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范文1

文化兴衰 教育有责

教育要面向未来。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的教育塑造而成;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国。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是教育。评价教育质量,并不完全依据今日各项评价指标体系与升学率,还有历史。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与特色。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顶层设计,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对百年不断引进与“克隆”外来教育得与失的历史反思。它为改革当今教育重智轻德等弊端指明了方向,并翻开了建构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性的中国教育历史新篇章。

立德树人,是要新一代青少年能够认同与热爱中华历史文化,修炼与践行中华美德,在世人面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如果能够实实在在地立德树人50年,在两代有道德的中国人的基础上,国人皆以修身为本,中国就不会走向“缺德的时代”,重建礼仪之邦,实现中国梦就有了希望。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所当然的文化与教育之选择。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的《教育法》都明确提出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012年党的十提出了文化兴邦。近日,主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这一系列的要求,都为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恢复学校教育的中华文主体性,指明了方向,规定了任务。

20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在推动以中华美德教育为中心,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与途径,开展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着一代读着中华文化经典茁长成长的新人,令人兴奋,他们赶上了中华文化复兴和再次走向世界的时代,30年后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这项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成为广大家长最满意的一种教育。已有的丰富实践探索,为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证,也是学校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学校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辐射源,学校是复兴中华文化的根基,文化兴衰,教育有责。

立德树人 在明明德

要立德,先明德。德,是中华伦理、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魂,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观,它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明德,就是使美德得以显明;明德,不能割断历史;道德,不能依赖进口。

4000年前,有孝感天下的尧舜时代;之后,有800年周代的礼乐新文明;再后,又有管仲提出的礼、义、廉、耻的“四维”道德;孔子的智、仁、勇“三达德”;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德;汉代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宋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等。

五千年形成的中华美德,是中华儿女从自身生活与生存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伟大文明,是在世世代代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学校德育要有德目,没有相对稳定的德目,就会成为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应付、应景、应试的德育,难以培育学生具有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确定今天的德目,要承接中华美德,要做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

自“八五”到“十一五”,北京市和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先后在10个省市千余所学校,上百万学生中,进行了近20年的滚动教育实验。

前十年选用的德目是“八德”: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在教育实践中,注意对于每个德目,进行现代转化,使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相融通。

从2004年起,后十年的德目,在“八德”基础上,增加了“勤”与“宽”,形成了“十德”: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

按照学生在不同学段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对“十德”教育的布局做出了设计:

小学阶段,进行孝(爱心)、礼(明礼)、勤(勤奋)、诚(诚实)、耻(知耻)“五德”教育。体现了贴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统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学阶段,进行忠(责任)、信(信用)、义(奉献)、宽(宽容)、廉(廉洁)“五德”教育。体现了关注社会、理性思考,强调公民意识,重在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境界的培养。

经过12年左右的连续教育,每个学生若能在这十种美德上面有所修炼与成长,就为他们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合格的中国公民、进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就为整个社会和国家,重建中华民族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扎下了根基。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上了基石。

正如主席指出的:“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1]。

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有效的教化模式。20年来的教育实验,逐步形成了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为架构的中华美德教育模式。

经典文化。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本着“因人施教,因教取材”的原则,在经典教育的内容安排上,做了整体设计:小学低年级主要是“童蒙”和《家训》,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适当增选《论语》《大学》中有关章句。高中阶段,以选讲“四书”为主。

在教育实验过程中,不同地区和学校,都有因地制宜的设计。2003年,北京市朝阳区编辑《论语类编100句》,北京市通州区编辑《论语十德》,以德目为纲,编辑《论语》中的相关章句。2009年由国际儒联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拼音插图本《儿童论语一百句》,是经过北京地区100余所学校适用两年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插图都是小学生绘画的,表明儿童对《论语》章句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当然,经典文化教育,不只局限于“文本”,还有语言、文字、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绘画、工艺、茶道、武术等等文化教育内容。这些“文化产品”,有着丰富的文化营养,置身其中,必能加快道德成长。

参与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学校,已经把诵读童蒙经典纳入了教育计划,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即精选内容,巧用时间,学科渗透,文化校园,师生互动,家长参与,社区介入,多方评价,争取共识。

