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语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1
关于××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目录
一、××区产业发展概述
(一)××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区产业未来发展的两个挑战
(三)××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四)××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分析
(二)产业结构分析
三、××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定位
(一)概述
(二)产业发展定位的总体指导思想
(三)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
四、××区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思考
(一)通过“造核”打造区域的增长极
(二)构建“人”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
(三)建构“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框架
(四)通过“造势”构建区域发展的“雁行模式”
(五)构建半小时快速道路网,缩小中心城市到各乡镇之间的时间距离
五、××区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提升城市化的内涵,打造城市的引擎
(二)将“招商引资”逐步向“招智引商”方向转变
(三)由注重数量的渐进式发展向追求内涵的跨越式方向转变
(四)打造“湖泊新概念”
(五)采取中心城市带动和周围乡镇推动的城市化路径
(六)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和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
关于××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内容提要:××区是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2004年3月,根据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的决定,宿迁市对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新的××区现下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区划调整后,××区区域面积达到836.5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81.26万人。区划调整导致××区所辖面积和人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抓住区域共同发展的大机遇,需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工业经济突破,进而实现××区在新的平台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谱写新的篇章,描绘新的蓝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本文拟就××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产业现状分析、产业发展定位、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区工业化的产业发展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区产业发展产业定位空间战略
一、××区产业发展概述
(一)××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产业技术进步不快,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产业的重复建设,第三次产业发展落后以及该产业内各行业发展的不均衡等等。从本质上看,××区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个基本问题:
××区产业必须找到在全市、全省产业体系中的位置并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制度变革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产业竞争力不会因为制度的变革自动地强大起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看法,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市场结构形态相关,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就是一个地区的竞争力。这个看法虽然有道理,但不够全面。正是因为全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从本源上看应该是内生的,但也取决于该地区产业参与全国和世界产业体系的程度与在其中的位置。何况波特教授对竞争力的内生性变量的把握还是浅层次的。产业竞争力的本源性变量应该是产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有这样的案例即它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市场结构形态不一定很符合波特教授的要求,但它的产业确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如日本、韩国等等。
我们可以对波特教授的钻石结构作些修改(见下图),给波特教授的钻石体系加一个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真正发展出自己产业的持续的竞争力。因此,××区产业发展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其次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全国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产业链中谋求好的位置,进而保持与发展自己在全市经济中的产业竞争力。
附图
(二)××区产业未来发展的两个挑战
××区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制的变革过程中进行,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组织,使之在全市、全省经济舞台上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这样的目标实现过程已经遇到了新的环境变化,给××区产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变数,带来了新的挑战。
1.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新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经济”这个词汇。1997年11月17日《商业周刊》再次发表文章,重申在美国的确存在“新经济”。此后美国政府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都认可了这一个概念,使新经济的说法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当时一般来说,新经济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高速发展的经济”。其特征为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效率、高企业经济效益(三低三高)。然而美国经济从1991年4月到2000年3月保持了108个月的增长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大幅度的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nasdaq综合指数全面下跌,it、网络等被认为是新经济的产业引擎损失惨重,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也正是如此,一些经济学家及社会人士开始怀疑是否真的有新经济;在我国,新经济也仅仅热闹过一阵子,现在似乎也不再有人去关注去研究。
笔者认为,新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不同于工业经济形态的新的经济形态。但是判断一种经济形态是否是新的经济形态不能简单地以所谓的“三低三高”特征为判断依据。判断一种经济形态是否是新的经济形态,要看伴随着新经济形态的表征是否诞生与发展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好像工业经济形态的背后是诞生与发展了“大机器生产”、“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正是这种生产方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所拥有一切财富和生产质量。新经济如果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要看目前是否已诞生新的肯定是未来方向的生产方式。我认为这种生产方式已经诞生,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可归纳为“以网络为平台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所谓以网络为平台是指新经济形态下生产、交易与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同时进行,互联网本身已经具备了作为信息平台(非常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和生产平台(生产现场的网络控制)这三个平台为一体的基础。所谓智能化是指以智能计算机为重要的技术支持使得生产经营过程是完全柔性且智慧的。智能化比自动化要更高级,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自动化是机械的顶峰,但仍然是机械的,智能化则是智慧的。所谓定制是完全按照消费者个人的偏好来生产其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在工业经济时代定制比较困难是因为成本过大也不可能大批量生产,而在智能计算机的控制下则完全可以做到大批量定制生产。如美国的lee公司就宣布顾客只要加10美元,公司就可以完全按照顾客的身材尺寸与其他偏好快速生产其所喜爱的牛仔衣裤。这就是大规模定制生产。又如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以一条生产流水线却生产出多型号多款式不同的别克汽车,这虽然还不能说是完全的大规模定制,但方向性已经非常明确。
新的经济形态与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产生新的经济运行规则,虽然经济学家们还未对那些新的经济运行规则有充分的研究,但也发现的确存在一些新规则,具体如下:
(1)资本追逐知识。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的最重要生产要素是土地,没有土地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成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决定一切,资本可以雇佣劳动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中的资本越来越充裕,相对于现实消费需求的投资资本已经不再稀缺,新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是知识即创造性的新知识以及拥有这些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
(2)边际收益递增。经济学中有一著名规律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这一规律在工业经济时代对经济现象有很好解释。然而,在新经济时代这一规律却受到挑战,例如在软件业中软件产品的开发成本是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它基本是一次性投资,可视为固定成本;而软件开发后的复制生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软件产品的变动成本接近于0。这样的产品生产与销售对于软件业来说,就是边际收益递增。
(3)规模报酬递增。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核心是资本,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的边际产量会下降,导致规模报酬下降,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然而在新经济中,生产的核心要素已经是知识,知识又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复制,知识的投入不再遵循规模报酬递减的规律,而是遵循规模报酬递增的规律。这一规律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教授提出的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另一方面如果产品市场规模大,产品就越能成为新的生产技术标准,就可以制定新的竞争规则,从而获得更大报酬,这也是一种规模报酬递增。
(4)速度战胜规模。全球最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公司——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认为新经济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这个看法实际上表明了新经济时代速度带来的效益要比规模带来的效益大的多。设想当互联网使我们的信息可以快速分享时,当我们大家都很聪明,你所想到的我也想到时,那么谁有竞争力谁能够获胜呢?显然谁快谁能赢。新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速度可能决定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否有真正的竞争力。
新经济形态下的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经济运行规律将对××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体系产生两个方面的重大挑战:第一个方面挑战是××区目前产业的生产方式必须尽快地向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生产方式转变,对目前的产业体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变简单机械化生产向智能化生产,变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为大批量定制生产,不然××区产业未来不可能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个方面的挑战是××区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还必须调整自己的经济运行方式,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新的经济运行规则。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但又是××区产业发展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2.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带来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那些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对产业体系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即it产业,今天的it产业已经不是一般概念中的通讯或电子产业,而是一个产业群,它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现代通讯、信息分析、网络及服务、系统集成、电子商务、通信设备等等产业。这个产业群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扩展性,即此产业群能够不断地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因为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对信息的需求,也正是如此,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将对国民经济与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第二个特点是衍生性,即此产业群具有自己不断繁衍发展的特点。最早的信息技术产业就是指计算机与通讯产业,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产业就不断地分化与衍生出一系列相关产业,形成了今天的it产业群。第三个特点是覆盖性,即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覆盖其他产业的特性。所谓覆盖就是信息技术融入其它产业的生产技术之中,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进而改造了这些产业本身。
(2)信息技术产业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而这一新产业群的发展与壮大首先使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发生了变化,其次也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研究发现,信息产业群对gnp的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还不十分明显,而到了90年代中期则有明显增加,从原来的可以忽略不计的百分之零点几发展到2000年的10%左右,其影响已经很大,尽管2000年之后,it产业有些不景气,但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却依然在增加。信息产业除了直接增加gnp之外,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导致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处理,使社会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快速有可靠的保证。其次,信息产业为智能化生产创造了技术基础,推动了新经济形态的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与发展,进而产生新的生产力。再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而这必将对未来的社会产生冲击。
