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字:水文地质;矿区勘查;常见问题;思路研究;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P345

一般情况下,对于矿主来讲最为关注的往往是矿区的矿脉的走向和矿床的分布情况,也正是因为这种关注倾向才使得矿区在多年的发展中对于水文地质的关关注不足,这是目前导致矿区透水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虽然一些矿区的地质勘查报告中会包含有水文地质的相关内容,但是大多却缺少水文地质的调查报告,因此水文地质的情况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并且在实践中大多数矿区地质报告中水文地质部分的撰写和评价多是基于报告者自身的主观经验,而不是依据专业的水文地质勘查手段所获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数据的准确性。因此缺少专业的水文地质报告会给矿区后期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隐患,很容易引发透水事故。以下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水文地质矿区勘查中常见的问题开展研究,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矿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 水文地质矿区勘查的主要任务分析

在矿区勘查的过程中水文地质的主要作用就是查明矿床的允水条件和矿区的水文地质的基本条件,并矿坑涌的水量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以确保矿区的安全生产。同时开展水文地质的勘查还应当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岩体的质量等等,最为重要的是还要科学的预测水文地质的走向。一套完整科学的水文地质矿区勘查还应当包含开矿可能导致的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1水文地质中进行隔水层划分的必要性探讨

在实际工作中,查清楚含水层剖面的变化规律是做好矿区水文地质的勘查的重要内容。在水文地质的报告中大部分关于灰岩含水性都是以“上强下弱”作为笼统的概念进行表述,所以对于防、治水工程设置的标高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确定,一般只能进行盲目的随采矿井巷来进行布置。但是在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过程中,不管是进行勘查还是治水,都需要查清厚层灰岩的含水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工作过程中所要研究的地质体认识的更加的全面,从而为矿床的合理开发提供必要的依据。

1.2灰岩含水性厚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在水文地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些工程师片面的认为厚层灰岩不能够划分出含水层和相对的隔水层,将灰岩全厚都认为是含水层,这样的认识和事实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实际上市厚层灰岩可以分出相对的隔水层和含水层,这对于水文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水文地质矿区勘查中常见的问题

2.1灰岩含水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勘查问题探讨

为了能够准确的了解灰岩含水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有人曾经做了有关水文、抽水的实验,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所采取的方法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岩心描述和岩溶裂隙统计资料,只提供岩心柱状图及岩溶裂隙发育强弱的定性概念;这些资料都是根据钻孔中获取的岩心描述的,而一些取不上岩心的地段,大多是因为地岩层溶液隙发育最为强烈的地方,但是大多却在描述中被忽略。另外也可能是因为在钻探的过程中仅仅是记录了掉钻的起止深度,但是却没有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并且溶液岩隙的统计方法也不够科学,因此很多矿区的所统计的结果并不理想,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误差,这些统计结果很难作为划分含水层的重要依据。

2.2钻孔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的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中钻孔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仅仅只是表示钻进深度以上的一个综合成果,属于混合水位的消耗量,不能够分别表示钻孔内的不同深度的各段的水位和冲洗液的实际消耗量。因此,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简易的水文工作不是分层来进行的,没有能够随钻孔衍生到已经打孔的地层逐段的分层起来进行研究。因此长期以来钻孔简易资料进行灰岩汗水层的变化的时候,仅仅只是停留在上强下弱的概念之上。

2.3分段压水实验问题

分段压水实验是水文地质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的目的在于获得岩土层某段的透水性的参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分段压水实验要使用高压的方式对钻孔进行注水,然后依据岩体的吸水量进行计算,这样就可以获得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下对象岩土体的裂隙的发育状况。在实践的过程中,在钻孔定量抽水的条件下,通过测定孔内的不同深度的孔壁照样以及水流的速度,就可以确定含水层的厚度。

3. 提升水文地质矿区勘查效果的建议和意见

首先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强化矿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科学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于水文地质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最大限度的确保水文地质各项资料的可靠和真实,这是做好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其次要依据水文地质开展的规范进行工作,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矿区进行勘探的时候,应当加大水文观测工作的工作量,制定科学详细的简易水文地质的工作思路,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认真的落实,这样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最大限度的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另外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矿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开展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矿区的正常生产,所以选拔那些技术力量强,综合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很有必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强化力学的计算理论的探讨,将非稳定流和有限元等理论应用到水文地质的各项工作之中,对实验结果多一种验证手段,往往积累经验选择会更加接近于实际的数据,这能够为矿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开展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促进矿区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宋金栋,韦重韬.高家庄井田地质条件及其对煤炭开采的影响[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04).

[2] 周尚忠,张文忠.丰城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资源量估算[J].录井工程,2011(02).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查;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探

勘探工作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对任何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

1.1物探工作

岩层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弹性、磁性、放射性和密度等。利用专门仪器测定岩层物理参数,通过分析地球物理场的异常特征,再结合地质资料,便可了解地下深处地质体的情况。工程地质勘察中常用的是电法勘探和弹性波勘探。电法勘探是利用仪器测定人工或天然电场中岩土导电性的差异来识别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组物探方法。电法勘探以岩石的电学性质为基础,不同岩石电性差异的大小、相同岩石的孔隙大小以及富水程度的强弱等,对电法勘探结果都会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配合一定数量的试坑或钻孔进行校验,才能较准确地判别资料的可靠性。电法勘探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大,要求工作范围内地形起伏差小,所以在平原和河谷区使用较普遍。

1.2钻探工作

钻探是利用一定的设备和工具,在人力或动力的带动下旋转切割或冲击凿碎岩石,形成一个直径较小而深度较大的圆形钻孔。通过取出岩芯可直观地确定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华特征等。从钻孔中取出岩样、水样可进行室内试验,利用钻孔可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灌浆试验、长期观测工作及地应力测量等。与物探相比,钻探的优点是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进行,能直接观察岩芯和取样,勘探精度高。

