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测量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差测量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差测量实训总结

公差测量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形位公差教学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与机械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是联接设计课和制造课的纽带!它使学生获得从事机械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公差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专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它涉及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两个范畴,它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4多1强”,即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实践性强,在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

《形位公差》是《公差》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抽象难理解,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生产实践知识来开展教学,并且形位公差的选用与零件工作条件密切相关,而学生缺乏感性知识,这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下面是本人在形位公差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以供同行切磋。

一、讲解专业术语时,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

在形位公差的“作用尺寸”的教学中,由于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可以先讲概念,再准备一段长度相同,直径相同的塑料材质的孔和轴,此孔和轴是间隙配合装配。先让同学测量出孔和轴的尺寸并写在黑板上,并提问学生是否满足轴比孔小就能间隙装配, 等学生理解并答“是”后, 然后再将轴弯曲。显然, 此时孔与轴的直径没有改变, 但轴再不能装到孔里了。由此,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要将此弯曲轴装到孔里面有什么方法? 此问题一出,学生即刻讨论开了, 答案五花八门。最后由老师总结:轴形状不变,能与此轴装配的最小孔是多大? 让学生讨论后,再到黑板上画出能装配的理论孔,由此总结出何为作用尺寸。这样的开场白, 使学生从不知向知,向理解知识本质及作用迈进一步,引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精彩生动,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讲解完专业术语和名词解释之后,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来让学生作配套习题册的相应内容,达到加深和巩固的目的。由于很多术语的定义环环相扣,前一个术语的定义是下一个术语的基本条件,只要有序进行,难题一定迎刃而解。

二、讲形位公差带时,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形位公差带又是形位公差教学的难点,抽象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只有能够描述出形位公差带,才能理解并体会到形位精度设计的内涵及检验的依据。

形位公差项目符号及特征直接反映在每一张零件图和装配图上,它已经将文字说明完全转化为图形标注说明,读图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这一章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图。以直线度公差为例,我先展示图纸,布置识读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接着,我讲解直线度基本概念,分三种情况,有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每种都配以例图,再通过生动的FLASH动画描述出其公差带要求。注意,教师在语言组织上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语言可以从通俗易懂过渡到规范专业。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直线度有几种公差带,并通过课堂练习图(给一个同样的轴,但有三种不同的直线度要求),来让学生来识图并回答问题,通过这样不断读图对所学知识巩固和强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较易理解。

三、讲公差原则时,用图形分析法、列表对比法相结合加以讲解,使学生容易接受

公差原则也是形位公差的教学重点的难点,给学生讲清公差原则就是为了处理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位置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而确立的原则。公差原则有独立原则和相关要求,相关要求主要分为包容要求和最大实体要求。那么,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学生掌握了重要的概念后,再给出公差原则的定义,在讲解定义时要求抓住长话中三个关键字:边界、偏离、补偿,其实相关原则就是一种补偿关系,当实际尺寸偏离了最大实体尺寸时,允许将偏离值1:1补偿给形位误差,但作用尺寸不能超过边界尺寸。

对独立原则、包容原则和最大实体原则分别举例图1分析:

图1

最后通过表格做对比总结,可以让学生上来填写表1相应内容以巩固知识。

表1

在分析过程中还可用动态公差图来帮助学生明白包容原则和最大实体原则实际是一种1:1的补偿关系。

讲包容原则时用生动的动画播放来帮助学生理解,非常形象直观。当实际尺寸做到最大实体尺寸时,零件身上不允许有一点的形状误差,这是因为它规定零件的边界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的原因,否则这个零件就是一个废品了。如图2所示

图2

通过以上的绘图与分析,及运用表格对比,各种公差原则的内容显得更有条理性,授课内容简洁凝炼、系统性好,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四、讲形位公差检测时,让实践课与理论课结合。

按照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形位公差的检测因实践性操作性太强,在课堂上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应以具体工程零件为载体,教室与实训室合一,在公差实训室里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但是由于我校实习训设备和场地缺乏,所以我们安排了一次校外实践教学。重庆市永川区某机械厂是我校的实习基地,机加工能力较强,是国家一级计量单位。教师先给学生讲明实践的任务、目的,再到实习基地参观实践各种机械零件精度的检测过程,由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车间,并亲自看到在工厂中如何检测轴跳动、圆度、平面度、平行度等常见项目,甚至自己也可以动手操作一下,对测量仪器进行调试,检测,明白是什么仪器,用来检测何种误差,此误差对零件使用有什么影响等。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理论课上所描述公差带的四要素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中的形象教学方法探讨[J],汤北就,科技信息,2008 年第22 期

公差测量实训总结范文2

The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changeability and Foundation of Measurement Technology"

JING Xiurun, WANG Wei, CHEN Xinm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The course, "Interchangeability and Foundation of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tudying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or nearly it.in fact, it is a basic required course. So case-type teaching method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o adapt to it by teaching straightaway case instead of the original hard to understand in the textbook.Interest in learning this course of students is inspired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improved greatly.