(3)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改造与推动并进而导致产业本身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对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产业体系与产业有重要的改造与融合的作用,例如传统的运输产业主要是帮助客户实现产品与物资的空间位移,最多是所谓的门对门的运送。当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运输业结合后就有了现代意义的物流业,物流业虽然有产品与物资的运送,但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替代其他产业与企业供应与销售的配售功能,而且是快速准确的参与供应链管理等等。现代意义的物流业在××区还没有起步,相比与其他发达地区,××区新一轮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配合下使智能化的生产变为可能。智能化的生产要求现有的产业技术与技术设备有极大的提高,即现有的生产技术设备与智能化生产不匹配。而××区的装备产业与全市、全省先进水平的距离还很大,导致许多创造性的设计无法有合适的工艺技术与合适的制造设备。这对××区产业体系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导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变化,直接推动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使产业组织形态发生重要变革,例如产业集群的产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组织、虚拟研发组织、虚拟企业等等。今天,××区产业组织的状态还处于工业经济初期的状态,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尚不相称,××区产业组织的发展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这就是一个发展中的挑战。
(三)××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区产业发展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前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就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因此,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纠正。
2、××区产业发展要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能源短缺将是今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区产业发展要体现这些要求,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
3、××区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相结合。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地区(高梯度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会逐步向欠发达地区(低梯度地区)转移,这对两地区而言都是有利的,能够促进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从世界范围看,现阶段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转向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从江苏省来看,提升苏南、带动苏中、推动苏北以及开发东陇海线的战略正在实施,苏南地区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的迹象日渐明显。因此,××区产业发展要体现出这一要求。
4、××区产业发展要使工业与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区产业规划的重点是工业规划,考虑到××区目前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现实情况,必须把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态型农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也作为××区发展的重要产业统筹规划,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四)××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这两个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前文已论述,这里从略。
2、重点开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区18个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各自的区位条件不同,因此产业发展不可能像撒胡椒面那样面面俱到、处处布点、四处开花,而是根据各个乡镇的特点,找出切入点和带动点(增长极),重点布局,进而达到整体推进。
(3)“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既要加快××区城市化进程和各类园区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增强产业发展的载体功能;更要加快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化、观念创新和人才引进等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软件”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分析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表1××区及其乡镇、街道工业化发展水平(2005年)
地区
人均gdp(元)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区
5087
22.3
45.4
32.3
#洋河镇
7238
9.3
58.5
32.2
陈集镇
4364
24.9
47.3
27.9
中扬镇
3896
56.7
20.6
22.6
郑楼镇
2723
43.1
31.4
25.5
仓集镇
4351
41.2
35.7
23.1
耿车镇
9124
18.9
58.4
22.7
埠子镇
4695
31.2
40.4
28.4
洋北镇
5127
28.6
55.7
15.8
龙河镇
4919
32.5
42.4
25.1
三棵树乡
4078
37.5
42.4
20.1
罗圩乡
3003
44.8
32.8
22.4
南蔡乡
3159
39.9
42.2
17.8
屠园乡
4337
45.0
42.3
12.8
双庄镇
5203
36.3
37.2
26.5
项里街道
3807
2.6
42.9
54.4
幸福街道
3401
36.1
63.9
河滨街道
5598
3.5
25.2
71.3
古城街道
6949
0.8
32.4
66.9
从表1可以看出,××区人均gdp为5087元,各乡镇、街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最高的耿车镇为9124元,是最低的郑楼镇(2723元)的3.35倍,但即使是最高的耿车镇按现行汇率计算也只不过刚过一千美元大关,其余乡镇、街道无一超过一千美元,全区人均gdp折合成美元也仅刚过六百美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四个街道外,其余十四个乡镇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比较大,超过30%的就有十个,最高的中扬镇达到了56.7%,部分乡镇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结构,有的呈现“二、一、三”结构。从全区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高达22.3%,虽然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态势,但是第一比重仍然偏高,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不断减少,工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增加,工业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并减少,第三产业继续增长,最终形成“三、二、一”的格局。××区作为××区市的中心城区,应发挥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三次产业结构最终应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综上所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二)产业结构分析
1.农业
××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具有生产特色农副产品的条件和基础。××区现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如桑蚕、棉花、西瓜、银杏、金针菜,霉干菜、粉丝加工,家禽养殖、淡水养殖,猪、牛、羊等养殖基础也比较好。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区目前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今后农副产品大有文章可作,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以工带农、以工促农、以工补农”。
2.工业
表2××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览表(2003年)
所属行业
企业个数
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
产值
(亿元)
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农副食品加工业
4
6.90
3.00
16.17
食品制造业
1
1.72
0.07
0.38
饮料制造业
11
18.97
1.96
10.58
纺织业
9
15.52
5.48
29.5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
5.17
0.59
3.18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
15
25.86
4.28
23.07
造纸及纸制品业
1
1.72
0.11
0.59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和复制
1
1.72
0.05
0.2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
1.72
0.15
0.8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
5.17
0.16
0.86
金属制品业
1
1.72
0.34
1.83
通用设备制造业
3
5.17
0.41
2.2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
6.90
1.65
8.89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
1.72
0.30
1.62
合计
58
100
18.55
100
现阶段××区产业聚集程度较高的产业有: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业、饮料制造业(主要是白酒酿造业)。全区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木材加工、纺织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三个产业拥有的规模企业数分别为15、12、11,三者之和远超过了半数。此外,聚集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即××区的玻璃制品加工产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中规模工业企业有四家,规模效应虽不如其他几个产业,但市场前景广阔,今后需要大力发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塑料再生和加工业,虽然××区部分乡镇此类企业数量很多,近乎遍地开花,但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属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而且,塑料再生产业在耿车镇铺天盖地,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塑料再生和加工业发展前景广阔,如果切实解决了环境污染和健康破坏问题,有可能发展成为××区的一个支柱产业。目前耿车镇塑料再生产业仅仅涉及的是废弃塑料的收集、分拣、简单加工,属于低层次的,是靠牺牲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获取菲薄的经济利益,还没有真正进入塑料再生和加工业的行列之中。
三、××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定位
(一)概述
××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是由××区现阶段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部分产业资本向苏北转移。内部环境主要指××区所拥有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已有的产业基础等。目前××区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这是××区产业定位的最大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依托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而发展起来的传统支柱产业仍然是今后××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现实基础、出发点和着眼点。加快工业化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要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充分积极调动××区内部各种要素,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另一条是坚持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促小小项目,缩短工业化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时间。但应该重视的是,资本和产业转移并不真正取决于招商力度的大小,而是由成本、要素、市场、体制、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招商引资也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一个产业总是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安家落户,培育新的产业必须建立在区域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因而,工业化初期资本积累的时间可以缩短、甚至出现跳跃式发展态势,但产业结构变更和定位不能逾越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所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应该是××区今后工业化的产业方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资源加工为基础,实现工农业联动发展。但这并不排斥其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其他高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借助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进步,但这些新型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必须在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和互动中实现产业集聚、形成新的产业分工。
(二)产业发展定位的总体指导思想
××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选择应成为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一个地区要真正实现自身发展必须走特色化道路,正如××区市所提出的竞争战略所采取的“差别竞争、特色取胜”。如何将这种战略落实到具体的产业中,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有人认为,××区现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产业的选择可以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特色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这种观点将会把××的发展引向歧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同时,××区工业化处于更加复杂的区域和全球化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方向感非常重要。未来××区的产业发展可借鉴以下模式:
1.生态型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首先应该科学地认识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人们常常将低附加值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际上,目前产业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即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化。我认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不是“夕阳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区工业化过程或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不可跳跃的阶段。这是因为,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要素的支撑,目前××区要素禀赋的特点是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缺乏人才、资本、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区位条件也不佳,这种要素禀赋的特点使得××区在产业选择上必然要走自身资源与外部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相结合,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道路,选择的产业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发展的如轻纺、食品等资源型的工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目前××区的工业化进程又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区工业化初期所接纳的转移产业恰恰是浙沪及苏南地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所形成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区的发展不能违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即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不是要形成产业发展的跨越,而是尽量缩短产业发展的周期,只有借势我国三大经济圈,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快速实现××区工业化跨越式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根据××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乡镇还处于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几乎为零的阶段,试图走其他的工业化道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总体上来讲,实现××区工业化唯一的路径选择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且将生态要素融入其中。这一点与浙江省有些类似,与苏南地区上一世纪80年代的发展情况也相似之处,××区产业发展道路不能跳跃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直接进入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展阶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要素的支撑。
2.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产业的发展最终在于形成特色,有特色才具有竞争力。特色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有资源只能说明具有比较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有竞争优势,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要注重“软资源”的作用,即技术、人才、管理、品牌等相关要素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软资源”的作用,资源再丰富也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软资源”对“硬资源”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软资源”对特色经济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前文已将××区产业定位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从总体上讲产业远未形成特色。目前产业发展也只能说处于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数量和密度仍然偏小,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并未形成企业群。一旦形成企业群,分工与合作的格局必将形成,产业链条必然延伸,同时,社会资本,包括群体创新能力将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力量。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区一部分产业已经形成“企业群”的胚胎,比如说木材加工业,龙河的农副产品特别是粮油加工,以及埠子的小商品市场等,正是因为这些特色产业使这些乡镇相对其他乡镇来说,其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良好。政府要加强引导,并给以财政和金融上的支持,促使这些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产业发展方面关键是做好“减法”,使产业朝着特色方向发展,所谓特色,就是“专”、“精”、“尖”。在产业发展方面政府要有一种“慧眼”,有些特色产业现在可能不太起眼,但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可以壮大。相反,一部分企业或产业可能“貌似强大”,但可能很快会衰落。目前,××区市包括××区招商引资存在着盲目性,且缺乏方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缺乏特色,在工业园区和一些地区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尽管事物的发展是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但作为政府必须要加强引导,政府不仅在空间方面要有不平衡的思想,在产业发展上也要有不平衡的思想,使区域产业朝着特色方向发展。产业特色化和后面所谈到的“一城两带三极”的思想是完全统一的,也是与“区域政策产业化”和“产业政策区域化”的思想相统一的。如果要促成“一城两带三极”宏观构架的形成,必须将“城”、“极”、“带”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否则“城”、“极”没有具体内容的支持,也不可能发展,进而也就不可能形成产业带。
3.吸收并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1)依靠区内外大企业的品牌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城乡协调发展,不仅是从公正公平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城乡协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如果能科学地认识当地的区情,将当地的资源与外部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区是可以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的。下面举内蒙地区近年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特色化道路的事例来说明上述道理。内蒙在2003年拿了3个“全国冠军”:gdp增速16.3%,为全国第一;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20个百分点,增速全国第一;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国第一。内蒙的成功在于利用“草原概念”,将传统的“公司+农户”组织形式演变成不仅包括金融、科技、服务等工具,还出现了基地、奶站、饲养小区、合作社、协会等中间组织形态。同时它还实现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其发展仅仅只有5年时间,1999年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和林格尔与弱小的蒙牛结盟,1999年和林只有2000多头牛,而到了2003年达到6万多头。当地有4万多农户饲养奶牛。羊牛、运输牛奶、营销产品、工厂做工等,和林格尔有10万人被卷入蒙牛所牵动的这个乳业链条里,而和林整个县才有18万人。蒙牛在4年间从中国乳业第1116位,上升到第4名。与此同时,一个贫困县崛起了,城镇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现在和林基地的辐射半径迅速扩张,已经达到350公里左右。蒙牛随后将和林格尔的基地经验输出,在内蒙兴安盟、通辽和北京的通州复制。蒙牛的产业链已经辐射近百万人。走同样发展道路的还有伊利。数据显示,伊利现有奶牛基地3个,签约奶牛22万头,上下游产业链辐射人口也在百万左右。
该模式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区划调整以后××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如何带动农民致富是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利用大企业的品牌优势,采取贴牌生产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不失为一个重要选择。同时,一个地区资源优势如果要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要形成品牌,没有品牌就不可能形成竞争力。
(2)内生发展模式和中小企业集群。与内生发展模式相对的是外生发展模式。苏州是外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济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依靠外来资本的投入。温州则是内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温州在一无资源优势、二无政策优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依靠自我积累,通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温州内生发展模式通过中小企业集群带来的经济增长令世人瞩目。以温州打火机产业为例,小小的打火机十几个零部件,温州有三千多家相互竞争而又紧密合作的中小企业加工生产,零部件工序的细化、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工序化、劳动分工的高度深化、地缘上的接近和中间产品市场获取半成品的运输成本极低、工艺和技术等快速创新在企业中扩散,使得温州数千个企业的命运被息息相关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群。同时各个企业也分享到了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温州的打火机以其物美价廉而牢牢占据了世界打火机市场的霸主地位,市场份额达到全球的70%。意大利经济发展的成功也与中小企业集群密不可分,其中小数量之多、规模之小都是其他工业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2000年,意大利全国共有中小企业110余万家,而意大利的人口只有5500多万,也就是说,每50个人就拥有一家中小企业。意大利平均工业企业人数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区有81.26万人口,按意大利每50人拥有到一个中小企业,××区应该有1.6万多个中小企业,如果发展到这个水平的话,即使是一个大企业也没有,××区也会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和意大利模式。日本模式主要是围绕大企业而形成的大量为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的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企业集群;美国模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则大多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意大利模式则更多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鞋、皮革、家具、机械等传统产业。美国模式显然不适合现阶段××区经济发展现实,但日本模式和意大利模式应该可以借鉴。日本模式实际上也为“外生模式发展”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带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使“外生式发展”转化为更具生命力的“内生发展”。
温州和意大利的发展经验尤其是温州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要根据经济特色,切勿盲目攀比发展高新技术,万不可贪大弃小、重招商引资轻本地资本。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造就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三)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
××区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要注意发挥下述的现有资源优势:(1)新兴城市市政府所在地,××区市享有省政府特殊政策资源;(2)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京沪、宁宿徐、徐宿淮盐高速交汇于此;(3)职业教育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4)林木资源丰富;(5)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基础好;(6)林木加工、白酒酿造、纺织服装、玻璃加工、机械电子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要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工农联动发展
发展思路: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扩大加工规模,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深、精加工,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积极发展市场需求大的绿色食品等优质产品,扩展发展空间。
发展路径:
(1)提高西瓜、金针菜、霉干菜、粉丝、无公害大米、草编等农副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树立品牌,走品牌扩张的道路。
(2)做大油脂加工业,利用在完成黄海粮油加工任务的基础上的闲置生产能力,生产小包装食用油,使用、开拓自己的品牌,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地方著名品牌。
(3)发展面粉加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开拓面粉中高端市场。
(4)充分利用油脂厂、白酒酿造厂的加工废弃物,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中国的饲料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都将不断增长。
(5)发展鸡、鸭等家禽和淡水养殖,走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猪、牛、羊的饲养,尤其是肉类深加工,××区大有作为。
2、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
木材加工业在××区有着很好的资源优势,××区市林木蓄积量高达800万立方米,成片林160万亩,农田林网100万亩。木材加工产业基础较好,××区有大小不一的木材加工企业近千家,整个××区市有木材加工企业2000多家,××区58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木材加工类企业就高达到1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5.86%,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15家的工业产值仅为4.28亿元,占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3.07%,小于25.86%。木材加工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高产业关联度、低投资成本和低投资风险的优点,现有的木材加工企业成功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较低的资本投入有利于××人民自主创业、投身其中,数量众多的木材加工企业将有利于促进和提升木材加工业的档次,有助于改变当前加工企业中出现的精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的缺陷,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孵化、催生出龙头企业,反过来龙头企业带动木材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木材加工业的聚集效应和产业链的延长,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和提高整个××区的产业档次,如木材加工机械的零部件和整机生产、木材深加工中需要的化学原材料等。
发展思路: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促大项目,形成蓬勃发展的态势,大小项目一把抓,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建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引导各类木材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发展路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项目,引进一些木材深加工企业,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开发生产家具、贴面板、木地板等家居装饰装潢材料,拓展木材加工业在××区的产业链空间,带动下游木材加工业的发展;鼓励本地民间资本进入木材加工业,鼓励小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改变木材加工企业普遍偏小的现状,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要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增加林木储量,增添和保障发展后劲,木材原材料供给要多元化,保障木材原材料供给畅通。
3、迎接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业资本转移,抓住发展契机,做强纺织服装业
××全区有2万亩棉田,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纺织服装业的资源优势;目前××区纺织服装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规模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工业规模企业中,纺织业占到了9家,服装、鞋帽加工业有3家,具备接受长三角及其他发达地区,乃至海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和市场辐射的基础和条件,具有做强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基础。全区2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订单很多,但缺乏知名品牌,要加大纺织服装业品牌的建设力度,创建本地自己的品牌。
发展思路:紧跟市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涤纶高仿真以及锦纶等系列产品;发展高支高密织物和各种功能性纤维;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印染,提高棉、涤棉、丝和合成纤维织物关键印染后整理技术的水平,加强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功能性等新型整染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着重开发生态、环保服装和各种功能性服装,形成服装印染、面料开发到服装出口的完整体系。
