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零件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零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零件论文

机械零件论文范文1

所谓精基准,是指在最初几道工序中就加工出来,为后面的工序做好定位、装夹的准备,在后续的加工中,以它为基准对别的部位进行加工。该零件形状复杂,没有规则的面供我们选取,相比较而言,A、B两孔比C、D两孔更适合用精基准,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1)A、B两孔是装配孔(设计基准),这样能使工艺与设计基准重合,符合“基准重合”原则,可以减少尺寸换算,避免因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误差。(2)A、B两孔相对坐标系关系简单,而C、D两孔是空间孔,不易定位、装夹。

2.粗基准的选择与加工

粗基准是用来加工精基准时所用的定位面,它应能保证在以后的加工中各加工面的加工余量均匀,以及在后续加工中定位、夹紧牢固可靠等要求。该零件形状复杂,供加工中装夹压紧的部位几乎没有,另外C、D两孔较长,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可靠的刚性支撑,会发生振刀,影响孔的加工精度,所以在确定零件毛坯状态时必须考虑周全,为以后加工做好准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2所示是最后确定的毛坯状态,主要做了以下两处改动。(1)增加了两处带凸台的E、F面,这样在加工中能够方便压紧零件。(2)增加了四处圆柱凸台F,一是起到扩大定位面的作用,二是辅助压紧时起到支撑的作用。实际加工中,第一步按一定的尺寸把E、F面加工出来,将其作为粗基准,为后续加工做好基准。

3.精基准的加工

完成了粗基准的加工后,第二步是对精基准的加工。加工中以第一步加工的面定位,辅以图3所示的零件中心线和A、B两孔中心平分线,对A、B、C、D四孔进行粗加工。这一步加工极为重要,稍有不慎零件的加工将以失败而告终。为了验证所找的基准线是否准确,加工中应注意观察零件的余量分配是否合理。在毛坯试加工时,如果发现不合适时,可以通过调整尺寸对零件进行拯救性加工。后续加工按以下步骤进行:(1)图3中的A、B、C、D四孔粗加工完成后,零件翻面,以A、B两孔定位将图2中凸台E面上的两孔精加工。(2)以图2中凸台E面上精加工的两孔定位,对零件所有的加工部位进行精加工。(3)最后零件翻面将图2中的E、F共6处凸台去除。

4.结语

机械零件论文范文2

关键词:印刷设备,机械零件,维修

 

引言

在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维修中,发现印刷设备的机械零件故障主要包括以下五种:零件变形、零件腐蚀、零件磨损、零件断裂、零件的配合位置出现偏差。印刷设备出现机械故障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五种现象。如果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配合位置出现偏差,一般将其恢复到原位即可,而对于零件变形、零件腐蚀、零件磨损、零件断裂,就需要使用应急维修技术进行解决。

1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维修特点以及要求

机械零件修复范围包括各种进口、国产高精密模具、曲轴、轧滚、瓦座、印刷机滚筒、柱塞、油缸、油泵、液压马达、缸套、镀铬杆、齿轮键槽、转子轴承、轴承位等所有各种不同材质、不同形状机械零件的断、裂、划伤、磨损、密封、堵漏。论文大全。法兰、管道、阀门等不停车带压密封、堵漏。

修复印刷机械零件的过程中尽量保持零件始终处于常温状态,不变形、不产生内应力、无退火、软化现象;无断、裂的潜在影响;不产生脱落、无硬点、结合强度高,修补处机械性能高,通过选择同材料可满足不同性能的技术要求,要求修复后的印刷机械零件在硬度、耐磨、耐腐蚀都可超过新件。

2 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维修方法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修复工作分为五种,分别为:机械修理法、焊接修理法、粘接修理法、电镀修理法、喷涂修理法。这五种方法都具备一定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可以根据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具体情况,例如,材料性能、形状尺寸和工作精度等,决定机械零件的修复方法。