Keywords: case-type teaching method; "Interchangeability and Foundation of Measurement Technology" ;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类及近机类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讲授该课程时,不仅要搞好理论性教学,而且要积极实施实践教学,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将复杂难懂的抽象概念,用生产生活中的??例加以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艺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中案例式教学法的意义

为什么很多机械类毕业生工作多年后,仍然遗憾这门课“没有学好”?是老师没有教好还是学生没有学好?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授课时偏重于灌输理论知识;二是学生缺乏实践的锻炼,对教师的讲授不能很好地领悟,导致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甚至不解,对这门课缺乏兴趣,其结果是学生在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不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错漏较多。案例式教学法力求突破以往的“满堂灌”,做到关键概念必有一个生产生活实例,甚至多个实例,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同时适当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丰富课堂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精挑、精选、精讲案例

(1)引入生活实例。以本课程的主线“公差”这一概念为例,课本有多处定义,一个是“零件几何参数误差的允许范围”,一个是“上偏差减去下偏差得到的代数值”。这样的定义,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里引入了一个实例:某同学身高1.73米,体检(课本概念“测量”)过程中有时候测得的身高值为最大1.75米,有时候为最小1.72米,可以表示为1.73+0.02-0.01,那么1.75米就是最大极限尺寸,1.72米就是最小极限尺寸,+0.02和-0.01分别是上偏差和下偏差。公差就是最大的极限尺寸减去最小极限尺寸,也可以是上偏差减去下偏差得到的差值。而1.73米是该同学多次测量得到的平均值,是他心目中的“真值”,也是课本概念“基本尺寸”。实际工作中,常常用平均值代替真值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测量的次数越多,平均值越接近真值。这样的案例讲解,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课堂上回报给老师的是点头的满足的笑容。

(2)引入工厂实例。对于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三种配合关系(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的讲解,学生把概念记住了,但是疑问还是很多,尤其是过盈配合,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时,认为用铁锤使劲砸才可以装配,那么引入工厂概念“松配合、一般配合、紧配合”,与课本上三种概念对应。对于间隙配合,只要用手拍,就可以装配;对于过渡配合,用橡皮锤或木头锤砸几下,就可以装配;而过盈配合必须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把孔加热或者把轴冷却,传统的方法是把带孔件放在油锅里加热,俗称“下油锅”,现在一般用生产线旁边的高频加热炉把带孔件加热即可。于是,对应这三种配合概念,同学们用装配中的“轻轻拍、锤子打、下油锅”记住了三种配合关系,既生动又形象。

(3)引入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实例。将学生课外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工程实训、挑战杯中易错易漏的知识点,收集整理,拿到课堂上讲解,效果非常好。以本课程知识点表面粗糙度的标注为例,学生在工程实训中委托某工厂加工长度不足10厘米的阶梯轴,两端轴颈处标注了Ra1.6的表面粗糙度符号,而中间尺寸段没有标注,工人师傅加工后,没有车加工中间尺寸段,从实物一眼就可以看出中间段与轴两端的外圆柱面不同心,学生觉得工人师傅处理不当,当仔细检查发现图纸没有标注未注的其余表面粗糙度,显然不符合国家机械制图标准规范,工人师傅按不加工处理也无可厚非。实训中指导学生,把住了“问题图纸”的“脉”,学生“服气”。而课堂上这样的实例,学生上课时听得非常专注、认真。

3 让学生动起手来

(1)巧借道具,达成教学效果。以比较测量法的讲解为例,离开了实训基地、离开了实验室,课堂上怎么让学生动手测量?以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几何公差中的直线度为例,在讲解了直线度的概念及其公差带特征后,学生对比较法测直线度似懂非懂。这时候要求学生拿起课本,闭着一只眼睛对着课本的棱角,看看这条棱角线是不是直线,进而提出问题:用眼睛测直线度这种方法是否不科学呢?有的学生回答说科学,有的学生回答说不科学。实际上这种测量方法是科学的,其实质就是把实际的书本的棱角线与直线传播的光线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工厂实践中称为“目测法”。再配合讲解生活中“鲁班”师傅做家具时用眼睛测平面度,用“光隙法”配合直角尺测木料的90?敖牵约敖ㄖと擞玫跸唔冉ǜ呗ゴ笙茫浴氨冉喜饬糠ā本突腥淮笪蛄恕?

