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教育心得体会

初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交通事故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高,交通事故仍呈上升趋势。而在我们身边,因为交通事故致学生伤亡的事例也不在少数,学生交通安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话题。上帝是公平的也是吝啬的,他只赐予每个人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必须珍惜。生活中交通安全与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就像我们的朋友。日日夜夜都守在我们的身边,教育我们,劝戒我们。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我们应该爱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也是爱惜生命的一部分。孩子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小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是能否达到一代人和一个社会的良好秩序的百年大计。提高孩童、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摩托车普及到千家万户,驾驶摩托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就有学生在不懂交通规则,不具备驾驶资格的情况下驾车上路玩耍,这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当然,这与做家长的不负责任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不要等出了事故再去后悔,那已经是均可挽回的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在农村是普遍现象,社会也应该切实承担起这个责任。

   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知识一般都在学校里获得,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发挥学校内在的教育因素,渗透交通安全教育。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这并非是某个领导或教师决定的,这是规律。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环节蕴含着不少的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等资源,教书与育人犹如形与影、光和热、密不可分。对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为其它渠道所不能替代。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教学中,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脱离实际单纯灌输的陈旧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式可采用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学会了’,一句中国寓言,一条外国谚语,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我们以往的交通安全教育就是管得太多,放得太少,说教太多,实践太少。因此,学校要重视社会实践,勇于探索,不断求实创新。要积极开展“以实践为主的自主性教育”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体验、感悟。如果认识的主体不能进入状态,那么体验将会大打折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实现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根本动力。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把“交通安全”这四个字在心里永远扎下根,让全世界人民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交通事故永远在我们生活中消失,让我们的明天充满鲜花,充满阳光。那么,交通安全便是你的朋友,它将永远保护着你,带给你幸福。

   关于交通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交通安全一周的学习,学车的实践,交通事故的繁再现,无数条生命的“贡献”。违规驾驶的代价,无以不痛斥交通事故带来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让我们“幸运儿”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生存的渴望。

   从上世纪初至今,交通带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便利,更肯定的说,给我们带来了第,为人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人类写下不朽的篇章,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我们有更多时间全身心去投入工作中去,很多地方缩短了时间上的浪费。也带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在不久以前很幸运的成了一门产业——运输业。

   运输业的兴起、发展,证明了一个国家在文化、科技、经济的发展程度,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因此,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工具。

   与此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交通事故的频繁,直接带来生命的安全、财产的损失,而交通事故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也不希望发生的,那么为什么交通事故就这么频繁发生呢?这与违规驾驶分不开的。如: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驾驶,等等。这些都是违反了交通安全法规定、直接造成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忽视交通安全法规,所带来的后果是不言而议的,虽然交通带来很多方便,但也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危险。 在生与死的关头,生存的欲望迫使人们在生命线驻扎。此时此刻,见证了人类的脆弱与不幸。只要谨慎、小心驾驶,遵守交通法规,珍惜生命。明天的交通会一路平安。

   关于交通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

   现在我们学校提倡“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社会安全”的安全教育。一进校门就可以看见一条条关于安全的条幅悬挂在上方,课堂上老师也再三强调要注意安全,使我们从小就懂得了安全知识。

   因为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过马路,所以老师最多讲的是交通安全。是啊!如今不同于往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家家都有一辆车,并且有汽车的不是“稀有动物”了,所以车辆来来往往,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

   相信同学们或多或少也看到、听到这种事情,一次,我也听到了一场悲剧。一个刚考上大学的青年学子骑车回家看望家人,或许因为高兴,没有注意前方车辆,“嘭”的一声,与一辆汽车来了个“亲密接触”。青年学子连车带人一同被甩到几米以外,鲜血直流。行人车辆都停了下来,他们被眼前的惨状给惊呆了。不一会儿,救护车就把伤者抬走了。可惜老天不公,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子顷刻间变成了植物人,他的父母痛不欲生,那凄惨的哭声响彻医院,使每个人的心都揪紧了。在全国每天都有40几个人死伤于交通事故,又有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

   一个人受伤,一个家庭也会受伤。让我们一起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是我们少受伤害,家庭少担心。

   关于交通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汽车也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离不开交通,遵守交通规则就是对我们自身安全的最大保障。

初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一、 注重教学方法的生动性与合理度。

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多关联生活,多创造情境,多动手操作,多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英语课堂才能变得丰富多彩。

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合理的,有意义的,富有创造力和挑战性的。从情境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英语无处不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堂单词教学课堂设计中,我将在国培学习中总结到的教学经验和创设思维,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做成课件,先让学生来猜猜他们分别都是谁,然后再一一引入家人称呼的单词。这样一来,学生在一个真实贴近生活的情景中进入到课堂学习,整个课堂设计显得生动,富有趣味性,同时,这样做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首先,作为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其次,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三、重视"言传"外的"身教"。

初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二、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有所控制。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使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对教学来说,反馈信息可使教师掌握情况,找出不足,改进教法。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防止注入式等教学,逐步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沟通,促进对教学不断地进行检查、评定、修改、调整,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始终处于更科学、合理化的最佳方法和手段。另外,在教学中对一个问题、一组动作乃至一招一式的认识,要允许学生回答总是不完整或有错误,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技术有错误的理解并做出不正确的反应,从教学的某种角度和需要出发,有时需要尽量让学生暴露错误和不足,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示范和练习等手段,找出教学中的优化和偏差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通过对照、分析取得经验和教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教学成功与否,就在于对教学中各种信息的反馈。

