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政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政治论文范文1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从原有基础教学出发,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更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方案更改后,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让课堂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让学生体验思政课的独特魅力,并且使学生在进行书本知识学习的时候,可以迸发出新的灵感。
生成教学是从哲学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得以开发的,是过程思维模式取代实际思维模式的体现。《后现代课程》是美国著名学家多尔所著,书中提出:“课程本质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并不是预先准备好的计划,课程中干扰因素的出现是转变教学方向的主要原因”。这一段文字中所指的干扰因素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所产生的新问题、新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节外生枝”的情况。从《后现代课程》作者多尔的思想来看,多尔要求人们通过教学过程来从新认识教学,推倒教学过程中的固定要素,从正面解释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对于整体教学过程的影响,并且把不确定因素加以利用。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多尔最为看重的教学元素,多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只是学生的受教育过程,而课堂的动态生成则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不仅是多尔这么认为,我国的大多数教育学家都持相同的观点,并且保持比较高的境界。持有这种思想的学者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他们富有想象、感情丰富,并且极具个性,看待他们的眼光是要有生命的高度,对于他们的课堂应该是具备动态生成的。所以说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事先准备好教学方案,在教学的时候机械、反复、枯燥地进行教学方案中的内容教学,而是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在教学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小细节,利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想要的知识。
二、高校思政课的现状是对动态生成课堂的呼唤
从我国各个高校近几年来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调查报告来看,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的表现就是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还会出现厌烦的情绪。作者从本市几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报告获悉,喜爱学习思政课中知识的学生只有1%,感兴趣的有7%,感觉一般的占61%,不感兴趣的占22%,特别反感的占9%。从思政课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在干与思政课不相关的事,如睡觉、玩手机、看其他书籍、交头接耳等,有一些学生甚至是不带任何思政课书籍就进入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目的也不明确,作者询问了很多高校学生,有75%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知识只是为了考试不挂科,只有25%的学生学习思政知识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道德思想水平。从上述的问题来看,造成问题的原因不可能只有一个,就课堂教学方面而言,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之间缺乏教学互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高涨,从而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多年来高校的思政课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历史原因和教师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通常都是在强调教师中心化和学术权威化,在给学生传授思政知识的时候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教学互动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教师通常都习惯于大面积、大容量的说教式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很少会去调动。可能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某个时期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对于如今的高校学子,这种教学方式显得非常突兀。当代的高校学子喜欢在学习中探究未知的事物,思想开发、思维灵活是当代高校学子的思维表现,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这两者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撞击,不仅晃动了教师手中的教学权威,也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春风的到来,生成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出现在教师的视野中,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平等交流,争取教学知识的互动,其生成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师生之间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课堂生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全方位挖掘学生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生对于个性化的理解,通过多方面的实际互动,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要积极面对,争取将这些负面要素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学生进入课堂接受教育的时候都不是空着脑袋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这些学生通常都会积累一些学术知识或者生活经验,当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会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创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抛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人,而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者。教师同样也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构建动态生成课堂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在生成教学的过程当中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小细节,及时地收集和记录,并且把这些小细节合理地生成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思政课生成动态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1.预设要精细
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两者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我国的传统思想是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提前预设,如果不预设那么这件事就做不好。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提前对所授知识进行预设,从而达到完美的教学目的,让课堂中不确定的因素沿着课堂周围运行。以上所述的教学预设不是单向的、死板的、严密的、独断的行为教学设计,而是多元的、敏捷的、动态的、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在教学知识重点的时候,考虑到突然会出现的事件和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预设的时候尽可能多准备几个不同的教学板块,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应机改变教学策略。此外,在教学中还应该考虑教学的弹性,观察“粗”与“细”的搭配比例。课堂生成中的空间大小是需要教师控制的,如果答案单一,就是空间生成太小造成的,反之空间生成过大,答案就会漫无边际,所以该段落中所说的预设并不是指传统的预设。
2.重在宽容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采用独断的方式进行管理,是不能使用动态生成教学的,只有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才可以使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永远处于强势的一方,而学生在知识方面则处于弱势的一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教师应该用内心的热情去包容并且接受学生个性的、无知的、参差的情感和思想,然后把自身的这种热情源源不断地灌输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接受教学的时候感到安全和理解,从而让学生内心世界的大门向教师展开,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只有动态生成教学才可以形成这种想象不到的教学情境。
3.有效对话
使用对话协作代替知识灌输。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是教师霸权的体现。对于未知的知识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采取一样的心理去面对,采用对话协作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可以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效的过程中不仅让知识得到了传输,还有效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彼此不再感到陌生。
4.评价的多元化
生态政治论文范文2
