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1
1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1.1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历与专业分布情况截至2011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统计公布江苏省有体育专业的学校21所,2012年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专科),共计22所.这22所院校中,本科学校15所(其中3所独立学院),专科7所.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③五个体育专业均有招生.体育学特设专业运动康复(2012年目录)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2年目录)由南京体育学院开设.招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2012年目录)的学校有11所,招收社会体育专科专业的学校有1所.招收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2所,招生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所.招收运动训练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所.招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有11所,招收体育教育专科专业的学校4所.其中拥有体育硕士学位点的高校9所,共18个点,设体育教育训练学学位点的高校8所[1],拥有博士授予权单位2个.
1.2江苏省高校三届体育专业学生毕业与就业综上统计,江苏省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招生涵盖了教育部公布的所有体育专业本科目录,且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多达9个,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2个.无论是区域布点,还是学历培养层次都极为丰富,堪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大省.某届毕业生人数是该届学生入学招生人数的直接体现.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研究生、本科生每年江苏省的体育专业招生均持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截至目前基本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总量.体育专业专科生招生人数持续下降,这与江苏体育专业办学单位的办学层次和社会需求情况大致相当.从就业情况看,本科生的就业率最高.各学历层次的就业率基本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但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专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2江苏省008、2010、2011三届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去向本文采取几个大的职业范围,设定为机关、事业单位④、企业⑤和其他⑥.
2.1江苏省2008、2010、2011三届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总的就业职业情况从图1反映出一个总的趋势:即学历层次低的毕业生企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研究生毕业生就业重要集中在事业单位(第1)和企业(第2),机关就业人数极少(三届共37人,占总毕业人数的4.5%);本科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企业(第1)和事业单位(第2),机关就业人数微乎其微(三届41人,占总毕业人数的0.8%);专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为企业(第1)和事业单位(第2),机关就业三届只有1人.
2.1.1三届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职业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研究生逐年的就业趋势:机关就业人数越来越少;事业单位就业人数逐年下降;企业就业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他类的就业也呈上升态势.从就业的主要去向来说,研究生的就业重点仍然在事业单位,但企业就业也逐渐成为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就业去向.
2.1.2三届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职业情况从图3中反映出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趋势: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为主体,其他类型的就业为辅助,机关就业微乎其微;本科生事业单位就业呈逐年下降,企业和其他类型就业成逐年上升态势;企业就业成为本科生就业的主要就业去向,占到每年毕业就业人数的50%左右.
2.1.3三届体育专业专科生就业职业情况由图4中可以看出专科生的就业去向:企业就业占到每年毕业就业的50%以上,并有逐年上升势;事业单位就业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在总的就业人数所占比率也在逐年下降;其他类型的就业所占比例极小,且也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3江苏省2008、2010、2011三届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各就业职业分布
3.1三届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事业单位就业情况
3.1.1三届研究生事业单位就业情况在所有研究生就业的事业单位中(图5),高等教育单位就业逐年下降,中初教育事业单位逐年上升,其中县以下行政区域就业人数甚少,但有增加趋势.2011届研究生毕业生中初教育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超过高等教育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达到事业单位就业半数以上,成为事业单位就业主要去向.
3.1.2三届本科生事业单位就业情况本科生的事业单位就业情况(图6)为:中初教育事业单位一直是该学历层次就业的主要去向,且占每年总的事业单位就业比例有逐年降低趋势,但均占到当年事业单位就业的70%以上.高等教育事业单位就业一直维持在一定人数,所占事业单位就业比例5~10%之间.其中在县以下区域就业的人数和就业比例均成逐年缓慢增加,近两年一直保持在20%以上.
3.1.3三届专科生事业单位就业情况体育专业专科生事业单位就业情况为:中初教育事业单位为该学历层次重要的就业去向,但所占当年事业单位就业比例均在20%左右.其中2011届毕业生在事业单位总的就业人数为58人,其中中初教育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52人,考虑到此点因素,实际的事业单位就业专科生还是下降的.县以下行政区域就业人数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且占事业单位就业比例的50%以上.
3.2三届体育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情况
3.2.1三届研究生企业就业情况图8显示:研究生企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且企业就业人数中80%以上在中小企业就业.
