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对儿子说的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妈妈对儿子说的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妈妈对儿子说的话范文1

5岁的儿子很天真,虽然有时候说的话有些幼稚,但是总能把我们逗得很开心,有时候我们都恨不得将小家伙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等我们老了再看一定很有趣。可是有一天我发觉不妙,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学会了说谎,而且是那种面不改色的,不是亲眼看到或者得到真实的证据,儿子根本不承认,难道小小年纪就成了“骗子”?这让我非常苦恼。

那天早上送儿子到幼儿园,在门口遇到儿子同班小朋友聪聪和她的妈妈,聪聪手里拿着一个崭新的变形金刚,一见到儿子就冲过来对儿子说祝儿子生日快乐,还把变形金刚递给儿子。就在我纳闷儿子的生日并不在今天,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聪聪妈告诉我,前几天儿子就告诉聪聪,今天是他的生日,希望聪聪能够送给他一个变形金刚做礼物,既然两个小孩子是好朋友,所以,聪聪回去一说妈妈就同意了。

这不是明摆着“骗人”吗!儿子的生日还没有到,当着儿子还有聪聪和他妈妈的面,我不好说什么,等接儿子放学回家后,我严肃地问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儿子说,他很想要一个变形金刚,可是怕我们不给他买,所以他就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原以为这是儿子第一次“骗人”,静下心来想想,其实这之前也有过类似的问题。有一次儿子说他的同学过生日,需要送一个礼物,让我们帮着他挑选好,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带去。结果却发现礼物没了,但是儿子书包里多了一个其他的玩具,儿子解释那是同学回送的。后来去幼儿园找老师一打听,那个孩子根本没有过生日,儿子的礼物也没送,他将我们买的礼物和其他同学换了玩具!现在想想,儿子那一次就是在“骗人”了,我们还把它当成孩子的无知。

其实家里对儿子的玩具一点都没限制,只要是儿子喜欢的,我们几乎都能满足他,真不知道为什么儿子会爱上“骗人”,对待这样的孩子该如何教育,这的确是个头痛的问题。经过咨询专家,专家对此的解释是,一般来说,如果这种行为不是经常性的,那其实是一种“幻想”。小朋友的这个行为有撒谎的倾向。但不能完全等同于“欺骗”,4、5岁的孩子渐渐学会了模仿,开始占有欲和虚荣心,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遇到自己很喜欢、很想要的东西时,可能就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家长不要认为这是孩子道德上出了问题,如果用严厉的方式去解决,或许会让孩子更爱“骗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要求和愿望,及时帮助孩子化解心里的渴望,必要时将后果说给孩子听,让爱“骗人”的孩子改掉坏习惯。我们照着专家的指导做,儿子对自己的“幻想”不再坚持,从前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妈妈对儿子说的话范文2

与孩子说话是艺术,也是技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说法,会导致全然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劝孩子少玩游戏这件事,妈妈说法不同,孩子听进去的程度也不同。

事例一:

妈妈带着嫌弃的表情和语气对儿子说:“你就知道玩游戏,不知道学习,真是不懂事!去,学习去。”

儿子不满妈妈颐指气使的说教和命令,心里很不快,依然端坐不动。

妈妈见儿子不听话,火了:“我说你听见没有?别玩了,学习去!”

儿子负气离开电脑坐到了写字台前,40分钟过去了,依然不见进入学习状态……

事例二:

妈妈温和地对儿子说:“游戏好玩吧?”

“嗯!”儿子点点头。

“妈妈也喜欢玩游戏。不过玩得时间长了就不好了,视力下降了多麻烦呀!”

儿子笑了。

“而且,玩游戏时间多了,学习时间就少了。老师夸你很聪明,但如果不花时间去学习,聪明就浪费了。”

妈妈说到这里,儿子懂事地说:“妈妈,我知道了。我再玩10分钟就不玩了。”

还不到10分钟,儿子就离开了电脑,去写作业了。

同样是劝孩子别长时间玩游戏而要认真学习的一件事,不同的做法导致了不同的效果。第一位妈妈对孩子进行命令和说教,这种情绪传递了不愉快、紧张、严厉,这与儿子玩游戏时开心放松的感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孩子心目中,妈妈在剥夺自己的快乐,因此,逆反情绪瞬间产生,与妈妈进入了对抗状态。最后,虽然妈妈强行阻止了孩子玩游戏,但是,被负面情绪淹没的孩子,根本没有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妈妈没有达到让孩子好好学习的目的。

