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口腔医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口腔医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口腔医学;研究生;教学效果
作者:李雅冬,杨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37-02
研究生教育是医学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医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大型教学医院的一项主要工作。为了不断提高研究生临床教学质量,我们会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能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临床诊断及操作技能。下面浅谈我们这些年研究生教学的经验。
一、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课程根据我院和我科的临床实际需求自行设计,课程内容包括核心制度、医疗保险管理、应急预案、应知应会与病历书写质量、规范书写各种检查申请单、临床路径、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基本操作(心肺复苏、切开引流和气管切开等)。依靠多年带教口腔专业研究生的经验,总结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病历处方书写存在漏项、缺项、信息不准确,内容太简单或不完整而无法体现完整的诊疗过程,申请单书写不规范以及临床急救不及时或处置不当等现象,针对性组织专题讲座,以便研究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新环境。
二、基础知识的教学
基础知识是临床操作的指导思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差,会严重影响研究生的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求研究生认真复习本科教材,参加重庆市举办的各种口腔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我科定期举行讲座,重点讲授口腔医学的主要诊治病种和规范。分别由擅长肿瘤、外伤、种植等疾病诊治或技术操作的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对该疾病诊治进展或该技术的理论基础及最新发展进行较深入的讲解。教师会列举一些典型的病例,在系统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将各种口腔病例形象地展示给研究生,激发其对口腔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并缓解其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的不适应,为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三、理论联系实践
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目标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也非常重要。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研究生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采取以下做法。(1)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我们为研究生指定专门的带教老师,使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落实到人。研究生的日常工作完全在带教老师的督导下进行,如病历书写、下医嘱等工作,一旦发现有不妥当、差错或不规范之处,审核的上级医生就能及时纠正错误,让研究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并判断错误的原因所在,从根本上杜绝下一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使研究生以最快的速度去除其身上的毛病。(2)定期病例讨论。由研究生选取疑难病例,先由研究生报告临床病史、检查结果,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对疑难病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再由高年资医师做出点评。这一类似PBL教学法[1]不仅培养了研究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员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研究生独立处理问题的信心。(3)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外科手术技能的提高需要在实际手术过程中逐步掌握。在手术中,将每个步骤需要注意的问题向研究生进行详细讲解,并适当给予其亲手操作的机会,带教老师现场纠正其操作手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生具体负责对术后患者的管理,如开术后医嘱、换药、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等等,让其体会术后治疗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会做手术,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术后的处理依然相当重要。随着研究生的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技术的提高,带教老师逐渐放手但不放眼,这既提高了研究生的技能,又保证了病人的利益和医疗质量。
四、科研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具有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由于本科教育往往并不涉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所以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往往较差[3],获得信息的途径有限,缺乏利用专业网站获得学科进展信息的意识。因此我们先介绍查找资料的网站。国外生命科学最有名的数据库就是Pubmed(http://ncbi.nlm.nih.gov/pubmed/),可提供部分免费全文链接服务,基本可以满足医学文献检索的大部分要求[4]。中文医学主要数据库有维普资讯网(http://cqvip.com/),万方数据资源系统(http://wanfangdata.com.cn/),中国知网(http://cnki.net/),另外还可利用搜索引擎网站google和百度检索文献。通过反复增加相关的不同关键词,或者设定限制条件,将文献数目控制在200篇左右,即可达到较好的检索与阅读效果。由易到难,先辅导研究生书写个案报道,待其掌握查询资料方法及书写格式后,再引导其书写回顾性分析文章,督促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多注意病案资料的积累,做好病案追踪,指导其建立临床科研思路,协助其开展科研工作。
五、医德医风教育
口腔医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侧重于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其他学科相比,口腔医学所包含的科目繁多、专业性强,这更对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1]。从2002年本专业招收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教研室提倡培养“以人文素质为体,专业技能为本,创新能力为魂”的创新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不断摸索与总结,现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如下:
1教学模式的创新:临床指导ABC模式与导师负责制相结合