2水文地质勘察分类

2.1综合水文地质勘察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一般使用1:50000~1:200000中小规模,主要以测绘,提交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和综合水文地质图,其任务是确定区域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和埋藏条件,含水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径流,动态特性和地下水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的水文地质工作提供基本的水文地质信息。

2.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勘察地下水源的勘察工作。包括城市供水勘察,矿山,港口,机场,车站,村庄和城镇等。特殊的水文地质工作中,一般采用1:5000~1:50000的规模,测绘,物探,钻探,测试,监测等手段确定含水层分布,埋藏条件和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质,动态变化,补充。为可收回金额和集水面积和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保护措旋,提供基础,地下水的开采。调查的过程中可设置钻井称为“探采结合”;在水文地质条件很简单,也可以打水井获得必要的信息,称为“组合采矿和勘探”。

2.3工程的水文地质勘察

为防止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如引流地下水调查,防止地下水渗漏勘察,降低地下水水位探测,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包括在岩土工程勘察与管理类。

3水文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

3.1各种类型的地下水

3.1.1地下水类型

根据特有性质,及赋存介质将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喀斯特水,火山岩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按其埋藏条件和水力特性是栖息,潜水和承压水。

3.1.2含水层水平,分布,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含水层:(卵石砾石土,砾石,砾石,砂砾岩),性别(砾砂,砂砾,沙,沙细,淤泥,淤泥质土)破碎基岩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岩层孔隙与裂缝,石灰岩的溶蚀、孔洞、漏斗、山洞等,玄武岩的裂隙带。隔水层:粉质粘土和致密完整岩石。

3.2静水位和变化幅度

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计算砂土地震液化,膨胀土,胀缩深度确定,基础深度的确定,边坡稳定性评价。基坑侧土压力计算基坑降水和地下工程,涌水量计算,计算深基坑,地下室底板抗浮计算,判别岩石渗透变形(流土,管道,腐蚀)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静水位地下水资料。要准确的测定,一般在洞后24h后统一测定。充分利用抽水孔观察孔观察,必要时下测水管观测。地下水位的地形,气象,水文和人的因素和变化,收集区域水文地质数据,数据的邻近地区或通过长期观察和调查,查明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一般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随潮汐海岸,河流和湖泊岸边洪水影响,人工排水区抽水影响地下室底板的抗浮计算时,应提供最高水位数据。如果不是最高水位,平原区地下水设防水准的建筑室外地坪标高。

3.3地下水的径流、补给、排泄

根据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结构,含水层分布状况及其与水接触,分析地下水流动和动态特性。地下的水流量,根据水位(压力)线图确定。水力坡度根据水位(压力)图计算。

3.4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对建筑材料腐蚀评价,需要饮用水,适宜性评价

只为腐蚀性评价浅析,需要饮用水适宜性评价分析。评价腐蚀的二级或三环境评价,根据地层渗透性评价,弱透水层是指粉土和粘性土,强透水层是指沙质土壤(粉砂,细砂,砂,砂,砾石,碎石土和裂缝,沙)孔和摇滚的发展。

3.5测定水文地质参数

根据工程要求,通过抽水试验,渗透试验,注水试验,水压试验测定地下水流速,孔隙水压力,测定长期观测和室内试验,渗透系数,影响半径,提供导水系数,水供应,释水因子,吸收率,地下水实际流速流量,孔隙水压力等参数。一般工程测量中,经常只做简单的抽水试验,提供粗略的渗透系数。重要的项目要做2次以上的降水抽水试验,至少要有1个观察孔的安排,最大下降方法的工程设计需要缩编水平或达到降水设计降深的一半。常用的方法计算地下水井

3.6地下水预测不良地质作用

沼泽和盐碱化;岩石软化,解体和湿陷性;膨胀土胀缩变形;地面塌陷;边坡失稳;井下突水;基础上浮,坑底突涌;海水入侵。

4对水文地质工作的建议

4.1地下水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是保障供水安全的基本措施

针对我国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因此急需发展的全面调查地下水水质,并作为一个主要的工程来抓。在工作部署上可以是大流域或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城市群区域,农牧业重点开发区逐步蔓延。建议这项工作已进行了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在我国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地下水反映本地背景值的区域作为对比,提供l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数据作为原始背景。

4.2加强地下水均衡试验基地建设

论加强水文地质参数,为不同地区(代表不同的水文地质类型)地下水科学实验基地,发展和地下水科学实验。除了测试地下水蒸发蒸腾的研究,还应结合不同的地貌类型。

4.3全面实施地下水监测项目规划

根据示范多个地区,全面建设地下水监测网络,数据采集系统和自动传输系统,一批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自从我国开始实施监测以来,不能反映真实的数据,急需一批新的监测孔,这是实施国土资源部对地下水监测,防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污染和重大举措。

4.4积极实施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应用遥感技术,同位素技术,数值模拟技术,信息技术是提高水文地质特征和机制的重要技术方法。目前研究的服务继续扩大,以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降低身体的工作量,为决策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地下水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地下水运动和分析的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要结合中国的实践,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5加强区域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我国地下水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深刻影响。地下水的形成理论,平均价值的地下水运动,水文学与地球化学作用,人为干扰的影响下条件的变化,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已明确区域研究院,是一家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区域管理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研究所与各大专院校,更应成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培训水文地质专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专家,并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水文地质研究。

4.6加强地下水合理利用与保护

继续实施的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定向问题研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规划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国家需要的是水文地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文工作才有生命力。根据政府的职能部门,应不断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的战略研究,使地下水这一宝贵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紧密结合经济,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与协调的办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波.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测试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第2l期.