(2)适当增加习题课,巩固教学成果。高考走过来的大学生,对高中的“三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的?W习方法还是有“情结”的。适当的增加单独的“习题课”,以及让学生独立作业,互相讨论的课堂作业,学生很乐意上这样的课,因此对教学还是很有帮助的。在本课程近两年的教学中,每学期增加了四节习题课,一是对平时作业点评;二是讲解涉及计算性的典型例题,如数理统计分析、公差带的求解以及配合性质的判断等;三是讲解实战题,比如配合公差、几何公差以及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内外圆锥角度测量后的角度推算等等;四是在每节课后适当设置思考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

(1)精选教材。通过课前精选,各年级试用,找到一本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对教学非常有益。我们先后引进试用多种版本教材,最后选用某出版社的教材,基本上满足了教学需要。

(2)课时分层次,考核多元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适时调整了课时以及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平时成绩在结业成绩中的比重,表1是最近4年的统计情况。通过不断摸索方法、总结经验,达到教学不放松,考试严要求,学生有收获的教学目的。

公差测量实训总结范文3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机械行业相关的专业或工种几乎都能用到本课程的知识,从事机械加工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应该掌握公差配合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检测技能。

而几何公差又是该课程的关键知识,它是评定产品质量的技术指标之一,本项目知识在教学中和实际生产有着密切关联,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能正确的识读图纸中几何公差项目的含义,掌握零件几何误差的检测方法是从事机械零件加工人员、质检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然而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初学者来讲有一定难度,如果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式,比较枯燥,教师不仅上课费力,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难以掌握重点知识,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在讲解几何公差带代号组成及其标注形式时,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以学校工厂或是企业的图样、机械零件为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了解几何公差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测量零件几何误差是否达到图样要求。

一、课前准备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1.备课

首先,熟悉教材内容,并理解教材的难度,掌握相关知识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知识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心里有底;其次,结合该课程教学大纲,弄清楚几何公差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目的;最后,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等。

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充分了解零件的功能要求,还要考虑各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连贯性及技能训练的递进性。

笔者学院学生在学习公差课程之前的实践课程为钳工实训,仅对钳工的操作步骤比较熟悉,而对所用教材中提到的其他实例接触较少,无法了解其公差设计思路。针对这种情况,在几何公差项目教学时采用的教学任务就要从学生加工过的简单零件入手,结合图样,使学生能够调动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学习。

2.课前的准备工作

几何公差项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识读图样中几何公差的含义,学会标注几何公差,理解几何公差的选择原则,会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机械零件进行几何误差检测,能正确使用指示表、平板、角尺、偏摆仪、V型铁、厚薄规等量具和量仪。

课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有:①设计好教学任务,选择合适图样让学生学会识读。②根据学生分组数,准备相应数量的被测工件;准备量具和量仪:百分表、平板、表架、厚薄规、直角尺、偏摆仪、V型铁等。

二、教学过程

下面以“对称度公差及误差的检测”内容来说明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教师只起辅助作用,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步骤组织教学,做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真正的衔接。

1.给学生布置本次课任务

如图1所示,请学生识读图1中的对称度公差;测出该零件的对称度误差,并判断零件的对称度是否合格。

2.学生收集资料

为了完成本次任务,学生必须掌握对称度公差的概念、公差带的形状及误差的检测方法,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教材、教学参考书、对称度误差检测视频等资料获取。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然后汇集各自找到的资料,各小组之间也可以展示自己组收集到的资料,相互交流。

3.学生制订任务实施计划

(1)制订工作计划。各组落实工作任务到人,分配完成各个目标知识点所需时间。比如认识对称度公差标注的含义、识读图中对称度公差要求、分析对称度公差的基准、对称度误差的检测等。

(2)确定对称度误差检测所需器具。详细写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讨论确定实验所需工量具。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并在自己负责的环节签字。

4.任务实施

(1)识读对称度公差。

一是能读懂对称度公差框格。该几何公差表示对称度公差要求,指引线的箭头与槽尺寸线对齐,表示被测要素为中心要素,是槽40mm的中心平面。 二是分析对称度公差。三是分析基准。基准为A,基准和零件宽160mm的尺寸线对齐,基准要素为中心要素,是零件的中心线。把对称度标注和基准结合起来看,该标注的含义是尺寸为40mm槽的中心平面对零件中心线的对称度公差为0.02mm。

