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顶岗实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范类顶岗实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范类顶岗实习总结

师范类顶岗实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师范生、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实践

顶岗生活绝对人生是短暂而精彩的一笔,我是今年师范类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2011年9月至12月到位于贵州金沙县平坝乡平坝中学顶岗实习担任英语老师。3个月的实践活动,使我超前体验了当教师的滋味,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了解和认识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目前中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面对自己的第一批学生,不得不经常地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这种思考有利于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正是因为顶岗实习具有超前性的特点,从而就使“明日教师,今日做起”真正成为现实。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大学教育正面临着剧烈转型和深刻变革。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形势下,在新一轮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积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贵州省乃至国家都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与期待的师范类高校,怎样才能凝聚传统,锐意创新,保持强势,迎头赶上。针对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最缺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的现状,顶岗实习支教,就成了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一、概念

顶岗实习支教,是指在师范院校组织学生和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生在实习学校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师范生是大学生的一类,所修专业属于教育方向,将来的就业目标比较明确,即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

二、任务

长期困扰教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难、教育教学实践难以及阻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人才难,都是令教育、理论界头疼的话题。

顶岗实习支教工程不仅为有效破解这三大难题提供了借鉴,而且随着工程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的实施,顶岗实习支教将成为沟通、衔接高等师范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的桥梁。双方通过观念、人才、资源的互动、互助,最终成为人才培养的联合体,从而构建起一道全面破解三大难题的良性机制。

在这里的顶岗任课占据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全过程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师范生要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教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信息,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研究、加工和创造知识信息。未来的文盲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教师具备引导、启发、激励之能力;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课堂能力、板书绘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然而作为一名师范生如何快速的转变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顶岗实习支教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通过顶岗实习,拓宽了师范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梳理归类,不断进行总结纠正。增强了从书本学不到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并了解到当前贵州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随着时展的最新动态。

通过顶岗实习,大大激发了当前师范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有感情才会有水平,面对这份来实习机会,我倍加珍惜,进而转化成为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不断在鞭策和引导自己,积极上进,勤奋有为,爱岗敬业,在实习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逐步完成角色的转化,渐渐退去身上作为一个学生的稚气,开始有了几分社会人的成熟与干练,适应了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专业知识上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思想意识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学会思考与辩证的去看待问题。

第三,零距离的亲身感受教育事业的精神所在,实践出真知,事实雄辩的解释了许多过去作为师范生的我们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明确了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在今后的工作和前进道路上,以信仰和理念为精神驱动,扎扎实实,兢兢业业,拼搏进取,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顶岗实习是师范生初步踏入社会的开始,也是师范生真正踏上工作岗位的垫脚石,只有这一步走稳了,以后才会更顺利,曾经我们一直坚信自己的能力,但是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们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知识已经够多,但是接触到实际后,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施顶岗实习支教工程,就是着眼长远,为学生终身作出的一项规划设计。贵州师范大学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他们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出发,组织师范类高年级学生学完骨干课程,经过系统培训后,到农村基础薄弱的中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从而培育学生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和创造才能,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以期为他们的成功人生奠定思想、知识、人格、技能等多方面的扎实基础。

此项支教活动以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中学为根据地,顺应了新农村建设对师资力量和人才的渴求需要;我校紧密围绕培养“公民表率和社会栋梁”的目标,适时地在培养方案、方式和途径上寻求突破,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育实习中被动的角色定位,从上岗起就被推上前台,成为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从而彻底打通了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的通道。

顶岗实习支教将专业学习与人生教育融为一体,将思想素质提高与精神人格培养融为一体,秉知行合一的传统,使学生得以深入接触社会,感受人生,自我磨砺,全面发展。顶岗实习是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的有效途径,是符合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教师专业的发展是其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这三大逻辑起点的基础上发展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使教师具有自我发展能力。

顶岗实习中,师范生始终以“教师”的身份与中学生在一起。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师范生时时提醒自己:必须以一个“好教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正如前苏联加里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你。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的工作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人的工作能对年轻的心灵施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美好起来。

三、结论

此次教育支教不是一次简单的教学旅程,在此支教中我们不断学习与总结,3个月的实践活动,使师范生超前体验了当教师的滋味,师范生就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目前中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

