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课观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课观后感范文1
关键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改;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秋季学期以来,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指导和思政部全体教师以及所有大一新生的努力下,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改革如期逐步实施,并初步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翻转课堂”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及其拓展,课堂展示成为学生热情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重要载体。《基础》课注重知、情、意、信、行的有机协调,旨在促进学生信道仿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基础》课堂教学传统的“师讲生听、师讲生记”,填鸭式满堂灌的单向传授,没有尊重学生对象的内心需求和个性特点,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易遭受学生的冷漠对待甚至逆反抗拒,“翻转课堂”改革对《基础》课来说,融课内课外于一体,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播指导相结合,是“以生为本,强化服务”科学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情景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渗透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灵活实施,也是教学评价过程性、民主性、公正性的鲜明体现,有利于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与流程,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氛围,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帮助学生在自身喜爱的内容与形式中自主建构生成正确理论观点。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思政部全体教师预先对《基础》课程学生学习问题与合理建议进行广泛调研,通过集体钻研“翻转课堂”相关基本理论和成功范例,在“翻转课堂”改革实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理念思路、宗旨目标等方面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同时依托常态务实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对“翻转课堂”改革的宣传动员、题库建设、实施时长、实施步骤、实施形式、评价标准、跟踪反馈、结果运用、资料整理等进行了交流讨论,群策群力,拟定了《基础》课“翻转课堂”改革实施方案书以及各种评价表格;对“翻转课堂”改革实施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学生态度不认真不严肃,学生展示流于表面浅薄、脱离教材、观点倾向偏激、学生评价主观随意、课堂纪律秩序松弛、照本宣科、交叉重复等等问题加强有效调控与及时矫治,切实保障了“翻转课堂”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实效取得。
自本学期《基础》课“翻转课堂”改革实施以来,思政部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受到学生的好评,教师们因此增强了教学效能感。随着课堂艺术性、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的提高,学生们倾心投入、主动参与,立足于自身认知水平与兴趣实际,采用了PPT展示、讨论、辩论、歌曲演唱、音乐舞蹈欣赏、情景剧表演、调研报告、微电影拍摄、观后感分享等多种课堂展示形式,在愉悦享受和深刻感悟的氛围中内化了课程知识理论,在不断反观对照中提升了自身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素质,学生的艺术审美、调查研究、团队制作、课件制作、口才表达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传递正能量,激感共鸣,拂拭心尘干扰,导人向善,固化本心,锤炼坚强意志,强化行为一体化遵守等课程目标宗旨。
参考文献:
[1]张渝江. 翻转课堂变革[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10)
思政课观后感范文2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特点,对其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特点进行深刻剖析,有助于推动对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它是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理论上如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我国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多以灌输为中心,以玄奥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思政课应有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些年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向“社会”的课内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与认同。但是,它们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及优势。与课外实践教学相比,课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大。课内实践教学对经费需求少,对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高校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而不需要兴师动众以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课内实践教学针对性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具体实施环节,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化和活动组织中出现“一窝蜂”现象。
3.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高。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活泼,教师倾注全力进行教学准备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既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可见,探索课内实践教学既必要又迫切,它是目前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极其重要的途径。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既反映了思政课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又满足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既能避免社会实践面临的困境,又能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一)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本质上就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都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如同各个专业有一个课程体系一样,思政课的各门课程也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共同实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那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应该和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实习、实验一样,是检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包括课内实践在内的实践教学本身就应该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把思政课课的理论内容渗透到课内实践教学中,有效践行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激发大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发现、尊重、释放以及完善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实践中的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及早适应社会。可见,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培养综合素质。
(三)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内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合理、新颖、多样、信息量大,教学针对性强。通过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远离生活的偏见,激发大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切身体验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也为学校学风建设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