1.1航道整治施工工程如何影响浮游动物分析有研究表明,目前水域中的浮游动物成为经济鱼类和幼鱼饵料的重要来源,这些浮游的动物的优点及特点是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一旦航道整治工程开始启动,就会因为施工的各种原因导致这些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数量的急剧减少,要在施工结束后才会逐渐的恢复。
1.2航道整治施工工程如何影响底栖生物分析底栖动物一般来说是长时间生活在水域底部泥沙里面、石块里面或者其他水底物体上生活的动物,有研究表明,底层杂食性的鱼类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自然水体中底栖动物的品种及数量。底栖的动物会随着逐渐挖出来的底泥,从挖泥区被人为无意识的地慢慢转移到深水区中再进行抛泥,这样的做法会减少挖泥区的数量迅速的减少,抛投区底栖生物因遭疏浚弃土和礁石的覆盖而发生底栖生物死亡率增加的原因。
1.3航道整治施工工程如何影响渔业资源分析航道施工工程中的必要的疏浚工程和抛投工程在影响鱼类的途径方面非常的相似。一般来说,水域中的鱼类的游泳活动能力非常强,在疏浚的机械器具和施工船舶的扰乱的作用下,大部分的鱼类都会被迫的赶出施工水域,这样发生的死亡率较小,但如果疏浚和抛投工程影响的底质的面积较大时,将会严重影响底部的水域质量及影响水域生态环境的恢复。
1.3.1工程炸礁对水环境影响分析在水下发生爆炸情况之后,由于强力的爆破会大大提高江中水中重金属的浓度,通过调查,沉积物中原本的重金属本身含量较低,在发生爆炸后,一旦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江水混合在一起的话,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会直接影响爆破后重金属的变化及有机物的变化,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1.3.2工程炸礁对水生生物及水产养殖的影响分析
(1)工程炸礁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长期生活在高浑浊水团中的这类生物,这类生物的鳃部会因为悬浮物质的充塞而导致呼吸困难的问题,影响鱼类的发育,严重的更会死亡。
(2)工程炸礁对鱼类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资料及数据的记载,如果4千克左右的炸药在浅海水下发生爆炸的话,并且距离爆炸中心20m以内,150g左右的鱼类死亡率可以高达100%,等于说150g的鱼类全部都要死亡,但如果能把爆炸距离控制在40m左右或者以内的话,鱼类的死亡率就是34%左右,大大减少了鱼类的死亡率,在50m以外发生爆炸鱼类基本上无死亡率。
(3)工程炸礁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水下爆炸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导致爆炸中心附近的底栖生物及贝类当场发生死亡,由于爆炸的强声压致死外那些致昏而处于半死状态的这些底栖生物,如果再遭到由爆炸激起的大量泥沙石块掩埋之后,在短时间内会窒息死亡,影响底栖生物数量。
(4)工程炸礁对养殖区的影响。在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前期,施工单位要详细的调查和了解可能会影响施工范围内的所有养殖片区,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施工活动对捕捞区产生的不利的影响,施工单位务必要做好施工安排工程,重点工作是把航道施工工期尽量的安排在水河枯水期内,同时还要加强和周围村民的沟通工作,密切联系周围的村镇,做好作业区内捕捞迁移,避免和村民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2航道整治工程如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措施分析
2.1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
(1)航道施工工程的重点是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最好在枯水季节完成水下施工作业,同时还要选用装载能力较强的船舶,这样能有效的降低船舶的往返频率,减少由于水体的扰动、悬浮物的增加进而影响水生生物和鱼类的生存的情况。为了确保航道工程爆破作业的施工安全,并减少炸礁震动会影响江上作业船舶与人员,施工单位使用的爆药量应控制在所引起的爆炸的地震速度在所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在施工过程对爆炸产生的地震效应进行监测,科学合理的掌握好爆炸的用药量。
(2)要尽采用导爆索串并联的传爆网络和毫秒延期的爆破方法,这样能减少一些冲击波、飞石及淤泥对周围水环境、生态环境与水产养殖区的影响。要尽量的避免对鱼类,尤其是珍稀水生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笔者建议在正式施工前首先要以少量炸药试爆,接着分段进行对需炸礁的河段实行点炸,将鱼类的死亡量减少到最低程度。
2.2采取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航道整治施工单位加强与当地的渔业部门协商沟通,笔者建议在炸礁和爆破作业的前一天,在距离炸礁点和爆破作业点中心的上下游400m处放好拦网。在航道整治过程中,要全面的开展全程环境监理和监测工作,控制好好炸礁、抛投对水环境、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状况并能及时有效的调整作业方案,防止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生态航道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分析
3.1控制污染水质的清洁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航道生态效益的发挥。从航道生态环境保护的出发点来说,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抓好水污染治理,治理长江污染,要全流域共同治理。治理污染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
3.2加强生态航道理论研究我国内河航道的规划控制起步较晚,航道整治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和难度等差异较大,因此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适应长江航道特点的生态航道研究如生态护岸试验研究,总结有关的工作经验,加以推广并且广泛应用。
生态政治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必要性;本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40-01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提高教育质量能尽的绵薄之力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祖国建设需要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1.创新教育的必要性——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
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以培养人才素质的高低为标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决不是当今时代需要的人才。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峻,仅仅依靠对现有可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已经行不通。人类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可见,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同时创新也是社会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又无定式,只有自己在探索中开辟道路,因此社会主义事业实质上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跻身于世界前列,只有依赖于创新人才的贡献。
创新是一种趋势,一种必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努力改革传统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扩大学生创新的最新发展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创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超越
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疑问为本的教育,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提升自己所拥有的创新意识,培养他把创新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创新教育的这种超越性就是他的本质特征。
创新教育应在两方面体现出创新的本质要求: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只有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创新的欲望。因为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主体的自我开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二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创新教育不是任意改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主行动,在自主行动中自我完善。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学生有较多的思维空间。
3.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3.1 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道。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的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不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先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趣,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和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用新颖的办法去诱导,提高学生兴趣,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身份有效的途径。问是学习者字典中最好的字,是思之始,学之端,学会问才能有所创新。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智慧无疑是问号……"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首先要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要让学生明白提问在学习中的作用。三是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提问,不要扼杀学生思维提问的火花。学生的提问可能是荒谬的、幼稚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实行鼓励评价,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创造点,要像年轻父母看待新生儿的一举一动那样去充分赞赏学生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