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心得

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1

我校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师予以大力支持,还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资源建设、学习评定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科学的研究性学习管理体系。为了配合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我进行了近两年的“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效果显著,学生的进步也很明显。下面以一节具体的信息技术课为例,谈谈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自学”引导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才能内化成自身的经验体系。对小学生如何实施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呢?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采用了“自学”引导法。所谓“自学”引导法,就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但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依据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自学。

举例如下,这是一个通过“自学”引导法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案例。

课题:缤纷的落叶

自学引导:(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究的兴趣(情境:出示一张精美的落叶飘落的幻灯片)。(2)通过给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着重点去自学。(学习目标:让落叶图片飘落的方法;调整动画的顺序。)(3)通过搭建自学平台,引导学生高效地去自学。自学平台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究,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本课的自学平台由四个模块(思考题、自学内容、练习题、小帮手)组成,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还以动画的形式演示,此自学平台的主界面如下。

自学形式:先自学,然后分组合作探究。

自学指导:聘任已经完成自学任务的学生当“小老师”,和教师一起巡视行间,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指导。

用此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每位学生都在这种形式的学习中有很大的收获,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让每个学生有进步”。

通过“设问”研究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上,“设问”研究法是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这里所说的“设问”研究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缤纷的落叶”这一课,在让学生自学的时候,除了要求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目标中所没有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让学生记录在表1中。

从表1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时愉悦的心情。利用此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迁移”研究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课有这样的特点,如果属同一单元,每一课的内容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上节课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完全可以适用下一节课。“迁移”研究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利用已经掌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去自己学习后继的课程。教师可通过出示测试题来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采用这样的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布置“大作业”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

每册的信息技术课都有一个大的单元,主要讲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Word、FrontPage等。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例如,陕教版第六册教材主要讲了PowerPoint的使用,在进行这一册的教学时,我在开学初布置了名为“用PowerPoint制作精美相册”的专题,建议:可以是个人相册、家庭相册、班级相册等;最好把所教的技术和自己发现的技术都用上;可以两个人或三个人合作;时间两个月。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这一专题研究,设计了用于专题研究记录的表2。

采用这样的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合作的精神及创新的意识。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

我认为在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是这样实施研究性学习的:(1)确定研究性专题。兴趣小组活动中的研究专题都从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的热点选定,一般不和课本上的内容重复,如“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用Photoshop进行绘画及图像处理”等。(2)搭建“网络研究性学习”平台,让学生学会利用此平台自己去学习、钻研、探索、创作。我设计的“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网络研究性平台由六个模块(Flash基础教程、Flash互动练习、Flash作品欣赏、Flash学习讨论、Flash资源库、Flash作品)组成。这个平台放在了Internet上,学生不仅可以用课外兴趣小组的时间利用它学习Flash,在家里也可以利用它学习Flash。这个平台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3)要求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每学期创作一件作品,并写出作品说明或创作心得。(4)教师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把优秀的作品放在校园网的主页上。我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始终贯彻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即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表2

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兴趣;主体

研究性学习决不否定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由此看来,学科教学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加深,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知识的联系和运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它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合作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充公开启学生思维为主的研究性课堂。成功的研究性课堂,应如优美的散文,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形散神聚”的关系就是“放”和“收”的关系,教师在组织和指导中首先要把以下权力放给学生,即:学生提问题的权利。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学生合作交流的权利,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权利,学生发表自已意见的权利。那么,如何才能上好研究性课堂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性问题。为此,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审视和反思问题,那些经过同学间的合作或自已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已完成;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但是它能有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很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智的问题同,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且很的问题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使之系统化、醒目化,并将其“导”入研究轨道,其它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可以作为课后探究作业布置下去。其次,在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学习的交接处,需要教师的“导”。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探究出结果,便是,有些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人类的成果,单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一定能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此时,教师就要“巧导妙引”,相机“布道”。有一位姓曾的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就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的导,真正起到了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曾老师首先扫、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类型的小组,有2人组、有3人组、有4人组、有6人组、有8组。上课时,曾老师分给每组一个大苹果作为礼物,并要求各组把苹果平均分给每个组员,学生们拿到苹果后兴高采烈,很快就把苹果平均分开了。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手里拿到的苹果是多少?用数字怎样表示?”孩子们一时傻了眼,都不知该如何表示。曾老师抓住时机稍加点拨;“用图画或符号也行呀。”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几分钟后,学生们的办法出来了;有的用文字写了“一半”;有的画了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涂了一份;有的画了个大苹果平均分成6份,挖掉了一份…….曾老师把这些闪耀着陔子们创造火花的表示法展示法展示给大家,并真诚地说,老师很佩服你们,这些由同学们创造出来的方法的确很令人赞叹。但为了全世界的人都能有一个最简便的统一表示方法,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新的名词――“分数”,像第一小组,把一个苹果分成两份,每人一份,其中一份就用“1/2”来表示;像第六小组,把一个苹果分成八份,每人一份,其中一份就用“1/8”来表示。在这时,教师把“分数”呈现给学生,教学效果的达成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另外,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一时不能将学生的思维纳入一定的轨道,可先来个“迂回指导”,把学生导向一个“岔路口中”,到学生看到那是个死胡同时再把学生“导”回来。上述案例中,当曾老师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可学生“傻了眼“,曾老师没有”强求“学生,”用图画或符号也行呀。“曾老师的一句话,使学生们变得又活跃起来,他们开始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可后来学生发现,自已的办法虽可行,但不如老师教给的办法简洁,再说每人一个表示法也不好使用呀。于是,学生们顺应了新的知识。而这正是曾老师欲擒故纵、迂回指导的结果。