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课时数(分钟),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大纲内容翔实,实时更新。
(二)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
1.时事评议。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热点,或老师或学生提出。
2.案例评析。选取典型案例,精心设计,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3.专题研讨。设计研讨题目,提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发言稿并发言,教师点评。
4.情景模拟。还原历史场景或者创设特定情境,由学生扮演某种角色,感悟教学内容。
5.主题演讲。师生协商制定演讲主题,学生分组研讨、撰写发言提纲,制作PPT演讲。
6.影视观摩。选择有代表性、经过剪辑的、短小经典的视频,比如历史纪录片、现实国情片。教师设问,学生边看边思考,回答老师提问或写观后感。
此外有教师提问、红歌欣赏、诗词朗诵、拍摄DV、辩论赛、课堂讨论、征文比赛等形式。
(三)建立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教学辅助资料的搜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多元而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计划落实、督促过程实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关键的程序。建立完善的考核评鉴体系是保证课内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评定的具体要求是:重在学生的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效果区分等级。并与理论教学评价相协调。
(五)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思政课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注意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
四、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要发挥实效,需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
思政课观后感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表达思想
作者简介:龚湘(1967-),女,湖南常德人,海口经济学院思政课教学部,副教授。(海南 海口 570203)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19-02
高校思想政治课从“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根据调查特别是从大学生本身感受来看还远远不尽人意。主要问题表现在,仍有部分大学生感觉在教育过程中他们还没有被赋予主人翁地位,因而感觉是被迫接受教育。甚至有人说,思想政治课是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洗脑”而不是让他们用脑,国家想把他们“复制”成它需要的工具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有自我个性的人才。要解决这一严重的偏颇认识并使大学生真正从思想政治课中受益,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大学生表达思想。
一、让大学生表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上,让大学生表达思想绝对不是让他们直接从书本上念读,也不只是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者把别人的话复述一遍。让大学生表达思想应该是面对教学主题经过大学生独立思考(不是听同学提示),用自己的语言(尽量不参考书本)尽可能地把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表述传递出来。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
1.表达最好是自己的真实的
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到大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以及自身的实际也有了诸多的思考,尽管这种观念和思考仍然比较模糊甚至充满迷惑,现在不论是检验大学生的思想还是促进他们的思想,关键就是让他们试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边表达边整合,逐渐形成一个初步完善、比较准确的思想体系。这样的工作首当其冲应该落在思政课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表达,说得好坏都没关系,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就已经很宝贵了。
2.表达可以是通俗的简洁的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会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对于刚开始学习表达自己思想的大学生,表达的不够规范没有关系。关键是通过遣词造句尽量准确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可以是逻辑概括也可以是形象描绘,能够为内容服务就行。让他们尝试着说,边想边说,尽量做到通俗简洁。
3.表达必须是有主题有中心的
在思政课上的大学生思想表达可以是回答教师提问,也可以是向教师提问质疑;可以是讨论问题发表看法,也可以是演讲辩论;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在课前段做,可以在课中间做,也可以在课的最后解决,时机灵活。不论形式如何,都必须围绕一定主题与中心,否则就谈不上某种思想了。
二、让大学生表达思想有什么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对社会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1.让大学生表达思想能够促进他们的主体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首先离不开大学生对自我的思考和把握,而大学生在教学中要获得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必须由教师赋予他们主体性,给予他们相应权利。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有愿望、能力和必要来进行自我思考和表达。再说,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现代教育日益成为一种双主体活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对于教育效果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在教育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也必须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表达是学生的一种主体权利,在思政课上,学生更应该有表达的权利,大学生更不例外。如果只是教师单一讲授,甚至提问这样简单的环节也省略,就完全没有学生的表达了,即使有也只是表示不满的嘀咕声了。从自己思考到自己表达再到自己行动,让大学生表达思想作为连接知行的中间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大学生主体实践的一种形式。
有人主张思政课就是应该用灌输,有的灌输论作为依据。当然,灌输论在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思政课离不开灌输但并不是只有灌输。即使是理论灌输本身也要有学生的回应。如果把灌输当作是思政课的唯一法宝,那我们的课程改革中提及的启发式教育等就完全没有必要了。现实社会对中国传统教育有诸多批判,其中一条“罪状”即直指“灌输式教育”扼杀受教育者创造性。而众所周知,在思政课上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进行注入式满堂灌。学生只有听的机会没有说的权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上政治课一些学生甚至就是为了“听话懂事”而盲目接受灌输以及为应付考试记忆和背诵一些词语和概念。时下一些高校思政课堂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迫接受的上课形式也是明显不受欢迎、缺乏效果的。因此,让大学生自己站出来说话、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显得迫在眉睫。
2.让大学生表达思想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性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应该将大学生的思想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紧密相连。不言而喻,锤炼思维离不开表达。一个普通人也需要经常表达才行,何况接受思想教育的大学生?表达能够综合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再说,“思想政治课”没有“思想”行吗?要让学生有思想不是简单接受别人的就行了,要让他们搭建自己的思想框架、逐步建立自己的思想库。要让大学生关注社会,更需要表达。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诸多实际,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然后才能有自己的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最终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平日我们总是教育青少年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如果他们只有接受信息的资格而没有自己表达的权利,他们怎么会有真正的兴趣?解放思想先要解放表达,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表达与思想的关系。大学教育,也应该引入诉求表达机制,让大学生表达思想可以间接帮助促进高校实行民主管理。要给大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这种表达尤其应从课堂开始。只要大学生能够自主地认清自我同时又积极思考和关心社会问题,有了自主性和积极性,思政课何愁没有效率?何愁他们不能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因而让大学生表达思想是促使思政课教学目的最终实现的最有效途径。
