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1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项目化课程开发难度较大,不可能依靠学校老师独立完成,需要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企业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提出对学生的技能要求,然后确定项目化课程。继而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调查项目,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派出资深员工或业务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生的课程实训指导。
(二)以工作岗位要求来确定能力目标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目标,而是以企业市场调查分析工作岗位要求来确定技能目标及态度目标,保证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体现就业为导向。
(三)以项目实施过程来重构教学内容项目化课程要求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独立的项目,所以不同于以往的以章节逻辑顺序编排的课程内容,而应该基于学生完成这个独立项目或任务需要的知识为原则,所以项目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项目实施过程来重构。
(四)以行动导向教学来驱使自主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主动结合实训项目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实现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角色,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设计课程与行动导向行的教学方案,搜集大量的案例以组织教学项目,主要起到引导、总结、把控进程的作用。
二、基于“四位一体”设计思路
优化《市场分析技术》学习项目根据调查,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调查与分析工作任务共有7个步骤,包括制定市场调查方案、确定市场调查方法、设计市场调查问卷、组织实施市场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和提交市场调查结果。如何在一个典型的工作项目中体现这完整的7个过程,而且不同的项目之间知识点不能重复,这是项目化课程开发学习项目设计的重点及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市场分析技术》课程“四位一体”的设计思路,即以市场调查过程为逻辑主线、以调查对象为项目设计导向、以调查方法为项目设计重点、以真实企业为项目实训载体,具体设计了消费者调查与分析、零售终端调查与分析及竞品调查与分析三个典型学习项目。
(一)以市场调查过程为逻辑主线《市场分析技术》课程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来自于市场调查,所以每个学习项目都是以市场调查过程为逻辑主线,包括调研设计、调研准备、调研执行和调研分析。这是一个完整的市场调查过程,是企业调查工作的典型工作流程。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就是每个学习项目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独立的项目,所以我们设计的每个学习项目设计都涵盖这些调研的基本步骤。
(二)以调查对象为项目设计导向《市场分析技术》课程主要设计三个典型学习项目,即消费者调查、零售终端调查和竞品调查,分别以消费者、零售终端和竞争对手为调查对象。在商业企业运营过程中,消费者需求调查是最基本的市场调查,零售终端诊断性调查也是一般零售企业的调点,第三个调查对象就是竞争对手,现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一直都是密切关注,对其或明或暗的调查也是贯穿始终。
(三)以调查方法为项目设计重点我们设计的三个典型学习项目在调查方法上既有内在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对消费者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一份完整的消费者调查问卷,并能独立实施问卷调查,最后的调查结果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为主,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零售终端调查以观察法为主,要求学生能设计一份完整的观察表,并能利用观察表搜集相对应的调查资料,最后形成一份诊断性市场调查报告;竞品调查以二手资料和暗访为主,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渠道、多角度地搜集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最后形成归纳对比分析报告。
(四)以真实企业为项目实训载体高职课程教学过程也会有相对应的课程实训,可实训项目往往是学生虚构的或是过时的案例。市场分析技术课程学习项目设计以真实企业为项目实训载体,要求实训项目全都来自于合作企业,紧密联系学校“为农服务”的特色,实训结果也能给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消费者调查主要依托于校内万禾农产品展厅等农业企业,零售终端调查主要依托于以卓尚服饰为代表的服装零售卖场,竞品调查主要依托于浙江传化集团为代表的日化企业。
三、项目化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条件
(一)建立健全校企师资共享机制校企师资共享机制是高职项目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市场分析技术》课程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项目化课程,需要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骨干等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实训项目,学生最终完成的市场调查报告也能够对企业了解市场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完善共享型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化课程开发的重点在于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为了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建设共享型课程教学资源库,完善资源库内容并及时更新,能通过教学资源库网站与学生及时互动,解答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中的难题。
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2
一、加强自身建设,保持清正廉洁。
作为副职,能够做到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研究决定、日常工作例会研究等工作原则,保持廉洁自律,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恪守工作职责,切实改进作风,以良好的自身形象作好表率。
二、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提高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针对当前形势下对价格监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坚持以市场变化为先导,以观念的转变推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履行工作职责能力。
在工作中提出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把完善价格监测网络建设作为工作的主线强化价格异常波动预警监测机制,同时积极下到有关监测点了解情况。加强制度建设,杜绝差错。坚持上报价格审核制度,减少了上报失误率,完善了上报数据三级审核工作流程。无论是日常监测还是节假日监测以及监测预警时期,始终都坚持亲自到农贸市场,了解第一手资料,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力争发现深层次的原因。
三、加强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今年鲜猪肉、肉食鸡、鸡蛋、食用油价格异常波动。针对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分别安排xx县、清原县、新宾县的养猪、养鸡大户进行了调查,走访了饲养业户、调查了饲料加工点、收集了一些有关价格变化的原因和资料,写出综合分析报告,并上报到省监测中心。
四、调整工作角度,努力提高价格监测工作在全社会的地位。在今年的成品油价格调整过程中,利用三天的时间对我市用油大户和出租车行业影响情况进行了监测,并积极向市政府提供市场分析报告。今年粮食副食市场价格发生波动,连续对市场进行了监测,并实行了监测日报,将监测情况及时上报省中心和市委、市政府,受到省物价局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好评。周定期在xx晚报刊登我市主要农贸市场副食品、蔬菜价格,在广大消费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今年共统计、公布价格信息54期,从没有因为自身问题,耽误过一期刊登,数据没有发生过差错。
五、关注热点,积极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今年以来在我市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猪肉价格、食用油价格异常波动等热点价格问题中,都能够听到价格监测工作的声音、见到价格监测工作的身影。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我们都能主动启动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实施动态的监测,特别是今年国家发改委调整成品油价格以及、鲜猪肉、食用油价格波动等几项重大的事件中,我们都第一时间展开价格监测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将有关市场分析材料上报物价局和省、市政府。