而第二位妈妈首先表达了共情,说自己也喜欢玩游戏,这让儿子觉得妈妈和自己一样,妈妈理解自己。接下来,妈妈温和的建议,也让孩子觉得妈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的,自然就容易听得进去。妈妈还趁机鼓励了孩子的学习潜能,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孩子很主动地离开了网络,进入了学习状态。

父母应避免的说话误区

误区一:用“嘴”提要求。

“不要看电视了,快点睡觉”“见了人要打招呼,做个懂礼貌的孩子,听到没有”“要讲卫生,东西不要乱放”……很多家长总喜欢通过提要求来让孩子不断地建立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但实际上,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来讲,父母有什么样的行为,会成为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孩子通过模仿习得父母相应的行为。如果家长不能做出榜样,要求是很难奏效的。

家长希望孩子建立一个习惯时,应该自己先孩子一步开始这个行为。比如说,希望孩子少看电视,家长先要做到少看电视。然后,再把少看电视的好处分享给孩子,孩子就很容易听进去了。

误区二:唠叨地说。

生活中有些父母,特别是妈妈,喜欢唠叨。在妈妈看来,她持续不断地说,是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是对孩子的爱。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相反,对孩子的语言刺激过多,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听不进妈妈说的话,从而降低教育效果。

家长抛弃一厢情愿的做法,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对自己的感受,并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家长可以问孩子:“妈妈提醒你一遍,你能记住吗?”得到孩子肯定的答复后,家长就要时刻提醒自己避免重复。而对于很多安全、卫生类话题的唠叨,实际上是家长焦虑情绪的体现,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不妨把安全的知识编成童话、歌谣等形式来教给孩子,既让孩子得到了提醒,又避免了孩子因为“烦”而听不进去。

误区三:撒气地说。

有时候,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很生气,于是,便会无所顾忌地批评孩子,有些家长甚至说:“爸爸妈妈为了你这么辛苦,你却总是不懂事,早知道不生你了!”殊不知,这种状态下,家长已经不仅仅是批评孩子,而是在宣泄情绪。这对孩子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

有负面情绪时,父母可暂时离开孩子,去做些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借此管住自己的嘴巴。等情绪平静后,再教导孩子。

误区四:压制孩子说话的机会。

“错了就是错了,哪来那么多借口?还狡辩!”很多时候,家长急于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允许孩子说话。也有一些家长,给孩子讲起道理来滔滔不绝,却很少给孩子说话的机会。然而,就算孩子犯了错,他也希望表达自己委屈惭愧的情绪。家长强行将孩子的话压制下去,时间久了,孩子不但不愿意听父母说话,也不愿意将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了。

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耐心倾听孩子的理由,在表示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此一来,父母的建议孩子才愿意接受,心里话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

这样说,

话才能进到孩子的心窝

1.小声批评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父母高声责备会让他们觉得没面子,如果有外人在场,孩子就更难堪了。如果家长能够压低声音对孩子进行批评,反倒更容易引起孩子重视。有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去出席宴会,开始时女儿吃饭很不规矩,常常伸手去夹远处的菜。这位妈妈只在女儿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女儿就很规矩了,整个餐间,她都只吃妈妈夹到碟子里的菜。

压低声音批评孩子的另一好处就是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一个自尊心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孩子,也更容易进一步建立自尊心。

2.自我袒露

―抚平孩子受伤的心。

对于闯下的“祸”,即使没有遭到父母的批评,孩子心中也会害怕、自责、难过,有些孩子会用摔东西、哭闹来释放内心的感受。如果父母此时不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还生硬地责怪孩子的话,很容易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伤害,甚至埋下心理伤痕,影响孩子日后的行为。比如说一个小男孩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单是妈妈那惊愕惋惜的表情,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刺激了。这个时候,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告诉孩子,自己曾经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同时告诉孩子,自己是如何避免再次犯错的。孩子一旦觉得父母也曾有过这样的错误时,内心的负疚、恐慌等感觉就会大大降低,也容易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了。

3.大声赞扬

―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被当众表扬,总会让人觉得很有面子,让人更自信、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对于成人如此,对于孩子更是如此。父母在别人面前大声赞扬孩子,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以自己为荣的,从而信心倍增。

另外,赞扬也要及时,否则,孩子相应的积极行为就很可能会逐渐消退,甚至再也没有热情去做这件事。

4.“不信你试试看”

―说服孩子的心。

5岁的彤彤在妈妈收拾衣服的时候,看到了裙子非要穿,当时已经是冬天,妈妈不同意彤彤穿,彤彤却偏要穿,母女俩争执起来。爸爸见状,对妈妈使了个眼色,让彤彤穿上裙子,领着彤彤到外面楼道里站了两分钟,彤彤马上就喊冷了,回到家乖乖地把裙子脱下来交给了妈妈。

