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1
民办高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悄然兴起的一支新生的最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力量,它对于弥补政府教育财政不足、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加速和规模的扩张,我国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如何防范和化解办学风险,实现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界和办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执行校长李钊博士对这一领域作了系统地探索和研究。作为全国“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已于2009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在著作中,李钊教授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大量翔实而权威的资料,主要运用了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对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做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和阐释,对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研究和办学风险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书构思新颖、论述全面、客观真实、见解独到,是一部全面研究民办高校风险问题的创新之作。综观全书,该书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研究思路的新颖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该书以分析现状、阐发理论、服务现实为运思方向,以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现状——风险成因——风险防范对策这一逻辑关系为明线,以民办高校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博弈为暗线,借鉴公共管理理论,在全面剖析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类型、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民办高等学校防范自身风险的应对之策,深入探讨了政府在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扮演角色及其履责路径,从而形成了研究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问题的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和表现风格。基于这种思路,该书安排六部分内容:第一章作者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在分别阐述一般意义上风险的定义、特征和本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定义、特征。第三章透过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研究了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五大主要风险,即市场风险、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教育质量风险与政策风险。第四章从内外两方面剖析了我国民办高校风险形成的原因,深刻指出: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及社会歧视与偏见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风险产生的外部成因;融资机制不通畅、办学理念不科学及内部管理不规范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风险的内部成因。第五章从办学理念、财务管理、教育质量、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学校经营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民办高校为防范办学风险、实现学校健康发展所应采取的对策。第六章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论证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的政府责任,深入探讨了政府责任的内涵,分析了政府在民办高校风险防范中履责路径,深刻指出:引导观念转变、实施科学规划、完善法规政策、建立财政资助、强化宏观监管、提供运营服务,正是现阶段政府责任中最为核心和最迫切的内容。
清晰的研究思路,充分彰显出作者深刻的理论思维素养和探索力度。该书不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而且研究方法有突破,风格表现有特色。李钊博士在撰写过程中,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式,对20多所知名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归纳总结了这些民办高校在防范办学风险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又将美日等国私立大学成功经验贯穿于对我国民办高校风险防范机制的主题研究之中,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民办高校为防范办学风险所实施的发展策略,以及政府在防范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相应责任与履责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运用了10余个案例、20多个图表以及大量的数据来论证其观点。通过这些数据与案例,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的实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他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个案,阐述了文化建设在风险防范中的作用,指出:如果仅仅从风险防范本身来谈论民办高校的建设,那是浅层次的,是很不够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民办院校的风险来自它文化的贫弱”,因此,民办高校强大起来、昌盛起来,根本在于它逐步且迅速积厚的文化,“厚重的文化是学校化险为夷、走向稳定繁荣的磐石”。正是作者坚持了纵横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该书给人以通达、信服之感。
二、研究视角的开拓性和理论观点的创新性
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该书又一特点就是研究视角和理论观点的创新。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在日益深入,当前主要集中在民办高等教育组织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研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意义、现状、趋势及对策等方面研究,以及民办高校产权、政策等专题性研究,而对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日渐积聚的风险问题,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该书将风险防范管理理论引入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管理领域,并运用风险防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发生、性质、特征、成因及其防范策略。这种研究无疑有利于弥补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丰富和拓展了民办教育的研究领域。
该书不仅视角新颖,还提出了较多的创新性的观点。比如,著作透彻分析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特征,深刻指出:与营利性企业的经营风险相比,民办高校办学风险既具有一般性风险的共同特性,如风险的客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双重性、潜在性等特性,但作为非盈利性的高等教育组织,民办高校更多的是有着与企业风险所不同的自身特点,如更为严重的危害性、急迫性、复杂性、社会敏感性、群体性;与公办高等学校不同,民办高校是一个自筹经费、自负盈亏、自主办学的顾客支持型高等教育机构,这种特殊的发展道路与生存方式,决定了现阶段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更易遭受更大的风险。又如,该书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全面论证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的政府责任,深刻地指出,民办高等教育同公立高等教育一样,是天然的公共部门,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容放弃其责任,应充分发挥好其“引导者、规划者、创设者、监管者、资助者、服务者”的职能,着力打造风险监管机制的共享平台,真正成为当代社会风险的最后守护者。这些分析以新观点和新见解为民办高等教育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为学术前沿增添了一些亮点。#p#分页标题#e#
