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范文1
2009年9月2日,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1月1日起逐步在全国所有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制度。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数量近130万个,约有4000万从业人员,涉及到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福利机构、文化传播、体育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几乎所有的事业单位职工都对绩效工资给予高度的重视,都期待事业单位新的工资改革方案,大部分事业单位职工都认为实施绩效工资就是“涨工资”。虽然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会有所提升,但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简单地理解为“涨工资”,显然没有真实理解绩效工资的真实内涵。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我们应理性分析。
一、事业单位概述
2004年我国新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对事业单位做了以下定义: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一定执行政府职能的法定单位,其经费来源依靠中央财政拨款,诸如银监会、证监会等;第二类是提供公益的单位,其经费由县级财政保障、省级财政统筹和中央财政补助,例如学校和医院等;第三类是有营利倾向并进行企业运营的单位,其经费由财政和事业单位共同担负,如出版社与演出单位等。
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事业单位承担着某些政府职能。在实施行政管理中,政府往往有许多具体事务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办理。事业单位就是这些专门为政府办理具体事务机构的统称。这些专门的机构与行政机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事业单位是行政机关的派生机构,行政机关确定事业单位的事业范围。因此,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事业大部分都是政府职能的具体和延伸。事业单位的工作好坏直接关系着政府职能的执行和落实。
2、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定义为:与私人产品相对的并且由政府部门提供以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本质上事业单位职责就是提供事业产品,这也是事业单位产生并存在的基础。但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政府行政机关提供的公共产品有所不同,政府行政机关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有效行使国家权力的产物,主要运用于行政管理之中,而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基本主要是运用于服务之中的产物,用来从事具体事务的。
3、事业单位是属于非权力机构。虽然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事业大部分都是政府职能的具体和延伸,但与行政机关不同的是,事业单位不能对某一领域的事务实施行政管理,它不具有公共行政权力。并且事业单位对于行政区划内的其他单位或个人也不拥有任何管理成分的职能,同一类别的事业单位之间也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仅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来提供社会或某地区的一些专业的公共基础服务。
4、事业单位员工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构成。在事业单位中,大部分职工都是专业技术人员,是事业单位员工的主要构成。其中业务骨干基本上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不承担管理者的角色。
二、绩效工资概述
绩效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或群体的工作表现和行为,其直接的工作业绩、劳动成果和最终效益的统一体。绩效既包括个体或群体劳动的工作业绩和直接成果、最终效益,也包括个体或群体在劳动活动中的工作表现和行为。
绩效工资又称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或奖励工资,是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相结合的一种工资制度,它以职工个体的工作岗位为主,岗级根据各个岗位的责任大小、劳动强度以及技术含量等因素来进行确立,根据劳动力价格以及单位的经济效益来确定发放工资的总量,以员工的劳动成果等综合计算需要支付的劳动报酬。目前绩效工资已经被许多企业及多种场合和范畴内广泛采用,特别是在很多企业的销售部门中,常常参照销售业绩等作为衡量销售人员的主要评估指标。绩效工资在很多的经典人力资源著作中,也被当做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常被许多薪酬方面的专家所推崇。然而,绩效工资在部分事业单位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矛盾与困难。在部分已实施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并没有体现出预期的工资激励作用,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缺乏工作热情等现象。
相比企业单位绩效,事业单位的绩效有所不同。经济效益指标的高低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衡量标准。因而,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更多地注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方面的考核。而对于事业单位绩效而言,社会效益的高低则成为其重要的衡量标准。比如医疗机构,其考核绩效主要面对医疗成果、医疗创新等方面;教育单位,其考核绩效主要面对人才输出、教研成果等方面。总之,社会服务工作量和服务行为是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重点。
在事业单位中实施工资制度改革,其目的在于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促进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与传统单一的工资管理方式迥然不同。在事业单位中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1、绩效工资的实施能够进一步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分配制度需要改变之前简单的凭借年资、职称(职务)的高低来确定工资,而是应该实现多种分配方式的工资制度,要反映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绩效工资符合按劳分配的要求,在事业单位工资构成中,绩效工资的设立和规定也是更加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绩效工资改革可以改变之前事业单位僵化的工资分配体制状态,能够促使实现事业单位的分配自主,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竞争意识,产生正向激励的作用,充分激发人员潜力。更加有利于刹住事业单位自我牟利的冲动,从而提供更多高效、优质的社会服务。绩效工资改革一方面能够抑制小部分高收入事业单位乱发津贴补贴的现象,有效地调节和降低他们一些不合理的收入;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大多数收入不高人员的收入。同时,改革也能对公益性组织的逐利动机产生遏制作用,保证公益性组织的公益性回归,起到促进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2、绩效工资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工资的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事业单位改革是一致的。事业单位的职能是提供社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应该更由市场需求提供有关服务,得到市场的合理回报,由于事业单位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它的资源配置必须通过市场进行,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实施监督检查,提供业务指导等服务来规范事业单位分配的良好发展。