六、加强对县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人员工作能力。这几年由于监测工作处于发展、变革时期,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价格监测人员综合运用相关政策、知识和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工作的重点。今年我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提高价格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特别是在监测预警期间,我们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带领市县区监测人员参加了省中心举办的监测分析培训班。平时遇到问题,及时用电话向省中心请示沟通,另外还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在全地区交流先进经验。
七、切实加强价格监测工作目标管理,保证全年工作目标顺利实现。按照全省价格监测会议和市局有关部署,对价格监测工作目标和分工重新进行了明确,按月对今年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省价格监测制度的农副产品、工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服务价格等五大类188的个品种,每月5、15、20、25日全部按时上报,上报率达到了100%。国家发改委五大类148个品种每月5、15、20、25日全部按时上报,上报率达到了100%。今年1—11月份累计上报分析材料85篇,被省市采用16篇,并在省价格监测中心的每月工作评比中,全部获得了满分130分。
八、加强我市全地区价格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利用xx价格信息网页在网上收费政策、价格监督检查和有关工作动态等信息。及时更新xx物价之窗网页,年初到现在更新各栏目总数136篇,其中机构设置2篇政务公开2篇,政策法规30篇,市场行情70篇,工作动态32篇。充分发挥xx价格信息网页的作用,及时更新反映我市物价方面的动态,由于信息及时准确,我们的网页点击率非常高。根据省价格监测中心的工作安排和要求,经过多次努力市县区价格监测在联网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其中xx县、新宾县已经将县区物价之窗更新完毕,清源县因省局网页设计问题暂未开通。积极开展xx价格信息网员网刊征订发行工作。全省xx价格信息网员网刊征订发行工作会议后,我及时地向分管领导汇报并将有关工作落实到位。
九、严格执行调定价成本监审制度,切实减轻国家财政、企业、消费者的负担。今年分别对我是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成本和城市供暖经营成本进行了成本监审,期间克服了时间紧、人员少、没有交通工具、部分被监审单位消极配合等困难,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成本核减了近4000万元,城市供暖经营成本每平方米核减了1元钱,全市供暖面积约6400万平方米,核减成本6400多万元。
一年来,我按照年初制定的任务目标认真组织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其中有上级领导的支持、重视和各方的配合,同时也包含了全中心人员的共同努力。同时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价格监测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运用价格杠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应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对成本监审理论钻研不够,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在价格监测网络建设和解决突出矛盾上不够全面细致等等。
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3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改革试点专业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切需要进行配套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以其为先导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为其他课程及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导和范例。
按照改革方案,人才培养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为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完善和调整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经济学和部门(或产业)经济学的范畴,以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现实为研究材料,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线索,进行农业经济内在规律解释和政策分析。在一代代农经人的努力下,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在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难以满足按类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上看,说教化的理论范式,使课程内容政策化;课程外延边界不清,体系凌乱;缺乏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方法欠规范[2_3];从教学实践看,作为研究型课程,教师科研业务水平显著影响教学,有的老师教学仅是承袭所学,或是照本宣科,同时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基础理论课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教学形式一言堂,教学方法枯燥等问题[44];从教学效果和考核看,一考定终身的闭卷笔试是最常用的考核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没有通过教学和考核很好的培养起来。
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模块化为突破点,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对“农业经济学”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和设计,试图探究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二、“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职业教育中引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本科髙校模块化教学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比如建立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对理论课程和微观层面具体课程的研究较少。模块化是相对于长周期教学方式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立功能、瞄准不同培养目标、具有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8]。各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有逻辑关系、衔接融洽,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模块化教学与人才分类培养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既方便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又利于不同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深人学习的模块,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能力。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按模块化思想对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从较髙的立意和目标出发,力求满足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将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作为导向,模块设计贴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证案例和数据,提高阐述和分析问题过程、总结观点、分析政策现状与走向等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对农业经济理论教学做到以事实说话,避免说教灌输,以问题为先导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课程模块化中有突出的体现。该课程承载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各层面人才的重任,故而课程内容整合必须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作为应用经济学下属学科,农业经济学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案例,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但又不能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中国的农业经济研究应为农业经济学科直至整个经济学界做出实证与理论上的贡献,从而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研究方法规范化和研究成果国际化应成为农业经济学追求的目标。
