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竞赛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竞赛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竞赛论文

知识竞赛论文范文1

2、对学生进行课间眼保健操的要求与管理

3、四顶知识竞赛训练,

4、消防安全黑板报评比

5、积极准备,迎接留守儿童之家检查

6、筹备班主任论坛活动

7、做好留守儿童之家书籍的编排归档

第10周

工作安排

1、观看消防电影

2、八年级班主任会议

3、八年级的纪律教育会议

4、参加市教体局四项知识竞赛

5、迎接市、区两级留守儿童之家检查

6、完善好泸皖情的资料上报工作

知识竞赛论文范文2

一.研读目标,制定计划

复习伊始,备课组集体学习讨论《新课标》《考试说明》有关精神,认真解读大纲要求掌握的考点,把握复习方向,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把3个年级的60篇附录诗、50篇必备古诗词文落实到每节课,速背并默写;把汉字、阅读、作文等专项训练的任务分解到每个老师,认真备课,用试卷的形式进行梳理检测。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对现代文中的名篇名段,老师认真筛选,指导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如《春》《谈生命》《谈读书》等;现代文注释、习题,老师精选后制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检测。对文言文的主要知识点,按重点实词、虚词、通假、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断句、名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整理,用测试的方式进行过关训练。对书中涉及到的综合实践活动、名著导读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文化知识、语法修辞知识、书法知识等,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关注并掌握(如名著知识竞赛、语文知识竞赛等)。

三.专项训练,一练一得

汉字专项训练。我们筛选整理了同音字、多音多义字、易错易混字、成语填空并解释所填字义、谜语竞猜、对联、仿写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过关并理解运用。文言文专项训练。有关名句默写、特殊文言现象进行检测,尤其强调重点实词解释、虚词填空、难句翻译及断句训练。现代文专项训练。一是记叙类文章重点训练:归纳概括、语言赏析、语句及词语归位、拟标题、词句指代、人物评价、联系实际谈感受等。二是议论文重点训练:提练观点、判定论证方法及作用、填关联词、补充论据等。三是说明文重点训练:概括说明内容及特征,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感受语言特点,了解说明顺序等。四是作文训练:着重强调审题立意。

在进行这些专项训练时,要求老师交给学生各类题型的答题套路及一般规律,如赏析语言三步曲:找“赏析点”――说相应的套话――结合语境说作用。又如某段某句在文中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先看其位置,再说一般规律。说明文加点词能否删:先表态――定性,结合语言环境说作用――最后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总之,现代文的训练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讲究实效。

四.改变方式,激发兴趣

复习很枯燥,学生易倦怠。老师要不断改变复习方式,刺激学生中枢神经,让他们兴奋,愿意复习。组织观看“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36个汉字的故事”、“中国汉字探秘”等视频,促进汉字复习教学,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音美、形美、义美。利用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老师推荐经典名家名篇及文质兼美的书籍报刊,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开阔视野,丰富写作素材。重视与教材有关名篇的链接,适度关注社会热点。如:与名著相关章节的阅读,与地域文化(宜昌风景)、热点文化(感动中国颁奖实况)、《百家讲坛》与教材相关的庄子、“写在墓碑上的人生”等,组织学生收看、讨论,加强积累。通过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诗词成语接龙、文言词语闯关游戏、课前三分钟美文荐读,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与参与意识。狠抓“两头”,促进“中间”。如对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及达标要求有所区别,鼓励优生冒尖,提高优分率;要求差生不空题,尽量做,对差生设进步奖,提高及格率;对偏科生,集中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每周用一个晚自习时间将年级110-180名的偏科生集中重点辅导,强化训练;对学情检测、调考中的优生者、优秀班级张榜表扬,给家长报喜,挂流动红旗等,让每个进步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知识竞赛论文范文3

关键词:历史课堂 生为主体 师为主导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师为主,以生为辅”的“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采用新的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但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叩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网络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进入课堂,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能力,也经常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

1.学生授课。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一堂课上适当的教材内容,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代替老师来授课,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听课,并对学生的讲课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督促为引导,学生为了“讲”好课, 深入钻研教材,扎实预习,细心设计教学层次,跃跃欲试、满腔热情地渴求知识,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好风气。

