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

在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肯定了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报告和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我国创新、创业井喷式发展的2016年之后,高校教育确实是应该总结回溯创新、创业方式,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以科学指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一、高校教育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科学引导

(一)对“创新创业”新名词的正确解读与引导

高频使用的“互联网+”概念最早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被广泛引用,其容易被误读为只要把任何一个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就产生了创新,就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赚得丰厚利润[1]。随后,网络铺天盖地的如“互联网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招商广告把“互联网+”创业宣传成了“低门槛”赚钱的通道,事实是低门槛背后不足10%的创业成功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想法不契合实际经济。“互联网+”最难的正是“+”号的后面,弄清怎么“+”才是关键,也是更难把握的。对“互联网+”真正的解读应该是强调各行各业的主体地位,首先是各行业生产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其关键点和根本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打造企业生态圈”也是近来非常流行的词,但是否所有企业都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重构各产业之间的全部环节,打破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边界,更有效率地建立起和消费者的关系,管理这种关系并持续从中获利呢?这要看具体的行业和规模,更要看要依托什么来打造生态圈,靠营销和补贴是打造不出的,只有构筑起本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才能打造生态圈。很多打车公司的“生态圈”维系陷入困境,给了补贴人才来,补贴一取消,或者临近春节变相涨价,人就没了。试图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他的价格比出租车还高,而服务并没有更好时,消费者就离开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生态圈,归根结底都应该服务于帮助商家重新回到产品的本质,也就是关注消费者,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来维系、拓宽自己的用户群,就像苹果公司依靠自身两项重要技术:手机质量及IOS系统构筑起自己强大的生态圈,其IOS系统的稳定性和操作程序设置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应用系统。

(二)“创新创业”与高科技关系的科学认识与指导

我们的教育应避免对“创新创业”外延的一种误解,即创新就是要有高科技,一直在传统行业里经营,不懂得高科技就无法进行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中通过多个案例证明,更多的创新是发生在传统行业,而高科技企业却经常是“昙花一现”的生长模式,打破了“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的神话[2]。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认识误区,坚信低科技、传统行业也能创新,而且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机会有很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在国内家喻户晓的“优衣库”品牌,日语中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衣服”,在日本这样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中,这个传统产业品牌的老板能够做到日本的首富,既没有高科技战略,也没打快速更新、转变经营方向的牌,优衣库的款式是多年不变的基本实用款,它的创新之处就在面料上。优衣库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其他服装行业公司,他们与大学长期合作,进行面料开发,产品非常舒适、温暖,而且不断追求更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最爱,在最传统的行业中打造出其独有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创新的丰厚收益。由此,从技术的角度讲是不存在传统产业的,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都在进步,传统产业照样可以创新。创新需要对技术有新的理解,而不是都要进入新兴行业,也不是都去做高科技,它需要企业思考如何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效率,差异化地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3],即便是处于科技不断升级的工业领域,追求“更高、更新、更好”也需要建立在自身现有的实际基础之上,如我们宣传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以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为目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来实现,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这个过程在美国被叫作“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即“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是从“工业1.0”逐步升级发展起来的,“工业1.0”是机械化和动力化,“工业2.0”是自动化和流程化,在自动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标准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这些发展阶段代表工业技术的进步程度,是无法跨越的,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急需全面实现“2.0”,争取进入“3.0”时代,“工业4.0”如果不能给本行业增加利润,盲目铺开上马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它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有很漫长的路,应该立足现实,扎实推进技术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必需剥离混淆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事物本质。

二、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融合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通过对覆盖全国27个省份的130所公办高校的调研发现,有近八成的受访院校出台了多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文件,超过70%的高校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有超过40%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逾九成高校参与到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格局[4]。2016年确实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年,但调研显示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在“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中的介入程度有限,政府与高校依然是主要倡导者与执行者,如何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植根土壤与实践空间,循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向深度发展的关键问题。调研同时也发现,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无法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教材配套率不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改变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两张皮”的状况,需要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汇成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类课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另外努力在现有专业彼此间深度融合的同时实现政、产、学、研之间的充分开放,实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让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双轮驱动成为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当然,这种由以往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培养向不确定性的问题导向教育培养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出好的课程设计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二者合理地进行衔接,有效地将学生引向创新创业之路。