第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瞄准致用性,将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体现为学以致用的精神。早期模块化教学研究中强调实用性,这与致用性有本质区别,实用性强调抛弃学术性的学习。本文认为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依旧有很强的致用性。致用性原则要求重视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作业或专题实践教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文献和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或项目策划书等形式提髙学生写作能力,以讨论、演讲、答辩、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且在期末考核时将能力培养环节的表现记入成绩,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贯彻面向人才分类培养的原则。模块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适应学生未来职业走向,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做准备,因此内容上要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现状、新问题等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程度,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接触到农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以社会实践为辅助,增加学生接触农业经济实际的机会,也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组织协调等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为学生就业时与岗位顺利对接提供保障。
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依据
“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重构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农业经济形势变化为依据。农业经济学是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以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先修课程,一般在大二学期开课,这一时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和机械。作为第一门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课,农业经济学承担着构建基本专业知识框架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农业通识教育欠缺的情况下,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经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不能削弱而是要强化。因此,重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必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的完整、全面为前提,突出与实践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容。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学课程还要关注全球农业经济发展,了解世界农业发展前沿,把握农业经济趋势、热点和影响全局的变迁,将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瞄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课程体系的进步。
四、“农业经济学”模块化前提是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理解
农业经济学课程被诟病的一个理由是繁杂,当前教学或教材内容一般包括:(1)农业(产业)经济,主要从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政策角度分析农业经济。(2)农业经济管理,这是基于不同管理主体的分析,从微观的农业家庭经营、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再到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均在阐释之列,但各主体的分析却因内容不同被肢解到不同的章节。例如对我国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的论述就分散到土地、家庭经营、合作社、农业政策等多个问题上。(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继承了生产经济学的外衣,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农业经济,但又加入了要素的宏观经济分析。
为满足人才培养和全面阐述农业经济学理论的需要,不能随意取舍上述内容,但是单一研究线索又使内容结构和衔接难以令人满意,若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需要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线索梳理。本文从多元视角梳理了课程内容,多元是从多个线索理解农业经济学课程思路,模块化是将联系紧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题板块,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
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研究思路进行线索梳理是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传统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农业生产(体现在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方面)被放在核心位置,其影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并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断调整与之适应。新课程体系对农业经济学阐释有两种思路:一是农产品市场和消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体现在农业内部是农业生产能力、结构、科技等变化,体现在农业外部是农业关联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后者又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制度变化互为推动;另一种思路基于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与经济发展有着复杂关系的观点,先分析农业发展的直接方面,包括资源利用、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经营等,再分析其对社会经济进一步的作用,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与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组织制度变化等。不过,学者的共识是,将农业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经济中,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支持政策。
通过上述对农业经济学研究思路的整理发现,至少从这样几条线索来整理繁杂的课程内容才不致疏漏。一是以不同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线索,农户——农场——合作经济——农业企业——农业产业组织;二是以农业经营管理层次为线索: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组织管理——农业产业管理——农业宏观管理;三是以农业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线索:农业利用资源——提供农产品和市场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资源环境功能并受其制约;四是以涉农市场为线索,农业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与人才市场——农业资本市场——农业生产服务市场——农业生态服务市场。
五、“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方案一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课程模块化是以上述原则和依据为指导,对各内容线索上的知识点和当前实际情况、问题、政策等进行盘点,与原有教学内容一起拆分组合构建课程模块。“农业经济学”模块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基本部分,包括: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农业生产发展与要素利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农业宏观调控。各部分设计若千教学模块,按人才分类培养对知识、能力、素养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目标、重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里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模块化改革。首先完成两方面工作:即修订知识点,将当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领域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明确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导向。修订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我国批发市场建设历程、国内外批发市场趋势、期货市场形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互联网加农业模式、农产品消费形势与营销渠道。重点突出的职业导向包括,农产品营销类自主创业、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经理人、农产品市场企业高管等。然后按“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层次对教学要求进行分解,明确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据此设计教学手段。最终该部分设计了农产品供求理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理论和农产品经营管理实践三个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38-04