(2)分析测量所需工、量具。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制订的测量计划,选择所需的工具和量具,并摆放在自己桌面上。

(3)写出具体测量步骤。

(4)用百分表测量对称度误差,并撰写实验报告。

5.展示测量结果

(1)各小组委派组员叙述本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说出在检测过程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展示自己组的测量结果。

(2)小组之间互评。各小组展示测量结果时,所有学生要认真听,指出各个小组测量过程的优缺点。

(3)教师对各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教师在点评时,一方面指出学生在测量过程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解决及实施方案,并指出在以后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最后,教师总结本次测量对称度误差的完成情况,对接下来的任务做简单的说明。要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为下次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让学生写出学习心得。

三、小结

公差测量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互换性;教学改革;实践;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王建彬(1982-),男,安徽临泉人,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朱协彬(1964-),男,安徽濉溪人,安徽安琥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机械与材料工程实习实训基地”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05-0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工科院校中机械类各专业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在机制专业学科基础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介绍几何量的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大块的内容,是联系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基础课学习到专业课学习的重要过渡,对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该课程内容抽象、知识点更新快、概念多且不易理解,再加上随着培养计划的调整,学时数大幅缩减,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1,2]如何把握教学要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任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安徽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重点不突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国家标准作为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标的更新很快,而现有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内容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2,3]一些教师对教科书的习惯性依赖,忽略了相应知识点的更新,使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再加上该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课时少,现有教材多按40~50学时编写,而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数只有32学时(含有6学时实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多数任课教师头疼的问题。

2.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脱节

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制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了生产实践的应用分析,且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只能掌握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很难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之中,也很难把本课程的知识点与该专业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理顺,造成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欠缺。[1,3]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古板

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多是由青年教师承担,因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够针对学生情况分析消化教学内容,采用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且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传统的黑板教学作用,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氛围不活跃,学生上课睡觉甚至缺课的现象。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1.理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核心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设计内容多、范围广,要想较好地解决学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只有理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突出核心内容,让师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学的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以精度设计为主线,以误差检测为手段,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以实例应用为方法,以技术提高为趋势,把公差原则作为突破口,理清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关系,重点阐述极限与配合、尺寸公差的检测、几何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并把后续的应用如滚动轴承、圆锥和角度、键联接、螺纹和齿轮的公差检测作为实例融入到前述知识点,逐步分析,分层次讲解。[2-4]同时以国家最新颁布的标准为依据,对近五年改动较大的国家新旧标准对照比较,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从应用的角度讲述标准的内容,在应用中渗透原理,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讲重点内容,注重核心概念的提炼,比如互换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从概念中把握核心,如何实现互换性要遵循装配的要点,做到装配前不挑,任选;装配中不调,不调整或修配;装配后能满足要求。只有同时满足这三条要求,才能够具备互换性的特征。

2.改革授课形式,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全摒弃过去满堂灌的填鸭式上课形式,积极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和深入研究了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等,[3-5]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变教师主讲为教师主导,化被动为主动,探寻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艺术,切实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对于公差带图一节的讲解中,由于学生基本具备制图的基础知识,应从公差带图的意义及应用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公差带图中公差与偏差的定位以及其在图中的反映,公差带图中孔与轴的配合关系如何体现,孔与轴的加工关系能否在公差带图上反映,公差带图如何体现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制造的意图等。这些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相互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巧妙地把枯燥独立的概念,图文并茂地联系起来,理清公差与偏差的区别,引入了极限与配合的涵义及其选用依据,并把公差带图在实际零件中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善于设疑,巧妙用疑,让学生时时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才能激发学生的新奇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实验教学,加强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是学生知识掌握运用的重要环节,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演示一遍,学生比划一遍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导。[6]对于实验的内容和实验的方法上进行积极地探索,找出适合我校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内容上,根据实验层次的不同,开展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基础性实验开设塞规的检定、孔径、圆跳动和直线度的测量;综合性实验开设轴类零件和箱体零件的综合测量,同时在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中适当引入精度设计;研究探索性实验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研究,发挥部分学生的专长,根据项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实验内容。