面对自己的第一批学生,他们不得不经常地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这种思考有利于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正是因为顶岗实习具有超前性的特点,从而就使“明日教师,今日做起”真正成为现实。做到“爱”和“严”的很好结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爱要有个度,不能过分迁就,一定要爱和严结合,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师这一职责;而且还要学习更多好的教育方法、教育机智,才能高效率地管理好、教育好学生。

参考文献

[1]田英民.初中英语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普教研究.1994(6):20~22

师范类顶岗实习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77-02

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在第30个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基础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因此,高等学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1],有责任、有义务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民满意的合格教师。然而,地方高校作为向本地区输送基础教育师资的主阵地,在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导致高校培养与中小学用人脱节。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1.建立三方联动的师范生和教育硕士招生、就业机制。自2010年起,学校充分发挥本校毕业生在陕北地区政府部门和中小学中人员多、分布广的人力资源优势,由高校牵头,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参与,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教育实习基地和教学工作研讨会,在增进三方相互了解、深度融合的同时,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中支持和引导作用,厘清生产者与用户的共生共荣关系,逐步确立了由中小学负责向政府部门提供用人数量与规格,政府部门依据本地区教师的整体需求情况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计划,高校依据人才需求计划制定招生计划,由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完成对师范生的选拔和实验班课程体系设置,鉴定协同培养协议,实现高校招生与中小学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2.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的教师发展机制。陕北地区基础教育底子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学资源短缺,从事教学研究的气氛不浓,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因此,在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学校坚持从陕北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出发,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岗位双向互聘、管理岗位双向互换”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在全面提升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促进双方教师育人能力和教育技能的不断提升。

3.建立四年不间断的培养机制。前两年,高校在完成学科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专业通识基础课教学的同时,聘请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或领域专家以讲座和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聘请中小学数学教学名师和德育负责人以现场教学的形式,对学生实施中小学数学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师修养等数学教师基本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师范生遴选工作,组建实验班,并完成实验班学生校内外导师遴选;第三年,依据实验班课程体系和协同培养协议,高校完成学科专业课教学,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完成教育技能类课程教学,双方共同制定教育见习和学生兼职辅导实施方案并完成相关的指导工作,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协同培养协议的落实与督查工作,保证协同培养质量;第四年,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高校与中小学共同制定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并在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真正形成前两年打基础、第三年提能力、第四年促卓越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建立三方共同承担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机制。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2]。过去学校教育实习时间为6周,远远达不到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近几年,三方通过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增加教育实践经费的投入、实施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硕士生的“双导师制”和“兼职辅导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出台实践教学管理相关制度等举措,为卓越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搭建了优质的实践平台。

5.建立三方多途径交流、研讨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资深中小学教师上示范课,使高校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对中小学数学课授课模式有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引导他们及时跟进、不落伍;二是聘请中小学教师讲解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理念,使高校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内含,深入理解高科技时代数学教育的本质;三是校校间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及时了解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探索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措施;四是组织专业教师在中小学进行短期挂职教学,使他们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亲身体验,促使他们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能动性;五是建立了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兼职辅导的机制,使他们的教育教学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六模块”协同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坚持以提高师范类人才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教育实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课程体系的整合,构建由专业理念与师德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学科专业课模块、教育技能课模块(包括专业见习和兼职辅导)、综合实践模块(校内模拟、中小学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六个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2.依据课程特点,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模块教学中,以专家报告、专业讲座、现场教学、在线学习、分组讨论、专题汇报等形式进行;在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模块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占总课时的30%左右;在教育技能模块教学中,使用现场观摩、探究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占总课时的60%左右;在实践教学模块,采用模拟法、示范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占总课时的50%左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作用,依托“三位一体”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等,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着力强化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践方式上采取名师讲堂、教育见习、兼职辅导、校内试讲、混合编队实习、顶岗实习等,使中小学全程参与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培养,深化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高效运作;在教育实践的内容上,由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制定教育实践实施方案,将教育政策法规、师德师风、理想信念、职业技能、班主任工作、谈心与家访、课外活动与社团活动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等纳入到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教育实践中,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对中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有全面系统的认知和深入理解,在提升他们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参加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提升专业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认知能力。通过每年参加省、市中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推进会,使专业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深入学校、进入课堂,现场感受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倾听中小学数学教学一线专家名师导学、导教,并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归纳规律,在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5.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在三方的共同参加下,通过举办三字一话、“祖国・社会・人民与我”演讲比赛、“读・思・行”征文比赛、经典诵读、必读书目、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数学竞赛、名师导航、中小学数学示范课等系列活动,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全方位、多渠道充分认知教师职业,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立志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6.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资源共享平台。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全方位改变高校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搭建了以政策与法规、经典案例、名师讲堂、难点赏析、精品课件、精品教案、教学研讨、师生互动等内容为板块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资源共享平台,改变了师范类人才传统单一的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方式和途径,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地方高校作为向本地区输送基础教育师资的主阵地,全面提升本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是实现高校培养与中小学用人无缝对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全面实施,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为本地区基础教育输送大批合格的人民教师仍有众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参考文献:

师范类顶岗实习总结范文3

课题批准号:201101329

摘 要: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是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和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共赢”工程。本论文从河北师范大学和唐山师范学院顶岗实习和脱职培训的实践模式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参与顶岗实习的10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参与脱职培训的60名幼儿教师进行调研,从实习生、高师院校、实习接收幼儿园和受训教师的角度分析该模式运转的优势、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尝试提出科学客观的解决措施,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这种“共赢”模式。

关键词:顶岗实习 脱职培训 高师生 农村幼儿园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学前教育的普及必须兼顾质量的提高,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既是普及的重难点,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保障,流动性大,学历偏低,专业素质与能力普遍不足。农村幼儿园网络信息资源落后,图书资源匮乏,幼儿教师学习资源有限,再加上没有继续教育经费来源,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实现,这严重影响农村教师的再学习与再提高。可见,探索加快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已迫在眉睫。最新兴起的高师生顶岗实习,教师脱职培训模式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让农村学前教育走出困境,但现阶段看,的确产生了“共赢”的实效。

一、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的产生

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顶岗实习是提高实践经验的有效方式。其次,农村幼儿园现有在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或在岗培训无法兑现。最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高师教育实习安排,主要不是依靠机制和政策保障,而是高校与地方的“友情”和“关系”。实习时间、实习指导、实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等难以保障。鉴于此“顶岗实习”“脱职培训”的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

二、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在我国实践应用

顶岗实习是在高师院校和农村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双向开展、由高师生顶上因各种原因而缺乏教师的岗位,旨在推动农村薄弱地区教育发展的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置换培养”模式即脱职培训。实习生去农村学校顶替某教师担任相应科目的教学工作,被顶替教师到高师院校参与学习和再教育。

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就是组织师范类高年级学生在学完骨干课程,经过有针对性地系统培训后,到农村基层学校进行半年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考核鉴定合格者记入学分。同时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对被顶岗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和脱产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培训。

三、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的优势

为了全面科学客观了解该模式的优势,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和唐山师范学院参与顶岗实习的10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参与脱职培训的60名幼儿教师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和教师的脱职培训现状。结论是:顶岗实习与脱职培训模式是高师院校、实习生、农村幼儿园、受训教师多方配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共赢”方式。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从教能力。学生在实习学校是全职教师,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实践锻炼。第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感恩心态。顶岗实习深入农村幼儿园教学第一线,在艰苦的农村或远郊的乡镇,条件艰苦,基层师生的生活状态给学生震撼的生命体验。第三,与农村幼儿教师双向交流加深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顶岗实习对高师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无疑是新尝试和探索。第一,促使高校构建“3.5+0.5”人才培养模式并将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施“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养模式。第二,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顶岗实习遵循教师教育规律,促使高校及时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第三,利于深化教学研究。服务基础教育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通过顶岗实习培养优秀师资的同时发挥科研优势,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有效结合。顶岗实习――脱职培训实践模式采用与以往不同的置换方式,即师范生顶替农村教师上课,该教师到高校进行专业学习和再教育。幼儿教师在充实和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又能与高校教师及参与培训的广大教师交流探讨,实现教学经验共享。这一举措在同一时间内实现高师生的职前实践锻炼和农村教师的职后再教育。

