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种植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种植技术范文1
关键词 甜糯玉米;高效;安全;种植制度
无锡市种植鲜食甜糯玉米已有多年历史,它对提高当地种植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糯玉米产量,实行无公害、高效种植,改善品质,提高商品性,笔者进行了高效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探讨,总结如下。
1 良种选择,隔离种植
甜糯玉米品种应具有甜糯适中,香味纯正,质地柔嫩,营养丰富,外观好,果穗大小均匀一致,苞叶长不露尖,结实饱满,籽粒排列整齐,种皮较薄,种子发芽率高,苗期长势强。生育期90~100 d,鲜穗单产10 500 kg/hm2以上等特点,在无锡市可选用苏玉糯、沪糯、南农紫玉糯等。
由于甜糯玉米与普通玉米串粉杂交后,易失去原有玉米品种的种性(甜味和糯性),品质下降,隔离条件越差,品质下降越明显。因此,种植甜糯玉米要与普通玉米隔离。隔离方法:①采用空间隔离,在种植甜糯玉米田块周围300~500 m内,不种与甜糯玉米同期开花的普通玉米或其他类型的玉米。②采用时间隔离,即同一种植区内,提前或推后甜糯玉米的播种期,使其开花期与邻近地块其他玉米错开20 d左右,甚至更长。③通过山岭、树林、果园、村庄、高山、河流等自然屏障,阻挡外来花粉传入,实现隔离。
2 分期播种,均衡上市
为提高鲜食玉米的商品价值,可采用反季节栽培,争取早日上市或延迟上市时间,也可开展全年种植均衡上市。因此,在鲜食玉米生产中,无锡市从3月中旬到8月初可采取大小拱棚、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盘育小苗移栽,甚至大棚栽培等设施栽培技术,以保证连续采收上市或加工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3 合理密植,促进壮苗
鲜食甜糯玉米商品性的好坏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多数甜糯玉米品种都有多穗性的特点,即1株能长2个或2个以上果穗,稀植果穗更多。因此,生产中种植甜糯玉米的适宜密度一般为6万~7.5万株/hm2,早熟品种密度稍大,晚熟品种密度稍小,为了使养分集中供应主茎果穗,保证果穗的商品性和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针对其分蘖特点,必须及时除去分蘖,剔除弱株。
鲜食甜糯玉米宜选择肥力较高, pH值6.5~7.0,地层疏松,保水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种植,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应采取垄作。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选用发育健全、发芽率高的种子,通过精选分级,去除虫籽、坏籽、霉籽,按大小分级浸种。同时,播种前施氮磷钾复合肥(10∶8∶7)525~675 kg/hm2,硫酸锌7.5~15 kg/hm2作基肥,保证种子发芽出苗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并促进壮苗早发。播种时,要控制土壤含水量,采取大小行种植(大行距80~90 cm,小行距50~60 cm),株距视密度而定,播种深度3~5 cm即可,每穴2~3粒,用种量15~18 kg/hm2,确保全苗。播种后如遇干旱,可覆盖秸、草,以防止土壤失水导致种子落干回芽而不能齐苗;同时,遇暴雨也可有效防止土壤板结而造成闷种、烂芽。精细播种能够确保全苗、匀苗、壮苗,建立较好的苗群基础。
4 平衡施肥,科学管理
鲜食玉米以采食早、嫩穗为目的,生长期短。因此,管理上要早定苗,早中耕,早除草,早施肥。根据甜、糯玉米生育期短的特点,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肥能力,提高籽粒的养分积累。施肥上要根据不同地力水平和不同品种的需肥特性进行配方施肥。一般肥力田土施N、P2O5、K2O分别为240~300 kg/hm2、150~225 kg/hm2和225~300 kg/hm2,且氮肥中的30%作基肥集中施于播种穴内;10%~20%作苗肥,在幼苗3~4叶时追施,施肥时注意大苗不施或少施,小苗多施以提小苗促平衡;用40%~50%作穗肥,在7~8片叶展开时施下,以促进穗位叶的生长和穗的分化,主攻大穗。甜糯玉米在乳熟期即可摘穗收获,因此在灌浆初期视前期肥料用量及苗情,酌情施用粒肥,也可叶面喷施生化制剂以促进灌浆,实现穗大粒饱,提早上市,提高商品的外观性。追肥应结合中耕除草深施10~15 cm。磷钾肥应一次性作基肥施入促进壮苗早发。同时鲜食玉米要注重补施玉米微肥,以提高品质和产量。