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人们已经进入信息知识时代,计算机的不断普及,教育越来越依靠网络,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初中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投入精力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加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本文从教师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研究了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 打破传统观念,以学生为课程主导

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相对突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来学习,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的思维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抑制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毕竟教师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处理一些计算机操作时,考虑并不是十分全面。因此,在现代的教育中应该打破传统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动手实践,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和帮助,让学生自主完成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学生只有在亲自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操作,比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很多。例如,学习表格制作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演示一次表格制作的步骤,然后给学生一个类似的表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给学生的任务可以适当增加一点难度,使其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支持。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实践,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才能熟悉计算机操作,提高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教师要以一种新的观念来教学,教师只是引路人,不是铺路人,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二、 用问题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很多教师习惯性地将所有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可以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信心。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会限制他们潜力的挖掘与开发,不利于学生大胆创新思维的养成,甚至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认为所有问题都不用去思考,教师会给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会降低,也会慢慢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设置得有弹性,适用于不同阶层的学生,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挑战,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学生一点提示或辅助,让学生享受到挑战的胜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文字输入时,开始学生只学会了将文字逐一用拼音输入,而没有想到可以进行词组输入,教师此时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有没有更快的文字输入方法呢?”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有需要可以小组讨论,如果学生没有想出答案,教师可以引入词组输入,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一组用拼音单个输入,另一组用词组输入。这样的比赛,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己发现问题,认识到词组输入比单个输入更快。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词组输入法,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学生也易于接受和理解。此外,进行小组比赛也是给学生一次文字输入的机会,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新兴课程。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发展,教育也要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转化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问,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雅蓉,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验课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01).

[2]杜娟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1).

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4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拟通过论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如何在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适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 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5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实验;探究型创新学习模式;探索;新课程

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使化学创新式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这种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模式可概括为: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巧妙地安排一些简单易做、色彩鲜明、变化莫测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高一《几种重要的金属》一节的教学,首先演示“水生火”的实验(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然后用滴管滴入2~3滴水,结果蒸发皿中冒出熊熊火焰),学生观看到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既兴奋、又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问。这样巧妙地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愤”、“悱”状态之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创造思维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对学习氯水的成分时可以做如下设计:

(问题)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氯水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再用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你的预测。

(药品)氯水、镁粉、紫色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红纸条等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分小组实施实验,交流结果)

成分 检验方法 现象

H2O

Cl2 闻气味,观颜色 有刺激性气味,淡黄绿色

H+ ①紫色石蕊试液

②镁粉 ①现象.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②现象.有气泡冒出

Cl- AgNO3溶液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通过实验,原来预测的Cl2、H2O、H+、Cl-都能顺利检出,但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氯水中是否含有H+时,出现了先变红后褪色的异常现象。

(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紫色石蕊试液遇氯水先变红后褪色?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学生讨论)有的认为是Cl2,有的认为是Cl2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

(探究实验)(1).在盛有干燥Cl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红纸条。

(2).取2mL蒸馏水,放入一片红纸条。

(3).取2mL氯水,放入一片红纸条。

(结论)氯气与水生成了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ClO。(总结)1.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2.新制氯水中的成分:分子:HClO、H2O、Cl2离子:H+、Cl-、ClO-、OH-这样的设计走出了传统教学一味讲授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并发现新问题进而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考、动手、交流等能力,体验化学的乐趣!

三、不断改进,创新实验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问题讨论,获得比较园满的答案,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学习自觉性必然增强。教师则要再次举例,启导学生进行知识类比,让学生通过联想,形成“新”的发现,得出“新”的规律,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从而确定所需解决的新问题可归属于已有的何类知识的延伸或扩展,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合理迁移。

1、拓展课本实验,培养创新的能力。课本中的实验,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许多实验还“留有余地”,在化学实验总复习时,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改进、完善、拓展,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使之更贴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人教新课标.必修1P68,次氯酸的腿色:取干燥的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各一条,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然后通入Cl2,观察发生的现象。与此版本配套的教参P79建议:所用氯气和有色干布条一定要干燥,为此,从气体发生器出来的气体要经过装有浓H2SO4的洗气瓶,干布条要临时烘干。另外,有色布条的颜色最好自行染上的,可取用白纱布条,用红墨水染成红色,凉干备用。

教材的做法很严谨,但有局限性:1、实验条件要求高,一定要在通风柜中操作,否则Cl2泄漏太多污染很严重。2、实验时间较长,占用课堂时间较多。3、操作繁杂。我的建议是:

用品:一瓶氯气,两根铁丝,一份鲜花,一份干花。

准备工作:1、根据集气瓶的长短截取适宜的两根铁丝,弯好两端(一端用于钩住鲜花,一端用于挂在集气瓶口)。2、花的采撷,学习卤族时正是一品红盛开时节,所以可以采若干新鲜一品红在太阳下暴晒成干花,或在冷暖两用台板上烘干,也可在烘箱或微波炉中烘干备用。烘干的关键是受热均匀,不要让花在受强热时褪色并且要干透,所以日晒最能保持其色泽。鲜花只要用时再采撷即可。当然其他色泽艳丽的鲜花也可,最好是鲜红的,并且干花与鲜花是同一种,实验效果会更好。

操作:将干花与鲜花分别钩在铁丝一端,然后将铁丝放入氯气瓶,上端挂在瓶口壁上,盖上玻璃片。可以明显看到鲜花颜色马上腿去,而干花几乎没有变化。

改进的优点是:(1)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不影响实验效果。(2)、减少了氯气的使用量。极大的减少了氯气对师生的污染。这对实验条件不太好的学校尤为有益。

2、开展方案设计,强化创新的能力。“在化学科学的研究中,科学、合理、周密、巧妙的实验设计,往往能导致化学科学的重大发现”。因此化学实验设计应是中学化学学习的最高目标,实验设计是对我们各项实验技能的综合测试,对培养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程序是:实验课题─设计方案─讨论方案─实验操作─分析评价─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如设计以铝屑为主要原料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首先根据铝的性质设计了下列方案,并通过讨论得这些方案从原理上来讲都是可行的:然后对三种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判断,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答:从操作的方便、试剂的用量等诸方面考虑,方案三最佳)。

实验探究一定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设计,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这样才能探有所得、究有结论。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助于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分析——《云南教育》2011年23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10.

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潜能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更适应生活实际,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本文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着重探讨研究性学习课如何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里所谓的“创新潜能”是指人们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潜在能力。

一、激发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

好奇心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有浓厚的兴趣。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内在动因。它可以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为促进小学生好奇心的发展,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设置矛盾,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情境中探究知识。一方面,教师要以童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说,未知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行为,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那样,“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敢问、敢说、敢动、敢干。另一方面,教师要以精妙的教学设计带学生进入新奇的探究天地。给孩子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这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同样,全新的阅读材料、大量开放式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教师要学会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探索性问题的价值,有时还可以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们的更强的好奇心。如教学《鹅》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余查阅与“鹅”相关的材料,然后扼要回答他们充满好奇心的探究性问题:“鹅吃小鱼和小虾吗”,“为什么天鹅会飞而家鹅不会飞”。遇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作者用‘向天歌’而不用‘向天叫’”等问题,还要和孩子一起寻根究底,绝对不能以一句敷衍“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堵住学生的好奇心。当然,教师的因势利导更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比如当学生问“为什么第一行用了三个‘鹅’字”时,教师最好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归纳出结论:“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到池塘里有许多只鹅”,“因为听到有许多只鹅在叫”等。学生能从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全方位地去考虑问题,其创新潜能昭然易见。

二、丰富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新的必由之路。想象可以使学生打破个人已有经验的狭小圈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知识多方面联系起来,经过整理加工,构成一个完整的新形象。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体验性”,激发和保护学生想象的欲望,引领学生走进一个自我想象空间。一方面,要从多渠道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表象。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依赖于学生脑中已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为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推荐有益的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站来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多开展一些如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来扩宽学生的生活领域,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幻类读物以开阔他们探究和想象的思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情感“复印”教材,构筑自我想象的世界。教材中形神兼备的插图、感人肺腑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了活灵活现的“想象原型”,引导学生沿着教材的轨迹,用情感重现教材,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不知不觉间将学生带入“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的想象王国。如教学《丰碑》一课,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当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认真探究的学生不难想象出“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军需处长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军需处长一定在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战士继续革命,一定会胜利”,“当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一定十分难过:他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我们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学生的想象使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形成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

习惯这里讲的质疑着重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它是学生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心理学认为,怀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敢于质疑的学生往往能辩证地思考,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检查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与行为,不易被他人意见所囿,他们善于比较,善于汲取精华,善于提出自己独到的创新见解。为了形成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权威,改变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的教学质疑、敢于对课本和参考答案质疑、敢于对同学的研究结果质疑,随时列举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展开探讨性的批判。一方面,培养学生疑中求是的习惯。面对质疑,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应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使学生形成由疑而问,由问寻思,由思求索的习惯。如教学《我的战友》一课,对课文的重点句“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也没发出一声”,同学们在探讨之后,常会提出自己的质疑,如“我认为是虚构的,我被火钳烫过一次,我都痛得跳起来,大火在的全身燃烧,他却一动不动,甚至没发出一声,这不合常理”,“火势这么大,烧了那么长时间,身上带了子弹、手榴弹这些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这些质疑正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与学生共同探讨结论:“或许因为知道弹药易爆,才更奋力把子弹和手榴弹压在身体下面,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