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科研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科研论文范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语言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而教师提问语言是否准确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本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教学流程中,有时一个过于深奥的问题抛出以后学生没有任何反应,只在我单方面给出预设答案后,学生的脸上才会有一些反应,就这样,学生的陪衬显示了我提问的“高明”。有时一个问题又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气氛热烈,其实学生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例如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有这样两个教学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看课题《土地的誓言》,结合预习情况想想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还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师:谁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端木蕻良。
师:你们知道端木蕻良吗?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生: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师(补充):他是东北作家。那么他对哪儿的土地发出了誓言呢?
生(齐答):对关东原野发出了誓言。
以上教学流程很顺畅,教师在提问时教学语言用得很准确,因而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回答问题,准确理解题目含义。
但是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
教学片段(二)
师:本文是抒情散文,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泛滥着一种热情。
生2:爱国热情。
生3:炽痛的热爱。
生4:很强烈的爱国感情。
生5:爱故乡。
师(归纳):刚才有同学回答了“炽痛的热爱”,从课文第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作者的确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来写的。
师:如何理解“炽痛”?
生:热烈而深切。
师:为什么要怀着热烈而深切的感情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文写于什么时候?
生:“九・一八”十周年。
师:同学们知道“九・一八”具体事件吗?
生(激动地答):是。
(下面学生一片哗然。)
师(适时纠正):“九・一八”和东北有关系,不太了解的同学们看一片段就知道了。
(适时用课件展示跟本文有关的“九・一八”的视频介绍,学生有了形象的感知。)
师:“九・一八”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作者怀着难以遏止的感情写了这篇文章。
(适时展示有关图片给学生看,学生看了神情严肃。)
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本意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教师抛出了问题:“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预设答案是想让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的“炽热的热爱”,这样教师就可以据此为感情的契机引导学生一步步去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学生大都不是这样回答的,究其原因,是教师提问时问得不够准确,范围太大了,学生无法捕捉到文中正确的信息,所以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语言不是有效的。
可见“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教师的提问语言对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提问语言精准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正确理解文本,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教师必须先正确理解文本。王富仁老师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三个主体性》中这样说: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在于语文教师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来解读文本和独立的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语文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文本,并且理应是一个对课文有着更丰富的体验和更细致的感受的读者。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才能起到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为一个活的语言肌体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是最需要自由的活动。最真实的语言,最美的语言,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都是在自由的心境中从人的真实的感觉、感受和理解中流露出来的。
二、紧扣住文本,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需要帮助时,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仍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其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而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起不到如此效果。
三、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洁、科学,有鼓励性和审美性。
1.规范、简洁。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其次,教师在遣词造句方面要讲究语法,要符合语法规律,在叙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逻辑,不出或少出错误。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简洁。
2.科学性。教师提问的语言要符合文体特点,做到因文而异,正确、完整、周密。
3.鼓励性。教师提问的对象是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自尊心强,也很敏感,所以在提问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带有鼓励性。
体育教育科研论文范文2
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对各乡镇进行了分类,并抽样确定了6个乡镇共18所村小作为调查范围,确定了45周岁以下的全体中青年教师共147名作为调查对象。我们首先统一了标准,调查组成员研究确定各项评分标准,减少评定误差,如实客观地评定每一项测试。第二是展开调查,按自评、问卷、考查、实验操作、面试考察、座谈了解、随堂听课、个案调查的顺序进行调查,然后综合评议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兼教体育的教师现状
1.接受调查的兼教体育的教师为35人,其中中年教师11人,青年教师24人;男教师29人,女教师6人;大专学历12人,中师学历18人,专业合格者5人;小高职称15人,小一职称16人,小二职称4人。他们参加了理论知识测试,平均得分75.2分,达到合格标准的29人,表明多数兼教体育的教师具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测试不合格的有6人,他们理论知识不足,甚至讲不清各种技术动作的名称术语,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大纲,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扎实,较难适应岗位要求。
2.能用简洁语言说明动作结构的有27人,能准确示范、动作优美并能用简洁的的语言说明动作的结构、教学步骤、练习过程的有19人,表明村小兼教体育教师基本能利用动作示范这一最直观的启发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虽然他们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动作能较好完成的不多,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自身示范,让学生认识、模仿教师掌握的动作体现较好。