2.1机械修理法

这种方法是一种最为实用、普遍的方法。当印刷设备的机械零件发生断裂、变形或严重磨损等现象时,通常会采用一些机械方法进行除了,例如重新加工、附加零件、局部变换或铆接等方法。例如,当某个印刷胶印机上的传动齿轮出现个别齿磨损的现象时,可以根据磨损的旧齿轮进行图纸的测绘工作。可以根据图纸进行加工,设计出一个大小尺寸和未被磨损时的齿轮相同的齿轮。然后,再将这个齿轮安装到印刷设备上,使得印刷设备能够进行正常的运转。再举一个例子,通常在胶印机上有一些窜水辊和窜墨辊,由于在窜水辊和窜墨辊的两头,容易受到长期的磨损,如果更换新的窜水辊和窜墨辊,则需要花费更昂贵的价钱。这种情况下,我们可根据原来的窜水辊和窜墨辊的尺寸加工一个与原来一样的轴头,并将其镶人到辊体中,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而且经济实惠地进行了印刷机械的修理。机修人员用的最普遍的应急维修方法就是这种机械修理法。机械修理法可以利用钳工技艺,同时可以通过车、铣、刨、磨、钻等基本的机械加工的工艺手段,进行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修复。

2.2焊接修理法

当机械零件出现断裂或者是较严重的损坏现象时,可以通过电焊的办法进行修理。焊接修理法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焊接修理法包括气焊、电弧焊和钎焊等多种方式。焊接修理法可以对铸铁、碳钢、铝或铜等金属材料进行修理。但是,当采用焊接修理法进行修理时,会产生很高的温度,由于零件的壁是非常薄的,而且细长的零件受热是非常容易变形的,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修理时对精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谨慎处理对于壁薄和细长的零件的维修。

2.3粘接修理法

这种修理法一般可以在机械零件断裂或磨损时使用。有时,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粘接也可以利用粘合剂或化学溶剂来实现。粘接修理法的应用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粘接修理法可以在金属之间,非金属之间或金属和非金属之间进行粘接,这种方法使用的典型的粘合剂包括环氧树脂、聚氨醋,丙烯酸双醋、胶等。在实际的修理过程中,对需粘接零件的表面,必须谨慎处理,应该保持需粘接零件的表面的清洁干燥,同时应该尽量使其粗糙,从而达到增加进行维修时的接触面积的目的。而且,在粘接时,还应该将固化时间考虑在内。例如,曾经我们单位的一台印刷机上的印版滚筒一端的轴承发生走内圈现象,对于其磨损部分,我们就使用了乐泰胶进行填充,由于在这台印刷机器上,有印刷任务必须完成,等着要用,为了争取时间,缩短固化时间,我们采用了添加促进剂并使用电吹风进行加温的办法。最后发现,印刷效果非常好,版面文字非常清晰,网点非常结实。但由于粘接的结合力太差,不能很好地抗冲击,而且抗老化及抗高温的性能也非常差,因此,必须及时购买相关的零件配件或者采用其他办法,使得印刷设备的性能得到提高。论文大全。

2.4电镀修理法

在机械零件出现磨损,并且磨损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通常可以采用电镀修理法进行维修。论文大全。这种方法包括镀铬、镀铜、镀镍等多种形式。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维修,不仅能够使机械零件的原有尺寸得到恢复,而且由于致密的电镀层的表面硬度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使得零件的耐磨性及耐腐蚀性得到了提高。在进行具体的维修过程时,这种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5喷涂修理法

当机械零件磨损量非常大时,使用电镀修理法速度太慢,这时,可以采用喷涂修理法。喷涂修理法就是将喷涂材料加热软化,然后通过高速气流使软化的喷涂材料雾化,再将其喷涂到零件表面,使喷涂材料形成和原材料紧密结合的金属层,最后再经过精加工就能够完成修复。喷涂修理法具有速度比较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喷涂修理法对于1毫米左右磨损量的轴型零件非常方便。但是,在使用喷涂修理法进行维修时容易产生较高的温度,因此,在采用此法进行壁薄或细长杆的零件的修复时,必须特别注意热变形的避免,必须使得零件的整体温度保持在80度以下。

3 结束语

现代印刷设备维修管理工作除了要恢复印刷设备原有的性能之外,而且应该使印刷设备的性能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印刷品的质量。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维修非常重要,应该采用合适的印刷设备维修方法进行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维修。印刷企业的印刷设备维修人员应该掌握一些应急维修方法,维修方法不仅要经济,而且应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才能有利于印刷设备中机械零件的维修的改善以及达到良好的印刷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林涛. 印刷企业生产设备安全管理探讨[J]. 印刷杂志,2008,(11).

