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归纳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范文1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对糖代谢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肝糖原异生,增长糖原贮存,同时又抑制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因此使血糖升高。其机制为:①促进糖原异生;②减慢葡萄糖分解,利用丙酮酸和乳酸等在肝和肾再合成葡萄糖,增加血糖的来源;③减少集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对蛋白质代谢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分解。分泌过多时,常引起生长停滞,肌肉、皮肤、骨骼等组织中蛋白质减少。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蛋白质合成。

对脂肪代谢主要是促进四肢部位脂肪分解,产生脂肪向心性分布。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脂质代谢无明显影响;大剂量长期应用可增高血浆胆固醇,激活四肢皮下的酯酶,促使皮下脂肪分解而重新分布在面部、上胸部、颈背部、腹部和臀部,形成向心肥胖。

对水和电解质代谢有较弱的保钠排钾作用,长期大量应用时,作用较明显,其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拮抗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GCS有快速、强大而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对各种炎症均有效。在炎症初期,GCS抑制毛细血管扩张,减轻渗出和水肿,又抑制白血细胞的浸润和吞噬,而减轻炎症症状。在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生成,而减轻疤痕和粘连等炎症后遗症。但须注意,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必须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以防炎症扩散和原有病情恶化。

2、免疫抑制作用:小剂量时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时抑制浆细胞和抗体生成而抑制体液免疫功能。

3、抗休克作用:

1) 抑制某些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

2) 稳定溶酶体膜,减心肌抑制因子(MDF)的生成,加强心肌收缩力。

3) 抗毒作用,GCS本身为应激激素,可大大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而保护机体渡过危险期而赢得抢救时间。但对细菌外毒素无效。

4)解热作用:GCS可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其对致热原的敏感性,又能稳定溶酶体膜而减少内热原的释放,而对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等具有良好退热和改善症状作用。

5)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

4、其它作用

1) 与造血系统:GCS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Hb、血小板增多,能使中性白细胞数量增多,但却抑制其功能。使单核,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减少。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可使淋巴组织萎缩,减少淋巴细胞数。但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则促进淋巴组织增生而增加淋巴细胞数。

2)中枢神经系统(CNS): GCS兴奋CNS。出现兴奋、激动、失眠、欣快等,可诱发精神病和癫痫。

3)消化系统:GCS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黏液的分泌,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4)骨骼: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引起骨质疏松。

[体内过程]GCS口服注射均易吸收。药物 蛋白结合率 BPCR达90%,药物在肝中代谢,主要为C4-5双键还原为单键和C3酮基还原为羟基。而后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经尿排泄。值得注意的是,可的松和泼尼松需在肝进行氢化为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氢化泼尼松)后方能生效。故肝功低下时宜直接使用氢化可的松和氢化泼尼松。另外,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GCS的代谢而减弱其作用。

临床应用:

1、替代疗法: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和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的补充替代疗法。

2、严重急性感染或炎症。

1)严重急性感染,对细菌性严重急性感染在应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的同时。配伍GCS,利用其抗炎、抗毒作用,可缓解症状,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对病毒性感染,一般不用GCS(相对而言),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用后可加剧。但对重度肝炎、腮腺炎、麻疹和乙脑患者用后可缓解症状。

2) 防止炎症后遗症、对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及烧伤等。用GCS后可减轻疤痕与粘连、减轻炎症后遗症。对虹膜炎、角膜炎、视网膜炎、除上述作用外,尚可产生消炎止痛作用。

3、自身免疫性和过敏性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GCS对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病均可缓解症状。对器官移植术后应用,可抑制排斥反应。

2) 过敏性疾病:GCS对荨麻疹、枯草热、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均可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治。

4、治疗休克:对感染中毒性休克效果最好。其次为过敏性休克,对心源性休克和低血容量性休克也有效。

5、血液系统疾病: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较好。对再障、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等也能明显缓解,但需长期大剂量用药。

