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工作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企业会计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企业会计工作总结

小企业会计工作总结范文1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指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将学业与就业结合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让学生一边在校内学习,一边在企业实践;一部分时间在专业岗位上工作,一部分时间用于读书。以“做”促“学”、以“工”养“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学生与工作者的“零转换”。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深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高职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需要理论研究,但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明显滞后,这种状况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渊源颇早,但现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来自德国的“双元制”、 英国的“工学交替”与学徒制、美国合作教育等。而我国本土化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理论研究和推广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高职教育理论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帮助高职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使其在毕业时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还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三)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 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居多,学生在校生活困难,“半工半读”这种模式让学生既能学用并重,又能有部分收入,减轻了家庭困难学生的压力,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的潜在生源有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对扩大职业学校招生和办学规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培养现状

笔者通过对本校和其他兄弟院校的问卷、电话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发现,虽然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在会计教学和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但在实际教学中改革力度不强,教学效果不佳。

(一)会计教学体系未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确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制定考核标准,教学中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当前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基本上遵循的是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会计知识的灌输,以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会计技能水平。这没有充分体现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训,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在会计岗位上的应变能力差,势必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会计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 对会计信息化教师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教师认为高职会计教学应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否则,学生将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这种理念致使目前的教学内容注重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讲解,偏重于解决各类会计职称考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模式多实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式教学。虽然有些院校已拥有一些会计课程的实践软件,但由于机房等教学资源紧张,多流于形式。

(三)会计信息化学生对会计的认知模糊 对会计信息化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显示:62%的同学对会计岗位及职责的了解不清楚;52%的同学对各科会计理论线索不清楚、重点不明确,尤其是不清楚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91%的学生对上岗有畏惧感。虽然课内进行了实务演练,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岗位环境,学生没有一种顶岗的紧迫感,40%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知识、技能掌握不牢固,以致于无法融汇贯通,学生对自己的执业能力没有自信心。

三、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方案的设计

基于目前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教学现状,对该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设计以会计岗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依据我国《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岗位设置,结合岗位职责的层次,将会计岗位设置为会计单项核算岗位、会计综合核算岗位和会计管理岗位。会计课程体系也应按此层次设置,让学生对职业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学习过程。

(1)会计单项核算岗位。会计单项核算岗位是会计基础工作,包括出纳岗位、材料物资核算岗位、产品成本核算岗位、期间费用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等。这些都是以技能型工作为主,是特定岗位上的简单重复作业。通常仅以会计业务处理的精确程度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具体对应的会计课程可设置为出纳核算、材料物资核算、产品成本、费用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往来账款核算。如表1所示:

(2)会计综合核算岗位。会计综合核算岗位是会计工作的中坚层次,包括资金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纳税筹划岗位、总账报表岗位和稽核岗位等,是以技术性工作为主,能在其负责的会计业务范围内享有相对自主的会计职业判断权,并通过指导、沟通、复核、综合等手段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对应的会计课程可设置为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成果核算与纳税管理、总账与报表编制。如表2所示:

(3)会计管理岗位。会计管理岗位是会计工作的最高层次,包括总会计师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通常与行政权力有关,拥有明确的授权,能在其管辖范围内组织和领导其他会计岗位的工作,组织编制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财务、成本计划;组织开展财务成本分析;审查或参与拟定经济合同、协议及其他经济文件;参加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参与经营决策。具体对应的会计课程可设置为会计制度的设置、财务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课程。

(二)设计阶段性“工、读”教学计划 “读”为“工”服务,教学计划要以适应“工”为出发点,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学生在校的6个学期按照以工促读、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前三个学期进行系统的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第四个学期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会计岗位充分地对接,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熟悉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对自己的财会技能查缺补漏,为第五学期回到课堂学习积累问题,从而能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第五学期的会计管理课程的学习。根据笔者在会计岗位上的实践经验,目前高职学生一般就业对象是民营中小企业,他们需要的是具备一定财务管理能力的会计人员,将会计管理课程安排在学生实践半年后进行,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财务能力非常有帮助。第六学期的顶岗实践一方面为了继续以工促学,使学生具备等同于初级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学生获取理想的就业岗位,尽早地与有意向招人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就业关系。