一、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013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400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399万亩),其中新增以滴灌设施为主的马铃薯30万亩,马铃薯精品种植展示区20万亩。在正常年景的情况下,预计全市马铃薯总产量达到400多万吨,在全国地区级市排名第一,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占的近1/2,约占全国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截至2012年,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27万亩,旱作覆膜种植面积100万亩,马铃薯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
截至2012年底,全市马铃薯脱毒组培室达到2万平米,网室2800亩,原种生产田5万亩,合格种薯生产田50万亩。年可生产脱毒苗1.2亿株,脱毒微型薯4.5亿粒,原种10万吨,合格种薯100万吨。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网室微型薯生产到原种一、二代繁育的完整体系。全市马铃薯总储存能力达190万吨,其中大中型储窖规模储存能力120万吨,农户小储窖储存能力70万吨,基本实现马铃薯错峰销售,均衡上市。
二、“钻石模型”理论下,建立产业集群应具备的条件
迈克尔·波特在其论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并用钻石模型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创新和升级,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以下4个方面的条件:(1)生产要素条件;(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另外,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因素,这是“钻石模型”的附加要素。钻石体系内的各关键要素相互强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成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而产业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往往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因此,“钻石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某一地区建立产业集群是否具备了条件。
三、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集群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指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禀赋;高级要素指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初级要素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级要素对于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初级要素分析
(1)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便利的交通
马铃薯最佳生长地区是北纬35°至50°之间,乌兰察布市地处中国正北方,中部,位于北纬39°37′~43°28′,东经109°16′~114°49′,是马铃薯天然优势生产区,主产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雨热同季,与马铃薯生长发育需求吻合,非常适合马铃薯生产。加之海拔高、气候冷凉干燥、传毒介体(主要是蚜虫)少等特点,是马铃薯种薯、食用鲜薯和加工原料薯最理想的生产基地。乌兰察布市东部与河北省接壤,东北部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相邻,南部与山西省相连,西南部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毗连,西北部与包头市相接,北部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100多公里,交通便利。与东三省相比,在马铃薯营销方面,运输成本低;与宁夏、甘肃相比,乌兰察布市地势相对平坦,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
乌兰察布市总人口287万,其中农业人口214万,占总人口的75%。乌兰察布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集中、土壤疏松多呈沙性,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因此这里有着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这里的马铃薯也因独特的美味而闻名全国。早在1974年,国家科委、农业部、中科院等部门的专家经过考察,将乌兰察布市定位全国最优秀的马铃薯种植生产区域。在长期的马铃薯种植实践中,乌兰察布人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营,一些技术成果具有全国乃至全世界领先水平。全国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就建在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农科所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脱毒种薯生产,多年来,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专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还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马铃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2000年主持并参加了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育成“蒙薯10号”和“蒙薯11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
2、高级要素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府先后投资1亿多元,帮助马铃薯种植基地的专业大村购置了大中型马铃薯淀粉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目前,察右前旗富广全粉、集宁奈伦精淀粉厂、商都旭美精淀粉厂、凉城精淀粉厂、兴和飞马集团公司、丰镇市祥风精淀粉厂等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到70多家,粉皮、粉条、淀粉加工点4.2万多个,从业人员达到6万多人,每年转化马铃薯10亿公斤,占总产量的18%左右。建成各类储窖128万个,其中贮存能力在200吨以上的贮窖2700座,总储存能力达到20亿公斤。依托乌兰察布市北方马铃薯、乌兰哈达北方马铃薯、东八号等11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成立营销协会20多个,贩运大户200多家,参与马铃薯营销人员高峰期达到10多万人。马铃薯除销往国内的山东、山西、江苏、云南、湖南、北京、天津、广东、东北等20多个省市外,还销往俄罗斯、蒙古、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量10多亿公斤。如今,马铃薯在乌兰察布市真正形成了大产业,成为乌兰察布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
(2)人力资源优势
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的一大批科技人员在全国率先开展马铃薯茎尖脱毒等技术研究并获得成功。该技术已在区内外马铃薯生产上推广并广泛应用,获得了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可使马铃薯恢复原有种性,减少了病毒对其生理干扰,植株发育健康,生长旺盛,因而在同等条件下可增产30%-50%,如采用先进的配套栽培技术,增产幅度可达100%-200%。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单产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相关人才需求也日益凸显,我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诸如后备人才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与推广差等问题,使得内蒙古马铃薯产业业在国内竞争力弱化。
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市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于2007年申请建立了马铃薯专业,该专业属全国首家设置,开创了全国高校马铃薯专业之先河。为我市乃至全国马铃薯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需求状况
1、国内需求状况
据统计,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为70多万吨。我国现有淀粉生产5000吨以上规模的厂家只10有家,达到一级品的产量仅5万多吨,约占国内需求总量的7%。通过各种渠道进口20多万吨,国内市场尚缺口40多万吨。目前,缺口部分主要由低档产品或其它产品替代。
