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1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2
一、自我现状分析
1、优势:在幼儿园一线工作9年,大本学历,幼教高级职称。工作期间,曾担任大、中、小班教师。工作认真、踏实。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特点,能尊重幼儿的原有水平和个性发展,科学有效地实施五大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协助园内开展各项科研课题,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研究的有效策略,有多篇论文在国家、市、区级获奖,有多项教育活动在市、区级获奖。
2、不足:理论学习的意识不强,理论基础还需要进一步扎实。指导教师活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个人发展目标
1、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树立科学的幼教理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2、提高专业水平。学习先进的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经验。能驾轻就熟地掌控教学,灵活应变,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风格。
3、提高教科研能力。通过《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的专题研究,积累做科研课题的实践研究经验,掌握一些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提高自身教科研能力。
4、提高指导教师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姐妹园的骨干教师多加沟通,学习其他园所和教师的先进经验。
三、实施措施
1、自主学习:阅读幼教专业理论书籍。认真撰写读书笔记、教育活动随笔,积极与他人交流感想,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
备选书目如下:
*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学前游戏论》、《中国教育改造》、《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等。
*幼教文集:《爬上豆蔓看自己》、《窗边的小豆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给教师的建议》、《成长在路上》、《教师的20项修炼》、《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优秀幼儿教师教育艺术99例》、《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等。
*幼教杂志:《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
*各领域优秀教案、教育活动录像。
2、参与式学习:珍惜每一次参与式学习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研讨。多于姐妹园所沟通交流,学习其他园所和教师的先进经验。
3、小组研修:结合小组研究课题《绘本教学的指导策略研究》的专题研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多种科研方法,为科研提供理论依据,开展课题《关于绘本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评价标准的实践操作与研究。提高团队意识和与人合作能力。
4、向专家、指导教师学习:学习专家、指导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并不断反思,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不断改进、提升。
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的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要想加快实施新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教学反思为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观念与课程行动搭建了桥梁。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能够增进新手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专业提升。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学反思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教学反思有多种形式,它是一个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慢慢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水平,判断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否合理;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整合;通过教学反思,能培养教师钻研教学,优化教学经验的意识;通过教学反思,找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科学途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进行反思,才可以提高自己。总之,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是其转变化为优秀教师的基础。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何谓“教学反思”?我国的教育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的观点。熊教授对教学反思作了以下解释:教学反思是指教学工作者根据自身实际的行动研究,不断摸索研究自己以及教育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教学工具与教学目标以及自身等问题的方法,把“如何更好的学习”和“如何更好的教学”联系起来,致力于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让自身快速成为专家型优秀教师的过程。
申继亮在《教师教学反思与职业发展》中对教学反思也做了解释: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认知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师为了做到高效教学,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教育教学著名学者赵昌木对于教学反思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教学反思是教育的实施主体从理论文献资料的解读、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反馈和同事的评价中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专业知识、教学理念进行反省。
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本体性知识及教学预设进行积极、深入、周密、持续性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教学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申教授认为教学反思不仅是一种深奥的认知加工过程,而且是与认知和情感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的方法具有多样性,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对反思的实质进行整理加工时所运用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教师自身进行的个体反思和同学科教师进行的集体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个人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单独的的行动。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写自传的形式进行反思,将自身的教学体验以矫捷的教育故事或者平铺直叙的形式记录下来,另外一种有效的教学反思方式是教师写教学札记,教学札记也就是教学总结,一节课之后,记录本节课教学行为中成功或失败的地方和教学机智以及学生的创造性见解。