[2] 李伟. 如何选择印刷机器维修小工具[J]. 印刷杂志,2007,(05)

[3] 杨志钢. 印刷机UV固化系统[J]. 印刷世界,2005,(03)

机械零件论文范文3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项目化教学设计一、课程定位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是机电工程专业一门必修课程,其先修课程是初等数学,后续课程为: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数控编程及操作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根据岗位不同,主要分研发岗位课程、生产岗位课程,学习期间学生还要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考取技能证书,毕业前要进行顶岗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生通过对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还可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数学支持,为专业问题的解决提供思想方法,所以本课程定位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工作岗位的需求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岗位及能力分析

机电类专业毕业的常见就业岗位是:机械(模具)设计、制造、安装、检测、维护及调试,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与营销等。

机电类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与数学有关的岗位能力有:能够正确选择加工工具与设备(机),能够灵活操作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机),能够正确选择、组装、检修设备的元器件(电),能够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能够对设备状态进行正确判断(综合),企业决策与管理能力(综合)。

机电类专业课程中与数学相关的能力有:刀具角度、零件尺寸的计算能力、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的参数计算能力,会计算机床电流向量,会对零件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等。

三、设计思路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课程设计,就是通过以上分析,提炼出机电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数学能力,以及支撑这类数学能力所需的数学知识,将机电专业应用数学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划分。采用以实际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辅以案例、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学环节采用项目式情境引入――数学新知学习――项目解决导出。整个教学遵从数学课程的基础性、针对性、现代化、互动性和层次性原则。

四、教学目标

(一)通识能力目标

1.具有概念互译能力,能够将机电类概念与数学概念对接;2.具有问题转化能力,会将机电类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3.具有运算能力,能计算出数学模型的解;4.具有回归能力,会将数学解回归成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5.具有迁移能力,会将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迁移成其它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专项能力目标

会利用各类方程对凸轮、齿轮、连杆等机械构件运动轨迹进行描述、分析与计算,会利用微积分对电路、电机的电流、电压等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与计算,会利用微积分计算工程机械中受弯构件的刚度、强度,会利用微积分对机械元件进行设计和性能校核,会用解析几何知识对数控编程中的基点与节点进行选取与计算,会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对加工零件的质量、误差做数据分析。

(三)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函数、三角函数、参数方程、极坐标基本知识,充分理解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概念,熟练进行极限、导数、微积分基本运算,理解常微分方程的概念及求解方法,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空间平面、直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知识。

(四)素质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树立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形成敢于创新的职业习惯,养成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内容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主线,以岗位与专业课程需求的教学项目为引领,构建项目化教学内容。“机电专业应用数学”分为四个教学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机械构件运动轨迹的描述、测量与计算。项目二:机电工程中受弯构件的变形计算,机械元件的设计计算、性能校核和优化设计。项目三:机械零件的绘制、测量及加工计算。项目四:零件测量精度分析。

四个教学项目对应四个教学模块,分别是:初等数学(函数、参数方程、极坐标)、微积分学(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常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和空间角度的计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事件及概率计算、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六、情景设计

在项目四(零件测量精度分析)中采用的情境是:要对一批零件的加工精度进行统计分析,通常首先对每个零件的尺寸进行测量并记录,然后将尺寸划分成数个等长度的区间段,统计各个区间段内的零件数目,最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以每个区间的中点为横坐标,以该区间内的零件数占总零件数的百分比为纵坐标,画出若干个离散点,将这些离散点用光滑曲线连起来,就得到了零件尺寸的正态分布图。由此情境进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的学习。

