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科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科学论文范文1
生理学是现代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研究正常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沟通基础课程与后继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不论西医专业还是中医药专业都将其作为主干课程列入计划。双语教学是指“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1]。即通过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两种语言中有一种是自己的母语,另一种是学生要掌握的外语(目的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两种语言的能力[2]。由于英语日渐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我国双语教学模式是以“中文与英文”为主导的“双语教学”模式[3]。笔者从事中医药专业生理学教学十余年,在教学中颇多感触,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以期通过与同仁探讨,在生理学双语教学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1双语教学的目标和优势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师的摇篮。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中医药学生的外语能力,提高终生学习、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很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是要培养对国际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精英人才。从人才战略的高度看,双语教学追求的是人才素质和长期效应,绝不仅仅是学习英语医学术语,更重要是建立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热情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良好环境。
双语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已被多数学生接受并支持。由于双语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单语种教学方式,无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一个创新过程。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双语教学为学生增创了一个良好的听说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间进行了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增加了学生对外语的应用、沟通与交际能力,对学生日后顺利走入现代化社会,走向世界打下良好基础。
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而不仅仅是在英语课堂上听英语教师从头到尾用英语授课。国灰即使教师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课,包括英语课在内的整个语言教学都不能被称为“双语”教学。简言之,“双语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2中医院校中生理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院校采用生理学双语教学主要存在下列问题:①生理学科本身属于过渡学科,增加了双语教学的难度。生理学是从形态学科过渡到机能学科的第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还来不及转换,就一下子被灌输大量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势必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失去兴趣。而生理学的重要性也只有到学习后继课程和临床课程时,学生才有体会。另外由于中医院校文理科兼收,大多数学生数理化基础知识欠缺,对生理学科的理解能力水平较差,同时又非母语讲授,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②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外语基础较差,影响专业知识的理解。③任课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类专业,外语水平有限,英语口语及发音与学生有差异。④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来说价位高,内容多,较难理解,学生尚无合适的教材,无法对双语教学内容进行预习与复习。⑤中医院校生理课的课时相对较少,而专业课的内容原本就较多,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双语教学讲授与中文授课相同多的内容,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授课速度难以放慢。
3提高生理学双语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3.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英语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无论是生理课还是其他课的教学,教师若用外语授课,其授课的艺术性将受到影响。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一定要用教师的英文水平、教学技巧及人格魅力来引起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
3.2保证专业教学水平教师在讲课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如果应用双语,一味考虑某一术语用英语怎么说,语法会不会出错,对学生来说是不是新单词,通观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放开,积极的课堂思维和师生互动没有了,学生充其量是多记了几个专业方面的英语单词和学习了一些课本上已经写明了的知识。所以,双语教学绝不能将专业学科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各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知识点,这才是学生所必须学习掌握的,双语教学课不是外语课。千万要避免为了用英文而降低专业教学水平,那样就舍本逐末了[4]。
3.3合理进行教材和课件准备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并在此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重新进行节选原版教材,改写和编辑出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5]。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均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制备的幻灯片和动画,要求有大量的和高质量的图表、动画,尽量减少将课堂内容以条幅文字形式投影出来。采用这种课件和教学方法可以减轻教师英文授课和学生听课负担。
3.4定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举行学生座谈会,根据反馈意见,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包括开设阶段性的小结和串讲、在实践课程(如实验和讨论课)上对英语教学进行补充强化。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5创造良好外语学习条件学校应鼓励师生在校园内尽可能地多用外语进行会话交流。对外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学校可组织课外辅导,同时再开设专业外语讲座或培训计划;举办一些班、校级比赛活动,如用外语表演小故事、有趣的医学小知识、小品、短剧等,以增加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3.6借鉴成熟双语教学经验双语教学是先进的教育思想模式。积极推进双语教学需借鉴国内外双语教学经验,加强各院校间双语教学的交流活动,编制出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或讲义,根据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出适合本校双语教学的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罗敏华,姚孟晖,文质,等.医学双语教学的初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4):156.
[2]卢丹怀.双语教学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5.
[3]张谦.关于建立双语教学型大学的论证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1,17(4):57.