6、皮肤病:对牛皮癣、湿疹、接触性皮炎,可局部外用,但对天疱疮和剥脱性皮炎等严重皮肤病则需全身给药。

7、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晚期乳腺癌、前列癌等均有效。

不良反应

1、 长期大量应引起的不良反应。

1) 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多毛、糖尿、皮肤变薄等。为GCS使代谢紊乱所致。

2) 诱发或加重感染。

3) 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4) 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5) 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

6) 诱发精神病和癫痫。

2、 停药反应

1) 肾上腺皮质萎缩或功能不全。长期用药者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当久用GCS后,可致皮质萎缩。突然停药后,如遇到应激状态,可因体内缺乏GCS而引发肾上腺危象发生。

2) 反跳现象。

禁忌症

抗生素不能控制的病毒、真菌等感染、活动性结核病、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角膜溃疡、骨质疏松、孕妇(致畸?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的肾上腺功能不全?)、创伤或手术修复期、骨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严重的精神病和癫痫、心或肾功能不全者。

糖皮质激素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1.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可加强糖皮质激素的致溃疡作用。

2. 可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3. 氨鲁米特(aminoglutethimide)能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加速地米松的代谢,使其半哀期缩短2倍。

4. 与两性霉素B或碳酸酐酶抑制剂合用时,可加重低钾血症,应注意血钾和心脏功能变化.长期与碳酸酐酶抑制剂合用,易发生低血钙和骨质疏松。

5. 与蛋白质同化激素合用,可增加水肿的发生率,使痤疮加重。

6. 与制酸药合用,可减少强的松或地米松的吸收。

7. 与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长期合用,可致眼压增高。

8. 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使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精神症状加重。

9. 与降糖药如胰岛素合用时,因可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应适当调整降糖药剂量。

10. 甲状腺激素可使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清除率增加,故甲状腺激素或抗甲状腺药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时,应适当调整后者的剂量。

11. 与避孕药或雌激素制剂合用,可加强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2. 与强心苷合用,可增加洋地黄毒性及心律紊乱的发生。

13. 与排钾利尿药合用,可致严重低血钾,并由于水钠潴留而减弱利尿药的排钠利尿作用。

14. 与麻黄碱合用,可增强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清除。

15. 与免疫抑制剂合用,可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并可能诱发淋巴瘤或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16. 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强的松龙可增加异烟肼在肝脏代谢和排泄,降低异烟肼的血药浓度和疗效。

17.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美西律在体内代谢,降低血药浓度。

18. 与水杨酸盐合用,可减少血浆水杨酸盐的浓度。

19. 与生长激素合用,可抑制后者的促生长作用。

归纳总结范文2

关键词:归纳;总结;解题;提高;拓展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有时往往只讲解物理教材上的内容,而有些题目很繁杂,有些题目难度较大,有些题目很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如果我们能够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把繁杂的问题简单化,困难的问题容易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例题1:在下图的杠杆A点画出动力。

错误的画法:很多同学方向画反了。

错误的原因:根据动力绕支点转动的方向与阻力绕支点转动的方向相反来画图,但很多同学对绕支点转动怎么转不是很清楚。

针对错误的原因,我采用了归纳总结的方法。在黑板上画四幅图,两幅图的动力、阻力在支点的同侧,两幅图的动力、阻力在支点的两侧。学生总结出:当动力、阻力在支点同侧时,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当动力阻力在支点的两侧时,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反思:通过归纳总结,学生遇到这类题目能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方向,化难为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知识的简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题2:在下面两个图的A点画出最小动力。

错误的画法:部分同学在A点沿竖直方向画,部分学生在A点沿水平方向画。

错误的原因:(1)不知道最小动力的力臂是最长的。(2)不知道最小动力与力臂垂直。

针对错误的原因,我采用了归纳总结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两幅图,问:要画出最小动力,动力臂怎样?应该怎么画?通过这两幅图让学生总结出:第一步,连接OA。第二步,过A点作OA的垂线。第三步,判断动力的方向。