3、绩效工资改革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需要。事业单位是为
社会、为人民提供专业公共服务的机构,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也直接体现着国家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实力。然而,现行的工资体制中,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将职工的服务质量、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等与公共服务效率纳入工资考核的范畴,这些因素不与职工的工资直接挂钩,因此导致事业单位员工服务效率不高。绩效工资的实施有利于职工服务意识的提升。另外,对于一些社会急需的基层服务人员,可以提高他们的待遇,避免人才的流失。
4、绩效工资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要。当前,公务员和大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分配制度使得收入与绩效关系甚微,这种工资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关系着社会和谐和稳定。因此,绩效工资改革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和绩效工资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具有活力的激励手段,才会使事业单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更加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三、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早就提出了“绩效工资”的概念,新世纪以来很多事业单位也在工资制度方面按照绩效工资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改革,适当增加了一些绩效相关的激励收入,但这些都是对传统的工资制度的零星的、间接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确立绩效工资制度,与真正的绩效工资距离相差很远。我国事业单位中实施绩效工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混乱的事业单位津补贴取消较有难度。目前,事业单位自收、自建、自发津补贴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事业单位的津补贴中包含住房补贴、交通补贴、过节费、降温费等等,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甚至有的事业单位的津补贴都有两百多项,发到每个人的津补贴也有十几二十项,有的事业单位职工都看不懂自己的工资单上复杂的名目。而要真正实施绩效工资,所有的这些津补贴都将取消,因此这也成为绩效工资改革难以真正推进的障碍。
2、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系的还不完善。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并没有相对完整、成熟的经验,虽然已有一些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了按绩效考核的绩效工资制度,但依然没有相对完善的模式可以借鉴。由于事业单位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事业单位考核机制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标准都是由本单位进行制定,对岗位的设置和分析不全面,岗位职责模糊,所制定的绩效工资体系存在不完善的现象。
3、制定绩效工资方案时没有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缺乏监督。有的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纯属人事部门闭门制定,认为实施绩效工资就是对职工进行考核,无需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没有广泛征求全体职工意见,缺乏监督机制。导致单位内部沟通不顺,决策过程不够透明,绩效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不务实和不客观,容易导致对绩劣者约束欠缺、对绩优者的奖励有限等不良现象,导致职工个人产生抵触情绪。
四、进一步做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建议
1、积极加强对绩效工资的宣传力度,加强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对绩效工资的认识。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绩效工资的相关知识,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绩效工资、讨论绩效工资的氛围,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绩效工资的优越性,消除对绩效工资改革的抵触情绪。尤其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相关政策制定人员,应系统全面地掌握绩效工资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2、应成立绩效工资管理领导小组。通过成立绩效工资管理领导小组,可以更好地确保绩效工资体系的管理与维护。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中的收入再分配方案,牵扯到全体干部职工的利益,因此务必要有一个专门负责绩效工资管理的领导小组,在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绩效工资方案设计、核算发放、分配过程监督、异议处理等各项工作,确保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地进行绩效考核,防止不公平的现象出现,保证绩效工资分配的合理性、权威性和可靠性。
3、建立事业单位内部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首先,应做好岗位设置和岗位分析标准。没有规范的岗位设置,就无法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应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具体岗位进行划分岗位类别,岗位设置应着眼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战略。其次,要为不同类别的岗位分别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应具有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并可适当向重点岗位倾斜。最后,对办公室、工会、团委等一般行政岗位工作的考核指标应采用定性考核指标为主,不宜完全用定量考核指标,绩效考核主要考查工作完成质量、组织管理能力等等,辅以少量定量指标。另外,无论是定性考核指标还是定量考核指标的设置应简洁明了,考核标准应主旨明确,含义清楚,不能随意解释。