(三)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半读”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保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过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是指通过真实的或创设模拟的项目情境,根据项目需要来设计教学任务,并安排相应教学环节。情境、任务式的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自主、积极地思考并完成任务为核心,以教师巧妙地进行任务引导、评价和总结为线索,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依据上述以会计岗位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各任课教师要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方式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对学生进行项目、任务教学模式的思想动员。由于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学的被动模式,他们已经适应了被学习、被思考的角色。现在,学生由被动角色转为主动将会不适应,为了防止学生认为自学任务太重,教师讲解较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有必要向学生进行宣传。这能促进项目、任务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教师根据岗位课程设计教学项目,提炼教学任务。教学项目可以是单项的会计问题、综合的会计案例等形式,关键之处是它能涵盖本教学单元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教学任务可以按照会计工作顺序展开,如“会计单项核算岗位”和“会计综合核算岗位”课程;还可以按照会计如何促进经营管理的主题展开,如“会计管理岗位”课程,设计教学任务的关键之处是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从哪入手,经过哪些步骤,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学生手脑嘴并用的工作过程。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单元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仅以任务教学的模式进行,只要能达到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为一体,实现以“做”促“学”的教学目标即可。

(3)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实现科学考核。在教学中结合项目、任务特点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体验法、技能竞赛等先进的职教方法,实现在有效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有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通过摄像、多媒体课件、网络等电教手段演示企业会计工作流程,结合校内会计手工、信息化、ERP等实验室完成仿真教学。此种方式直观明了,使学生“寓学于乐”,提高学习兴趣,感受工作氛围。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力求科学合理,加大平时考评力度,设置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试形式,可尝试采用案例讲评、调查报告、技能演示、以证代考等方式,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设计“半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与质量监控措施两个学期的顶岗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止学生处于松散状态,保证学生有岗可上,实现以“工”促“学”,以“工”养“读”。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安排学生“半工”的方式和时间。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的顶岗安排要难于工科专业的学生,为了能达到全员实践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一方面可以由学生自愿申报实习单位,这样可以减轻学校集中安排的压力;另一方面无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应由实习实训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主动出击,联系实习单位。学校还可以建立教职员工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奖励制度。调动学校员工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热情。有实力的学校组建会计师事务所或记账公司等实体性企业是保障半工半读的更有效方式。具体实习时间可以从第三学期末、第五个学期的寒假开始,因为此时各单位进入年末结账、年终审计阶段,对会计人手的需求量增大,安排实习生进入是个很好的契机。(2)“半工”过程的指导与要求。由校内专业教师和岗位师傅共同指导,专业教师一方面负责沟通、协调学生在实习中与企业的联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岗位师傅负责监督学生的到岗和现场工作的指导。这样,使学生能够实现工作与学习同步进行,既强化了会计技能,又深化了会计理论。在“半工”过程中学生要做好工作日志,写清工作流程和体会;每个月完成一份工作总结;完成校内指导教师布置的专业作业并及时上交;实习结束后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总结一份。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校和公司规章,注意安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半工”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管理、保证工作效果也非常重要。(1)校内指导教师切实负起包干的责任。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联系实习学生,了解实习进度,解决实习困难,并且要走进实习单位进行检查。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肩负起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的重任,每个星期要布置学习任务,并及时进行批改。(2)建立由学校领导、系部或专业负责人、企业(行业)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共同组成的工学结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秉承互惠互利、双向共赢的原则和理念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负责合作中的人、财、物保障,并监督教师在校外的指导工作情况,提高专业指导水平和质量。(3)签订由实习单位支付给实习生合理劳动报酬的合同,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能够挣得一部分生活费用,增强学生顶岗实践的热情,提升实习质量。

会计信息化专业实施半工半读会遇到较大的困难,面对各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趋势,要想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建立起“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学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