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1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方法 态度 兴趣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它简约、明朗、韵律感强、信息量大。文言文,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向后人展示了我们祖先的光辉事迹、精神气节、文化襟怀。即使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也能从文言文所记载的历史中寻找到宝贵的经验和自我成长的价值。

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将其当作神圣的使命,将这种认真的态度带入我们的课堂中,才能为同学们传达正确的学习理念,才能不断地要求和提升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关“学习兴趣”,历来为古今中外圣贤名师积极倡导。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中都显得十分的必要与重要。特别是对于文言文,之前(小学阶段)同学们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形式,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快进入课堂,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形成新体验。教师可以采取的导入方式有: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的、情境创设导入等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喜欢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初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听故事,而是要从故事中学会思考――在聆听中感受故事,在聆听中增长心智、在聆听中收获人生。

比如在讲解《出师表》时,我们可以引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前段时间,新三国在全国热播,可让同学们讲讲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最好是关于诸葛亮的)。让同学们通过自己讲的故事,相互交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地方。然后由老师介绍历史上诸葛亮的事迹,并引出所学的课文――《出师表》。让同学们在文章中,去印证自己所讲的故事,去品评这个人物,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导入法。

文言文以其简约明朗、浓郁的文化韵味著称。其用字精准、巧妙,这是现代白话文难以企及的。通过简单的几个字,便可以为读者奉献一场视觉盛宴。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帮助同学们对文章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品评,向同学们展示这种文字形制之优美,意境之深远,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一组关于莲花的图片,并有感情地为同学们朗读文中关于莲花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过简约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画面,给同学们营造一种感性的认识。加以对字里行间文句的品评,让学生不仅眼前有了,而且心中也会出现一朵美丽、高雅、圣洁的莲的形象。在这种直观的感性品味中,同学们会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一道去深深迷恋起这花中的谦谦君子……

二、摆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文言文,毕竟与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在学习时,都感觉梳理文字很吃力。一方面因为古人用词注重精、巧、准,另一方面,古人的句子结构也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新课标》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以此为纲领,教学中更注重整体感知作者思想内涵,而非字词句结构。如此摆正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仅不会使学生在枯燥的字词翻译中失去学习兴趣,还会帮助同学们培养自主学习、欣赏品评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在讲授《扁鹊见蔡桓公》时,帮助同学们解决字词的困难之后,注重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以及作品的写作顺序、表现手法等。

扁鹊三次见蔡桓公:

第一次,扁鹊“立有间”(细心观察),诊断出“君有疾在腠理”,预言后果“不治将恐深”。蔡桓公的回应是“寡人无疾”。

第二次,扁鹊诊断为“病在肌肤”,预言后果为“将益深”。而蔡桓公的反应是“不应”、“不悦”。

第三次,扁鹊的诊断为“病在肠胃”,预言后果为“将益深”。蔡桓公“又不应”、“又不悦”。

第四次,扁鹊的表现是“望桓侯而还走”,蔡桓公“使人问之”,扁鹊诊断为“在骨髓”,后果“无奈何也”。

最后,扁鹊“逃秦”,桓公“遂死”。

通过这样的梳理,两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同学们感叹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简短的字句,便描绘出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可悲性格,扁鹊的善意规劝和机警形象。通过层层深入,逐步逼近,直到引人入胜。让同学们在层层推进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要注意防微杜渐。

老师通过注重“意”的教学,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态度。即在学习中,字词、结构仅仅是工具,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深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价值意义。毕竟,古文学习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从而把握内容的行文主脉,自然,古文学习的任务也就因此完成了大半。

三、总结学习技巧,攻克学习难关

词汇的理解、句型的结构,这是同学们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在学习中,老师要注重总结字词句方面的学习技巧,帮助同学们克服难关,轻松学习。

如,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为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记忆,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总结:

(一)“之”作代词。

在作代词中,“之”又可以有不同的用法:

①代人、代物、代事。在代人时,多为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它们”。在句子中作宾语或兼语,不做主语。例如“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指“失道”的君主,代人;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之:指窗户,代物。也有特例,作第一人称使用,可以译成“我”。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此句中的“之”翻译为“我”。

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翻译为“这”。例“渔人甚异之。”(渊明《桃花源记》)之:代所见的“美丽的桃花林图”。

(二)“之”作助词,也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①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悍吏之乎吾乡,叫嚣乎东西。”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如:“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④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

(三)“之”作动词。

……

……

老师在呈现如上内容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认识、自觉巩固,进而将“外在”的知识技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系统,并促使学生在课堂或课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式学习,以期实现真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真正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效。

总之,为避免学生在古文阅读时,为个别词句、个别语法而纠结,从而丧失了对文章整体力度的把握,对文章意蕴深度地探索。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特别需要尽可能的通过提炼归纳,让同学们对一些常用语法、常见字词,做到“了然于心”,并活学活用。因此在文言文课内走向课外时,学生才会更加便捷、更加得心应手,也让同学们积聚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文意的理解、思想的把握、写作技巧的学习上。