4、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首先,绩效考核的最后阶段应积极与广大职工进行反馈面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反馈,让员工充分了解领导对自己的期望,帮助员工充分认识自己的绩效考核结果,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应积极改进,以便在下一次考核中更好地实现绩效目标。员工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向领导反映所处岗位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其次,应建立单位绩效考核档案。绩效考核是对一定阶段内干部职工的工作成绩的成绩单,系统地记载着干部职工的长期以来的一贯表现,通过建立绩效考核档案,可对干部职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能够得到一个员工一份比较全面、客观的真实表现情况,绩效考核档案可作为干部职工职务晋升、薪酬调整、岗位调动、奖励惩罚等的重要依据。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中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对完善全社会的工资收入宏观调控,全面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激发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发挥社会公益功能。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中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来分析,并对进一步做好绩效工资改革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永芝.关于创建法律职业教育“双师型”素质的教师群体的思考[J]才智,2011,(11)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问题;对策
一、绩效工资含义及推行意义
1、绩效工资含义
绩效工资又可称绩效加薪,是以员工个人工作绩效为依托而进行发放的带有一定奖励性质的工资。绩效工资与员工考评相挂钩,综合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绩效考评结果,决定了员工的最终绩效工资金额。
2、绩效工资推行的意义
一是绩效工资制的实行,保证了事业单位员工工资的获取除固定工资外还有一部分是以其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为基础的,实现了多劳多得、奖惩分明的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杠杆作用,建立了公正、公平、合理的事业单位激励和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二是有利于事业单位职能有效的发挥,绩效工资制的实行激发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度,强化了服务意识,社会公共服务效益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更好地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三是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对员工的聘用、绩效考评、工资、激励等方面,使人事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四是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岗位职能的划分。各岗位之间权责明确,有利于岗位之间的相互协调、监督,提高了工作质量和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
1、绩效工资未形成较有效的激励机制
绩效工资实行之后,一些事业单位人员薪酬与原来相比并没有明显增长,挫伤了员工积极性,甚至有些单位将绩效工资当作补贴来发放,并不存在对员工工作的考评,该种情况下的绩效工资改革形同虚设,并没有对员工工作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而仅仅是对工资发放形式进行了转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效果。另外,一些事业单位为了实现以高绩效工资来留住人才的目的,在财政拨款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开始另辟它途来增加单位财政,所获收益作为发放绩效工资的一部分,然而绩效工资本意是为了激励员工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这样反而影响了员工本职工作的完成质量。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如何满足单位发放绩效工资的那部分资金,以形成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成为事业单位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办法
由于每个事业单位所承担的工作职责有所区别,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职能也各不相同,因而很难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绩效评估办法。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形成合理的绩效考核量化指标。事业单位和企业绩效考核有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服务组织,是为实现社会公益目的而存在,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此,对于事业单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无法像企业一样,有实物产生或直接用员工创造的利润额来评定。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对员工的绩效评定多以日常工作表现为依据,但这种考核依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很难形成一个标准的量化体系,但因员工薪酬需与绩效相挂钩,绩效高工资多,绩效差工资少,该种情况下,员工往往会采取办法为自己提高业绩,一些非正常手段就会出现。二是在我国事业单位中多存在知识密集型劳动产业如科研机构、学校等,该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很难拥有准确的考评量化对象,如果单纯的只从学校升学率、科研成果等方面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会导致一些恶性竞争的出现,也无法准确衡量员工在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大小及自身所附带的潜在价值的多少。因而,如何对事业单位绩效进行合理的界定,成为推行绩效工资制的一大难题。
3、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
完善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的配套措施,是绩效工资能够顺利实行的重要保证。若制度设计本身相对较完善,那么对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比较重要,完善实施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措施对于减少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我国事业单位数量大,从业人员数量多,岗位设置量大,岗位设置存在无针对性、适用性不强、可操作性欠缺、岗位重复设置、无用设置等问题,甚至出现因人设岗的现象。在人员配置上,无法科学、合理、有效的针对岗位要求进行人员配置,出现一个岗位配备多名人员的现象,导致大量人员的闲置,有些是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而使工作无法高效完成;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督,致使绩效工资的实行并不能满足员工实现工作绩效同工资报酬成正比的要求,一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多流于形式,没有很好的贯彻,员工对绩效工资的期望减少,种种现象阻碍了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行;三是缺少有效的外部环境支持。员工实现高绩效不仅与自身的认知、能力、工作机会有关,还与是否有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外部资源支持有关,包括物资上的支持以及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的实现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单位本身及其领导机构能否为员工提供实现工作价值的机会,是事业单位员工能力能否真正得到展现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员工绩效考评结果的间接因素。