医院科学论文范文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导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是强调以人为本;第二是强调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条主线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1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2005年,我国大学入学率达到21%,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招收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这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1.1.1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欧美国家的医学教育大多以长学制、小班教学模式为主,生师比例为5∶1;美国1996~2001年医学院校生师比为1.43~1.56∶1。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生师比例有的已经超过14∶1[1]。按照教育部新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医学类本科院校生师比应达到9∶1以下方能达到A级标准。教师数量的不足给医学院校的教学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得很多教学改革难以实施。
1.1.2师资整体水平下降有些医学院校为尽快降低生师比,采取了降低高校教师入门条件的办法,使得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下降。另外,由于师资不足,教师们忙于应付日常教学而超负荷授课,有的教师平均周学时数达35学时以上,难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无暇顾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科学研究,教学水平无法提高。
1.1.3教学设施及后勤保障超负荷运转由于学生人数迅速大量增加,使得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运动场地、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状态。为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一些医学院校采用缩短单位课时时间、削减实验课和实行循环教学等方法,最终导致教学内容的“缩水”。学生因紧张的实验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标本等,得不到应有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解剖课的尸体标本,有些院校在上《局部解剖》课时,用于学生实际操作用的尸体标本数从扩招前每8位学生共一具削减为25~50人共一具尸体标本。
1.1.4与医学院校扩招相伴随的是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大量的扩招,使得很多医学院校降低了学生入学要求,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属精英教育,必须经过4年的普通理工科大学毕业后才能报考医学院校,医学院校招生除了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外,还要通过面试以保证招收到的生源具备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我国现行的招生体系下,尚未能给医学院校优先选择生源,也没有实行面试制度,医学院校招生时只能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对考生的诸多条件和素质无法了解。
1.1.5学生数量增加以后,实践教学基地也显得相当匮乏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病床数与在校的临床医学类的学生数比例达不到1.0,有些甚至达不到0.5;实习医院床位数也严重不足,迫使医学院校降低实习医院的标准,以容纳扩招的学生。附属医院和实习医院的床位数不足,导致医学生缺乏应有的临床实践场所和对象,而且随着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医学道德伦理的内在要求的变化,在学生人数增多后,传统的以病人为主要学习操练对象的临床技能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如果实践教学的质和量得不到保证,势必导致医学教学质量的下降。
1.2教育国际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跨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现代科技的长足进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卫生服务模式和体制的改革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医学诊断、治疗、预防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发展都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国内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对医药人才的结构和需求的重大变革更使医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日益凸显,如何能使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培养出能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医学人才,这是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1.3网络化、信息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学生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途径明显增多、速度加快。如何应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在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培训师资、网络建设、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1.4医学模式的转变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提出的课题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求医务人员从关心疾病到关注人的整体,医生不仅要对某种疾病负责,而且也要对生命健康负责。这对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者对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作出改革,使之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
1.5并校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医学院校的合并中也存在着非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实践中,亦存在医学院校被合并后发展受到阻碍,发生“休克”的现象[3]。合并到综合大学的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思考,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科类的教学资源,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服务。
1.6教育终身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如果不学习新的知识,就可能不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需要。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医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1]。要求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给教师灌输终身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使教学管理工作走出困境,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服务,实现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这需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牢固树立高标准的教学质量观。
2.1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育问题,人是核心,人是教育的主体与实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我们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1.1教学管理必须“以生为本”学生是我们的教育主体,现代医学生具备的素质应符合社会对医生素质的全面要求。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师资培训、教学场所的配置时,首先要想到的是是否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有利。要积极推行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1.2要树立“以师为重”的观念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师为重。要处处为教师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住房、福利待遇上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在事业和个人发展上予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要树立专家治校的理念,注意收集和采纳教师们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2.1.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医生不仅要对某种疾病负责,而且也要对生命健康负责。使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医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
2.2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管理理念高等医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要素必须全面发展。
2.2.1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着力考虑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贪大求全,而是结合本校实际,开全医学专业、发展专业方向、开拓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以满足扩招以后不同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如教学仪器设备、教室、实验室基本条件建设,师资建设,制度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学科专业的校级评估制度,及时提供本校所有学科专业的现状,并提出整改意见,为校级领导班子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谋。
