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衍生品市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汇衍生品市场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1

[关键词]外汇衍生品;金融创新;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066-02

外汇衍生品是金融创新的产物,虽然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尚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必须加快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速度,以满足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已具备加快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条件

(一)相关法律法规已初步建立

1997—2005年我国相关部门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中国人民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国际外汇管理局关于扩大结售汇业务试点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范了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操作,促进了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外汇衍生品市场参与者已逐渐成熟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近年来,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交易能力和经验,而且市场的各方参与者也都具有较强的认识风险、抵御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从银行方面来讲,通过多年来的外汇业务操作,也已经具备了办理外汇衍生品业务的能力和条件。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起步晚、发展较缓慢,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衍生品品种少,交易规模较小

目前,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尚缺乏国际外汇市场普遍存在的外汇期货和外汇期权等交易品种,我国央行推出的交易品种只有即期和远期结售汇、掉期等品种,并且由于远期结售汇这项业务主要由寡头垄断,导致供给不足,交易规模较小,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市场参与主体偏少

目前,只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而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尚不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市场参与主体较单一且数量较少,必然导致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不活跃,市场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银行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对自身的外汇资产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并且客户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在这些运作中,我国银行只是参与者,根本起不了主角的作用。而且,具有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尚未形成,这也必然影响我国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任何一个市场的发展都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做为保障,外汇衍生品市场也不例外。虽然,相关部门已陆续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尚无法满足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应根据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和发展的要求,调整有关的配套政策,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保障市场正常有序运行。

(二)不断增加交易品种和完善交易方式

1.将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作为发展重点,并且大力发展掉期交易。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市场交易主体,提高市场化的程度,应积极促进银行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远期交易。同时,由于掉期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套利空间相对较大,又可弥补远期交易的不足,所以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

2.择机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交易,提高市场交易方式的多样性。开展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交易是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由于期货、期权交易的投机性较强,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必须在相关条件成熟时推出,提高我国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活跃度,扩大交易规模,健全和完善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

3.适时推出人民币与外汇间的外汇期货交易。应在汇率制度更加市场化的基础上考虑推出人民币与外汇间的外汇期货交易,这必然会对国内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我国应在汇率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更趋于市场化的背景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三)不断营造良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环境

1.进一步完善即期外汇市场。由于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基础是即期外汇市场,完善的即期外汇市场是外汇衍生品市场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到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成效。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为了使银行能够根据需要来决定持有外汇头寸的多少,应逐步取消对银行即期外汇交易头寸限额的规定。同时,对市场主体参与即期外汇交易的诸多限制要逐渐放松,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交易规模。

2.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为了促进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必须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应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积极培养外汇专业人才。加强外汇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于外汇衍生品市场稳步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外汇衍生品极具复杂性和专业性,要开发外汇衍生品必然需要大量专业外汇人才。对企业来说,也同样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才能够对汇率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判断,准确、灵活地运用外汇衍生工具。

4.扩大交易主体范围。在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上,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使市场供求获得平衡,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对稳定外汇衍生品市场具有积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对外汇衍生品市场参与者的要求较高,有许多限制,使得市场交易长期不活跃,规模无法扩大。因此,应逐步取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大型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种种限制,使这些机构能够参与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扭转目前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主体单一、交易规模较小的现状。

总之,由于我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同时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必须不断地进行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宏微观两方面入手,努力促进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2

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发现国内与国外的衍生品市场多见于场外市场的发展,而我国主要是在银行间市场发展。通过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文章提出我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应当有秩序、有次序地发展,以场外市场为基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放宽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到市场交易中,同时监管机构对市场发展进行风险控制,提高外汇衍生产品的创新水平。