3.2.2三届本科生企业就业情况图9显示:本科生企业就业无论是人数还是占总就业的比例均逐年增加,其中中小企业就业占企业就业人数的94%以上.
3.2.3三届专科生企业就业情况图10显示:专科生企业就业所占总就业的例逐年增加,但这其中中小企业就业占企业就业比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这是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4分析
4.1江苏省三届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通过以上相关数据分析,可以总结这样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总的去向:以事业单位和企业就业为主,学历层次越高事业单位就业占该学历层次总就业的比例越高,学历越低企业就业占该学历总就业的比例越高,即学历与事业单位就业呈正比,与企业就业呈反比;在事业单位就业中,中初教育成为主要的就业去向,且越来越趋向于县域以下就业;企业就业中,中小企业成为主要的工作就业去向.
4.2事业单位就业分析
从现有数据看体育各专业、各学历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首先选择的就业取向为事业单位,而且是教育部门.这种情况与我们现行的培养体制和施行培养方案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就职领域表述较为模糊,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相互混肴的现象,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未能充分体现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职业发展变化的特点.这是其一.其二,随着高校扩招、合并、升格等发展之后,带来的就是教育学历的不断攀升,毕业生人数年年猛增,就业压力陡然增加.然而各类教育单位招聘职员受到体制约束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地、持续地招收新的教育工作人员,于是各个单位就设立招聘的学历门槛,学历高的毕业生也就开始由高向低地由高校流向中初教育单位就业.作为本、专科毕业生在中初教育单位就业压力增大.之所以现在江苏省专科生有一部分在中初教育单位就业,是因为各地出台相应的地方保护政策:招聘条件中就规定了本地籍专科毕业生可以报考部分岗位.
4.3企业就业分析
体育专业毕业生无论学历高低中小企业就业均成为主流的就业去向.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就业取向开始灵活,不再集中于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就业.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专业毕业生本身的专业素养不太适合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专业能力不太符合这些企业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这样分析,我国的体育产业尚不完善,可供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并不多,特别是成熟的大中型体育企业在社会中还是极少,所以体育专业毕业生只能就业于中小型企业,当然包括一部分小微型体育企业.除了上述分析以外,我们还从数据中看出每年无论哪个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均只有个位数的自主创业人数,这也说明体育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能力较差.
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
综上所述,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或某些岗位,而是更多地谋求个人的生存,不再以专业对口作为就业衡量标准.但也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初教育岗位将成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重点取向,而且学历层次越高此类取向越明显.对于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是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尽管2012年麦可思研究显示:“就业满意度最低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本科为33%,高职高专为28%)”,不论愿意与否,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现实问题.这也就提出了一个新的人才培养问题,到底体育专业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从2008届、2010届、2011届江苏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情况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为:以事业单位和企业就业为主,学历层次越高事业单位就业占该学历层次总就业的比例越高,学历越低企业就业占该学历总就业的比例越高,即学历与事业单位就业呈正比,与企业就业呈反比;在事业单位就业中,中初教育成为主要的就业去向,且越来越趋向于县域以下就业;企业就业中,中小企业成为主要的工作就业去向.而今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大致可以这样描述:就业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或某些岗位,而是更多地谋求个人的生存,不再以专业对口作为就业衡量标准.但也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初教育岗位将成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重点取向,而且学历层次越高此类取向越明显.对于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将是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2建议
2.1教育管理部门合理布控各体育专业,调控学历层次对于江苏这样的教育大省,体育教育专业更应适时调控专业布点和区域布点,减少招生人数,以本科及以上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主.
