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组织工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组织工程论文

组织工程论文范文1

一个工程在招投标中提供技术标,实际上是企业在该项目实施前向建设方表明施工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参与该项目的活动,它应该体现企业的管理规律和企业利用制度来保证项目管理按规定程序运行。当然项目管理内容从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编制投标书进行投标开始一直到工程竣工决算,进行经济分析了后做出项目管理总结作考核、奖惩依据,直到项目回访、保修为这一全过程,本文就招投标中如何在标书中体现项目管理这一程序,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结合新规范谈谈自己看法:目前施工企业在招投标中,往往以施工组织设计来代替项目管理规划,那么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而且应当满足项目管理规划要求。

一、编制依据招标文件及发包人对招标文件的解释。

企业管理层对招标文件分析研究结果。

工程现场情况。

发包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

有关市场信息。

企业法人代表人的投标决策意见。

施工组织设计它显示投标人的技术和管理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以利于竞争取胜,因此要依靠企业管理层的智慧和经验,取得充分依据,发挥综合优势。

二、编制内容项目概况工程概况应说明工程特点;建设地点及环境特征;施工条件;项目管理特点及总体要求。

施工部署施工部署应标明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目标;拟投入的最高人数和平均人数;分包计划,劳动力使用计划,材料供应计划,机械设备供应计划;施工程序;项目管理总体安排等。

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流向和施工顺序;施工阶段划分;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选择;安全施工设计;环境保护内容及方法。

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应包括施工总进度计划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可采用网络图表示。

资源需求计划资源需求由劳动力需求;主要材料和周转材料需求;机械设备需求;预制品订贷需求;大型工具、器具需求等计划,可采用图表表示。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包括施工准备工作组织及时间安排;技术准备及编制质量计划;施工现场准备计划;作业队伍和管理准备计划;物资准备计划;资金准备计划等可采用图表表示。

施工平面图施工平面图包括施工平面图说明、施工平面图、施工平面图管理规划。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应有针对性和重点,主要内容有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季节施工、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技术措施。

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通过调查、分析、论证、预测其发生概率、后果很可能使项目产生损失的未来不确定项目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因素和素识别一览表、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及损失估计、风险管理是重点、风险防范对策、风险管理责任。

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信息收集、整理、处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等,对于信息管理也包含与项目经理相适应的信息流通体系,信息中心的建立规划,项目管理软件的选择与使用规划,信息管理实施规划等。

三、关于项目质量控制原则

1)项目质量控制应遵循GB/T19000族标准(2000版)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实施。

2)质量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工作方法。

3)应满足施工技术标准和建设单位要求。

4)质量控制应包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

5)质量控制必须实行样板制。

施工过程均应按要求三检制(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对隐蔽工程、指定部件和分项工程未经检验或已经检验但定为不合格,严禁转入下道工序。

6)应建立项目质量责任制和考评办法。

7)检验批、分项工程一定要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和认可。

8)承包人对发包人、分包人对承包人负责,承包人对分包人工程还应负连带责任,分包人应接受承包人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程序编制质量计划——实施计划(施工准备阶段、过程控制阶段、竣工验收阶段)。

质量计划项目质量计划是指项目应达到质量标准和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其基本原则之一是:施工质量是通过质量计划的实施所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达到的,而不是通过事后的质量检查得到的。质量管理从项目质量计划安排开始的,是通过对项目质量计划的实现的。

1)质量计划编制内容有:

(1)编制依据;

(2)项目概况;

(3)质量目标;

(4)组织机械;

(5)质量控制和管理组织协调系统的描述;

(6)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过程,服务,检测和试验程序等;

(7)确定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及作业的指导书;

(8)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的要求;

(9)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程序。

2)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1)根据招投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编制有效文件一览表;

(2)应进行图纸自审、会审、并形成文件;

(3)材料采购应进行选择和评价;

(4)应对全体人员进行质量知识培训;

3)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1)应按分项、检验批在施工前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2)工程变更一定要有联系单并经确认;

(3)工程测量应符合中前编制控制方案、测量点在妥善保护;

(4)材料采购一定要在合格名录中,进场必须验证,并经监理确认;

(5)材料搬运、储存应符合规定,并建立规范;

(6)现场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应进行标识;