节日文化。节日,主要是中华传统节日,是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化民成俗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年节,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之中,学校往往成为与家长、社区“三维互动”的组织者和辐射源。参与本项研究的地区与学校,将过“中国年”、清明、中华母亲节、端午、孔诞教师节、中秋、重阳,等等节日活动与中华美德教育,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设计以节日为“体”,以中华美德为“魂”,全年、全过程的德育模式。节日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它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不断体悟节日浓郁的文化气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内化与升华。

地域文化。是学校当地历史人文资源,是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起点。各地参与此项教育试验的学校,注意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中华美的教育活动,收效显著。仅以北京地区为例:东城区孔庙、国子监“儒家文化”,通州区“运河文化”,房山区周口店“猿人文化”、云居寺“石经文化”,延庆县八达岭“长城文化”,门头沟区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的“佛教文化”等等。

以上三种文化,编织成纵横交错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模式,为建设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提供了参照。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讲,本不应当是一个问题,而今却成了问题,而且成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历史任务,值得深思、警醒、真正落实。除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最大的一项任务,是全体教育界同仁要下定决心“恶补国学”。

要让青少年学生从小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中华文化精华,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培育,又是中华精神与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我们一两代人的坚持不懈。要使得一两代人具备这种价值观,至少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落实这一内核的任务,是向青少年学生传授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进而真正提升他们的人文与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因此,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要把培育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放在未成年人身上,使他们从小就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学校教育一切责任的内核,丧失了这个内核是最不负责任的学校教育,因而不再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对于究竟应该进行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如何使其真正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还需要有一个获得共识并有权威性、全局性的总设计方案。总之一句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光明日报,2013-11-29(1).

【王殿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我社继续实施“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计划

为进一步丰富来稿机制,优化来稿渠道,推广典型经验,推出优秀人物,建立监测窗口,增强辐射能力,中国德育杂志社拟在全国遴选若干学校建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

建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是中国德育杂志社推动德育创新、促进教师成长、服务学校发展的公益性活动,不收取建设费用。

“校本德育创新基地”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我社的指导下,研究热难点问题,开发高水平案例,提炼原生态经验,打造有特色模式。

为此,我们拟订了《中国德育杂志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和《中国德育杂志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协议》。有意者可与我社联系,以进一步了解、商谈。

联系人:曾 夏 吴姗姗

邮 箱:

优秀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 小学德育 传统文化 德育素材

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是我国历史上无数先贤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小学德育理应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藏,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唤起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从而起到滋养品德情操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素材

1.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是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古代,“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2.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表现了古人对国家的统一、安宁、稳定、发展的期待和向往。“天下为公”是《礼记》中的《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表现出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足见古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南宋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是清代顾炎武的名句,这些名句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情怀。

3.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与天、与地、与逆境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崛起。

4.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团结和谐的人际交往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对“和”的思想进行了阐释,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和为贵”,要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在人与自然中主张“天人合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则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新定位

1.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文化一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思想是我国德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学校德育应该不辱使命,从基础教育抓起,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既担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又让传统文化惠泽天下,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小学德育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重视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不断加强文化的传承功能。

2.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德”的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同时,关于“德”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的研究和关注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也正是有了“德”的滋养,才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小学德育提供了动力源。目前,很多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文化活动,让诵读经典成为师生修身、正心、养德的主要精神食粮,为小学德育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3.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生的“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称“三观”,是小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影响小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低年级小学生尽管对“三观”还不太明白,但其已经开始对金钱、物质、幸福,对“活着”有了初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思想、对人生的积极乐观、对幸福广泛界定等思想,这必将成为小学生“三观”形成的主要依据。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多方位应用