教学札记不一定非的长篇大论,只要坚持每节课后都写,每天都写一写,并把教案、教学日记和教学札记等等以教学档案的形式保留下来。
教师除了进行自主反思之外还要进行集体反思,这就要求教师注重与同事、本学科的专家以及学生和家长等不同主体进行交流来促进教师的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的反思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正常情况下,儿童心理学是以个人从诞生到青春早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时期,并由具体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影响并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效果。老师了解并学习研究低年级学生如何热爱学习数学的心理、分析研究影响低年级学生如何乐于学习数学的因素是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低年级学生学好数学学科的关键,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和意志等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普遍和最为常见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常见手段。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数是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的,对于小学课堂来说,课堂提问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要由提问来占据,判断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生是否接受理解,以及学生理解程度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提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口头”问题,学生不可能重读一遍,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误解,甚至有些学生根本理解不了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的方式
(一)自我反思
教师在课前备课中会进行自我反思,在课后也会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反应进行反思,教师批改作业时,也会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教师会思考是自己课堂哪个环节处理的不到,怎样处理会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
(二)学生的反馈
每位老师上每节课都会进行精心的准备,会预设学生课堂的表现,但是无论预设的多么到位,还是不能把学生的所有表现预设到。教师在课堂上很关注学生的发言,有些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教师会在脑海里记录下来,同时思考自己怎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有如此精彩的回答,课后会写到自己的反思日记中。课堂上有时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主题,教师会想办法让学生回到课堂主题上来,同时也会思考自己在提问题时哪里出了问题,如何修改以致学生回到了主题来,对于这些思考教师会在课下第一时间进行记录。
(三)同事的交流
每节课之后,老师们回到办公室都会交流自己本节课是如何突破重难点的,学生有怎么的反应,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又是如何处理的。大家都在你言我一语的说一说,每位教师都会把其他老师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自己没有关注到处理好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作为自己反思的资源,以便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去。
21世纪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对教师的要求的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仅要教学,更要教好学。教师为了教好学,就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发展为优秀的教师。(作者单位:1.聊城大学;2.聊城市东昌府区光明小学;3.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镇东小学)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分享观念;分享行为;经验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促使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现在的幼儿家庭条件优越,分享日时幼儿都会拿来一些实物,人手一份。去超市时,也会缠着父母买这买那,反而有些攀比之嫌,歪曲了分享的真正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于分享还只停留于浅表,没有理解到分享的意义,没有内化。那么如何在幼儿园中让物质分享转化到经验分享,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分享观念,这些值得我们思考。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原因
从幼儿入园起,幼儿带吃的、带玩具给大家分享,我们就及时肯定幼儿的行为。久而久之在幼儿的观念中分享就是把好吃的东西好玩的东西分给大家,仅停留在物质方面,而家长也认为分享就是物质分享。我们觉得如何让幼儿和家长来理解分享的意义很重要。
三、选择主题进行经验分享,提升幼儿分享的价值
1.主题的选择
通过怎样的主题来开展幼儿经验分享呢?我们分析幼儿现状与兴趣,觉得音乐欣赏更能培养幼儿在这方面的能力。首先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因此欣赏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幼儿比较熟悉的音乐形象,以便提高他们的欣赏兴趣。其次,要寻找各年龄幼儿喜好的共同特点,发现他们都喜欢动物的。因此我们选择了《动物狂欢节》组曲。