发展路径: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借助外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完成产品升级换代。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服装加工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同时,积极扶持规模企业的发展,通过规模企业带动中小服装企业参与业务分包,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区市最大的企业之一——箭鹿集团应加大资本运作力度,超常规发展,争取早日上市。
4、整合饮料业资源,科学地定位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区饮料产业主要是指白酒酿造业。现阶段××区酿酒业聚集程度很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0家从事白酒酿造,这10家全部坐落在洋河镇,洋河镇与酒相关企业182家,占全镇各类企业总数的57%。洋河镇号称“酒乡”,拥有全国知名品牌——“洋河”。目前我国白酒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白酒市场不断萎缩;白酒高端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且很难打破;白酒市场区域分布比较明显;白酒广告、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不断突显;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群体脱离白酒市场;与白酒市场日益衰落相对应的则是啤酒、保健酒、葡萄酒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区要振兴和发展酒类产业必须紧抓这些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战略,通过整合饮料资源,科学市场定位,提高市场占有率。
发展思路: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酿造工艺,积极倡导和参与浓香型白酒的标准制定,巩固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的地位;深入实施“振兴苏酒”战略,大力塑造品牌形象,避免滥用“洋河”品牌,参照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对“洋河”品牌进行规范使用,维护“洋河”形象,提高“洋河”等名优酒档次。面对白酒市场趋于稳定开始出现萎缩的现状,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准确市场地位、不断推陈出新以巩固现有市场,另一方面适应市场变化,加快开发保健酒、低度酒、软饮料以及葡萄酒等果酒系列。白酒市场的区域割据决定了“振兴苏酒”的战役必须首先从江苏突围,要在广告、营销等方面体现白酒市场的区域性,加大在江苏境内的产品推广和宣传力度。白酒消费群体的萎缩(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是造成白酒市场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在激烈的白酒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从命名、口味、酒型设计、包装、品牌、广告、营销上下工夫,有效创造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可以考虑引进国外战略合作伙伴,一方面他们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广阔的潜在市场很感兴趣,这也加大了合作的可能。世界最大的酒类公司之一施格兰公司已经在中国这一市场做了开拓和尝试。此外,还应不断扩大啤酒生产规模,迎合“青啤”战略意图,不断提高青啤(××区)在××区地区以及附近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5、利用国电(××区)热电有限公司的属地优势,发展电力相关产业
发展思路:利用国电(××区)热电有限公司的属地优势,充分利用热电站的副产物,如蒸汽、煤渣等,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如建材业,抓住国家电力短缺、电网改造更新换代等机遇,发展电缆、电力相关设备等产业。
发展路径:以江苏精科互感器有限公司为核心,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扩大投资,提高产量,改变目前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通过资本运作,强强联合,一方面与科研机构合作,获取技术支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把精科公司建成多型号、全系列的互感器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与电力公司如苏源公司合作,这样既可以确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又可以通过苏源公司注入资本,壮大整个精科公司的实力,做大做强精科品牌。要改变观念,不在于“所有”,即拥有整个精科公司,关键在于做大精科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税收和就业。以苏源电线电缆厂为龙头,做大电线电缆。××地区黏土资源丰富,全区有制砖企业4家,规模都较小,要抓住国电××区热电的属地优势和京杭大运河水运便利的优势,做大建材业。
6、引导、规范塑料再生和加工业
耿车镇塑料再生产业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由于机器设备和制造工艺的落后而产生的废气严重破坏了耿车镇的生态环境。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使得耿车镇塑料再生产和加工业“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加大了整治和管理的难度。目前,耿车镇水污染已经渗透到地表45米以下,居民用水必须取地表100米以下的深水,如果再进一步不加遏制和治理的话,已经污染的地下水一旦蔓延到整个××区,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目前耿车镇部分村已经出现的癌症发病率高,甚至出现莫名其妙的疑难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很大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损失是巨大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耿车镇是一颗埋在××区边缘的定时炸弹。值得注意的是,耿车镇拥有的三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是木材加工业,这也部分反映了耿车镇塑料再生企业业主的短期经营心理,不适宜人居的环境让他们失去了长期经营的战略思维。
发展思路:集中生产,规范治理,改进设备,提高技术,减少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路径:
(1)宣传塑料再生加工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2)宣传塑料再生加工的科学技术知识,加大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更新设备和改进技术,提高废弃塑料利用率,减少污染。
(3)宣传国家对塑料再生加工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塑料再生和加工的前景,改变企业主短期经营心理。
(4)设立塑料再生和加工工业园区,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各类企业进驻园区,改变家家办厂、村村办厂的状况,实行集中治理污染,达到聚集经济。
(5)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改变耿车仅仅是废弃塑料分拣的集散地地位,治理污染造成的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弥补。
(6)坚决取缔无证生产和经营,利用各种政策,例如工商执照发放、税收收取等,提高该行业的进入门槛,新办企业一律进驻园区。
(7)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来提升耿车镇的塑料加工层次,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使耿车镇的塑料再生和加工业脱胎换骨,真正成为××区的一个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如果处理好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耿车的塑料再生和加工业应该是大有前途的。
7、积极培育服务业
服务业对于促进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区作为××区市中心城区,应该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餐饮、商贸、金融信贷、旅游、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支撑。
发展思路:在搞好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产业完善和升级的同时,重点发展金融业、商贸流通业,着力培育信息服务、旅游、房地产等新兴产业,以此作为对××区开发的有力支撑。
发展路径:在金融方面,重点扩大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开展新业务,培育和规范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让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尤其在直接融资方面。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充分利用××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引进新型流通业,发展专业或综合市场,积极推进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开辟好的流通途径。
四、××区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思考
(一)通过“造核”打造区域的增长极
前文已论述区划调整给××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挑战主要来源于内部,即弱小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幅员广阔的腹地范围之间极度的不协调,城区(或中心城市)还没有成为全区的核心和统帅;全区不同的区域板块未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城乡二元结构表现极为突出;城区作为中心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未能发挥区域发展的龙头作用;周围腹地的工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也未能对中心城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过弱,这既构成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累积循环效应。因此,做大特别是做强中心城区是今后××区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这一点无论是在区划调整之前还是区划调整之后,都应成为毫不动摇的工作中心。目前××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必然要在区域中形成不均衡的现象,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个别地区会率先发展起来,形成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要注重“造核”,通过“核”形成对要素空间的集聚作用,在空间表现上主要以“极化”为主,也就是表现为中心城市的扩大和小城镇实力的增强,如果没有要素长期的集聚过程,也就不会有要素的扩散效应。××区理应是中心城市××区市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但目前这种核心地位并没有突出地表现出来,今后××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使其成为中心城市××区市的“核心”。要想成为“核心”,必须要借助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将××区建设成为全市的经济中心,同时也要逐步成为文化中心。区划调整以后,××区所辖范围扩大了,这就为××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心城区还没有成为自身的核心,这种现状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区在空间的发展战略上主要表现以“造核”,或者说以打造区域的增长极为主。为促成这样的目标,必须科学地构建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构架,有利于要素空间集聚。
(二)构建“人”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
从区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大量实例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如同地区发展的产业结构一样,是区域发展状态本质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从空间分布、空间组织角度考察并辨认区域发展状态和区域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罗盘。区域发展状态是否健康,与外部的关系及内部各部分的组织是否有序、萌芽而有活力的因素是否被置于有利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分析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可以从一个重要方面给出确定的判断标准。各个区域的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可以表现出某种相似性,根据××区的基本情况,提出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1.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是否符合经济增长与空间不平衡性之间的倒“u”字型规律?是否顺应从空间不平衡到较为平衡的客观需要?
2.在不同阶段,是空间集聚还是空间分散可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把集聚或分散作为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重要政策目标下,社会经济客体究竟以什么样的空间构架来实现科学组织的?还是根本就没有空间构架,实行“遍地开花”?
4.社会经济的总体空间组织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组织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客体是否与现有基础设施达到最佳的空间吻合?
以上这些问题是××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毫无疑问,虽然××区面积相对较小,但它的发展也不能同时实现均衡发展,也必须符合倒“u”字型规律,即区域发展差距在一定时期内是扩大的,当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区域发展差距会逐步缩小。因此,区域发展必然是先以集聚为主,在集聚阶段要科学地探讨区域发展的空间构架,要与现有的基础设施达到最佳的吻合。××区作为××区市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须从宏观视角出发来审视自身经济的发展,即必须置身于整个××区市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省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某种程度上讲,××区的发展事关整个××区市的经济发展大局,其宏观生产力布局的框架必须要考虑其开放性,即“借势”的客观效果。“借势”既体现借“长三角”之势,又体现着借“东陇海”之势。纵观××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两条高速公路,即宁宿徐和徐淮盐高速公路,理应成为区域发展两条重要的产业带,进而以此来组织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这两条高速公路并未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与沪宁高速公路对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利用高速公路建设××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带,这是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两条高速公路在形状上呈现“人”字型结构,应该将这种“人”字型的框架作为全区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构架。“人”字型的空间结构目前只是交通框架,并未成为产业带。但从长远来讲,必须将这种空间构架转变成为经济发展、要素集聚、产业发展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真正将其做成××区市乃至苏北一条重要的产业带,成为东陇海线资源加工产业带有机的组成部分。××区作为××区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融入到东陇海线产业带中,要借势东陇海线和长三角实现自身的经济起飞。“人”字型的产业结构不是短期的适应性的对策,而应该成为贯穿整个××区工业化发展的始终,它是实现××区工业化的重要保证。如果两条高速公路未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有效的空间组织,从长远来讲,××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无法实现。
为了促成“人”字型宏观生产力布局框架的形成,必须注重增长极的作用,增长极是拉动产业带发展的龙头,根据××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进一步将“人”字型经济发展的宏观框架概括为“一城两带三极”。“一城”主要是指城区,它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是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两带”指宁宿徐和徐淮盐高速公路,“三极”主要指洋河、埠子和龙河三镇。
(三)建构“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框架