2.2各校应根据学生就业现状,研讨社会人才需求,突出办学特色现在的高校体育专业,特别是江苏各校举办的体育专业基本相同,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取向相同,就业压力增大.因而各校应该根据区域、学校、师资等特点,研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举办特色的体育专业教育.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体育专业;毕业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这使得有更多的学子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深造,国民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高度关注。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关系到一所高校、一个专业的生存问题。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其本身专业的特点,就业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就业压力比其他专业毕业生更大,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据研究报道,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情况不容乐观。研究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寻求应对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福建省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学生。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近期相关文献资料、政策法规、文件、新闻报道等资料。
访谈法。调查访问福建省部分本科院校体育专业领导、教师、学生等,以及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基层用人单位等负责人。
材料分析法。对所掌握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数2002年为145万人,到2007年已增加到495万人,2008年超过500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631万人,2011年达到660万人,2012年将超过700万人。毕业生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其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福建省高校数量是我国较少的省分之一,但近年来发展也非常快。目前刚出台的《福建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新组建3所本科院校,分别是闽南理工学院、江夏学院和宁德学院。截至2007年,全省普通高校数量已增至72所,其中本科高校19所。我省计划到2010年普通高校增至80所左右,其中本科高校争取达到22所左右。2008年我省高等教育阶段人口数预计会达到358.48万人,是近几年来人口比例最多的一年[1]。目前福建省招收体育专业的高校除老牌高校福建师大、集美大学外,泉州师院、漳州师院、莆田学院、龙岩学院、三明学院以及宁德师范学院等院校也都招收体育专业,每年培养了大批体育专业人才。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等本科专业就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训练等四个专业[2],其他高校则以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为主,每年培养出大量体育专业毕业生,大批毕业生走进社会必然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一般认为,一次就业率在30%以下属于就业危机,30%至50%属于就业困难,50%至70%属于基本正常但有一定压力,70%以上才属于正常[3]。据对200多所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低,只有32.48%,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4]。从《中国教育报》和《信息时报》公布的统计数据看,情况大致如此。2001年体育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为32.48%,2002年为30.1%,2003年为28.1%,到2004年降为26.93%[5],2005年及2006年仍然维持在25%至26%左右.均达不到同期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的一半,而且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目前有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制度还不够完善,统计数字存在一定“水分”。个别高校要求学生毕业前要交一份用人单位的聘用合同,这样的学生就算就业,而学生要弄到一张这样的合同是很容易的。因此,有些高校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80-90%,有的甚至更高,与实际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误差。通过走访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的有关领导得知,目前高校基本不聘用本科毕业生。城市高中、初中乃至小学体育教师趋于饱和。边远山区、农村虽然体育教师缺口大,师生比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如泉州的南安市(其他县市情况基本相同),小学体育老师至少缺400名以上,但受到教师编制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不可能聘用太多的体育教师。
2.2 影响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虽然现在人们对体育与健康有了较高的认识,民众对健康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因受到地域、经济状况、单位编制等因素的制约,用人单位很难按国家要求配足体育专业工作者,社会体育工作机制还不成熟,影响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某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不顾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动辄要求硕士生、博士生,造成本科毕业生就业上的学历劣势。
其次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高校有义务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同时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开发等许多方面工作仍做得不够。高校存在教学计划死板,课程设计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明显滞后,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教学内容受到学计划,学进度的约束,课程设计不灵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实践不到位,不少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表示不满意,这些都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学校在学生就业指导、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很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再次是学生本人的原因。有些学生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就业压力认识不足,缺乏危机感,或者虽然意识到就业压力,但不能很好主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就业压力心理准备不足。还有些学生期望值过高,不能很好的评价自己,自我定位不切合实际。而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不高,面对就业压力显得不知所措。
3 对策
3.1 做好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
学校必须成立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安排具有较高素质、经验丰富而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进行指导。目前大都高校都设置导师制,这是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指导,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尽快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导师应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活当中去,就业指导宜尽早开展,应在学生入学后即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树立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积极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建立就业平台,利用网络、人才招聘会、社会实践、新闻媒体、校友等等,多方面与用人单位接触和联系,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多为学生创造就业渠道。
3.2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应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多方面搜集信息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加以研究,探索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创建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努力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探索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增加选修课程,使课程设置多元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特长灵活选择课程,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3 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特色不明显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一大问题。现在体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是从高中才转向学习体育,专业知识非常薄弱,技能较差,再加上福建省高考体育专业考试只考4项身体素质,不考专项,因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专项或特长,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这也是难于体现自己办学特色的重要原因。高校在体育专业招生时应适当考虑学生的专项和特长,祢补这方面的不足。
毕业生要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学校应在办学特色上多花功夫,根据自己地区、地域的不同特征,紧密结合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需要,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开设一些实用而且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和课程。如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康复、体育与管理、体育与营销、体育与文化传播等课程。由单一的培养体育教育人才转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使体育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赖劲松.我省将新组建三所本科院校[N].东南早报,2008-03-21(A6).
[2] 周晓梅.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1):100-102.