三、理论研究的求实性和政策指导性
科学的理论研究既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服务于社会实践。伴随着民办高校快速发展与规模的迅速扩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问题日渐凸现。以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为例,1991年以前,陕西批准成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7所,合并、注销5所;1992年—1996年,批准成立101所,合并、注销27所;1997年—1999年,批准成立34所,合并注销33所;2000—2002年,批准成立10所,合并、注销31所。从1984年的第一所学校开始至今,平均办学年限只有9.7年,而且最近几年机构合并、撤销数量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从1992年到2002年,陕西省共批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45所,合并、注销91所,倒闭的比率为62.75%。此种情况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据民办教育网和全国民办高教委2001年的一份总数为1134家的全国民办教育机构名单的跟踪调查表明,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学校停办或无法查询。2003年民办高校比2002年减少了100多所。1996年5月18日,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这是20世纪中国民办高校的盛会,共有400多所民办高校出席了这次大会,而到2002年,当年与会的400多所民办高校仅存40所。随后几年,民办高校倒闭事件不时在各媒体上出现。时至今日,仍显示出逐渐增多之势。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江苏培尔学院倒闭开始,民办高校的兼并在民办普通高校中已初露端倪,如四川天一学院、上海东方文化学院、北京燕京华侨大学、海南卓达旅游职业学院等已先后被其他院校兼并。民办高校的倒闭和兼并,似乎有从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向民办普通高校蔓延的趋势。民办高校倒闭和撤消数量的上升趋势,从一侧面说明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在日渐加剧。民办高校的运营困难或倒闭,虽是市场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也是民办高教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优胜劣汰;但是,民办高校从事的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其运营困难或倒闭,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事情,还涉及到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如何化解和规避这些风险,成为民办高校投资者和管理者面前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重大问题。李钊的《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这一著作,抓住民办高校日益凸现的办学风险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而又全面的探讨和分析,它不仅运用了足够的数据与案例来深度阐释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产生、构成要件、影响因素等问题,还用很大篇幅着重阐述了基于理性思考之上的防范办学风险的应对之策,构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方案。这些应对之策与方案,符合民办高校办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充分反映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为现实服务的强烈意识及责任感。该书还有一个重点特色,那就是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论证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的政府责任,彰显了理论研究的政策指导性。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2
[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我阅读熊华军教授、史志刚同学的《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2种CSSCI来源期刊载文数据》和陈昌芸同学的《共词可视化视角下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构成及发展趋势》两文后首先意识到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想到要谈谈对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的认识与看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是关于高等教育学大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2010-2013年12种教育学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进行可视化研究,总结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发文规律,揭示了作者间的知识交流机制与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大学引导、鼓励和组织学者开展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主要来自教育学,多受到省级和部级的基金资助,彼此之间合作规模较小,合著强度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围绕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德育、大学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八方面开展研究等结论。这些研究,数据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说服力。陈昌芸同学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不过,关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领域中教学服务型大学小领域研究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以刘献君教授为代表的院校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是院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这个研究领域,也是由刘献君教授在2007年开启的,现在随着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实践的逐步推进,也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陈昌芸同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当前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教学服务型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和联系、具备的特征及价值和功能、建设主体、建设路径、具体问题探讨五大领域,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未来需要注重学科发展,着力特色研究;重视社会服务,推进合作研究;关注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研究;强调多维审视,多视角研究。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五大领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趋势的提出,为进行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