四、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对实习生而言,存在实习准备不足的现实情况。首先,专业知识准备欠缺。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五大领域”样样精通,通过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由于平时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教学普遍缺乏创新,尤其是幼儿英语和艺术课程的驾驭能力偏低。其次,心理准备不足。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这种反差使多数实习生不适应。第三,课后缺乏反思与交流。

对高师院校而言,实习生岗前培训力度有待加强,学校指导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对实习生指导出现时间和投入上的矛盾。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反馈没有得到学校教师有效帮助。以上两所学校顶岗实习时间普遍在两个月或三个月左右,其中,前两周安排实习生听课,最后一周进行总结,实际授课时间有限。

对农村幼儿园而言,顶岗实习落实不到位。顶岗实习顾名思义是顶替某教师的岗位进行实习。访谈得知有部分实习生竟然无岗可顶,幼儿园没有按照事先通知为实习生安排岗位。幼儿园指导教师跟进指导不充分,有59%的实习生对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持不满意态度,甚至有19%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指导教师。

五、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有效实施的建议

顶岗实习与脱职培训要经过多方合作,多方交流才能产生良好效果。要切实保障顶岗实习政策长久有效地发展下去,就要凸现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实习生、农村幼儿园、受训教师的密切配合。

首先,在不耽误本岗位工作的同时完成农村幼儿教师轮训,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共赢”性,高度重视工作部署和实施环节的督导。其次,高师院校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做好实习前的集中培训,将顶岗实习准备工作具体化。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实习生也能充分得到锻炼。完善指导教师包实习点制度,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第三,实习生着力提高从教能力,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确保不发生幼儿安全事故。第四,农村幼儿园做好实习生的接纳指导工作,保证实习生有岗可顶。为实习生配备全程指导教师。第五,脱职培训的幼儿教师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认真学习,主动吸收,将更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法带回幼儿园“传经送宝”。

总之,顶岗实习与脱职培训是高师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农村幼儿园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一旦试运行良好,可以尝试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建强,实践的教师教育――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75―77

[2]赖华强,顶岗教育实习问题初探,韶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

[3]索淑艳,张丽艳,我国顶岗支教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

师范类顶岗实习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师能训练 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方向是教师。而教师传播知识水平则取决于其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合理运用水平。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提高其未来为师从教的专业业务素质,在校期间,师范生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即接受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称师能训练[1]。

一、当前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高师院校师范生师能训练一般以大学学习期间的教育见习和毕业前的教育实习为依托,辅之以教师口语训练、三笔字训练、试讲、说课等常规项目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形式相对机械,内容略显空泛,条块分割明显,且又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训练效果差。

1.对师范专业建设重视不足,师能训练有弱化倾向。

师能的高低是师范生能否从事教师工作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一个师范毕业生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获得一个岗位的关键技能。因而师能训练自然成为师范院校的中心教学工作之一。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教事业的发展,为高校扩招和满足所谓市场的要求,老牌师范大学热衷于转型建设综合型大学,新升本的各师范类高校忙于大量增设非师范类新专业。同时,全国各高师院校和其他高校一样,其主要任务是科研工作、学科建没、培养各行各业专门人才,而师能训练和师资培训大都下降成为高师院校日常科研和教学之外的附属任务和工作,师能训练明显弱化。

2.缺乏专业化的师能训练师资队伍,培训者自身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有待提高。

一方面,一些高校由于连年扩招,造成师资短缺,教育实习因缺少指导教师和地点而往往采取“放鸭子式”的分散“顶岗实习”的模式[2]。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师能训练缺乏“课”的理解,至今没有摆正师能训练“课”的位置。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也失去应有的热情,不愿意在这上面投入多大的精力,持应付的态度。教师教学不能联系实际,教学质量下降。而有的专业的教材教法或者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又缺乏专任教师[3],很多教师不愿上这门课,所以只好采取“轮流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更为薄弱。而实训教师认为实训课不同于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课,马虎、敷衍了事的现象时有发生。