3.全体被调查的中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相比,水平结构不一样。中年教师实践经验较丰富,但理论知识欠佳;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
4.韵律舞蹈和民族体育对于中年教师和一部分男教师来说则是一个明显的弱点。在基本动作、基本舞步的测试中,绝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能根据测试者的动作模仿或自我演示,达到合格水平。能自编小律动的有8人,他们懂得一些体育舞蹈的常识,基本能适应当前村小的韵舞和游戏教学的需要。
5.接受调查的教师校际间分布不匀,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领导是否重视体育。重视的学校配备了1名体育课程相对集中的兼教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实际工作中也注重培养和锻炼体育兼职教师;不够重视的学校存在体育课随意安排或分摊现象,评价考核制度也不健全,体育课随意被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6.从座谈情况看,乐意从事体育教学的有32人,认为体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的有30人,说明村小兼教体育的教师对该学科的认识是端正的。在对“如何提高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能切合实际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有9人,不能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思考缺乏深度的有27人,说明村小兼教体育的教师对体育学科的研究还不够,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努力还不到位。
思考和建议
村小布点多,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在担任语文、数学任务的同时还需兼教体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在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应针对各地农村实际,合理调整布局,收缩布点,扩大办学规模,选配体育专职教师,为体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条件。要根据村小教师的不同年龄、不同学科和教学基本功的不同现状,分层次、划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优、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队伍,为在村小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保证。
师范学校要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丰富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操作能力,使师范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的新师资,在教好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同时,也能教好其他兼教学科,为小学教师队伍输送新的血液。
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调配好各乡镇的教师结构,制订政策和措施,完善教师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在教师评先、评优、年度考核、至诚晋升、选拔任用等方面体现对优秀骨干教师和一专多能教师的倾斜,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教研部门、教育科研机构要努力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活动普及到每所村小、每门学科、每位教师,让教师做中学,用中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操作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
教师进修学校要针对村小教师的现状,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教学能力上台阶培训,面向农村,在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同时,培养足够数量的、能胜任村小教学工作的教师,一方面要重点抓好中青年教师的全员培训,另一方面要切实把好新师资培训的教学入门关,逐步提高村小教师队伍的群体素质。
体育教育科研论文范文3
一、成人研究维度
一些学者研究成人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套用普教研究的观点、体系、方法甚至结论,教育学中的分支学科有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教学论等,成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就有了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经济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学和成人教学论等。似乎只要教育学中有的分支学科,成人教育学都应该有,只不过需要在前面加上“成人”二字。用教育学的理论、概念或方法取代成人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最终导致成人教育研究主体性失落,使成人教育研究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非成人教育研究,“一些研究看起来充满了成人字眼,但却对成人缺乏深刻的理解,没有深入了解成人的身心规律、学习特征、内在发展需要,未能注重成人教育独特性的研究。”追本溯源,这种研究范式的缺失归咎于研究活动严重缺乏“成人”意识,更是远离了充满生机的“成人世界”。脱开“成人”与“成人世界”而空谈“教育”,往往失却了研究活动的逻辑起点以及进行深入演绎的逻辑空间。
特色是成人教育学这门学科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成人教育学得以独立的法宝。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并真正独立于其他学科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一门科学之所以能成为特别的学科,是因为它研究的现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一门科学的产生与否,不仅决定于外界有无客观需要,而且还取决于其内部有无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学科的对象。由此可以推论,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有自己相对稳定、独特的研究边界。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者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中国普教思想、理论的“跑马场”。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学而言,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只有真正摆脱依附、从属于研究儿童养护、陶冶、训练、管理的(普通)教育学的地位,建立起以研究“现实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为对象,而不是以研究者“想象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的自主研究,才有可能适应以至推动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面对社会和专家对成人教育学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我们只有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的“元”研究,才有可能争取到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独立地位。美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将成人学生与一般未成年学生作了比较,提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他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指能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活动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学习目的明确、凭借经验能够主动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学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学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成人教育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和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只有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才能捕捉到成人生存境遇中的发展需求与发展困境,去思考教育可能提供的支持。“成人教育涉及多种学科,成人教育研究的开展离不开汲取、借鉴其它学科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成人教育研究不能过分依赖于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各种理论都有其特殊适应的对象和背后的基本假设,不当的移植可能会误用其建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和适切性。”