(7)机械设备应按计划调配,并满足施工需求,对操作人员应进行资格确认,持证上岗;

(8)计量器具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9)工序控制:

a)人员持证上岗;

b)按操作规程(企标)、作业指导书和技术交底文件进行施工;

c)工序检验、试验应符合规范要求,对不符合应进行及时处理;

d)管理人员应作好施工工序记录。

(10)特殊过程、指定控制点应按预先编制作业指导书实施。

(11)对成品、半成品应采取有效措施给予保护。

(12)对发生质量事故必须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置。

4)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1)施工单位必须在自检合格基础上才能交付进行竣工验收;

(2)竣工验收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3)竣工验收时查出质量缺陷应按不合格控制程序处置;

(4)相关人员应在验收文件签字;

(5)应按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要求撤离现场。

5)质量持续改进

(1)应对项目进行评价,识别质量持续改进区域,确定改进目标,选定解决办法;

(2)对验证中发现不合格产品和过程,应按规定进行鉴别、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和处置;

(3)对不合格品返修后应重新进行验证。

组织工程论文范文2

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的员工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知识型员工(或称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这个概念,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即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活动。知识型员工之所以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因为他们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这些人才拥有知识资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而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如何留住并加强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减少因流动带来的巨额损失,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从组织认同这一新的视角来对此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并尝试予以回答。

一、知识型员工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

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占到企业总人数的20%~30%,他们集中了企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是企业的灵魂和骨干。由于自身价值的不可替代性,知识型员工拥有不同于普通员工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模式,要吸引、留住知识型员工,加强其对组织忠诚度就必须充分了解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模式。

1.价值优越感。知识型员工的价值来源于其区别于其他员工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不可复制、难以模仿性,并能为企业带来超额价值。这种独特的能力使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在社会地位、组织地位、个人价值、个人回报上区别开来,并增加了其社会敏感性,比普通员工更希望受到尊重、更注意维护其尊严。

2.更高的心理预期。相对于普通员工,知识型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自我贡献对企业经营生产的重要性,从而期望更高的回报。心理期望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知识型员工在决策中的参与机会,参与程度和决策的贡献大小以及个人物质回报,直接影响到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领导认同以及自我实现等诸多高级需求上。

3.较高的专业忠诚度但较低的企业忠诚度。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业渠道的拓宽,使得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逐渐转移到对自己专业的忠诚。对他们来说,企业只是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平台,他们更关心的是个人在专业领域取得的进步以及个人的价值回报。

二、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动因与组织认同

1.运用莫布雷模型对知识型员工忠诚动因的分析。莫布雷(Mobley)集中分析了工作满意度影响员工主动离职的中介过程。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从反面来分析影响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动因。此模型的一个基本理论假设是,员工工作满意度是通过其他中介环节而不是本身直接影响员工离职的。具体地说,莫布雷认为工作不满意感将导致员工:

(1)考虑离职;

(2)评估离职的期望效用和成本;

(3)产生寻找其他工作的意图;

(4)实际寻找其他工作;

(5)评估被识别的其他工作的可接受性;

(6)比较新找到工作和现有工作;

(7)离职意图和最终的离职。此模型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可以检验的方式详细描述了工作不满意和员工离职间的心理过程。

根据此模型,工作满意度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可以很好的解释我国中小企业中人员稳定性较差的原因。在我国企业中,民营企业和中小集体企业仍居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这些企业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家族企业性质,使其“家族外”员工与领导之间存在隔阂,其员工缺乏足够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工作很不满意,再加上这些企业与员工之间又缺乏严格的聘用协议,劳资双方关系较为松散,解聘或离职都比较随意。这些因素就导致了企业人员稳定性比较差,忠诚度比较低。

2.组织认同与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关系。

(1)组织认同阐述。组织认同涉及到组织内外,尤其是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各层次、各方面主体的问题。本研究把员工的组织认同定义为企业组织成员在心理与行为诸方面与其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他们对组织既有理性的契约感和责任感,也有情感的归属感和依赖感,觉得自己在企业组织中有主人翁的感觉和认识并在组织中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的一种状态。