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必然是一个自然成核阶段,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为“增长极”不可能在各个地方出现,只可能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出现,这个规律在××区8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也同样适用。空间格局决定了空间要素的集聚和流动。从近期来看,根据经济实力及各方面指标比较,“一城”和“三极”的地位相对突出。而从长远来看,“一城”和“三极”的发展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也就是说,“一城”和“三极”将会在空间上融为有机的整体。因此,今后首先应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接轨。由于目前××区大多数乡镇还处于农业时代,空间尚处于无序或者无组织的状况,工业化是推动其进入有序状态的重要力量,但工业化并不是“摊大饼”、“撒胡椒面”,必须要有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一城两带三极”是对××区空间结构的科学概括,将对宿区城工业化、城市化和招商引资等起到重要的组织作用,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要沿着高速公路进行布局。同时,“两带”将诸多乡镇与中心城市相连接,可以起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效果。因此,“一城两带三极”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一城两带三极”处于极化为主的阶段,也就是在做大和做强“增长极”阶段时,随着能量的增强,周围地区将会出现新的“极点”,在“两带”上也将会出现新的“极点”,在区域内将会出现围绕着两个一级轴线的二级轴线、三级轴线,区域也将从集聚逐步走向相对均衡的阶段,而且在城区与“三极”,以及其他极点之间将会出现一种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了促成“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格局的形成,必须从更广的视角来考虑××区的发展,前面已经论述的××区工业化产业选择的路径决定了其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借助外部的资本、人才等要素与本地资源的有机结合。××区的发展或者是整个××区市的发展已经与发达地区(例如长江三角洲)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如果不借助外力,这个工业化的过程将是非常漫长的。为促成“一城两带三极”宏观格局的形成,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点是打造三个“增长极”,一是洋河镇,为促成洋河增长极的形成和强大,要建设“一园三线”,所谓“一园”就是洋河工业走廊,向北发展(洋河)、向南推进(城区);“三线”是洋青线(洋河—泗洪县城青阳镇)、徐淮路(城区—仓集)、高速公路的连接线(中扬—仓集—郑楼)。通过修建各种公路将周围的乡镇连接起来,有利于洋河镇对周围资源的整合,做大做强洋河这个“增长极”。另外,第二、三“增长极”便是埠子镇和龙河镇,基本思路是做活埠子,做强龙河,带动其他;整合资源,聚集要素,富集资本。要强化埠子和龙河这两个“增长极”,必须把交通放在战略性地位予以考虑,重点做好“两纵”和“两横”。“两纵”是龙河—耿车和南蔡—罗圩—陈集的公路;“两横”是埠子—洋河和埠子—凌城的公路。
最后,“一城”的重点是“两园”和“两区”。“两园”是××工业园(南下西进),向南形成洋河工业走廊,向西与市开发区相对接。新区工业园(西进北上),向西连接耿车,向北、向东与××新区对接。两区是指××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
“一城两带三极”的空间结构构想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用简洁的语言科学地概括了××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这有利于未来××区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其次,体现了××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注重发展的区域增长极,这是在空间上区域不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第三,在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区与“三极”之间联动发展,以及进一步与其他乡镇之间联动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通过“造势”构建区域发展的“雁行模式”
“人”字型的宏观框架,既构成了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也是整合区域资源和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可以形象地将××区区域发展比喻一只在天上飞行的大雁,呈现出“雁行模式”,“雁头”是“中心城区”或“中心城市”。同时在两条轴线上布局着全区相当一部分乡镇,如洋河、埠子和龙河等重点乡镇。××区区域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快;二是洋河、埠子、龙河等镇;三是其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目前,在三类区域发展上表现出一种空间的断裂性,如何整合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三类区域之间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这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动力应采取拉力和推力相结合的思路。区划调整以后,腹地范围扩大了,但腹地许多乡镇仍然处于以农业为主的时代,未能对中心城区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由于“缺核”,也未能对周围地区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作用。因此,根据目前××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是今后工作的主旋律,“工业化”和“城市化”应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心城区应加强与洋河镇、埠子镇和龙河镇的联动发展,推动以“中心城区”为龙头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其他乡镇应转化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开放战略,把工业化作为发展战略选择。同时,应将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战略来抓。
(五)构建半小时快速道路网,缩小中心城市到各乡镇之间的时间距离
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快速干道网、缩小中心城区与周围乡镇之间的时间距离应成为交通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联结周围重点乡镇的快速干道网尚未形成,而这种框架的形成可以提高区域空间的可达性,减少空间成本,增强中心城市对要素的空间集聚性。同时,还可以通过级差地租的有效调整,更加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中心城市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局面,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新的城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要素向乡镇集聚的城镇化。
五、××区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提升城市化的内涵,打造城市的引擎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对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而不仅仅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即现代意义的城市化主要注重城市功能的提升。作为“一城两带三极”中最核心的“一城”,中心城区与其他“三极”在功能上有着重要区别,它是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区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目前名不符实。这就决定了中心城区不仅要将第二产业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要高度重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城市功能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上,城市服务业包括“生产型”的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两大类。两类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又有利于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这反过来会推进工业化内涵的提升。前文已经说明“软资源”对硬资源作用,也说明了品牌作用,××区的发展(包括××区)在本质上取决了“软资源”,最缺乏的是“软资源”,而不是资金。提升城市化的内涵,就是为了集聚先进的生产要素,或者说集聚流动性的“软资源”。另外,中心城区和周围乡镇的发展要遵循“级差地租”的科学法则,中心城区要发展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工业项目,将附加值较低的工业项目向周围乡镇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二)将“招商引资”逐步向“招智引商”方向转变
不可否认,现阶段××区招商引资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招商引资来的企业能否在区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致最终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这确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根据资料显示,在相当一部分特色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当地政府已经树立一种特色招商意识。例如贤官镇木材加工业和苏州太仓潢泾镇的加弹产业的发展都是从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层面来有针对性的招商,这与目前我们政府导向“来者不拒”是完全不同的。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特色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上,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如何向特色转变?特色产业的形成在形成初期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性里面蕴藏着必然性,偶然性里面蕴藏着智慧。基于这样的考虑,××区应该实现“招商引资”战略向“招智引商”战略的转变。“智”是指先进生产要素,包括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因为只有先进生产要素才能提升产业的内涵,增加附加值。
(三)由注重数量的渐进式发展向追求内涵的跨越式方向转变
何为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无不体现在对客观环境正确的把握,即“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产业的跨越,而是内涵的提升。如何才能实现内涵的提升和跨越?首先,必须要对市场行情和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地了解。跨越式发展体现着借势和造势的辨证统一,二者结合的根本在于企业家宝贵而稀缺的资源。××区必须树立追求内涵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而不能追求没有方向性的渐进式发展道路。上面谈到内蒙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内涵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注重品牌,注重特色,在产业发展上注重“减法”。另外,所说的跨越发展也体现在适当时候可采取发展三产来带动二产的发展,二产和三产之间具有互动性。
(四)打造“湖泊新概念”
“两湖”开发应成为政府政策的重要选择。要打造“两湖”文化,打造两湖品牌,两湖应成为建设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结合点。××区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着以下重要的增长点,或者说可以做出特色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产业:做好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还有就是在前两类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一定经济实力,××区要不失时机地开发“两湖资源”,它是××区城市功能转变的重要标志。所说的开发,是湖泊功能转变,由传统“农业资源意义”上湖泊文化向“休闲”意义上的转变。在农业文明时代,“湖泊”是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工业文明的时代,“湖泊”是满足人对“资源”的需求;未来将满足人们休闲和体验的需求。现代的“湖泊”文化应该体现着一种深层开放的理念,是××吸引先进生产要素的重大举措。因此,××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开发与保护“湖泊”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采取中心城市带动和周围乡镇推动的城市化路径
××区市城市化应采取中心城市为主,城镇化为辅的路径,那么对××区则更应该采取中心城市为主,城镇化为辅的道路。但为了不走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弯路,××区应该选择中心城市为主,在某种意义上,选择的“一城两带三极”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发展路径,将洋河、埠子、龙口作为中心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近期主要将洋河作为重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先要将城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节点,城区作为全区的龙头,在做大园区的基础上,必须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强化功能的意义上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因此,三个极点未来发展必须要将与中心城市的接轨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而不是孤立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区政府提出的发展洋河工业走廊并与南区的接轨,同时,要将龙河作为一个重要的特色工业区,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基地,将埠子作为中心城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这些城镇的发展必须纳入中心城镇整体的发展战略。因此,要从做大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认识三大极特别是洋河的发展。其他乡镇作为中心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的,在近期的发展可能仍然必须要走城镇化的道路,通过农业产业化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目的在于做强工业,做特城镇,形成与中心城区和三个极点之间的对接。总的来说,依托的是中心城市带动城市化的战略思路,而不是各个乡镇自成一摊,形成“诸侯乡镇”与中心城市隔绝的城镇化。
(六)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和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
根据实地调研,一些乡镇资产达百万甚至千万的个体老板大有人在,有的甚至在外地投资、兴办实业,应该积极发动和鼓励这部分资本在本地创业、安家落户。完善对民营企业注册、税收、金融、收费等政策,减少审批手续和行政干预。从信贷、资金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为民营企业上市筹资服务,扩展融资渠道。放宽民资的市场准入领域,凡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资进入。同时,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勤政廉政,改变机关作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增强环境的吸纳力,形成环境建设与××区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优化市场法制环境,继续抓好治理经济环境以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坚持治标与治本一起抓,努力构建确保优良环境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制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经济学原理》,[美]马歇尔主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规模经济论》,顾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3、《产业经济学》,刘志彪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现代产业经济学》,杨公仆、夏大尉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产业集聚论》,朱英明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城市集聚经济》,冯云延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振华:《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上海经济研究》,2002.12
薛志伟、李嫒嫒:《纺织服装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经济日报》,2004.6.7.
宋泓:《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经济日报》,2004.6.15.