[2]范中林.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第18期.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重庆;浅层地温能;岩土层物性;热物性

0 引言

浅层地温能以其经济节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1]使得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浅层地温能的开发热潮,有条不紊地推广应用该技术,这对于指导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实际工程项目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2]。

本文是针对重庆地区特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展开的,所取得的成果可以为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政策等提供基础依据,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重庆市自然地理概况

重庆市地势在总体上呈现出北、东、南三面高,仅西部及西南部低,中部长江河谷一线最低,出境处江面海拔高仅69m [3]。

重庆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具年平均气温高,空气湿度大,降雨量充沛,少冰雪严寒,夏秋多雨,春冬多雾的特点。

重庆市水资源丰富,辖区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统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从地域中部自西南向东北横穿全境,在境内与南北向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支流及上百条中小河流构成近似向心状的辐合水系。地域内水资源总量年均超过5000亿立方米,地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绝大部分。其他水库和湖泊众多。

2重庆市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条件

2.1水文地质条件

2.1.1地下水

根据重庆市地下水特征和埋藏深度,将埋深500m以浅的地下水定义浅层地下水,埋深大于500m的地下水定义为深层地下水。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碎屑岩层间裂隙水及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简称岩溶水)。深层地下水是重庆市优质的医疗地热水。该类地热水产出的层位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寒武系上―中统碳酸盐岩含水层,具承压水的水动力特征按其化学特征及水温高低,重庆市热矿水可分为两类:中低温硫酸盐型热矿水,中低温~中温氯化物型热矿水 [4]。

2.1.2地表水

根据参考相关文献,对于水源热泵主机而言,对直接进入主机的主要水质要求为:

酸碱度:pH值:6.5~8.5;

硬度:CaO含量小于200mg/l;

腐蚀性:CL-小于100mg/l;

SO42-小于100mg/l[5];

根据热泵水源对水质的要求,对重庆长江寸滩断面、嘉陵江北碚断面2003~2007年水质指标:水温、pH值、氯离子、硫酸根、总硬度、总铁进行分析,指标体现河流基本理化属性,含量比较稳定,不同时期变化幅度不大;同一断面不同垂线不同测点的水质参数之间差别不大。

通过对重庆长江、嘉陵江的水质数据分析比较,总体来说,能够满足水源热泵主机的水质要求。

2.2岩土体物性特征

2.2.1岩土体物理性质参数分析

物理性质参数测试的内容包括岩土体的天然含水率、颗粒密度、孔隙率、吸水率等。测试时针对每个钻孔,按照一定的深度取出的岩芯样本(每个岩芯样本长度为0.6m左右)进行编号后送至重庆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然后把将每个岩芯样本取3组岩样分别做一次测试,记录每次的测试结果,然后将3组岩样的测试结果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到该深度下岩土体物理性质参数的平均值。

本文根据取样岩性分为砂岩、泥岩、灰岩、页岩四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分别检测不同勘探位置砂岩、泥岩、灰岩、页岩的取岩样物理性质,比较数据可以得出:

1)区域内岩土体的天然含水率大小不一,特别是灰岩其天然含水率整体都比砂岩、泥岩、页岩低,大多在0.07―0.7%之间;说明重庆地区不同地点的岩土体的天然含水率不同;

2)区域内各岩性岩土体的颗粒密度基本一致,整个研究区域内的岩土体颗粒密度均在2.7 g/cm3左右,说明重庆地区岩土体内固体颗粒的分布规律是一致的;

3)区域内岩土体的孔隙率大小不一,灰岩的孔隙率整体都比砂岩、泥岩、页岩低,大多在1.4―3%之间;说明重庆地区不同地点的岩土体的孔隙率不同;

4)区域内岩土体的吸水率大小不一,灰岩的吸水率整体都比砂岩、泥岩、页岩低,大多在0.1―0.7%之间;说明重庆地区不同地点的岩土体的吸水率不同;

2.2.2岩土层热物性

评价浅层地温能必须对浅层岩土的热物性进行研究[6]。岩土层的传热性能取决于岩土层的热导率、密度、热扩散系数和比热容等。不同岩土层的热导率、密度、比热容相差很大。其中,岩土层的导热系数是评价浅层地温能的重要指标。

本项目根据取样岩性分为砂岩、泥岩、灰岩、页岩四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分别检测不同勘探位置砂岩、泥岩、灰岩、页岩的取岩样热物理性质,比较数据可以得出:

1)不同地区的热导率相差较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岩土层岩性不同造成的。灰岩的热导率整体来说远远高于其他岩性,其热导率在2.4-3.3(W/m・K)间,可以看出,不同岩性的岩土体导热系数大小程度如下:泥岩

2)不同岩性的热扩散系数相差较大;可以看出不同岩性的岩土体热扩散系数大小程度如下:砂岩

3)不同岩性的比热相差不大;可以看出不同岩性的岩土体比热大小程度如下:泥岩

2.3 地温场特征

建立地温监测系统,场地区域有4.2m左右的杂填土层,地下4.2m至5m是一粉质粘土层,5m以下至100m孔底是泥岩和砂岩交替出现的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约位于地下7.68m深处。测试结果可以判定在检测区域变温带范围大约在地下10m,在变温带范围内温度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可以得出10m以后不同深度监测点的温度基本恒定,这样也进一步说明重庆地区的变温带为0~10m。

2.4 环境地质特征

重庆市由于特定的地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和影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基于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将重庆市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分为好区(如:广大红层丘陵区)、较好区(如江津临峰一线)、较差区(如:渝北统景)、差区(如合川三汇)。

