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则运算 常见错误 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62
一、运算顺序错误
学生都能记住运算法则,但在实际运用时却会受到理解能力的影响,导致出错率较高。
又如,计算“8+3×(9.5-0.5×5)”时,很多学生会写成“8+3×(9×5)”,得到错误的结果。对于这个题目,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避免定式思维,不让他们随意凑整数而颠倒了运算的顺序。
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经常提醒学生:题目中有哪些类型的运算?根据运算法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二、乱用运算律
对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应避免学生滥用和错用。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四则运算的运算律只有所学过的这几种,不能随意编造,还要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提高运算结果的准确度。
三、点错小数点
在列竖式的四则运算中,学生因为点错小数点而导致的错误较多,严重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
例如,对于题目“4.8×9.6-34.5÷4.6”,学生会写错成:
4.8×9.6-34.5÷4.6
=460.8-0.75
=460.05
正确的计算过程为
4.8×9.6-34.5÷4.6
=46.08-7.5
=38.58
不难发现,由于计算“4.8×9.6”时小数点点错了,导致结果扩大了十倍,而在计算“34.5÷4.6”时,把4.6扩大十倍变成了46,而没有把被除数34.5进行相应的转化,所以得出的商也是错误的。
为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出现,教师应该加强小数乘法中小数点位数和除法计算时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转化的教学。
四、漏抄漏算某数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等,也容易导致他们在计算时漏抄漏算,最终计算错误。
例如,计算“18÷2+12-9”时,有的学生虽然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是计算过程存在问题,即“18÷2+12-9=9+12=21-9=12”,有遗漏的情况。而在面对计算题“0.6×0.83+0.6×0.17+0.6”时,很多学生受到自身思维的限制,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即“0.6×0.83+0.6×0.17+0.6=0.6×(0.83+0.17)=0.6”,忽略了0.6本身是0.6与1的乘积。
为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辨证施治,对于解题步骤存在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课本上的例题,每一字每一步都按照课本上的范例操作;对于思维固化的学生,则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引导他们把题目看全面,可安排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对于经常看错题目的学生,教师则应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程度入手。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2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四则混合运算。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不仅要让他们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让小学生完全掌握并熟练应用四则混合运算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而以往课堂教学大多通过枯燥的反复练习,没有注重运算思维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策略有了以下思考。
一、四则混合运算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格式错误,有些学生会把等号对齐题目,还有一些学生会在横式之后添加得数。这种格式问题说明学生做题时对格式没有充分意识,比较粗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四则混合运算的标准格式,纠正学生在这方面的错误。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当运算式中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时,按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式中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式中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然后再按正常顺序计算。不少小学生经过学习已经能记住并复述以上顺序,但一部分学生仅仅是将这个知识点死记硬背,在实际做题中不能学以致用,仍会出现运算错误。之前长期解题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从左向右计算的习惯,比如这道题“35-72÷9”,小学生若按照以前的习惯先算左边的减法,这道题就会出错。这种错误深刻反映了学生对运算基本法则没有真正掌握,无法先判断出运算优先级。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带括号的题目,学生在合并算式过程中也容易因理解不当和做题不仔细而出错。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1.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算顺序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算顺序,就必须要有目标、有方法、有计划地锻炼他们分清运算顺序的能力。当学生对连续加法、连续减法、加减混合题目,以及连续乘法、连续减法、乘除混合题目等同级运算题目熟练掌握之后,就要开始锻炼他们对不同级运算的掌握能力,由此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运算顺序。在不同级运算的混合型题目中,教师要使学生清楚同级运算与不同级运算间的差别,即在同级运算中,遵循从左到右,依次演算的原则,而在不同级运算中则需要优先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至于包含括号的运算,则要更加优先于乘除法进行计算。例如888-8x(88-8)一式中,就应该最优先计算括号中的式子,再计算乘除法,最后计算加减法。
此外,要培养学生以相关术语解读题意,并通过口述和默读的方式明确运算顺序的习惯。如在进行两步混合题目的解答时,可以要求学生将题意读出来。例如,12x6+12读作12乘以6的积加12的和是多少;20-15÷3读作20减去15除以3的商的差是多少。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各个数学术语的理解和应用,还保证了学生读题目的准确率和答题的正确率。同理,在做三步以上的混合题目时,可以让学生依照运算顺序将题目读出来。这样,经过反复、长时间练习,学生对运算规则的掌握能力也渐渐成熟起来,而这也为学生日后做大型文字叙述题目提前做了准备。