二、弱势群体的研究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全体受教的权利并没有很好的落实,教育不均衡明显。如关注城镇教育多、农村教育少,关注从业者多、无业人员少,关注定居人口多、流动人员少,关注有偿教育多、义务教育少等。表现在我国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受限;实行考试选拔录取,开放力度受限;重视脱产、轻视业余;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于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还是难有享受成人教育服务,拉大了我国贫富悬殊、地区差距,公民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得不到普遍而平等的尊重与保护。这种集中社会有限资源,培育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推动科技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是以牺牲大多数成人的利益和教育需求而换取少数成人的成功来实施的。
2002年“弱势群体”一词首次见诸官方文件,随后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传统意义上,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老弱病残者和无劳动能力的依赖人群。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并非由于主观方面的低下或缺陷而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权利和权力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方面不具有优势的人们便成了这一群体的新成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农民群体、城市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是自发流动人口)及失业下岗工人群体。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认识当前弱势群体的现状。截止到2003年中国老年人口统计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每5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2001年,国有企业登记失业人员为680万,下岗人员为500多万,总计为1200万人左右,到2002年底上升到1400万人左右。另外,截止2002年11月,全国有1985万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在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弱势群体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只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式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关注农民工教育、下岗职工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社区教育是今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的重点课题。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
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每个人并非要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每个人却应受到比较适合自己的教育。给下岗职工以教育关怀,让其接受新技术培训,接受广泛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把握住再就业的机会。对城市农民工实施教育关怀,在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系列教育培训,是使农民工改变自身地位,融入所在城市社会群体的重要措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提出了更高、更多、更细的要求,成人教育也应反映他们的切身需要和自身特点。
三、中国化研究维度
现代成人教育于西方,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不仅开拓了成功的成人教育实践,而且产生了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创立了比较系统的成人教育理论,搭建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框架。如1816年托马斯·波尔(T.Pole)出版《成人学校的起源及发展》;1851年哈德逊(J.W.Hudson)出版《成人教育史》;1918年麦丁斯基出版《校外教育和它的作用、组织与技术》;1926年林德曼(E.Linderman)出版《成人教育的意义》;1928年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成人的学习》;1959年基德(J.R.Kidd)出版《成人如何学习》;1959年布伦纳(E.Brunner)等人出版《成人教育研究总览》;1964年由以北美专家为主的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成人教育——一个正在形成的大学研究领域的概况》;1970年诺尔斯(M.Knowles)出版《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1970年保罗·郎格朗(P.Lengrand)出版《终身教育导论》;1970年弗莱雷(P.Freire)出版《被压迫者教育学》;1988年霍拉(H.S.Bholal)出版《国际成人教育论》。而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历史短暂和理论研究薄弱。所以,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成人教育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凭国外资料“想象”,运用抽象思维,或“移植”、“嫁接”、“拼盘”,引经据典术语满篇的“科研成果”,对深层次的价值观、文化观等层面的差异缺乏理性认识,加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得部分研究结果难有适合国情。
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绝不是无中生有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此,一门学科的发展必须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加以审思,从中汲取养分,方可保证研究的持续与深化。中国成人教育研究学习、借鉴、参照欧美诸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不能将这种学习、借鉴蜕变为“以外为准”、“以西为准”来引进或加工,不能变成欧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套用或翻版。中国的成人教育有自己的国情,有自身的实际,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原封不动”地一味借鉴会失去成人教育的民族特性。历史地来看,中国的教育学,在建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先是学德国的赫尔巴特,后是学美国的杜威,在建国以后,很长时间内学凯洛夫的《教育学》。如果中国成人教育学发展也走这样的道路,那么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将永无形成之日。由于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是在本国的背景下开展的,受本国的文化、经济等因素制约,所以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不能盲目地机械照搬,要考虑到国外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内在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结合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情况和我国的研究特色,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创新”与“原创”是理论研究的灵魂,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不是“引进式”思路以达到目的的。