3结语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勘查孔施工、现场热响应试验测试、室内实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开发潜力巨大;本文对重庆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做了一系列详细的调查,得到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本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参考;本文采用岩矿测试及现场测试方法,得到了重庆市的岩土体物理性质参数、热物理性质参数及地温梯度等参数值。这些数据都是针对于重庆地区的典型地层所做的试验研究结果,弥补了重庆地区之前在此方面一直处于空白的资料,故这些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能照,刘道平主编.水源・地源・水环热泵空调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 马最良,姚杨,姜益强等编著.热泵技术应用理论基础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重庆市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R]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4

P641.463水文地质;含水层;涌水量;地下水质量

中图分类号:P64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334-03

Analysis of Hydrogeology Characteristic in Changxing Island

ChenYe

长兴岛位于辽东半岛渤海海岸中段,隶属瓦房店市辖境,全岛面积252.5 km2,是长江以北第一大岛,北濒复州湾,南临葫芦山湾与交流岛乡相望,东侧以狭窄水道与大陆相连,海路交通便利,临港工业区开发建设是充分利用这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基础,拓展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正在打造世界级石化工业基地,预计2020年人口达到45万人,估算需水量为1.4×106m3/d,水资源不足将是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特征及分布规律, 评价地下水的水富水性、综合质量,可为新兴现代化港口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1.1、地形地貌

长兴岛位于辽东半岛西部,属于千山余脉西南部边缘,为辽东湾东岸的丘陵地台区。区内山势走向及海岸线格局和华夏系北东向构造体系基本吻合,地层岩性及风化程度对山体形状及海岸侵蚀效应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第四纪以来历经了大面积间歇性上升运动,海侵海退等内外营力塑造了现代地貌形态。按地貌成因本区可分为剥蚀地形、堆积地形及人工地形。另外零星分布有风成沙地、洪积扇、海蚀崖等微型地貌。

1.1.1、剥蚀高丘:主要分布长兴岛中部,高程200~300m,相对高差可达200m。制高点位于横山,最高峰海拔328.7m。剥蚀高丘总体特征为尖圆顶、岭脊窄、斜坡陡、基岩。主要岩性由石英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组成。

1.1.2、剥蚀低丘:岩性由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等碎屑岩组成,坡脚地带地表为残坡积含碎石粉土、粉质粘土堆积物覆盖。高程小于200m,相对高程50~150m,坡度150~250。丘顶一般呈岗丘状、长梁状,岗顶起伏小,约50~100.,岭脊宽30~50m。岩石风化壳

1.1.3、坡洪积平原:呈带状和不规则状展布,主要分布于长兴岛南侧、北侧丘前坡麓一带,谷地两侧。地势开阔平坦,略有倾斜,宽度0.5~3.0km,坡度20~50。岩性主要由砾砂、含碎石粉土组成,厚度变化大。

1.1.4、海积平原(阶地):海滩与潮滩为堆积型,呈不规则条带状分布于长兴岛南、北两侧临海地带,地面平坦开阔,微向海倾斜,高程2~5m,局部呈阶地状,质地为中细砂、粉砂、粉砂质粘土,往往与陆地风成沙地相毗连,一般宽度1~2km。

1.1.5、人工平原:长兴岛西海岸为主要开发的工业园区,人工削山填海工程规模较大,造成平地近9km2。填海厚度1~20m,均由砂岩、页岩碎石组成。

1.2 气象水文

长兴岛地处辽东湾东岸,属海洋性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受海洋影响,冬无严冬,夏无酷暑,温和湿润,气候宜人。大气降水是地下水主要补给源,多年平均降水量612.4mm,降水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最大日降水量264.0mm(1957年7月31日),丰水年与枯水年年降雨总量相差4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545.1mm,最大年蒸发量1985.2mm,最小年蒸发量为1300.3mm,月平均蒸发量五月份最大。

1.3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是形成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基础,工作区内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以及第四系地层。南芬组(Zn)、桥头组(Zq)、馒头组(∈1m)砂岩、泥岩赋存裂隙水。张夏组 (∈2z)、崮山组(∈3g)、炒米店子组(∈3cm)、冶里组(Oy)碳酸盐岩赋存裂隙岩溶水。第四系坡洪积相含碎石砂层、海积相砂、砾砂层赋存孔隙水。

1.4 地质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中朝准地台辽东台隆内的Ⅲ级构造区,复州―大连凹陷带。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构造发育。蚊子咀~石门子一带东西向压性断裂,出露长度近10km左右。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400~500。北盘地层为奥陶系冶里组灰岩,逆掩于震旦系南芬组砂页岩之上。桃房水库~沙包子断层,地面出露长度近20km,地面上呈北东向波状展布,倾角300~400,压性特征明显。上盘为青白口系南芬组三段砂页岩,下盘为奥陶系亮甲山组灰岩。温家庙~牟家窑~拉山一线北东向 (NE200~300)压性断层,发育规模较大,至少有四条断裂平行展布,宽度近1km,出露长度约25km。其走向300 ~500,倾向南东,倾角400~500。上盘为青白口系地层,下盘为寒武、奥陶系地层。总体上这三组压性断裂是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与碎屑岩类裂隙水的分界线。

2、水文地质特征

2.1 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根据长兴岛地下水的形成、赋存条件水利特征及水理性质,将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三种类型。地下水的分布受沉积环境、构造、地貌控制。松散岩类孔隙淡水主要分布于中部北侧综合产业区和南东临海地带。含水结构为单层和多层,赋水类型有潜水和微承压水。咸水和微咸水则分布于北部横山风力发电试验场―土城子―三堂后一带和南部滨海一带。碎屑岩类裂隙水,分布于该区北东、南东部位,以碳酸盐岩为核部的向斜两翼。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分布于长兴岛东侧丘陵地区,地表呈北西向宽带状展布。