【关键词】

外汇衍生品;汇率风险;层级发展

前言

我的外汇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从2005年汇率改革开始,人民币汇率不再是单一地盯住美元,而是转而参考一篮子货币,并实行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开始面临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需要通过外汇衍生产品为其提供套期保值的作用,外汇衍生产品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研究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对于我国实行有效的汇率政策、规范市场秩序、调控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衍生品逐渐产生了多种的业务形式,伴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浪潮,各国对外汇衍生工具的研究也日益丰富起来,并逐渐涉及到外汇衍生市场发展的各个层面,并且伴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时期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定价、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以及控制模型等方面。在发展初期由于人们对外汇衍生品缺乏深入的了解,研究仅集中在其产生的背景、动因以及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等方面。《全球经济脱节》的作者斯蒂芬・罗奇认为外汇衍生业务不仅促使全球非实物经济增长,还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衍生品市场简介》的作者DonM.Chance曾经指出:除了规避和管理风险的功能外,外汇衍生市场还具备价格发现和信息功能。

由于我国真正的外汇衍生业务开办才不到十年,发展也比较缓慢,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但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人民币衍生品市场。

二、外汇衍生产品的其作用

外汇衍生产品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部分:

(一)套期保值

金融衍生产品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交易者希望通过衍生品来对冲掉自己将来会面临到的风险,锁定未来收益。

(二)价格发现

金融衍生品市场集中了各方面的参加者,而衍生品的价格往往反映出市场对于未来的预期。市场参与者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交易,通过公开竞价方式而得到均衡价格,传递信息。

三、国际与国内外汇衍生品发展现状

(一)国际发展现状

1.总体交易量巨大,外汇市场蓬勃发展

根据表4.1的数据,从1998年开始,全球外汇市场工具的日均交易量均超过一万亿美元。除2001年有小幅下降之外,全球外汇市场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势头良好。2001年交易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欧元启动之后,欧元区内的国家不再需要进行货币兑换,因此降低了整体的总交易量。

2.场外市场交易活跃

相比于场内市场的外汇衍生品而言,由于场外市场可以为市场投资者量身定做避险工具,更加符合个人需求,因此场外市场的交易量占整个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大部分。具体来说,外汇掉期交易在外汇市场交易工具中占比达到最大,1998年、2001年、2004年、2007年、2010年以及2013年的外汇掉期交易量与外汇市场工具交易量之比为48.1%、52.9%、49.3%、51.6%、44.3%、41.7%。其次,即期交易作为外汇市场工具中占比第二的工具,说明了作为原生产品的现货市场是衍生品市场活跃的基础。

从产品结构而言,传统的远期交易与外汇掉期占的比重较大,尤其是外汇掉期一直占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的绝大部分,货币互换与货币期权的比例较低。

(二)我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

至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最早开始于1994年建立的银行间市场,其主要作用是为外汇指定银行提供平补结售汇头寸余缺,并提供清算服务。随后,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我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一直遵循“实需原则”,即企业与个人只有在有实际用汇需求并且得到相关单位审批时才能参与外汇衍生品的交易。

四、结论

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加深利率汇率市场化的程度,促进国内的外汇资产定价同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体系相联系,实现市场配置外汇资源的有效性。

外汇衍生品对于汇率风险管理来说是强有力的工具,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国家、企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建立一个稳定、繁荣、可控的外汇市场。

参考文献:

[1]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in 2013.http://

[2]高扬.构建人民币汇率的避风港一一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

[3]郑振龙,陈蓉,陈森鑫,邓戈威.外汇衍生品市场:国际经验与借鉴.科学出版社,2008.6

[4]韩立岩,王允贵.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路径与策略.科学出版社,2009.5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3

关键词:风险价值法;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98-02

1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风险价值法问题研究

1.1 我国商业银行应用风险价值法度量风险的困难

(1)外汇衍生品风险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已经根据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建立起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是包括外汇资本风险在内的银行资产的风险度量统计工作依然没有实现期望中的制度化。然而相对于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历史数据收集统计工作不到位,很难把握市场风险和各种操作风险,因此对于衍生品的风险度量来讲还存在巨大的困难。但是,随着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我国银行业务向国际发展的扩展,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的风险价值方法实施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因此需要在机构落实、人员培训、工作方案等诸多方西进行安排,但遗憾的是从监管门到商业银行还都没有对这项工作给予应有的高度重视。