三、注重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集创新创业相关意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系统性教育工程,因此,学校应强调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并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学科的综合优势,严谨培养学生的系统性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大胆打破传统学科的思维界限,尝试探索不同学科交融,产生推动社会创新的创业想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其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塑造青年创新创业人格,这种思维、意识训练和精神、能力塑造是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工程的探索领域,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在大的创新氛围中被自然而然激发出来的,高校就是这一氛围的最好土壤,应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尝试学生能力的塑造与学校大氛围的打造。首先,在教育体制上应增加对好奇心、想象力、与众不同和知难而上精神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把科学技术应用于造福人类的认知,应该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奇思妙想,保护和培养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心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知难而上的精神品格。其次,应加强对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心智模式的引导与熏陶。创新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在做没有看到过的东西。相当于进入到一个非经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想象新产品、新技术的样子,是需要一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就像乔布斯创造“苹果”,他对人类的需要、对人们自己也讲不清楚的潜在需求,有过人的感知。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抽象思维长期被忽视,这不仅阻碍了我们对于经济现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也使得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简洁思维”“不同思维”“反直觉思维”“逆向思维”,都是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它们不完全相同,不仅仅是思维技能或技巧,而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心智模式虽然在学校很难讲授,但是学生自己可以在感悟中塑造。同好奇心和想象力类似,改变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我们的教育尽力创造条件,形成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天性得到自由萌发,自己“悟”出这些思维习惯。另外,要营造崇敬科学的教育氛围。创新的出现要有一个全社会的氛围,要有一批乐于去发现科学本身乐趣和意义的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崇尚科学的引导很少,年轻人对明星的崇拜者要比科学家的多。这点我们与美国、以色列这些创新强国存在巨大差距,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追求科学的氛围覆盖校园内外、大学之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金融资本市场。虽说精神的塑造短期无法完成,但却要及时开始。总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高校必须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结合专业、技术,借由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支撑,条件和政策为保障,细化实施方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许小年.互联网思维是恐慌式膜拜[J].企业观察家,2015(7):60-63.

[2]许小年.高科技才是创新只是一种迷信[J].企业观察家,2016(11):18-19.

[3]张维迎.如何打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东方企业文化,2015(8):1-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发展策略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单要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还需要针对社会当中不同群体的发展状态,有针对、有目的性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一种实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是社会时展下的必然产物。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必须要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才能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在过去的一个阶段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需要认识到,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

从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来看,许多学校都没有对该项工作予以足够重视,这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很难真正有效地展开。首先,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很多高校依然固守原有的教育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流于形式,根本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素质、能力的要求。其次,部分高校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他们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自身的主要教育发展目标,而是只培养少数的典范,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快速培养企业家的摇篮,在教育过程中有“拔苗助长”的错误行为。最后,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存在极端化的错误认识,错误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狭隘理解为职业教育,这体现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的片面性。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认同程度还相对较低

当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程度普遍不高,在实际的发展中可以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并不广泛,教育的针对性也有明显不足,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能让一小部分的学生从中受益,而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学校的精英,这使得大部分高校普通学生成为了“看客”,难以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所收获。实际上在我国创业政策和环境并未完全开放的前提下,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理性的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定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应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帮助。

(三)缺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配套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当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改革还不够彻底,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没有完全融人到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建设当中。具体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方案,对于教育学科的定位比较模糊;从教学内容上看,往往偏重于政策或行业的宣传分享,涉及到创新、创业与实操内容方面的东西较少,内容功能单一,从教育形式上来看,传统的授课形式仍占主导,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数量持续增加,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又起步较晚,现有师资水平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首先,师资数量不足。教师作为学生与知识之间重要的引导者,他们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才能有效地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从当前的高校师资结构来看,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相对偏少,这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科及专业带头人,骨干力量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团队。其次,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从高校目前的师资水平来看,部分资质较老的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经验,但创新意识不足。而资质较浅的年轻教师虽创新意识较强,但实际教学经验偏少。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而当前很多教师创新精神不强,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最后,师资队伍的结构还不够合理,特别是对于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不到位。

(五)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

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或教育系统自身的事情,而是要与政府、企业、社会密切联系的一项工作。当前我国一些政策的制定与创新创业教育还不相配套,政策执行力不强,创业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例如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力度不善使高校学生创业热情降低等。由于当前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大学生创业存在很大的风险,社会实业界当前并不能完全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依托,创业的可靠性较低。

三、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为原则,转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首先,广大高校需要建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且能够将其在教育行为当中得以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不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在高校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让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同时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与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相融合。

