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1
为了便于说明,在这里将业务模式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业务运作方式或者运作模式,包括业务要素、业务功能以及业务形成的收益和支出。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角度看,国际漫游业务的市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内用户到国外使用移动业务的漫出市场,另一种是境外用户到国内使用移动业务的漫入市场。因此,我们这里国际漫游业务模式主要是指漫出和漫入的业务运作及其带来的业务收益和支出。
(1)漫出业务模式
说明:
出访国际漫游业务在网络上是由境内移动通信网络、国际通信网络(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连接)和境外移动通信网络共同提供。
(境内)出访漫游用户与其归属(境内)移动通信运营商签订移动通信业务服务协议(合同)购买国际漫游业务产品和服务,移动通信运营商向出访漫游用户收取通信费用作为收入。
境内移动运营商需要向网络设备商、国际业务服务提供商、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购买境内、国际和境外的通信网络服务,这些构成国际漫游业务成本。
其中,境内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用于境内本网移动通信业务,其网络成本几乎完全由境内业务承担。国际漫游业务所承担的境内网络成本与上述另外两项国际漫游业务成本相比很小。
(2)漫入业务模式
说明:来访国际漫游业务在网络上是由境内移动通信网络和国际通信网络(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连接)共同提供。境外移动通信移动通信运营商与(境内)移动通信运营商签订移动通信业务服务协议(合同)购买国际漫游业务产品和服务,为其用户提供出访国际漫游服务。境内移动通信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收取服务费用作为收入。境内移动运营商需要向网络设备商和国际业务服务提供商购买通信网络服务,这些构成国际漫游业务成本。
(3)整体业务模式
从境内移动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国际漫游收入来源于两部分:漫出业务收入和漫入业务收入。漫出业务收入是出访漫游用户带来的收入,漫入业务收入是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用户带来的运营商来访结算收入。境内移动运营商的国际漫游业务成本主要有漫出业务的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结算成本、国际业务服务提供商的国际网络及业务服务成本、境内通信网络成本。其中,随着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的发展,与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结算成本成为国际漫游业务的主要成本,其他两项成本成为边际成本。
2.业务资费
国际漫游业务的资费也分成两大类:漫出资费和漫入资费。
漫入和漫出市场的资费构成是不同的。对于漫出市场,国内运营商的漫出业务收入来源于本网用户在国外漫游期间产生的话费,其成本由两部分构成:漫出地国外运营商向国内运营商收取的漫出网间结算成本,以及国内运营商为此用户正常通信产生的本网网络运行成本。对于漫入市场,国内运营商的国际漫游收入是指境外运营商支付的网间结算费用,成本为国内运营商网络运行的相关成本(详见如图4所示)。无论是漫入市场的资费还是漫出市场的资费,都直接和运营商之间的国际漫游网间结算标准紧密相关,它直接影响了运营商为其最终用户提供的国际漫游业务的资费高低,也影响到运营商的收入利润状况。
3.漫入资费模式分析
(1)结算捆绑模式
在我国移动通信发展初期,国际漫游用户很少的时候采取的是结算捆绑模式,即由归属地运营商向漫游地运营商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补偿归属地运营商保证国际漫游移动业务运行所产生的成本。原邮电部在《关于数字移动电话国际及港澳台自动漫游业务计费原则及资费标准的通知》中规定,“我国国际自动漫游出访用户的收费按被访国资费标准上浮15%后向用户收取”,该规定执行之日起成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国际漫游业务资费标准制定的主要指导原则和依据。这里“被访国资费标准”即为漫游地运营商网络的结算资费标准。这种在国际漫游业务结算成本基础上加收比例,向用户收取资费的方式,就是用户资费与结算资费(结算成本)相互捆绑的资费模式,即结算捆绑模式。
结算捆绑模式在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发展初期,可漫游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极为有限,同一漫游地可漫游运营商通常也就是一个,用户使用业务也容易计算费用,成本和利润情况透明,用户容易理解和接受。由于业务量很小,若考虑其他高额的国际网络成本,运营商应处于亏损状态。从这种计费模式能够看出,移动通信运营商国际漫游出访业务成本很高但收益不高,但较长时期内为移动用户所接受和认可,对于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的迅速发展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2)统一资费模式
统一资费模式的计费方式采用统一计费单位和统一采用归属地运营商货币的方式,如国内移动通信用户出国漫游计费单位统一使用人民币单位,客户漫游到某一国家(地区)时,无论使用该国家(地区)的哪一个通信网络,都可以享受相同的漫游资费。
统一资费方式由于其与结算成本分离,不完全依赖于与境外运营商的漫游协议谈判,可以自行确定国际漫游资费价格,甚至还能够支持低于结算成本的资费方式。这种方式使运营商可以审时度势,采用灵活多变的市场营销策略,更能适于竞争的市场环境。
采取统一资费模式,用户资费独立于结算资费,收入和利润均可进行相应的控制。如:当漫出流量大于漫入流量时,统一资费模式可在降低结算资费费率的同时,保持用户资费不变或小幅度下调,降低结算成本增加利润收益;当漫出流量小于漫入流量时,统一资费模式可采取保持结算资费不下降或小幅度调整以保证来访国际漫游业务收益稳定,同时降低用户出访漫游业务资费促进出访漫游业务发展,其中相对较高额的出访国际漫游业务成本,可由来访漫游业务收益进行弥补。因此,可以看出结算捆绑模式要求通过保持资费的稳定性来保证收入和利润的稳定性,而统一资费模式可根据漫入、漫出话务量差,分别对用户资费和结算资费进行相应的调整控制,即可实现保持国际漫游收入和利润增长空间。4.国际漫游业务市场分析