(2)外汇市场还不够健全。

由于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各种外汇衍生工具的交易还没有充分地利用其自身特点和优势来实现其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能力。从外汇市场的实际运行来看,远期外汇市场和掉期外汇市场的交易都非常清淡,从活跃程度和交易量来看,也远远赶不上即期外汇市场,这既没有实现货币管理当局的设想,也与国际外汇市场上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比即期外汇交易规模更大的一般规律不相符。在我国的外汇市场上还存在很多限制,比如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制约了衍生工具的充分利用,影响着对其进行充分的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风险价值法的预测就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再者,虽然对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开始逐渐放松,但依然存在不少制度上的制约,使得银行还不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其理财专家的优势,开展多种外汇衍生品对冲交易策略,以达到综合的套期保值,获得超额收益的目的。在银行没有充分使用外汇衍生品的情况下,推行风险价值法来度量风险,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1.2 我国商业银行应用风险价值法度量风险的可行性

(1)国外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可供借鉴。

风险价值法模型已经在世界各大跨国银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理论上风险价值法的研究在西方国家中已经比较成熟,大量的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实践上,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于风险价值法风险防控的内部模型,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推广风险价值法,选择适合我国现实的市场情况的各种模型参数来建立新的风险价值法风险防控模型,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和实施,是非常可行并有意义的。

(2)风险价值法技术操作方便快捷。

虽然风险价值法技术是建立在较为复杂的数理模型之上的一种新型的风险度量工具,不易被一般银行管理者接受。但是其具有规范化模式化的计算程序,一旦模型建立起来,就可以方便地被从事风险监测的一般银行工作人员所使用。另外,由于银行自身所具有的计算机网络优势,各银行的不同分行之间可以共同分享同一风险价值法内部模型,跨行之间也可以分享对于各种市场风险的预测以及风险因素波动率及其变动的数据,使整个银行系统实现风险管理的规范化,随时了解风险值,及时掌握风险状况,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监控。

(3)风险价值法有利于建立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

首先,风险价值法可以作为对交易员或终、汇风险控制人员的业绩评价手段。对一个交易员进行业绩评价时,不能仅仅看其收益的大小,还要看收益与风险价值法的比率。这样,可以制约交易员投资高风险项目的倾向,因为即便收益再高,如果该项目的风险值也很高的话,收益与风险值的比率也会很低,那么他的业绩评价也不会高。这样的评价机制可以使银行有效地控制外汇衍生品的风险,并进一步利用外汇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操作。其次,风险价值法可以加大外汇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披露程度,可以使用具体明确的数据向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报告,这样非常有利于高层人员即时掌握银行外汇衍生品的使用状况及其所面临的风险,为其快速准确地制定各项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2 如何建立适应风险价值法的管理环境

2.1 建立适应风险价值法管理的银行内部环境

(1)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要形成新型的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解放思想,建立前瞻性的银行发展模式,在认识银行所要面临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外汇风险以及外汇衍生品所带来的风险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要建立起一定新型的银行企业文化,从意识上认识到防范风险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寻求并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在坚持银行经营中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的原则的基础上,创造各种条件向着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展实施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方法,逐步缩小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上的大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差距。

(2)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养。

在国外由于风险控制不善而导致银行倒闭或巨额亏损的例子有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等,它们都是由于在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银行的从业人员的错误操作而导致的。因此,银行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涉及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及崇高的品格。外汇衍生品本身是一种很复杂的金融工具,其定价以及风险度量及控制在技术上对风险管理者来讲是巨大的考验。我国还缺乏对于衍生产品尤其是风险控制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求其对于外汇衍生品交易具有全面的了解,对各种市场信息反应灵敏,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快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中各种风险因之存在的潜在波动,可以快速的反应并处理业务。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培养,并树立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交易规则以及各种限额规定,防范越权操作的情况发生。

(3)建立完善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内部机制不健全、风险测量工作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较差等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应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建立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从而将资产风险测量统计工作制度化。要克服在外汇衍生品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市场数据不易获得等现实困难,在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的测量方面作出探索。这些工作需要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来组织实施。对此,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如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2.2 建立适应风险价值法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1)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