三、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办法
1、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
一是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单纯的只制定一套标准,要依据各岗位、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制定量化标准,要充分体现公正、公平,并要体现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要以充分发掘出员工工作积极性为目的,员工对工作有较高的热情度、责任感、积极性,才能实现事业单位为社会公众服务,提高社会效益的目的;二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的特殊性,以实现社会公益为目的,因而很难形成具体的量化标准,因而制定出完整的工作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要尽可能细化,明确员工在某一阶段的具体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以计划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这样在对员工的考核过程中就会有比较具体的考核项目;三是将群众满意度作为事业单位员工考核的依据之一,事业单位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那么不同于工厂企业提供的有形产品,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的是公共服务这类的无形产品。因此,公众对其提品的满意与否,才是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好坏的重要依据,因而公众满意度要成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2、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
绩效工资制的推行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制的设置有重大关系,同时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置与事业单位内部岗位设置有重大关系。一是岗位的合理设置应包括规范的岗位等级和岗位聘用制。同时岗位数量、岗位等级、岗位结构等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及自身发挥工作职能的需要。组织绩效要靠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实现,部门绩效由个人绩效组成,因此合理的岗位设置,才能实现事业单位整体的岗位优化组合,才能更好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所在,确立每个岗位在整个单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合理、规范的编定上岗人员,才能实现事业单位良好绩效的获得。二是上岗人员要符合岗位要求,拥有上岗资格。合理的岗位设置,高素质的岗位人员配置,即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实现员工价值,又可避免因岗位混乱,职责不明而造成的岗位设置重叠或岗位缺失现象的出现。三是要科学的评估岗位价值,岗位价值的科学评估对于员工绩效考核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同岗位所发挥的职能不同,在进行员工绩效考核时就会考虑岗位职能、岗位性质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标准,这对于事业单位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有重要的作用。
3、完善绩效工资的分配
一是要明确绩效工资分配原则,坚持做到以绩效为导向的原则,摒弃以资历论英雄的传统,强化对员工能力的重视;二是鼓励员工共同参与,使员工真正了解什么是绩效工资,及实行绩效工资的重要意义,并参考广大员工关于绩效工资制如何更好推行的建议,使绩效工资制的实行得到员工的支持,避免员工消极情绪的产生;三是绩效工资在实行的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事业单位要有规范的绩效工资制实行标准,不能在实行的过程中参杂私人感情。事业单位员工绩效的考核有很多意识形态上的事物,不是能够通过具象的事物来表达的,因此考核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相对就会增加,这就对考核的公正、公平、客观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公正。另外还要保证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开性,增加绩效工资的透明度,这样做一方面是对员工的激励,使员工真正意识到好的绩效一定会有好的回报,每个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对单位绩效工资实行的监督,确保绩效工资的顺利进行;四是要明确绩效工资内容并严格遵循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要求。国家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上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对绩效工资分配在总量上进行调控,在政策上进行指导,而事业单位在遵循国家政策和总控制量的范围内对本单位员工绩效工资进行自主分配。五是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绩效工资实施要与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同时还规定对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工资分配的同时不仅要与工资制改革前的津贴补贴相区别,还要充分考虑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分配要求,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六是在实施绩效工资制时一定要将绩效工资发放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使高绩效员工获得高回报,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发放的合理性、科学性,将绩效工资作为一项激发员工积极性,留住高级人才的重要激励机制之一。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成功实现事业单位改革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绩效工资改革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适应的具体落实办法,使员工认识到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循序渐进,缓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兼顾各方利益。目前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不断努力中,改革一定会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吕海.浅议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J].商业经济,2010(2).