2.培养学生形成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长期进行四则运算练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四则混合运算解题步骤的意识,从而提升计算的正确率和效率。首先就是要观察,观察内容包括题目里的数字,题目里包含的运算种类以及有无括号及其位置。在观察后,要进行分析,分析题目中数字问的运算关系,包括运算顺序的先后和简算的应用。通过前两个步骤,可以将运算的先后顺序确定下来。其次,在确定运算顺序的基础之上,根据运算法则以及运算性质进行对应计算。最后,则需要对计算的各个步骤进行检查和验算,检查验算的内容包括数字和运算符号的准确程度,运算步骤的合理性以及结果的正确性等。
可以看出,检查验算这一过程是学生做题的最后过程,直接关系到计算结果准确与否。所以,教师平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做好检查这一项工作。学生们由于做题中的粗心大意,会出现很多运算上的错误。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发他们对错误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以及正确的算法是怎样的等问题的思考。如果学生在混合四则运算中做到认真观察、理清顺序严格计算全面检查这几点,就必然能够提升运算的正确率。在上交的作业中,要求学生要书写规范、整齐、清晰,做题后必须认真检查。具体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抄错题目;计算过程对数字、符号有无错漏行为;每一步计算正确与否;特别的计算程序是否得当。在检查中,不断强化对纵向检查与横向检查的综合应用。纵向检查,要求对上下式间的错漏进行排查,严格把控计算过程中的逻辑关系。M向检查,要求检查每一步运算的正确性。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双向检查,不仅保证了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也会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认真的学风形成有益的影响。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3
一、以鼓励思考质疑激发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内心潜在的欲望和行动的驱使力,缺少了动机一切行为活动无从谈起,更无成功可言.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思维动机是关键,作为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努力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内心需要的最佳磨合点,鼓励学生对某种数学现象或某个数学问题大胆地提出质疑,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课堂之中.例如在学习《数轴》一课时,初次接触数轴学生倍感新奇,笔者在课上提到数轴以原点为界向右为正,向左为负的规定时,立即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我关注到这一细节并给了他发言的机会.原来这位学生对数轴的这一规定提出了质疑:为何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呢?反过来难道不行吗?又有学生提问:能不能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为他们的勇气而感到欣慰,于是便大加赞赏,指出这一问题很有意义,并乘机对数轴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此时此刻,困惑得到明晰解析,质疑精神得到呵护肯定,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充实,你还会怀疑大胆质疑的意识不会在同学们中象星星之火燎燃大地吗?还担心同学们对数学不感兴趣吗?
二、以重视问题设计调动思维热情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可见,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不同的问题设计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优劣,同时也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在教学《有理数》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灵活地掌握有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使计算与生活问题有机地融为一体,笔者由学生熟知的“二十四点”运算游戏受到启迪,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四个有理数,分别是2、4、-2、6,每个数只能使用一次,如何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为24?这样的问题打破了传统的给出现成题按要求计算的形式,使得计算富有一定的弹性和空间,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对四则运算的法则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同时问题本身的趣味性也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思维意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
三、以倡导一题多解发展思维广度
“条条大道通罗马.”数学课堂的解题过程往往追求的是一种殊途同归的教学效果,这其实就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出的一题多解,方法多元的要求.解决数学问题我们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欢迎奇思妙招的出现,让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尽情翱翔,让充满互动的数学课堂涌现出更多的精彩.
在教学《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如图1,AB∥CD,∠B=135°,∠D=145°,求∠E的度数.提问解题方法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均利用作辅助线BD或过点E作AB(或CD)的平行线来完成此题,我有意识地再问了一句:有不同的方法吗?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他的方法是作一条截线FG分别交AB和CD于点F、G,得到五边形BEDGF,利用五边形的内角和很快求出∠E,这种方法简单快捷,令人惊喜;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他的方法是延长BE交CD的延长线于点F,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也很快求出了∠E,@些方法都与众不同.可见只要教师敢于呼唤,学生的思维必能迸射出夺目的火花!精彩的课堂生成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更带来了思维互动的乐趣.
四、以讲究运算速度优化思维品质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4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127+308-246 36÷18×200。开始!
学生们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师:(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
教学反思:
这是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的片段。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思考——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喜忧参半!
