不看注释,这首诗的立意似乎是多解的。比如,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一女子的遭遇,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地位低下。事实上,有不少学生就是这样回答的。之所以造成理解的偏差,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忽视了注释的作用,注释对于秦韬玉身世和经历的介绍,无疑包含着重要的信息。从中,我们可以揣摩到出题者的意图。本题参考答案为:全篇以贫女作比,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