这里选编的两篇文章都对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有王建华、张楚廷和王洪才等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张应强和刘献君等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国、王建华和刘克勤是综合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等数据。陈昌芸同学的文章得出了在发表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的50种期刊中《铜仁学院学报》刊发了14篇、《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3篇,核心作者有刘献君、侯长林、罗静、陈明、徐绪卿、魏钢焰、陈琼英、沈云慈等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既是对相关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意识。铜仁学院能够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团队近几年来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上,没有对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可大可小,具体要视研究者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而定。能力强、水平高,又有兴趣者,其研究领域可以不断拓展,直至满足研究需求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领域可以小一点、窄一点,小和窄到能够把握得了的领域为止。研究领域大小、宽窄的确定,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一旦确定,就要在一段时间之内,甚至比较长的时间之内,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见成效。之所以有“专家”的称呼,不就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点研究的结果吗?关注某一点的时间长了,研究的问题深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了专家。其实,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学等理论研究需要专注于某一领域,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也有领域意识,比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刘绍棠的“运河滩”、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坚守在一定领域中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所以,选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就要尽可能将其领域中的矿石挖掘出来,并逐步占据该领域的制高点。占据了高等教育学某个领域的制高点,就是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
作者:侯长林 单位:铜仁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3
摘 要:中国和俄罗斯有着不同的国情,所以高等教育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同属于教育转型期的两国在高等教育情况上各不相同,各自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弊端,通过对比,可以找到不足,并寻求解决的措施,追求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国、俄罗斯、现状、问题、解决
一、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简析
(一)中国高等教育
我国人口数量较多,在教育领域上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这就使得我国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99年至今,中国高校迅速扩招,办学形式多样,办学主体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管理监控上迅速发展,但仍不能达到当前生产力条件下人们所需要的教育水平。中国大学越来越多,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学生择校过程中形成很大障碍。大学教育仍深深地陷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旧模式的窠臼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中国大学。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
俄罗斯与中国国情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俄罗斯的科学教育、文化教育在国际上仍保持着世界先进的水平。大多数俄罗斯公民重视儿女的教育,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很重要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新建了500多所大学,大部分是私立高校,根据俄罗斯教育部1999年8月份的统计,俄罗斯目前共有932所高等院校。俄罗斯高校中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如大多数西方国家教育方法类同,教学方式比较灵活,重视能力和开发和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多,课堂不只局限于教室,实践教学的机会多。考试实行5分制,题目比较灵活,不拘泥于课本。
二、两国高等教育优劣势对比
(一)中国高校教育的优劣势
高等教育作为直接与劳动力市场连接的机构,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方面肩负重大责任与使命。从数量上看,我国人才总量占据绝对优势,居于世界前列。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职人员达150万人/年。200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年,居世界第2位。这也使得我国在学科论文和专利数量方面处于世界前列。虽然在数量上培养出的人才相当可观,但是综合平均水平我国的世界排名比较靠后,处于50多位。这就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其自身的劣势。第一,教育的经费问题。虽然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国家财政型支持却不断将少,国家在设立“211”和“985”院校之后,国家教育资源不断向名校集中,导致资金投入分配不均,许多高校开始了企业式经营,教育水平下降。第二,历史原因。我国自建国以来教育一直呈现不连续发展,根本上远远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第三,公平与效率问题。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是经过高考、志愿填报、高校录取这几个阶段的。许多的地区保护政策,志愿填报滑档等都导致了高校教育的不公平。另外,我国高校本科一般采取4年学制,学制较长,在课程安排方面不合理,第四年的课程很少,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业课,这个就导致了效率低下。第四,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问题,中国在量上取胜,但在质上一直没有保障,不断从精英化教育区向于大众化发展。许多课程的开设完全与实际相脱节,拘泥于课本知识,导致许多毕业生工作后需从头学起。
(二)俄罗斯高校教育的优劣势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俄罗斯的大学学生分为自费生和公费生,公费生由国家资助教育资金,但近年来靠政府资助的大学生越来越少。不少学生选择自费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读私立学校,这也到这了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公立和私立学校都不断增加。俄罗斯教育学科专业性比较强,造就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学者和专门人才。尤其是在航天和军事科技领域,一直处于世界前沿,引领者航空航天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教育预算最低的国家之一,其教育经费短缺,经费危机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第二,私立高等学校越来越多且水平参差不齐。许多私立学校专业设置极不合理,但仍以其较低的学费吸引着许多俄罗斯的应届毕业生就读。严重影响了私立学校的威信也对公里的大学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第三,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弊端。自俄罗斯推行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机构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引起了国内长期的争论,虽然统一考试有助于减少,增加考试的公正性,但是这种类似于中国高考的统考,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文理科考生考童同样的试题,且以客观题为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两国教育水平的对策建议