一、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本片段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之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的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奈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 小学生 计算错误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012-03
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法则的掌握;二是计算能力的形成。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高度概括,是计算方法规律性的反映。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不仅要懂得按照法则如何计算,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所以理解是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而计算能力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准确和迅速。优秀的计算能力是在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练习方法而形成的,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一、影响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因素
(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看
我们常说学生计算“粗心”,其实所谓的“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主要在于:
1.感知不准确。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更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误作“-”,把“5”看成“8”,把“75” 写成“57”,把23603抄成2633,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2.注意不集中。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儿童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是小学生注意的特征之一,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计算错误。如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不是抄错数据,就是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运算的部分抄下来,漏一部分导致错误。
3.短暂记忆出错。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前一位退1,可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
4.强信息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计算错误。如,125是一个强信息,当学生计算12525式题,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算成12525=10000=1,“凑整”因素对学生产生了强烈刺激,使他们在计算时忽略了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
5.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作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6.情感不稳定。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琐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从教材编排角度看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存在重知识包容,轻难度递进,计算技能不实的客观问题,我们以原浙教版教材为例。从下表可以看出,原浙教版和人教版老教材在计算单元的教学中很注意编排内容的层次性,为突出教学难点,往往安排有多个例题,逐一落实难点,学生掌握情况不错。而人教版实验教材采取“大步子”教学,上表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类似的内容还有小数除法、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等,从这些内容的编排来看新旧教材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同的编法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但实践表明,使用实验教材的学生计算正确率比老教材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随着年级的上升下降趋势更加突出,学生之间的计算能力两极分化也非常严重,新教材的编排不得不令人担忧。
(三)从教师教学把握角度看
计算错误是小学生常犯的错误,教师往往一味地责怪学生,甚至采取“错一罚十”的方法,结果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诚然,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在学生,诸如注意力不集中、有骄傲情绪、轻视作业、应付差事等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因素,教师应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或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学生计算错误诸多因素中教师的因素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重情境创设,轻基本训练,训练时间不足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确实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也确实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如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也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充满了生趣。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把握不当,在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训练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本末倒置,忽视了核心的教学目标。
2.重方法多样,轻优化指导,学生思维混乱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算法多样化,改变了过去计算教学只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地理解为形式越多越好,故而在课堂上总是重复着“还有其他的解法吗?一节课下来,片面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没有教给学生最佳的计算方法,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不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尤其是那些后进生, 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有明白,一种算法也没有掌握。
3.重表面热闹,轻算理指导,计算算理不明
学生掌握并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小学数学是确定学生从小对数学的观察、探索和创造的启发阶段,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和公式的过程中,尽量引导他们动手、动脑,通过自己实践、观察,主动去探索,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学生才能自觉地把新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不仅记得牢,而且能运用自如。随着课改的深入,这一点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中。但是不少青年教师忽略了研究算理本真内涵,追求片面热闹,使得许多浮于浅表的所谓合作、交流占用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相反对于计算算理的理解与分析却明显用功不够,缺少算理阐释,缺乏练习达成,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计算错误中,教师有着很大的责任。解决的根本方法一是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二是加强概念教学,只有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清晰的、完整的概念,才能使其掌握好基础知识,提高运算技能技巧,减少计算错误的发生。
二、减少小学生计算错误,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能力的对策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有多少学生错,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我们常感叹学生口算不熟,笔算不准。2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100以内数的乘除口算是进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也是分数四则运算与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因为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四则运算都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如果口算不熟,计算时必然会出现错误。只要计算中有一步口算出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的计算结果错误。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也是提升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二)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任何数的计算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果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笔算不准,计算时必定会错误百出。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2.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能正确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如计算0.389=,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而产生进位错误,但是如果把99看作(100-1),原式变为0.3800-1),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3.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4.培养错题积累整理和反思矫正的习惯。反思是一种主动的再认识,是对过去发生的认知的再次判断和深化,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次做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对自己的算法满意吗?有无更好、更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对自己的每一道错题,更要及时订正,认真分析,反思自己计算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做对了一道题,重要的是尝到了一种反思的“发现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在这种发现中,感受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感悟到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力量。
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学生也可准备一本“进步集”,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进步集”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进订正、归类整理。
(四)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自动化是技能的特征之一。 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五)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对算法进行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要求学生在研究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提倡算法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提升,更是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学生展示个性化思维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和运用相对简单的优化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成果,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
根深方能枝叶茂,这是一条自然规律。莲和萍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为什么莲能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是因为莲能纹丝不动地扎根大地,而萍却居无定所,随波逐流。良好的计算技能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优秀成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认真钻研教材,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不断总结经验,改革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志锋. 提高计算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多年来,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太粗心了,每次考试就是计算题过不了关。”每当听到这句话时,一种本能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也正是这种责任感促使我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进行多次研究。通过对大量的错例综合分析后,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极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然而,计算正确、合理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计算正确又是计算合理的前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我总结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学生对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很多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让粗心大意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如在测验后的试卷分析中,我要求学生做下面两件事:⑴统计由于计算错误而失的分数。⑵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通过统计和对出错原因的分析,学生几乎都不是计算方法的错误,而是由于不认真审题、字迹潦草、不检验等不良习惯所造成的。我还把一些计算正确率一直较高的学生的作业本、草稿本、试卷给同学传阅,并让他们介绍学习经验,使这些计算正确率较低的学生思想上有所震动,改变认为“粗心”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产生了想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二、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操作过程
有了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只能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提高正确率的方法,计算时合理的操作过程就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方法之一。比如错误率最高的四则混合运算,就应使学生掌握以下操作程序:运算开始思想集中、仔细抄题认真审题、确定算法正确运用、法则定律步步检查、及时纠正最后结果。为了使学生能记住操作程序,我还用了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朗朗上口:四则运算讲认真,数字符号不抄错;先审题后再运算,顺序规则不搞错;法则定律用正确,步步检查不放松;正确结果从何来,良好习惯是保证。
上述操作过程先让学生知道,再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能自觉地执行。在训练过程中节奏不能太快,练习量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按上述操作过程进行运算,并能体验到其优越性,增强学习信心。
三、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四、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3)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重视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往往是教师没有及时发现的,因为他们在知识技能上出现的细小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等到问题越积越多,教师想消除这些问题就十分困难了。而我是这样做的:
(1)运用教师以前教学中获取的反馈信息,估计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预作防范。
(2)指名板演,加强课间巡视,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3)做好练习后的讲评,开展交流,多向反馈,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