[英]劳拉·泰森:《商业计划的善举》,《商业周刊》,2004.6
谢健:《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温州模式发展瓶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
金碚:《中国地区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可行的战略选择》,《城市经济》,2004.6
傅白水:《资金外流、人才匮乏,“温州模式”即将没落?》,《21世纪经济报道》,2004.1.11.
张福通、谭刚、陈秀珍:《香港特区政府资助产业发展的做法与启示》,《特区经济》,2004.10
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4.7
芮明杰:《中国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路》,《复旦学报:社科版》,200401
后记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2
一、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其目的由逐项测试学习者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知识的掌握,扩展到了测试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运用,尤其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交流思想情感、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成了被测试的对象,在Widdowson,John?son,Brumfit,Candlin,Wilkins等应用语言学家所倡导的交际法语言教学的基础上,LyleBachman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应运而生。
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发生在情景、语言使用者和语篇之间的动态交互。语言测试应测量包括语法、语篇、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在内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它还以真实为准则,使受试者能同时处理清晰的语言信息和隐含的言语意义或功能意义。Bach-man(1990:81-110)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组成5。
这一理论的优势和意义在于它不仅考察了传统语言测试所覆盖的语言知识,还考察了受试者在语言交际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它把语言的使用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是指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交际。这就意味着测试时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测试。基于答辩的过程和本质,笔者认为它对评估学生在毕业论文答辩中的表现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毕业论文答辩中蕴涵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就学生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基本过程包括5分钟的陈述和10分钟的问题答辩(时间长短各校有异)。陈述(presentation)是学生对自己所做论文的选题、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结构和观点等做出简明扼要的口头展示,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提纲挈领地突出论文框架和观点,增强直观性,有效浓缩论文要点,让评委和听众对其论文迅速产生整体的印象和兴趣。陈述时尽量脱稿以体现流畅和对论文的熟悉程度。第二阶段是教师提问,学生或答或辩。通常教师会针对论文提出一些知识性的基础问题或学术性的探讨问题供学生回答和辩论,通过对问题的认真倾听、正确理解和快速反应及清晰表述,学生不仅深层次上体现自己对所研究课题的深入理解、判断、分析、归纳、逻辑思辩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水平,而且全面展示自己的交际语言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答辩是审查论文写作质量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学生的陈述和回答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立论依据及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3,就其本质来讲是一个复杂的口头交际过程。在这个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学生要和教师、听众以及论文之间形成有效互动,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细致科学的评估参照标准体系,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机制,这种对受试的整体考察以及主观评估方式正是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的一大特点。因此,毕业论文答辩中蕴涵着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三、根据评估参照标准,制定答辩应对策略
交际法语言测试将受试在完成测试任务时的表现同事先制定的评估参照体系进行比较,据此判断受试在测试中所达到的程度。同样,答辩时教师在评判学生的表现也参照着一份评估标准体系,虽校际之间的具体标准在细节上有差异,但总体覆盖的几个层面大致相同,个人陈述和回答问题两部分纳入答辩评估的参照标准有所侧重。答辩学生可参照评估体系的各项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答辩策略。
1.陈述主要考察论文的结构、主要观点、论据的说服力及逻辑性。本部分是整个答辩的开篇,简明扼要的论文总体介绍,鲜明的观点以及充分有力的论据无疑会给教师及其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他们对答辩学生的关注和对该论文的兴趣。答辩前的计时对镜演练或同学间的相互陈述,可以?
及时发现不足,强化时间观念,熟悉陈述内容,直至现场的完全脱稿。
2.问题答辩部分的考察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正确的理解是回答问题的前提。对于英语专业的答辩学生来说,这是对其听力理解能力的检测。学生接受教师问题的语言信息到理解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其心理生理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即语言交际时的一种神经和生理过程,如在接收语言过程中使用的是视听技能;而在产出语言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神经机能2。这一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对论文本身的熟悉程度,英语听辩能力,抗高压的心理素质,听力条件和外界干扰,提问老师的语音、语调、语速、口音及有个性特点的语音群等。要获取信息理解问题,答辩者必须沉着冷静,围绕论文主题的大语境,把握关键词,对问题的语义进行智力加工和整合,提炼出重要的语言信息,快速做出反应。
(2)反应速度论文答辩是由答辩委员会的教师和答辩学生为主体构成的一个学术互动的语言交际情景。在这样的口头交际中,教师的问题虽围绕论文提出,但依然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听到的信息稍纵即逝,因此,答辩和口译一样,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时性,对答辩学生的快速反应和敏捷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学生在听到教师提问之后的几秒之内,要迅速做出反应。否则就会出现冷场,学生的表现也会因此大打折扣。答辩现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基于平时的专业基本功和答辩前的充分准备,英语听力、口译、演讲等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强化记忆,而且对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一定帮助。对论文关键词、主题的了解和熟悉,也能让答辩学生在听到问题之后迅速激活大脑中储存的记忆信息,做出反应。
(3)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在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中被分为组织篇章能力(如词汇、语法、句法、衔接、组织等)和语用能力(如言语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表达是交际的产出阶段,作为答辩的最后一个环节,语言能力体现的是答辩者的专业水平、心理素质、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
在弄清了教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杨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因此,回答问题要思路清晰,抓住要害,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具有针对性;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要谦虚诚实,尽量回答,争取得到提问老师的启发,不可强辩,避免东拉西扯,答非所问,逻辑混乱,没有内在连贯性的作答4。
(4)策略能力认为策略能力即指具体情景下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心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运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与知识结构和交际情境的特征联系起来,补偿语言能力出现障碍的不足,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2。
答辩的本质就是一个复杂的口头交际过程,其现场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使答辩学生难免在理解或表达的过程中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难,如没听懂问题,或不知如何作答,或中英文切换时的短路等等。此时恰当使用策略无疑可以降低由此对答辩造成的不良影响,保证答辩的顺利进行。没听懂问题时可以用Ibegyourpardon?或Doyoumean…?的方式请老师重复或简化问题;为争取思考时间,避免冷场、停顿,偶尔使用Well,um,er,ah,letmesee,youknow…等交际填充词;肯定教师的问题,希望得到启发和引导时可用Well,that’sagood/challengingquestion.Doesitmean…?另外,询问、求助的眼神,手势等身体语言的使用也可弥补语言的乏力,缓解答辩出现的困境。
(5)心理能力心理能力是指答辩者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台上的答辩委员会往往由3至5位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台下的听众有老师和同届或下届同学。在这样一个高度严肃紧张的学术氛围中神情自若地陈述观点、快速机敏地回答问题对答辩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满满的自信,洪亮的声音,得体的着装和礼仪,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等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答辩学生的紧张情绪。当然,自信心来自于事先充分的准备4,熟悉论文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文献引用,立论依据,论点的支撑例子,试验数据,问卷调查等,并科学预测专家提问,答辩时才能冷静沉着,不至于被临时的难题吓慌手脚,脑中一片空白,出现怯场的局面。
四、结语
毕业论文答辩中蕴含着交际法语言测试的理论。答辩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即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机制是决定其表现的关键因素,是构成答辩评估参照标准体系的主要参数。在实际操作中,答辩的评估参照标准体系应尽可能具体并进行层次划分,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答辩学生以上能力的完成情况应给出量化的划分;对参与答辩的教师事先进行相应的培训,保证答辩老师对标准参照体系有深刻正确的理解。同时,也可适当增加每组答辩学生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评估的主观性差异5。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3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事实上,电子政务已经迅速地列入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治日程。
电子政务的发展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信息技术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各项决策活动的政府,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
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已经存在了200年以上。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也有可能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企业和民众建立直接的联系。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者将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对原有的政府形态进行改造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最终构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形态。
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quot;。我国政府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在信息时代,就像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企业必备的手段一样,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
信息化使许多政府原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帮助政府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管理。今天,无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或者国家安全的保障,都不能没有电子政务的支持。
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将对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同时,建设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政府。
梳理主线规范业务
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利用信息技术重新梳理,可以有效推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
如何实现由“现有的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决不是有了投资,买了设备和软件,或者说政府上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的问题。
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按照朱?基总理“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要与政府职权能转变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应该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而不是以政府的部门或地区为规划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
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给政府重新“梳一次辫子”。把那些最急需的政府业务流的“辫子”先梳理出来。等到按照优先顺序把“辫子”梳完了,一个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就出来了。那些没有梳进“辫子”的业务流就是要转变的政府职能;而那些没有梳进“辫子”的部门就是要调整的政府机构。
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方法
我国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数以万计。如果采用个体经济的办法任由部门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不仅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更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实际上,电子政务中包含许多的标准“零部件”,如人事、财务、计划、公文、档案、器材、考勤等等,不下数十种。如果这些“零部件”都规范化和标准化并由企业来开发,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还可以形成和支持一个相当大的软件产业。
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不一定非要政府投资不可,民众也是电子政务的一个“财源”。政府的职责是完成法律赋予政府的职能,不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政府的角色是准确地提出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对信息化的有效管理,系统开发的任务应该留给企业去做。如果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建立一支队伍去搞本部门的系统开发,不但成果不能商品化,而且为内部人员非法修改系统和犯罪提供了机会。
分步发展循序渐进
建设一个成熟的电子政务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这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
起步阶段政府信息网上是电子政务发展起步阶段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大体上是通过网站与政府有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如法规、指南、手册、政府机构、组织、官员、通信联络等。
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在这个阶段,政府除了在网上与政府服务项目有关的动态信息之外,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这个阶段的一个例子是用户可以从网站上下载政府的表格(如报税表)。美国政府规定,联邦政府的最重要的500种表格必须做到可以在网上下载。
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在这个发展阶段,政府与用户可以在网上完成双向的互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用户可以在网上取得报税表,在网上填完报税表,然后,从网上将报税表发送至国税局。在这个阶段,政府可以就公共工程项目,或某个重要活动的安排在网上征求民众的意见,民众也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政府提出询问或建议。
网上事务处理援用上面举过的例子,如果国税局在网上收到企业或民众的报税表并审阅后,向报税人寄回退税支票;或者,在网上完成划账,将企业或民众的退税所得直接汇入企业或民众的账户。这样,民众或企业在网上就完成了整个报税过程的事务处理。到了这一步,可以说,电子政务在民众报税方面是趋于成熟了。
显然,这个阶段的实现必然导致政府运行方式的改变。原来政府与民众的“接口”是在办公室,现在则移到计算机屏幕上了。因此,需要调整原有的某些政府部门及某些人员;设立一些新的部门及新的岗位;重组政府的业务流程。如果一个部门说它已经实现了电子政务,而机构和运行方式却原封不动,那么,这个部门的信息化肯定是不成功的。