2.编演历史剧。历史知识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久远,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历史教学中经常涉及到很多小故事,学生很喜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有趣的故事编演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如讲“春秋战国时期”时,可以让学生表演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田忌赛马、老马识途、退避三舍等。编演历史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在编演过程中学生相互配合,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编演历史剧,将德育、美育、创新教育、历史教育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3.讲故事。历史课常常被学生称为故事课,历史教师也往往都是论古讲今、谈天说地的能手。初中生正处于对一切知识充满求知欲望的阶段,在学习上,形象思维仍然占重要地位,对于生动的故事天生有强烈的兴趣,而生动有趣的故事也能对初中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往往能将许多抽象的概念名词具象化,能使难以言说的事件主题感性化,能使复杂纠缠的事件经过清晰化。

4.采用知识竞赛。学生们对于知识竞赛类节目如“一站到底”、“挑战小学生”等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历史知识竞赛的方式。竞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激励机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能够把学生的各个器官都全面统一地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竞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能使师生产生良好的互动,使每个层次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5.以学生为主的“新闻报道”式。“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以此类推,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可以让昨天的新闻变为今天的历史,从当下的生活细节中乃至学生所感兴趣的星闻趣事中寻找由头,然后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

6.辩论式。根据教学内容,可提炼一个统领全部教学内容的辩题,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让学生用充分的历史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讲到秦朝时,让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三、培养创新能力――撰写历史小论文

知识竞赛论文范文4

一、突出加强工会的三大宣传,进一步扩大工会的社会影响

五年来,全市工会宣教干部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突出工会三大宣传,切实加强工会宣教队伍建设,大力宣传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宣传工会地位、作用和特色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工会的社会影响,为全市工会工作营造氛围。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广大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工会的凝聚力。五年来,市总工会每年都开展1—2项大型示范性活动,相继举办了“新世纪劳动者之声文艺晚会”,“江北之光——职工之声”庆国庆文艺晚会,“铜都之光”大型宫灯艺术展,“展先模风采,树工会形象”艺术摄影展,“供电杯”职工摄影展,“小灵通杯”职工书画展,“小灵通杯”职工乒乓球赛,“建行杯”职工业余歌手比赛,并组队参加省总举办的“胜利杯”职工歌手大奖赛,安虎公司的张三荣获美声唱法三等奖,与体育局多次联合举办职工篮球赛、拔河赛、保龄球赛等多项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展现了当代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调动了广大职工投身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在全市大型示范性活动的影响版权所有下,各单位工会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文化宫、俱乐部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江北车辆厂、江北供电公司、江北发电厂工会每年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大禹公司工会每年举办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卫生局工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职工艺术节,既丰富了职工业余生活,又陶冶了职工情操。

(二)巩固扩大工会的宣传阵地,进一步扩大工会的社会影响,为工会工作营造氛围。五年来,市总工会坚持认真做好《江北工运》编撰工作,到目前已出版67期《江北工运》,同时不断追求版式优美,注重文章质量,经常主动向社会上一些较有名气的作者约稿,留住了一批读者群,形成固定的工会宣传阵地。继续编印《工会工作情况》简报,及时报道宣传全市工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刊发了218期。充分发挥《**工人日报》江北记者站的作用,及时向《**工人日报》提供有关江北工会工作的新闻线索,撰写宣传江北工会特色工作的新闻稿件,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工人日报》刊发江北记者的稿件达120篇,投稿量和用稿量在全省各记者站名列前茅。近几年,市总工会还采取为困难劳模、困难企业工会主席、街道工会和部分民营企业工会赠送《工人日报》、《**工人日报》的方式,让困难劳模、困难企业工会主席及时了解工会工作动态,帮助街道工会和民营企业工会等工会工作的新生力量尽快熟悉工会工作,尽快进入角色。市总工会每年参加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的宣传由城市拓展到乡镇。化工总厂等工会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传统宣传阵地作用,江北供电公司工会积极开拓局域网等新的宣传载体,上峰公司、发电厂等工会定期印发《工会工作简报》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版权所有