2.2.2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课程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应长抓不懈,要注意所开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要多开选修课。综合大学的医学院,要充分利用综合大学中学科与课程齐全的优势;独立建制的高等医学院校,要想办法多开一些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注重所开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设立课程准入制,未达到基本条件的不准予开课。所有课程均要以立项的方式进行建设,设立课程建设验收制度和奖惩办法,以促进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2.2.3师资素质与数量的全面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出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各方面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学管理部门在师资培训计划时,除了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要求以外,还要对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和人文素质提出要求。人事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师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考核应把这几方面放在同等主要的位置,而不应该只注重业务水平,其他两方面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了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教师晋升、晋职和续聘的重要指标,这是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力措施,值得推广与借鉴。教师数量是保证师资队伍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足够的教师数量,师资队伍的质量就无从谈起,高等医学院校应按高标准做好师资规划,在积极引进教师的同时,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保证教师数量在全校员工中的比例和提高教师待遇。同时,还要采取“软引进”和外聘教师的方法来保证教师的足够数量。
2.3协调发展观的指导
2.3.1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他依赖社会而存在,同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任何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大学是不存在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规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规模等,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3.2重点与一般的协调发展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一般均在重点建设或试点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就犹如大雁南飞需要领头雁一样。在进行学科建设或课程建设时,必先确认重点学科专业和重点课程,予以重点建设,并以点带面,带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同样,专业学科和课程必须确定学科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作为该门学科专业或课程的领军人物,还要在全校范围内确立名师,对他们的工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予以优先资助,使他们真正能起到带头作用。要促进重点学科专业与一般学科专业、重点课程与一般课程、学科专业带头人或课程负责人与一般教师的协调发展,明确最终目的是全面发展。
2.3.3教与学的协调发展教与学是教学中的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扩招”的背景下,教与学的协调发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应用网络、电教、模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以弥补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使之与日益发展的学生需求、社会需求相适应。对于学生,在传授知识给他们的同时应注重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不要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4可持续发展观的启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既要满足于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医学教育的迫切需要,不断扩大规模;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医学人才素质,满足社会要求,形成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的态势,健康、稳定地发展[5]。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2.4.1创特色大学最具有生命力的莫过于特色,特色是任何大学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一所医学院校如果没有特色,就会有很强的可替代性,随时可能被淘汰。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并使之发扬光大。在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本校的特色,在课外活动时亦应突出本校的特色,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学校在某些方面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
2.4.2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战略高等院校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一定要与时代相适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这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应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标准问题,人才培养规格要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标准衡量和评价医学院校和他们的毕业生,是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必然面临的挑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要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引进、消化国际标准的同时,逐步实现本土化,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标准,为全球医学教育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6]。其次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办学、互认学分、互认学历、学术交流、互派留学生,实现医学教育无国界。
2.4.3稳定的、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要实现高等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资金保障是关键,离开足够的资金去谈可持续性发展,是无本之源。资金紧缺是上述因“扩招”给高等医学院校带来的诸多困难的重要原因。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勤俭节约,更要考虑促进本校稳定的、多渠道的办学经费来源。在充分利用政府拨款的同时,应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多种经营、校友募捐等方面下功夫,以保证足够的办学经费,以确保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场地的扩增、教师待遇的提高,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这是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物质保证。
2.4.4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医学本科生实习期为1年,实践教学基地对保证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应积极对社会医疗卫生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在医学院校与社会化医院合作中,医学院校可以在学术资料和科研合作方面给予医院以更多的方便和支持,对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使他们在进行教学和医疗工作的同时,自身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教学和医院的工作。这样,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求得共同发展[3]。
2.4.5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力支持,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激励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对教师的发展同样起到鼓励的作用。一段优秀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将激励几代人发奋图强、奋发向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没有不懈奋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3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全面推进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本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谷晓红,党淑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6,25(3):8-12.
[2]易露茜,程伯基,赵士斌,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41-643.
[3]程纯,杨定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6:16-18.