2.2 地下水含水岩组特征

2.2.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主要由上更新统坡洪积层、海积层组成,呈条带状分布于长兴岛南部、交流岛东部山前形成堆积平原。规模较小的冲洪积、冲海积、素填土层在山间沟谷、河流入海口、海滩亦有零星分布。坡洪积物含水层主要为含碎石中粗砂,碎石颗粒直径2~5mm,含量20~30%,次棱角状,岩性为砂岩,砂粒以长石、石英为主,粘粒含量

2.2.2、碎屑岩含水岩组

主要分布于长兴岛西部和南东丘陵地带,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周围。地层岩性为南芬组上、下段及系桥头组石英砂岩、粉砂岩。基岩风化层厚度为1~5m,地层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大部分属于缓倾角近水平储水构造类型。山麓地带地下水埋藏深度3~20m,渗透系数0.01~5m/d ,推测涌水量一般小于100 m3/d,属于较贫富水性。

2.2.3、碳酸盐岩含水岩组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寒武、奥陶系中厚层结晶灰岩,分布于长兴岛东侧丘陵地区,地表呈北西向带状展布,表层大部分基岩,局部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受构造影响,局部裂隙、岩溶发育,分布标高主要在1~70m,溶洞大者直径达1m。地下水埋深1.63~28.27m。渗透系数5~12m/d。该区东、西两侧水文地质边界为北东向压性断层,南侧边界为东西向岩性断层,阻水条件良好,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准封闭型向背斜储水构造,推测单井涌水量1000~3000 m3/d,属于富水性,可作为首选水源地。南芬组中段(Zn2) 岩性为灰色泥质、泥晶白云岩、灰岩夹钙质页岩,分布于长兴岛低丘陵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10~40m,推测单井涌水量100 ~500 m3/d,属于中等富水性。

2.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区内地质构造控制了地层的分布和地形地貌的发育,岩性是地下水赋存的基础,进而决定了各类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条件。

2.3.1、松散岩类孔隙水补、径、排条件

孔隙水的补给条件:孔隙水的补给方式既有垂向补给亦有水平补给,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含水层分布于山前沟谷、平原区,地势平坦,植被发育,降水形成的地表面流缓慢,有利于降水入渗。包气带岩性多为含砾粉质粘土、砂土、局部有淤泥质粉质粘土,渗透性相对较好,但不同区域入渗系数有一定差异。渗水试验资料表明垂向透系数大小与第四系地层岩性、成因、时代有关:上更新统坡洪积层较小,全新统海积层较大;在平面上看垂直海岸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近海地带较大,远海地带较小。平原区农田、果园灌溉水虽然水量不大但回渗也是孔隙水的补给来源。在季节性河流发育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直接的水力联系,洪水期地表水常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尤其是海岸带地下水与海水每天都发生补排关系。在东部丘陵区南、北近海地带分布的孔隙水可连续得到基岩区裂隙水的水平侧向补给。获取的补给量80%集中在每年7、8月份。孔隙水的运动主要受该区的地形地貌、含水层岩性、水利坡度及气象等因素控制。由于孔隙水分区地势平坦坡度小,含水层均为水平产状,渗透系数较大,补给不充分,造成水力坡度很小,地下径流缓慢。等水位线图表明孔隙水由山前向河谷、向海域径流,水力坡度逐渐减小的不变化规律。在南宋屯、孙家屯、综合产业区冲沟范围内,孔隙水水力坡度在横向上变化大,在纵向上变化平稳,近海部位水利坡度几乎近于零。总的流动态势是地下水汇入大海。人工开采是地下水是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的蒸发、蒸腾亦是排泄途径。

2.3.2、碎屑岩类裂隙水补、经、排条件

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由于裂隙水分布于丘陵区,上部大面积基岩直接地表,构造裂隙不发育,地形坡度较大,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但舒缓地带保存了一定厚度的风化壳,风化裂隙相对较发育,地面生长有乔、灌木,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据有关资料表明该区多年平均降入渗入系数在0.15左右,说明大气降水多产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量较小。由于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地下径流条件好,由丘陵向山间河谷径流汇集,向海域排泄。

2.3.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补、经、排条件

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由于大面积基岩,裂隙溶隙较发育,可直接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受隔水边界控制,地下水水力坡度相对较小,地下径流条件较差。该区局部富水性强,10号水井涌水量1300 m3/d,是当地主要开采井,说明人工开采是主要排泄方式,其次是通过导水断层、连通的构造裂隙向周边碎屑岩类裂隙水排泄。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深,蒸发排泄量微乎其微。

2.4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依据地下水化学简分析资料,利用舒卡洛夫分类方法将本区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为五种。长兴岛中部丘陵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地下水淋滤作用和溶滤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地势相对较平缓的低丘陵地段,地下水以离子交替作用为主,形成了HCO3-Cl- Ca-Na及HCO3-Cl- Ca型水。沿海海积平原区因海水入侵,人工鱼虾养殖导致地下水多以Cl- Na型为主。山麓地带基岩区和坡洪积平原区的地下水主要为Cl-HCO3- Na-Ca型。依据水样化验26个项目结果对全区地下水质量综合价表明:碎屑岩分布区水质良好、优良;碳酸盐分布区水质较好;第四系分布区水质较差至极差。