其次,要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真正在高校当中全面展开,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专项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既可以面向所有高校学生,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因此需改变以往高校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开校门办教育,既强调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通力合作,又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同时还要转变对课程讲授与实践活动的关系认识,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以学生活动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整合高校教育资源,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需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高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核心课程体系,具体可包括四大方面:创业理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应注意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注重课程设置的创新性与实用性,降低专业课数量,提升综合性课程数量,开设足够多有针对性的选修课数量。

其次,要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敢于突破专业限制,在教学形式上要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性,通过专业交叉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他们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支持口,。

最后,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例如,可以将教育系统与生产技术系统相结合,实现产学研载体的高效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机制,鼓励聘请一线的科研人员进入校园与学生互动;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项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关键在于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

首先,要通过提高综合师资水平的方式,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结合当前高校师资建设情况来看,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一线管理者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构成以高校专职教师为主,社会教育资源为辅的新型师资结构。

其次,要有专款专用的资金保障机制。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对于资金的投入可能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因此需设置资金保障机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完善相关投入。再次,政府与社会应发展协同作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落实和完善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给予高校更多办学自;完善政府自身服务体系等等。

最后,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体系需具有多维化特点,可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管理层评价、同行评价、专家社会评价、上级相关部门评价等等。

(四)从学生自身素质人手,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人手,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让学生正确看待创新创业问题。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很高,因为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如果不能及时学习吐故纳新,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最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当中,鼓励学生投身到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当中,积极寻找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加社会阅历,为日后在创业方面的良好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支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大学 创新创业 三圈一体 三位一体 前店后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机制

1.1基于“三圈一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我国传统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应试教育”教育体制,导致我国大学生严重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同时, 高校中现有的师资队伍大多缺乏企业实践操作经验, 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深刻甚至存在偏见, 这都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中的巨大阻力。“三圈一体”理论,即将大学生圈、教师圈和家长圈融为一体,全面落实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共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体制,增强创新创业在学生就业中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大学生圈中,将学分、奖学金等激励机制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师圈中,改变传统的本本主义,将创业知识首先在教师群体中进行宣贯;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 特别是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向学生传达创新创业思想。

1.2基于“三位一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单凭学生以及治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高校、政府、和企业应紧密合作,打造立体画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现实中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中常常出现“学校热,政府冷”和 “学校热,企业冷”尴尬局面,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么纸上谈兵,蜻蜓点水,要么毫无意义。所谓“三位一体”,实际上是指高校、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创造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对创新创业的统筹管理,调动校内外资料,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思想。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2.1改革创新创业考评标准体系

考核成绩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上出发,切记仅仅停留在精神鼓励的初级阶段,在学生考评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考评标准,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下顾虑,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实践。

2.2打造特色创新创业课程

高校教育不仅仅包括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递和教育,更应该从源头上把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中,贯穿于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互为补充,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创业知识,对企业创办有初步的概念,具备一定的管理和运营的基本技能,更符合现阶段学生认知和社会需求。这对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很大帮助。

2.3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进行岗位模拟操作的基础,是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保障。构建实践学程规划能力层次实践内容模块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基础技能、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两课实践、军训、体育训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外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基础训练、普通话、三笔字训练、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等。二年级专业技能、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课程综合实验、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科技学术报告等。三年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带薪实习等基本的社会实际条件。四年级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训练模块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教学体系需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以学程时间为线索,通过四个层次的专业实践教学,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

2.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店后校”模式

当前来看,创新创业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种模式:(1)即通过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开设相应课程来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学内容和高校主体运作型,(2)通过组织大企业比赛,模拟创业等方式来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情景模拟技能训练型;(3)基于微型企业创业的实战训练型。高校为学生提供微型企业创业的办公场所、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政府为微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在高校中广泛存在的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均存在一定弊端:模式一对创业知识的普及度较高,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注不足;第二种模式脱离传统的“纸上谈兵”,但是特别容易形式化;第三种模式的投资巨大,实际复杂,政府和学校必须要大力支持才有可能实现,并且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参与其中。探索一种既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又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91-94.

[2] 周桂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6):146-147.