一项管理技术的引入必然需要相应的、适宜的制度安排作为支撑。风险价值法引领了国际上现代风险管理的新潮流,作为监管部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及欧盟银行的监管部门都趋向于用风险价值法的方法为金融风险进行度量。因此监管部门的意识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的监管机构在业务的制度安排上、管理机构设置上及法规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陷,而不健全的制度安排势必很难保证新技术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要引入风险价值法来解决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度量问题,监管部门应该激励商业银行开展新型的风险管理技术的探索,鼓励国内银行向国际上的大银行学习风险管理的宝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来逐步推进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方法。

(2)进一步推进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

外汇市场的发展,为外汇交易、以及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创造条件。现在我国的汇率改革刚刚起步不久,所形成的市场还不是一个有效的竞争市场,因此市场信号还不足以准确地为各种金融资产包括外汇衍生品的价格进行定价,这就形成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因此要从银行外部为外汇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创造条件,首先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外汇市场的发展,尽早建立人民币与外汇间外汇远期市场,积极开展掉期交易;在国内建立相应的场内或场外交易场所,吸引银行、客户等市场主体直接在国内市场进行外汇间的衍生品交易。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了,才能开发更多的衍生工具,吸引更多的交易者,也才有利于衍生工具的交易和流通。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我国在商业银行中的外汇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中推行风险价值法既有一定的困难,又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在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逐渐发展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又将成为无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作为商业银行,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价值法风险管理技术的同时,进一步研究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积累外汇衍生品风险度量及管理的经验,逐步实现风险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过渡。作为银行的监管机构也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测,积极鼓励并推行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引领我国银行向着更加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毅.当前银行机构外汇风险管理的十大问题[J].中国金融,2006,(4):40-41.

[2]吴丽华.外汇业务操作与风险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282-289.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4

关键词: 外汇理财;保值避险;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2-0077-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2.17

一、天津市外汇指定银行外汇理财和汇率避险业务发展特点

(一)业务开办银行不断增加,业务种类不断扩充

截至2014年6月末,天津市共有40家外汇指定银行具备外汇衍生品业务资质,分别占全市外汇指定银行和开办结售汇业务网点总量的66.7%。从具体业务资质来看,包括具备远期和掉期业务资质银行40家、期权业务资质银行19家。

(二)产品体系日益丰富,业务模式更趋灵活

随着客户对产品的接受及运用能力逐步提高,银行外汇理财和汇率避险产品体系日益丰富,由单一的远期、掉期和期权拓展至融资性产品组合、本外币交叉理财、结构性远期等新型产品组合模式。产品外延不断拓展,逐步由外汇衍生品向贵金属、原油等领域延伸。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由以规避汇率风险为主要目的的出口型企业拓展至所有本外币汇率避险需求的企业乃至个人投资理财客户。产品运作模式也越来越灵活,从固定期限到择期交割,产品设计更加贴近进出口客户的贸易模式。

(三)银行外汇业务发展分化明显,个别银行业务权重较大

一是城商行外汇发展明显落后。目前,天津市不具备外汇衍生品业务资质的所有银行中,城商行占比65%。二是除渤海银行具备远期和掉期业务资质外,其余在天津市的5家法人银行均不具备外汇衍生品业务资质。三是中资机构的业务量明显高于外资银行。2013年中资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占全市远期结售汇业务总量的81.1%①,其中排名靠前的两家银行业务占比分别为31%和20.7%。

(四)外汇衍生品交易明显增长,远期仍是主要的业务形式

以远期结售汇为例,2013年天津市远期结售汇履约额和占全市结售汇总量比重分别比2008年增长4.2和2.6倍,业务增速明显。从各业务类型权重来看,远期仍是主要的业务品种,其签约量占全部衍生品签约量的76.3%;掉期、期权业务量较小,占比分别为18.8%和4.9%。

(五)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业务集中度高,但总体规模和业务品种仍小

据调查,目前天津市共有涉及结售汇的个人理财产品12款,业务品种主要为即期贵金属交易和本外币交叉理财。在人民币升值单边预期的背景下,个人持有外币意愿较低,理财业务规模较小,仅占全市外汇理财和汇率避险业务总量的7.7%。同时,由于普通客户对于期权类业务了解较少,且该类业务风险较高,因此对私期权类产品的客户群体和交易量较低。