从人均消费淀粉量上看,目前我国为2.5kg/人,而欧洲、日本为10kg/人,美国在50kg/人以上,我国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增长潜力较大。另一方面,从行业利用上看,发达国家80%的马铃薯淀粉用于医药、纺织、造纸及石油工业等领域,而我国目前90%的马铃薯淀粉是用于食品工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食品工业以外的行业对马铃薯淀粉的使用将不断增加。我国未来的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国际需求状况
目前,国际马铃薯淀粉年产量600多万吨,欧共体国家的产量占85%。96年以前,欧共体国家每出口1吨马铃薯淀粉,补贴50美元,从98年起,欧共体国家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深人,逐步取消了补贴政策,导致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减少,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将趋紧。
亚洲是马铃薯淀粉国际市场的重要销售地区,据有关方面分析,中国目前进口马铃薯淀粉20多万吨,日本需要进口巧15-20万吨,韩国12-16万吨,台湾地区8-10万吨东盟国家20-30万吨,合计70-100万吨,产品市场需求巨大。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出口数量和国家不断增加,2000年以来出口增长明显,出口额从2000年的0.1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0.91亿美元,年均增长42%。随着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和中国-东盟早期收获等计划实施,中国马铃薯贸易逐步从逆差转变为顺差,2006年已有顺差0.18亿美元。
(三)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
波特指出:相关产业的支持是产业集群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首先,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对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其次,马铃薯保鲜贮藏、精选净化、分级包装、集中配送和订单运销等加工服务业发展也是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外,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乌兰察布市第三届马铃薯文化节也为我市马铃薯产业科研、生产、加工和马铃薯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意见,对马铃薯的销售、种植和使用新品种、新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生产组织战略、结构及竞争状况
马铃薯的生产组织结构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马铃薯的种植以农户小规模家庭式经营为主要模式,企业的生产基地规模在逐步扩大;二是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中介组织建立了农户与批发商之间的联系,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不对称性,保证了鲜薯的销售;三是通过加工企业、各种培训机构、示范园区和专业协会促进了技术的扩散和创新。
我市马铃薯产业存在着很多竞争优势,如自然资源优势(光照充足、气候温凉、热量差异大),土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规模优势,品种品质优势,储藏优势,技术优势及物流运输优势。这些使得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良好。另外,其他各省市的马铃薯产业也日渐发展,如甘肃定西,故近年来马铃薯的国内竞争也必将激烈。竞争会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产业的更好发展。
(五)机会
2008年至2015年的《国家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中,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沿麓、西部阴山沿麓马铃薯优势主产区,被分别规划为东北、华北种用、淀粉加工用和鲜食用马铃薯优势区。据统计,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从“十五”的年均823.5万亩和784万吨,已增加到“十一五”的968.1万亩和837.3万吨,特别是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021.7万亩。
乌兰察布市已引进6个马铃薯产业重点项目,其中察右前旗博仓薯业、富广以及商都旭美等各个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6992万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加工能力26万吨。以富广、奈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2012年7月29日-7月31日,2012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乌兰察布市第三届马铃薯文化节在乌兰察布市隆重开幕。本届马铃薯大会的主题是“马铃薯产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会议就我国马铃薯科研、生产、加工和马铃薯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学术交流。此次大会是展示内蒙古及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果的窗口、深化交流合作的桥梁、加强产销对接的平台,对促进内蒙古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六)政府作用
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为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创造了绝佳机遇和有利条件。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将马铃薯产业列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2004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启动对马铃薯脱毒种薯进行良种推广补贴,到2012年投入的补贴资金已过亿元。2007年,自治区党委1号文件又明确把马铃薯作为优先发展的优质高产高效粮食作物,进行重点扶持。2008年,自治区又安排5000万元产业化基金,转移支付专项扶持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补贴项目,截至2012年我区获得补贴资金近亿元。同年,农业部启动实施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截至2012年,全区累计投入补贴资金近千万元,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生产高水平均衡发展。2012年,国家对内蒙古马铃薯储藏设施补贴5000万元。乌兰察布市2013年实施了马铃薯脱毒种薯补贴项目,这一举措使广大农民使用脱毒种薯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大大促进了脱毒种薯的推广普及,对于我市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铃薯产业(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总目标是:将内蒙古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优质种薯、加工专用薯、鲜食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加工基地、马铃薯加工产品和原料薯出口基地,使全区马铃薯生产结构布局合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加工及深加工全面发展,马铃薯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四、结论
根据上述钻石模型分析可见,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建立条件虽有部分条件如与其他省市有差距,如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但总体上条件已经成熟,应抓紧时机建立产业集群,为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为地区经济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助推力。
参考文献:
[1]张策,郝伯为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马铃薯生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科技向导,2011(35).
[2]段跃.基于钻石模型的内蒙古马铃薯种薯业竞争力分析.中国种业.2011(7).
[3]北京中商产业科技研究院.2013-2018年中国马铃薯行业竞争状况及发展策略研究数据.2013(07).
[4]2012年马铃薯淀粉市场分析报告.
[5]正信嘉和.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前景的市场分析.2008(05).
基金项目:教育厅项目,项目计划编号:NJZC13292。
作者简介:么秀杰(1977-),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讲师、主任助理,主要研究产业经济学。
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交易模式 大数据 大数据结构化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05.009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05-0041-04
引用格式:李骥宇. 大数据交易模式的探讨[J]. 移动通信, 2016,40(5): 41-44.