(2)组织认同对企业组织具有较明显的功能作用。许多研究证明,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越有可能持有组织的观点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为。组织认同可能通过与组织个体的认同感过程影响成员行为。首先,认同感导致在组织成员中凸显出“去个性信任”。这是由于经过认同感过程,个体可能沉浸于先前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独立信任行为之中。其次,组织认同感加强个体对组织的承诺。因为成员的认同感越高,所感知到的个人成功和组织成功之间的联系越紧。最后,组织认同影响个体在组织中的意义形成和意义传递。通过支持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认同感激发倾向于感知到的组织认同的意义形成,定义必须被注意和解释为可能与组织的地位和绩效有关的东西。

三、形成以组织认同为基础的员工忠诚的思路与对策

当今的管理人员都已经认识到了员工忠诚度对企业的重要影响,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以增进组织的效能,提高士气,并提高生产率,使企业更容易接近新的市场。为此,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组织认同整合模型,使企业能将员工的愿景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结合起来,对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减少人员的流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整合员工个体组织行为,构建组织认同整合模型。在企业组织中,组织成员的个体组织行为,其实是他们在企业这一特定的组织结构中对企业组织资源、企业文化、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等的组织认同以及组织对之实施组织整合的结果。唯有对人们具有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组织认同加以整合,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行为上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这种整合才最有持久性和有效性。

图1中偏差表示组织认同整合的程度,其值越小,则表明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越接近组织公民行为,也即组织认同整合越有效,反之亦然。在组织成员个体行为的认同整合中,组织的利益和个体的利益也必须要加以适宜的整合,但这种以组织资源对个体资源实施的整合必须与个体的利益相互契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组织认同才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绩效的提高有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用。这种以双赢作为出发点实现个体与组织关系的契合所形成的组织认同兼顾个体与组织的利益和目标,在真正促进组织和个体共同发展的同时激发起组织成员对组织的真正认同,这种认同才有可能既体现于心理倾向中,也体现在行为表现中。

2.构建融洽的心理契约,提高员工忠诚度。企业要想留住员工,让员工忘我的为组织努力工作,必须构建合理的心理契约,提高员工忠诚度。为此,可以采用远景激励法而进行。

远景激励法即要求高层管理者了解员工的不同工作愿景和方法,强调员工的个人发展,用成就和事业吸引和保留员工。这就需要组织参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管理,把人才的职业发展纳入管理的范畴,与员工建立融洽的“心理契约”。这种心理契约就是“个人有所奉献与组织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针对个人期望而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这样,员工的成功也是组织的成功,组织和员工之间就结成了战略伙伴式的双赢关系。

3.建立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体现员工的工作价值。薪酬不仅是引导人才流向的“助推器”,而且也已经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尺”。为此企业要建立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使薪酬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并充分保证分配的公平性。企业在吸引人才时首先要通过薪酬市场调查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及动态,尤其是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同时通过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来确定员工的薪酬水平,以保证员工薪酬的内外部公平。除了保证内外部公平,企业还要注意内部分配公平,也即个人公平,使员工的薪酬与其个人、所在小组(或部门)的业绩相当。内部公平即员工的薪酬与其工作价值大体相当和个人公平是增强员工组织认同的基础。

4.建立一种使每个人都取得高标准绩效期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尽管不同的企业文化会具有各异的特色,但都要依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和适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员工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地把握,为自己能否融入组织与认同组织提供明确的判断条件。同时,这种文化要求不是那种对某种员工的期望低于对另一些员工的期望的文化,而是对所有的员工持同样高期望的文化。也就是说,企业必须相信其全体人员都能够而且也应当做出充分的贡献,让员工看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员工会感到自己对组织有承诺,自己得到了组织的授权,因此他们就愿意主动运用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以新方式提高工作绩效,并愿意留下来。

参考文献:

1.Mowday,R.,Steers,R.,&Porter,L.TheMeasurementofOrganizationalCommitment.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1979,Vol.14.

2.Hogg,M.A.andAbrams,D.SocialIdentification:ASocial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andGroupProcesses.London:Routledge,1988.