很多时候,如果父母只是强制孩子去做或不去做某事,孩子并不能领会父母的心思。相反,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给孩子尝试的自由,孩子就会进一步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父母再提出的建议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了。

5.感兴趣的话题

―打开孩子的心。

有些孩子在父母看来是“闷葫芦”,很少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孩子一般与人交流会有障碍,或者是表达能力欠佳。

妈妈对儿子说的话范文3

我把儿子拉到他的房间。我坐下。示意儿子也坐下,他却站着,脸倔强地扭向一边。

“我们可以谈谈吗?”我问。

沉默。儿子昂着头,半晌,抽抽搭搭地冒出一句,跟你们大人没、没什么好谈的。

儿子刚读初中,应该还没到青春期。怎么就这么桀骜不驯呢?今天的事起因很小,就因为是先看电视。还是先做作业,儿子与他妈妈发生了争执。

儿子不接我的茬,谈话无从下手。

从侧面看。儿子的嘴唇上。有了一层淡淡的绒毛,那是青春即将破茧而出的标志吧?他的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是的,他正在成长。这也许是个突破口。

“那么,我们可以像两个大人一样谈谈吗?”我用商量的口气问。

“像大人一样?”儿子扭回头。看着我。“怎么像大人一样谈谈?”

看样子,这是儿子感兴趣的话题。我笑笑,拍拍床沿,说,你先坐下,这样我们才像两个大人谈话的样子。

儿子犹豫了一下,坐在了我的对面。

我看着儿子,“两个大人之间的谈话。首先是平等的。”

“但是,你们对我一点也不平等。”我刚开个头,没想到儿子的话就像机关枪一样,扫了过来,“特别是妈妈,什么都喜欢管,一点不民主,非常霸道……”

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儿子愤怒地“控诉”,连幼儿园时的事情都翻出来了。说着说着,竟然又抽泣了起来。我拍拍儿子的肩膀。真没想到,儿子的心里,会对我们做父母的,淤积了这么多的不满和愤懑。

儿子说完了。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我递给他一张餐巾纸,说,既然我们是像大人一样交谈,就应该心平气和,今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再像孩子一样,动不动就哭鼻子耍脾气了,好吗?

儿子响亮地抽泣了一声,忽然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对儿子说,你刚才说的这些事情,我会和你妈妈认真反省一下,然后再和你平等地交流。可以吗?

儿子点点头。他的情绪,正在慢慢平息下来。

谈话继续。

我告诉儿子。两个大人之间的谈话,除了平等,心平气和,还应该是客观的。我拿今天的事情为例。我问他,作为一个学生。放学回家了,是不是应该先做好作业,再看电视?就像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就应该先烧饭做家务。一切都忙好了,才能坐在电视机前。

儿子想了想,低下了头:我知道错了。我只是不喜欢妈妈动不动就指责我。

我摸摸儿子的头。妈妈脾气是急了点,但你应该知道,她有多么爱你。

妻子在喊我们吃晚饭了。

我和儿子站了起来,他都快有我高了。我拍拍儿子的肩膀,“两个大人之间的谈话,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解决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儿子伸手在我的胸口打了一拳,“我知道了!”我毫无防备,被他打得一踉跄,这小东西,下手一点不知轻重。一想,我也哑然失笑,电影里常看到两个男人之间,就是这样解决争端的。

儿子跑进厨房,从后面搂住正在端菜的妈妈的脖子。“妈妈。对不起!”

妈妈对儿子说的话范文4

刘女士和儿子小涛进门的刹那,我就觉得这对母子挺有趣。母亲说话高声大嗓,满脸掩饰不住的焦虑。儿子则瓮声瓮气,一脸的无所谓。进了我的心理咨询室后,儿子还嚷着要回去,硬是被母亲按到了沙发上。

刘女士人到中年,也许是为生活所累,神情显得极为憔悴。坐定后,她就诉苦说:“自从他爸去世,为了让儿子活得不落人后,我都快累死了,可他一点也不让我省心!”说着,她猛地拽过儿子的左手,把手背伸给我看。我吃惊地发现,这个少年与指甲相连的皮肤,被抠得斑斑驳驳,还留着触目惊心的血痕,右手情况和左手一模一样。小涛被妈妈弄得不耐烦了,猛地把手抽出来,气咻咻地又把自己抛进沙发里,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在我的示意下,刘女士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儿子的情况。四年前,自从刘女士的丈夫去世,儿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丈夫生前对儿子极其宠爱,经常带着他去商店,买玩具什么的,只要他提出来,爸爸就会答应。爸爸的去世对小涛是个沉重的打击。小涛把爸爸生前的衣服、照片都保存起来,不让妈妈动。每天放学回到家,他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嗅嗅爸爸衣服上的味道,抚摸抚摸爸爸的照片。

