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1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常常使老师和同学们费思伤神,尤其是一写文章就感觉才思枯竭。怎么样才能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让老师乐教,让学生乐学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教者。”孔子认为“乐学”是学习地最高境界。
快乐从听、说开始,学会聆听,学会说话,是语文学习地两大突破口。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有序的听说训练,使学生轻松地形成各种语文能力,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害怕老师提问,老师从课堂教学中渴望得到学生的探究、研讨,似乎成为了一个矛盾共同体,无法逾越。
快乐在阅读中延续。要学好语文,就得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有益读物,让每个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但是作为课业量很大的高中生,每天埋头于题海中,何来阅读?如何从其它的有益的书中汲取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也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因此如何阅读显得更加重要。
快乐在习作中升华。传统地作文课往往流于形式:如何解题、立意、构思,如何写得有文采……这样的作文课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枯燥的写作技巧,学生很难将所学应用于作文中。写作时,学生只好搜肠刮肚地东拼西凑,这样地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可谓是“广种薄收”。
教师怎样让写作成为学生原意随时都付出的行动?我个人认为有几个方面:
一是还原生活,作文来源于生活,这不仅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作文本身最直接地定义。因为生活每天都在上演,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知识与素材都是最有生命力和最富时代感的。学生一旦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他们就会发现平静的心湖中荡漾着动人的激情,雄奇地深山里孕育着鸟语花香。
二是还原作文本质。作文的本质是抒写心曲,写想写的,写能写的,尽情写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从而改变为写作而写作的被动局面。学生习作有内容可写,乐于表达,作文才能真正还原成一种表达自我的表达方式。
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评价;测试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征地,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意识较强的青少年的重要方法,纵观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限制了人们的思维,脱离了21世纪经济时代的需要,使得人们形成了封闭、片面的评价观。随着课程的实施,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于是建立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学习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将评价改革的新的理念切实的贯穿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1.教学评价的涵义
关于教学评价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都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但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得出:语文教学评价是根据语文教学目的,采用多种科学可行的手段和方法来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教学活动中的对象、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决策进行服务的过程。
2.新课程下的学习评价理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侧重定量评价,注重选拔和甄别功能,而新课程明确的指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帮助其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所以我们有必要树立新的学习评价理念。
2.1评价功能人本化
新课程要求教学评价指向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以往的评价侧重于定量评价、知识评价和结果评价,而新课程则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其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新课程教学还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注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防止公布分数、排名次等方法的负效应,不能因评价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评价中要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
2.2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语文新课程教学的评价提倡形式多样化,但是要尽可能的将诊断性和形成性以及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同时也将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一定要对各种评价之间的优势互补,特别应加强形成性评价,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例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学生写得最好的习作、周记,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2.3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以教材为中介而进行的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学习评价的主体上,要改变以前只有教师才是评价主体的做法,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真正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3.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
这里仅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和内容的两个层面来加以说明。
3.1三个维度的评价
语文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是一种共时性的表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在难以分割的、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而这三个方面的目标的达成,其所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它们蕴含的“分量”,与实施的可能性也会有差异。
3.1.1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和以往的评价相比,新课程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在要素的构成 、侧重点和评价方法上部相同,它是在过去累积静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设置了三个尺度:一是广度,就是看学生在多大额范围内接触了语文作品,这便是对广度的要求。二是品位,就是从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选择来看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阅读趣味。三是深度,就是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了这些语文作品,使它们成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并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因此,评价语文学习中的“知识与能力”,要一评知识文化的“量”,二评知识文化的“质”,三评语文能力的“用”,四评语文能力的“创”。
3.1.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如果离开过程就无法将语文只是内化为语文能力,所以衡量学生语文学习一定要注重过程和方法,要看其是否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和资料,看其是否善于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并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看其能否应对口语交际,能通过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意图等等。总而言之,评价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主要看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科学思维方法和语文学习的操作以及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等,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积极参与课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表达习惯,注重学习方法和课外学习和练习。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突出体现,它既是语文学习的动力机制和倾向性,又是语文材料蕴含的深层教育因素。评价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态度、语文学习的方法以及语文学习的习惯和理解应用水平。
3.2两个层面的评价
第一个层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识记水平。识记即记忆生字、生词,作家、作品常识,名言警句,要求背诵的课文等。
(2)理解水平。理解是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正确领会。它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学过的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征、含义、易混的地方以及用法有清楚透彻的了解。