(六)外资银行业务竞争优势明显,产品拓展能力较强

一是外资银行外汇衍生产品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资银行。2013年,外资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占其远期结售汇业务总量的17.5%,是2008年远期占比的4.6倍;同期中资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占其结售汇业务总量的比重为13.8%,是2008年远期占比的2.4倍。二是外资银行的业务组合和产品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资银行。中资银行业务主要还集中在传统的远期、期权等基础性产品工具,而外资银行结构性产品组合竞争优势明显,如某外资银行2014年1季度结构性远期结售汇签约量占全部外汇衍生品业务交易总量的30.1%。

(七)业务模式集中化程度高,风险管理日趋完善

目前,各家银行的外汇理财和汇率避险产品均为总行统一设计、授权分行销售的模式,交易产品均由总行统一报价,交易行只获取部分点差收益。部分外资银行甚至实行了产品大集中管理,由总行专门部门负责对客户的业务签订和运作,分行只负责客户维护和账户管理。分行与总行实行背对背平盘,由总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外汇市场上构建风险对冲策略、管理价格风险和利率风险。

二、影响银行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业务发展的因素

(一)汇率因素

近年来,银行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业务交易量与汇率变化形势相关,交易时点性特征明显。汇率波动弹性越大,客户汇率风险管理意识越强烈,对汇率保值避险产品的需求度越高。2014年3月,人民币兑美元双向波动的趋势渐强,部分客户对于持有外汇的意愿明显反弹、企业对汇率走势的看法出现分化,外汇理财需求和远期售汇量相应增加。由于预期未来市场双向波动或将成为常态,银行期权组合产品等适宜区间波动的汇率保值产品的保值优势更加显著。

(二)利率和市场流动性因素

人民币与外汇市场利率和流动性因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选择本外币负债的决定,从而影响企业办理结售汇业务的需求。一方面,人民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流动性趋紧,则人民币贷款成本高,客户选择外币贷款意愿增强,同时,客户会有锁定未来外汇贷款到期时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增加外汇衍生产品业务规模。另一方面,当人民币利率上升时,客户对人民币储蓄和理财的偏好增加,外币理财趋冷[1]。

(三)政策因素

一是外汇衍生品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某些银行获取衍生品交易资格较困难,导致衍生品业务无法开展。二是现行外汇管理政策要求办理结售汇业务需遵循实需原则,从而抑制了部分客户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拓展投资渠道的需求。三是资本项下外汇管制限制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需求。在汇率波动加大情况下,客户对外汇资产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意愿迫切,个别企业变相参与境外CNH市场和NDF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政策管制。同时,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大量海外资产负债由于汇率和利率的变化,体现在集团合并报表的汇率折算损益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规避。

(四)客户偏好因素

一是企业对汇率避险产品的认知度不高,忽略汇率风险情况并不少见。二是人民币长期升值预期使得客户持汇意愿不强,加之外汇理财产品利率低、部分银行点差费用高等因素,导致客户交易意愿较低。三是受国际政治、经济、突发事件、国际外汇价格波动、全球相关产品市场影响,加之理财产品锁定资金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等因素,部分客户对外汇理财和汇率避险业务的接受度不高[2]。

(五)银行营销管理因素

一是受制于目前各行市场研发和产品设计职能集中于总行的现状,分行及其下属网点的客户经理只负责客户开发与维护,不了解产品特性和运作模式,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设计和推介产品的能力[3]。二是由于各行对外报价存在差距,客户询价和选择余地较大,间接导致各行竞争加剧。部分股份制银行受自身本外币资金规模限制,报价缺乏竞争力,对业务影响较大。三是部分银行尤其是地方性银行外汇业务发展落后,客户对外汇产品的需求有限,创新意识不强。四是外汇创新业务在银行业绩考核占比小,管理重视程度不高,绩效考核“官本位”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外汇衍生品创新力不足。

三、推进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业务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推动外汇市场发展

