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力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力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木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159-01一、引言
高等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行业的一线职业岗位,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而这些能力的获取需要教师的课堂理论授课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式教育和规范的实践体验,逐渐累积形成。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土木专业必修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是土木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主干课程[1]。目前,高职院校土木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建设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于广泛和抽象,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授课方式存在弊端,学生缺乏实践训练等。而且,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高职院校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等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对高职院校土木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进行改革迫在眉睫,通过探索和研究积极有效的课程改革方法,以更好的培养土木专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土木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改革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并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土木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为工程力学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二、高职土木专业工程力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培养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土木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安排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学时安排的比较少;第二,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分布不平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工程力学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实验学时更加无法保证。而且,课程的有些实验内容也过于陈旧,学生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一步步完成即可,不利于对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土木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更重视课程教学,也就是理论授课,对于实践教学投入不够,无法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就在于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更加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课程培养结构不合理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问题。
2.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课堂授课,通常是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工程力学的课程内容涉及广泛而且抽象,单纯的课堂教学比较乏味,缺乏新意,学生一味的接受,往往会感到枯燥和难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引起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程的兴趣,也无法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工程力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是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了应对考试,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概念、术语等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平时不学习,以考前突击的方式应付考试,甚至可能出现作弊行为,这明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即学以致用的能力,难以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
三、高职土木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明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高职院校要明确其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掌握理论基础,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其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尤其是操作能力,使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2.调整工程力学课程结构。工程力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要制定合理的课堂授课和实践教学比例,在强调工程力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工程力学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实用价值。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在课程结构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学生明确学习工程力学课程的目的以及工程力学在土木专业实践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够通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助于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课程和专业,明确学习目标,为以后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调整高职院校教学方式
(1)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高职院校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计算机为工具,通过制作形象、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把工程实例中的一些力学问题直观展示给学生,生动的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以计算机为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工程力学课程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的目的。
(2)加强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工程力学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是高职院校内部从事教学工作、拥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的教师。企业导师则是从相关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行业精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
(3)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对传统的试卷考核的方法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自选或者自行设计相关习题,完成并提交学习报告,最后由考核教师对提交的报告进行定量考核评估[2]。
四、结论
总之,高职院校土木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改革,必须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为教学目的。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此理念下,本文研究了针对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条措施,希望能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工程力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工程力学;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7-02
力学是基础学科,应该在科学的前沿摆开战场,力学又是技术学科,应该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学学科也不断发展,学科分化和交叉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进一步拓宽力学人才的知识面,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是力学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对于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力学专业来说,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力学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我校地处汽车产业七大示范基地之一的柳州,依托地理优势,随着汽车行业对工程力学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将工程力学专业与柳州汽车产业结合起来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专业建设的思路。作为教学型大学,我们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培养符合地方发展战略和重大产业需求的高级人才。因此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和汽车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现代设计方法,能在汽车、交通、机械等行业从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力学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程力学专业。
一、加强学生对“汽车”特色的工程力学专业的认识
学生不仅是“教”的对象,还是“学”的主体。只有这个主体主动配合“培养”,培养计划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最有效的、真正的落实,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培养”效率。
1.入学专业教育。很多新生刚入学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力学专业的深入了解,存在一些消极的情绪,甚至于要求转专业。针对这个问题,系里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邀请汽车行业以及力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力学和汽车的交叉领域作为背景,对工程力学专业的新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深入浅出的入学专业教育,让学生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工程实践中体会力学的魅力,树立专业信心。
2.举行高年级或往届毕业生的交流会。通过学习交流会、考研交流会、就业交流会等形式与师兄师姐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低年级的学生对于专业的应用、前景以及就业情况有了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参加完这些交流会,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少了很多的盲目和迷茫,学习方向进一步明确,学习动力也比以前大了很多。