2.多模式开展主题教学,进行分享价值的体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乐曲,决定顺序欣赏。我们选择了组曲中的5首乐曲进行欣赏,让幼儿从喜欢程度、节奏、快慢、所描写的形象等几方面来分析乐曲,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乐曲。通过幼儿选择的情况来确定乐曲欣赏的先后顺序。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感受与他人进行分享,向幼儿灌输了一些分享的概念。用引导语请幼儿说“我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感受”,使幼儿对分享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不同形式欣赏音乐,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确定乐曲的顺序后,我们就让幼儿分组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欣赏音乐,分享自己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主要通过两种形式:①肢体展现:两两一组表现,相互分享动作。刚进入肢体展现时,我们发现幼儿在看到别人模仿自己的动作时,就会说:“和我一样的,都学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进行引导:他们学你是觉得你的动作和创意很好。把这些好的东西分享出来,让别人学到更多,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接着就利用强化策略,因为斯金纳认为强化在塑造欣慰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地巩固的。安鲁弗德的研究也指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得到称赞和表扬后,这种机制就内化了。当他们再次进行分享后,自己会认为这种行为很好。而强化这一行为,其他幼儿就会模仿,模仿是幼儿学习分享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不断强化、模仿的过程中理解分享的概念,逐步树立分享的观念。②分组活动:美术与语言展现,两组相互分享欣赏作品从兴趣爱好区分,同一乐曲,语言描述一组,美术表现一组,两组相互分享经验。自由选择欣赏的方式,相互分享交流,然后进行对换欣赏。
多种方式的欣赏,不仅可以让幼儿对音乐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增进了幼儿之间的友情。在分享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和朋友越来越亲近,同时也逐渐明白原来这样的经验分享和物质分享一样,也是很快乐的。
3.理解分享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分享观念,提升分享的价值
(1)选择乐曲,创编故事,分享故事。幼儿通过前期肢体、语言经验积累后,学会了表达。能力弱的幼儿也开始积极参与其中,他们想说的时候就会说“我要跟大家分享我听得到的”,分享自己的想法。分组把故事创编好后,就有幼儿提出“我们想把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和我们预设的不谋而合。在进行分享后,每个组又相互给对方提了些建议,各组再把故事进行了补充。
(2)利用肢体进行情景展现,分享小节目。故事创编完后,进行动作创编阶段,创编的展开形式和故事类似。在创编中,我们发现幼儿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或者出现独揽大权的局面。他们开始学会相互谈论,有商有量,组与组之间也开始相互交流。在排练的过程中,他们有时一组表演,一组在一旁观看,演完了后给与意见,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别人。通过这样的形式,幼儿在活动中不仅发挥自己最大的想象,同时也慢慢放开胆子,学会去主动分享,树立起分享的观念。
(3)合作演出,体验集体表演的乐趣,分享快乐。在每个小组把作品一一呈现,各组给与修改意见后,我们就要开始把节目串联了。在串联前,我们问幼儿的心情。幼儿都很期待,很兴奋。我们要求幼儿在表演完后把感受分享给大家:①有点紧张;②还有些地方需要修改;③没进入状态;……
总结之后,自己又进行了修改。在第二遍串联比较成功,幼儿都很开心。他们来分享成功的原因:①我们互帮互助,大家一起努力,所以成功了;②我们互相分享自己的东西,所以成功了;……,通过这样一个主题,他们对分享的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树立了争取的分享观念。
四、分享主题的收获
平时我们会经常听到幼儿想到一些画面内容或者动作时,如果被别的幼儿做了同样的动作,他们总会说:“你看我的,你怎么不自己想”之类的。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他们开始会对自己的一些小创意进行保留,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心里的东西。因此在主题中,我们希望幼儿能把自己心里所想的说出来,大方的展现出来,分享给他人。通过一次次的强化,幼儿的进步很明显。他们从最开始的说“你学我的”,到后面开始说“你和我想的一样”。这些都是幼儿在这次主题中所学到的。到后期排演节目时,有几个孩子说“我们组今天在**那学到了一些动作,我们也把动作分享给了他们”等等之类的话。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我们已经把分享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让幼儿明白物质、经验分享都很重要。在这样潜移默化中,幼儿深受影响。现在,我们能经常听到幼儿之间在说“我今天分享了**给小朋友”,让我们看到幼儿在这个主题中所学到的成果。
主题结束后,我们也问了幼儿有关“分享”的问题。“分享到底是什么”,“分享仅仅就是指东西的分享吗”?幼儿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渐渐明晰起来。他们现在知道,“分享日”除了可以分享实物外,还可以分享故事,分享自己一次开心的旅程,也可以和大家分享自己不开心的事。现在“分享日”,幼儿的自信心比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语言能力也有所进步。
我们也会经常听到家长在说“回家孩子会经常说要把书什么的分享给小朋友,而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想带东西去分享”。这让我们看到幼儿和家长的分享意识在提升,价值在提升。在以后的日子,我们可以多通过这样的主题,让幼儿加深对分享的意识,把分享进行内化,逐步引导幼儿从物质分享转化到经验分享,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史》.华东师范大学
[2]林崇德.《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5
本人在任职的近几年里,一直担任中高年级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先后两次从四年级接班带到六年级毕业。两个循环中,既任班主任工作又在四年级期间教语文数学双科,五年级六年级教数学课。这六年时间里一直保持出全勤、勤奋工作、努力进取、成绩出色,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圆满的完成了上述工作任务。
二、热爱教育事业,自强不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世纪之交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新的挑战和考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需要,我自中师毕业的同时先后进修北大心理学、教育学院英语专科,目前还在进修中文本科学历,充实全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工作实践中自己特别注重向身边的老师学习经验,探讨教书育人的道理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本班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去探索、体验,出于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理,大胆的应用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执着、热情、无私奉献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家长及老师们的认可,于2000年至2001年和2001年至2002年连续两年荣获区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奖励称号。