一是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互推进,提升银行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业务发展空间。二是健全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业务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对银行融资性理财组合产品规模、投资领域、投资工具仓位比例等做出原则性规定。三是探讨研究境外市场运行模式,适时引入新的交易机制,推动境内远期结售汇差额交易。

(二)丰富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加大外汇产品创新力度

一是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直接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引入更多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外汇市场活跃度。二是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如跨国企业海外母公司或寄托资金管理中心)需要将与境内企业结算的人民币风险敞口,在境内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建议允许境外机构和境内银行叙做外汇衍生品业务,拓展银行服务范围,满足企业风险管理需求。三是研究跨国企业在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开展资产负债保值避险业务的可行性并适时推动。

(三)拓展业务创新渠道,积极创新“藏汇于民”产品

一是鼓励银行加大对个人投资理财产品的开发力度,拓宽个人客户的投资避险渠道。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汇率双边波动下的套期保值业务,加快与期权相关的产品研发。三是积极开展外汇理财和保值避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业务人员专业化能力。

(四)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为藏汇于民提供便利

一是适当放宽中小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资格条件,积极推动地方性商业银行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二是进一步放松对民间外汇资金用途的管制,将个人用汇额度提高至10至20万美元,为扩大个人外汇投资理财需求、推进藏汇于民提供便利。三是适度放宽实需原则要求,允许银行结合市场情况开发非实需套期保值产品。

(五)推行本外币一体化监管,防范银行产品创新对外汇市场的冲击

近年银行推出的贸易融资类产品,通过收结汇与付购汇之间的时间错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境资金波动风险。同时,跨境人民币结算对跨境外汇收支的替代作用也逐步显现。建议推行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模式,关注银行产品结算方式和组合模式对外汇市场的影响,防范异常资金流动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冯可心. 对青海省银行外汇理财和外汇避险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J].青海金融,2006(9).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衍生品 交易策略

前言: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是金融市场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结构不合理、风险控制不足、过度投机情况严重,因此商业银行要认清当前的形式,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衍生品交易的管理,更好的发挥衍生品交易的作用,全面的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

一、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问题

(一)市场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诞生初期,存在着市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在国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是内容丰富的,而且会不断更新产品,从而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而在中国,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形式都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求,在这其中我国曾经尝试的退出了更多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如股指期货、外汇期货、认股政权等,但真正被投资者看好的还是国债期权,剩余的金融产品不被广泛的接受,而国债期权的发展又经历了曲折和坎坷,在疯狂炒作之下,不足两年就被迫关闭了。

(二)过度投机严重

中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够全面,在市场经济中多数的投资者都抱有投机取巧的心态进行交易,严重投机情况的出现致使国内金融市场缺乏理性的投资者。因此可见过度投机心态是阻碍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价格跌宕,而出现价格剧烈波动的真正原因正是因为投机活动的兴起,在这段时间投机活动成为了投资市场的主导量,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了金融产品,但是投机活动的升级致使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导致了金融产品无法正确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还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价格操纵、垄断等违规行为滋生的温床,可见过度的投机不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还降低了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严重影响了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三)风险控制不足

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控制不足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金融衍生品不同与其他投资理财,其具有高杠杆收益特性,因此在风险控制上要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套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对衍生品交易进行统一的管理,增大交易的安全性。

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策略

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起步较晚,国内多数银行对于金融衍生品交易还比较陌生,再加上金融衍生品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导致了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发展缓慢,因此为了快速发展衍生品交易,相关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能够促使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提升金融衍生产品的竞争力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简单化,将其变成流动性好的产品,其次是加强衍生品的自主定价能力,降低产品风险。对于简单的金融产品来说,商业银行有能力平掉其风险敞口,而面对在复杂金融衍生品拆分上还缺少一定的经验,传统的拆分方法主要采用“背对背”的方式,看似是在国际市场上寻求较好的保价交易,实际上是把更多的利润让给了国外银行。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金融衍生品的自主定价能力,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行情引入或自主开发金融产品定价系统,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风险还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效益。在人民币的汇率方面,商业银行要制定合理的人民币衍生产品报价,提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要采用世界上先进的电子交易系统,帮助银行提早进入国际衍生品交易市场,并占据有利地位。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够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以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的参与交易