[3] 阎朝兵,王世光.从就业形势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123-124.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3
1.研究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武术专业和吉林体育学院武术与传统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吉林体育学院官网里的中国知网、万方镜像数据库、维普资源平台、体育资讯和学校图书馆综合类图书,查阅了与本次研究相关文献30篇进行了归纳总结。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共准备了250份调查问卷,实际发放228份,实际收回225份,有效问卷182份。其中吉林体育教育学院发行120份,实际收回119份,有效问卷104。吉林体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发行108份,实际收回106份,有效问卷78份。
2.結果与分析
2.1武术专业与就业方向调查结果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自2007年到2013年参加国企人数呈增加状态而所占毕业生比例却呈减小状态,这反映出吉林体育学院扩招现象,扩招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所以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时选择了私企和个体。
2.2武术专业社会实践渠道缺少
现如今最常见的高效学生的社会实践途径组要有: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进行社会实践、参加重大庆典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体育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的社会实践途径很少有专门与武术专业有关。一个学校所在的那个城市和在城市所在的位置,以及学校所在地的民俗文化也将制约着高效学生的社会实践,例如长春电影制片曾邀约本校学生去参加太极拳的表演,2015年长春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上有太极拳的表演。这些很少数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却有着很多附近学校学生的争抢,从而形成了“僧多粥少”这种现象。武术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渠道缺少,但非武术专业学生与武术专业学生的共同争抢这些为数不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武术专业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少。
2.3社会实践与就业方向的关系
对于社会实践与就业方向的关系,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武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就业方向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会为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积累经验,同时,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武术专业学生的个人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武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践上,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的确定影响着社会实践的方向和目的,在武术专业学生确立了就业方向后,他们的社会实践目的更多的是为了积累就业经验,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又可以让武术专业学生更好的进行就业。所以,社会实践与就业方向两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就业方向引导和加强对武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的重视。
2.4武术专业人才的流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而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人才的流动不断的增大,武术专业人才也随经济高度发展而高度的流动,同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使得很多武术专业的学生为了生存而迫使改行,导致了武术专业人才的流失,而武术专业人才的转行,是武术专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武术专业的社会实践平台的缺少会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减少,武术专业的学生得不到更好的社会实践机会。
3.1.2武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过低,让武术专业学生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3.1.3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人才的高度流动对武术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产生影响,武术专业人才的流失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全国武术教育推广的进程速度。
3.2建议
3.2.1对于武术社会实践平台的缺少,学校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武术专业的社会实践平台或组织;并设立各个部门为平台筹集经费、联系社会上需要武术专业的企业和组织,鼓励武术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武术专业社会实践平台当中,引导学生的实践方向积累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经验。
3.2.2武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的课程学习和专项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完善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武术的专项提高应摆脱制度化的学习模式和西式武术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条件来制定专项提高的内容。
3.2.3学校和社会方面应做好武术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武术专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引导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开展就业辅导改变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政府应建设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加强武术专业学生与专业相符的用人单位的接触;根本上解决武术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从而改变武术专业学生的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
作者:孙成岩
参考文献:
[1]吉洪林等.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12):91-97.