首先,大多数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后要进入医院或诊所从事医疗工作,因此他们必须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具备过硬的临床专业技能,学会治病救人,应对复杂的临床工作。然而,每一个学生的情商水平、学习方法、发展目标等均不尽相同。同时,无论是临床教学还是理论指导,各个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充分尊重和肯定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本教研室对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培养采取临床指导ABC模式与导师负责制相结合的途径。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不同,将临床指导的教学模式划分为A、B、C三个类型[2-3]。承担A类教学模式的教师主要为高级职称者,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懂得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专业水平高,并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科研背景,学术水平和专业造诣均比较高。承担B类教学模式的教师为资深中级职称教师,已经从事多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讲课娴熟,运用自如,紧扣前沿进展,注重对概念、原理的扩展及应用。承担C类教学模式的教师主要为青年教师,他们在临床指导中能够将知识讲透,对于难点和重点部分加以解释,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除此以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发展目标等不尽相同,根据学生的这些不同点将临床学习模式分为A、B、C三个类型。从研究生进入临床培养阶段后,教研室将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测试和分组。通过充分的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培养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精英人才。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要做到全面负责,沟通交流,组织协调。作为研究生的直接导师,其主要任务有四:第一,讲授口腔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以及召开开题报告会和论文汇报会等。第二,与教学管理部门、临床指导教师一起参加和指导学生工作。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第三,参加学生部分活动,面对面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在与学生做有效沟通交流的同时就各种问题发表意见与看法,进行具体指导。第四,适时安排专题报告及读书报告。在研究生导师全面负责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ABC分类,实行临床指导ABC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出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多元化优秀人才。
2科研氛围的营造:教学与科研基本功培训
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表现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独立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4]。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与医疗工作的希望。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必须掌握基本的科研技术,形成严谨的科研理念。研究生阶段短短三年时间内,如何统筹安排课程设置、临床轮转、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任务至关重要。针对实际情况,教研室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第一步,营造良好的互动式科教氛围,注重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渗透。将以(研讨会)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研究生读书报告、病例讨论、开题指导等活动中;第二步,灌输严谨的科研理念,掌握基本的科研技术与科研方法。主要通过导师指导、入室培训、文献阅读、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实现。是美国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重要范式,其核心是充分挖掘学生与教师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5]。国际上通常把针对某一新学科开设的课程称为学科型;而把为改善教学质量,将本以面授形式教学的现有课程或新开课程,以研讨方式开设的称为课程型[6]。本教研室主要开展课程型教学法。为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讨论课程每两周一次。具体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①根据本专业要求制定讨论专题。其内容可一部分由教师指定,另一部分从学生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中选出。②依据内容将讨论专题划分为若干子专题,每组负责一个子专题,并根据教师的指导进一步收集查阅相关文献。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进行必要的组内讨论和研究。实施阶段:根据专题内容具体分3次~5次完成,每次约1个小时。流程如下:①学生宣讲报告(约30min):子专题组的每个同学就所查阅的有关文献事先向小组长提交一份书面小结,由小组长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约20min),围绕主讲人的报告,听讲学生和老师自由发问,主讲人做出回答解释,同一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对子专题进行小结(约10min)。每次课完成1个~2个子专题的讨论。②总结:所有子专题学生汇报完毕后,由教师对讨论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该讨论专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③资料整理:在充分讨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由各组长负责将教师的总结与各子专题的书面小结及对应的文献资料一起装订成册,撰写研究报告和总结报告。
3人文底蕴的熏陶: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文是中外医学共有的属性。医疗行业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行业[7]。“夫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口腔医学认识的不断提升,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病人,对待口腔疾病诊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但要治愈病症,还要最大限度减少痛苦;不但要减少痛苦,还要在轻松愉悦中得到治疗。社会呼唤的是既有高超技艺又有崇高医德医风的贴心口腔医生。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口腔医学研究生距离社会的要求充其量只是“半成品”。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始终贯穿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信念、意志和责任感,以积极、非功利的心态投入到科研活动和临床诊疗过程中,是培养口腔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核心所在[8]。教学组借鉴了古代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来培养本专业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首先,以老师为师,定期召开研究生及老师联席座谈会。指导老师利用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经验为年轻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其次,以病人为师,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医患交流制度及回访制度。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对接诊患者100%做到医患交流不少于3分钟,对接诊患者回访率要求不低于50%,特殊病种要求100%回访。由临床指导老师不定期抽查回访其接诊病人,建立第三方评估考核体系。这种制度的建立保证了研究生与病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促使其对患者建立高度的责任感,在交流过程中也逐渐锻炼了其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社会为师:鼓励研究生走出本专业局限,能够走出去多见世面,多参与课外活动,多参加研讨会、学习班,多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交流,大力提倡并奖励研究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争取交流发言机会。本教研室自2002年开始招收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毕业生均就职于三甲专科口腔医院或三甲医院口腔科,并在参加工作的五年内成长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其中40%已成为中层管理者甚至于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口腔医学的新兴专业,全体教研室成员不懈努力,致力于培养“以人文素质为体,专业技能为本,创新能力为魂”的高层次创新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口腔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闫翔,苏寒,孙卫斌.标准化临床分级考试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63-66.