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市场发达和进步的标志,而且衍生品可以有效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盘活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持有的长期资产,因此金融衍生品一问世就获得了金融市场的欢迎。然而大多数投资者都抱有投机的心理,这极大程度上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平衡,也失去了金融衍生品的意义,所以商业银行要加强利率风险管理,谨慎经营,应以保值为主要目的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坚决避免投机现象的出现,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平衡和秩序。

(三)以银行间外汇衍生交易为切入点,以利率类衍生产品为长期发展方向

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情况不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环境,还取决于衍生品交易的核心能力。从当前的交易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介入交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可以将人民币对外汇率变成主要的风险控制工具。再加上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以银行间外汇衍生交易为切入点,积极为衍生品交易创造新的动力,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存进市场交易的完成[。

结论:综上,金融衍生品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国内商业银行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前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投机过度、风险控制不足等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地改善金融市场交易环境,降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创新其投资形式,最重要的是改变投资者的心态,防止其投机过度,要理性的投资,积极的参与保值投资交易,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交易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飞跃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莹.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策略――基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基础性缺陷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5,01:107-109.

[2]宁剑.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失灵分析及策略设计[D].中国政法大学,2015.

[3]余欣伟.《多德―弗兰克法案》衍生品交易域外管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交易的影响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6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市场;问题分析;监管模式;监管效果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131-02

1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

1.1 金融衍生品的概念

金融衍生品是指一种金融买卖合约,在该合约中,至少一方承诺在未来某一确定的时间以交易双方事先约定的价格、约定的结算方式提供一项约定的资产。金融衍生品合约中约定的资产称为基础资产或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s)。该标的资产可以是实物商品(如原油、小麦、铜等)、金融资产(如外汇、银行存款、股票、证券等)、利率、汇率或各种综合价格指数等。金融衍生品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根据原生资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

1.2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念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由一组规则、一批组织和一系列产权所有者构成的一套市场机制。其分类标准和具体类型与金融衍生品相同,即是存在什么样的金融衍生品,就存在什么样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功能也即是保证在其中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资产发挥作用。

1.3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特点

(1)期货市场规模庞大但品种稀少。但统计显示,目前全球100家期货交易所上市93类期货商品267个品种,截至2012年5月,我国期货市场仅有铜、铝、小麦、豆粕、棕榈油、PVC、白银等28个期货品种上市交易。尽管我国商品期货交易规模大,但却集中在少数品种上,我国商品期货市场规模大但品种少的局面与国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2)市场需求大且本土市场发展强劲。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宏观经济基础已经比较牢固。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31万亿美元,人民币信贷余额为62.99万亿人民币,股票总市值31.54万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24.31万亿元,债券托管额达20.18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年度成交额为6.75万亿元,银行间债券成交额高达162.81万亿元。如此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交易量为衍生品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环境,同时也萌生了对农产品期货、金属期货、能源期货、外汇衍生品、利率衍生品、权益衍生品的巨大需求。

(3)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金融衍生品是交易所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而我国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除股指期货已上市以外,其他主流产品,如股指期权、国债期货与期权、外汇期货与期权及个股期货与期权等产品尚未起步,场内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缺位,与实体经济地位不匹配。

(4)本土过于谨慎推出而境外抢先上市。从2000年开始,亚太地区的期权交易得到快速发展,在2003年其成交量达到了占全球75%的高峰值。而我国市场上却不存在标准的期权交易,严重落后于周边国家。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包括20世纪90年代前期试点失败的负面影响,也包括近些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事件造成的顾虑,以及法律法规、市场机制、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投资者教育等不成熟、不完善因素的拖累。在我国本土市场缺位的同时,境外抢先上市金融衍生品的案例在全球化的今天早已司空见惯。2006年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这是全球第一个针对中国A股市场的指数期货合约。

2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问题分析

2.1 法律规范不健全且滞后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相关法律规范主要是一些少量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散见于《证券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证监会制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制定)中,相关法律规范的科学性、全面性、权威性显然不够,在交易的主体资格和授权、交易的、交易的避险性及其认定、交易净额结算在破产程序中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法律风险。