2.5 地下水动态特征

2.5.1、孔隙水动态特征

孔隙水在丰水期获得大气降水、地表水、基岩裂隙水补给,水位明显提高,如沙包子村36号井枯水期水位埋深为13.7m,丰水期水位埋深为11.8m,变幅1.9m,而电厂34号井枯水期水位埋深为3.5m,丰水期水位埋深为2.8m,变幅0.7m,说明地下水水位变化即受气象因素控制,又受侧向补给量的影响,类型属于气候型动态。受海水依托作用影响,水循环速度较慢,矿物质聚集,矿化度不断增高。前人资料表明近海一线地下水水位受海水涨、落潮影响严重,且呈滞后状态,滞后时间约在0.3~3h之间,潮汐影响场地水位变幅在1.00~2.50m左右

2.5.2、碎屑岩类裂隙水动态特征

该型水主要分布于低丘陵区,风化壳厚度变化较大,一般7~12m,节理裂隙较发育,地下水获得大气降水补给滞后时间相对较短,水位年变幅1~2m,水力坡度较大,地下水径流条件好,循环速度较快,矿化度较低,故动态类型属于径流型。

2.5.3、裂隙岩溶水动态特征

该型水主要分布于丘陵区,由于储水构造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外界水量水质交换迟缓,有降水补给水位抬高,人工开采水位下降比较明显,故其动态类型属于气象开采型。

2.6、地下水富水性特征

2.6.1、松散岩类孔隙水

依据第四系含水层抽水试验资,料推测单井涌水量均在100~250m3/d之间,属于中等富水性。例如:4号抽水井 ,井径0.75m,埋深1.3m,井深10m,出水量0.8 L/S,渗透系数 14.07 m/d,影响半径1.2m,推测涌水量为145.48m3/d;8号抽水井井径,1.0m,埋深1.6m,井深9m,出水量0.5 L/S,渗透系数 55.98 m/d,影响半径7.14m,推测涌水量为226.21m3/d。由于含水层岩性空间变化大,富水性不均匀,洪积扇体、海积层富水性相对较好。

2.6.2、碎屑岩类裂隙水

含水层岩性为砂页岩,推测单井涌水量

2.6.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分布于长兴岛东部丘陵地区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含水层富水性较强,推测单井涌水量1000~3000 m3/d。如10号抽水井,井径0.9m,埋深1.63m,井深6.8m,出水量1.7 L/S,渗透系数 140.14 m/d,影响半径17.18m,推测涌水量为1339.67m3/d;长兴岛西部、南部低丘陵地区,南芬组中段灰色泥质、泥晶白云岩、灰岩含水层,推测单井涌水量100 ~500 m3/d,富水性中等。

3、结语

本区含水层系统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松散岩类含水层系统,属于水平储水构造;碳酸盐岩类含水层系统,属于封闭式向背斜储水构造;碎屑岩类含水层系统,属于单斜出水构造。地下水类型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和裂隙水三种类型。孔隙水具有气象型动态特征,裂隙-岩溶水具有缓慢径流型动态特征,裂隙水具有径流型动态特征。大气降水是本区主要补给源。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

孔隙淡水水量中等富水区主要分布于丘间谷地、坡洪积扇裙。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含碎石中粗砂、中细砂,厚1.4~10m,水位埋深1~4m。渗透系数10~50m/d,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L-Ca-Na型水。微咸水分布于海积平原地段,含水层岩性为中砂、细砂,厚度5~15m,渗透系数为20~60 m/d,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富水区分布与本区东部,由古生界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灰岩组成,岩溶发育,多为小溶洞。地下水埋深3~40m,推测单井涌水量小于>1000 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中等富水区分布于长兴岛西部、南部低丘陵地区,含水层为震旦系南芬组中段,岩性为灰色泥质、泥晶白云岩、灰岩,推测单井涌水量100 ~500 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Na型水。碎屑岩类裂隙水贫水区主要分布于长兴岛西部,含水层岩性为震旦系南芬组上、下段和桥头组砂页岩,推测单井涌水量

临海平原及低丘陵谷地居民生活区多处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大肠杆菌总数含量超出饮用水质量超标,生活垃圾堆放、排污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吉林大学《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2014.10.

[2] 辽宁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剂放大研究平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2.12

[3] 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辽宁省海岸带东岗-长兴岛地段水文地质勘察报告》2006.

[4] 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辽宁省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报告》2005.12.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枣强县城;馆陶组;地热资源;热储层

中图分类号: P314文献标识码: A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资源集热、矿、水为一体,广泛应用于采暖、洗浴、工业、养殖业等领域,河北省枣强县城新近系馆陶组孔隙热储,埋藏较浅,水量大,温度较高,对保护环境、带动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地质背景

1.1 构造特征

枣强县城构造位于华北盆地临清凹陷明化镇凸起构造单元的北部,明化镇凸起走向NNE,东侧为大营凹陷,西侧为南宫凹陷及新河凸起,南侧为丘县凹陷,北侧为献县凸起及阜城凹陷。详见图1。

1.2地层

本区被第四系覆盖,地层由老至新有:太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近系和第四系。与地热资源相关的地层主要为新近系和第四系。详见图2。

图1枣强县城构造位置图

2、地热地质特征

2.1热源及覆盖层

本区地热类型属于层状孔隙型,热源主要来源于地壳深部及上地幔的传导热,将地球内部的热流量向地表传导,从而使地下水度温升高。

图2阜城城区地层柱状剖面图

本地区热储层的盖层为第四系和新近系明化镇组。第四系岩性主要由粘土、亚粘土、粉砂质粘土、亚砂土组成;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主要由泥岩和砂质泥岩组成,地层热导率低,粘土和泥岩的单层厚度较大,一般在7~33m。形成了良好的不透水层和隔水层,使热储层的温度和水体得以储积。枣强县城内第四系和新近系明化镇组分布较稳定,总厚度约934~1111m。给下伏新近系馆陶组构成了良好的盖层。