[2]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4
培养目标虽然阐述了要培养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等内容,但是课程设置中都是泛泛的经过一门课程的学习简单的介绍一下,实在是达不到社会的需求,所以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其实就是不合理的设置。还有就是培养目标中还阐述要培养教学科研的能力,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事情,培养目标并非是越泛越好,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所以要针对自己的专业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的课程。所以要改变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首要的是从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改革,目标明确,课程设置才会有依据。
2主干课程的设置必须要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其他的术科是球类(篮、排、足等)、体操、田径、传统体育(武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看似很合理,但是作为体育专业来说,主干课程主要能体现出来专业特点的课程不是几门理论课程,而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术科,所以从上边的主干课程来说,就是没有什么特点,因为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等同。针对这样的课程设置现状,其实只需大胆的进行社会需求调查,就能设置出很能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群,如果把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方法与实践、游泳这些很适合社会需求的项目定为专业主干课程,就能很好的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也能使得专业的涵盖面相对集中,学生学习才能更加精深,如果面面俱到,社会体育的学生更加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社会体育专业的术科主干课程一定要精选那些非常符合社会需求的项目,要精深的学习,才能适应万花筒的社会需求,不能像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就业几乎局限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以健身为目标,适当的学习一两项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项目,所以所学体育知识要宽,有一两项专即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社会需求的技术要求就相对来说要高很多,因为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技术的需求有层次的差别。因此,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的选择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学习的要精深。
3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也要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
一般来说,每个学科的课程设置都是有主干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主干课程反映这门学科最基础最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而选修课程则能为本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做些辅助作用,如果在所学专业领域中能更精深的发展,就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相关的选修课程,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也不例外,但从当前各个高校开展的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的情况来看,开设选修课程的情况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和社会的需求还差相当的距离。一是,没有目标,不知道所开设的这门选修课程对该专业有什么作用,比如田径选修对社会体育的培养不知道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二是,开设的内容太随意,不管对培养目标有用还是没用,只要开设起来就能上课,不管将来学生培养出来有出路或无出路,也不知将来学生在就业当中能否有生存的价值,这样以来,选修课程琳琅满目,但真的能适应社会,能为就业做准备的课程并不多。三是,学习内容太简单,没有向精深的方向发展,因为选修课大都是一个学分,学习时间都是一周一次,最多也就是36学时,针对体育的一个项目,36学时,也只能达到浅尝则止程度,所以不如针对一些社会需求强烈的项目,更精深的学习,如果说到田径在体育教育专业中最基础的课程,在社会体育专业中倒不如针对如何组织比赛进行深入精深的学习,学生在就业时才能起到帮助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要满足社会需求的作用,因为社会上针对社会体育的需求是不一而足的,所以在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平移过来而用之,要有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特点的教学方法,例如健身体操,在教学中就不能强调如何让学生学习的又快又安全,并且掌握教学的方法和规律,而是要多讲什么动作能如何达到锻炼的价值,对什么部位或者全身的什么系统有锻炼的价值,这样教学就有针对性,就对整个培养目标有所帮助。所以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健身娱乐为总的目标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即会做动作又能分析所学的动作的实用价值,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
4总结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健美操;就业导向;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以学生毕业就业为培养方向,具有综合性、持久性、普遍性的人才特征,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结合,因此,不同的就业行业其综合职业能力也各不相同。而在健美操当中,其综合职业能力主要要求学生具有动作编排能力、沟通咨询能力、指导领操能力、扩展健身能力、管理服务能力以及健身运动常识能力。针对行业所需要的这些综合职业能力,具体培养措施如下。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健美操专业人才需要科学构建实训实践项目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着重培养,而实训教学,是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素质教育的综合教学,是学生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环境、职业特点、培训能力等的具体认知过程。因此,实训实践教学,是健美操专业为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所必须要改革的部分。
1.科学构建实训实践教学项目
科学构建健美操实训实践教学,是整个健美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 具体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通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项目任务,对学生的基本能力、音乐动作编排能力、建设扩展能力、健身常识、沟通咨询能力等进行针对性培养。
2.加强健美操专业毕业生的实习、设计等过程的监控与考核
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背景来进行的,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良好的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具体工作能力。而通过对学生实习和设计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能够对学生实行全面性的知道,提高学生实习和设计的质量水平。
①在健美操专业学生具体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对健身俱乐部情况进行了解,对教学指导程序、步骤、方法进行掌握。因此,老师需要根据具体实习情况选择实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安排和指导。
②在学习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健身俱乐部多个岗位进行循环工作,从而对各个岗位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掌握,并逐渐承担对整个健身俱乐部的运营,管理、组织等工作,促使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③在学生完成实习后应按照要求对实习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实习报告,连同实习记录一起交予实习导师审批。
二、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设计健美操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应打破传统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按照教导、学习、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安排教学。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学生对已学的技能和训练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学只起到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积极性。在任务过程中,学生的身份由知识的接受者转换为知识的运用这,主观的对情境模拟以及具体操作进行认知,这一位置转换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三、推动学生积极考核“双证书”,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双证书”是指学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它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学生必备的硬件基础。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学分与证书相挂钩,通过这种强化措施,督促学生完成证书考核,使得学生在完成知识水平要求的同时,也能达到职业技术水平要求。