1 引言
大数据应用已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中,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对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和运用,将提升社会生产力,引起新一轮的社会产业变革。大数据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初级阶段,2014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约285亿美元,增速在50%以上。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约为84亿元,2015年将达到115.9亿元,增速达38%[1]。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达到9.5亿,居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所掌握的数据将占到全球整个数据量的20%。根据《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被受访已使用大数据产品的企业一致认为大数据应用将提高效率与决策能力,有效降低风险与运营成本等。其中,50%企业的大数据资源从内部获取;32%企业通过外部购买;18%企业通过政府公开市场获得。
由此可见,中国大数据拥有量庞大,而且已使用大数据的企业都认为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如何将这些大数据作为资源销售成为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大数据的市场需求正逐渐扩大,谁先进入市场,谁将获得市场的主动权。而大数据的价值需要通过交易才能实现,大数据实现交易将打破行业信息壁垒,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深度推进产业创新。因此,下文将首先根据数据结构化程度,总结了目前四种大数据交易模式,随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亦提出了几条发展建议。
2 大数据交易模式分类
本文所提及的大数据交易主要是指将大数据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各种交易方式转移到需求者手中获得收益的过程。总结国内外各种大数据交易,根据大数据结构化程度,目前大数据交易模式主要分为四种:
(1)原始大数据交易模式。常见的有国内的百度与国外谷歌关键词的搜索;国内微博与国外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个人评论足迹的追踪、统计;知网、维普的学术数据检索使用。这种模式交易的特点就是以大数据使用权交易为主,能够实现多次交易,价格相对较低,主要是大数据需求方通过向产生数据的企业以大数据在线租赁等形式实现。例如,美国Factual公司不仅向大公司提供数据,同时也面向规模较小的软件开发商提供数据。目前在中国,作为创业公司的数据堂公司的数据商城平台,以电商的形式实现大数据资源的在线共享与交易。
(2)经过分析、甄别处理后的大数据交易模式。其特点是分析、甄别处理后的大数据交易主要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有数据出租、买断、收益等形式。这种交易类似于信息交易,已具有信息交易的雏形,受到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5》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0%企业选择自建大数据平台,37%企业选择购买云服务来构建大数据平台。由此看来大多数企业都希望获取基础大数据,然后研发大数据技术获取分析、甄别处理后的大数据。例如,沃尔玛就是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公司天睿的分析来获得营销的灵感与创新。
(3)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方案交易模式。这种模式交易的特点是以大数据拥有权的决策服务提供、一次易为主,主要提供商为大数据企业,目标客户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如图1所示),价格相对较高。国外主要有麦肯锡公司提供市场分析、性能基准测试和定制研究,以帮助能源公司做出战略投资、交易和操作的关键决策,而且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先进的电子、航空航天与国防、化学制品等。IBM不仅提供大数据技术,出售分析后的大数据及行为决策,同时还提供大数据的技术指导服务,其特色服务是提供简便的方式来访问Hadoop集群上的数据,构建应用程序以及分析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数据的水平更是领先于国内的大数据厂商。目前多数国内面向大众的分析平台技术只能分析结构化数据,如国内蓝讯的数据集中备份解决方案、数据库集群解决方案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等。
(4)大数据中间商交易模式。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作为全球第一所大数据交易所,本身不生产数据,而是通过与提供大数据源的企业合作,将大数据出售给会员,收取手续费,这是大数据新交易模式的探讨。截至2015年12月,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接入的数据源企业超过100家,会员单位达300家,大数据总量超过10PB,交易金额突破6000万。大数据交易所是中国大数据交易模式的新探讨,作为战略部门在政府的扶持下正快速发展。可以说,这种大数据交易模式是中国的创新,为数据供求双方搭建桥梁,带动大数据产业的继续向前,现有企业大数据模式如表1所示。
根据大数据产权转让,分为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种交易模式:
(1)大数据使用权交易模式。数据主要以租赁、检索等形式进行交易。常见的形式为数据库的出租,企业可以将数据库数据销售给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如国内知网的学术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期刊数据库、UMI提供的学术研究图书馆与医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大多以出租的形式让消费者在指定的时限内使用,超过时限若继续使用就要续费。大数据企业可以对大数据进行再次加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给其他消费者。
(2)大数据收益权交易模式。主要是指大数据需求者对数据使用后得到的利润需要与大数据提供商进行利益分割。就目前而言,这种以大数据收益权为交易对象的相对比较少见。一般是大数据供给者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后,形成基于大数据的解决方案,提供给某个用户的个性化定制产品服务。
(3)大数据所有权交易模式。指的是大数据需求者获得大数据产品的使用权,如决策分析报告、大数据技术服务等,以大数据的所有权进行交易的产品一般是形成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产品,针对性很强,对于数据买家的创新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大数据交易模式存在的问题
(1)大数据企业面向个人应用市场的缺乏。个人消费者是目前中国的大数据企业最容易忽略的群体,因为个人消费者大数据获取的投入难以与企业或政府相比,但个人消费者却是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未来中国大数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集中在个人消费市场。当前,面向个人消费群体的大数据企业主要是提供搜索引擎、数据检索等免费服务,通过广告推广的形式实现盈利。而国外不缺乏能够让个人消费者主动付费的大数据产品。美国的孟山都公司,搭建以“种业+农药”为核心,集农资一体化、农业信息化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根据土地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民就如何优化及提升种植产量提供农业咨询、市场信息、天气预警等,其成功的原因在于挖掘了个人对大数据的需求。因此,挖掘个人对大数据产品的需求并为消费者提供大数据产品成为中国大数据企业个人市场方面今后发展的方向。
(2)大数据企业面向政府的大数据交易较少。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没有意识到大数据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价值,导致政府缺乏对大数据产品的购买。2012年,欧盟委员会在“欧洲数字化议程及其挑战”中制订了大数据战略。美国为了提高政府数据的公开,成立了政府公开的数据网站,截至2012年11月,Data.gov共开放出了388 529项原始数据和地理数据。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大数据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行业内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在政府部门中,如果大数据运用到公共领域,欧洲政府每年可以减少1000亿欧元的开支,每年可以提供15%~20%的支出下降空间,在未来十年可以创造1500亿到3000亿欧元的价值,效率能提高0.5%。西班牙将大数据用于救援、打击罪犯等,能有效地缩短救援时间和破案时间。大数据在政府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政府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不足,使用度低。面向政府的交易模式应该是由政府公开数据,引导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加强对决策应用型数据的购买。
(3)企业对企业的大数据交易多以技术出售为主,数据产品出售欠缺。目前,国内的大数据企业交易仍然以提供原始的大数据为主,数据商品的应用价值有待提高,即数据经过挖掘分析后的信息和知识产权出售相对较少。中国大数据产业目前处于大数据技术发展阶段,数据分析处理的工具提供商众多:阿里巴巴的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等技术提供商,但本身并不对数据处理后进行出售,这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的大数据交易仍然以基础大数据的使用权出售为主。
4 大数据交易模式的发展建议
(1)扩大产业规模,吸引个人用户。通过企业的并购与收购不仅能扩展大数据业务的领域,而且能够扩大企业的规模,最终降低大数据交易成本,提供个人消费者能够负担的且愿意购买的大数据应用。