1.宏观上,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

在小学,教科书是德育的物质文本,承载了德育知识和教育价值引导的双重任务。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小学德育必然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重视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渗透作用必须在教科书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1)在内容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科书的全面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文明礼仪、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等思想对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大有裨益。另外,从文化的角度,中华民族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保持一种“寻根意识”,从文化传统中找到发展之“根”。而且,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只有通过教育和引导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所以,要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到小学德育的教科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对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自觉养成爱文化、讲文明的道德习惯,自觉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2)从形式上,优化传统文化在德育教科书中的综合设计。一方面从教材的编写理念上看,要将小学德育的编写理念引向对社会的关爱。爱好和平、乐于奉献、心存善念和崇德行善等社会关爱内容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价值。教材编写要增强这种“宏观思维”,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对于个人的重要依托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关注社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另一方面,从对内容的重视程度上看,当前小学德育教科书中的两大主题是人格修养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其中对人格修养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却淡化了家国情怀教育。今后的小学德育教材要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分量,加强弘扬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等传统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其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3)在效用上,改进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外部构成。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固然重要,但要采用适合的形式,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众所周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惯用形式,那么将文言文照搬到小学德育教科书中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晦涩的语言要先经过处理,变成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内容,比如可以采用图画、故事、动画等表现形式,避免成人化思维模式的呈现。另外,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要综合考量受众的接受能力。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有很大的不同,教科书要考量这种变化,顺应学生的现实需求,采用适当的方式体现教学内容。

2.微观上,要多途径多措施加强具体实践

小学德育不是仅仅依靠说教就可以完成的,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先人的这些观点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感染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据此,在小学德育中要注重开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主管部门要制定常规性的经典诵读活动安排,挑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大学》等经典作品,落实每日、每周、每月的诵读计划。据了解,有的小学的诵读活动从每天的晨读开始师生共诵,书声朗朗。每周开展诵读比赛,每个班级选代表参加学校的诵读比赛,欣赏美文,感受经典之美。根据每周的诵读比赛,每月开展一次“阅读之星”评选,表彰与激励更多的孩子走进经典阅读的世界。

(2)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在小学成立绘画社、舞蹈团、合唱团、武术社等社团组织,积极发动学生参与社团组织,并组织团员参与社团活动。比如开展“孝道”为主题的绘画比赛、以“爱国”为主题的合唱比赛等,让参加比赛的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社团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的文化气氛,给校园中的更多同学带来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发现美德,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开展节庆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相关主题的节庆活动。比如在每年的清明节开展扫墓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抗日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了解先烈事迹,学习广大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气概。利用端午节祭奠爱国诗人屈原,学习屈原胸怀大志、宁死不屈、立志报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利用9月10日的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感念恩师,感念学校。利用校庆日开展校史学习活动,唤起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包含着深厚的德育价值。古典文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小学德育中要定期给学生推送经典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比如,在小学低年级可以给学生推荐有关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的读物,这些读物中包含了古人对神秘的天与地的探索,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歌颂先人征服自己、征服宇宙的探索精神。在小学高年级可以给学生推荐《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名著的部分篇章或者简易读本。

多年来,关于小学德育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多有争议,有人认为要在量上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部分人却走向了极端,主张全盘复古;有的人认为要减少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立足于现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但部分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小学德育要走出这两个误区,促进二者的适度融合,兼容并蓄,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施建平.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2] 崔振彬.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5).

[3] 阮秀章.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

[4] 韩艳红.我爱中国传统文化[J].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2015(11).

优秀传统文化范文3

1、传统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三言两语不能说清。“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

(来源:文章屋网 )

优秀传统文化范文4

经典要和现代结合来解读

今日教育:我们留意到,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而且在“中华传统文化”前面特别加上了“优秀”二字,您怎么看?

鲜于煌: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化、时代的发展,其中有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也有不适合的。之所以特别加上了“优秀”二字,就是要求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今日教育:怎样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呢?

鲜于煌:几年前山东省教育厅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时引起社会热议,这说明大家对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有时也不知如何甄别。我的建议是:首先选择经典,经典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筛选而留存下来,全社会人民的认可度自然要高些;其次,经典也要和现代相结合来解读,这就引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问题,如何“古为今用”其实考验的是每一位师者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视野。

我认为,提出的“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这段话值得好好学习、好好琢磨。这其实就为我们“怎么用”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把衡量的尺子。

今日教育:强调,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您怎么理解?

鲜于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中华优秀文化之根,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理所当然要追根溯源。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层次,我们都能找到中华优秀的文化渊源。

比如,孔子推行仁者爱人,以“仁爱”治国安邦。孟子宣扬民本思想。这些儒家思想无疑也是今天建设民主社会、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石。又如《礼记・礼运篇》中所描绘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今天所追求的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一致的。在谈到国家治理时,引用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古代的主张。还有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留下的众多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说明人格的修养首当其冲的素质就是“爱国”“爱民”以及“爱人”等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无比宏大广阔的时代精神。

“十心”教育,诠释人生之美

今日教育:您曾在电视台做过《国学经典与美好人生》的讲座,好评如潮。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塑造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有什么关系呢?