[3] 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6):158-16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04

前言

自2014年总理在两会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国内高校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热潮,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在创业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获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这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高校创业教育建设初见成效

1.1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攀升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的2.3%增长0.6个百分点,比2012年的2.0%高0.9个百分点。从近三年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而按国家统计局的2014年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659.4万估算,2014届大学生中约有19.1万人选择了创业。从创业的持续性来看,大学毕业3年后有更多的人加入创业的队伍中。2011届大学毕业3年后创业的比例为5.5%较毕业时提升了2.4倍。①

1.2大学科技园初具规模、创新创业学院崭露头角

根据中国报告网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200家,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0家,园区可自主支配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000家。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80家,已培育学生科技创业企业3000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和基础。同时在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一种新的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学院,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学院将整合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集创业知识教育、创业指导、创业训练、实践教育于一体的全方位、开放式的创业生态服务系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人才。

1.3创业环境有所改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有所改善。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大学生对毕业创业的认同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毕业后开始尝试着去创业,创业也逐步被大学生纳入毕业后的选择之一。从融资环境来说,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和相关机构联合成立了创业基金组织,支持大学创业者发展事业,实现梦想。而政府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扶持政策,如新修订的《公司法》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并由实缴登记改为认缴。这使得大学生创业成本大大降低,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育初级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在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2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偏差。推出创新创业课程、举行创业比赛、提供创业平台表面上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却颇有将创业教育活动化、指标化、形式化的倾向,忽略了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常常采用各种创业竞赛的形式,而不是从育人的角度对创业教育进行整体的设计。而从效果上来说,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闭门造车、根据主观意愿构设出一个创业项目,或是将教师作品包装成自己的作品比赛,作品普遍缺乏创新性。(2)创业教育结构零散缺乏系统性。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并无系统的顶层设计,没有从学校和学生自身所处的教育结构层次、区域特点、学校的学科特长和生源需求等方面来制定学校的创业教育方案,较多的是模仿或者照搬国外高校、国内其它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采取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典型宣讲等方式,甚至从课堂知识考查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达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3)创业教育师资严重匮乏。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授课教师高校教师大多是搞学术研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许多教师在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后就为学生授课,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讲解,将创业教育课程学术化,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而国外大学在选聘创业教育教师的问题上特别谨慎,他们不仅选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的教授,而且还根据创业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特别注重选聘有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澳大利亚TAFE的小企业培训中的教师专兼比为4∶6,其中绝大多数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小企业家,他们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②(4)创业配套设施后续服务不完善。在与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二十多名大学生创业者的交流过程中,普遍反映最希望得到创业后的后续保障服务,当创业过程中遇到困惑的时候,能够得到较为准确、专业的解答。而这恰恰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被忽视的环节,也是各项扶持政策尚未涉及的区域。当创业大学生或创业团队入驻科技园时,会享受房租、水电方面的减免和优惠政策,可是入驻后,各项阻力依然重重,方便之门难以进入,后续服务杳无踪影。

3新形势下的创业教育路径探究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免小微企业税费、建立创投引导基金、推动“互联网+”行动等,用马云的话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在新的创业形势下,高校创业教育亟待改革,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聚集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创业氛围、师资力量、配套设施等方面积极探究创业教育的新路径。(1)创业教育氛围营造,不妨借树开花。“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才塑造的重要性。创新创业人才并不能按照某种确定的模式塑造出来,重要的是营造有利于激发人创新、创业动机,发挥人创造潜力的宽松、自由的创业教育氛围。③我国高校虽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讲座、竞赛等活动来营造创业氛围,但创业氛围建设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上的各种众创空间遍地开花,人气爆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高校是教育机构,众创空间是商业机构,因性质的不同,其创业氛围营造的难易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众创空间更具开放性、与经济市场结合更紧密,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内部创业氛围浓厚。鉴于此,高校可采取与众创空间相协作的方式,借树开花,让学生在浓厚的创业氛围中启迪智慧,挖掘潜力,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2)打破身份束缚,共建优质师资团队。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是各高校在实行创业教育时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现下要想较好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打破企业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身份的束缚。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培养专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同时,还要吸收校外优秀人士扩充师资队伍,邀请有实践经验的校友、企业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并积极鼓励教师去创业去实践,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指导。④自2015年起,我国各地高校也纷纷成立了创业教育联盟。在此基础上可采用优质师资互派、网络教学等教学的方式,打破教师编制的束缚,共享优质师资,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质创业师资团队。(3)政府、企业齐发力,完善后续保障服务。截至2015年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200家,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0家,我国大学科技园三级体系已初步构成。硬件设施建立完备,但后续保障服务却难以落实。众所周知创业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续性、缓慢增长的过程,如果后期各项服务与指导不能够得以较好的落实,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相关方面的问题,得不到专业的解答和指导,则易造成创业项目的夭折,也会挫伤创业者的积极性。根据中国创投形势分析,很多大型企业、投资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育扶植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设立创投基金、众创空间的亦不在少数。高校在于政府积极配合的情况下,不妨加强与企业,投资人的合作,完善创业后续保障服务,为创业大学生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剑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误区与修正之策[J].教育探索,2015(5).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文5