[2]乔碧云.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范文3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 改革
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绩效工资考核指标量化的问题
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考核,最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倘若只是进行数量化的考核,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近些年,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进行了量化,有的居然以、主持课题和获得奖项的多少来衡量老师的绩效,其结果直接导致了学术界的虚假繁荣。同样,如果中小学教师绩效与升学率挂钩,则会出现教师只教考试技巧而忽视素质教育等问题。医疗服务机构如果让医生奖金与其所开药方收入进行挂钩,则会出现医生过度开药、开贵药和过度治疗等问题。相信如此的结果是绩效考核设计者们最不愿看到的,考核指标量化问题亟待突破。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工作细化不足
从操作层面来看,事业单位员工的劳动多属于知识密集型,所以员工的绩效很难量化评价。其不像对技术人员考核那样形成明确的量化指标,更多的是从考核员工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效率着手,特别是对于员工的隐形价值和能力,更不能用定量的方法来考核的。因此,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很难细化量化,给绩效工资的改革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事业单位的员工对绩效工资改革的认识存在欠缺
从观念层面来看,事业单位原有的工资体系制度已深入人心,在岗员工对绩效工资改革可能具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对于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同的人对于绩效工资制度存在不同看法,但基本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认为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就是变相的涨工资;另一种是认为绩效工资是财政部门少发放工资的一种手段。这两种观点看法都是不正确的。
(四)个人绩效工资与团队绩效工资的问题
绩效一般分为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在推行绩效工资时,事业单位这杆天平是向团队绩效倾斜还是倾向于个人绩效,这是一个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通常来说,人们认为绩效工资是针对个人而设计的,并由此断定绩效就应该是个人绩效,这也正好说明了个人绩效是绩效工资的重要基础。然而,现代社会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和技术集成的复杂社会,个人作用在下降,团队作用在上升。现代管理也更重视团队绩效而非个人绩效,把个人绩效融入于团队绩效之中,对绩效良好的部门实行全员奖励,这样既可以调动个人工作积极性,又能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五)实施绩效工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问题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绩效工资实施的前提。拖延四年之久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终于被重新提上议程,尽管制定了改革时间路线图,可是要真正全面深入推行下去将是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们不能一味责怪政策出台太晚,因为事业单位不进行科学分类,绩效工资则永远做不到科学合理。
我们进行绩效考核,不按照事业单位的类别,把其一律当做营利性质的公司来运作管理的话,则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结果。比如高校的后勤部门可以对职工按照工作效率来进行绩效考核,这是比较合理的。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制度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不像企业那样明确化和精细化,但是却可借鉴企业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明确方向,然后努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事业单位的绩效制度:第一,要明确绩效指标,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能定量的指标要定量,不能定量的指标要注重其社会公益性和服务性;第二,确定绩效指标考核的标准,包括未完成、完成和超额完成等;第三,制定好绩效计划,包括个人与单位计划、年中与年度计划等;第四,确立考核主体,包括上级、下级、同事和服务对象等;第五,建立绩效考核反馈机制,尊重被考核者的知情权,帮助其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确立推行“开前门、关后门”策略
“开前门”指的是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而“关后门”是指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发放,两者双管齐下,目的就是要缩小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不合理收入差距。“关后门”的具体做法,是对那些不合法、不合规和不合理的津贴补贴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和整顿,通过撤销、合并与降低等方式来实现。与此同时,财政应该予以有力支持,对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拨足经费,以便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提高效率,真正实现公益服务的目的。因此,只有开大了前门,才能够关死后门,最终解决实施绩效工资和规范津贴补贴的问题。
(三)多元化利用绩效考核结果,综合评价员工绩效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标的考核结果,综合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首先,要重视员工的沟通和反馈,了解员工的工作期望和自身的绩效,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待改进的地方,便于员工能够更好地实现绩效目标。同时,员工通过与领导反馈交流,反映工作中的困难,获得相应问题的指导及必要的资源支持。其次,建立绩效考核档案,作为薪酬调整、职务晋升、岗位调动等衡量依据。
(四)统筹兼顾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
事业单位绩效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又是由若干个体(即个人绩效)有机结合而成的,所以必须统筹兼顾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事业单位不管是个人绩效还是团队绩效,因其公益性的社会属性通常难以量化,所以适宜采用主观与客观评价、定量与定性分析以及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定其绩效。除此之外,确立团队绩效时还应分级,以便在团队内部逐级实施二次甚至多次分配,更好地确保绩效考核的准确性,并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统筹兼顾。
(五)配套实施事业单位四项改革
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不应独立进行,应与事业单位的其他三项改革相结合(即全面实行聘用制、改革财政投入体制、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四位一体,构建一个良性互动的配套系统。全面推行绩效工资改革,既有利于深化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打破铁饭碗,也能进一步推进财政投入改革,因为绩效工资需要相应的财政保障。同时,由于个人的工资是按绩效计算,多劳多得、优质优价,这就直接与个人退休后得到的退休金相关,所以,它还对养老保险改革有推进作用。
三、结束语