三、让大学生表达些什么思想
由于课程目标和课时的限制,课堂不能搞成学生随意闲聊或大发牢骚、大放厥词的场所。学生表达的内容应有选择,须在符合大纲和教材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教师在重点和难点上必须予以合理引导。
1.原则:明确目标,围绕大纲和教材,结合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
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表达必须围绕大纲和教材然后结合实际,否则整个教学就会得不偿失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思政课教学中,首先一定要把握课程大纲内容和教材的逻辑脉络,把基本理论讲授清楚。这样学生的表达就不是漫无目的、胡说八道。让学生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来思考并展开表达,对关于自我和社会等有关思想作一个整体把握。这是严肃的、全面的、深刻的、带着责任感的表达。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生动向以及社会现实与动态特点,加以很好地引导。这样,理论、道理、知识、能力、素质,都会在思考表达中得到提高。其中重点是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难点是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理解。另外,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还要具体对待和处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电影、图书、杂志、报纸等载体上的最新资料、案例,以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表达。多给予资料激发,多设问、提问,多触及现实问题。学生大可以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必须针对学生从前所学,做好概括衔接。
2.教师引导保证适当的内容
学生由于知识水准不同和认识的偏差,表达思想的内容可能千差万别。教师的课堂设计、组织,教师的信息量、能力水平甚至人格魅力等,对学生表达思想的内容也有影响。对于学生的表达,教师一般不必设置过多的框框或障碍,甚至一般可以不做评论,但遇到原则性的错误必须予以评论和纠正。世界是多元的,但任何时代都有主流,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发现。实际问题需要关注,但基本理论更要学习,特别是要掌握科学理论,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指导我们的实践。当然,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都给不了学生需要的一切正确思想,但是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科学思考和表达,这样他们就能够逐渐提高思想素质,自发地源源不断地给自己思想库输入新鲜内容,逐步建立起自己日益完善的思想体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话要经过大脑,要逐渐学会对自己所说内容负责。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做到严肃认真。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树立一些典型,并着重关注那些特别情况的学生(比如没有兴趣或者担心害怕或者笨嘴拙舌者)加以了解和引导。
四、怎么样让大学生表达思想
1.强化观念,提供机会
在思政课上,教师应该把表达思想当作是学生的权利,当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一个机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给出一个师生互动的时间,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随时保持开放性,给学生机会。比如,教师在讲述中常常设问、反问,自己不马上作答,而让学生作答;在正式提问时更是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不求准不求快,求的是学生真正动起来。同时,教师讲授的语速和节奏要有讲究,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留下时间。
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思考表达才能出真知,有想法比麻木好,有不同的意见总比没意见好,说错了比什么也没说好。好口才是练出来的。没有人是天生的伶牙俐齿;在同学老师面前不怕出丑。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信,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学生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泄气,教师要及时鼓励。
2.悉心组织,因势利导
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组织管理。教学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课堂上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时比其学科水平更重要,特别是在有诸多学生表达的思政课上。首先,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应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独立思考,不看书,不求人;然后,在学生表达过程中及时点拨,不断鼓励。最后,教师要做一定的总结,以便承上启下。且整个教学过程,在让学生表达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保证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形式训练。每个人的思路不一,有直线式、有立体式;速度有异,有的快有的慢;水平不同,有的高有的低。表达的形式不拘:有集体答问,也有个别答问;有台下,有台上;有答问、发言、演讲、辩论、双方或集体讨论;有教师提问,有学生提问;有教师引入话题激起学生反应,有学生观看视频谈观后感,形式多多益善。教师注意调整形式,使其丰富多彩,促进学生思考表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方向,要及时对学生思想和情绪予以引导疏通。不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问题,对于学生的表达,在没有弄清来龙去脉之前不要轻易否定和批判。不要求学生一定马上接受什么,但是教师一定要了解思考,然后加以引导。从求知的角度入手,学习思考,最后得出自己的思想。
3.因材施教,授以技巧
在让学生表达思想时,有的有想法但怕出丑,不敢出声;有的说话时态势怪异,引人发笑;有的胡说八道,不关主题;有的词不达意,南辕北辙;有的则脑袋一片空白或者心潮澎湃、所想太多但狗咬刺猬无法下口。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表达。为了提高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好处,必须因材施教。特别是那些在思想内容上陷入偏执,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理顺思想,纠正那种做事抓不住主旨的不良习惯。甚至还可能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予以适当点拨。
学生要表达好思想,必须注意以下四个环节的技巧:心理、态势、语言、思维。对于没有胆量的学生,教师要多多鼓励和劝导;对于那些说话姿态不好的学生则提醒他们正确的态势;学生有语言问题则强调让他们平日加强基本功训练;至于其思维问题,更要激发他们积累知识、加强训练。当然,每一个方面都不是思想政治课上能够一下子解决的,但教师要将其渗透到具体指导中去。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表达特点不论是形式的还是内容的,教师都要尽量有所把握,及时评点。
在高校思政课上,让大学生表达思想就是让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学生思想表达的内容丰富而有讲究,必须围绕大纲、结合实际,可以为教师引导和掌握,大学生表达思想的方法有章可循,需要一定条件和技巧。特别是,让学生表达思想的意义非同寻常,大学生表达思想是促使教学目的最终实现的最有效途径。教师与其费力不讨好地满堂灌,不如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来,主动求索;学生与其机械地听,麻木不仁地糊涂学,不如主动争取表达的权利与机会。思政课上的这种“互动”比其他什么都重要。师生交心,彼此激励,教学相长;指点现实,激扬文词,完善素质。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王敏.“以生为本”在政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7).
[2]陆国良.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思政课观后感范文4
一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增强教师主导教学的能力,提升其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在实施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和总结者。因此,教师主导教学的能力以及个人的影响力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1增强教师主导教学的能力