3.师能训练缺乏时间保证,实习流于形式。

国内高校师范生师能训练是在以大学学习期间的教育见习和毕业前的教育实习为依托开展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教学期间的某个时间空隙。很多高校安排在大二、大三的某个时间段,比如国庆假期或寒暑假。时间长的一、二个星期,短的只有2―3天。这样安排的弊端一是时间过短。很多学生到见习单位连环境还没适应就回去了;二是接受见习的单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愿意安排相关部门和人员带见习生;三是安排在假期本身就是各教育对口单位休息的时间,无法开展见习。这些都导致很多高校的教育见习流于形式。

师范生毕业前的教育实习表面看时间安排充裕,很多高校都提供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实习期。但事实上一方面现在就业压力大,到了大四,很多毕业生整天忙着做简历,跑人才交流会。不少学生以实习为名,伺机外出找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参与实习的毕业生忙着毕业前的考研。这些客观因素都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主体意识弱,认为实训单位不是自己要就业的工作单位,实习过程中敷衍、应付的现象屡见不鲜。

总之,各方在实训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人力、物力、精力不足,有敷衍的倾向。不少师范生毕业时师能训练达不到合格要求,不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4.缺乏监督、检查、评价机制。

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方式上,很多师范类高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实训方式。一般选择在中小学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开展毕业生校外师能实践性训练。这样做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让毕业生提前进入教育工作的一线,体验教学感受,摸索教学经验,为即将走上教育工作的讲台积累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是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走上教师讲台的最后一次系统性师能实践训练,也是高校实践性师能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4]。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评价机制,这种师能训练模式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由于是校外实训,通常的做法是有实习生的高校、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校等接受实习的单位在共同制定实习计划的基础上,高校全权委托基地单位负责本校学生的实习实训,直至实习期满结束,实习期间一般不参与直接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客观上一方面由于高校近年连年扩招,实习基地在短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实习生,管理压力很大,能提供的实习岗位与参与实习的实习生数量往往有差距,另一方面有些实习基地的学校考虑到自身的升学率,不愿意让毕业生参与课堂教学[5]。结果往往演变为很多学生实习就是到实习单位改改作业,看看晚自习而已。有的学生最后发展为干脆不去,实习结束去盖章走人。委托高校派去的指导老师由于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平时也只能临时性地去检查监督而已。

这种由于教育实习而出现的有管理权的高校因为实习“不能管”,没有管理权,或只有临时管理权的实习基地“管不了或不愿管”,实习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如果再缺乏,教育实习往往就会演化为“放羊式”,实习后的评价也流于形式,大多是高分,没有区分度[6]。

上述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师能训练疲于应付,造成师能训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7]。一些用人学校开始对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出质疑。因此,构建高校师范生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新模式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时代的要求。

二、提高师能训练水平的思路

提高高师院校师范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是个系统性工程,教育实习前的专项技能培养与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各参与方的紧密合作和沟通,对实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和有效监督,教育实习结果的及时总结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进行系统性考虑。

1.明确师能训练在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地位,重新认识师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师范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能之一是培养教师。而高师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因此,高师院校在办学目标上必须把为基础教育服务作为办学之本,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更不能在面向社会,受到“就业至上”压力时,在人才培养“宽口径”的同时,淡化“师范性”的特征,或者在客观上弱化师范技能的训练[8]。也不能在“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共存的办学模式及其教学管理上重心失衡,影响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

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人才构成了中国各级教学机构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决定和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和层次[9]。微观上也是教师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顺利进行职业活动的重要保证,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高师院校在对本校学生进行师能训练时,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三字一画”等单向训练层面,不能把教师职业技能简单地理解为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写得好,普通话说得好就是好教师了。完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动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等系统性训练的有机组合。

2.制定合理、高效、可操作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并给予足够的时间保证。

一个科学、合理、符合高校教学实际且便于操作的师能训练教学计划和方案,是保证师能训练质量和水平的基本要件。训练课程的制定和安排应组织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专家组考察、调研、制定方案,科学合理地进行测评。在师能训练的计划和方案中应包括制定各项素质训练考核标准,使训练规范化、科学化[5]。高师院校在落实师能训练的计划和方案过程中,可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先行制定一个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试行大纲。依照这一试行大纲的要求,在进行一段时期技能训练工作教学后,根据实施试行大纲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并制定正式稿,作为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的依据[8]。