在企业收购方面,国外的科斯塔公司拥有浩瀚的房地产数据信息,为了提升自身的数据资产竞争力,在2012年并购在线房屋租赁销售网站―环球在线;2014年收购了数据化分类广告企业。这些决策活动主要是为了数据业务的扩展,而不在于人员与技术的流动。与此同时,科斯塔的盈利也在收购后得以增加。HIS公司本来是提供有关航空领域的业务,从2010~2013年累计收购了31家公司,实现数据业务领域的延伸,涉及化工、科学技术、海事物流等领域。这也给了中国的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大数据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或并购实现数据的流动,数据质量倍数增长,从而实现企业大数据交易领域的延伸与扩展,最终降低大数据的交易成本。
(2)大数据的技术提供商转变为数据提供商。腾讯云在大数据技术分析上有所发展,开始提供有关游戏开发领域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但这远远不够,不仅涉及领域过于狭窄,而且大数据分析的相关技术更是不如国外。同样的大数据检索服务,国内的百度与国外的谷歌对同一个关键词的检索,谷歌的检索结果是百度的3倍多。因此,今后大数据的技术提供商转变为数据提供商不但成为一种趋势,而且企业对分析处理后的大数据提供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3)政府应适当增加相应的大数据购买。目前,大数据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各地方政府也应该积极扶持当地的大数据企业。其次,政府大数据的公开能进一步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数据公开化程度都相当高,这些国家都有各自的政府公开数据网站,使得数据获取更加便利,从而增加整个社会对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中国各级政府大数据公开是今后大数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5 结束语
目前,我国大数据交易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流通过程中的产权界定、交易模式都不成熟。随着数据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大数据交易商品化与产品化成为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对大数据交易模式的探讨将有助于确立大数据产业交易的规则,促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大数据交易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3个问题,并就产业规模、技术发展、大数据公开3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R]. 2015.
[2] 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恩・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3] 杨琪,龚南宁. 我国大数据交易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 大数据, 2015(11).
[4] 赵彦云. 对大数据统计设计的思考[J]. 统计研究, 2015(6): 3-10.
[5] 余来文. 大数据商业模式[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4.
[6] 徐晋. 大数据平台:组织架构与商业模式[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7] 何廷润. 大数据商业模式的现状与挑战[J]. 移动通信, 2015(13): 25-28.
[8]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 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Z]. 2015.
[9] 张引,陈敏,廖小飞. 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11): 216-233.
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营销专业 应用型人才 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21-03
一、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因此,我国各类高校多数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鉴于营销专业具有较强的就业针对性和工作实践性,所以营销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获得了普遍共识。然而,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问题一直令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周远清等认为,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人才、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
我们认为全面理解营销专业的应用性需要分析营销工作的性质和应用领域。从性质上看,营销活动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首先,任何营销活动的成功需要营销工作的各项职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例如,市场调查工作需要从业者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和较强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能够对市场环境进行科学的求证;市场分析工作需要从业者熟练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能够对市场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的分析。其次,营销工作的完成离不开艺术性的创造。好的策划和推广方案不仅体现出营销人员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时尚和美学等方面的了解,更要具备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良好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够使制定的实施方案与竞争者相区别,才能达到有效地吸引消费者,实现引导和创造需求的目的。可以说,营销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征,要求营销工作者不仅熟悉营销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工作方法,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批判性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最后,营销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独特的个性和品位。有个性的人才能写出有个性的策划方案;有品位的人才能够为所宣传的产品找到有品位的定位。所以营销专业的教育者们不仅要传授本专业的知识、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教育学生,而且要充分传授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从营销专业应用的领域看,营销活动不仅企业需要,实际上任何组织无论是盈利性组织还是非盈利性组织都需要应用到营销工作,所以营销专业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因此,受教育者仅关注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营销专业应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更加广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习“学习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
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或者局限于本专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忽视了对上述综合性知识的系统训练。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发现营销专业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毕业生就连毕业论文都写不好,更不用说写出论据充分、见解独到、实施可行的市场分析报告和策划书。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德瑞克・博克所批判的那样“……美国高校许多毕业生的文字功底无法令雇佣者满意。尽管教师们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但许多毕业生仍然不能对复杂的非专业问题作出清晰的推理和分析,……多数人甚至没有选修一门有关‘数理推理’的课程。”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专业知识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融合,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与通识教育密切结合。
二、通识教育及其意义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博雅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上既注重人的智力与身体发展,更重视人的心灵和个性提升,以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为目的,使人的心智获得解放和自由,排除任何职业的和功利的目的,而且在教育内容上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教育者们从未就通识教育的理念达成共识,通识教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又充满歧义的概念。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高级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广度的部分。它通常包含对若干学科领域有关课程的学习,试图为一所学校中的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高级训练。