组织工程论文范文3

摘要: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实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勘察设计单位适时建立充实“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靠前指挥。论述了如何发挥建设指挥部的技术调度及其组织协调作用,全面分析、明确了建设指挥部职责,为有利于指导和帮助其发挥最大效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勘察设计单位;建设指挥部;技术调度;组织协调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以空前的力度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各项基建工程建设的时效和质量被提升至政治高度,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责任重大。为适应新形势,圆满优质高效地完成基建项目勘察设计施工任务,各勘察设计单位陆续组建和充实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全面负责协调同建设方、施工方的关系,了解、收集甲方建设意向,及时向施工方提供设计图纸,全面阐释设计思路,实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想建设方之所想,急施工方之所急,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如期交付使用。建设指挥部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进度与质量。因此,只有职责清晰,工作有可为之处,成效才能明显。

1了解客户需求,做建设方技术参谋者

建设方最关心的就是能用相对较少的资金建设出标准高、运行良好的产品。工程建设,设计是灵魂,一个好的设计,不仅可以为建设方节约资金,同时也可以为建设方打造出质量精品。作为现场建设指挥部,工程前期,必须了解客户的所求,并将收集到的意见及时反馈到设计总体组成员,要把建设方的设计意图和建设蓝图融合到未来的设计之中,要让设计产品从技术层面处处体现建设方的要求、意图、灵感。工程建设期间,要善于倾听建设方意见,从技术层面多给建设方建议。同时要多换位思考,要从建设高质量的精品出发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努力满足变化的客户需求。想客户之说想,急客户之所急,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用科学合理的技术解释疏导,做建设方的技术参谋者,必定赢得建设方的赞同。

2满足施工要求,做施工方现场指导者

一首动听的乐曲,离不开曲作者,更离不开弹奏者。作曲精美,弹奏娴熟,乐曲自然旋律优美、悦耳动听。如果说设计图纸是广大技术人员呕心沥血谱就的一曲动听乐谱,施工方则是那娴熟的弹奏者,先进的机器设备则是那必须的悠扬乐器。乐曲要动听,工程要上乘,谱曲者——设计方的造诣是前提,弹奏者——施工方的技术是关键。二者配合默契、通力合作方能打造精品。配合施工是设计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设计方有义务、有责任向施工方提供良好的设计图纸、完善的后续服务。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必须在设计人员和施工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做施工方的指导者,及时阐释设计意图,实时跟踪建设进度。对于施工方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多一点耐心和细心,及时给予指导。对于现场发现的新问题,要本着“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原则,实时优化工程技术方案。确需变更设计的,要在尊重事实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施工方创造优良的施工环境和投资环境。

3维护单位权益,做企业对外形象的代言者

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是企业管理机构重要的一部分。指挥部分布在祖国各地,是企业的窗口,其一言一行无不代表着企业的整体形象。维护企业集体权益、大力宣扬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社会美誉度、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力是各指挥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外交往是一门艺术,其工作人员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绝不能做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人无信则无立”,每一位成员都要诚信待人,广交朋友。要牢固树立客户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周到细致。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以恶小而为之,要处处体现高风亮节的优良品质,增强大局观念和协作意识,不推诿、不扯皮,积极倡导、培育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4洞察市场信息,做对外市场经营的开拓者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繁荣与衰败、制胜与出局,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对市场的把握度和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企业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做好市场经营这篇文章,要把经营市场,开拓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保证企业长期繁荣发展,打造“百年基业”,必须占领市场的高地,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经济活动中,信息的获取是重中之重。只有了解甲方的投资动机和建设意向,才能有目的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经营市场。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作为企业的前沿阵地,和政府机关各投资方、建设方打交道最多,亦最容易了解到他们未来的投资动向。因此,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当得知工程建设信息后,一方面要坚持先入为主的原则,积极介绍企业的资质与能力,要让甲方充分认可企业的能力与服务;另一方面,及时向企业内部整理反馈市场信息,与单位内部相关业务部门形成合力。建设指挥部似岗哨,各业务生产部门似阵地,哨兵敏锐,阵地火力威猛,企业定能出奇制胜,始终占领市场的高地。