1.从高校角度看,重就业轻创业

中国在20世纪末开始触及创新创业教育,于21世纪初期正式启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人大、北航等9所名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此举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此后不断往其他高校扩展。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来看,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仍然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主,且多数是作为选修课程在开设,普及率和惠及率较低。从学科地位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呈边缘化特征,绝大多数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当做高等教育非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它包含在技术经济学科或企业管理学科,这使得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从高校的帮扶力度来看,多数高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关于大学生创业指导却极少设有专门机构,始终侧重于就业指导,缺少专门的创业指导课程,缺少专业人士指导,缺乏创业资金的支持。从高校管理体制来看,实施学分制,高校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业成绩是考察的重点,以至于大学生创业的同时,因为难以兼顾学业和事业,而面临必须在二者之间做艰难的抉择,创业就有可能面临放弃学业的情况。

2.社会角度看,创业的社会价值不凸显

社会发展变幻莫测,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30个,而我国仅有11.66个。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才济济,各类资源丰富,但企业数量和国家实力明显不相符,在创业方面还有巨大的可提升空间。当前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创业来拉动,通过创业能挖掘更多的商机,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提供更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但是,创业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就业率的提升,创新创业更能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然而,如今创业带来的社会价值并未凸显,反而因为创业的成功与否,导致很多诟病,如有些人说创业是投机主义,损害社会公平公正;有些人说创业只是为了获得财富而对已有模式的照搬照用;有些人认为创业是建立在钻法律空子走的边缘化创业之路的基础上,并不为社会认可等。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联系,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教育为社会提供人才,社会为受教育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与环境,两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学生低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带来负面社会影响对社会稳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二、高校在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措施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要想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市场机遇。党的十报告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为社会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更是能为社会做贡献。高校首要任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大一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提供绿色通道,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纳入学分管理当中,让没有创业意向的通过了解关于创业的相关信息后,能够激发出其创业意向。

2.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上,应借鉴欧美国家的小班教学模式,鼓励课堂探讨和互动,课堂中注重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方式等的引导,并就创业相关实际案例问题来探讨解决方案,头脑风暴中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逐步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让创业的学生不仅存在创业意识,还知道怎么把意识转化为实践,如项目如何展开、怎么组建创业团队、团队的管理、资金的筹集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创业率,降低创业失败率。

3.改革考核机制

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尤其是针对创业学生,为其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同时,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机制。高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类型特点和学校所在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从而确立适合的出发点,重点要放在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普及和相关社会资源的挖掘;高校也可以设置合理的创业学分,建立起创新创业学分与学业学分转换制度;高校应当允许并且支持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根据实际创业需要,调换专业,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学习;就创业与学业无法兼顾的情况,高校可以设立弹性学制,放宽修业期限,允许他们休学创新创业,并给予保留学籍;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高校能完全实现文化熏陶加专业学习加社会实践的功能。

4.向有经验积累的高校寻求合作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其中不乏一些做得相对较好的高校,例如清华大学,作为领头羊自1998年就率先响应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的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清华大学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有着优于其他高校的经验积累优势;多年来,清华也培养了众多创新创业人才和成功的创业家。据教育部数据,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高校,近90%的高校积极并正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85%的高校都建立了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其他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与落实尚有缺位现象。对于清华样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积累和经验的高校,要发挥领先优势,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弱势高校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如开展创业人才交流、创业模式相互学习、创业理念共享等,利用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程度层次不一的现状,以优带优,以优创优。