七、首末次课设计

(一)第一次课设计

环节一: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对机电类专业的认识、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希望从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什么等。

环节二:项目展示

展示机电专业中需要的数学知识,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环节三:课程要求

教师介绍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方式、学习要求,考核标准。

环节四:分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二)最后一次课设计

环节一:谈谈收获

每个学生谈谈本课程的学习收获,老师补充,进行课程总结。

环节二:秀秀实力,分组进行

1.计算交流电路中电阻元件从电源吸收的平均功率

2.用微分方程知识分析机械运动中的阻尼现象及特点。

环节三:评评成果

各小组之间开展互评打分,教师参与评价并进行评分。

八、考核方式

1.学习态度考核:10%。学习态度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

2.完成项目情况考核:30%。包括完成项目过程中表现出的数学互译能力、模型构建能力、计算能力、创新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考试考核:60%。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考查一学期所学基本数学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设计效果

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学习热情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授课内容由原来的单纯数学知识变为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数学知识,因此知识结构由一元变多元,由枯燥变丰富,又因为增加了相应专业课知识,课程改革后对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单一变综合,由闭塞到开放;要从过去以纸上推演、证明为主的数学操作,转变为以专业软件为主进行运算的数学操作。不仅要熟谙数学知识,还要了解机电行业专业知识;不仅要会解决数学问题,还要会发现数学问题。

机械零件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探索

《机械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应用性强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不仅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反映了学生的基础课理论水平及职业技术素质。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长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我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对《机械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调查:“学习成败的诸因素中,有无兴趣占30%。”教育心理学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首先是上好第一节课,收拢学生的心。接着是上好每一节课,除了收拢学生的心以外,还要用知识的力量、老师为人师表的言行去征服和感染学生的心。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与公共基础课程相比,本课程更加结合工程实际;与专业技能课程相比,本课程更具有普遍意义;与其他技能课程相比,本课程更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师在讲授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讲练结合,注重理论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融合。要多注意列举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例子,如在讲平面四杆机构时,列举缝纫机、汽车前窗刮雨器、公交车门的启闭、折叠板凳、折叠推拉门,讲凸轮机构时,列举补鞋机,讲齿轮传动时,列举汽车的变速系统,讲带传动和链传动时,列举缝纫机、自行车和摩托车,讲蜗杆传动时,列举电梯、钓鱼行竿等等,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中所学知识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服务于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感到这门课有学头,而非“没用”。 工程中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去加以解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工程中的问题。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也包括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上述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基本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如组织学生到实习车间和生产企业中去参观,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地结合起来,达到不断深化以及灵活应用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设置“齿轮参数测定”、“各种机械传动和减速器的装拆”、“轴承与齿轮的组合设计”等实训项目,通过实训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确定教学目的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如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适当,那要实现教学的目的仍然是一句空话。教学过程要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法创新,由具体到抽象讲授知识。

4.1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在感到惊讶、疑惑或者兴奋的时候,才能启迪思维,激发智力。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运用相互联系、又容易混淆的事物和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启发效果。比如:机器与机构,构件与零件,链传动与同步带传动,螺纹与蜗杆,零件强度与零件刚度等。

4.2 设置疑点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启发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善于提出问题,会影响学生养成“发现——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设计适当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例如:V带传动中带与带轮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越大越好吗?带轮和圆柱齿轮直径较大设计成腹板式、轮辐式有什么优势?铰链四杆机构中机架与其它三个活动构件有什么位置关系?常见的轴为什么设计阶梯形状?等。设置疑点的方式:自问自答,自己问,稍作停顿,自己回答;师问生答,老师问,引而不发,学生作答;只问不答,问而不答,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4.3 充分运用实物、教具、挂图加强直观性教学力度