从训练的形式来看,学校要重点抓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绝不能“放羊”。要争取到实习学校的积极配合,争取到实习学校所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的支持[6],有实习时间的保证,避免教育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

3.师能训练应主抓重点,加强考核,实施差异化的分层实训。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有限,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丰富。不可能所有的实训内容都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有些训练内容也不适合进行课程教学。因此实施差异化的分层实训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比如“三字一话”这些传统的教师基本功训练可以学生的自我练习为主,学校定期测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学校应重点抓好学生课堂教学这类综合性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微格教学为例:在微格教学中,对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过程应进行互评;应分解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小步指导;学生分组试讲,指导教师应及时评课;应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观摩,并相互“说课”。

4.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是实现师能训练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个优秀的实践性师能培训方案要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来促进和保证才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贯彻方案的动力和效果。而尤为重要的是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方案贯彻过程中流于形式。

三、提高高师院校师能训练水平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能训练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不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性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课堂内容组织、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管理理念更新和师能训练评价监督等方面入手,整合教育实习前的专项技能训练体系,辅之以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网络化互动和实时监督管理体系,来建立一个符合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类教育实际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课程结构上构建和抓好“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课外实训(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第三课堂)”三元对接的教学模式。

2.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课堂结构上构建和抓好“观摩、备课、实训、评议、小结”五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准备阶段、实训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基本实践性教学阶段的教学模式。

3.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上,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师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师能实践为重要环节、以师能竞赛为必要补充、以网络互动评议为主要监管方式”的师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4.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方式上,构建“大课堂、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大课堂”指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构建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大课堂[5];“开放式”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训方式,特聘中学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师能训练开放式教学。

5.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6.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评议环节中,建立贯穿整个实践环节的师能训练开放式网络评监体系。可以建立一个对高校参与实践的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参与实践的学生和实践单位的学生“四位一体”的开放式网络全程实时动态评价、监督、跟踪系统。高校可以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监督方。把学生微格教学、课内实践、校外实习作为不同实训板块都纳入此师能训练软件系统,让实习单位的老师和学生与高校参与实习的师生可以两两动态互评。

参考文献:

[1][9]洪额.师范教育现存问题浅析及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对策[J].跨世纪,2009,1.

[2]张伟坤.利用专题网站及网络课程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2.

[3]马红云,王小琴.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探讨[J].知识经济,2008,3.

[4]魏饴.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培养模式新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王桂波.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6]刘霄.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探析.教育探索,2007,1.

[7]杨凯.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新模式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师范类顶岗实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办学特色;特色项目;师范院校

作者简介郭 沂(1981—),男,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教育评估。(江西赣州 341000)

本文系赣南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特色研究》(课题号:10kyw16)成果。

办学特色对高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高校自身的角度讲,它是一所高校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从国家的角度讲,各高校特色化发展,可以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参与过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高校里选取了 43所师范院校和评估报告中的“特色项目”材料,通过对其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办学特色形成规律,以期对我国高校在培育和发展办学特色提供一些启示。

一、办学特色内涵

关于特色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有学者认为:特色是学校的传统或长期积累下来的,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工作有积极影响的公认的经验或做法。黄伯云认为:大学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校长将办学特色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方面:长期积累、底蕴厚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效果显著、社会共识、相对稳定、与时俱进。郑金洲认为,所谓办学特色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及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别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本文认为大学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在学校各个层面(物化层、行为层、理念层)都表现出来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区别于其他大学并被社会认可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风貌。

二、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分析

当前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充分阐述了其特色项目的内容,这里仅以收集到的43所师范院校特色项目报告为例,对其材料进行归纳分析。43所师范院校中部属院校5所,省属重点院校10所,地方师范院校28所。

(一)特色项目的数量

43所学校中提炼了三个特色项目的有5所,占学校总数的11.63%,其中部属院校2所,占部属院校总数的40%,省重点1所,占省点院校的10%;地方院校2所,占地方院校的7.14%;二个特色的有25所学校,占学校总数的58.14%;部属院校3所,占部属院校总数的60%;省重点8所,占省点院校的80%;地方院校14所,占地方院校的50%;一个特色项目的有13所,占学校总数的30.23%;其中部属院校0所,省重点1所,占省重点院校的10%;地方院校12所,占地方院校的42.86%。