鲜于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文化中走来。国学经典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的重要平台。我从国学经典中通俗地概括出“十心”教育,即要有爱心、孝心、善心、德心、忠心、学心、苦心、财心(正确的财富之心)、法心(敬畏法律之心)、美心,希望青少年以此加强自我修炼。这“十心”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已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对“十心”教育,我择其中几“心”,阐述如下:比如,繁体字的“爱”字中有一个心 ,爱心,即是仁者爱人,是用心的爱。《学而》作为《论语》的首篇,传递了如“学而时习之”等对今天仍具价值的学习言论。“学心”,即拥有这样的心性。“苦心”就如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类似于现在流行的逆商。“财心”是什么呢?是杜甫所说的“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是《增广贤文》所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法心”,就是有信法、守法、敬法,是韩非子所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最后说说“美心”,即孔子所说的“尽美矣,又尽善也”。今年是羊年,何为美?羊大为美,充实之为美。我想告诉青少年,内心的省察、充实,精神的追求才是持久之美。以上述“十心”要求自我,约束行为,虽不能十全十美,也能向着美好人生大踏步地前进。

快餐式阅读出不来伟大思想

今日教育:面对互联网文化、快餐式阅读的冲击,传统文化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鲜于煌:互联网是一种手段,它产生于现代,但并非和传统文化有什么本质的对立。充分用好这种手段,可以激发儿童青少年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更广泛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快餐式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它也可以适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我始终有一种观点:任何学习如果只是浏览,不深入探究,是出不来伟大思想的。正如作家王蒙的观点:浏览不是阅读,触摸不是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范文5

近几年来,肥城市丘明中学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传统美德。

教书育人德为先,文化引领是关键。为此,学校领导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探寻历史文明足迹,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左丘明优秀文化”为依托,以“品德・礼仪・生本”为办学主线,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整体规划部署中,以卓越的品质、高尚的品格、独特的品味装点温馨校园,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

丘明中学地处左丘明故里,左丘明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为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厚重的人文基础。肥城市丘明中学遵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念,把“左丘明优秀文化”引入校园,从左丘明优秀文化中提炼出“品德・礼仪・生本”的办学主线,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强化环境育人,实施“校本课程多样化”“分类分层选课走班”课程与教学改革,打造以左丘明优秀文化为依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校园文化特色学校。

学校从“认真学习,大力营造改革创新氛围;统筹规划,全力加快课程课堂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三个方面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和课程课堂改革,找到了学校发展的路径,找回了教育发展的自信心。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各项发展科学高效。