机械零件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整合

根据机械行业的从业要求,高职的机械类、近机械类毕业生在从业的过程中,主要是面对实际的机械设备,解决其使用、维护、维修、故障诊断、改造、仿制等过程中一些工程实际问题,因此,要求学生需具备对机械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面临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还需适应岗位变换和职业转向。因此,高职毕业生需要掌握分析实际机械的基本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技术,并用来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需要培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解决工程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对择业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的机械与近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两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独立设课,分开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基于学习基础与能力较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工程力学》中抽象又深奥的理论是难以接受与掌握,花了大力气好不容易弄懂的这些理论,在学《机械设计基础》的时候,针对具体的设计,不是忘记了就是不知道该选用哪些力学原理及计算方法来进行设计计算,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重复讲解。这不仅耗费大量学时,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其结果将导致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丧失了学习兴趣。

因此,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从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出发,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训课时,为此,必须对《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两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一、必须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必需、够用”内容进行课程整合

从整机的角度精选已整合的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的有关内容而成的机械设计基础上的及并融合了“工程力学”等的有关内容,以完善机械设计全过程,并增加了生产现场所需的典型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方面的常识、技能训练或实操方面的内容以及机构创新基础等知识。

经大幅度整合后,一方面,使课程内容不再是“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传统课程的简单合并,而是从理论到应用更具连贯性,更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应工程实际,具体做法是精简,压缩传统和叙述性内容,减少了一些课程上的理论重复,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环节中进行,为课堂教学减轻一些负担;同时内容整合,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机械零件的知识点揉合为一个整体,如理论力学与机械设计中的运动与力的分析,材料力学与机械设计中强度与刚度的计算等内容可进行知识整合串联讲授;另一方面,不再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精简了繁杂的理论分析、公式推导,力求设计方法简明实用,着重突出应用性、实用性。

二、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选择多种教学手段

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进行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尝试。

把课程中典型的机械的设计内容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工作项目,通过师生共同实施每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例如设计家用缝纫机的拆装项目,让学生自己动手,了解缝纫机的基本结构及构件的名称,功用,以及引线、勾线、挑线、送布等四大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对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平面机构的工作原理、机构应用形成感性认识。再由教师将其中涉及的平面机构必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最后由学生自己通过每种机构的组装,试运转,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学习,这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可根据具体的项目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工程力学,机构设计方法进行详细、深入的学习,而不是一定要学完完整的学科知识,这样理论知识的学习,能真正掌握,而且更有用。

另外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进行了改进教学手段的尝试。

大多数高职学生从高中校门直接进入高职院校门,机械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是空白, 毫无感性认识,以往教师用粉笔、黑板、模型、实物、挂图进行教学,由于模型、实物、挂图灵活性差,使用不方便,靠教师仔细地讲解比划来讲授机械零件的结构、作用和传动机构的原理,尽管教师讲得很卖劲,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与教师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距离。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课程整合的少课时教学要求。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内部结构、零件间的相互运动通过多媒体系统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既增强学生的感性熟悉,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机械零件论文范文6

[论文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热处理工艺在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中的作用。

引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金属零件的制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而在金属零件的制造过程中,热处理工作又是提高其制造水平的重要措施。在设计工作中,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某些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而不合理的热处理条件,不仅不会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反而会破坏材料原有的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应根据金属材料成分,准确分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艺的关系,制订合理的热处理的工艺,合理安排工艺流程,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铅、锌、镍、铬、锰等。但用得更多的是它们的合金。金属和合金的内部结构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其二是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金属的性能和原子在空间的排列配置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属的性能就出现差异。

为了得到更好的金属性能,满足制造和使用要求,我们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在不同的介质中冷却,通过改变金属材料表面或内部的显微组织结构来改变其性能,这就是金属材料热处理过程。

不同的热处理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材料性能改变效果,下面从3个方面来说明热处理工艺在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中的作用。

一、提高金属材料的切削性能和加工精度

在各类铸、锻、焊工件的毛坯或半成品金属材料的切削过程中,由于被加工材料、切削刀具和切削条件的不同,金属的变形程度也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光洁度。各种材料的最佳切削性能都对应有一定的硬度范围和金相组织。为了得到最佳切削性能,就要求被加工材料具有合适的组织状态,这就要用到预先热处理。