5关心职工生活,做派遣配合施工人员的关照者

建设指挥部设在工程施工一线,远离企业本部。指挥部人员、设计总体组全体成员和广大配合施工人员常年驻守在外,风餐露宿,沐雨栉风,条件相对艰苦,隔山隔水,缺少的是家人的体贴与关怀,增加的是对家庭的牵挂和愧疚,做好这些人员的心理工作,是各指挥部领导的首要任务。各指挥部领导要善于做思想工作,对这些人员的一言一行要明察秋毫,把握其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同时,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婚姻等各个方面的现实困难,切实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地住其心,方能鼓舞其劲。配合施工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建设指挥部要充分克服条件的制约,尽可能地让每位人员都吃得上一口好菜,健康有保证,工作才有干劲。由于条件所限,娱乐设施配置相对欠缺,工作之余,文化生活单一枯燥,指挥部要因地制宜的多活动,当好文体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与友谊,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野外业余生活。

勘察设计单位建设指挥部是在大规模基建项目全面铺开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无论在完成配合施工工作、补充完善工程设计、解决现场重大技术问题,还是加强配合施工工作规范化建设、规避化解设计风险、维护企业市场信誉等方面,都大有可为之处。

组织工程论文范文4

多年来,杨建成教授始终致力于纺织机械教育与科技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天津工业大学这一特色学科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方面,杨建成协助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帮助学生在企业实现“零距离实践”。近几年,杨建成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先后取得教改省部级成果 5 项,其中“以现代纺织机械设计工作室为平台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设计工程师”项目荣获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2009年杨建成主要参与申报成功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纺织机械及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由于表现突出,该实验室被评为天津市高校“十一五”综合投资学科建设实验室“新型纺织机械装备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验室”;2011年,杨建成参与申报成功了天津市2011“纺织工艺与装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纺织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平台”。此外,他还于2011年作为主要参与者申报成功了首届机械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并担任该班班主任,积极为行业发展培养卓越工程师。

在科研方面,杨建成同样硕果累累,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1项,其中已授权12项,并且主要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碳纤维多层角联机织装备及技术研发”等重点项目。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副教授杨昆目前主要从事纺织工程专业(针织与针织服装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同时也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经编分会委员。

从教多年来,杨昆教授坚持教学研究的改革与创新,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其中主持完成了市级教研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 项,主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改项目 1 项、校级教改项目 1 项,参加校级教改项目 1 项。作为针织系主任,他积极组织参加了“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申报和建设,并做好2011级实验班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组织工作。在教学方面,杨昆参加了“针织学”天津市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主讲了经编的部分课程并配合课程负责人承担了部分教学(网络)资源的制作和整理工作;此外,还积极参加“针织学(双语)课程”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

基于多年的钻研,杨昆发表了多篇关于教研教改的论文,并在指导学生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与宋广礼老师等共同研制的专业教学课件 ——《针织学》课件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主持的课件大赛的理工组三等奖。近年来,杨昆积极参加建材建设工作,参加编写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等专著。

作为系主任,杨昆积极带领全系教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针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组织老教师对其进行“传帮带”,并在教学安排上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使他们尽早承担相应的工作。

周永凯教授,工学博士,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纺织材料和纺织品设计学科带头人,教务处处长,长期从事纺织(服装)专业教学、科研及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在纺织(服装)材料、服装工效学和轻化工程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多次承担国家科委、原纺织部、北京市教委等科研和教研项目。

周永凯教授自2003年起开始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至今主持教务处工作已有 8 年。在此期间,周永凯带领教务处同仁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使教务处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虽然肩负着繁重的教务管理任务,但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周永凯教授从未给自己“减负”。他充分利用行政工作之外的时间,甚至牺牲周末时间,为学生授课。自2006年至今,已有 5 届近30名研究生师承他的门下。近几年,他还组织编写了《现代大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等教研成果专著和发表多篇教研论文。

科研方面,他带领本学科硕士点硕士生导师通过与行业联合开发项目,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与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充分利用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经费开展科研。作为纺织材料和纺织品设计学科带头人,他带领科研团队承担和参与包括省部级以上项目20多项,横向研究开发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50多篇,其中有1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编写(包括翻译)科技学术著作10余部。他本人在纺织材料的结构、加工与性能表征,服装舒适性与评价,汉麻植物的综合利用,高强阻燃抗熔融聚酰胺纤维及其开发与应用等学术领域也有诸多建树。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2008年,周永凯作为“汉麻秆芯粘胶纤维生产技术”项目主要参加人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9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被北京市教育工会评为首都教育先锋管理创新个人;2011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李晓慧教授,1993年获得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技术经济专业硕士学位,自此就开始了她在北京服装学院的教师职业生涯,目前担任北服商学院院长一职。任教以来,她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本科生、硕士生培养工作,并承担了一系列教改及科研项目,曾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北京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