只有立足于“原创性”思路的前提下,以中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和成人教育问题为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之源,吸纳数千年文化传统孕育的教育智慧,借鉴西方成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成功经验,才能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有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又是当今世界成人教育的大国,积有一百多年、具有现代性内涵的、丰富的成人教育实践经验。要从中国成人教育实践的自身问题入手,从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植根于中国具体的、真切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对本土成人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从而逐步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成人教育理论,进而拓展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四、体系化研究维度
在我国,成人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从建国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意识十分淡薄,而且还常与普通教育研究混杂在一起,很少单独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部分研究人员的选题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兴趣、特长出发,研究活动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状态。部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不在学问和学术,而在个人的评职晋级,缺乏深沉理智的学术研究精神,“跟风”研究、“政策研究”浓厚,导致成人教育学的研究长期难以深化。大多数专业研究者来自相对封闭的普教系统,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学术视野不能完全适应成人教育研究的需要,存在着诸如“专门知识基础的薄弱、科学方法的欠缺、理性思维的僵滞和大多停留在实践运作体会感性归整的层面”的现象,只能是“出体会、出经验、出观点”,科研水准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学术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强。一些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联手攻关,联合自强,在大范围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少。
学科体系建设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学科群的形成是成人教育学成熟的标志。学科建设成熟的标志,不只要求“出经验、出观点、出思想”,而且要求“出理论、出学说、出体系”。作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成人教育系统研究的真正肇始却是最近20多年来的事情。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成人教育学科框架结构基本形成,成人教育研究者在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原则、方法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出版了超过500种成人教育研究专著。其中王文林、余博、宋文举主编的《成人教育概论》是我国建国后第一部成人教育专著;叶忠海主编的《成人教育学通论》、《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国外成人教育概论》、《大学后继续教育论》等“成人教育理论丛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学科的理论体系;王北生主编《成人教育概论》、《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管理概论》、《河南成人教育史》是一套具有充满时代气息和前瞻预测的著作;黄尧等主编的《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制度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法规建设研究》和《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等“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丛书”是一部贯通古今中外、颇有分量的丛书。现有的专业研究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年长专家和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学者是从其他学科、专业“转行”来的,他们的背景和研究工作可大大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但他们是“半路出家”者,其成人教育研究的功底不足。“半路出家”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成人教育研究水平是今后的一个努力解决的问题。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强调通过不间断的专门培训、自主学习和长时期的专业化实践,使科研人员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研究态度。研究人员、研究机构要加强交流沟通,发挥整体效益形成研究合力。要集中各省、各地区和各高校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合力,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对一些较大的课题采取联合攻关。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是一个多序列、多维度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其中,成人教育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管理学、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史、比较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学和职工教育学,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有较强代表性的、主要的分支学科。要对这些学科展开相对系统、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成人教育学科真正从“自在”走向“自为”,并在“自为”的发展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五、跨学科研究维度
体育教育科研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体态语言;作用;策略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过程,师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多样和多变的特点,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除了师生的口头语言以外,教师的体态语言也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发挥的作用有时候会胜过教师的口头语言。本篇论文就旨在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几个常见体态语言的运用来说明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表演
1.作用
现代教育提倡教师运用各种手段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事实上,教师自身就是最好的教具和课件。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并最终理解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悟,这是凸显教师教学风格和独特魅力的重要手段。
2.策略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的表演既能迅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树立教师的榜样形象,使学生“爱屋及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我们如何进行表演呢?