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根据各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任务和实践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争取得到各级领导、专家们的指导,从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如1999年12月写《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并收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中;2000年6月撰写《浅谈小学作业的强化管理》论文获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三等奖;2004年2月写《操行评语改革中怎样评价学生》论文获市小学素质综合评价优秀论文三等奖;2004年8月写《浅谈小学数学与素质教育》获市“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三等奖;2005年4月写《素质教育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论文获中华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
三、注重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人才的质量当然成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我作为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尽全力去拼搏,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奋斗。
1、为人师表,突出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产生具有强烈持久的影响,这是我深有切身感受的体验。不管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班主任施教地位这种特殊的关系,足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所以我深知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如按时到校、文明礼貌、尊重学生、认真写作业、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以至日常行为规范等等,真正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导师的作用。几年的育人工作使我更加认识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在塑造一代新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从小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基础教育要奠定学生一生需要的基础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从小抓养成教育,立足于做人教育。我充分利用每周的升旗、国旗下演讲、少先队主题班会、保护绿色家园、清理白色垃圾、校园之声广播、文明监督岗、看电影等各项活动及时组织讨论、演讲、写心得、办墙报、口头表扬等各种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把握这些教育的机会,教育学生爱集体、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从一点一滴地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和实效性,表现在学生对团组织开展的向贫困地区学校捐款捐物的活动都积极主动参加,何杰同学拣到手表主动交公,李海路同学在校外拾金不昧受到失主对学校的表扬感激。在完成社会公开课上,学生表现热情积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受到各级领导老师们的赞赏;在参加全市各区县开展的第一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等等。事实证明,突出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最佳时期,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人生观。
3、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自律及责任感。
我的原则是以课堂为生活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劳动、待人接物等几个方面的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如在课上自控能力培养上,要求学生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写作业,就及时提示姿势正确;学会抓紧时间保证效果;发言时要求站姿端正、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过细的言行举止养成自觉控制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班里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每个学生对班集体都有一份责任感。在值日的一天里不管是纪律、卫生、出勤、各项活动、值周检查等都要管理到位,每个值日生都做到尽职尽责。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班风将给全班学生营造出良好学习环境,而且使全体学生都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自制自律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
4、重视舆论导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为人师表,严格管理是重要导向。建立培养有利的班、队委、抓好骨干队伍也是重要的导向。我特别注重坚持民主作风自荐、考查、民主选举的原则产生班干部,并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的榜样作用,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适时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他们得到全班学生的信任,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几年来班里的文、体、少先队等活动都由他们出面组织,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锻炼了学生。
对于校内外、班内外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及时做分析、讲述利弊关系,进行是与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学会做人的道理,保证学生健康的发展。如对打架、偷窃行为,假期里学生花钱顾人写作业行为,校外偷自行车、偷铁卖钱行为、进网吧不回家行为等等进行导向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自身目标、自身的位置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邪归正,在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下,健康的发展。
5、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面对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造成德育工作难度较大。如普遍学生都比较自私、花零钱、不爱劳动、学习不刻苦、集体观念差、不礼貌等等。凭借教师的大量思想工作,五十多人的班集体远远做不到及时和深入,必须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准确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德育工作。如薜宏亮同学经常去网吧,开始家长不管还给钱,后来旷课2天到网吧没有回家,在与家长联系后控制了形势的发展。几年的教育工作证明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当今社会是复杂的,家庭条件也各不同,甚至我们还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家长的工作,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四、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多年来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今社会确实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面向未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都集中在育人的基点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突出了这个道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全面的科学知识才能胜任起教师的重任,所以我必须不断的拼搏进取,从理论到实践。