国际漫游来访业务是境内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出售网络服务,供境外来访用户消费使用,国际漫游出访市场是境内国际漫游用户的集合。国际漫游出访业务是境内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购买网络服务向境内移动用户出售,境内移动用户购买此项业务用于境外消费使用。尽管国际漫游来访业务的最终使用者也是个人(移动用户)组成的消费群体,但对提供来访服务的境内运营商来讲,购买者是境外运营商,国际漫游来访市场是境外运营商的集合。(1)漫入市场境内移动运营商将其业务产品和资费价格以协议合同形式提供给境外运营商,境内运营商为卖方,境外运营商为买方。是境内与境外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双方之间采取的是业务批发的方式,业务资费价格作为双方结算的依据。漫入市场是国内运营商之间竞争国际运营商来访市场,国际运营商选择国内运营商进行业务合作。(2)漫出市场境内移动运营商将其业务产品和资费价格以协议合同形式提供给境内移动用户,境内移动运营商为卖方,用户为买方。这就是移动通信国际漫游的业务模式。境内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批发的业务,以零售方式卖给用户使用国内移动运营商竞争国内用户群体市场5.完善业务模式建议按照漫入和漫出业务量的分布及相应大小关系,细分国际漫游市场区域,分区域不同制定不同的国际漫游业务发展策略,结合国际漫游业务分区制定其相对应相平衡的资费价格体系。根据细分市场情况,对于漫出大于漫入的市场,加大谈判力度,深化业务合作,用漫出橇动漫入争取扩大来访市场弥补出访成本,或争取降低出访成本。完善业务模式,对于来访漫游业务结合业务量情况与境外运营商采取业务批发方式保障业务收益、促进业务增长,对于出访漫游业务与境外运营商采取业务批量购买的模式降低业务成本,争取创新用户出访漫游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谢雪梅,吕廷杰.国际漫游的批量结算模式.通信企业管理,2003.4.
[2]王琦,郭晓岩,吕廷杰.国际漫游资费逆向选择问题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7).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超级秘书网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纵观全球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电信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火车头,通信技术正发生着百年未遇的巨大变化。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展望了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1写作秘书网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4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4-0144-02
1 引言
目前。各个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商的网络环境是异质的,其中包括了GSM网、IP网、智能网、信令网、GPRS等,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管理和控制的费用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目前还不能将全网的管理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处理。随着未来几年IN、GPRS、移动IP、WAP等新业务的高速发展,这一切都迫切要求加快网管建设,提高维护管理水平和规划能力,保证移动通信业务向更深更广层次的发展。
研发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是为了能够实时监控移动通信网络的通信质量,从而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人员优化网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我国移动通信发展速度很快,而相应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水平滞后,从而出现通信容量不够、小区划分和话务量分配不合理、同频干扰严重、无线覆盖不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网络监控,搞好运行维护,改善网络通信质量,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2 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层次架构分析
移动通信多业务智能监控系统是基于GSM网络的无线通信多业务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可根据需要加载不同业务并对其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满足多种移动业务的需求。此外,该平台还可建立与BSC的连接,通过对特定通信过程中上行和下行信令的比较来对网络故障进行深入分析。
监控系统通常有两种结构形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前者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由于信号电缆过长,信号易失真、易受干扰,且由于数据采集通道数和存储量的增加导致监测实时性差,只适用于测点较少且比较集中的场合;后者可靠性高、易于扩展、适用于大规模且监测点分散的场合。根据移动通信网络分布的特点,要能监控移动通信网络在任意点的通信质景,必须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本文所设计的智能监控系统是分布式的。
从体系结构上,智能监控系统一般包括3个层次:
(1)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由智能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上传功能的数据采集前端。
(2)网络通信层主要完成采集终端和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
(3)监控中心层主要面向具有管理和调度权限的管理人员,由计算机在此完成集中监测。
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终端监测仪离散分布的特点,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整个系统主要有终端监控子系统、监控中心和通信网络组成。
(1)测试监控子系统:测试监控子系统可以分布在任意测试监控点,负责采集监控系统所要监测的内容,同时能够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设计的协议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监控中心。终端监控子系统由GSM模块和测试控制两部分组成,用于测试移动网络在固定点的网络通信质量的相关参数,同时可以使用短消息的方式将数据及时传送到监控中心。本系统中是采用单片机来实现的。
(2)移动短消息服务中心:完成系统中终端监控子系统和监控中心的短消息互发功能。
(3)监控中心: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和各个终端监测仪进行数据交互,从而设置终端监测仪的工作参数和控制它们采集数据。同时监测中心软件系统可以分析处理终端监控子系统传送的数据,为移动网络维护工作人员提供查询和报表功能。所以监控中心必须设计开发一套独立的软件系统。
3 移动网络监控系统的实现
3.1 监控平台中的硬件设计分析
本系统的硬件核心设备由放置在基站或者直放站(主要)附近的监控点组成,它们通过服务器端的终端进行拨测。监测点终端系统由手机终端和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该终端系统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方式发送至服务器控制终端以备查询。
监控系统的硬件主要使用两套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由手机终端和终端控制系统构成:一套是安置在监控主服务器端的控制终端系统,负责发送测试命令和测试数据的接收,并将数据传递到监控系统的监控服务器;另一套是安置在监测,该终端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控制终端。这两套系统在硬件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具体的控制程序上有所不同。
3.2 监控平台中的软件设计分析
移动业务监控系统平台软件的设计的总原则是:在不影响现有网络的正常运行或者降低原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集中操作维护,而且可以灵活的升级和扩展。下面以网络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监控主服务器、监控从服务器和DB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分析。
(1)监控主服务器
它是监控系统的核心所在。完成监控系统的所有功能,包括:用户的管理策略、监控系统的接口配置(055接口、DB服务器、从服务器、监测点、SMS、GPRS)、不同业务的处理单元(语音/SMS/GPRS)、信令分析和统计指标形成模块、告警信息的处理和生成、数据采集分析模块、平台配置模块和日记文件系统。一个监测系统只能有—个主服务器。
(2)监控从服务器
从服务器是Web Service服务器。一个监控系统可以有多个从服务器组成,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可以增加相应的从服务器来扩充功能。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直接的通信是通过基于XML的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进行通信。它的功能是监控任务的定制和调度,SMS短信收发和配置管理。
(3)DB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完成数据的存储:基础数据,统计信息等所有设计到的数据的存储。各个服务器与DB的数据交互通过ADO.NET高效数据访问技术和SQL语句。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移动通信;铁路通信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S97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铁路运输是国家的经济大动脉,铁路通信系统是直接保证铁路运输的重要工具,它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的效率以及运输速度和安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铁路通信系统中,使得铁路通信系统得到逐步提高和完善,并提高了铁路运输的运输速度、效率以及安全可靠性,本文主要讨论移动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应用。一、通信的作用
通信,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铁路通信就是指利用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将铁路运输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交换。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对铁路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铁路通信系统,才能为现代化铁路的建设与运行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二、集群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通信与微处理机技术、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由于它具有群呼、组呼、强插、强拆等功能,特别适合于调度指挥以及应急、抢险等场合,并较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合理分配的问题,因而倍受专业运营管理部门的青睐,被确定为现行铁路移动通信方式的首选类型。 但是这一系统还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包括采用动态的频率分配,没有考虑与周围公用网的有效融合问题,没有先进的路由合理选择功能,并且在建立通路和自动过网时存在信息丢失现象,保密性不强,容易受干扰等,这些缺点对于话音通信的影响不大,但是会对列车与调度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双向数据通信造成较大的误码。因而对于要求较高数据通信误码率的场合并不适合。