刘女士下岗多年,丈夫的猝然离世,使得家里的经济状况陡然紧张。为了能让儿子读个好学校,她风雨无阻地经营着一家服装店。有段时间,由于生意忙碌,她把儿子送到自己的妹妹家,让妹妹帮她照顾一下小涛。

儿子上初二的一天,刘女士接到小涛班主任打来的电话。班主任反映小涛课堂上经常把手指抠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他不但不觉得痛,反而咧嘴直乐。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轻描淡写地说不为什么,就是手指上经常长倒刺。老师纠正他多次,他仍然不改。无奈,老师只好打电话让刘女士关注一下儿子。

忙于生意的刘女士这才注意到儿子的手指,到处都是血痕,手指有些地方抠得都没有皮了。她心疼地哭着问儿子为什么要这样?小涛紧咬着嘴唇一言不发,一副事不关己的神态。刘女士觉得孩子手指爱长倒刺,可能是缺乏维生素所致。于是,她就给儿子买来维生素,每天盯着他吃几粒。她还买来创可贴,贴在儿子手指的创伤处,可没过半个小时,小涛就把创可贴揭开,仍然不由自主地去抠手指。刘女士气得打了儿子几次,可小涛依然执着地抠个不停。

刘女士发现,小涛高兴的时候很少抠手指,有了烦恼或家里来了生人,他就抠得起劲,把手指弄得流血不止,他还傻乐。不但如此,院里的邻居反映,小涛见了他们都是躲着走,很少主动打招呼。

对于小涛的异常行为,刘女士归结为丈夫的去世,儿子过于怀念爸爸所致。丈夫去世四年了,儿子今年升入高一,班主任很快就发现了小涛抠手指这一毛病,提醒他多次,但他仍然改不掉。

母亲的爱儿子感觉不到

刘女士述说的时候,小涛在一旁烦躁不安,间或白母亲几眼。看着这个沉郁的少年,我在想他为什么会有抠手指这样的怪癖呢?

对于刘女士“儿子抠手缘于父亲去世”的说法,我不太认同。不可否认,最亲的人去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只能是阶段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长达四年的抠手怪癖愈演愈烈,就不能仅仅用“父亲去世”这一原因来解释了。为了探知小涛的内心世界,我让刘女士暂时回避,然后和小涛单独谈话。

我单刀直入地问他:“孩子,告诉我,抠手是不是因为爸爸去世?”

小涛想也没想地说:“不是,我抠手跟其他人没关系,完全是自身因素,别听我妈瞎说!”对他的回答,我倒没有惊异。我接着问:“你难道不想爸爸吗?”小涛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淡淡地说:“时间久了,已经淡忘了!”

我随即又抛出一个问题:“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你妈妈刚才说的话都是假的?”小涛仍淡淡地回答:“她不了解我,她讲什么对我来说都无所谓!”

看着小涛说起妈妈时麻木的神情,我的心突然有些痛。我又问他:“爸爸走了,妈妈就是你世界上最亲的人,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说完,我盯着小涛。

面对这样的问题,小涛的表情竟一如既往地淡漠:“她不了解我,她心里只有自己的生意,喜不喜欢我都没多大关系,我们只是母子关系而已!”

小涛的话让我颇为吃惊,也为刘女士感到悲哀。在她为儿子能上好学校,能有好的生活条件苦苦奔波的时候,儿子对她的抵触情绪却已深入到了骨子里。这样的亲子关系她居然浑然不觉,这不能不说是作为母亲的一种失败。

接下来,我又和刘女士单独接触。我把刚才与小涛的谈话内容说给她听,她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幽幽地说:“儿子这样说,我心里很难受!”

为了测试刘女士对儿子的了解程度,我问她:“在儿子抠手指之前,你发现他有什么异常行为吗?”