(3)应用水平。这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进行迁移应用。应用是对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最高要求。其主要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课内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层面,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掌握状况。语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搜集相关信息、整理筛选信息、组织表达等。学习能力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提取需要的材料,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4.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利用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不是评价的过程轰轰烈烈而我们评价的结果却被忽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利用,并得出一定的反馈信息以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评价的结果不能仅是定量化的分数信息,更应该有描述性和质性的过程分析以及改进意见,如果必须呈现给家长时则也要尊重学生,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都要充满激烈和人文关怀。我们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学生了解自己的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进步和不足,根据家长、老师以及同学提出的改进建议促进自我发展。
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3
一、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学语文的兴趣和机会
第一、地理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学设备差,使学生想看的看不到,想听的听不到,见少识少,没有条件和机会积累丰富的知识。 第二、经济意识的增强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少数学生及家长 “知识无用”的想法仍然存在。他们认为读书只是混张文凭,不如早出校门早挣钱。而且农村学生家庭、家长对课外阅读普遍不够重视。大多数家庭不能提供课外书。即便重视孩子学习的部分家长也由于错误的认识干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是需要阅读的。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增加知识,开拓视野,锻炼思维,提高能力。阅读包括课内资料的阅读和课外资料的阅读。比较而言,学生更喜欢课外资料阅读。但许多家长认为只有课内资料的阅读才是正事,课外资料的阅读是不务正业。因此限制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第四、我们个别不负责的教师教学马虎了事,得过且过,让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机会和兴趣。笔者考察过许多学校,个别语文教师不正常开设语文阅读课甚至从未开设阅读课,即便开设阅读课的也多是“放羊式”阅读,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可以想象这种语文阅读环境下的学生有多少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自身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首先,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导致语文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我们每个学生开学之初都充满了希望,都渴望自己成绩好,可大多数学生未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愿多动脑、动手、动口,没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因此,即使老师不断鼓励甚至督促,也常常出现 “一曝十寒”或者“偷工减料”“自欺欺人”的情况。 其次,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是语文水平低的又一重要原因。迄今为止,仍有部分学生学语文只盲目地学“课本,”课外阅读极少甚至没有。积累太少,不能 见多识广,使课内外知识不能很好结合,语文科与其它学科不能有机融会贯通,语文与生活脱节。这种方法学语文,面对时代的进步,学生早已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 再次,少数学生性格胆小、内向,整天闷坐着,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有的甚至可以整天坐着不说不动,更不必说上课答问,沟通很是艰难,这样的学生语文能力自然就极不如人意。 尽管如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学生学语文的机会,没有任何理由不鼓励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只要找准病源,对症下药,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提高,“有志者,事竟成”。 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呢?总结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肤浅的认识是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多想办法,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
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可能有的同学有这样的课外书,那个同学又有那样的课外书,如果放在家里,自己永远也只能读那一本书。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教室,设立一个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我布置学生每学期拿新书换回上学期的旧书,借此不断更新图书内容。班级图书角由学期读书优秀者负责管理。如此,既能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这个办法我实践了很多年效果非常好。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室。虽然说大多数农村学校经过“普实”达标,图书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图书质量却值得商榷。然而作为语文老师却不应该忽视这个相对丰富的语文资源宝库。
(二)、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上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4
郝巧芳
一、课题的产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语文课前预习一直是个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由于学生来源的家庭和环境的因素,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特别是七年级学生,课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即使预习也草草浏览教材,或对字词做一些简单预习,直接导致课堂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学互动难以展开,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利用教材工具书及其他辅导资料,自己去感知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视角,在调查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剖析传统学习方式下预习环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挖掘预习环节中可能实现的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空间。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落实预习环节,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具体策略做出归纳和总结,基于此,我想探讨这一课题—-初中语文预习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2、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3、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研究。根据课文特点,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4、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打造新课程下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
四、课题研究思路
先了解学生语文的预习习惯、预习能力、预习效果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制定出可行的培养预案;其次,选择七年级四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兴趣、教会方法等方面入手,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学习,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勤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然后,对这个班学生再次实施调查,并于前次调查进行对比,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研究结论;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1、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促进研究的深入。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初一语文课本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六、研究过程设想
准备阶段 (2014.12月—-2015.1月)
1.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搜集和学习研究,了解教科研前沿动向。
2.设计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通过调查确定研究方法、内容及措施。
实施阶段 (2015.1月——2015.5月)
1、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进行实证性研究。重点在初一年级四班进行实验。
2、请本学科教师配合听课评课,听取教师对课的评价,特别是对课堂预习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3、指导预习方法,下发预习方法的指导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预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因文因人而异,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掌握几种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4、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及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改进语文预习方法的策略