(三)充分利用社会媒体资源,宣传工会特色工作,为工会工作造势。五年来,市总工会每年坚持向省总工会上报对外宣传计划,争取将我市工会特色工作纳入省总的宣传计划。进一步密切与市主流媒体的联系和合作,凡工会工作的重要时段,都争取市内三家(电视、电台、报纸)通力合作,进行宣传造势。去年,为了配合劳模评比,江北电视台、电台、江北日报三大媒体集中采访,大密度连篇播发劳模事迹;为了宣传新出台的《**省〈工会法〉实施办法》,《江北日报》开辟专栏,连续8期进行解读;凡是工会的重大活动,市内三家主要媒体都及时予以报道,使工会工作经常在电视上有影像,在报纸上有文字,在广播中有声音。江北华工集团工会、江北发电厂工会十分注重工会的对外宣传报道,每年制定对外宣传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促使宣传其系统、单位的文章频频见诸报端。

(四)大力加强工会宣教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工会宣教干部的整体素质。市总工会先后举办了工会宣传(信息)干部培训班、《**工人日报》通讯员培训班,并分别到外地考察、学习、采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市总工会专题召开了全市工会宣传工作会议,总结了几年来我市工会宣传工作,研究部署了今后工会宣传工作任务;开展了全市工会宣传工作评比活动,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发文,对全市工会宣传工作战线上20个先进集体和35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2003年,市总工会宣教部被市委宣版权所有传部授予全市十佳宣传科(部);2004年,市总工会宣教部负责人又被市委宣传部授予全市十佳宣传干部。

二、充分发挥职工教育两大重要载体作用,努力培育“四有”职工队伍。

五年来,全市工会针对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日益多元化给职工思想情绪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深入开展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职工教育两大重要载体的作用,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维护职工队伍稳定。

(一)全市工会积极探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注重以身边的榜样教育人,以身边的变化振奋人。市总工会先后举办了市场经济与主人翁精神演讲比赛和“比学十六大精神,争做诚信职工”演讲赛,先后推荐王五、周四等人参加省总工会举办的职工演讲赛,两人还先后荣获全国三等奖和一等奖。市卫生局工会、市郊区工会也先后举办职工演讲,建设银行营业部坚持职工轮流主持晨会制度,既活跃了晨会气氛,又有效增强了晨会的针对性和效果。

(二)以实施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素质。五年来,市总工会牵头开展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始终坚持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标,以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推行服务承诺制为主要载体,先后组织实施了两次“万人评行风”活动、多次明查暗访、多次街头宣传、四次与广播电合举办热线咨询等一系列活动,选树了5个优秀文明行业,10个创建先进先进集体和15个先进个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文明行业创建的良好局面。市邮政局、江北供电公司、市运管处、建行江北分行被省文行委授予全省文行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工行江北分行长江路营业厅、电信江北分公司长江路营业厅、市行政服务中心被省文行委授予省级文明窗口,市福利中心的杨钱八被省文行委授予全省模范文明职工,同时被省总工会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

(三)以开展“创争”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近年来,根据全总和省总的部署,全面启动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成立了“创争”活动领导机构,制定了“创争”活动方案,组织开展了“创争”知识竞赛,市总工会和江北华源公司、江北供电公司获此项活动全国优秀组织奖。组织开展了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0周年职工知识竞赛系列活动,在全市1.5万多名职工填写知识竞赛答题卡的基础上,组织有28个单位参加的知识竞赛抢答赛,经过预、决赛的激烈角逐,市大地股份公司代表队最后脱颖而出,获得抢答赛一等奖。大地公司工会根据企业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坚持不懈地狠抓职工素质工程;江北华工集团自成立以来,坚持开展职工读书自学活动,以此促进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扎实推进工运理论研究工作,为工会工作提供行动先导。

知识竞赛论文范文5

去年9月,我代表南京大学赴福建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和台湾中天电视台合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知识竞赛”。这个竞赛云集了16所名牌高校的学子,经过层层比拼,我们最终获得了季军,这是南京大学历年参赛的最好成绩。而在2006年,我就曾赴台湾参加了第五届的竞赛。今年暑假,我又代表学校赴上海、香港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九龙总商会联合主办的“2008新纪元行政管理精英培训计划”。对于这种种的机会,有人觉得是实力,有人觉得是运气,但我觉得这还得要归功于附中和我当年的年级组长李华老师。2003年的海峡两岸知识竞赛是唯一一次中学生参加的比赛,附中获得了代表江苏省出战的机会,而李老师则选择了正读高三的我。这几年大学对我的信任,正是因为我有过当年的经验以及经验所培养出来的沉稳。