3.加强教学过程中专业认识教育。力学教研室的每一位教师都自觉地将加强学生专业认识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一项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专业的应用和发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于工程力学专业有了更加直接、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汽车”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
1.在加强数学与力学基础之上,实现力学课程与汽车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数理基础好、适应面宽、后劲足。在力学课程和汽车专业课程的结合上,我们始终坚持既要发扬力学专业学生的传统优势,又要向汽车行业大力拓展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数学与力学课程仍占较大比重,其中数学与力学课程的学分在必修课占到总学分的54%,目的在于努力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确保工程力学专业的传统优势。选修课开设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塑性力学、流体力学、实验力学、工程断裂力学、板壳理论、空气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振动测试与分析等数学力学课程,以兼顾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在力学专业深造的要求。在实现力学与汽车的结合上,我们在学科基础课中增设机械、汽车类的课程,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材料与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单片机原理与应用、UG建模等。所开设的汽车类专业课主要有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气设备、汽车改装设计、车身机构与设计、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等。相应的删减部分力学的专业课程或学时,但这样的课程体系改革不是在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将力学专业课程融入到增设的汽车类专业课程中,从力学的角度讲汽车专业知识,真正实现汽车课程与力学专业有机结合。力学专业的汽车专业课程都是单独开课,教学大纲也与汽车专业的有很大不同,侧重点放在汽车与力学的交叉点上。
2.注重计算机与英语学习。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逐步深入,计算机和英语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四年不断线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除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毕业设计英文要求等,还在计算力学课程设计、有限元软件设计及应用中分别增加了8学时的计算力学设计英文翻译、有限元设计英文翻译。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济大学前任校长万钢说:基本的动手操作训练是为学生的知识集成、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的发展提供一个经验的起点。以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将力学知识运用到机械、汽车行业上。首先,充分利用汽车系实验室,积极开展校内实验。工程力学专业就设置在汽车系,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基础实验、金工实习、驾驶实习等在校内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尽量选在柳州的机械、汽车企业。学生通过在这些企业实习,对企业运作和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相关规定有了一定了解,通过接触工程实际,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更加了解力学的学生,增加就业机会。此外,通过举行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汽车设计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汽车”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培养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工程力学专业,就需要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力学教研室与汽车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和科研交流活动,并以借调的形式,选派力学专业教师到汽车教研室工作,促进两个专业的交流和合作。我校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后,很多力学专业教师加入了相关的科研团队,开展力学与汽车交叉学科的科研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的能力,而且对于培养“汽车”特色的力学专业人才也有着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为专业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选派现有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外出进修学习,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近几年新来的年轻老师,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教学经验少,对教学活动的重视也不够。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组织老教师传、帮、带等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和熟悉教学内容,渡过教学关,提升他们的教书育人能力和责任感。
四、结语
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汽车”特色的工程力学专业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就业率、上研率稳步提高,用人单位对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通过前几届毕业的学生,我们已与很多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
21世纪,力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力学专业建设也随之改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力学专业要立足地方经济,形成特色,才能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孟庆国,靳征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力学学科发展的作用[J].力学进展,2000,30(1):150-154.
[2]刘人怀.我国力学专业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7,(1):30-32.
[3]姜嘉乐.工程教育永远要面向工程实践——万钢校长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7.
工程力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评估体系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文献进行调查研究和实验、撰写论文的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也是对全程学习成果的一种综合检验。
一、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一些院校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分析总结,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现在各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有些缺少工程实践经历,指导的毕业论文内容往往缺少实际工程背景,这就导致学生的研究内容没有实际工程作依托,研究方法和成果缺少工程实践的检验。这种与工程实践脱离,导致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2、毕业论文指导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检查学生的技术路线、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再加上学生还处于找工作和研究生复试阶段,这就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及时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各阶段的任务。这就致使有些毕业论文是在答辩前的一段时间内临时拼凑出来,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这些都会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产生重要影响。
3、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手段。目前,对于毕业答辩,很多学校成立了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答辩委员会评定毕业论文成绩。有些答辩委员对学生所作的毕业论文内容不是特别熟悉,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导教师虽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及内容比较了解,但各指导教师有时会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印象分和人情分。这些都会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评定。
二、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建立
针对前文提出的一些问题,本文对工程力学毕业论文的质量内涵及质量保障进行了研究。首先,要优化选题设计。对选题进行优化应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紧密围绕专业培养方向。(2)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实际。(3)选题应该注重设计内容与专业知识构成的联系。(4)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5)题目要尽量体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6)鼓励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这大体上应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1)建立科研队伍,加强培养科研能力。(2)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锻炼。(3)注重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与人格修养。
再次,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要制定毕业论文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标准格式、答辩细则、成绩评定标准,明确学生、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职责,理清各自关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2)建立充满活力的动态质量监督机制。依据毕业论文阶段性任务进行检查,实行动态质量控制。(3)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质量评定办法。
因此,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应有以下几方面组成。在质量方针上,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质量目标上,要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在质量要素上,建立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要考虑论文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论文撰写质量、论文答辩质量、论文评定质量和组织管理质量等要素构成。
三、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指标评估等级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为了使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工作便于操作,评估标准中只设计了A级和C级,介于A级与C级标准之间的定为B级,低于C级的标准定为D级。其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标准如表1所示。
表1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估标准
序号评估指标评估内容A级标准C级标准1234论文选题指导思想选题应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选择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选题应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题目难度选题难度要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要求,要做到每人一题,并有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选题难度要基本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要求,每个题目不超过3个人,并有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题目