上面所举的的例子,只是政府数百个业务流中的一个。这数百个业务流的信息化不可能同时进行,只能按照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和可能,一批一批地开发。因此,建设一个成熟的电子政务可能需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
确保安全把握分寸
不能将安全问题绝对化,不是“越安全越好”。一个门需要几把锁,取决于门里放了什么东西。
不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对于安全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将安全问题绝对化,不是“越安全越好”。一个门需要几把锁,取决于门里放了什么东西。显然,锁越多,“安全”的成本就越高,门的使用效率就越低。因此,必须根据实际的系统要求,实现“恰到好处”的安全。换言之,在设计系统安全措施的时候,必须根据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考虑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权重,并求得适度的平衡。
目前,国内有一种趋向,好像建一个系统就要搞一个独立于互联网的专网,理由是要确保系统的安全。专网太多,不仅将使电子政务的投资急剧增加,而且,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专网太多,还给政府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造成许多壁垒,降低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信息系统的效率,给中央政府为了监控和决策而获取信息带来了很多困难,利少弊多。为了保证国家的核心机密,有必要建设若干个独立于互联网的专网。但是,进入这种专网的系统越少越好。因为,进入这种专网的系统越多,专网的安全就越没有保证。
因此,有必要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的科学管理。什么系统需要专网,什么系统不需要专网;什么系统需要加密措施,什么系统不需要加密措施,应该通过系统的安全评估来回答。
安全评估应该从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回答系统中的信息究竟有多么重要,在安全上究竟受到哪些潜在的威胁,这些威胁有多么严重,如果信息或系统受到侵害将造成什么后果,才能确定系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安全措施。
突出政务知难而上
“电子政务”中的关键字是“政务”,而不是“电子”!如何克服形形的社会阻力是电子政务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遇到两个主要的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电子政务的一体化问题,即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但是,由于职责的划分和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的领导比较有利于国家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第二个难点是所谓数字鸿沟问题。如果不能做到民众普遍上网,那么电子政务只能是为少数人提供了方便和服务。事实上,那些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如社会救济)往往可能正是那些无法上网的人。为了克服这个难点,许多国家都想了很多办法。如意大利的波哥纳市向所有的民众提供免费上网和电子邮箱;加拿大和新加坡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购买计算机的补助;牙买加利用邮局,英国利用公共图书馆,印度利用公共信息亭等方便民众就近进入政府网站。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4
英语组
21 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一流的教育才能造就优秀的人才。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国际化,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英语交际能力已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指标。然而,我们目前的英语教育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要求。因此,提出了“英语教师应该走向专业化”这一命题。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对教师专业化最基本的认识就是教师应该被视为专业人员。下面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策略展开论述。
一、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的社会化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化。社会职业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不可替代性,从而使得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事先的专门培训,掌握专门的技能,其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师职业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是由教育之本性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的最根本的特点。在职业专业化不断加强的今天,它逐渐走向专业化是必然的趋向。
除此之外,新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而人才的造就又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作为人才造就者的老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更高规格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英语教师职业而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在中国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受教育者对英语技能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而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对象的发展。要想成功教育学生,教师本身必须是成功的受教育者,而锤炼自身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 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随着教师职业逐步走向专业化,教师的职业观也发生相应转变。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职业被等同于程序化机械化的职业,这种片面性的理解偏重于教师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境界的提升等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使教师无法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当教师职业成为和医生、律师等同等的专业化职业时,它已经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职业实践指向的对象是人的心理世界,人的心理成长是人类最复杂的领域,所以,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最复杂专业工作之一。面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转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坚定对自己的职业追求,明确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和意义,进而形成专业化的教师职业信念。而正式这种信念正式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工作趋向专业化的内在动力。
英语教师的职业观更应该形成自己专业化追求。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经不住诱惑,选择教师以外的其它高薪职业。而作为选择教师职业的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信念,进而在打造自己的教师专业化上面狠下功夫。
(二) 勤修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既是教师职业中最基础的智慧和实践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以语言教学为主轴的英语教师应该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即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
语言的基本功是指运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广大教师在师范院校进行英语专业学习的阶段,都十分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然而,语言是常用常新的,只有不断地去使用它,才能不断地提升能力。英语教师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脱离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可能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为了避免语言能力的下滑,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一定的语言氛围。除了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与学生交谈外,还应该保留用英语思维和读写的习惯,收听收看英语节目,参加英语角的free talk等活动。总之就是保持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形成语言能力专业化。##
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基本功的核心部分。由于教师的专业任务是教学工作,教学基本功又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教什么样的“课”需要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但教师的教学工作差不多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命制考题、解题、教学反思。因此,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就是完成上述各工作环节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备课应该形成一定的专业化规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备教材和备学生的有机结合,规范书写教案和教学预案。教学过程准确把握各种课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步骤,形成自己的专业化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烙上你的印记,你的课就是你专有的。批改作业、命制考题和成绩评定也是三项十分重要的专业工作,是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三项,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上的不足,不断进行改进提高,达到教育的目的。解题能力也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自己真正会解题,才能给学生讲题和命题。最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工作专业化重要体现。教学是一种遗憾艺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只有到了课后才可以进行总结。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及时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为自己的下一次教学提供经验。反思主要可以以反思日志和学期总结主要形式,重点突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简言之,教师的基本功更加突显教师专业化。各地每年举行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就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真正优秀的教学精英脱颖而出,更加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三) 提升理论水平
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是前人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总结。正确的理论对实践会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实践的顺利推进需要教学理论的有效指导。英语语言学习理论就是建立在语言学界前辈们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语言教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真正成为教学的行家,而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例如,我们高一备课组曾经将语言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词汇教学中,研究记忆规律与词汇学习的关系,从而为同学们提供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证明了语言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提升理论水平必须进行理论学习。实现理论学习是多途径的。一、个人自学进修。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研读各类专业论著、论文。有条件的还可以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班,比如一些短期假期培训、在职硕士等。在理论学习中,个人的理论水平得到较好地提升。二、集体学习。集体学习理论主要是针对全部任教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主要分为中心发言和集体讨论。中心发言是由一个老师详细介绍其最近学习的理论,让大家一起来学习。比如,我们教研组有些去过口语、任务型教学、新课标理论等培训的老师都会把取回来的经毫不保留地与大家分享。集体讨论主要是大家对一种理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
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也更多就体现在把语言学习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因此,英语教学应该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像任务型教学,它实际上灌输的就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它主张以任务为主线,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任务型教学应用要课堂上,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从“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四) 开展教研活动
英语教师要走向真正的专业化,还必须开展一些专业性的研究活动。一、观察并记录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形成一定体系的教学札记或学术论文。在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细心留意这些问题,加以积累总结,结合理论,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反思笔记。二、开展课题的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执行、检验反馈、得出结论。例如,我们最近教研组在进行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就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持。研究表明,英语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参与及自我语言体验与运用。这种特质决定了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是指基于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及可利用的资源,开设内容广泛、切合学生实际的高中英语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宝贵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补充课堂教学时间和容量有限的不足。我们这次的校本研究主要是围绕口语、写作、听力、阅读、文化概况和英美文学等十大板块展开研究,开发相应的教材,并进行实施、改进、提高。
通过专业性的研究活动,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
三、结语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地区经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14-02
我校作为全国少数几所开设有法语专业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之一,在应用型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外语听说能力、(经贸、翻译)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校法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环节上较易出现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对于提高法语毕业论文质量,优化课程设置,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更好地开展研究,笔者整理并分析了近三年(2014-2016届)法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并于2013年和2014年在本校111名毕业班学生和224名非毕业班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及改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范围过宽
与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相比,学士学位论文因其篇幅和学生研究水平所限,其选题应当尽量从小处切入,选取专业领域中的某一个特定范围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纵观近三年的法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我们发现,尽管在毕业论文动员阶段和导师指导过程中再三强调了选题范围不宜过宽,但在实际选题过程中,学生仍然未能很好地把握好“切入点”的大小程度,因而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范围较大的题目,如《中法家庭关系比较研究》《浅析法国人的生活艺术》等。
(二)选题方向单一,与地区经济脱节
对于应用型法语人才的本科论文而言,其选题方向除了法语语言文学以外,更多的应该涉及法语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国和法语国家在经济文化层面的交流,能反映和解决语言在服务于地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在近三年毕业论文选题中,有关法语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的所占比例为40%,而与经济相关的论题比例却是逐年下降,仅占18%、10%和8.5%,其中取材或应用于地区经济的论题更是屈指可数,仅有《中法购物网站的比较》《分析中法裘皮服装业发展现状》等寥寥数篇。
(三)选题缺乏创新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大