其实,高中的生活不仅给我后来的道路增添了很多机遇,更给了我宽广的胸怀。假如中学时只将视野局限于一方狭小的天地,我可能无法在大学抓住这些机会,或者可能在各种活动中捉襟见肘。只有一直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怀抱兴趣,培养自己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才能使我们拥有丰厚的学养和更深的底蕴。比如高二那年我怀抱着无比的热情策划班级皖南社会实践,我带着真诚的激情排练百年校庆的演出,高三时我尽心尽力地写好看似与高考毫无关联的关于戏曲问题的研究性论文,还“奢侈”地拿出一周时间去北京参加知识竞赛。还有30公里夜行、合唱节、社团活动等等,每一件事都难以忘怀,它们不仅让我不断感受到挑战的喜悦,更看到了生命的丰富多彩。

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时常体会到附中的那句格言:“让优秀成为习惯。”2004年我被南京大学强化部提前录取,和来自各地的优秀同学在大学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时,我感到既骄傲又担忧。我骄傲自己毕业于一所辉煌的母校,却又担忧自己是否能保持住母校的声誉。我的家离附中不远,周末回家时我总能看见穿着附中校服的同学们在路上走,每当那时,我都既羡慕又怀念,同时也真切地感到一种责任,对自己、对母校的责任。我大学的班级因为文史哲兼修,课时很多,每一门课我都认真地对待,无论内容是熟悉还是陌生,平易还是艰涩,这种态度正是中学时养成的。

优秀的习惯未必意味着鹤立鸡群,却总意味着不断的自我超越。大学的时间安排比较自由,许多同学都喜欢在宿舍上网或者出去逛街,但我要求自己每周都要去图书馆,每周都要坚持写一点儿东西。这也是我高中时逐渐形成的习惯,即便在高三也没有中断。这种积累也许很漫长,但我想飞得更高,我要做得更好,只有慢慢做起。而且,每次我回母校看望老师,曾教了我三年语文、给予我最多启迪的龚修森老师总是问我最近看了些什么书,并勉励我要继续多读多思考,这种鞭策也使我时时不敢懈怠。当你不断默默努力,收获就会在不经意间到来。大学以来我每年的学分绩都是年级第一,多次获得南京大学优秀学生的称号,还获得了所在院系的院长特别嘉奖和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奖学金。

现在,我已经被保送研究生,但我对自己的态度和要求仍在继续,毕竟前方还有更长的路等着我去走。养成优秀的习惯需要很多年,而松懈和放弃却不费吹灰之力。“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王栋生老师在文章里写过:“一个人能以毕生精力做成一件事,或者说努力做好一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多难啊!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认真地思考、庄严地工作的人,他的灵魂是高贵的。”让我们一起为这份高贵努力吧!

知识竞赛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 活动平台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创新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著名学者弗里曼(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2010.05)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指出,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中国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足了。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形成合力的智能结构。同时还提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学生适应性、竞争力的原则;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刘国存(2007)认为,第二课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基本一致,因此第二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认为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的载体。束洪春(2008)对工科学生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并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以科技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活动质量,以老师为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陶丽、孙双霞(2006)认为,应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协调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从领导、组织、计划、载体、基地、经费等方面入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蔡可化(2008)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仅依靠第一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高等学校在抓好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美育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陈卓武(2006)认为,第二课堂是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该融通第一课堂,形成创新教育合力;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凝聚创新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李冰燕、童建(2004)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第二课堂不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充分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自主性特点。开展专题讲座及选修课、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竞赛与科技制作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张建林(2008)认为,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补充,第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结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观点基本一致。第二课堂教学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教学体系,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意义及目标