2.2热储层

新近系馆陶组孔隙性热储为本区可以直接利用的经济型热储层,该热储在本区分布比较稳定[1],顶板埋深一般934~1111m,底板埋深一般1188~1256m,沉积厚度约200m左右,岩性由灰白、浅灰色细砂岩、粉细砂岩、粉砂岩、细砾岩与棕红、紫红、灰绿、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结构松散~半固结,不整合于其前地层之上[2],砂层较集中,单层厚度一般5~17米,砂厚比41%左右,孔隙度约31.6%左右,矿化度约5.2g/L,pH值约7.5,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水,水量一般85m3/h左右,热储中部温度约53℃左右,属低温地热资源之温热水(40≤t<60)。

2.3地温场特征

枣强县城位于明化镇凸起构造单元的北部,受断裂的影响,形成了较高的地温异常。地温的垂向变化除受构造影响外,还受地下水循环条件、岩性、富水性、透水性及地层的压实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

本区新生界地温梯度一般为2.9~3.5℃/100m;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约2.0℃/100m;奥陶系地层约1.0℃/100m。总体看来地层越深地温梯度越小。

2.4热储模型

本区的热源主要来自上地幔和深部花岗岩层中放射性元素,热源热流沿着断裂及导热率相对高的基岩向上运移。同时地层的不整合接触面也是地热流体的主要运移通道,不整合面之上的砂砾层为风化壳碎屑残积物在发生水进时接近原地沉积的产物,粒径较大,分选性和磨圆度差,热流优选在大孔隙中运移,在渗透率和孔隙度高的地层中形成较好的运移通道,热流通过断层输送到不整合面疏导层中,继续运移到达热储层中。如图3所示。

图3枣强县城地热地质模型示意图

3、地热水特征

3.1地热水化学特征

地热水化学特征反映了地下热水同周围岩体之间的溶解与溶虑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岩浆活动大气降水入渗及含水层之间的补给等因素。

根据枣强县城10眼地热井水质资料显示,本区新近系馆陶组热储热水矿化度在4.94~7.70g/L之间,属于咸水;pH值为7.11~7.57,属中性水;总硬度(以CaCo3计)为907~1507mg/L,属于极硬水;地热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和Ca2+,其含量为1.51~2.35g/L和0.28~0.45g/L,阴离子主要为Cl-和SO42-,其含量为2.27~3.81g/L和0.55~0.82g/L。以上水质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本区新近系馆陶组热水中化学组分变化不大,按水化学命名原则,该区地下热水属于Cl—Na型水。表1为枣热2井地热水的成分含量表。

表1枣热2井地热水有关成分含量表

成分 分析结果/mg·L-1 成分 分析结果/mg·L-1

子 Cl-

SO42-

HCO3-

F- 3326

685.0

111.2

0.70 H2SiO3

游离CO2

总碱度

矿化度 37.57

6.98

91.20

6530

子 Na+

Ca2+

K+

Mg2+ 1928

330.6

16.63

78.39 总硬度

PH值

HBO2

COD 1149

7.24

4.673

1.02

3.2地热水同位素特征

稳定同位素氚(D)、氧(18O)在地下水循环过程中,由于同位素的分馏作用,使轻重同位素发生分异。利用地下热水重同位素与轻同位素含量的比值与标准海水的比值相比较分别求出D、18O的千分偏差值δD‰、δ18O‰。根据阜热2井地热水水质分析资料,本区馆陶组热水δD‰、δ18O‰分别为-80.87‰、-9.01‰。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定结果为16.44±0.32千年,表明本区新近系馆陶组热水为较古老的地下水[4]。

4、结论

(1)枣强县城构造位置处于华北盆地临清凹陷明化镇凸起构造单元的北部,为低温层状砂岩孔隙型地热田。

(2)热储盖层为第四系和新近系明化镇组,经济型热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地层,该热储在本区分布比较稳定,水量一般85m3/h左右,热储中部温度约53℃左右,属低温地热资源之温热水。

(3)本区新近系馆陶组热储热水矿化度在4.94~7.70g/L之间,热水中化学组分变化不大,按水化学命名为Cl—Na型水。

参考文献:

[1]阎敦实,于英太.京津冀油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利用.2000

[2]陈墨香.华北地热.1998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发育特征;邢台县

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通过实地调查.区内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5种,野外调查共发现地质灾害点191处,以滑坡灾害多发,占到调查点总数的67.01%。

2.1 滑坡

区内滑坡为128处,其中土质滑坡103处,岩质滑坡25处。土质滑坡控滑结构面为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滑动面普遍与坡面近乎一致,滑动面产出较为简单,多具有一级滑动的特点, 在降雨作用下,沿倾斜的基岩面产生滑动,如白岸乡西就水村南坡滑坡(图1)。岩质滑坡控滑结构面为层内软弱面,滑动带多为云母片岩,泥岩,如将军墓镇牛旺村滑坡(图1)。

滑坡以浅层滑坡为主,滑体厚度一般在1~8m,占滑坡总数的98.5%,中层滑坡2处,分别为白岸乡南就水村南坡滑坡和路罗镇桃树坪村滑坡,滑体平均厚度大于10m。区内中型滑坡4处,小型滑坡133处,分别占地面调查滑坡点数的2.9%和97.1%。滑坡主导因素为降雨。