工作量预计正常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至少需要12周的时间。预计正常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至少需要8周的时间。结合实际论文选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研究成果能应用于工程实践。论文选题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5678910能力水平综合运用
知识能力能够很好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中。能够一般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应用文献
资料能力能够独立、准确地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文献资料,并恰当地应用于论文写作中。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查找文献资料,并恰当地应用于论文写作中。设计(试验)
能力能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设计工程的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试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基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参与设计工程的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通过试验基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分
析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简化,建立计算模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简化,建立计算模型,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外文运
用能力能够独立应用一门外语,对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能够应用一门外语,对本专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计算机
用能力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独立利用专业应用计算软件或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所要求的计算分析内容。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利用专业应用计算软件或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所要求的计算分析内容。111213写作质量论文结构论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文结构尚可,基本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文文笔论文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论文文笔尚可,基本做到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论文
规范化毕业论文中各种资料的运用和文献的引用符合本专业的标准,论文格式符合毕业论文规范要求。毕业论文中各种资料的运用和文献的引用基本符合本专业的标准,论文格式基本符合毕业论文规范要求。四、结语
总之,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坚信,只要高校各级师生、领导重视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科学合理组织,以严格求实的态度对待,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一定下会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津.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J].高职教育,2002(6).11-13.
工程力学专业范文4
1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生们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习基本情况,为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对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65名学生“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5份,回收60份。其中,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评价、学习方法、学习收获、教材选用、考试方式、教师授课情况及学生建议等。
2教学信息回馈及分析
2.1课程设置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7%的学生喜欢“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程,47%的学生对该课程感到一般,16%的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认为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表示出愿意学好这门课程。
2.2教学方法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任课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增加同学们的感性认识,然而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幅度增加,同学们精力过于分散,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的教学进度,对教学重点把握不牢。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支持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超过41%学生认为授课应该将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只有4%的学生支持板书授课教学,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2.3教学内容
近67%的学生反应“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程实践性强,课程内容较难,25%的学生认为课程讲述的内容通过课堂教授能听懂和理解,有8%的同学表示课程内容非常难,根本听不懂。
2.4教材评价
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所选用教材进行分析,62%的学生认为课程所选教材好,29%的学生认为课程所选择的教材一般,9%的学生认为教材选择的很难,不适合自学。此外,只有7%的同学参阅第二本教材,不参阅教材的学生高达83%。
2.5学习方法
从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课前对教材进行简单预习的学生只有3%,能提前进行较充分预习的有43%,根本不预习的有54%。“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对于专业积累要求较高。可以看出,学生们前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排斥。
2.6学习收获
28%的学生认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非常有帮助,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一定帮助,1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意义不大,没有学生认为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没有帮助。
2.7考试方式
67%学生提出课程的考试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22%学生提出课程的考试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5%学生提出课程的考试期末成绩占90%,平时成绩占10%,只有6%的学生提出期末成绩占100%,平时成绩占0%。
2.8教师授课情况
75%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非常好,25%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很好。调查结果还显示,47%的同学因为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而喜欢该课程,38%的同学因为课程的重要性而喜欢该课程,只有12%的同学对课程感兴趣,而3%的同学不喜欢该课程,不得不来参加课程学习。
2.生建议
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生们也提出了建议,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参加科研实训,解决具体工程科学问题,加开习题课,多做习题,并进行参与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互动。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
3.1优化教学体系
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结合财经类高校学校的实际经验,组织教学团队精心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并改革课程的学时分配,安排专题、讲座和工地参观,丰富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优化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形式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2]
3.2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属于专业技术课,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开设。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己未来已经有了规划。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建造师考试科目《实务》组织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植入历年建造师案例分析真题,结合教学大纲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3]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3提升任课教师专业技能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除了用生动的语言叙述,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外,还要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教学团队中新教师上岗前要进行相关培训,鼓励新教师到施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4]此外,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阅读施工技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杂志,及时掌握施工前沿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3.4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需要,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课堂上来。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和管理知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就业热情,丰富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开发CAI课件,生动形象再现施工工艺过程,利用校园网络供学生随时观看。[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建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QQ群,共享教案和视频,建立网络学平台。对于所在区域代表性的工程,深入工程,收集资料,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观看和讲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4结论
工程力学专业范文5