(二)特色项目的表述与论证结构

从特色项目的主标题表述来看,多数采用两段式结构,“构建”、“促进”、“创新”、“坚持”、“秉承” ?穴“传承”?雪、“牢记”等词用在主标题句首的频率较多,而且每个主标题的表述较长。从特色项目具体内容的论证来看,其结构多数以“历史?穴背景?雪追溯、现实措施、育人成效”的逻辑顺序加以展开。历史追溯主要阐述该特色项目的起源过程或背景,照顾到特色项目是“历史的沉淀”原则;现实措施主要是对目前或近期特色项目在理念、体制、模式、课程、教学或研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行阐述;育人成效主要用在这种特色项目下科研成就、优秀人才培养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材料加以论证。

(三)特色项目的内容

通过分析43所师范院校的评估报告,其特色项目表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教育或服务基础教育的功能或类型定位方面。在43所师范类学校中,其提炼的特色项目中明确提到“教师教育或服务基础教育”词汇的就达25所。如安徽师范大学的“构建‘服务引领型’教师教育,促进安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长春师范学院“坚定不移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福建师范大学的“秉承百年传统,服务基础教育,创新教师教育”等等。

第二,学校的立足或辐射区域地理位置方面。不少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把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或地理位置所延伸的服务地域作为特色项目的重要支撑。43所学校中就有14学校在其特色项目的有用“立足、扎根、植根+区域位置”这样的表述。如安阳师范学院的“依托殷商文化资源”,赣南师范学院的“立足赣南老区,扎根客家摇篮”,玉林师范学院的“立足玉林,面向广西”等等。

第三,学校长期积累传承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或校园文化方面。学校在其特殊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等都是学校的一些鲜明特色。43所学校中有17所学校在这方面提炼了特色项目。特别是一些办学历史长的学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湖南师范大学的“仁爱精神”和“才从才来”的办学方略,如华中师大的“博雅教育”理念,唐山师院的“抗震”精神以、长春师院的“红烛”精神以及赣南师范学院的“精气神”文化等等。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或课程教学微观层面。有些学校通过总结学校在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或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特色项目,43所学校中有12所学校在这方面提炼了特色项目。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的“自主发展型”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科研互动,文理渗透”的育人机制,绵阳师范学院的“三座立交桥”的办学模式,内江师范学院“做中学”的育人模式等等。

第五,学校管理制度、学科研究或专业方面。有的院校把学校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加以提炼当作特色项目,有的学校把学科、研究实力当作特色。43所学校中从管理制度或学科研究方面作为特色项目的只有6所学校。例如,辽宁师范大学的“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贵州师范大学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与石漠化”治理研究等。

三、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一般规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国家,我国政府向来重视师范教育。教师教育相当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母体,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前提与基础。

(一)高扬师范旗帜,以教师教育为己任,立足地方,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形成办学特色

高等师范院校在遭遇世界性范围内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转型以及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和挑战,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条件下;在我国综合性大学与其它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可以开办教育学院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要的课程,参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条件下,依然高扬师范旗帜,以教师教育为己任,立足地方,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形成办学特色。

师范类顶岗实习总结范文6

一、问题的概述

我们认为,高校师范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当顺应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方面是办学规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办学质量的问题。在此,我们侧重就师范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关于师范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我们拟定了如下研究问题:

1. 师范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什么样的定位?

2. 当今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怎样的?

3. 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各课程的教学如何才能适应当今英语基础教学的要求?