1、在教学实践中尽职尽责。
六年来的带班教课,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发鼓励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化基本功训练;以双基训练为中心,强化作业管理,突出针对性,保证整体效果,具体在(1)备课中做到认真备教材的同时充分的备学生,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2)讲课中做到表达准确,把握学生的听课效果,讲练结合;(3)对待学生作业一直坚持全批全改;(4)辅导与讲评,针对性强,及时解决问题,尤其对后进生加强课外教练,不让一人掉队;(5)对待每次单元考试都做到认真批阅,严格要求,总结经验,尽职尽责。
2、关爱学生是我的享受,也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
常年的教学中,出于对事业的热爱,总能保持和善可亲的自然教态与学生相处,课上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一直保持良好效果,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对后进生我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不厌其烦的教会为止,在多次考试中差生的成绩并不差,使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我的关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鼓励鞭策着学生,久而久之,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学生变得很自觉,彼此都很了解,都一样的努力。在班级整体的教学效果上,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年级之首,多次考试达标率为100%,优秀率为80—87%,直到毕业统考2003年平均分为93.6分,2006年为91.7分。
3、积极参加教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水平。
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儿童心理;厌学;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51-02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纪,知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第一生产力,然而当今社会,处于知识奠基的小学生时代,不少小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的累积效应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更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 厌恶性反应定势”,一接触学习情境就可能无意识地表现出焦虑、压抑、烦躁甚至恶心等种种不适应的心理、生理反应,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不能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而且严重的厌学行为往往对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更有甚者会形成学生的不良行为,甚至使学生走向辍学与犯罪的道路。
为何小学生的厌学情绪会如此严重呢?本人随机抽取了10篇维普资讯网上以“小学生厌学原因”为主题的论文,10篇中10篇都是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角度进行调查、分析、思考、研究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其中将大部分篇目花在社会、家庭上。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厌学的关键在“学”,如果不从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出发,分析课堂、教材、教法上的种种是否与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相吻合,那探讨小学生厌学将失去其本真意义。
一、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根据我国法定入学年龄,大致是指6周岁到12周岁的儿童,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难以长时间关注同一事物,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
2.儿童注意的范围较狭隘,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实验表明,6-12岁儿童只能同时注意到2~3个客体,而成人能同时注意4~6个客体。孩子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3.小学生玩性比较重,热爱游戏,游戏性是他们认知事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将事物游戏化是儿童的一大特点。
4.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转向的时期,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具体形象性。比如在小学初年级的识字阶段,学习简单的词汇,都要辅以形象直观的图片,但到了中高年级,能够不通过图片获得一些较抽象的词语,但往往还是会和具象的东西产生一定联想。
5.小学生模仿性比较强。儿童自一出生起,就开始进行模仿,进入小学阶段,是儿童世界观、学习观、发展观的阶段,这时家长、教师的一举一动,莫不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内部探索
如果不细致的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就难以理解为何有如此之多的儿童产生厌学心理,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学校的、有社会的,还有因自身认识条件造成学习困难的等等。这么多原因中,一定存在着主导原因。
(一)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儿童天性的冲突
在2003年,上海市曾做过一次关于学生学习负担情况的调查,在当时对学生背包进行检查时,6岁孩童的书包里却装着10来本书册,其中学校发下来的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及牛津英语;有音乐、美术课本;还有综合类活动、科技活动、艺术类资料各一本。此外,学校老师又要求家长购买与课本配套的辅导材料。
由此可见,在儿童正是注意力不甚集中,玩性、游戏性最重的阶段,我们的教育却强制要求学生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繁重的学习负担,引起学生的反感、厌倦,也就自然而然了。尊重儿童的天性,古人早就有认识,清代著名学者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就这样认为:“大概十五以内,每日间宜取四五时读书,馀可听其散步。”而如今的教育,长时间的学习时间、众多的科目、大量的练习题,强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嬉戏”就远离了儿童,儿童也就失去了其为儿童的天性。更遑论,如上调查显示,6岁的孩童就要学习如此多内容的,他们如何能同时关注并注意到如此多学科?