四、小结

初中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期。老师通过巧妙的引入、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指引、科学的方法,帮助同学们轻松理解文言文,深刻体会中国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学会借鉴古人的宝贵经验、吸取历史的教训,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避免走错路、走弯路。■

参考文献:

1.李正宣.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2002(9).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2

一.切勿望文生义,以今训古

正确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须注意正确区别单音词,切不可把两个单音词误为双音复合词。古代诗文以单音词为主,但古文当中又有很多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复合词。我们同学常犯的毛病,就是用现代词的复合词去理解它,从而导致译文的失败。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是妻子,“子”是孩子,而不是今义所说的“配偶”的“妻子”。

像这样的词很多,如:

①地方数千里(《赤壁之战》)――“地方”解释为土地方圆。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其实”,解释为他实际上。

③晋于是始墨(《之战》)――“于是”,解释为从此。

④至于成立。(《陈情表》)――“成立”,解释为成人自立。

⑤形容枯槁。(《屈原列传》)――“形容”解释为形体容貌。

⑥思厥先祖父。(《六国论》)――“祖父”解释为祖辈和父辈。

⑦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智力”解释为智慧力量。

因此,在翻译古文时必须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切勿望文生义,以今训古。

二.切勿将偏义词等量齐观

偏义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于“入”。其义是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像这样的词也有很多,如: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只有“异”的意义。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④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⑥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公姥”只有“姥”的意义。

因此,翻译古文时应特别注意这些偏义复词,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三.应熟悉用字的通假现象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的某个字,从意义上讲,不管本义或引申义都讲不通,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它跟另一个意义可以讲得通的字相同或相近。这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由来是:本来有一个字,古文章的人,或抄收的人为了省事,或者由于笔误(也就是写别字)和方言习惯写法,用一个与之音同或音近或形近的字来代替。相传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情况大致有二种:

第一种是语音通假

1.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亡”通“无”。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2.所通字与原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廉颇蔺相如列传》)――“不”通“否”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③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识”通“志”。

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通“影”。

3.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而心尚未寤也。(《史记・李斯列传》)――“寤”通“悟”。

②吏遂断颠颉(人名)之脊以殉。(《商君书・赏弄》)――“殉”通“徇”。

4.有一些通假字的古音相同或相近。如:

公何不蚤告我!(《史记・秦始皇本纪》)――“蚤”通“早”。

秦倦而归,失心罢。(《战国策・赵策》)――“罢”通“疲”。

第二种是形近通假。如: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盖”通“盍”。

②堕军实而长寇仇。(《之战》)――“堕”通“隳”

③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

④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太”通“大”。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3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总复习 方法

文言文是中考必考内容,部分同学因为对文言心怀畏惧,不知从何入手进行有效复习而丢分,实际上文言文在命题时具有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要在文言文阅读上得到高分就需要同学们在复习时,学会分析,重视方法。

1.积累重在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和名句名段名篇的理解记诵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两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

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

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

如:《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存有偏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因此文言积累应重视理解,重视细水长流式的日积月累。尤其是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如《桃花源记》、《陋室铭》、《小石潭记》、《曹刿论战》、《爱莲说》、《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

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等。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地背诵之外,还要在能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既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2.加强对字词句基本含义的了解

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2.1 文言文实词的积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是有注释的,因此,应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其中包括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这些知识复习时可以以课文为单位疏理。

例如:《桃花源记》

(1)通假字。“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2)一词多义。“处处志之”的“志”意为“做了标记”;“寻向所志”的“志”意为“做下的标记”。

(3)古今异义。“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现在是“交通运输事业的总称”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现在是“男方的配偶”的意思。“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是“无路可走的地步”的意思。

(4)词类活用。如“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尽的意思。“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异。

也可以以某一知识点为单位整理,即把7~9年级语文课本中各文言文课文按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都逐一疏理出来。

2.2 文言虚词的积累。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

例如 :“之”的用法

⑴作代词,指代人、物、事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作动词,到、 往。如:“辍耕之垄上”。

⑶作结构助词“的”,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⑷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⑸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不译,如:“怅恨久之”。

2.3 文言句式的积累。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者、倒装句,它们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要着重复习。要明确句式特征,翻译方法,并举出典型的倒装句。

其中倒装句是复习重点,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是“汝不惠甚矣”的倒装。宾语前置,例:“微斯人,吾谁与归?”介宾短语后置,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等。

3.把握要点,重视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翻译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通顺。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词落实,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在文言文的翻译中,主要应注意把握四点: “抄、加、选、调”。

一抄:凡遇到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照抄不译。如:陈涉、阳夏、魏晋、太守等等。

二加:凡遇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单音词,一般可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词义相近的字,凑成一个词。如:距(距离)、难(困难)、待(等待)、城(城市)等待。