5.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既是企业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毕竟是理论知识学习多于社会实践操作,先天有缺陷,后天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团队管理等优势,展开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直接带入企业去切切实实的参与其中,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不但有利于创业项目的开展,也可以学到最有用的实际管理办法,避免走不必要的误区和弯路。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系,积极与企业、单位等部门合作,发挥自己科研优势,与他们一同克服技术难题,开展产品研发,互利互惠,努力实现校企双赢,长期合作。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优米网等创业指导网站,这类网站集合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还有很多创业指导课程,以及好的创业机遇,创业者们可就真实案例阐述个人观点,可以为创业难题提供最实际的解答。因此,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既可以利用传统企业进行实战训练,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企业,多方合作,打造属于高校自身的特色创业模式和品牌。

6.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就率先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953年德鲁克在纽约大学开设“创新与革新”课程。1968年百森商学院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开设了第一个创业学主修专业。1971年南加州大学开设了第一个MBA创业学专业,标志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法国等也陆续引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开始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先地位。国外发达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成效与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细分,涵盖家族企业、新技术创新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创业等,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验。这些成功的教育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应据此建立符合本国高校实际现状的创新创业模式。

三、高校继续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高效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有利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说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当前的工作中心仍然是搞好经济建设,但是要处理好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只重发展速度,一味只求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略经济的发展质量,不考虑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教育发展状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制约,但教育反过来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的体制只有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才能起到推动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进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也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创造科技成果。

3.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是指包括对教师队伍、教育资源、教学方式、升学制度、录取方式等有关教育的多方面全方位进行的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道路崎岖而深远,需要不断地做工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历经几十年并仍然再继续,高校的创业创业教育改革正是契合时代背景的正确选择,解决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各展所长,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4.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目前的就业率低、创业率低、创业失败率高的现状,使大学生通过接受正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后,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挖掘个人潜力,创业的机会更多和成功率就会更高,又有利于获得更高质量的工作,创业带动就业的提高。事实证明,经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能更好更快地投入工作并高效完成,因此,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四、总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2015年 5月,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民族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也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水平。也就是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高校挖掘自身潜力,以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而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构建一套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有体制和制度保障,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浪潮和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目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加大了宣传对创业的鼓励和扶持,对创业知识的普及度较高, 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入挖掘和关注不足;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仅限于“纸上谈兵”,脱离社会实践和平台,容易流于形式;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高校轰轰烈烈地铺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施复杂,需要的资金和花费都较大,尤其是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缺乏,学校与一线企业的联系不多,企业参与度不足。 鉴于以上情况,探索一种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又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机制, 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管齐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运行顺畅、 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高校创新创业长效机制构建上应遵循单中心、 多层级、广覆盖的原则。 在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方面共同架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以创业学院为主体,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模式

各高校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成立创业学院,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业领导力、创业机会识别、风险投资与创业等课程,各学院与创业学院通力合作,将培养计划和课程平台开放,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便于学生选修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在创业学院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创业慕课平台,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引领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将创新本身变成学科知识的一部分,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独立成体系,又贯穿在专业教学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开辟大学生创客空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通过举办创新与创业讲堂,邀请知名企业家及创业优秀校友进行创业培训辅导。筹建创投导师和创业导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专业指导。

(二)多途径搭建创业平台,营造高校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唤醒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的教育,也是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实践教育。因此多途径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高校创新创业的的氛围也极为重要。

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意大赛和院系层面的创新创业大赛等,以举办创业竞赛为依托,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分领域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举办创业训练营。通过校园主页、新闻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创业校友及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典型案例。

在大学生的活动中心或实践基地开辟创客空间、创业模拟咖啡角等,通过虚拟经营平台,使学生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

以创业交流为途径,打造各个层面的资源共享专区,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行业开展创业实践交流,拓展创新创教育的实践延展性。

(三)多渠道提供创业保障,为创新创业教育架构有力支撑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高校应成立由校长、主管校长、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创新创业工作会议,研讨和部署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并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

二是推动协同创新机制。打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进行协同培养,第一课堂是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为载体的校内实践,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第四课堂是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与海外学习,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推动协同创新。

三是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大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创业,放宽学业修业年限,简化审批手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在高校中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和创新奖学金,奖励创新创业工作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并加大对创新创业奖励和扶持力度。

(四)以创业孵化为带动,提高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学生群体,重点加强对创业项目的扶持与孵化。打造创业导师师资队伍。通过培训选拔一批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同时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担任创业导师,校内与校外通力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业天使基金、创业科技园等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市场拓展等各类服务平台。

三、小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单凭高校一方力量很难完成而是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通力合作, 打造立体化的教育教学平台.多方面协同作战,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使高校成为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新阵地。

作者简介:周巧云(1981-),女,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