反思: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很快掌握了画最小动力的方法,达到攻克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例题3:1.在左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V1和电压表V2的规格相同,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以及0~15V)。闭合开关S,电阻R1与R2均有电流流过,两只电压表的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则R1与R2的比值为( )。

A. 1:5 B. 5:1 C. 1:4 D. 4:1

部分同学选择A,B,部分同学选择了D。

错误的原因:(1)不清楚串联电路的关系R1/R2=U1/U2。(2)不清楚两只电压表测量的是什么。

针对错误的原因,让学生通过推理归纳总结得出公式,再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方法:第一步,写出公式R1/R2=U1/U2。第二步,看清两只电压表分别测出的是什么电压。第三步,知道R1、R2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2.在上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A1和电流表A2的规格相同,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 6A以及0~3A)。闭合开关S,电阻R1与R2均有电流流过,两只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则R1与R2的比值为( )。

A. 1:5 B. 5:1 C. 1:4 D. 4:1

部分同学选择了A,B,部分同学选择了C。

错误的原因:(1)不清楚并联电路的关系R1/R2=I2/I1。(2)不清楚电压表测量的是什么。

针对错误的原因,让学生通过推理归纳总结得出公式,再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方法:第一步,写出公式R1/R2= I2/I1。第二步,看清两只电流表分别测出的是什么电流。第三步,知道通过R1、R2两端的电流是多少。

归纳总结范文3

关键词:问题引导;练中体悟;分层纠错;个别点拨;归纳总结

在高三的数学教学中,笔者总是困惑于以下的现象:教师埋首于大量的备课、批改、授课等工作中,付出艰辛的劳动,但学生的成绩未见起色;我们的课堂模式、计划内容已经尽量采用市区所提倡的方式,教研工作趋于完善,校与校、区与区之间的交流学习也越发密切,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更多的指引,可是我们的成绩与我们的期望相差甚远;我们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可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却越来越少,甚至部分学生从以往对数学的恐惧发展到了对数学不闻不问的麻木与放弃状态。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以上的问题,认为要彻底改变现状,就必须寻找一种合适于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由此,笔者参考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各种取得实效的模式,但各种授课模式利弊何在?为此,有必要先对当前所采用的课堂模式进行分析,然后从新的教学理念的角度剖析现有模式的弊端。

一、从新课程的教学观来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教学观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该核心的指引下,课堂教学强调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应该以学生是否真正有所收获为根据,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表演。然而,遗憾的是,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来,我们都只看到数学的教学依然停留在以下的模式中。

模式一:按部就班型。教师以讲为主,先是介绍知识点,然后进行例题的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和讲解。

模式二:问题引导型。教师对本堂课要回顾的内容做了精心安排,同时例题的讲解不会按部就班展开,而是通过设立问题等手段让学生逐步展开,最后一样是通过练习和讲解结尾。

模式三:以练带讲型。课堂上首先是学生进行演练,然后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课堂的大多数时间以学生的做为主。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前两种模式与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主要是教师作为主导,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偶尔引入一些问题,但也只是对表演的点缀,且其问题的设置往往不能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以练带讲型是近年来在对数学的教学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较为新的模式,特点是大部分时间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到对关键问题进行点拨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是采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在对三种模式的分析中,笔者认为,以练带讲型的确比之前两种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依然未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仍旧不见提升?由此,本人经过一段时间思考认为,我们当前课堂上采用的这种以练带讲的模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模式貌似以学生为主体,但后面的讲又依旧回到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上;(2)该模式让教师处于出题者的地位,而没有认真考虑学生的真实接受能力;(3)该模式不能兼顾全体学生,往往是少数优等生与教师之间的表演。

思考:我们应当构建怎样的高三数学课堂教学?