三选:凡是单音多义词或多音多 义词,必须根据上下文意和语法特点,谨慎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义。如“亡”字,读“wáng”时有四种解释:A、逃亡。B、外出。C、丢失。D、灭亡,死亡。在“暮而果大亡其财”中是“丢失”,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是“逃亡”,在“吾村亡无日矣”中是“灭亡”。“亡”还可通假“无”,读“wǔ”,解作“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4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四步教学法”。几年来,我们根据学来的这一方法,进行了数次授课实践尝试,结果表明,这一教学法高效省力,效果显着,对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起到了巨大作用,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很多。“四步教学法”最适宜文言文教学,即把课堂教学分成美化开讲、自读见疑、讨论释疑、略析多读四个过程,压缩老师讲析时间,还理解权给学生,不搞“填鸭式”。

一、美化开讲

即创设情境,创造氛围,使学生渐入佳境,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愿望,有“不尽读瘾誓不休”的强烈学习动机。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声音、音乐等手段,很快抓住学生。“万事开头难”,文言文教学中好的开头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童趣》时,我事先准备了两幅极富童趣的图画:一幅是夏天成群的蚊子在烟雾中空中飞舞,一个儿童正在仰面观察,陶醉其中;一幅是一个儿童在杂草丛生处时蹲时定神细看,乐不知足的情景。我展示两幅图后,故着神秘地问学生:“这两图画讲的什么内容,你们看懂了吗?同学们各抒已见,各陈理由,争得好不热闹。我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结果同学们只用了二十多分钟就吃透了内容,没一会儿子就背下了一部分课文内容,下课后还滋滋有味。有了好的开头,学生被激发起来,跃跃欲试,记忆和思维异常活跃,一堂课下来,水到渠成,效果显着。

二、自读见疑

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自能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读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目的按次序地进行。阅读中积极思考,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求得对内容的准确理解。自读见疑的第一步是通读。要认真地逐字读,把生字、生词、难句圈点标注出来,利用工具书、课下注释、请教别人的方式,独立动手、动脑,达到正确,较流利通读的程度。第二步是细读。重点理解词语,句段含义及全文大意,达到翻译正确,句读正确,基本能表达段义、文意的水平。第三步是精读。要学生边读边想,追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段内在联系,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体会情感、线索,思考、讨论课后思考和练习题。这一步的关键是思索,释疑解难,要和老师的参与、导向作用结合起来进行。我在教学《石豪吏》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老妇”请从吏夜归“,不能说是被差吏捉走的,是她自愿的。乍一看,貌似有理,文章主旨是否有问题?我引导学生读”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分析出老妇是在威逼下,百般无奈才说”请“字的,更见壕吏之凶悍,使教学方向明确,紧扣重难点。第四步是熟读、背默。中学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目,大多篇幅短小,是历久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要求学生多背诵、多积累的。因此背诵、默写有时比字斟句酌更其重要。我们的”四步教学“在读、背上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这个过程是理解、感悟、欣赏、创造美的过程,它伴随的是一种愉悦的审美情感,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挖掘其课蕴的美。

三、讨论释疑

这一过程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穿插在自读见疑中进行。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生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自行释疑,教师要有检查,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在讨论中释疑,比如《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一句,在翻译和理解上不少同学都着难,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花无非生长在水中和陆地上,而以草本和木本最为常见,而作者虽没说尽天下所有的花,但指天下之花之意非常明显,因此,同学们认为这一句就译成”天下的花“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对情感和内涵的理解往往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在这个环节上,老师重在”导“,而忌讳”演“,比如《孙权劝学》中讲的”是学习不在年龄的大小,重在学的道理“,《伤仲永》中讲的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讳疾忌医“道理等,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引导,重过程而淡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多鼓励肯定。而文言中许多深奥的道理,学生一时不理解的,也不要过于强求。如”路漫漫,其修远“、”逝者如斯夫“、”润物细无声“、”只缘生在此山中“,愚公是搬家好还是搬山好等等,这些还是留给学生在成长中慢慢去感悟吧!总之,释疑的过程要重点突出,目的明确,视可而止,给同学们以空间,不要在个别字、句上死抠,更不能条分缕析,面面俱到,须知滥讲不如不讲。

四、略析多读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5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激发兴趣;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54-02

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春风,确实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了盎然生机。然而,走进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就会发现“冻土犹存” 的角落,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个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句一句地翻译,一字字地讲”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的解释,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方式。教学质量那就可想而知了。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下面浅谈一下我个人的点滴体会。

1 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很难读懂。这是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的新课导入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初一的《桃花源记》、《狼》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等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让成语串连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这样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了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指导学法,培养习惯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

2.1 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2 以点拨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要点: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句等。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是“没有”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

2.3 以师生共议为平台,让学生掌握文章主旨: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在文章中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靠每学期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逐步扩展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并能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议疑、解疑,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 晏义桂.《五个“重视”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科教新报》,2010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