对于中国,要提高教育水平,首先要从其历史原因出发,因为起步比较晚,所以我们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联系,强强联合办学,与国际接轨,打造出自己的优势学科,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网络体系。第二,追求相对公平,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做到绝对公平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应在教育上尽量做到相对公平,如逐步取消地区保护主义,加强教育落后省份的教育力度,对于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单独考试制度等等。第三,保证教育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提高师资水平,优化学校结构。在专业开设方面有针对,有方向。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多的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对于俄罗斯,首先在政府方面,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而使教育获得更过的资源;其次要加大政府打击力度,在教育服务质量方面破坏消费者权益的受教育人可以拒绝付款,并可以向法院投诉;第三,对于公立和私立学校及时的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大学软硬件设施及教学水平,控制私立学校的数量。在学校方面,要对社会和学生负责,优化结构,保证生源质量和师资水平,定期进行自我评定和完善。学科设置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结合社会需要,选择特色学科。对于高等教育接受者(大学生),对将要接受的教育要具有选择性,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并以一名监督者的身份在学校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教学义务时,即使投诉或向法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浅谈中国大学教育模式》
[2] 《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优势与劣势并存》2012-05-03《中国社会科学报》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公平 效率
公平与效率是高等教育追求的两大目标,是教育史上永恒的话题。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一直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两难抉择。笔者基于“中国知网”五种数据库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谈论焦点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及对二者关系的处理方面。
一、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的回顾
对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学术界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进行了研究。
1.基于理论视角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是对立说。此意见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交替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存在着资源需求冲突。提高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必然要求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而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当前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公平与效率就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冲突;二是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存在着资源配置方式的冲突。一定时期,政府和社会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投入是有限的。按照公平的一般原则,应不分类型、层次、地区地在各种高等教育机构间平均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以使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能平等地占有高等教育资源。但这样资源配置,又会使优质教育资源因得不到必要的重点支持而失去快速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而水平较低的高等教育机构却因“公平”而得到长期“保护”。按照效率一般原则,在资源配置上应加大向优质教育机构的政策倾斜,但这又进一步拉大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获得资源能力的差距,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现象。
二是统一说。此意见认为,效率和公平在本质上是统一一致的。效率提高有助于机会增加从而促进公平实现,社会公平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当人们亲身感受到公平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关心他人互相帮助,从而会产生巨大的效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价值追求是公平,通过效率不断提高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
三是分立说。此意见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追求公平并不必然牺牲效率,追求效率也并不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原因多由人们认识上的误区造成。高等教育领域公平与效率并非一对矛盾,其一,讨论层面不同。高等教育领域中公平主要是在社会学层面上谈,而高等教育效率主要是在经济学层面上谈;其二,影响因素来源不一。影响高等教育效率因素主要来自高校内部,而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则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外部。
笔者认为,在理解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时不应简单视为对立关系,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效率的方向与目的。提高高等教育效率,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同时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高等教育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为高等教育效率提高指明了方向,也是高等教育效率的目的。
(2)高等教育效率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和手段。教育是纯公共产品的理念导致教育由政府垄断供给,而财政不足必然出现教育供求资源配置失衡。从“教育服务产品”来看,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一个人接受教育必然排斥他人接受教育。
2.基于实践视角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从实践角度即实践中如何处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论。一些学者指出,在教育资源有限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矛盾是存在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对改革与发展问题一般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优先”也应当“适度”,首先,要“兼顾”而不是不顾,效率优先要兼顾公平。其次,要根据进程及时调整政策。政策调整不仅是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而且是为了寻求更高层次上公平。
第二,公平优先论。一些学者认为,无论从实施《教育法》依法办教育角度出发,还是基于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这一教育的基本目标,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公平应始终是我们在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时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第三,效率与公平的兼顾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政策导向正确调节有利,就能够使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产生共生效应,达到二者兼顾目的,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得以共生,存在着三个主要基本条件:一是市场成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二是政府成为促进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共生助推装置;三是高等学校自我规范成为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共生的重要条件。