诗人不一定会写小说,小说家也不一定能写好诗。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也提到,同样的一个班级的孩子出去游玩,有的学生就会被美丽的大自然所迷住,蓝天、白云、花朵会引起他们的欢呼,而有的孩子就会追问天为什么是蓝的,云朵为什么是白的,花儿为什么是这么红的。可见每个人自小都有自己的天赋倾向。现在的教育却要求李白写《红楼梦》,曹雪芹写《蜀道难》。小小年纪,语数外美术、艺术、科技等等全部要学好,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儿童在某一个方面有所长处,在某些方面是有所不足。而现在要求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求他们全面发展,一旦在某些方面有偏差,都会遭到家长老师的指责,那就导致两方面后果,一有可能儿童可能会顺从家长,将比较多的时间花在成绩比较差的科目,而比较擅长、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科目不能不被限制,导致学生原有天赋发展的科目被压抑;另一方面可能引起学生的反叛心理,强制他们学习,会导致他们对整个学习的厌烦,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教育中,学习成绩差的、厌学的,大多数为喜欢调皮捣蛋的。这些学生成绩差,并非他们才智不足,而是儿童天性与现实教育相冲突的结果。
(二)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标准的冲突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诗性的世界,儿童的文化是一种诗性的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进行自由的转换,模糊现实和幻想世界的界限。比如看完《西游记》,很多儿童就认为有一个天庭,人学了“法术”就可以上天入地,他们不会怀疑这些不是真实的,手上拿着一根棍子,就认为“它”就是金箍棒。但在教育中,总是以理性的知识,来改造儿童的认知观,使得儿童的真实观和成人的真实观不断发生碰撞,导致他们认为课堂无趣,学习不好玩,没有吸引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以现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育为例,要认识一个生字,首先必须花较长的时间认识二十六个字母,学会拼音,然后认识这个字,解释它的意思,有时一词多义,还要在黑板上写下它的各种意思,让学生一一去学、去记。如此枯燥复杂的教学,对于刚入学的孩童,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但实际上,如果准确把握学生思维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比如教“从”字,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再进行表演,以一个学生跟随另一个学生。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遗憾的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已经充斥了整个社会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集体无意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康桥就曾提到,有一次他在观摩一次大型教研活动的观摩课时,发现整堂课:“老师苦心孤诣地构建了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老师、学生的解读深入透彻,其深度让我感觉是以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的研究相接近,人文的教育已经升华到思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样宏大的命题……这还是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吗?……为了课堂的即时精彩,已经越来越脱离小学语文的‘小’,进入了‘大’的境界。”这样脱离了儿童心灵的解读,脱离了儿童认知背景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吸引住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还将导致学生认为学习难、不会学、到学不会,再到不想学。
(三)模仿性的学习和不遵循儿童天性的教法上的冲突
皮亚杰认为处于6-11岁的儿童,尽管他们能形成事物的内在心理特征,还能对这些表象或形象进行心理操作,但是儿童只能对具体事物形成的内在表象或形象进行心理操作。也就是说,尽管他们能推导出一些理论,能明白一点道理,但是这些理论必须是通过具体事物才能得出。因此,他们更习惯于模仿,依据老师家长的所作所为,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以小学时期的写字教育为例,当今小学语文总常见的写字教育就是抄写,认为字能写好,只要不停的进行强化即可,一个字不会写,写十遍二十遍,自然就会写了、也自然写得好了。但实际上,总所周知,在当今中国,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博士生字写得很差的比比皆是,这可以看出小学写字教育的失败。这种写字理论失败在认为只要进行无限量的强化,自然就可以达到效果,皮亚杰就认为,认识的发展要发生同化效应,首先在于呈现给个体的信息要有一个心理图式,心理图式和个体信息相符合的时候,个体信息才能适应外部环境。即学生要写好字,首先得有一个比较好的模本,让学生遵循好的模本,以此为标准来模仿,才能写好字。而现在的写字教育就是让学
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少数人才能顺利过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写字范式,写出一笔漂亮的字来,大多数还是淹死在河里。因为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写字范式,一直练不好字,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认为自己的字也就这样,怎么练都不会练好的。在传统语文教育里,其实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学生练字,先“描红”、“临摹”,到了一定水平了,才让学生自由写,而现在从一开始就放任自流。
三、结语
教育观上的失误,诱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一想到上学,就会联想到无休止的练习、作业和考试,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已经不是内在的精神需要,不是渴望获得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提高,而是认为一种负担、压力、恐惧,如此的教育观,和儿童学习观中的好玩、有趣、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大相径庭,导致学生的厌学,不言而喻!
因此,我认为,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在外而在内,不是家庭、社会、学校,而在整个教育观上的失误,教育观上的失误导致对“学”上的处置不当,“学”上的处置不当,导致学生成绩的不理想,成绩的不理想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害怕恐惧,学生的学习的害怕恐惧加剧了学生成绩的不理想,如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从而导致严重的厌学心理。
参考文献:
[1]司继伟.青少年心理学[M].中国轻工出版社,2010(1).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