在推进事业单位工资绩效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倡导科学的绩效导向。
(作者单位为濮阳市节约用水办公室)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范文4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分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
一、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原因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大体可以分为“参公(即参照公务员)”、“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四类。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单位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具体表现为:①现行的工资水平与各类事业单位的目标不协调、标准较低,没有充分体现事业单位员工的劳动和职业特点,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②工资结构的设计不尽合理、平均主义现象比较严重。③事业单位工资的总额管理缺乏调控,工资的计划和基金管理基本是流于形式。另外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必要的财政和审计监督、税收约束等没有做好,这些会干扰正常的工资分配秩序。④国家财政和国民经济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统一集中的工资制度、工资标准、工资政策导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干预事业单位的权限。而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主体,没有充分的分配自,不能制定和实施单位内部的分配制度。
二、事业单位执行绩效工资的必要性
1、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需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无序和混乱现象已经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
2、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需要。绩效工资在整个岗位绩效工资构成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这次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绩效工资体系是否能够科学建立并有效应用。
3、平衡收入分配关系的需要。在缺乏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单位、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等等都处于一种失控状态,需要通过实施绩效工资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把各方面收入分配关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三、事业单位执行绩效工资制度的原则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一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四是统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应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严格程序,强化监督,实行总量控制。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由当地规范的津补贴和上年度十二月份基本工资及保留的活工资组成,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下达到单位,各单位只能在核定的总量内,按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进行分配。
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事业单位情况复杂,又刚刚实行绩效工资,没有成功的经验积累,也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各方达成共识的绩效评估办法,所以要根据各单位自己的行业特点,制定有利于本行业发展的评估办法很难。
2、考核标准大而笼统,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来考评。这种评语式的考核缺乏客观的衡量尺度,仅仅定出了一般性原则,具体如何分解到定量上,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这必然会掺杂主观因素。
3、量化评价标准把握难的问题。规模大、岗位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要对每个岗位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难度十分大。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容易由于内部沟通不畅或各岗位间平衡难度大而无法做到公平合理,导致绩效工资方案难以实施。
4、可能会造成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收入高的岗位竞争激烈,收入低的岗位无人问津,导致岗位结构变化,影响整个单位事业发展。
五、建立公平和公正的考核和评估办法
1、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办法不能变成简单“计工分”的形式,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在规范事业单位工资、津贴制度的同时,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不同于企业纯为利润,具有公益性,因而,不能用考核企业的办法来考核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能等同于企业的绩效。企业的绩效重在营业收入,事业单位的绩效重在为社会提供专业的、优质的服务,而不能光看效益。服务本身则是一个难以计量的东西。
2、考核办法应该更多关注员工内在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发自内心的对单位的热爱,有发自内心的主人公感觉,有充足的能量,有高度的责任感。如果制定出来的考核和评估办法不合理,同事间进行比较后,“差异过大或不公平”,势必导致单位内部结构的破坏,甚至使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加剧,使得单位员工精神涣散,没有凝聚力,没有工作的积极性,所以绩效考核和评估办法必须经全员参与制订的,大家都认可了的,因此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主动协作,互相帮助,对单位的成长非常有利。
3、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考核小组,由单位员工从各个层级中选出,来制定和执行本单位职工的考核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达到更加符合本行业发展及员工的切身利益
总之,现行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和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具有活力的激励手段,才会使事业单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 改革
事业单位主要是政府为了某种社会公共利益而利用国有资产组织从事科技、卫生、教育、文化等活动的一种社会性质的服务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组织机构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承担着社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对于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党的十中提出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新要求,在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是最重要的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对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历程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随之不断演进。1956~2006年,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已经历了四次:1956年,建立起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1985年,建立起了结构工资制度;1993年,建立起了各种类型的工资制度;2006年,建立起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这些特定的历史阶段,改革后的工资制度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