李晓慧教授先后承担了“市场营销管理”、“成衣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研究生12名,每年都能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她将传授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紧密结合,注重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组织工程论文范文5

第一条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文科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工程绘图、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外文阅读、计算机和工具书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第二条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一)选题原则

1.从本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体现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训练的内容,使选题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

2.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工程科研、社会实践,使选题具有多样性、应用性和一定的特色。

3.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研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选题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一定的创新之处。

(二)具体要求

1.一般情况下,工科学生应以工程设计为主,参加设计的学生数应占60%以上;文、理科学生以论文为主,尽可能多地选择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实际应用题目,避免把文献综述、资料索引或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作为论文任务布置给学生。

2.毕业设计(论文)应对计算机编程、应用和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外文资料提出具体要求。

3.选题难度和份量要适当,要考虑完成设计(论文)所需经费和其它客观条件,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按时完成。

4.选题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内容可因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可允许自选课题,但应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系主任批准。

5.对于一个课题由多人合作完成的项目,应有明确分工,各人有不同的小题目,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训练。

6.选题需经系主任批准,报教务处备案。选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具有一定设计经验与科研能力、对该课题内容熟悉、具有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一般情况下,助教不单独承担指导工作。在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可以聘请外单位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工程科技人员或研究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并应有专人(讲师以上职称者)定期进行联系。指导教师确定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期间不得随意出差,确因公需出差,须经系主任批准、教务处备案,时间不得超过一周,并委派相当水平的教师指导。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数一般不超过6人。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多带毕业设计(论文),但必须做到每人一题。

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

1.选择课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做好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文献资料、图书、工具书、实验器材等;制定周密的进度计划。

2.指导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任务、目的、要求等全部工作内容,制订工作计划,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和实验方案或调查方案的选择以及审查数据处理、理论或实验分析的结论等。

3.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和尽量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难。

4.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所指导的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并写出评语和评分。

5.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由指导教师请一位评阅人(校内教师)或由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人组织教师对设计(论文)进行评阅,要求参加评阅的教师从学术角度就学生所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真评阅,并给出评阅成绩。

6.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评定学生成绩。第四条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含实践环节),取得所规定的学分数和绩点,方有资格参加毕业设计(论文)。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提出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要求,系进行统筹安排。

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拟定设计(论文)总体方案和进度计划。

4.独立进行设计(论文)的研究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严肃认真,刻苦钻研,按时完成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经发现,其毕业设计(论文)以不及格计。

5.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虚心接受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不得参加答辩,其成绩以不及格计。

6.准确绘制设计图纸,认真拟定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做到图画正确清晰,设计合理经济,说明书简明扼要、文字通顺,书写工整、计算正确,并用中英文撰写说明书(论文)摘要。

7.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所有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调研记录本、上机程序、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录像带、设计手册、打印本、样本实物等),学生不得自行带走,须由各系负责收回作为教学资料妥善保存;对有价值的还需要整理归档。

第五条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

全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校、二级学院、系的工作职责分别为:

(一)学校教务处工作职责

1.在学校预算的基础上,落实全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预算。

2.汇总各二级学院(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和指导教师安排,协调有关问题。

3.具体负责安排、组织检查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4.做好全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选编工作。

5.督促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登录、入档工作。

(二)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

在二级学院院长的领导下,成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由各系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

2.审核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教师配备情况(题目、指导教师名单于第8学期开学第一周内呈报教务处备案)。

3.督促、检查各系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工作情况。

4.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有关问题,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

5.负责组织、监督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和评分工作。

6.做好二级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编印工作。

7.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以及经验交流。

(三)系工作职责

系是直接组织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础单位,其主要职责:

1.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选定题目,组织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资料。

2.组织编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

3.提出指导教师名单和分配题目。

4.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和质量,研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5.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小组,根据规范化要求进行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审查工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参照附件1。

6.成立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等工作。

第六条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一般分为资格审查、审阅、评阅、答辩和综合成绩评定五个环节。

1.资格审查。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经形式审查小组通过、指导教师评阅、系主任批准,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

2.审阅。学生应将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图纸及附件按期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要认真审阅,提出审阅意见,写出评语和评分,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60%。