5、布置预习内容任务,分阶段分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训练巩固。初步打算定为课外自主预习与课内自主预习。
总结阶段(2015.5月DD2015.6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撰写研究报告,书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形式
课题预期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完善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基础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30-01
高中生的语文教育,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更加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注重宽度与厚度的双重要求。所以,对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往往会更有难度。语文教师在此类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弱势或者常犯的错误以外,还要注意从基础知识本身出发,追求溯源,让学生了解到字词的演变意义,继而从根本上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且避免由于意义或者写法相似而导致的理解偏差。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考虑到个别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忽视,认为其不值一提的现象,继而在真正的解答过程中又出现低分的结果。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生们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
个别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往往认为可以凭借语感等方法对此类问题进行解答,却忽视了高中语文的难度和出题人的出题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之前,要帮助学生们摆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从心理上加强对此类教学的重视,继而才能使他们在今后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作用。
1.1 针对此类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了解他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分析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态度。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也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学生们往往需要更多独立自主和探索发问的精神,才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堂和课外知识。所以,端正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对高中生来说是极度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他们晓之以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不当的学习态度。
1.2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相关题型的练习和训练,让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各个题型的特点和题目中常见的缺陷和漏洞。进而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能够提高解答基础知识题型的效率和正确率。
2.对基础知识进行划分教学
在学生们端正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基础知识题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教学。结合每题的不同特点和常见的考题陷阱,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2.1 针对选择正确的单词读音以及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每次的教学解析中,要重视对每个选项的详细解释。例如,在解析选择单词读音的题型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保持细心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此类选项多会出现现实中的错误读音,教师要帮助学生们认清各类单词的正确读音,让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最好是通过及时地翻阅字典,在字义与字形的解释中全面了解单词的音形义。另一方面,在解答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时,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分析单词的基本意义以及延伸意义,而对于出现的错误单词,语文教师要做出具体分析,从字形上分析这个字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从而让学生们在字体上深入了解和记忆,进而逐步掌握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
2.2 针对指出选项中的病句和选择合适的搭配词组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教学解析中,要根据此类题型的特点,对高中生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文教学内容中可以有意识地涉及到相关的语法搭配的知识点,让学生们细心体会不同的搭配词组对句子意义的表达的作用。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针对常见病句的专题基础知识的讲演,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经验总结中体会到病句的特点。所以,高中生们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以最少的时间获取对此类基础知识的解疑,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堂上进一步提出疑惑,在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加深对相关词组搭配和病句的理解,进而提高解答此类问题的效率。
3.总结和教授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
上文提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各类基础知识题型的重要性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需要总结和教授这些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学生们只有在掌握各类基础知识的理论之后,再加以解题技巧的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3.1 针对基础知识的出题特点,语文教师要结合选择题的特点,通过排除法、代入法等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回答的正确率。学生们往往也会倾向于应用此种方法,来提高解题的速度。例如在解答词组搭配的题型时,学生们可以运用代入法将各类选项的词组进行带入,进而通过进一步比较得出最佳的选项。
3.2 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错题总结,将他们划分别类,归纳出相关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事实上,语文教师的总结与方法的讲授对高中生来说,一方面是学习和解答基础知识的快捷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总结和经验的交流,学生与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与资源共享创造出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进而又能进一步刺激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总结。
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策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无意中把他们的大脑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语文令人厌烦,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这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然而即使学生愿学,有限的几节课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们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这一点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表现尤为明显。
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毫无疑问,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钻研、体验、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事实证明,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潜能,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学科人文特性的要求,是学生面向未来的需要。
汉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历史的狂风大浪,平安地走到了今天,它是世界上仅有的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大规模使用的文字之一。历史证明它有丰厚的底蕴,蕴涵中华民族的睿智,优良的传统、崇高的道德,是我们培养崇高道德情操,传承华夏文明的最佳教材。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这良好的教材教育后人,民族将会失去自身的特点而被同化,最后渐渐消亡。而语文要完成这一使命,教育工作者除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以外别无他法。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中学成绩并不好,甚至连许多测验都不及格,是他的母亲教他把问题变成一种游戏,使他对各种知识产生极大兴趣,并在此推动下不断探索,使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促使他坚持不懈地探索,最后完成了1093项发明。两位伟人的事迹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提供不竭的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要完成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学任务,只能依靠激发兴趣这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