2006年,事业单位为适应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工资管理模式实行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的制度,国务院常务会于2009年2月正式确立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推行“四个原则”,同时决定了事业单位以“分三步走”的形式实施绩效工资,在补贴津贴规范的基础上实施绩效工资,使绩效工资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以及宏观调控机制日趋完善。此外,国务院于2013年2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分级分类管理以及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制度,从而保障了绩效工资制度的科学合理性。
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中存在的问题
绩效工资主要目的是鼓励职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奖励单位职工超额工作部分或工作绩效突出部分的报酬。它是对职工过去工作行为和所取得成就的认可,其调整主要是根据职工工作的业绩情况而定,通常比较常用的形式包括“个人特别绩效奖”、“绩效加薪”等。
绩效工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激励个人提高绩效促进组织的绩效,激励职工爱岗敬业,以此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实行已有三年多了,虽然在清理规范津补贴、打破收入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建立收入分配制度上,离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分级分类管理、宏观调控的健全制机及工资调整机制的完善的总体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绩效工资总额核定方法过于单一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难题主要在于如何合理确定各个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额。一是全国范围内事业单位众多,又各有自身的特点,国家如何才能根据各行业及各单位的实际状况,确保绩效工资总额的合理性。二是事业单位按照单位的工作实绩及贡献发放绩效工资是其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那么绩效工资的核定也就应充分考虑各单位的实际贡献,干得好总额应该核定得高,干得不好总额应该核定得相对低一点。
而目前绩效工资总额的核定是由同级政府财政、人事部门实行总量控制,根据单位在编在职人员的岗位设定相应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再按照 7:3 或 6:4 的比例换算出相对应的奖励性绩效工资, 对于同一系统的不同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取决于其在编在职人员的职务、职称、人数等,而与该单位的单位特点、提供的公益的工作量、业务量等无关。
(二)绩效考核的落后
事业单位建立绩效工资制度后,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根据其自身性质、收支情况及经费来源的实际情况对绩效考核按照所规定的考核办法进行了合理分配,搞活单位内部的分配是其最终目的。由于绩效评估机制缺乏科学合理性,没有明确划分考核等次,再加上采用的考核形式还仅限于年度考核的形式,在绩效工资评估上没有相关的规范及标准,而导致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缺少标准的衡量尺度,从而加大了绩效工资评定的难度,使之无法真正发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
同时,由于事业单位职工人员身份呈现多样性,在编制数额有限的情况下,使大多数外聘人员没有事业编制,但这部分人员依然从事着与有编制人员相同的工作,其工作量及压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由于仅有有事业编制的职工人员才能享受当前单位改革后的绩效工资制度,而没有编制外聘的职工人员不能享受,从而导致了同岗位不同薪酬的问题出现。而有事业编制的一部分职工,由于在编制人事关系上受到了一定的束缚,虽然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工资待遇。正是由于这种身份和岗位不匹配的现象,而无法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职工的专业技术和工作能力,在职工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升的情况下,也就导致了在改革绩效工资制度过程中困难重重。
三、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几个思路
(一)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额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核心是它所提供的社会公益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应根据其所提供的公益服务来进行。 要求政府应加快事业单位分级分类工作,尽快分清种类,明确各级各类单位的公益服务目标和要求,按照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单位,给予不同的绩效工资核定方法和管理方式, 并建立绩效工资总额的正常增长机制。
(二)合理确定绩效工资中的保障和激励的比例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有个公平理论提到,一个人作出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到报酬的绝对量,而且更加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他会通过种种方法来比较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他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在绩效指标设计合理和考核程序公正的前提之下,应当减小“保障:奖励”在绩效工资中所占的比重。对绩效好的职工进行奖励,对绩效不良者进行处罚,使报酬和付出能更匹配,真正反映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程度、承担风险的大小和工作量的多少,合理拉开不同绩效水平职工的收入差距,真正建立一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体制。
(三)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制度的日趋完善,目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在设计上体现出了较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已完全打破了过去那种“平均主义”现象。对此,事业单位为保障科学绩效考核指标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在实施绩效工资时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及稳慎推进的原则,并结合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使考评制度更加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此外,事业单位为搞活用办制度,应及时转变以往的用人机制,以健全的岗位管理制度为建立人事管理制度的重点,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做到权责清晰、科学分类、监管有力等。要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还应确保职工管理制度、考评制度以及监管制度的科学合理,进而才能有效支撑事业单位的考评制度和监督管理战略。