第四,分层认识论。有的学者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不同层面上分别对处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进行探讨。宏观层面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以国家整体教育事业为背景,将高等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中,探讨有限资源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之间的分配问题。即高等教育应该占有多少资源是公平的,是符合整个教育事业有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在宏观层面上,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中观层面的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以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为背景,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内而言,所指问题主要涉及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如何利用和配置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才符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效率与公平”在中观层面上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微观层面的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不再涉及教育资源配置,而是具体到高校的管理教学过程。在微观层面“公平优先”是应该的选择,而效率是兼顾还是同时达到高效有赖于学校具体改革方法和管理以及教学技术。
上述观点可看到,对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教育追求的是高层次公平和效率,只要效率不要公平或只要公平不要效率都不是社会主义。当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时,为实现公平而置效率于不顾或为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都是不可行的,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政策。
二、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中的不足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文献总结,笔者发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如下方面的一些不足:
1.实证研究不够
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若不知道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和公平现状,提出的观点又怎能有说服力?对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讨,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理论探讨需要以实证研究为依托,这样提出的观点才经得起推敲。
2.研究未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特点
探讨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需要从高等教育中具体问题出发,而且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效率和公平。
3.高等教育效率研究不足
在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中,关注公平问题较多,而对高等教育效率问题关注研究不够,要重视研究和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问题。因为一方面,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对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功能有着强烈呼唤。加强效率研究用有限教育资源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创造更多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研究过分偏向经济学视角
关于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相互关系,在高等教育领域内争议颇多,原因是大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最重要原因,还是对公平和效率两个术语内涵的不同理解甚至是误读,笼统地谈公平和效率不可能有个确定的内涵。高等教育公平应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同样其效率也应包括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因此,只有从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对公平和效率进行考察,才能澄清两者关系不能偏废其一。
5.把握二者关系时过分强调绝对性
高等教育公平只能是一种相对公平,但多数研究对二者都侧重于绝对性,因此导致二者完全对立。事实上,因为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公共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一种弱相关关系。
三、总结
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不论是探讨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本身,还是探讨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现状,最终目的都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二者关系时,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问题上,我们更应重视统一的方面力求缓和矛盾
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不是简单对立关系,二者处于一种动态均衡状态,我们应用联系、发展、辩证观点来分析认识二者关系,并把这种复杂关系作为制定教育政策制度的合理性支柱和现实基础,同时,从影响二者诸多因素出发动员社会各届多角度、多途径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实现。
2.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有其自身特殊性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教育机会应是一种“赠予性机会”,义务教育演变成追求效率的阶段是完全背离义务教育宗旨。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应坚持公平第一的价值标准。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中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机会是要靠个体自身努力和能力争取来竞争性机会,也就是说,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至少应并重,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有序、高效、和谐发展。
3.义务教育效率对高等教育效率影响不容忽视
初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其是基础性、普通性和理论性教育,具有周期长特点社会功能具有明显迟效性。办教育绝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是不符合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义务教育的效率就没有高等教育的效率,也没有整个教育的效率。
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学者们的观点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制度作基础。我国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结合实际,特别是在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前提下,我们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7-13.