教师主导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确保整个教学活动在一个合理、有序的空间中实施,并最终达到一个科学的结果。为此,笔者认为教师主导教学能力的培植应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整个教学活动预先制定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计划,梳理好和本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学生关心的话题;其次,征询学生建议,大致了解学生的问题倾向和价值观取向,并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再次,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合理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适当引导学生在选题范围内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应对突况;最后,做好教学活动的总结工作,评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并给出适当建议,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深入研究此选题。
2提升教师个人影响力
教师个人影响力的培植应从提升教师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这两方面出发,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
在思政课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同时要面对学生的种种疑惑和困惑,因此扎实的学识魅力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条件。学识魅力主要表现为教师内在的知识水平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首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领悟理论知识的内涵,形成厚实的理论功底,并对理论作出正确的解读和延伸;其次,教师本人对理论必须“真信、真懂、真教、真实践”,切实展现理论知识的独特魅力,给学生以真正的思想启迪和心灵荡涤;第三,教师必须形成强烈的涉猎各科文化知识的意识,思政课是融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因此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广泛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有效解答学生种种困惑;第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必须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对理论上或现实的疑难问题能给出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解答,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服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也是保证研究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法宝,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首先,高尚的师德修养。思政课教师不仅是道德的表率,同时也是道德力量的践行者,因此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等有着强烈的道德感召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研究型教学的课堂是温馨的,教师要通过真挚的人文关怀去洞察学生内心世界、感知学生内心的困惑,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见解,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第三,教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将具有重要的意义;[1]第四,教师要具有语言和思想上的活力,善于用幽默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语调、清晰的谈吐、大方的举止,活泼的心智,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知识和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
二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强化学生理论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教学突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性,意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是问题的重要发现者、思考者和解决者。而学生要承担好这一重要角色,就必须呈现出较强的理论思维意识和能力,否则整个教学活动只能在比较低的层面进行,达不到预期效果。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一个原则即其教学重点不在于仅仅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而是着力于结论背后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说,结论背后的东西比结论更为重要,即少讲“是什么”,多讲“为什么”。这就是说需要强化理论思维以及培育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树立问题意识;向学生着力阐述“为什么提出这些观点?依靠什么和怎样形成这些观点?这些观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这些观点有什么影响和作用?把握这些观点有什么用?”等等。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重在知其所以然、所必然。[2]第二,要积极培养学生自觉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让自觉思维成为一种习惯。由此,必须鼓励学生多读书、多了解社会现实、多对现实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多提出自己的见解、多和教师或同学沟通和交流,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得失。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建议学生组织沙龙、论坛等,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这一组织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解放教学思想,转变教学理念
研究型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这和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对融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思政课而言,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塑造。因此,要确保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实施就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第一,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需求,把学生推到教学一线中来,参与教学活动,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间互动的双向教学模式或“群言堂”模式,以此走出课堂教学的话语困境,激活主体意识,回归生活世界。
第二,在教育方式上由传统僵化的知识灌输教育向过程启发教育转变。教师带给学生的不应该仅是“是什么”,而应该是一连串的对“为什么”的根本追问和透彻思维。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实现由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转变。鼓励大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3],并由此通过强烈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之能更科学地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从而让学生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四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选取适当的研究课题或教学内容
虽然研究型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意味着每一章节、每一个专题都必须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这和遵循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规律也是不符的,同时也涉及到教学付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实施研究型教学时,也应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或教学内容,比如:
第一,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理解有难度的研究课题或教学内容,可采用研究型教学。因为,这类研究课题或教学内容靠单纯的理论解释是无法消除学生困惑的,必须让学生自己先把困惑和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的症结阐释出来,老师给予适当分析,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认同感。