3.评阅。详见本规定第三条第5点,指导教师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40%。

4.答辩。(详见本规定第七条)

5.综合成绩评定。(详见本规定第八条)

第七条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检查、考核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结束时,每个学生均须逐个参加答辩。

1.答辩前,各二级学院应以专业为单位成立答辩委员会,负责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主任一般由系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为3—5名,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各答辩委员会可设立一名秘书(不占答辩成员名额),负责答辩过程的记录、材料整理等事宜。

2.对于毕业学生太多的专业,可分别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其成员须具讲师以上职称。对于结合生产或科研任务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聘请有关生产、科研部门的人员参加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

3.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成员由各专业提名,经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审核后,于正式答辩前一个月送交教务处,由主管校长批准后生效。

4.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任务是组织本系、本专业学生的答辩评分工作,统一答辩方法、步骤、要求,评阅毕业设计(论文),统一评分标准,科学严格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5.答辩一律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周内进行,时间大约2—3天。各二级学院应将学生答辩的名单、日期安排提前向学生公布,并于答辩前报教务处备案。

6.答辩前两天,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设计(论文)发还给学生,由学生写好答辩报告书面提纲。提纲包括:①课题的任务、目的与意义;②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或指导文献;③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④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价。报告时间为10—15分钟。

7.答辩提问一般二十分钟左右。提问要考察:①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方法等的掌握程度;②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程度;③关于毕业设计(论文)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等。

8.答辩完成后,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评语栏中写出评语,评定学生答辩成绩。指导教师和系主任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平时成绩、设计(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其中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审阅和评阅成绩组成。经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学生公布,有关教师不得事先将评分情况告诉学生。

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参照附件2。

第八条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评定及其标准

1.评定学生设计(论文)成绩时,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掌握标准。一般来说,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不宜过多;凡经过全面考核,确定为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坚持原则,作不及格处理。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要把好关,对优秀和不及格的作认真审查,集体讨论,保证准确。

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处理。一年内可申请随下届补做一次,并向学校缴纳一定的指导费。学生补做毕业设计(论文)由原所在专业安排,一般应在校内进行,其间的一切费用由学生自理。

2.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设计(论文)成绩(占50%)、答辩成绩(占30%)三部分组成,按百分制折算为五级记分制,即优秀(90~1**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具体评分标准参照附件3。

第九条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

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由学校确定经费总额,然后按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人数分配到各二级学院,包干使用。经费使用范围是:材料、器材的消耗费、加工、部分计算机上机费、资料费、调研费等。

凡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题目,应从该项目经费中拨出适当经费支持毕业设计(论文),以解决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的问题。

组织工程论文范文6

IUTAM执行局是IUTAM各项决策的具体执行机构,一般由主席、副主席、司库和4位执委组成,共计8位,是IUTAM的最高领导层。此前,我国学者王仁(1996~2000年)、郑哲敏(2004~2008年)分别担任过执委一职。中国学者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将提升我国在国际力学界的话语权。

IUTAM 大会委员会是一个常设委员会,负责每4 年1 次的世界力学家大会(ICTAM) 的组织工作。此前,我国学者周培源、林同骥、钱令希、郑哲敏、王仁、庄逢甘、程耿东、白以龙分别担任过大会委员会委员。

杨卫院士获西北工业大学学士学位,清华大学硕士学位、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78~2004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工程力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9~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2006年8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曾任《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全委会委员等。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IUTAM执行局委员。从事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研究。在宏微观断裂方面,解出动态分层和跨音速分层的裂尖奇异场;编辑Elsevier大型手册《结构完整性大全》第8卷《界面与纳观断裂》;提出电致断裂、电致疲劳裂纹控制和电致畴变增韧的模型;担任亚太断裂学会主席。在细观与纳米力学方面,撰写英文专著《细观塑性及应用》,阐述细观塑性理论的主要框架;近年在纳米晶体塑性理论和纳米结构的数值模拟等方面做出新工作,论文在PRL,NanoLetters,PNAS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现任IUTAM微纳米力学工作委员会主席。成果《固体材料的宏细观本构理论与断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成果《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何梁何利奖。发表学术论著11部,国际期刊论文180篇,被SCI引用超过16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