二、“问题引导―练中体悟―分层纠错―归纳总结”――高三数学课堂模式的建构尝试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1)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2)相对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言,学习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于:这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也即是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或重组,而后者又正是新的学习活动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3)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在于:这主要是在课堂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并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可见,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理解数学、学会数学。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那么前两种模式必须予以舍弃,以练带讲的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毛病,但毕竟是体现了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因而,在以练带讲的模式框架中改良,寻求一种新的授课模式就成为必然。笔者认为,新的模式理应体现以下几个内容:

1.我们的课堂应该面向广大的学生

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最为基本的原则,由此我们必须面对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全体。

2.我们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本

郭思乐先生提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论,主张教师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乐于学习、勇于学习,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三、我们应该推崇“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的教学理念

在参考借鉴其他课堂教学的模式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问题引导―练中体悟―分层纠错―归纳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

1.“问题引导―练中体悟”倡导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网络的主动建构者

以往的备课总是习惯于在历年高考题或模拟题中寻找本节课所涉及的题目,然后汇集成为学生的学案,教师是作为出题者的角色,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以及班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新的模式首先必须避免出现以上情况。为此,应该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且为每个层次学生准备对应的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决定训练的题目。换句话说,也就是“目标分层、能力分层”。

在实践中,笔者把班中学生按照知识掌握水平的高低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为基础掌握较差,B为中等水平,C为掌握知识较好),并且为每个层次的学生确定针对本节内容所应掌握的知识程度,并且在课堂上的训练中必须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充分的训练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一节中,我们可以定下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A层:掌握指数与对数图象,并会根据图象作出基本的大小比较;掌握指数与对数的关系,及最为基础的运算。

B层:掌握指数与对数的运算,会利用换底公式和对数恒等式进行求解不等式。

C层:探讨指数、对数与二次函数构成的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及最值问题。

在对三种层次的学生设立目标之后,围绕该目标设定题组,但必须强调,即使是很优秀的学生在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时候也可能会有错误,同时由于实际条件限制,想实行根据学生水平的分层是有难度的,因此,本人在实践中要求:对于全体的学生都应该解决A组题,在固定时间内能够完成A组题的学生才可以申请B组题,依此类推,在课内完成B组题的学生才可以申请C组题。课堂内的教学建立在逐层推进、循环向前的基础上。

针对以上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所做的定性,其三组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分组(内容节选):

A层次目标:掌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并会根据图象做出基本的大小比较;掌握指数与对数的关系,及最为基础的运算

题组:①log3■=_______;log■2=_______

②大小比较:log32_______log23;log■3______log■2

B层次目标:掌握指数与对数的运算,会换底公式和对数恒等式进行求解不等式

题组:①■=_______;2x×4x=8,则x=_______

②log2(x2+x)>1,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C层次目标:探讨指数、对数函数与二次函数构成的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及最值问题

题组:①y=log2(x2+2x)的单调区间是_______

②若y=log2(x2+2x+2a)的值域是R,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2.“分层纠错”强调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因此要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要有充分的训练与学习机会。而我们的课堂也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授课模式应该以学生演练为主,教师讲解和讨论为辅的策略,而且在课堂过程中更应该关注A、B两个层次的学生。根据上面对层次的划分与题组的设计,每堂课的内容理应采用学案模式印发给每位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大多数时间应该是沉默地做答与动手解决问题,而教师则从讲台上解放出来。但此时的教师不应该是无所事事或做与学生无关的事情,而应该更加主动去关注学生的解答情况,因此建议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解答情况,甚至可以批改他们的学案,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进行个别的提点,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归纳总结”提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以往的课堂教学常常以教师的形式上的小结收尾,师生不能产生共鸣;或是干脆忽视这个复习课重要的环节。在新的课堂模式下,不同层次学生在亲身经历了问题解决过程中回忆相关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反思纠错等环节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总结,使高中的数学知识网络更加明晰,数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4.“问题引导―练中体悟―分层纠错―归纳总结”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操作流程如图:

5.问题引导 练中体悟 分层纠错”课堂模式的实践――以《导数及其运用》(高三二轮复习)为例

导数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A组学生: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导运算;会用导数解决一些函数(特别是三次函数)的求单调区间、极值、最值问题。