同时,在实验方法上,着重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切忌角色互换。要求学生仔细学习实验指导书,以精度设计的理念,确定检测方案,选择和调整测量仪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比较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仅从实验方案的优缺点的关键点上给予启发和点拨,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注意实验操作的过程和规范性。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在期末的考核中,坚持把实验引入试卷,以考促学,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风转变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考核,多年来一直采用闭卷的形式进行。很多学生热衷于考前找老师“划重点”,导致一些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对所谓的重点进行突击,有时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一来,对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经过探索,采取了考教分离的措施,任课教师在考前不接触试卷,考中不监考所教学生,考后不批改所带班级试卷,这样一来,就杜绝了学生热衷“划重点”的现象。同时,优化了整个考核体系,采用期末卷面考试成绩70%+平时考勤成绩5%+课堂交流成绩10%+作业成绩5%+实验成绩10%的方式考核。期末卷面成绩由教研室其他老师在考后统一核算,其它成绩由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次课时,当堂宣布学生的平时成绩。在这一考核方式第一次实行时,部分学生不重视,结果不及格率较高。第二年后,进一步优化这种考核方式,彻底消除部分同学的侥幸心理,结果学生学习成绩大幅提高,平均成绩由以前的73分提高到84分,不及格率也降到4%以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是这种考核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也更自觉,对于学风的好转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优化,以及对考核体系的完善,在实践中形成教学特色,让学生从课本引向实践增加其感性认识,再从实践返回课本寻求理性突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毛平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杨兰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40(2):67-69.

[3]刘素明,赵强,张令.《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研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90-92.

[4]赵学海.《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改探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2,(4):193-194.

公差测量实训总结范文5

一、修订培养计划,增加实训学时

许多高校的金工实习车工实训的学时较少,对于基础制造来说,最多的只有一周,对于数控加工来讲,一般只有一到两周,学生只能了解和认识一些浅薄的车削加工工艺知识,体验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技能,而还有许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无时间传授,学生也没有时间学习,教师只能按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机械简要教学,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设计制造,所以希望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把人才培养方案按其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方向进行修改,增大学生实训时间,为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实用型人才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方案改革。

二、构建合适的教学内容

高校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构建合适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教育部课程教学指导组在金工系列课程改革指南中指出:要不断更新实习内容,尽可能创造条件,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习的比例,并引入现代教育技术,逐步代替“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落后方法。构建合适社会发展需求的车工实训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能力,因此,本文以贵阳学院金工实习为个案,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色原则以及社会资源,将车工实训内容分为五大模块进行实训,即:安全操作技术、基础制造技术、检验测量技术、数控制造技术和创新制造技术。

1.安全操作技术。

安全操作技术是实习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实习教学正常进行的安全保障。在进行实操前,老师应在实习环境下进行安全操作讲解,把车削加工的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防范措施的具体内容讲透彻,让每位学生都了解,并要求学生牢记,对车削过程中易发生的安全事故通过现场示教和多媒体图片展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解说,对发生安全事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安全的重视,增加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基础制造技术。

通过基础制造技术训练,培养学生对普通车床的操作和对简单零件生产过程的动手与认知能力,对加工工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了解车床的主要结构和各组成部分的使用性能、工作作用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了解车床的传动原理和主要加工范围,懂得和使用车床的夹具及附件,熟悉基本零件加工的装夹和操作技能的方法;了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原理,了解刀具结构和材料,了解各种车刀及成型刀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车削加工工艺基本方法,让学生懂得和理解更多的基础制造技术知识。

3.检验测量技术。

通过检验测量技术的训练,让学生了解量具的使用方法,能正确使用量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塞规、环规等)检测零件,从而确定零件的合格与否。车削加工的质量主要是指外圆表面、内孔及端面的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车削加工可能会产生多种质量缺陷,每个工件车削完毕都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检验。通过对零件公差的检测,知道未注尺寸公差怎样查找,权限尺寸公差怎样确定,形位公差怎样检测等;通过对表面质量的检测,了解表面质量在零件中的重要作用,会运用比对块对各加工表面粗糙度进行比对判定,了解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运用;从而对零件的合格与否有个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4.数控制造技术。

通过数控制造技术训练,使学生能运用基础制造工艺知识与数控制造技术工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能正确地熟悉和了解CAD/CAM在工程设计与制造中的运用,了解和掌握好基础的数控车编程,数控车的操作技能和加工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基本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为创新制造技术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5.创新制造技术。

通过创新制造技术的培养训练,使学生会运用二维和三维工程制图设计机械零件,对零件进行合理的工艺编程;了解创新的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全面树立学生的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提高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让学生的大脑充分开动起来,在对设备、零件的生产工艺进行设计创新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够运用各种较为合理的思维方法,进行灵活转换,以其新颖的独创方法和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去实现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