2.2 监管主体多元化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下的机构型监管模式,割裂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统一性,导致监管主体多元化。比如,银监会是银行业从事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部门,人民银行与外管局又是银行业从事利率、汇率有关衍生交易的监管机关,证监会则是证券交易所衍生交易的监管主体,监管权呈现出多方利益博弈的状态。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导致风险披露标准交叉、不统一,降低监管效率,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出现分业监管与跨业违规的监管漏洞。

2.3 监管手段较为单一

面对监管对象的多元化、复杂性,作为金融衍生业务监管者的监管手段显得较为单一,监管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对衍生品市场交易主体风险监管侧重于依赖事先的资格审批和市场准入,而对其内部风险规范不够、引导不力,重视资格审批、轻视流程控制和风险管理,惩戒机制缺失,现行监管手段难以胜任金融衍生业务发展的要求。

2.4 会计信息透明度不够

我国自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以来,金融衍生品一直是以表外业务进行,许多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衍生品的会计信息透明度不够,作为表外业务存在较大风险隐蔽性,监管者的监管依据也难以体现。

2.5 衍生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业务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缺乏金融衍生产品自主设计和定价能力,自主开发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机制、风险管理能力明显不足。面对客户在规避汇率、利率风险和保值的需要,采取的是拿来主义,主要采取与外资银行合作分成的方式。与此相对应,金融衍生业务监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普遍不高。

3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现状

从上述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市场监管比较薄弱是制约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

3.1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实行“一线多头”的监管模式,呈多头监管、交叉监管、重复监管以及分散监管的特点。在监管主体方面,银监会主要负责对商业银行从事的金融衍生业务进行监管,同时对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等符合相关规定的金融机构开展的金融衍生业务实施监管。证监会主要负责监管国内期货交易,监管期货交易所和其他衍生工具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除外)。国有企业若要参与境外期货业务需由国务院批准,并取得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套期保值计划报证监会备案。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衍生工具业务实施监管。人民银行监管作为衍生工具场外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黄金交易所。同时根据2003年新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掌握功能型监管的权力,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监控。财政部主要负责制定与金融衍生品有关的会计准则。当前随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跨国银行的进入,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种分业监管模式的根基已经松动,多头监管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导致监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2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效果分析

首先,在这一监管模式下,各个不同的监管机构对不同金融行业进行相应的监管,当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问题时,就需要各个具体的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出台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解决问题的时间周期比较长,这显然不适应金融衍生品市场上风险突发性发生的特点,使得监管措施不能及时对具体情况做出反映。这种一线多头的监管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实施有效监管的需求,往往导致市场上的风险得不到及时处理,从而错过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最佳时机。

其次,在一线多头的监管模式下,监管目标和职责较难明确,往往导致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系统风险监管目标的界定比较模糊,容易导致金融监管冲突和监管空白,监管者往往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了解和总体把稳,使得金融监管当局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隐患。

由上可见,在一线多头的监管模式下,监管主体众多,监管成本较大,严重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已经不能适合金融衍生品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重构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体制。

要重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科学、有效、实用、超前的架构。结合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新的监管体制应该在避免监管真空、提高监管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这就使得实行统一监管模式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考虑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复杂性,在统一监管模式下应实行多层次监管。

从实践角度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统一多层次监管体制重构的目标是要实现一元二阶三维动态无缝监管。所谓一元,是指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统一监管模式,即成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实现银行、证券、债券、期货、基金、保险业统一监管,结束目前我国金融业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等多头分散监管的格局。所谓二阶,是指在金融衍生品市场运行过程中,常态监管以市场自身体系维持,此为一阶;当市场本身的监管力量不足以解决市场风险的时候,政府监管的作用将自动发挥,以使金融衍生品市场有序合规运行,此为二阶。所谓三维,是指监管层、交易所和投资者三个维度的渗透式监管,即宏观上由监管层常态监管、中观上由交易所即时监控、微观上由投资者自我约束,三个维度彼此渗透,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郭英杰.关于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