在中国,首先把general education引入并译作通识教育的是梅贻琦先生等第一批留美学生。建国以后,我国大学普遍采用专业化教育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这种专业教育在当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和美国高等教育一样,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病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较弱、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于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此后,高校开始提出加强学生基础课程的措施,如“拓宽专业”、“学科渗透”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界纷纷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理念和原则。
三、营销专业引入通识教育的困局与出路
从上述通识教育的演变过程、目的、内容和课程设计来看,通识教育能够很好地满足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并能够弥补现有培养方式的不足。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要将通识教育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却困难重重。第一,学校管理层对通识教育重视不够。虽然,多数高校提出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宗旨,但是由于现有的高校考核制度、排名制度和资源获取条件并没有和通识教育的成效挂钩,加上教育的成果难以显现等原因,这一宗旨实际上很难得到体现。第二,师资缺乏。目前,国内外对通识教育的讨论大多集中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财经类院校有别于一般的综合型大型,其设置的专业主要与经济相关,如经济、会计、金融、国贸、电子商务等。除了财经专业的教师之外,仅有大学语文、思想政治、英语、体育类公共课的老师。面对通识教育要加强学生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要求,师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第三,学生功利心偏重。目前,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为了避免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学生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考各种证书(如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职业证书等等)和参加各种兼职活动,以期获得企业所关注的“工作经验”。在疲于应付各种考证、兼职和本身专业学习之后,真正留给通识类课程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态度大都是为了学分而来,而不是真正地从兴趣出发。第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一方面,教师从投入和报酬的角度考虑是不成比例的,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讲授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通识类课程不重视,教学管理又不严格,因此通识类课程的缺课现象比较严重。加上此类课程往往在晚上开设,容易和学生各种业余活动和学校的一些讲座冲突,往往也会成为逃课的理由。学生出勤率不高,明显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降低教学效果。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对营销专业推行通识教育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通识教育的推行。受制于目前大学教育体制和思维惯性,营销专业开展通识教育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学校层面可以借鉴哈佛大学等高校的办法,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成员由高层管理者、教务处、担任通识课程的教师、其他专业的教师代表和部分学生代表组成。该委员会应该检验一下目前营销专业教育的宗旨、目标和成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通识教育的宗旨、目标和具体实施办法,并监督通识教育的实施。第二,增强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德瑞克・博克曾经告诫师资是成功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有大批才华横溢的教师的加入,那么自然科学课程、历史课程或文学课程将成为学生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课程之一。”对于财经类学院而言,考虑到学科较为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的不利局面,一方面,校方应鼓励并说服其他学科优秀的教师加入到通识教育计划中,并给与充分的支持,使其愿意尽心尽职地投身于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另一方面,学校或学院应加大引入兼职教师的力度,从其他学校聘请优秀的教师加入到通识教育计划中,给与其支持并做好管理工作。我国香港理工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心有10余名全职教师,还聘有数名兼职教师。最后,学校积极引进人才,作为专职通识课程教师。第三,在课程设置方面逐步引入通识课程。在当前管理体制、培养方式的惯性和压力下,我们不建议大面积开展通识教育。我们认为可以从一些简单且低廉的措施开始做起。通过设置一些入门课程,向学生概要性地传授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的普遍性知识,发挥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作用。这些课程的形式可以包括指定选修课、经典名著课程、导论课程等。同时,在教学计划方面,在保持现有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尽量精简课程,另一方面压缩一些专业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或者改变考核方式(如闭卷笔试改为开卷或论文),为引入通识课程留下空间。第四,改善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达成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对通识类课程的兴趣。学校应制定通识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分析能力、广泛兴趣和高尚人格的培养。正如康奈尔大学的一份宣传资料中所指出的:“从本质上说,通识教育强调不同模式的推理能力、清晰而优雅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宽容与灵活的品行、创新能力,对道德和审美的敏感……”
最后,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识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在一年级可以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实现中学接受式学习向大学自我式学习的转变;本专业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以及从事该专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品格。在考核方面,可根据课程类别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制定出一整套规章制度。督促任课教师对通识课程的出勤率进行较为严格的考核,规定缺课一定比例不得参加考试,实行宽进严出的方式,允许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合格率,不让通识类课程成为学生在经常逃课之后还能拿到学分的课程。
四、结论
鉴于营销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要实现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的目标,有必要在营销专业开展通识教育。本文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思考,提出了营销专业开展通识教育的一点思路,希望引起同行的共鸣和思考,共同提高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远清.迈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国华,孙淑娟.通识教育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分析:以新建高级院校为考察中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3.[美]德瑞克・博克著.侯定凯,梁爽,陈琼琼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高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郭红雪,孙涛.论通史教育与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纺织教育,2009(2)
5.苗文利.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6.韩萌.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演进与我国的实施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9(7)
7.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8.王晓慧.浅析大学通史教育的实践类型及其哲学基础[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9.夏寒.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9(3)
10.景海燕.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大学高级教师角色转换[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
11.[美]弗兰克・罗德斯著.王晓阳,蓝劲松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