科学探究抓文化特色。肥城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君子之邑”之美称,这里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春秋鸿儒左丘明曾经在这里成长、生活和立业,此地文化历史沉淀厚重,博大精深,一直令人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和左丘明文化的神秘、庄重与伟大。2008年初,曾经有过50余年辉煌历史的矿区中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从此开始了新的征程。面对崭新的发展形势,针对当时的生存环境,构思未来的发展思路,学校领导班子带领老师们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发展方向,提升了发展信心,全体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接下来,学校领导科学调研、集思广益,决定以左丘明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内涵,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左丘明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规范措施抓文化培育。文化特色业已确定,学校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指导此项工作扎实有效。2008年,学校因时而谋,顺势而动,决议将“左丘明文化”作为发展依托,将“重德、尊礼、生本、成才”作为校园精神。领导班子带领部分学生拜谒左丘明墓,缅怀左丘明的历史功绩,学习左丘明的崇高精神,让左丘明文化深入人心。学校与当地小学进行联谊活动,共同探究传承左丘明文化的思路和方法,在许多方面交流了看法,达成了共识。2009年,学校从左丘明文化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将“品德・礼仪・生本”作为学校育人主线,提出“品德让学生健康成长,礼仪让学生修身向上,生本让学生远航”的教育理念。在校园内举行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左丘明文化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2010年,全校教师集资筹建了左丘明铜像,建设了刻有旅美华人丘恩处博士题词的新校碑,组织教师编辑创作了弘扬左丘明文化的系列校本教材,部分教材在省市级评比中脱颖而出,深受好评,这证明校本课程资源研发走在了省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前列。2011年,学校将矿区中学更名为“丘明中学”,组建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了具有左丘明文化特质的校旗、校徽和校歌,在国际左丘明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丘明中学左丘明文化研究会,各项文化研究工作有条不紊,成绩显著。2012年,学校筹资建设了含有“品德、礼仪、生本、左丘明文化”内容的文化墙,“一像二亭三场四墙”文化建设规划初见成效。宣传介绍左丘明文化的报告会、故事会、演唱会、书画展、演讲比赛精彩纷呈,影响深远。2013年,学校通过了《特色文化近期发展规划方案》,制定了《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方案》,校园文化建设走上了规范有序的发展之路。“开放式阅览室”的启用进一步证明丘明中学“书香校园”工作新上台阶,“品德・礼仪・生本”理念深入人心,特色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回顾总结看文化成就。自2008年以来,丘明中学全体教师密切协作,勤勉工作,各项研究工作扎实高效,一大批研究作品逐渐问世:《走进左丘明》介绍左丘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精神实质,以及丘明中学传承左丘明文化的背景、过程和研究成就;《校本课程指导》(品德礼仪生本篇)演绎了新的思想:品德塑灵魂、礼仪展风采、生本传神韵,介绍了丘明中学在德育工作、礼仪教育、生本课堂改革等方面的办学理念和典型做法;1~5期《左丘明文化研究会会刊》紧紧抓住民族文化的根和血脉,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周边地区起到了延伸辐射、帮扶带动的作用;《家校导报》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宣传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架起了家校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特色文化发展之路》与《教学教研》宣传读本作为对外交流的宣传媒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色文化系列教材的陆续印刷出版昭示着校园文化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学校申报的国家级、省市级研究课题正在深入进行中……2012年10月,学校荣获“全国首批中小学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称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研究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国际左丘明文化研究会参观团多次前来参观视察,韩国济州教育考察团慕名前来商谈教育交流事宜,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多次前来调研指导,兄弟学校同仁纷纷前来学习交流,这一切都说明,丘明中学传统文化研究赢得了海内外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目前,丘明中学正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定改革的信心,积极打造“文化高地,幸福校园”。学校利用桃乡历史名人左丘明的影响,搭建有益的研究平台,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帮助指导下,采取分层次推进的发展方法,拓宽深化左丘明文化发展的内涵,将校园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高雅的精神家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加快课程改革的推进步伐,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优秀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90-01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1]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具有发展的连续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包含了传统文化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奉献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精神。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点加以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今社会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要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一种思想,要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来到中国后,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从而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对理论和实践有着推动作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阐述,使其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中国特色”做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使得主导价值观中的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导致主导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性,从而引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式下,文化多样化发展,为谋划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就需要建立一个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等思想,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群众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古圣贤的思想充分融合,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文化基因。[2]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倡导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影响着与中国友好的各个国家。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行业传承等方式在进行延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手段的不断进步,一些年轻人对古老的民间文化失去了兴趣,导致一些传承无法得以延续;民间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往往造成一些传承消失;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走样、变形。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完善民间传承方式,保护民间传承,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3]

2.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是最基本教育,影响着每一个人。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还不够充分,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涉及不多,应该充分发挥好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强化学校在传承中的阵地作用,针对不同教育层面,选择不同的传承内容和方式,开展文化传承工作,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每个人心中,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事业发展。

3.文化场馆传承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是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主要阵地,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群众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较为普遍,各文化场馆也逐步增加服务范围,开展各类的读者活动,为群众提供多姿多彩的读者服务,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然而,文化场馆目前在国内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泛,一些地区的文化场馆建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政府应该建立文化类、艺术类、自然类、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多类型的公共文化场馆,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同时,增加设施设备投入,完善各项方针政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场馆建设之中,提高文化传承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其深刻的精神实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将此项工作做实、做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完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左康华,朱林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探讨,学术研究,2013(1).

[2]熊正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求是网,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