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停留在原来几个专业的简单合并上,专业基本平台过于宽泛,难以确保专业教学的重点性与实效性,各课程之间因为内容发生冲突而无法彼此协调。特别是作为一个兼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尚未完成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整合,知识融合度不够,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也未能充分发挥“1+1>2”的效应。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2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因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与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四个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难度较大,知识融合度不够,所以还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课程内容交叉,课程之间融合度不高
专业教学计划中许多专业课程存在知识体系交叉和重复现象,知识条块融合度不高,使得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存在着浪费,甚至落后的现象,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工程合同管理》和《施工索赔》之间,施工索赔是一门仅20学时的课,但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又作为一章非常重要的内容存在,是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交叉非常严重。另外《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建筑法律》等法律类课程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内容重叠。
2.2技术类课程耗时多,效果少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是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课程,目前技术课程存在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学生在技术课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却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像《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制图》等课程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不及格率最高的几门课程之一。
2.3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知识应用障碍
学生毕业时对所学课程仍未形成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以适应未来面对面的工作与挑战,仅仅传授给学生一般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供整体优化的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现在用人单位对部分学生能力下降、进入工作角色慢的呼声日渐升高,缩小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差距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要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4学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课程所组成的系统。现在的教学一般都是按照课程单独安排的,每位教师都在强调自己所承担课程的重要性,要求增加学时,并力图保持其完整性,但却忽略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而导致了课程体系被“人为”地割裂了,有时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本着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科学构建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3.1整合课程内容
按照“技术是基础、管理是核心、经济目的、法律是保证”的总体思想对四个平台知识进行筛选、取精,并力图减少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叠。定期召开课程负责人协调会,合理规划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单元,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教学内容,合同确定学时学分,进而实现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解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课程内容体系不完整等问题。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对课程进行筛选、取精并整合。
3.2白话技术课程
进行技术课程的“白话”革命,将复杂、抽象和枯燥的知识以简单,生动和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讲授。这要通过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来实现。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套专门适用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更不用说专用的教材了。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都是在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压缩和简化直接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上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更没有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其它课程平台的要求。所以,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亟待解决。另外,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工程管理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3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摆脱传统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侧重培养教师“统揽全局”、“点面结合”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融合与知识集成,案例研讨与实践检验,系统科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新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观。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前导课程对自己课程的影响和自己所授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前导、后引”克服教师过分强调自己所授课程的重要性,人为割裂课程体系的弊端。
3.4强化实践教学
利用对理论课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所节省的教学资源来增加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时间,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就业竞争性。
4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4.1公共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保证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满足学生共性发展需求,其设置过程中既有严格的统一性,又体现出层次性。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与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系列必修课程。
4.2公共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时展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力求体现文、管、工、艺相互交叉渗透。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体育卫生与艺术、外语与计算机等五类。
4.3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为学生提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后续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基本工具、方法和语言。主要由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系列课程组成,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图学、计算机语言等课程。
4.4专业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应具有的主干知识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涵盖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反映专业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融合。
4.5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优势。
4.6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主要由本专业或专业方向核心知识单元构成,重点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体现工程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优势和特色。这些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是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需不断更新和融合。
4.7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反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而设置的课程。要侧重知识的交叉性,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专业特色的传播,部分专业课程强调前瞻性。
5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缩小学校与工作环境差距的主要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与质量的保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性作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突出“实训、实战、实践”为特色,构建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组成的分阶段、全程化培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按教学的层次可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础性技能;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专业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组织形式分为课内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育三个形式。每个形式下面分若干模块,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结语
工程力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理论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9-0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来斌.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培养国际化石油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J]. 大学(学术版),2012(8).
[3] 张来斌.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 世界教育信息,2013(5).
[4] 蒋庆哲.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石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
[5] 麦莉,孟广伟.理论力学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6]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J. Bonet.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 Stat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7]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S. Govindjee. Engineering Mechanics 3: Dynam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