四、通过竞赛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开展社团健美操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积极学习知识技术,是老师检验学习成果和学生专业技术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社团的组建、动作的设计、音乐的编排等具体事项都交予学生自己来完成,而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建议和纠正作用,使得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能够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好的加以掌握。通过这种竞赛模式,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将各方面技术更全面的做好,在获得荣誉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总结:
健美操主要通过体育院校进行教学,长期以来其教学体系相对严谨,导致综合型健美操专业人才较少。近些年,随着健美操运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健美操被纳入我国体育界第一批特有工种职业鉴定项目。这一举措标志着健美操从此走向标准化的体育职业教育道路,同时也促使健美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类型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中的各种类型健身俱乐部层出不穷,导致社会各界对健美教练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新形势下,有关健美操专业教学就必须以满足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培养方向,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程其练,周美芳,郭娟,卢英,王洁. 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6
摘 要 近几年,随着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大和中国网球热的不断升温,各体育专业院校对网球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数逐渐增多。河北省在运动训练专业网球方向的招生人数从2007年的30人增加到2012年的120人,招生人数的增多势必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及时、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就业信息,就成为了学校就业部门和学生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河北省运动训练专业网球方向毕业生的调查,总结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供就业部门和毕业生参考。
关键词 运动训练 网球 毕业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北省运动训练(网球)专业2011届、2012届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量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基本现状
1.就业流向。对两届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考取公务员的比例有所下降,竞争日趋激烈, 11届为5.3%,12届为3.5%。进入事业单位的比例下降,11届为14.3%,12届为11.3%。进入企业单位的比例增加,11届为8.9%,12届为13.9%。考研是薄弱环节,11届没有学生考取研究生,12届仅为1.3%。自主创业比例不高,11届为2.1%,12届3.5%。响应国家政策参与大学生参军、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的学生比例由11届的3.5%提高到12届的6.3%。从事网球相关工作的比例不高,11届为26.7%,12届为20.3%,下降了6.4%。灵活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形势,11届为39.2%,12届为39.9%。
2.就业能力。按照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指标进行调查,发现毕业生刚进入到工作岗位时对指标的掌握水平只有53%,有效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是最重要、最需提高的指标。用人单位对两届毕业生的满意度分别为87%、91%,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品德素质、实用技能、社会经验、综合素质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
3.就业制度。高校现行的是自主择业制度,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多元化就业。国家也制定了相应计划帮助大学生就业,例如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同时,在自主创业方面国家也给予了很大支持。
(二)问题与分析
1.从事网球相关工作比例下降。调查显示,近两届毕业生从事网球相关工作人数比例不足30%,并成下降趋势。究其原因,首先是招生人数增加较快,就业竞争加剧。其次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形象气质、专业技术、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毕业生难以符合要求。再次是网球相关工作多以私营形式为主,毕业生与家长的就业理念陈旧,以稳为主,缺乏尝试。
2.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品行、技能、经验等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但毕业生刚毕业时的就业能力很难令人满意。虽然学校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要教育目标,但是在实际教育中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用型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实习实践理念和模式陈旧等原因,造成学生毕业时实际就业能力不高,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3.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消极影响。大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形成了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片面的追求待遇和条件,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责任感和诚信度下降,没有职业规划,对自身综合素质缺乏清晰的定位,就业准备不足,这些因素对就业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4.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有限。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向学生介绍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规定,形式较为单一,指导能力范围有限。缺乏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的有效指导,对自主创业环节帮助较少。
三、建议
(一)国家完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机制,发挥调节作用,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要求大学生要有就业忧患意识,要及时、准确的了解关于就业问题的相关政策,做到能够正确分析政策精神,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符合自身特点的就业目标和规划,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同时,树立开拓创新、竞争就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先进就业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问题,寻找基层、西部、小城镇、农村、中小企业等急需人才的单位和部门,从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学校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口头沟通、书面写作、人际交往和积极学习的能力。更新教育实习理念,改革教育实习模式,不局限于网球专业相关工作,可将优秀的学生干部、党员或具备特长的学生安排到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部队等从事行政、管理、团组织等工作,进行弹性实习,做好实习交流。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三)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形成“桥梁式”体系,构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作用,建立具有网球专业特点的就业网站和微博平台,做到网络化就业指导。丰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多以实践经历讲座来代替理论讲解。
参考文献
[1] 孙玉龙,张维寿,郭强.对河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
[2] 姜凤艳,刘振忠.河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