[2]丁雪梅,甄良.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10.
[3]井辉.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探析———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探索和经验[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23-25.
[4]徐辉,周新文,厉松,等.浅谈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85-486.
[5]陈景文,刘洁.研究生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55-57.
[6]王兴松.课程开课分析与管理[J].教育与现代化,2010(3):44-47.
[7]刘珂.基于SECI模型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时代教育,2011,6(6):74-75.
口腔医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改革初探
一、课程的定位
《口腔修复学》是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各专科口腔课程和从事临床口腔修复工作的基础,并且还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口腔修复学》是以培养学生运用口腔修复理论知识和基本修复操作技能来诊断和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种缺损和畸形为目的的一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以基础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循证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材料学、工艺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学科,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和修复体制作技能,才能对各类畸形和缺损做出诊断,合理的设计并精确的制作各种修复体,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复治疗。是口腔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行医的必要知识结构和技能。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体现为:一是素质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具备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同时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互相合作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二是知识目标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种植义齿和全动义齿修复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以及具体修复方法,熟悉各类修复体制作的技术工艺流程,了解颌面部缺损、牙周疾病、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相关修复治疗选择;三是能力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会分析病因,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一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口腔修复学主要学习牙体缺损的修复、牙列缺损的固定修复和可摘修复,要求掌握各种修复体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牙体预备方法和修复体制作方法等,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基本能形成清晰思路,但是随着所学的修复体种类越来越多,虽然采用了对比学习法,但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混乱、方案选择不当的现象,折射了学生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的现状;[2]二是,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目前的口腔修复学实训主要是临床操作性实训,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没有形成整体的思路,在有差异的项目中不能积极地动脑,对各种修复体制备方法缺乏主动对比差异,导致学生在临床上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3]因此,为加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口腔修复学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实用,现就口腔修复学课程改革作一探讨。[4]
三、改革的措施
综合考虑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的学生学情、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及《口腔修复学》课程的特点:一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口腔修复学是与临床结合紧密且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口腔修复学的理论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为: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效果。更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灵活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等,取得了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成效,学生普遍表示更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临床病例很关键,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科学性,是否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病例。针对病例提出问题,教师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问题的设置着重于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设计问题的排列要有一定的次序,合乎逻辑,形成一个有序递进的导向过程。例如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案的选择这一知识点,可以通过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损、不同缺损牙位、不同缺损范围和患者对修复体要求和修复后效果的多样性等的病例和相关问题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依次学习到嵌体、部分冠、贴面、全冠以及桩核冠等各种修复方法;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强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侧重点。由知识“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转变。在教学中实现师生进行交流、对话、沟通来提高教学效果。由教师授业解惑教学向合作式教学转变。与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传统的闭卷考试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既要考查知识,又要考核能力;三是通过实训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手法的训练。开展以仿真头模操作为主的实训,通过在仿真头模上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尽快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性能认识熟悉,掌握各器械设备的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教师规范化示教及指导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克服学生畏难怕错不敢动手操作的心理;四是实行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结合的考评方法,实现临床应用能力的提升。过程考评主要包括考核学生在平时实训操作中体现的的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实训课完成预备体的质量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情况,综合各项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评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采用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重要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效果
通过对口腔修复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在临床进行口腔修复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人们还将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规格口腔医生进一步深化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左恩俊,胡书海,李晓杰,牛卫东,马国武,唐立.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口腔修复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01-102.
[2]王青,熊世江,李冬.口腔内科学临床前期PBL教学中病案设计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268-269.