第二,和学生利益相关切时代感较强的研究课题或教学内容,可采用研究型教学。因为这类研究课题或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和社会现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切实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探知需求,对他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不回避,充分挖掘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现实教学素材,尽力引起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运用有关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专题模块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严格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因此知识点相对分散的章节就不太适合实行研究型教学,而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适合做专题教学的章节,采用研究型教学既能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同时也能保证互相关联的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
五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研究型教学主张在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传递。而传统单一的、僵化的、缺乏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因此,只有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活力和影响力,并进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积极追求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突出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在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思想共鸣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广泛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把他们的问题意识充分激发出来,并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快乐地进行思考和求知。
其次,要善于采用专题式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点比较突出,知识结构联系比较紧密。专题式教学不仅能有效地组织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同时还能紧密联系实际,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详细的解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第三,应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以及网站、博客、微博等现代网络手段。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灵活地运用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感效果等形式,不仅能将较为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直观化、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而且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站、博客、微博等现代网络沟通手段不仅能及时和了解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而且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较好的教学辅助举措。
六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认真落实实践教学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获取真知是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特点,也是加强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重要要求,因此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去,不仅能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实施实践教学,一方面应利用好课堂,将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手段变为立体的教学方式,即充分调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读书活动、课堂讨论课、博客微博互动、课外学术沙龙、创建理论学习兴趣小组等教学手段的全方位式的教学,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即课外实践,通过选取社会上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亲自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直面社会、直面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对现实的体验感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七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构建科学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评制度,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考核,通过期末一张卷来判定学生分数高低,甚至由此判定学生德育水平高低,可以说极为不合理,不仅会导致考核结果失真,同时也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激励机制,致使学生会把考试当做一种目的,而非一个工具和手段,更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效的评定。由于研究型教学注重鼓励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因此其考评环节不仅要重视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应建立科学的、开放的考评体制。
首先,考核内容上针对性要强。在坚持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注重生活化和现实化,多关注学生的主观世界,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反省和思考相关问题。
其次,考核方式要多元化,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所谓静态的,主要是指书面阐述问题的方式,比如撰写观后感、起草讨论提纲、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所谓动态的,主要是指学生口头的或肢体语言的直接传递,包括现场发言、现场辩论、社会实践等。
第三,注重考核评价的合理性。在实施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无论哪种形式的考评都不能简单地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应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构建弹性评价空间,融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于一体。在此笔者主张引用等级制,不是以分数而是以建议性的文字量化出学生素质拓展的空间和有待提升的空间,以凸显出考评的真正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八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注重教学总结和反思
研究型教学强调对问题的理解要不断深化,要根据实际的变化继续深入研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善于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尽力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客观地研判整个教学过程的得失,加以总结和反思,并就具体的教学现象加以透视,分离出本质的应用范围更广的方法、理念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并加以推广运用。同时,教师也必须深刻认识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只是追求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状态,更重要的在于致力于生成一种教学文化氛围,有效地传递价值观、信念、思想、思维方式等性质的东西。
其次,教师要引导好学生的求知意识和求知行为,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发问、多动脑、多行动,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
第三,为更好地推动研究型教学氛围的形成,教师个体应加强同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建构教师合作文化机制,善于吸收和倾听别人的建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尽力完善研究型教学。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在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切实解决好每一个细节问题,才能保证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求是, 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