4. 如何实施“实践能力培养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了考察培养方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按照一定的研究步骤,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利于师范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提出研究问题,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对目前高校师范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定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毕业生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文献查阅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对师范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了深入了解。就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学院为更好地培养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根据社会对师范英语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特对新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我们把贵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13年以前的培养目标和2014年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发现,其目标定位有了不同的表述,2013年以前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教学的教师以及其他高级英语专门人才”[5]。但从学院毕业生的去向反馈以及社会对师范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表明,其毕业生基本上是以服务中学英语教学为主,因而2014年的培养目标定位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管理专门人才及其他高级英语人才”[6]。

2. 跟踪调查

我们通过对毕业生工作的学校就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进行了跟踪调查,深入了解毕业生在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巡查学生实习的同时,对毕业学生及在岗实习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学校共计省内18所中学,其中市区中学2所、县城中学8所及乡镇中学8所。我们从教学实习及毕业后的教学反馈跟踪调查发现,在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同样存在英语基本技能的问题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就英语基本技能方面存在如下问题:1)英语基本技能不能够灵活运用或不够全面;2)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扎实;3)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出现各种技能或知识性的错误。在教学实践技能方面有如下问题:1)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掌握不够牢固或运用不够灵活;2)对于基本环节(如:组织教学、板书分配、师生互动等)运用不够自然、合理;3)对于提问表述功能和艺术掌握不够扎实等。

3.问卷调查

我们专门对经过一定阶段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培训并经历了一个学期乡镇中学的顶岗教学实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师范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从而对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对师范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1) 调查对象: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贵州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参加顶岗的学生(2010级);(2)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后对自己在专业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的情况;(3) 调查手段:调查问卷;(4) 调查时间:2013年9月至12月;(5) 调查人数:72人。本调查问卷共分16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学习方面的问题。此次调查实发问卷数72份,实收问卷数70份。现将问卷调查结果陈述如下:

从问卷中的16个问题的调查情况来看,被调查学生最突出的选项体现了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从调查的具体情况来看,学生们认为最具突出的方面如下:第一、学生们基本掌握了专业技能,但还需要强化教学实践能力,首先要增强专业基本技能;第二、对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有充分的认识和需求;第三、教学实践能力主要是集中在教学法的课程以及教学试讲、教学实习中获得;第四、缺乏教学科研的经历和能力培养;第五、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有较统一的认识。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按照上述调查的情况来看,要达到和适应社会对英语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师范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就此,我们总结了教学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中逐步实施“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主要内容

实施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师范专业学生进校的四年学习中循序渐进对他们实施全程专业技能培养和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所谓“全程覆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个学期按计划安排教育技能训练,其内容本着循序渐进和从单一到综合技能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二是在一部分专业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口语、泛读等一些综合运用技能课程以及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教学法等一些高年级课程)中进行授课计划的修订,设立一定比例(8 : 2或者7 : 3)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块,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实践能力培养,比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观点的陈述和交流。为了凸显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增设与教学实践技能相关的辅助课程,比如:教师三字一画(一年级)、教学提问艺术(二年级)、语言交际中的技巧与策略(二年级)、专业实践活动设计(二年级)、课堂教学设计(三年级)、教育科学前沿专题(三年级)、教学调研报告(三年级)、教学研究方法基础(三年级)等,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课外活动,英语学习方法研究组(一年级)、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组(二年级)、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组(二年级)、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组(三年级)、教学环节研究组(三年级)、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研究组(三年级)等,从各个方面激活和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出发,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所谓“全程覆盖”,就是从新生入学开始,专业课程实行课堂讲解与分组研讨结合,即实施先讲解后实践的授课模式。任课教师首先讲授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然后将班级分解为小组,专项训练、讨论和总结。每个学生一学期在专业课堂上的实践机会不少于5次。同时,利用电教设备,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全程录像,随后采取回放、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了“综合英语”“口语”等一些基本技能课程,并将尝试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比如:语言学基础、英美文学等),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内容的研讨。我们在上述课程中推行这种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强化教师教育成绩过关

为实现“实践教学全程覆盖”,强化学生的教师素质提高,在四年的本科课程学习中,我们设定了英语师范专业的过关考核内容:

1)计划课程类:英语语音(一年级考核/16学时)、英语口语(二年级考核/36学时)、中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考核/36学时)、中学英语教学方法(三年级考核/36学时);

2)非计划课程类:英语试教(三年级考核)、普通话(毕业以前考核)。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考核,我们希望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和教学实践技能有较大提高,逐步达到教师教育的培养要求。此外,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侧重教学实践能力以及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论文,鼓励学生在教学实习期间收集第一手数据进行相关英语教学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