(1)多方表演,多角度体悟
语文课堂上,表演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表演,也可以是学生表演,还可以师生共同表演。无论是哪一种表演,教师一定要首先表演几分钟,抓住学生的目光,让他们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
(2)多环节表演,新颖别致
表演不一定要在学习指导环节,也可以在其他环节进行。比如,在导入环节进行表演,激发兴趣;在指导环节表演,掌握要领,拓展思维;在作业环节表演,纠正错误;在延伸环节表演,拓宽学生想象空间。
另外,表演不一定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指向部分甚至一个学生。一节课的表演点在什么环节出现,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惑而生,让语文课堂教学新颖别致。
(3)选择性表演,突出重点
为了给学生直观感悟,教师的表演不可缺少。但是,这里的表演一定要用在关键处,千万不能全程表演,即: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要避免表演;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要力求表演,这样的表演才有价值和意义。
三、威严目光
1.作用
现代教育提倡保障学生的自由、给予他们自尊,但教师也不能过于放纵学生,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也要表现出自己严厉的一面,以更好地教育学生。
2.策略
在词典里,威严有三层意思:严厉、严肃;权势;尊严。提到“严厉、严肃”这两个形容词,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父母的教育,既严厉又充满慈爱。实际上,给学生的威严目光也是着重于从第一层意思来讲,即教师威严的目光背后,深藏着对学生深沉的爱。不过,能够真正懂得并恰当运用这种目光也是需要相应的技巧。
(1)盯住眼睛上方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把目光投向对方的假象的第三只眼睛(额头正中)与其他两只眼睛所组成的三角区域内,会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威严,使谈话气氛变得十分庄重,对方会有一种压迫感。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有学生调皮或者不专心听讲,教师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警示。
(2)威严不等于斥责
威严的目光只是对学生提出警示,希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停止犯错的行径,并不是对学生的严厉斥责,强迫学生改正,更不是对学生表示蔑视和厌恶。否则,即使学生停止了自己的行为,也是因为惧怕,是被动的。这样的话,学生表面上不犯错误,但是心里仍然在叛逆,说不定会更加严重。
(3)适可而止
教师需要威严,但不能没有节制地使用威严。教师的威严要适可而止。例如,目光只是在学生身上短暂停留,在注视学生时要通过语言和其他行为辅助表达等。
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好眼神,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鼓励赞美的眼神是对学生无言的肯定;庄重威严的眼神则是对学生的警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
教育是一门塑造人的科学,教育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应当对受教育者施加理性的、全面的、永久的爱,使学生在关爱下得到潜能的释放,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在这份深沉的爱中,教师的体态语言更是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意,处处留心,以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紧跟老师的步伐,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科研论文范文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路径学习的自主性是我国教学改革需要学生具备的特点,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群体的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施展发挥的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小学生最多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上,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是我国很多地方的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不是很高,学习比较懈怠,缺乏积极性,这样对于小学语文的发展没有好处。
一、分析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1.教学理念较为传统
现如今,因为高考制度,老师、学生,家长相对于实际应用来说更看重的是考试分数。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教学重点都放在考试重点内容上,而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忽略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正是由于这种不正确的指引,会导致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性,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课堂效率不高。
2.师生课堂互动较少
在常规的课堂上,老师往往一个人唱着“独角戏”,学生知识机械的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因为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还没有自主控制能力,学习不可能一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上课不能聚精会神的听讲,上课老师所灌输的知识自然不能够全部接受,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会不尽如人意。
3.教学目标不具体,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程度以及年龄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因为语文教学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重点难点都不一样,所以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制定,因材施教。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目前老师只能根据大部分学生制定出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具体,因此教学效果也没有得到提升。如今的应试教育使得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一直没有更新,没有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授课的习惯。一直用小学生熟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所以他们会觉得课堂乏味无趣,他们会讨厌上课,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小学生语文课堂效率的措施
1.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在学习中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兴趣才能够更好的学习,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才会事半功倍。在授课时,老师采用一定的策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等,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模拟场景,让学生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使小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含义。
2.课前教师做好备课准备