根据对近三年毕业论文选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学校有着毕业论文三年重复率不超过5%的硬性要求,法语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紧跟时代潮流、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论题,如《中东难民潮对法国及欧洲的影响》,但如拿破仑、戴高乐、路易十四之类的法国历史名人,法国的奢侈品、时装、香水和咖啡文化,中法两国的饮食文化、社交礼仪、教育现状、养老问题、女性地位仍然是许多法语专业学生偏好的研究内容。这类论题经过前人的反复研究,已经不具备必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此外,大多数毕业论文选题均与社会文化相关,和法语专业毕业生在经贸领域的实习和就业关联度不大,这与学校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契合。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学生的主观原因及对策
1.对毕业论文及其选题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清
尽管在问卷调查中,75%的毕业生和67%的非毕业生都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很有必要或有些必要,且绝大多数学生肯定了毕业论文选题对于论文写作的关键性作用,但对于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31%的毕业生和35%的非毕业生认为写毕业论文仅仅是为了满足“完成学业”的要求。由此可见,毕业论文在检验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经贸或翻译领域的专业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在新生入学之际、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开学之初分阶段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动员,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毕业论文及其选题的重要意义。
2.论文选题方式单一、用时过短,缺乏平时积累
对于论文选题方式,86%的毕业生和67%的非毕业生表示已经或打算自主选题。当被问到论文选题用时这一问题,64%的毕业生表示仅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便选定了自己的论文题目。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学生经过了盲目空想、搜索网络、查找文献、师生商量等一系列环节,为自己未来几个月的论文撰写匆忙选定了方向,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连参考文献是否充足、论文写作是否可行都未尽做考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和实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和思考自觉。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一、二年级基础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增加对法语国家与地区文化的输入;在三、四年级的经贸、翻译方向教学中,采用支架式、问题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点滴积累中自然地产生对某一领域的探究欲望。
3.查找参考文献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不够
据调查,49.5%的毕业生表示在毕业论文选题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料不够,78.3%的毕业生主要通过网络资源取得论文参考资料,56%的毕业生较少或从不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文献资料。此外,非毕业班学生中打算利用网络资源取得参考资料的比例高达69.2%。以上数据表明,我校法语专业学生查找参考文献的途径单一、图书馆藏资源利用率低、通过网络查找法文文献的能力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完善对图书资料及其检索工具的建设,结合主干课程及《经贸法语》《法语高级应用文写作》等方向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查找相关图书资料,并教会学生充分掌握搜索和获得法文文献的能力。
(二)教师、学校的客观原因及对策
除了以上主观原因,论文指导教师和学校制度监控方面的客观因素也影响了高质量毕业论文选题的产生。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校法语专业的办学历史尚短,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老牌的本科院校相较存在明显差距,且绝大部分教师不具备在经贸领域服务的经验,再加上学生人数居高不下,在指导学生论文选题时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为此,我们需要在不断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同时,充分利用兼职专家教授的学术资源,让青年教师尽快明确专业研究所长,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有计划选派教师下企业挂职调研,将实践所得用于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在学校层面,首先,加强法语专业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省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法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有力保障。其次,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选题监督和评价机制能够从制度上保证法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继文.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范例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2]田贵森,段晓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炜,马继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吴文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J].新课程研究,2009(2).
[5]许秀梅,王秀华.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深入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09(3).
[6]郑秀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5).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工业文明;环境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19-02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为目标。这种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生态。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1]。十七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层原因,是因为我国的环境问题靠在原有政策框架内“加大力度”,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上升到基本价值理念转变这样的高度上来,因此,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我国的环境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影响我们长期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块大“短板”,靠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调整,都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对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使我国资源和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的执政理念,将通过各级政府的具体执政行为而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从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治国理念的演变过程。上世纪80年代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赋予环境保护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地位,但还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以环境换发展”的发展模式,二者还是分隔状态。到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使环境保护理念进入经济发展的决策之中,开始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分别决策,分别处置的隔阂状态,但环境保护还远远没有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足以深刻地影响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生活行为。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实际上对以往的治国理念有实质性提升,境界更高,产生效果也将更久远,是对工业文明的全面提炼与升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归宿。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的政治内涵,彻底实现执政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战略上,把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在实践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硬指标;在考核上,不再只关心GDP,而是主要看当地经济发展效率、质量和区域生态质量改善情况。只有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2]。
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1.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主导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之初的“轻化”型经济特征正向自主主导的、带动力较强的、可持续的“重化工业”方向发展。2002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2.6%,其中,重工业增长率为13.1%,轻工业增长率为12.1%,2003年则分别提高到17.0%、18.6%和14.6%。两年中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分别高出了1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从60.9%提高到64.6%。重工业增长不仅明显超过轻工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从整个经济增长来看,重工业增长也发挥着主导作用。1998―2002年工业增长为9.2%,同期GDP增长7.7%,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02年GDP增长10.2%,工业增长8.0%,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2.2个百分点。2003年GDP增长9.1%,在农业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均比上一年有所减慢的情况下,工业增长速度却达到了17.0%,高出GDP增长7.9个百分点。同时,我们已把加快城市化发展,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农村人口,城市化又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所释放出来的潜力不可估量。因此,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的加快局面是经济由单纯的外向带动型向自主主导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发展型转变的重要标志与体现,更具有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变的划时代意义。经济尤其是重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使我们已经付出了难以弥补的代价,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主导型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资源和环境制约增强,加强生态文明是历史性战略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的27%,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而世界产出的能源或原材料消耗增加,将使我国短缺的一些重要战略性资源特别是石油和矿产品的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对国际资源的依赖也会明显增强[3]。城市化加快发展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汽车、住宅业的发展对于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会带来“三废”排放的增加,给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过去那种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生态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带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需要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必然选择与庄严承诺。在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对自然改造的过程中,对自然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提上日程。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今天提出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对国际发展的新趋势做出回应,纵观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尽管各自的国情、发展条件等各有不同,但其转型发展进程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即以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作为较晚加入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其工业化启动之初,就遇到了与上述国家不同的发展环境和增长机会,显然传统道路难以为继,中国摒弃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世界生态文明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最高境界
工业文明基于这样一种哲学理念,即认为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人高于自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只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崇尚人类“统治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看做是唯一目的。在这种传统的工业文明价值理念的驱使下,经济至上主义横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大自然也在以生态规律作用的形式对人类实施报复和惩罚。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突出表现为森林锐减、土地退化、淡水匮乏、酸雨和温室效应加剧、人口增长、能源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这种把GDP的增长放在绝对的中心地位,只注重经济上的投入产出而不顾生态的可持续性的理念,是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理念[4]。
生态文明是在扬弃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立在把“人―社会―自然”看做是一个辩证、发展、整体的生态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是在合理继承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用更加文明与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反对野蛮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重视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下的发展,不仅是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文明下的进步,不仅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社会―环境系统的整体进步。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它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为此,必须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不同于传统的以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的模式;它提倡的是以经济反哺环境,环保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保护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5]。曾经奉行的“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直接后果是,环境保护成为辅、补充性工作,一个时间“靠边站”,一个时间“上前线”,要靠“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来打“歼灭战”。环境保护工作普遍陷入“滞后、事后、被动、补救”境地,成为周期性、阵发性的辅工作。“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是在产业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污染物排放量满足环境功能区达标要求基础上追求GDP的最快增长。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要有明确的政策引导。中国古代兵法上说“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就是说上级的指令要逻辑一致,下级才能明确执行。过去,国家一方面强烈要求地方采取坚决的环境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又在干部考核任用上使用经济指标为主的评价标准,谁GDP增加得快,即使完不成环境保护目标也无所谓,这就使地方受到错误的引导,显然不利于地方干部树立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观念。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引导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七大报告.
[2] 江艳.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真正的小康[J/OL].人民网,2007-11-23.
[3] 王应洛.建设生态文明需“三驾马车”[N].科学时报,200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