[2]李朝晖.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J].江苏高教,2003,(3).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4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07-02
[本刊网址] http://hbxh.net
随着全民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大的变化,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中,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教育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必须采取高质量教学才能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指标,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故而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渐渐受到相关部门和本行业内专业人士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教育评估成就也是成绩斐然,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与成功方案,制定出适合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相关方法体系,故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也在日渐成熟中。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较为落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还在不断分析与研究中,反观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处于领先地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经验极其丰富,健全的评估方案体系,完善的评估制度。因此,建立属于我国国情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有其必要性。
一、评估的定义及目的
(一)定义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内容就是:结合特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条件,有系统性的收集高等教育学校的教育信息,实时掌握高等学校实际教育情况,从而评估学校,评估过程中,针对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及教育质量进行科学分析并做出评估。对高等教育学校的评估不仅可以督促学校改进工作、鞭策学校创建高质量教学,还为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政府部门的完善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美国有位教育学家曾这样定义高等教育评估:“评估是检测高等教育水平,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收集、修改以及科学分析,进而改善学生学习环境以及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教育部门部门必须有针对性的收集教育信息才能起到评估作用,并在收集信息之后对数据进行整理一斤分析,得出评估结果,故而改善高等教育工作水平。”
(二)目的
1.中国。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侧重于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校在社会的监督下自觉举办高质量教育,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方针,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达到以下几点目标:第一,借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促进学校建设高质量办学环境;第二,借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督促学校改良教学方法;第三,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与建设高质量办学,侧重于建设,达到以上三点目标才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应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三个代表”的指导意见,以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将高质量教学视作学校的生命轴,确保教学工作水平在办学各种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严格贯彻落实我国教育部门的工作方针,最大程度上培养人才,是人才能够全面发展。
就高等学校侧重办学任务而言,评估起到确保教学质量以及提升教学水平,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发挥评估对高等学校教学的作用,起到鉴定与诊断的作用;就高等学校事业发展而言,评估不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保障了高等教育学校的持续发展,评估起到一个鞭策与方向标的作用;就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而言,评估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社会办学目标都实现了“共赢”局面,一方面,为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另一方面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换言之,评估起到一个反馈沟通与决策监督的作用。
2.美国。对于美国而言,评估作为政府部门是否投资的一个方向标,评估结果高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社会地位,还可以引来各界赞助与投资,扩大学校建设。
二、评估的历史
“论从史出”,建设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就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环境。
(一)中国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活动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教育体制变革,在当时“强化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估活动拉开了序幕。最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仅限于高等本科的教学质量评估。经过后来教育部门一系列的变革,高等教育逐渐延伸到全国各个高等教育学校,在20实际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教育评估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1世纪初期,我国教育部门将以往的三类整合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这一指标在十几所高等教育学校中试行,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
(二)美国
美国是最早试行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在19世纪末期开始实行高等教育评估,由于当时美国特有的环境,全国不断涌现各类高等学校,数量与日俱增,使社会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评估,同时,专业的鉴定机构便陆陆续续成立,由于教学条件的不成熟、水平有限和资金短缺,都无法达到当时预期的评估效果。随着后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国高等学校规模逐渐扩大,评估机构也日益成熟,渐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这一转变标志着专业的评估机构对高等教育评估标准化的开始。
三、评估的类型
(一)中国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通过这一规定可以了解到,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主要可以分为鉴定评估,即评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否合格、办学水平评估,即考察学校教学水平处于什么层次、选优评估,即在评估结果较高的学校中,将学校进行排名。
1.鉴定评估
鉴定评估作为国家认可度极高的一项制度,它考察了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质量是否合格,评估人员来自国家教委会,在高等教育建设完成后,第一届毕业生诞生时进行评估,鉴定结果一般分为合格、暂缓通过和不合格三种。高等学校在鉴定合格后会由教委会颁发鉴定合格证书并公布名单。如果评估结果为暂缓通过,那么高等学校就要在教委会规定期限内采取相关措施责令改正,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改良后重新进行鉴定。如若鉴定不合格,有国家教委会公布名单,责令整改,整改期间停止招生或停办。
2.办学水平评估
办学水平评估经常用于鉴定结果为合格的高等学校,是现阶段我国开展平评估工怍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形式。主要评估有两个内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以及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及其它与教学相关的评估内容。达到整顿教育工作散漫、教育工作不积极的现象,促进教学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教学经验的交流。使学校能够全方位提高教学水平。
3.选优评估
选优评估旨在高等学校进行评比,以办学水平最高为指标选出最优秀的学校,促进学校之间良性竞争,提高各自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美国
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指的是高等学校外的评估机构对高等教育学校进行专业性评估,学校外的机构对学校起到一个监督作用,按照机构评估标准,从而实现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鞭策学校在办学水平上有所进步,鉴定合格的学校,校外机构对学校会颁发相关证书,授权学校继续办学,奖励一部分资金用作教学工作中,是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鉴定内容与我国相似,有学校资格鉴定、水平评估以及大学排行榜等多个方面。