良好的小学课堂环境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创立,老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备课准备。在授课前,老师要对自己讲的内容要有深刻的理解,总结概括出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在课上依据学生的适应本节课知识的能力向课外延伸新的内容。老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保证学生吸收了本节课的知识,还要延伸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这也能够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3.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如果一直都很严肃,学生在课堂上很紧张无法得到放松,那么学生自然不会喜欢这节课,对于这节课所讲的知识也不会得到有效的吸收。而且学生在严肃的氛围中,思维不会发散,学习效率也不会提升。所以只有自由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定与课程相关的游戏,让学生更热爱语文课堂。在自由轻松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的与老师进行交流,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方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文是一门十分基础的学科,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个人素养,还能够使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目前虽然存在很多局限性与缺点,但是教师仍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提升教学质量也要重视课堂的效率。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分析探索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代家凤.效率取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体育教育科研论文范文6
【关键词】面子理论 初中英语 课堂提问
一、引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应当将认知与情感培养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学习者的情感态度、知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采取礼貌策略来满足学习者的面子需求。如何看待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威胁面子的行为?以何种方式来维护教育者与学习者的面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就从面子理论视角来论述怎样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进行有策略的课堂提问,从而维护双方的面子,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度。
二、面子理论
“面子”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胡先缙介绍到西方国家的。之后美国学者Goffman于1967年在此概念基础上,较详细地讨论了人际关系。对面子进行系统研究的是Brown 和Levinson,并提出了“面子保全论”。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Brown &Levinson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因此,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FTA)。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语言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威胁面子的行为。因此,如何进行有策略地课堂提问,降低面子的威胁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堂提问中威胁面子的行为
B&L认为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FTA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命令、请求、劝告、威胁、警告;(2)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不同意听话人的见解,向听话人给予批评、蔑视、抱怨、谴责、指控、侮辱 (3)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谢意、接受批评,对听话人过时的反应作出违心的许诺或提供非情愿的帮助; (4)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的道歉、接受批评或恭维,忏悔、承认有罪或有错等。例:
1. T: You have to finish it now, or I might find it necessary to let you go.
2. T: Where is Teheran?
S: In Egypt.
T: London is in USA.
3. S: Could you explain this question once again?
T: Sure, but I am afraid it should be achieved next time for I have another class.
S: I know, but could you explain this question mow?
T: All right.
4.(老师将conversation误拼为convesation)
S: Miss Zhao, you missed the letter “r” in the word “conversation”.
T: Oh.I am sorry. I made a mistake. Thank you so much.
上述4例中,1是导致听话人学生负面面子受损的FTA之一:说话人威胁听话人并向听话人发出警告,要求听话人按自己的意图办事,否则将受到惩罚。2中教师虽然用委婉间接的方式提出了学生的错误,但实际上却威胁了学生的积极面子,学生可能会认为老师在用一种常识性错误讽刺他的错误,因此大大伤了学生的面子。3中老师在接下来还有课程,讲解问题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依然向老师提问,显然威胁到了老师的消极面子。4中学生直接向老师提出老师所犯的错误时,老师不得已向同学们致歉和向提出问题的同学致谢,这威胁到了老师的积极面子。在英语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威胁学生或老师面子的行为,此时,教师就需要掌握提问技巧,遵守礼貌准则,巧妙地维护彼此的面子,使教学活动能高效和谐地进行。同时作为学生,在向老师提问或寻求帮助时也应遵守礼貌策略与准则,维护老师的面子,从而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意见及建议。
四、面子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问
1.从教师角度看课堂提问。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如何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如何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师课堂提问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语言水平精心设计筛选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问。其次,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应当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耐心启发引导,给学生再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是问题过难过大,就把难化易,把大化小,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维护学生的面子,又可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再者,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例如,让学生自由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应当对堂提问积极评价。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此时,教师的言行明显威胁到了学生的面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从学生角度看课堂提问。作为学生,首先应明确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为了巩固和温习知识的一种途径,并非有意刁难学生。相反,如果教师能够提问到你,那应该是教师对你信任和重视,并且给你提供了当众发言和锻炼的机会。其次,学生应该知道教师提问的问题大多是开放式的或参考性的,没有确切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担忧回答是否合老师的心意。就算不能回答问题时也不应该觉得丢脸,因为不会才学习嘛,学无止境,老师的提问反倒给你提供了查漏补缺的机会。所以,学生要正确对待提问这件事,心态要放平,这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
五、结语
总之,面子理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课堂提问中。在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威胁双方面子的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运用面子理论和礼貌准则巧妙地维护学生的面子,使学生能积极热情地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学生也应当放平心态正确对待提问这件事。只有师生都保持积极情感,饱满的热情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陈融.面子.留面子.丢面子[J].外国语,1998.
[2]傅利.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提问问答话与语用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3]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郝义侠.面子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