图1 白岸乡西就水南坡覆盖层-基岩接触面滑坡剖面图

图2将军墓镇牛旺村基岩层内软弱面滑坡剖面图

2.2 崩塌

崩塌调查点为53处,其中岩质崩塌50处,土质崩塌3处。规模等级均为小型。

2.3 泥石流

调查点为4处,按物质组成划分,以泥石流为主,泥石流共3处,占75%,水石流有1处,占 25%。规模均为小型。

2.4 地面塌陷

本区的地面塌陷主要是长期大量开采煤炭石膏矿及菱镁矿资源,形成采空地面塌陷。共调查地面塌陷5处,其中以石膏矿采空区的地面塌陷占2处,煤矿开采塌陷3处,规模等级3中型、2小型。

2.5 地裂缝

区内1处,分布于晏家屯镇庞马村东北角,规模为小型。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1空间分布规律

区内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图3),三个区分为为西部中低山区、中部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地质灾害发育点数分别为185处、25处和1处。西部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岩石强烈风化,节理裂隙发育,降水集中,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中部丘陵区及东部平原区采矿活动强烈,地面塌陷灾害较多,稳定性较差地面塌陷均在该区域内,而其它乡地质灾害较少发生。

3.2时间分布规律

邢台县1963年、1996年和2000年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年,这三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6%,其发生频次与月平均降雨量呈良好的正比关系,滑坡、 崩塌集中发生在 6~9月份的雨季, 集中降雨是其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图3 邢台县地质灾害多发区分布图

4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4.1 滑坡

调查区面积1983km2,野外调查共发现滑坡变形点为128处,平均点密度为0.06个/km2,具有灾害数量多,密度高,变形模数大的特点。

调查区内绝大多数滑坡属于前部受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影响,在前部产生临空和变形。由于覆盖层结构松散或岩体破碎,受降雨入渗影响,滑体极易饱和,抗剪强度降低,并在松散岩土与基岩接触面处形成渗流软弱带而产生滑坡。牵引式滑坡为110处,占滑坡点数的80.3%,变形破坏表现为前缘局部滑塌或掉块,前缘变形破坏较后缘明显;推移式滑坡18处,变形特征表现为后缘拉张裂缝,调查区内只发现白岸乡西就水村南坡滑坡具有明显的圈椅状形态,后缘滑壁保留较完好,滑体滑移特征明显。

4.2 崩塌

调查的崩塌点数量相对滑坡滑坡要少,占调查灾害点数总数的41.4%,威胁公路的崩塌为42处,主要分布在邢左公路、邢和公路、邢昔公路及202省道沿线,威胁居民点崩塌为17处,主要分布在西部中低山区的路罗镇、浆水镇、北小庄乡及城计头乡,在中部丘陵区发育2处。崩塌规模虽无大、中型,但是由于瞬间发生,速度快,不易躲避,因此造成的危害很大,尤其是区内威胁居民点崩塌,人为不合理地改变了坡体的形态,致使坡体应力发生变化, 局部应力集中,常常导致崩塌发生,造成较严重的灾害。土质崩塌变形模式主要为滑移式,基岩崩塌主要存在倾倒式和拉裂式两种类型。

4.3 泥石流

主要分布在路罗川和宋家庄川上游的中低山区,属于沟谷型泥石流,主沟纵坡在250‰以下的有2处,介于250‰与450‰之间的有2处。调查区4处泥石流灾害均发生于1996年8月,物源以松散残坡积、崩坡积、洪积为主,其次为人工弃土。据调查,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区分不明显,堆积区不显著,物源呈点状分布,松散物源储量不多,但山区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84.8mm,全年降水70%以上集中在6~9月,特别是7~8月份,降水多为暴雨,丰富而集中的降雨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源条件。

4.4 地面塌陷

本区的地面塌陷主要是长期大量开采煤炭及石膏资源,形成采空地面塌陷。

采煤引发地面塌陷3处,主要分布在羊范镇的北部和西部,塌陷总面积2128m2,地面塌陷的范围、方向、形状与采空区的范围、方向、形状基本一致, 发生时间一般滞后井下采煤3 ~ 4年;石膏矿开采引发地面塌陷5处,本区的石膏矿体赋存于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中部,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厚度大,范围相对煤矿要小,且石膏易被水软化等特点,所以石膏矿的地面塌陷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危险性大。如2005年11月6日震惊全国的邢台县北尚汪矿区塌陷事件,造成37人死亡;2006年6月29日邢台县郭村石膏矿发生塌陷,形成深度大于15m,面积约7850m2的塌陷坑。

4.5 地裂缝

区内共1处,目前发现的地裂缝1处,位于晏家屯镇庞马村东北角向东北延伸1500m,整体方向西南~东北向,地裂缝可见宽度一般5~25cm,断续分布,该裂缝为水平拉裂,从而导致房屋裂缝0.5~1.2cm,损坏房屋18间,发现于2010年3月初,目前停止活动,发展趋势为减弱。根据现有资料的调查,邢盛煤矿和邢北煤矿位于庞马村西南角,由于采矿会产生采空沉陷以及伴生的地裂缝可能性,同时表层岩性为粉质粘土、中砂,其下为中粗砂,为上细下粗的地层结构,过渡地下水开采也有形成地裂缝的可能性,

5结论

( 1 )本次1:5地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主要工作方法采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并辅以必要的山地工程等,始终重视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形成地质条件, 地质灾害发育与分布规律以及形成机理的调查。笔者认为,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可行的, 详细调查成果必将在邢台县地质灾害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2 ) 降雨和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的双重作用,是诱发调查区地质灾害的最积极因素。目前调查区内还有156处重大隐患点,严重威胁附近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当地政府必须引以高度 重视,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作,以达到减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邢台地市山区地质灾害调查报告》,邢台县地质矿产局,1991~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