刘女士想了想说,儿子六七岁时,与小伙伴打闹时摔折了腿,姥姥在医院陪外孙,发现外孙没事就捋自己的衣服边,特别是见了生人,他低着头不说话,只管摆弄自己的衣服。经母亲提醒,刘女士才发现儿子的这一毛病。

听了刘女士的话,我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儿子抠手指是老师发现的,爱捋衣服边是姥姥发现的,作为母亲的她都不在第一现场。联想到儿子对母亲的抵触,我从中发现了问题所在。

爱孩子要有亲密互动

接着,我继续向刘女士发问,儿子说你整天忙自己的生意,根本不在意他,对此你怎么解释?刘女士委屈地说:“我努力挣钱就是为了让他能上个好的学校,能有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爸爸不在了,我一个人不努力怎么行?我所做的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他。”

我问:“如果儿子宁愿不上好学校,而是选择让你陪他,你会怎么办?”刘女士不假思索地说:“那怎么能行?不上好的学校,将来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我天天陪着他,如果学习上不去,还不是害了他?”

我清楚,刘女士的这句话其实代表了中国家长们的普遍想法,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以爱的名义为出发点。然而,孩子对这样的爱却感受不到。小涛最需要的是父亲那样的时刻陪伴,而不是妈妈聚少离多的拼命挣钱。父母爱孩子,理念是对的,但如果方式方法不当,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爱对他是一种伤害,是一种冷漠。

为了印证我的想法,我让刘女士列举出儿子的优点、缺点。对儿子的优点,刘女士支吾半天才说出一条,学习还算刻苦,比较执着。而说到缺点,她滔滔不绝,自私、懒惰、做事拖沓、喜欢顶嘴……脱口而出。

经过这一连串的问话,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刘女士在丈夫去世后,由于忙生意,很少关注儿子,造成了母子间感情的疏离,形成了这种冷漠的亲子关系。

而小涛很可能就是用抠手指这种自虐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唤起妈妈对他的关注。也就是说,爸爸的离世只是一个表象,造成儿子抠手指的真正原因是母亲这么多年来对儿子的忽视和关爱不够。

听了我的分析,刘女士才恍然大悟。接下来,我给她三条建议,来帮助她缓和目前紧张的亲子关系:

第一,刘女士应该主动向儿子道歉,为这几年对孩子的忽视真诚检讨,以取得孩子的谅解。

第二,从现在开始,对儿子所有的包括抠手指自虐等负面的问题,三个月内绝不去关注。不但自己这样做,还要告诉爷爷奶奶以及孩子身边的所有亲人,都要做到视而不见。时间一长,小涛觉得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他就会自动停止这样的行为。

妈妈对儿子说的话范文5

第一次家长会,幼儿园老师对这位母亲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母亲听了很伤心,但是她没有把老师的话原原本本转述给孩子,而是这样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人喂。

分析:幼儿爱动,注意力不集中,本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并不是生理、心理疾病,需要的是耐心积极的引导。聪明的母亲引导孩子不断进步,注意力持续时间由一分钟到三分钟,再逐渐拉长,孩子的进步有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次家长会是在儿子读小学后,老师对这位母亲说:全班50个学生,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母亲在想怎样对孩子说,回家后,母亲是这样说的: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听了母亲的话,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时,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分析:成绩差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智力问题,更不等于弱智,问题往往是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聪明的母亲为孩子找到其同桌作为参照对象,使孩子进步赶超有了合适具体的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

第三次家长会,孩子已经进了初中,老师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

母亲回家后对孩子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没有呢?这已经没有考证的必要了。因为高中毕业后,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到了母亲手里。

妈妈对儿子说的话范文6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飞行梦》,读完以后我深深地被故事的主人公“鸭哥哥”不畏措败的精神感动了。

这个故事是讲“鸭哥哥”非常相信已经过世的爸爸的话,爸爸曾经对“鸭哥哥”说过我们是凤凰的后代,是能飞的。他为这实现这个梦想曾经遇到了数千次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终于成功实现了他的梦想,在成功的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有一次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得见到了爸爸和妈妈听到他们说:“其实我是骗他的,我只是想让他有一个目标,无论我们是不是凤凰,总会创造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蓝天。” 顿时“鸭哥哥”醒悟过来原来爸爸的一席话是让自己不段为目标而努力。这故事里的“鸭哥哥”那厄打不垮的信念给我深深的感动了,遇到了数百次的失败,但那永恒的信念还是不可抵挡。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就不是这样想的,惧怕失败。这令我联想在花园踩滑板的小孩,拼命的要爸爸花几百元买一块滑板回来玩,结果玩几下摔到屁股痛,怕痛、怕辛苦、怕困难就放弃了,所以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鸭哥哥”这种永不放弃精神学习,只要你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总会有成功的一天。故事中的爸爸对儿子说的一个善良的谎言,另儿子有无比的信念和不怕畏惧的精神为目标而努力,从而我感受到天下父母的对儿女无穷的爱,为了报答我们的父母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实现我们的理想而努力。

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一定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哟!无论我们是不是凤凰,都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