[3]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口腔医学研究范文4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朱心怡等连续13年对医学生进行人格测试和趋势分析,发现医学生人格特征年代变化特征显著,医学生神经或精神的患病率达20%,个体神经质倾向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约有20%~67%的医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的10%~30%[1]。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医学生未来临床工作的前提,及时发现并矫正心理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2影响口腔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学习因素
研究认为,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2]。和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在课程安排上,本校口腔医学学制为5年,需要学习30余门基础课,知识总量大。而专业课均在大四开设,加上考研和临床实习,大大增加了口腔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习方法上,以记忆为主,较为单一,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一项对口腔本科生压力源的调查发现,常见的10种压力源是:“准备及参加考试”“毕业分配情况”“社会对此专业的看法”“学习的任务重”“时间不足,不能做想做的事”“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不能按时睡眠”“考试成绩的公布”“家庭的经济情况”“教师的评价”。这些压力源充分说明了口腔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2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医学生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培养方向、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及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文化修养、职业,家庭经济收入等都对医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校97期口腔专业共106人,其困学生共计28人,特困率达26.4%。绝大部分贫困生来自于农村,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综合素质可能会较其他同学有一些差距,同时受经济方面的困扰,容易滋生自卑、自闭、挫败,焦虑等不良心理。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变得敏感脆弱;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3]。这些问题可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
2.3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同样影响着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专业的限制,就业范围较窄,随着就业竞争的愈发激烈,口腔医学生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同时,受传统教育模式及校园环境的影响,很多医学生重科技轻人文社科的知识培养[4]。人文知识甚少,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使部分医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
3增进心理健康的对策
3.1学校方面
3.1.1点面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要面向全体医学生,预防和缓解医学生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适应问题,“点”和“面”有机地结合起来。(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授课质量。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讲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增强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认知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2)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开展心理问题课上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活跃的课堂氛围里对学生进行趣味心理测评等。(3)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学会正确自我观察及自我评价,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减少心理负担或应激。(4)充分利用媒体,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通过校广播、电视、网络、校刊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1.2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日、游戏娱乐、野营拉练等对医学生进行心理训练[5]。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医学生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帮助医学生走出繁重的学业,调剂单调的生活,防止医学生变得迟钝,封闭。创设出医学生健康成才的校园环境和氛围[6]。
3.2口腔医学生自身方面
3.2.1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讲究卫生等。口腔医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应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和休息。生活有规律,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思维和记亿能力减退。
3.2.2学会与同学沟通
增强环境适应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样有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乐于与和他人交往,在交往中用理解、宽容、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周围人和睦相处。与他人同心协力,与集体保持协调关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保持心理健康。
3.2.3加强体育锻炼
口腔医学研究范文5
美国的牙医学教育是基于普通高等教育之上的特殊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
它的培养对象是己经完成本科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学制四年,授牙医学博士学位(Docto:of
DentalSdence,DDS)。培养目标是可以独立执业的通科牙医[1]。我国本科口腔医学的培养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学制5年。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医院的通科口腔医生。基于培养对象、学制、培养目标的诸多不同,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和美国的牙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学科体系和课程的具体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牙医学院《口腔预防学》是开设的第一门口腔临床课程,开设时间是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牙学院实行一年四学期制,第一学年3个学期在该学期开设的第二门临床课是《牙体治疗学》第一学年的第三学期开设《固定修复学》。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牙髓病学》、《正畸学》《牙周病学》,《全口义齿》。牙科学院的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了口腔专业的理论教育和操作技能训练。还得立刻学会在患者模拟装置旁开展实际的治疗工作。美国口腔医学教育之所以重视此点,是因为希望学生能从一开始就认识和熟悉牙科诊所中的医疗环境。在第三个学期时学习重点已经放在仿真头模训练,并要求学生制作简单的牙科技术制成品,以训练他们手指的灵活性。因此在临床前培训结束时,学生己实习了所有的治疗方法,通过教学模型的帮助,学会了患者的安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原理,器械选择和保养,卫生条件和放射学基本知识。在指定教学大纲方面,教育者十分重视学生必须学会所有的工作技术和治疗方式,因为这些都是他毕业数年后在自己的诊所中所要应用的,所以最新的工作方法和新技术材料都必须及时纳入课堂学习中去[2]。
我国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现行教学计划共分为为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口腔医学课程和方法能力训练课程。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课程主要为各种政治课程和体育课程等,公共基础课程主要为英语、物理和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主要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基础医学内容,口腔医学课程包括临床医学课程和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其中临床医学课程488学时,口腔医学专业课程916学时;方法能力训练课程包括手术学基础、计算机、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课程,共计274学时;最后还包括临床医学见习12周,口腔医学实习43周。现行课程体系设计虽然兼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但是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主要集中于第四学年,当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时,前三学年学习的诸多内容可能早已遗忘,或者记忆已经不准确,造成学习口腔专业课程过程中以前所学知识浪费。同时在前三学年中,虽然名为口腔医学系本科生,但是不具备基本的口腔知识,实际上只能称为医学院学生,更不能作为一名口腔医学生为周围人进行口腔知识宣教。