B组学生:在以上目标基础上增加会解决较为复杂的函数(如对数函数等)的单调区间与极值、最值问题;掌握利用导数图象讨论原函数的极值;最值思想的基本运用。

C组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增加最值思想的高级运用,包括如何利用单调区间求系数范围,如何证明不等式等;尝试接触较为新颖的导数题型。

学案设计:

A组知识回顾:

①导数的几何意义:_________

②公式:(f(x)・g(x))′=_________;■′=_________;

(a)′=_______;(lnx)′=_______;(logax)′=_______;(sinx)′=_______;(cosx)′=_______

课堂练习:

1.y=x2+1在x=1处的切线方程是_______

2.y=x3+ax2+3x-9在x=-3处取得极值,则a=_______

B组课堂练习:

1.若曲线y=x4的一条切线l与直线x+4y-8=0垂直,则l的方程是_______

2.若f(x)=■x3+x2-3x+a在[0,2]内恒小于0,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C组课堂练习:

1.若f(x)=■x3+x2+cx在[1,+∞]上为增函数,则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2.若函数h(x)=2x-■+■在[1,+∞]上为增函数,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教学过程设计:

1.发放A组题。强调任何同学都必须要先完成A组题才可以申请B组题。

2.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对于A组题中的知识回顾部分的掌握程度。

3.7分钟后对于所掌握的学生回答情况作出对回顾部分的评讲。

4.教师巡视A组题解答情况。特别要注意第三题不但要巡视答案,还要观察是否有按照要求写出解答过程。

5.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答案有误的,应该个别指导,对于由于计算失误或审题错误的可以要求其注意。若是因为不懂方法,则可以简单给出解答思路,要求其重新完成。另外,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且最好给出相关的其他题目,要求学生先去解决。

6.若有学生申请B组题,可以检查解答情况,若没有错误可以给出B组题。若有问题则可以要求其先行解决问题。

7.25分钟后针对巡视所掌握的情况给出A组题的答案,同时应对某些地方加以注意。例如,第三题中求最值必须对单调性进行分析,最好是写出表格。

8.要求学生对A组题中仍然存有疑问的题目进行思考和解答,允许学生进行讨论。同时进行巡视,主要是针对解答B组题的学生。

9.能够完成B组题的学生,可以给出C组题,同时可以进行巡视,而C组题主要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进行训练。

10.归纳小结本节课要点。(学生交流发言,教师适当完善)

11.安排布置课后训练。对于B组题视巡视情况,可以收上来检查。但必须在当天发还学生。

四、对“问题引导―练中体悟―分层纠错―归纳总结”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根本

采用本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以往高三数学课堂常常只关注中上层次学生的弊端,同时可以积极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即使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得到合乎其能力的锻炼。

2.依照课标考纲要求,精心选编练习题是前提

本模式强调通过对知识的掌握而实现对学生的分层,使身处课堂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因此首先必须研习课标考纲,认真组题,这样可避免以往对于“好题好卷”顺手粘来的坏习惯。

3.根据课堂学生的反馈,适时点拨、及时纠错是关键

本模式很强调对课堂上时间的利用,主要通过教师巡视且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引导、点拨、纠错展开教学,因此,学生课堂练习的情况教师全面及时掌握,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帮助,有所收获。

4.归纳总结,提升能力,构建知识网络是目标

高三数学复习不只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再回顾一遍,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搞清楚,把以往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整体把握数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式中,学生在老师精心选编的习题引导下,通过老师的启发、点拨纠错,一方面重温了高中所学过的数学课程,另一方面,“做”过以后的归纳总结,可促使知识网络的构建,促成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工作的舞台,课堂教学研究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自觉行为。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有助于一线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问题引导―练中体悟―分层纠错―归纳总结”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时间尚短,尚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在课堂上的巡视和点拨如何才能更好地检测学生的能力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对应知识点。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M].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陈琼,翁凯庆.试论数学学习中的理解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归纳总结范文4