三、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任何一个教材的学习,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劣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产生直接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对象、教材、任务的不同,具体地选用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俯卧式跳高教材的教学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尽快地建立起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我曾试行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法:教法一,采用常规的顺序分段教学,即从助跑——起跳,起跳后转体——过竿落地,短程助跑过竿——完整技术练习进行教学,讲求建立起基本正确的动作定型,达到掌握俯卧式跳高的目的。教法二,根据俯卧式跳高的技术结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逆进分段组合的练习方法,即从过竿落地开始进行教学,首先从体会身体俯卧势时的肌肉本身感觉入手,随之掌握过竿及身体在竿上翻转的肌肉感受和动作要领,在达到掌握过竿落地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助跑起跳技术的教学。

初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初中音乐 欣赏课程 教学体会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66-01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欣赏课程的设置对于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在音乐欣赏课程当中学生不但能够感知到声音、韵律、节奏的存在,同时在音乐中可以找到心灵中最美的一面。音乐欣赏课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大纲中也明确了音乐的作用,即音乐应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欣赏关系到学生的文化素养,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同时,在中学音乐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功能,通过这些名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美,也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几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

一 欣赏课教材内容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及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如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兴奋、激昂的,悲惨、哀怨的等。

二 音乐内容应多元化,扩大音乐视野

当前,各种形式的音乐竞相发展,音乐种类形式多样,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加强了各种文化信息的交流,就当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流行音乐来说,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带来的影响较大,作为音乐教师应该适当选取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乐曲到课堂中来,以鲜明的时代感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贴近日常生活,表达朴素的人生哲理,直白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教学中满堂都是高雅乐曲的现象,学生对于这些严肃性的曲目兴趣不强,经常感觉这些曲目脱离时代,与自己平时生活中所处的音乐环境不同,因而兴趣丧失。反过来,流行音乐为什么可以流行,是因为它更真实直接地表达了人的情绪、感情,能激起听者的共鸣,所以传唱的人多,覆盖面广,因此应该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流行音乐,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筛选,流行歌曲在音乐欣赏课堂当中也同样可以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标。

三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内容的融入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当学生融入到音乐之中时,个体的情绪、感情亦会随着乐曲的变化而变化,以此来达到情绪、情感陶冶的目的。课堂中常用的情感体验方法有分组体验法、视听法、唱奏主题法三种。

1.分组体验法

把班级分成若干参赛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个竞赛组别,让学生结合所听的乐曲对其分别以其他形式进行表演出来,可以通过诗歌、舞蹈、表演、绘画等方式表现出自身的感受,以加深自身对于乐曲的感受。

2.视听法

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兴趣特别高涨,音乐虽然是听赏的艺术,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结合视觉的功能,能发挥视听的作用创设音乐情境,通过视听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

3.唱奏主题法

每首音乐作品都有主题,它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唱奏主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得以感知,又能亲自体验,记住音乐,体验音乐内涵。

四 鼓励创造表现,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的,同志曾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音乐教育的创新,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它能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我表现力。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而创造性活动恰恰有助于通过多种探索途径提高人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欣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为欣赏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青少年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想象力丰富等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可抓住这一特点,鼓励他们有独创及与众不同的感受与见解。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体会乐曲所表述的内涵,在美妙的乐曲中感受美的存在。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一时期的爱好、兴趣,在欣赏课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上要能够有的放矢,所选教材内容及教学手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真正感受到乐曲中所表述的美。

参考文献

[1]郑云.初中音乐欣赏学习中的几个为什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4)

初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需要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重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同时,尊重学生,允许学生不同看法与独特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主体意识。另外,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机会,以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探究精神。对此,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1.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体验数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数量和空间关系,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它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电视机屏幕的长与宽,尽量满足黄金分割比例;又如,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都用到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生活。

2.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更多操作与观察的机会,使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更有数学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生活这个大课堂,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数学教材中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生活现象中发掘其蕴含的数学原理、背景资料,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内容生活化,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关注生活,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余角、补角、对顶角"时,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成新知:(课件呈现下图)在日常生活中,若要测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然而人不可以进入围墙,请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呢?说明几何原理。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更可唤起学生探知欲望,使其基于已有知识与经验生成新知,形象感知对顶角的位置特点,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白数学源自生活,还服务于生活。如学习"轴对称"知识后,设计实践性作业:请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剪纸图案,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一款剪纸,要蕴含一定的含义,可在家长协作下完成,并用简洁地话说说该剪纸的意义。

3.课前加强预

课前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初一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初一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4.认真听课,注重听课方法

初一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针对旧知识要学生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课堂上学生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

5.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6.帮助学生建立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模型"

现代数学是构造数学。学生头脑中没有一系列的的数学模型就难以掌握好数学知识。同理,学生头脑中没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模型,也难以有章可循,做到学有一定之规,思有一定之法。关于解应用题,代数比算术高明,它提供了用列解方程的方法,不仅解法更简捷,而县城方程思想遍及数学各领域。在数学中,很多数学思维模型经常起作用。如抓住"归纳DD猜想DD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一模式,很多规律得以发现并论证。抓住思维活动五个阶段(直观思考DD联想思考DD兴趣思考DD创造思考),针对学生特点,在学生兴趣思考时适时点拨,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真才实学,潜能必将得以充分发挥。

7.教会学生进行辩证思维

初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6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