(一)开设第二课堂的意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的。即便是大类招生,也是按照学科门类较宽口径的标准来录取培养的,入校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核心专业知识,学时是有限的。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等知识。(2)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由于大学课程安排更加灵活,课余活动较为丰富多彩,但往往学生们自治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第二课堂紧贴专业知识来开展活动,使学生们在课下也能接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们较快且积极的融入专业学习中。(3)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创新的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4)第二课堂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学术素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整合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增加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综合业务素质,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同学也提升了学术素养,开阔研究思路。避免囿于课本内容,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5)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协调安排活动。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将来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预期目标 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目标。这一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1)基本目标。重在打基础,营造学科氛围,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触各类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使一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2)中级目标。在营造学科氛围基础上,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3)高级目标。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将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培养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孵化出科研创新成果,包括原创性的论文、课题与发明成果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相关理论为先导,积极营造第二课堂的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要深入剖析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学习研究已有的理论成果,把握第二课堂的实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指导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气氛、风气和风貌。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通过通知、网络、图片、条幅、宣传单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便于吸引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搭建校内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为了营造学科氛围,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如学术讲座平台、竞争竞赛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原创发明平台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搭建学术讲座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如开设专业论坛,主要以老师讲座为主,介绍学科前沿、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将前沿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又可以将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困难、感悟与大家交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作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维,激发创新。(2)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从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面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如专业协会、学社,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论文写作经验谈、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发明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竞赛、职业设计竞赛等,或聘请教授作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培养等系列讲座,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经验,使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3)搭建竞争竞赛平台。以学校、学院团委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重大赛事的选拔赛,举办全院或全校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大赛、职业设计大赛等。这样举办的活动更具有权威性、实用性,使学生感到竞争的压力,学习更加刻苦,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搭建原创发明平台。以学科交叉、学术论文撰写及科研课题立项为主要内容,在上述各种平台活动的基本专业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搭建直接鼓励创新的平台,并对创新活动进行指导。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原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往往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渠道。上述活动由教师引导,可以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术层次成立功能不同的社团。如本科生的社团主要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准备基础。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社团则主要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平台举办的活动使大部分同学能够在课堂外接触到专业知识等,从而达到营造学科氛围的目的,使一部分同学能真正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搭建校外平台,开设第二课堂校外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实践能力,深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校外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积极利用行业优势及校友资源,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及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深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观摩或实际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2)参加重要赛事。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机器人大赛、辩论赛、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的功效在于它的竞争性,能促使参赛选手短时间内学习、训练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3)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现在很多名牌高校都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办“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向社会开放将资源与社会共享,服务于社会。“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主要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专题学习与训练,弥补校内资源的缺陷与不足。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国财会研究生暑期学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研究生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学校等。学校可以向灌输意识或提供相关信息,使学生有选择性的遴选参加。这一平台培养的学生多是优秀拔尖人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多得。(4)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有效途径。提倡以文赴会,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撰写与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时间紧凑,在两三天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聆听来自全国乃至不同国家的专家、教授、学者的思想与成果,参会者可以从他们在报告中反射出的敏锐思维、逻辑推理、学术成果、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深受感染,从而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这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累学术经验最有效的途径。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搭建教师层面的平台――财会论坛 会计系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基层教研活动的一面旗帜,以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教学成果为宗旨的系级教改立项国内首创。2009年10月山科大电视台以“立足实际搞教研真抓实干显成效――经管学院会计系建设发展工作侧记”为题对会计系做了专题报道,2009年10月《山东科大报》以同名,头版头条做了专题报道。2006年3月会计系创办了“财会论坛”,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截止到2010年6月已经举办51期。“财会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采取教师学术讲座的形式,每期都有报告人与点评人,采取动态主持制,即本期的报告人为下期的主持人,当然最初的主持人由发起人充当。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搭建学生层面的平台――会计协会、会计学社、会计科技活动月(1)成立“会计协会”。2008年会计系为本科生搭建了学术团体――“会计协会”,会计协会开通了会计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2)成立“会计学社”。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立研究生“会计学社”。该平台活动主体为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术素养,进而提高学术水平。研究生自主组织每期的活动,包括专家学术报告、研究生科技精英报告会、研究生“三助” (助教、助研、助管)经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感想等,这些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学术氛围浓厚。(3)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普及会计知识,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增强学生们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了解会计学科前沿,培养会计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会计系提出每年的5月作为 “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精英报告、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分析 会计学专业在教师层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分别搭建多种平台,与学校团委、学院团委及研究生学院团委密切配合,树立培养学生多方有责的思想,协同开设第二课堂,基于渗透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上述平台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多门CPA课程考试,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考取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多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全省、学校大赛中获得佳绩;多名同学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参与老师的课题,以老师课题的某一部分完成毕业论文并。研究生同学“三助”活动成效突出,以文赴会、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2009年张慧鑫、王静同学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多名同学获得“研究生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

*本文系2010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重点资助课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堂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X101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重庆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蔡可化:《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构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