参考文献:
[1]李克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利弊及创新之我见.中国外资,2012,3
[2]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踏入深水区.中国经济周刊,2011,(24)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绩效工资
一、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956年以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供给制与工资制并行的分配制度。1956年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之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以职务等级为基础的工资制度。在这一分配体制下,员工薪酬水平与其绩效水平完全没有挂钩,平均主义严重,分配制度并没有起到员工激励的作用。1985年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正式将奖励工资纳入到工资体系当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龄工资仍是决定员工所得的关键因素之一,薪酬制度与员工业绩的关联仍然欠缺。1993年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关注的是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性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差别化。此次改革后,员工职务与工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所得,绩效在薪酬体系中的作用仍不明显。
由我国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现状可以看出,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制度缺少一定活力,薪酬水平并不能客观地体现员工的工作绩效,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事业单位整体效率与业绩水平,必须将绩效工资作为职务与工龄之外的另一重要因素,加入到员工工资评价体系之中。
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内涵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组合工资制的一种,它结合了岗位工资制与绩效工资制的特点,使得员工的分配水平既反映了岗位本身的特点与技能要求,也反映了员工参与工作的热情与实际工作能力。
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岗位绩效工资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其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是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
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员工的实绩和贡献,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自主分配。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很好地结合了岗位工资制与绩效工资制的特点,既客观地融合了不同岗位对于技能要求的差别,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员工真实工作绩效水平,从而公平、公正地反映了员工应得的报酬。更重要的是,将员工工资水平与员工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这种工资制度植根于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其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的决定仍然依照现行标准而定,使得改革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
三、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1.完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
在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保证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公平合理的前提条件;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员工实行恰当的薪酬激励,提高员工与组织的绩效水平,也即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员工绩效评估体系而体现出来的。
在我国过去的工资制度下,由于员工绩效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并未与物质上的激励挂钩,许多事业单位都未能建立一套全面、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在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后,对于员工绩效评估体系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并健全这一绩效评估体系,将是在基层事业单位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难点之一。为克服这一难点,应广泛开展事业单位领导与劳动工资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建立沟通平台促进相互间信息的交流,同时开展改革最佳实践的表彰、经验介绍与学习活动。完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必将作为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2.循序渐进,处理好效率与公平
在事业单位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应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到每个单位的具体情况,并在改革前做好准备,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比如通过在单位中展开绩效工资制度好处的宣传、与单位中有影响力的员工及老员工谈话、让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绩效评估标准的制定中来等,使得员工能够正确理解改革的目的,促进改革顺利进行。同时,绩效工资的评定与发放要努力做到公开透明。
在改革中还需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特别是在绩效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条件下,员工间的收入差距不宜拉的太大。设计薪酬体系是仍应从“按劳分配”的原则出发,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组织绩效最大化作为出发点。
3.进一步推进岗位工资评价体系
虽然此次改革的重点是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但岗位工资制度的完善也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改革的初期,岗位工资在决定事业单位员工收入仍具有相当的比重。我国现行的岗位工资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待完善之处。各事业单位应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通过对各个岗位职责、要求、劳动强度、技能与经验要求的客观评价,科学合理地评价不同岗位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岗位工资不断完善。这也将是今后改革不可忽略的重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