医院科学论文范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99例肺炎患儿,男56例,女43例;年龄(6.4±3.2)岁。所选病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肺炎诊断标准。依照肺炎感染类型区分,分为两组:支原体肺炎组53例,经ELISA检测MP-IgM>1:80;细菌性肺炎组46例,血常规检测发现白细胞总数>10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70%[1],痰培养发现致病菌,MP-IgM呈阴性。另选择41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经检验,三组年龄、性别等人口学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选病例患儿入院后于于清晨空腹抽取2ml静脉血,12h内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6mg/L为阳性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数据比较、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X2检验。
2结果
血清CPR检验显示,支原体肺炎组CPR阳性率33.96%(18/53),其中2例重症支原体肺炎者,CPR水平显著增高,>80mg/L;细菌性肺炎组CPR阳性率93.48%(43/46);健康对照组仅发现2例CPR阳性,阳性率4.88%(2/41)。经X2检验,支原体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与健康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前两组之间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3讨论
C反应蛋白的产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它属于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机体在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产生炎性刺激后会由肝脏合成急性时相蛋白。通常来说,①健康人血液中CPR含量极低(约<3mg/L),发生急性组织损伤、炎症后,机体血清CPR会在6h内急剧合成增加,是炎症反应早期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②36~50h左右时达到高峰,峰值可达到正常值的100~1000倍,但半衰期相对较短,约5h左右;③炎症感染控制后,CRP在6~lOd内即可恢复正常,相比较血沉2至4周的恢复周期,明显更适用于临床病程监测[2];④CRP受年龄、皮质激素应用等因素的影响程度较低。由此可发现,CPR水平与机体组织损伤后的修复程度存在密切关联,较其他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更有助于细菌性感染鉴别,是疾病急性期的有效衡量指标。
本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性肺炎患儿中,细菌性肺炎者CPR阳性率显著高于支原体感染者,两组数据间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尽管CPR没有支原体抗体特异性高,但在支原体感染早期抗体滴度未明显增高,或无条件检测支原体抗体单位时,C反应蛋白仍可用于鉴别支原体感染与细菌感染的筛选步骤或辅助检查。
医院科学论文范文4
1.1有利于形成优势和特色推动医院科研发展
医院重视和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建设优质、有突出优势的学科,可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带动医院多学科共同发展和建设,使医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2促进高层次学科人才的培养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可以增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感,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聪明才智和引领作用。
2学科建设的方向
2.1提高医学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技进步
重点学科建设与促进科技进步密切结合,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科技水平。注重科技前沿,不断加强重大、重点攻关科技项目的能力,突破医学防治疾病的重点、难点,对关键技术加以攻关,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2.2造就高层次人才创建一支尖端水准的医学科技队伍
加强学科建设,力求让医院的学科专业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锤炼出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创办多学科、构造健康的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人员队伍合理、精干、高效的卫生科技队伍。
2.2.1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及时补充医院各学科需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培养和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快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2.2.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医院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使之成为医院发展的主力军。我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工股骨头置换、阴式子宫切除术等新技术在医院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我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3优化实验技术装备,完善科研支柱体系
科研支柱体系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先进的实验装备,对准国际前沿优势学科,创建以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研究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平台,加快医院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强科研设备,如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的配置。积极吸引人才,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科研平台的建设,保证了科研课题开展的可行性,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
3重点学科建设注重专人培养
3.1做好重点专科建设,实施专科人才培养
加快重点专科建设进程,增进医院优势,提升医院竞争力。制定每位医生的轮转计划,强调急诊轮转。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要有科研方向。组织科室内副教授和主治医师编写书籍。科主任和副主任参加指导,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组织英语听说训练,观看专业原版光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注重横向与纵向合作交流
医院科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概论”课 文、理工科 差异性教学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为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概论”课教育,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又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于“概论”课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较大的突破,但关于“概论”课教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概论”课教学的一般性理论探讨较多,而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怎样进行“概论”课教学的模式探讨较少,根据“05新方案”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五门缩减为两门,同时课时减少,而“概论”课教学内容乃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不分本专科统一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设置和安排的,教材也是统编的。而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素质差异是很大的,对教师因材施教的要求是很高的。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理工科学生日常实训时间多的特殊性,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材内容,活化教材成为各高职院校当前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为此,四川省教育厅特委托四川几所高职院校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四川省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专题研究。该研究虽然在院校属性和教学内容上有针对性,但所有专题的教案、课件、案例,以及实践、作业等运用于所有专业学生,没有差异性,致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至今还没有出现大家所期盼的效果。本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状况和认识,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文、理工科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差异教学的原因