【关键词】《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和《住宅设计规范》具体条款

近些几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管理和制定了一些住宅设计规范及标准,这些规范及标准与以前的住宅规范及标准有很大变化,按《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等规范为依据进行归纳和总结。下面是笔者在学习以上这些规范后归纳总结出。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与电气有关的条款同《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条款对比有不同之处如下: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8.7章是电气部分,这章节全部是电气的要求,下面就对比一下《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两本规范中有关住宅电气设计的区别和统一,并提出一些个人关点供大家参考-。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8.7.1条:每套住宅的用电负荷应根据套内建筑面积和用电负荷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2.5kW。

而旧《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第6.5.1条:每套住宅应设电度表。每套住宅的用电负荷标准及电度表规格,不应小于表6.5.1的规定。一类(使用面积≥34m2)、二类(使用面积≥45m2):2.5 kW,5(20)A电度表;三类(使用面积≥56m2)、四类(使用面积≥68m2): 4.0kW,10(40)A电度表。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第3.3.1条:每套住宅的用电负荷和电能表的选择不宜低于表3.3.1的规定:建筑面积S≤60m2:3.0kW,5(20)A电度表。

建筑面积60m2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第3.3.2条:当每套住宅建筑面积大于150m2时,超出的建筑面积可按40W/m2~50W/m2计算用电负荷。

这三个规范只规定了每套住宅的用电负荷最低值为2.5kW,而旧《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已经废止,新《住宅设计规范》给出每套面积的最低值是22m2的住宅,同时还是应根据各地区供电部门的要求确定每户用电负荷,如哈尔滨市供电部门要求: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以上,每户按6kW设计;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及以下,每户按4kW设计。各地区供电部门要求不一样电气设计也应按当地供电部门提出的要求设计。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8.7.2条: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第10.2.1条:同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

规范中明确说明住宅建筑必须做总等电位联接,且装有沐浴或浴盆的卫生间必须做局部等电位联接。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8.7.2.2条和《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第6.4.1条,规范限制了用户总断路器规格,干线规格和电表规格,并适当留出了发展余地。但《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中提出的进户线不应小于6mm2,照明回路支线不应小于1.5mm2的规定不满足住宅规范的规定,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是行业规范,应满足国家规范《住宅设计规范》的规定,而且1.5mm2的导线也太细,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8.7.2.3条五个回路;而旧《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第6.5.2.3条也是五个回路;但《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第8.4.2条要求五个回路,除厨房、卫生间外,其他功能房应设置至少一个电源插座回路,每一回路插座数量不宜超过10个(组)。

新规范明确指出厨房和卫生间插座各自为独立回路,而旧规范只是说宜设置独立回路。《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还明确了插座回路不宜超过10个(组),这是指大户型的住宅或别墅,以前大户型的住宅或别墅插座超过10个时也用一个回路,现在按规范就可以设两个插座回路了。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8.7.2.4条和《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第8.4.4条。新规范均明确了都什么回路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8.7.2.5条、第8.7.2.6条和《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第10.2.1条、第6.3.1条略去。

新规范指出总进户线设报警装置,住宅都是无人值班的,因此对于无人值班的住宅做动作跳闸比较容易实现。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8.7.3条和《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第8.4.3条。新规范明确了每套住宅必须设短路和过负荷保护,分户箱内还应设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的隔离电器。

归纳总结范文5

一、算术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a + b = b + a

3、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

4、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b × c)

5、乘法分配律:a × b + a × c = a × b + c

6、除法的性质:a ÷ b ÷ c = a ÷(b × c)

7、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8、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二、方程、代数与等式

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的算式并计算。

代数: 代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

代数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3x =ab+c

三、分数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倒数的概念:1.如果两个数乘积是1,我们称一个是另一个的倒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四、体积和表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 ×2 公式:S=(a×b+a×c+b×c)×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公式: S=6a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 = 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 = 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 = a3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五、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单价×数量=总价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归纳总结范文6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

2.sin260°+ cos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上一篇总结学习

下一篇国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