三、GSM-R技术
GSM-R(GSM for Railways)是在无线移动技术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铁路专用通信系统。GSM-R 系统包括网络子系统、 基站子系统、运行和业务支撑子系统和终端设备等四个部分。该系统通过无线和直放站的方式,实现全线场强覆盖,通过调度台、车站台、机车电台、手持台和车载卫星电话等 GSM-R 线路设备, 实现调度指挥控制功能和通信功能,使铁路各级生产和管理人员通过本系统实时共享生产和管理领域信息,并向社会提供客货运及其他信息服务。 在 GSM Phase2+规范协议的高级语音呼叫功能:组呼、广播呼叫、多优先级抢占和强拆业务的基础上,加入了基于位置寻址和功能寻址等功能,适用于铁路专用调度通信的需要。主要提供列车调度、养护维修作业通信、应急通信等语音通信功能, 可为列车自动控制与检测信息提供数据传输通道。GSM-R 网络平台可支持和发展的通信业务:
3.1调度通信。 调度通信主要指利用 GSM-R 网络平台,实现列车调度、货运调度、牵引供电车调度等功能。 主要实现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和机车司机之间的通信,以及车站值班员、机车司机和运转车长(含不设运转车长的乘检)之间的通信,即“大三角”和“小三角”通信;
3.2 站场通信。 站场通信指利用 GSM-R 网络平台,可实现在铁路车站(场)内进行作业指挥和业务联系,为站内流动作业人员与流动作业人员、固定作业人员之间提供的通信联络系统。主要有平面调车电话、驼峰作业电话、货运电话、列检电话、车号电话、商检电话等专用通信;
3.3 施工养路通信。 施工养护通信是指利用 GSM-R 网络平台,可实现维修或施工临时组织的通信,主要用户包括维修或施工现场指挥人员、各工种(车务、机务、工务、电务、供电、车辆、等)单位在日常维护工作中所需的通信业务;
3.4应急通信。 应急通信是指在各种突发性事件中,利用 GSM-R 网络平台提供的无线通信业务,保证应急事件中的指挥和控制。 应急通信中用户包括各级救援中心指挥人员、 事件现场指挥人员及各工种(含车务、工务、电务、供电、水电 、机务 、车辆 、安监等 )作业人员 、有关调度人员、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机车司机、救援列车主任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3.5 公安通信。 公安通信是指利用 GSM-R 网络平台,为铁路公安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处理和业务联系时提供安全、保密的通信手段。 主要用户包括乘警、车站巡警、各级公安指挥人员等;
3.6 战备通信。 战备通信是在发生局部战争或重大事件时,通过铁路既有有线、无线等多种通信手段,确保铁道部、铁路局、调度区段的通信通路畅通,确保调度中心、指挥所与现场的通信联络;
3.7 数据业务。 GSM-R 网络,通过叠加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和添加具有内部互联功能的 IWF,提供强大的数据业务功能。 可支持的铁路无线数据业务主要有:控制数据、调度数据、监控数据、施工养护数据、应急通信数据、公众服务数据等。
四、卫星通信
铁路沿线环境比较复杂,障碍物较多,在遇到突发性、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他所有通信手段都失效时,通过卫星传送将应急现场信息发送至指挥中心是一条有效途径。宽带卫星系统现场接入方式分为车载型和便携型,可以根据管内区段交通便利条件进行配置。 根据现场卫星接入设备的对星调试方式又分为自动对星和手动对星,由于自动对星调试方式操作简单,比较适合于铁路应急通信技术人员使用,所以建议采用此种方式的接入设备。其通道质量要求与宽带无线接入方式一致,但由于卫星通信的特殊性,其通道时延要求有所不同。铁路应急通信宽带卫星地面接收站的设置有三种方案:方案一,将地面接收站设置在铁道部应急中心,再通过地面有线传输网络将现场信息发送至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该方案的优点是只需要在铁道部设立一个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充分利用现有的传输网络资源;方案二,将地面接收站设置在各路局应急中心,再通过地面有线传输网络将现场信息发送至铁道部应急指挥中心。该方案的优点是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可以快速掌握应急现场情况;方案三,将地面接收站分别设置在各路局应急中心和铁道部应急中心。 该方案的优点是如果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导致路局和铁道部的的有线传输通道中断,那么可以通过卫星链路让路局应急中心与铁道部应急中心都能及时掌握应急现场的情况。
结束语
铁路通信网是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有力工具。铁路通信是以运输生产为重点,主要功能是实现行车和机车车辆作业的统一调度与指挥。但因铁路线路分散,支叉繁多,业务种类多样化,组成统一通信的难度较大。所以,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应当将各种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有机结合,以保证行车安全、防止作业事故,提高运输效率,加速机车周转,以及改善服务质量等。
参考文献
[1]钟章队.王文静.我国高速铁路数字移动通信制式探讨[期刊论文]-铁道通信信号 2001
[2]陈玲,李毓才,邢智明.铁路移动信息传输安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铁道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