依据在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和总结,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概论”课应实行文、理工科差异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授课学时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多数是直接走向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每学期都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且其每学期实训时间比文科专业学生要长,以本学期教学班级为例:机电专业实训时间是4周,而英语专业实训时间只有1周,两个专业授课学时相差达6个学时,如果教学计划针对所有专业,就会出现有些专业“概论”课内容讲不完,或者有些专业“概论”课内容讲完了,而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还大量剩余的现象。为了避免“吃不饱”和“吃撑了”的现象,根据文、理工科授课学时的差异要制订差异性的教学计划。
2.掌握程度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层次,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差异很大,在“概论”课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有这种感受:上文科专业学生的课比较顺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常常只要老师提到上句,学生能快速回答下句,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常常在老师的一再提示下仍然很迷茫,不知怎样回答问题,课堂死气沉沉,老师经常感觉很疲惫和挫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科专业学生大多经历高中文科政治、历史的强化培训,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大多是理科生源,高中时对政治、历史不重视,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得也比较差,致使文、理工科专业使用案会出现:理论性太强,知识性太弱,理工科专业学生认为太难,听不懂;理论性太弱,知识性太强,文科专业学生认为太简单,在重复高中的东西。所以根据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性,必须编写差异性教案。
3.学科专业的差异
高职院校大多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所以所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基本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但专业不同,对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了解和关注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同。文科专业学生趋向关注社会动态和社会现象等宏观方向,理工科专业学生趋向关注本行业状态和本专业技术动态等微观方向,加上大一基础专业学习中,文科专业学生会更多注重素质方面的培养,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则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特别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从而对文化素质的培养不足。造成的结果是:“概论”课使用社会案例,文科专业学生比较感兴趣,而理工科专业学生不太感兴趣;“概论”课使用理工专业案例,理工科专业学生比较感兴趣,而文科专业学生不太感兴趣。为了使各专业学生感兴趣,必须差异性选择案例。
4.领导重视的差异
高职院校各系部领导的任命,虽然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很高,但基本上是各系部领导由本系部专业相关毕业的领导担任。文科专业系部领导大多文科专业毕业,对“概论”课了解比较多,比较熟悉,也比较重视,而理工科专业系部领导大多理工科专业毕业,对“概论”课了解比较少,比较不熟悉,也相对不太重视。文、理工科专业系部领导重视的差异会导致本专业辅导员和学生重视的差异,因此要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必须使这门课与其专业紧密结合,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课件、布置不同的作业,能使其领导了解这门课,觉得学习这门课对本专业有用,从而重视这门课,最终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喜欢这门课。
三、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差异性教学的对策
通过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学生差异教学势在必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差异性教学?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学计划差异制订
由上面的分析及高职院校的现状,我们了解到文、理工科授课学时存在差异,以本校为例,文科与理工科专业授课学时相差6学时左右,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根据各专业教学进程表和各专业的特性,由本专业“概论”课任课老师制订教学计划,不能所有专业使用学计划。
2.教案差异编写
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要求教案必须差异编写。文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较高,一般知识性问题都有所了解,点到为止即可,所以文科专业教案可加强理论方面的阐述,特别是理论结合实践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较低,一般历史性问题和社会性问题都不甚了解,知识性问题也有所欠缺,所以理工科专业教案要加强历史、社会和知识方面的阐述,特别是基本文化素质方面的讲解。
3.课件差异制作
课件教学已经是当前理论教学的主要手段,课件制作成为每一位老师的必需技能。“概论”课课件教学成为主流,但不管按章节的传统讲课还是当前热门的专题讲课,课件模板和制作风格都是一样的,没有文、理工科专业的差异,而现实是文科专业学生想象思维比较丰富,跳跃性思维较强;理工科专业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喜欢按某种顺序、规则想问题,掌握内容。因此,“概论”课课件制作时文科专业要多用图片、动画等引发想象的内容,而理工科专业要多用图表、数字和序号等直观的内容,这样比较符合各专业的思维方式,便于了解内容,理解所学知识。
4.内容差异讲授
课堂讲授是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有些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些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何使学生喜欢“概论”课,提高课堂讲授的针对性是关键,对文科专业学生应该多结合社会现象和社会动态相关案例,把政治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既要避免重复以前的内容,又要使同学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找到理论根据;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应该多结合历史事实和专业方面的案例,把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结合起来,使同学们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理解当前国家的现状和政策,把自己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5.作业差异布置
课堂讲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课后作业的布置对考核内容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至关重要,但高职院校“概论”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一直都不够重视,也没有统一要求。本课题组从课题组教师的经验出发,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布置课后作业,而且文、理工科专业要差异布置:文科专业学生要多动、多调查、多制作,把所学内容运用于实践中;理工科专业学生要多想、多思考、多总结。把实践中的体验升华成理论,这样才能使各专业学生和领导觉得“概论”课与本专业、本人有紧密联系,有实用性,从而重视“概论”课,喜欢“概论”课,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
6.考试形式与内容的差异
基于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以及教师对他们讲授上的差异,我们认为,期末考试时,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在考试形式与内容上也应有所差异。文科生可以半开半闭,闭卷部分,侧重于基本理论;开卷部分,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材料分析。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全部采取开卷的形式,主要考查他们在开卷的情况下,对“概论”课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与熟悉程度。
参考文献:
[1]单春晓.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建设的进一步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医院科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理论课 问题 对策
在我国艺术教育的初期,以早期的延安鲁艺、杭州国立艺专等为领军,逐渐演变为后期的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美术院校及部分民办艺术类院校所组成的中国艺术教育集团,当前国内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类,主要是基础性课程、专业课程、艺术理论课程。这三类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设置的,彼此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艺术类院校学生来说,完成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扎实的造型能力,离不开设计专业知识构架,更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理论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以它们为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具有特点的设计之路。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品位,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是,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对理论课程重视不够,甚至好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够学分才对该课程进行学习,致使该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一、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课与理论课缺少衔接和互动。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与专业课程互动并且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传统的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是各自分开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这两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互动和衔接。结果使美术专业理论课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是专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美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所学专业。通过学习,掌握观察周围事物、理性分析客观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的同时,能够结合理论思维,对美术从历史、文化、技术、思维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然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多数是为了学分与考试,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去,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从而失去了理论课指导实践、引导实践的重要意义。我们只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专业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美术学习的精髓,而不是只浮于表面。
理论课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所以,当他们走上高校讲台后,最熟悉、最善于使用的教学方式就是采用学理化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学理化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注重逻辑的推演和理论的讲解,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少进行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都是从概念、特征、本质、分类、内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展开的,艺术类院校的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大多理论功底不深,理论探究精神不足,而且艺术类院校学生爱玩的本性,因此,学生觉得理论课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此外,就课程性质本身来说,理论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固定的,发挥的空间有限,很难讲出新意,再加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也就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问题的对策
虽然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效果问题已引起多数人的重视,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但仍然是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主要有以下对策。
对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指导。在新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可以由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丰富的专业课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大学期间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充分地明白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综合设计能力的形成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做好具体的安排,让大学学习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印象,可以引用一些成功地专业设计案例,比如上海世博会上的相关建筑加以说明,使学生明了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重大意义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理论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的性质相对比较特殊,因此不能像专业课程一样,实行逐一的辅导,而主要采用的是集中授课的方式。因此,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就成为搞好理论课教学的关键。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很多新的信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思想,所以对于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的教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应采用引导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探讨,以便能充分领会这些理论知识,以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打破“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艺术类院校专业理论课教学应打破“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更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性课程可由专业课教师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设经典案例分析等环节。目前,在高校中,教师的分工越来越细,从事专业性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少讲授理论性课程,而从事理论性课程的教师又往往只专注于自己授课的领域,缺乏实践性教学,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着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因此,只有打破“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紧密的结合。
综上所述,在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理论课程的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良性互动,让理论教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要时刻把握美术教学的时代脉搏,使艺术类院校中各类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在学生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相长,做到真正的授业、解惑,最终让中国艺术教育更加兴盛。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家民.艺术与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