三、实训报告的撰写

实训报告是培养学生对实训作品生产过程的记录,是提高学生对实践过程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本人认为:车工实训报告应以实训作品的切削加工为主,其他教学内容为辅。从实训作品加工开始入手,到零件加工完成,通过实训中的观察、分析、操作、加工、测量、判断,如实地把完成作品的全过程和加工结果用文字加表格的形式记录整理下来。其撰写内容应有:基本情况、加工内容(采用流程图)、加工步骤(加工部位、装夹方法、加工方法、使用刀具、测量量具、加工简图等)、检验报告(检查部位、检查内容、使用量具、检查结果等)、质量缺陷分析(质量缺陷、产生原因、预防措施等)、实训总结等,对上述一系列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进行阐述,通过实训中的人和事物及有关知识的有机结合,完整表述作品的加工工艺活动情况。

四、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公差测量实训总结范文6

开放教育数控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数控操作实训、综合实训等,实训课程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实训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电大开放数控专业实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等。究其原因:第一,实训课程一般需要集中进行,而电大开放学生是在职学习,不能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数控加工实训。第二,一般学校的实训硬件条件有限,数控设备不足。特别是基层电大,实训设备近乎空白。第三,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也缺少像理论教学那样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检查,很多实验实训流于形式。第四,电大缺少政府的资金投入,缺少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教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网络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依托浙江省远程开放实验室和数控机械实验室,将实体数控实训车间和模拟软件结合,采用项目化教学进行数控加工操作实训,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是当下比较流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多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入所设置的项目中,从而以“项目”作为载体,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作为途径,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成专业课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成人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项目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完成,并非让学生简单地机械地按照教师的安排去得到一个预定的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收集信息,自己设计实施方案、完成实施过程并作最终评价和展示。通过一个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项目各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了如指掌,学生在做项目的时候不再仅仅关注结果,而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倾心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将从教学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以引导、监督的身份帮助学生去探求某一个结果。

3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第一,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第二,该项目是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第三,便于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中自己组织学习和实践操作。第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项目完成后能够有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使学生有很好的成就感。第六,项目的结果便于师生做出评价。

4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4.1项目的设计

项目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岗位能力的需求来确定,需要教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做到既要充分利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去发挥创造性,制定的目标既非遥不可及,又非唾手可得。要让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完成相应的项目,最终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笔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分为三组:第一,目前从事数控加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产情况选择课题(课题难度偏高)。第二,目前从事机械加工的学生,教师根据情况布置课题,(课题难度中等)。第三,目前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教师根据情况布置课题(课题难度稍低)。

4.2项目的具体操作

项目确定后,教师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亲自完成该项目,一是为了对项目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指导工作;二是可以起到展示案例的效果。接着,教师要做好讲解工作,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项目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工作步骤及考核办法,了解该项目应完成的功能及完成该项目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等。在实施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能经常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是完成项目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开放教学的特殊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保证学生的出勤,和学生预约上课时间,有5人以上教师即可以上课,做到服务到位。为解决数控设备不足的矛盾,采用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和学生练习。把模拟软件安装在学生自己的电脑上,学生可以在家自己练习,教师还通过QQ等各种视频功能,对学生进行远程辅导,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认真对待项目活动中的每一环节,从而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项目活动的教学内容。

4.3总结评估

项目完成后,总结与评估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理论学习及操作技能上的不足,回顾项目实施过程的收获与体会,可以使学生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其次,教师可以在评估中因势利导指出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通过对各组的总结比较,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最后,需要对项目完成后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其具体方法是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实施中的所起作用、积极参与的程度、团队合作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考核评估

考核评估的设计是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分标准”和“学生实习情况记录表”是评估体系的具体体现。将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担当的角色、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1评分标准

注:第一,每超时5分钟,从总分中扣除2分,不到5分钟的按5分钟计。超过10分钟的不计成绩。第二,测量公差(包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分别进行三点检测,如果其中有一点公差超差,此项配分全扣。

5.2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考核出勤

考核学生上岗的到位率,包括早退、迟到、缺勤等。零件加工情况:不仅是审核零件的合格与否,还要考核学生在加工零件时操作的规范性。废品:产品没有达到合格就是废品,对于废品的数量,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安全:就是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及工装设备的安全等。卫生:每次实践时,学生在车间中的个人包干区情况都需要纳入考核。规范程度:学生从进入场地开始的表现情况以及操作规范性。

6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