通过预先热处理,可以消除或减少冶金及热加工过程产生的材料缺陷,并为以后切削加工及热处理准备良好的组织状态,从而保证材料的切削性能、加工精度和减少变形。

举例1:齿坯材料在切削加工中,当齿坯硬度偏低时会产生粘刀现象,在前倾面上形成积屑瘤,使被加工零件的表面光洁度降低。而对齿坯材料进行正火+不完全淬火处理,切屑容易碎裂,形成粘刀的倾向性减少。并随着齿坯硬度的提高,切屑从带状向挤裂状过渡,从而减少了粘刀现象,提高了切削性能。

举例2:铝合金在加工过程中,通常都是先经强化处理(固溶处理+时效;时效),这样可以得到晶粒细小、均匀的组织,比铸态或压力加工状态的切削性能好,不仅改善了切削性能,而且同时提高了机械加工精度。

二、提高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

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指含有裂纹的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裂纹扩展的性能。提高金属断裂韧性的关键是要减少金属晶体中位错,使金属材料中的位错密度下降,从而提高金属强度,而减少金属晶体中位错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细晶强化,其原理是通过细化晶粒使晶界所占比例增高而阻碍位错滑移从而提高材料强韧性。而金属组织的细晶强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金属热处理。

在金属热处理过程中,当冷变形金属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以后,在一定的应力和变形温度的条件下,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积累到足够高的局部位错密度级别,会在变形最剧烈的区域产生新的等轴晶粒来代替原来的变形晶粒,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再结晶晶核的形成与长大都需要原子的扩散,因此必须将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上,足以激活原子,使其能进行迁移时,再结晶过程才能进行。

那么,对于不同的金属材料,我们就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的热处理的温度,来提高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

举例:在SY钢坯料上线切割适当的小圆柱,机加工后,选择在700℃,800℃,900℃、1000℃和1100℃在C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上以5×10-1的变形速率保温30s压缩变形50%,然后在空气中冷至室温,再进行680℃×6hAC(空冷)的退火处理,再将压缩后的试样沿轴向线切割剖开,研磨抛光后用化学物质显示晶粒形貌。实验现象为:在700℃时,扁平的晶粒开始逐渐向等轴晶粒的形状变化。800℃变形的晶粒中等轴晶粒已经有少量出现,但仍然以变形拉长的晶粒为主。在900℃变形开始,晶粒突然变得细小,几乎全部为等轴晶粒,晶粒度达到YBl2级。在900℃以上.晶粒开始长大。因此,对此种钢来说,900℃左右温度进行热处理,可以提高其断裂韧性。

三、减少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

金属材料在拉伸应力和特定腐蚀环境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脆性断裂破坏称为应力腐蚀开裂。大部分引起应力腐蚀开裂的应力是由残余拉应力引起的。残余应力是金属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在加热时,以及加热后冷却处理时,改变了材料内部的组织和性能,同时伴随产生了金属热应力和相变应力。金属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表层和心部的加热及冷却速度(或时间)不一致,由于温差导致材料体积膨胀和收缩不均而产生应力,即热应力。在热应力的作用下,由于冷却时金属表层温度低于心部,收缩表面大于心部而使心部受拉应力:另一方面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组织的变化即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因比容的增大会伴随材料体积的膨胀,材料各部位先后相变,造成体积长大不一致而产生组织应力。组织应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表层受拉应力,心部受压应力,恰好与拉应力相反。金属热处理的热应力和相变应力叠加的结果就是材料中的残余应力,正是其存在造成了应力腐蚀开裂。

举例:金属热处理中,通过控制淬火冷却速度,可以显著地控制淬火裂纹,为了达到淬火的目的,通常必须加速材料在高温段内的冷却速度,并使之超过材料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才能得到马氏体组织。就残余应力而论,这样做由于能增加抵消组织应力作用的热应力值,故能减少工件表面上的拉应力而达到抑制纵裂的目的。

3、结论

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在机械零件制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金属材料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中,如果将切削加工工艺与热处理工艺进行密切配合,将有效地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雷声,齿轮热处理变形的控制.机械工程师.200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