目前国际上对医生的基本要求由7项标准组成:医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的基础科学:交流能力;临床能力;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评判性思维与研究。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必须保证毕业生达到以上7方面的核心素质要求[3]。借鉴美国口腔教育模式,为达到这一标准我国口腔教育体制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课程设置结构应依据口腔医学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等关系性,考虑医学模式的转变,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适当减少某些基础课程课时,鼓励学生自学;适当增加选修课和必修课,如口腔医学史、口腔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避免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如材料、微生物、预防与口内,技工与口修相互交叉重叠的内容;根据培养目的的不同,根据不同层次如专科、本科、七年制、研究生,不同专业如口腔医学、技工工艺学、口腔护理学对课程的侧重点不同,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为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前或在当中,安排一定的临床见习,由研究生或有经验的教师负责讲解,让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钻研专业的积极性和以后接待病人的能力必然得到提高[4]。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口腔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综合医疗、器械、技工、审
美等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养成是口腔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核心环节。针对国内学生动手
能力差、机会少的现状,应增大了参观、见习课的比例,并强化学员的基本功训练。通过具
体的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关课程的技术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员逐步掌握口
腔医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经过系列训练,使学生进入口腔专业课学习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操
作基础,对专业课的学有益处。树立早期专业意识,实现专业教学全程化。安排临床参
观见习,使学员早期接触临床,树立口腔医师意识,加上后期的基本操作训练,更增加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和操作基础。从前期口腔基础课程、基本操作训
练到专业课、临床实习,口腔专业教学延续不断,实现了专业教育全程化,构建了新的口腔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虹,米大丽,罗春芳,等.口腔内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一一PBL法在口内实验教学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9):76-75
[2]易露茜 ,陶立坚 ,卢捷湘. 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J].医学教育 ,2004 ,5:3
口腔医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口腔工艺技术 高职 教学 问题 改革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口腔健康关注也不断增高。人们不断寻求有助于口腔修复、口腔矫正的办法,进而增加了市场对口腔工艺技术人员的需求。众多高职院校为培养专业人才,现已开设了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但是当前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师资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口腔工艺技术教学工作的健康运行,有必要针对性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1.口腔工艺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使用性质极强的学科分支,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1学生对学科知识不明确
在学生刚进入校园时,没有了解该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市场就业目标不了解,很多学生并不是自愿选择该学科。通常情况下,学生家长单纯认为该学科等同于口腔医学,学生学习该科学完成学业后就是从医人员,严重误导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从专业教学目标来看,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在义齿加企业从事义齿加工的工作。许多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一阵子后才清楚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
1.2课程设置不科学
现有的高职课程设置倾向于理论教学,重视书本理论知识,而非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安排的课程也比较少,在进行口腔工艺技术教学过程中也缺少相匹配的教学设备,在实际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讲解口腔修复等知识,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口腔修复、口腔矫正过程,因此,无法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1.3学校师资力量不充足
现阶段,不少学校的教授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老师都毕业于口腔医学专业,专业学习口腔工艺技术或者拥有丰富口腔工艺技术的老师寥寥无几,从而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此外,很多口腔工艺技术老师拥有高学历,但是在口腔工艺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却缺少实践经验,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2.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笔者立足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反思。为改善当前口腔工艺技术教学情况,有必要对陈旧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口腔修复水平。
首先,耐心指导学生对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进行了解,加强对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学校及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耐心将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及临床应用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了解学习该专业的目的和要求,并对自己接下来的学习有更为明确的目标。此外,要转变教学理念,变强制性教学为引导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专业、认识口腔修复先进技术,从了解学科着手,渐渐喜欢上口腔技术,并且愿意主动进行学习,从而为营造良好的口腔工艺技术课堂学习氛围。
其次,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增加教学的实践性。缺乏教学新意和教学实践性是高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对职业教学要求的提高,高职学校要严肃对待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不但要从口腔工艺技术课程设计改革做起,还要根据专业需求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引企入校系统地展开口腔工艺技术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提高专业意识的同时,也锻炼专业动手能力,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师生沟通,为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最后,完善师资建设,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与众多学校稀有专业一样,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师资资源匮乏,教学经验不充足,而优秀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对此,学校应该加强老师的专业知识培养,为该专业的老师多提供口腔技术培训机会,促使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老师的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其次,应创新师资建设理念,尽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从传统教师团队构建升级为“双师型”教师团队,选拔些教学能力出色的老师到社会上企业进行研修和培训。
3.总结
基于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对口腔健康的认识,也提高了口腔工艺技术的重要性。高职学院应该从当前社会需求出发,扭转专业教学观念,提高专业课程认识,扩展专业就业渠道,对自身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和课程设置进行改进,通过教学实践改革推进职校教学工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输送更专业、更全面、更稀缺的行业尖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蒲小猛,郭艳玲,王琳,罗亚莉,马晓丽,牟星,张树文,严耀刚,孙婷.基于口腔修复工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精品课程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2(19).
[2]邱大石,管勇丽.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调查报告[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
[3]许少平.高职口腔工艺专业构建实践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