四、评估的指标体系
(一)中国
根据我国监狱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有两种指标,分别是一级指标8项以及二级指标19项,其中11项作为核心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主要内容有办学师资力量、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与环境利用、教学相关建设、教学资质、教学管理水平、学生学风环境以及教学质量。
(二)美国
根据美国相关指标进行大学排名时,评估主要侧重于:第一,学校学术质量、实际教学水平,美国十分看重高质量教学,因此美国评估指标该项占的比重较大,达到一级指标中的四分之一;第二,保持率,保持率讲的是学生坚持四年完成学习任务占全校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这作为考察学生质量;第三,教育资金,这一指标作为考察学校投入教学费用与非教学费用比例是否平衡。美国还有特殊指标,例如,校友捐赠率、成名学子等。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6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
1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非常大根据数据记载,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每年都能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大,每年会有更多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论文见刊。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许多报刊及网站都开辟了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专栏,高等教育研究的期刊也增加了很多。除此之外,一些报刊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也加大了宣传力度,有的报刊还创办了高等教育研究专刊,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成果。2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增加,人才辈出通过调查研究,在上个世纪我国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的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数量都非常少,但是自从进入本世纪,国家鼓励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博士点与硕士点扩招了好多,每年培养的高等教育研究硕士数都以千计,博士数以百计,许多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人员都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骨干力量,不仅提高了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壮大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队伍。3研究机构的规模庞大自从我国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占率以来,有大量的研究人员都着手高等教育的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不断地壮大起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体系中,不仅有大量的专职研究人员,还有许多高校的老师和干部也加入到高等教育研究队伍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许多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院校也建立起来,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发展也得到了任何和规范,有些高校学会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直接联系,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学校的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4高等教育的研究环境不断改变随着国家大力地支持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丰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也在增强。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在发展的同时得到了社会和学者的关注和认可,同时高等教育的研究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投入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许多大学开设了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论坛,并且也举办了一些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研讨会。
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1高等教育需要加强自主性高等教育研究在发展的同时要适应周围环境的发展,不仅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还要适应高等教育研究发展本身的内在逻辑,做到在外在需求与内在逻辑之间保持适度的弹性。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在发展的时候缺乏独立性,在政治与学术的关系方面一直没有做到妥善处理,只是片面强调科研为政治服务,但是忘记了学术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在缺乏独立性时开展的研究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功能,同时也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平。2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几乎大多数的学术研究都存在着一个定理,研究方法对研究成果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研究成果的质量,评价研究水平的高低,也要来分析研究方法。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一门新的研究学科,相对于其他成熟的研究学科,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开展得比较晚,所以在研究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主要问题是重主观研究,轻客观研究。虽然高等教育的研究比较复杂,研究者很难做到价值完全中立,研究者的立场、观点、情感、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对研究成果都有影响,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完全客观是不现实的。但是在研究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研究者不能只凭主观臆断,而不考虑高等教育现象的客观性是很不合理的,对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大的影响。3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内容不平衡我国高等教育在进行研究时比较注重高等教育的体质改革、高等教育的本质结构以及高等教育的功能等等,许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这些宏观领域的问题上,而对高等教育的微观领域方面研究很少,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内容不平衡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以上内容不平衡研究导致高等教育研究中有些宏观的问题不断地被研究,甚至是重复研究,而有的比较微观的高等教育研究则受到了忽视,其研究不够甚至没有研究人员去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内容不平衡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虽然量很大,但是实际的知识面却很窄,实际的知识积累也不多,整体水平还是不够高。4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互相对立矛盾的,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研究的时候没有结合起来。在处理理论与实践上,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偏向,分别为体系中心论和问题中心论。高等教育的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必须把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建立在现实的、具体的问题研究基础上,并且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结语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开展的相对比较晚,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在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这短短时期内,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也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研究出新的成果,为高等教育服务。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中,我们仍然相信这门新型学科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平也会逐渐提升,并且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改革服务。
作者:张晶单位: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