5 病虫害防治
应实施无公害防治以提高玉米的食用安全性和外观品质。鲜食玉米外观的好坏与价格紧密相联,对病虫害要推行无公害防治,提高食用安全性。玉米的主要病虫害为病毒病、粗缩病、玉米螟及部分地下害虫等。
生产中,根据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栽培方式,在防治上,采用相应的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1 农业防治 首先通过耕翻、灭茬等方式降低虫源基数,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生物农药。也可采用小苗移栽、地膜覆盖等方式有效避开早世代螟虫的危害。2 药剂防治 对地下害虫如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可用
辛硫磷或90%晶体敌百虫250 g对水5 kg溶解后喷于100 kg切碎的杂草上制成毒饵,傍晚撒施于地头进行诱杀;也可在低龄幼虫高峰期用25%快杀灵乳油1 000倍液或52.5%农地乐乳油1 000倍液进行全面喷雾防治。玉米螟可在大喇叭口期接种赤眼蜂卵块进行生物防治最为理想,或采用高效无残留的生物药剂灌施防治;也可在抽雄吐丝期,用5%锐劲特悬浮剂1 000倍,或25%快杀灵乳油1 000倍液,或48%毒死蜱100 ml进行防治,防效在90%以上。开花授粉期如遇阴雨低温天气,易造成雌雄穗生长不协调或授粉不良,要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增加籽粒,减少秃顶,提高产量和果穗的商品性。
6 适时采收
鲜食甜糯玉米的营养品质和产量,还决定于采收期的早晚,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玉米适宜的采收期也不同,只有适期采摘,才具有甜、糯、香、脆、嫩、营养丰富、加工品质好的特点。不同品种的应根据其品种特性、当季气温和加工利用要求,确定适宜的采收期。鲜穗上市时间,普甜玉米在开花授粉后17~23 d,超甜玉米在20~28 d,加甜玉米在18~30 d,晚熟品种可适当延长3 d左右。糯玉米的适宜采收期以玉米开花授粉后18~25 d为宜。还可用实践经验方法察看是否可收,如通过看花丝变化,手指掐嫩籽粒,品尝甜味等经验性方法来判断。但春播情况下,采收期正值高温季节,适宜的采收期很短。秋播情况下,采收期正值凉爽季节,适宜的采收期相对较长些。鲜食玉米还应注意保鲜,短期保鲜注意不要剥去苞叶,运输途中尽可能摊开降低温度;超甜玉米从采摘到上市的时间尽量控制在2 h内;糯玉米可稍长一些,但也要控制在24 h内。
7 茬口安排
为提高全年经济收益、改良土壤性质,种植户可根据当地市场、地理特点,合理安排茬口,提高复种指数,选择相应种的植制度。种植模式有以下几种:
①蚕豆-玉米-水稻。蚕豆10月底前播种,5月初上市;玉米3月中旬大棚育苗,3月底4月初套种玉米,6月下旬上市;水稻6月15~20日播种,7月上、中旬移栽。全年纯收入可达30 000元/hm2以上。
②玉米-玉米-蔬菜。玉米在3月中旬前后大棚育苗,3月底4月初地膜移栽,6月底上市;6月底套种或7月上旬移栽第2茬玉米,10月上旬上市;冬季种蔬菜。全年纯收入在34 500元/hm2左右。
③玉米-水稻-蔬菜。此种模式是结合前两种方式,一般纯收入可在30 000元/hm2左右。
④玉米×西瓜-水稻-蔬菜。有种植西瓜传统和优势的地方可采用该模式。以上几种模式,以玉米-玉米-蔬菜和玉米×西瓜-水稻-蔬菜种植模式的效益最高。玉米-水稻-蔬菜模式比较适合以稳粮增效为目的的生产要求,值得提倡。蔬菜面积较多的地方,在玉米行间间作小青菜、苋菜、长豆等耐荫作物效果也较好。
参考文献
[1] 滕宏飞,狄广霞.鲜食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489-492.
高效种植技术范文2
1.场地选择。以避风向阳、近水源、排灌方便、通路(机耕路)、通电的轻度沙壤土水稻田为优。
2.生产时间。9月5日至15日为宜。
3.培养料。按每亩产出3250—4000千克的要求,需稻草7500—8500千克,蘑菇专用复合肥4包,尿素75—85千克,饼肥225—255千克,石灰150—170千克(建筑用灰),牛粪有无均可。
4.泡草堆料。泡草堆料最好采用A、B田块制,在A田块泡草,在B田块播种,此方式既省工,又有利发酵、播种、复土。
①机压泡草。将所要泡的稻草全部抖松,铺平、铺满在A田块,草料顺向,厚度80—100厘米。洒水湿透,渗入田间的应有20厘米左右,立即用旋耕机碾压,使之湿透,湿透之后的稻草,应立即打堆,而且要一次堆完。
②人工踩踏。机械不便之处,可采用人工踩踏方式。具体做法是:铺草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厚度30—40厘米,草料抖松,洒一遍水,再铺一层又洒一遍水,堆高80厘米为宜,然后一天3次洒水,每次做到洒水均匀,不留死角,每次见底部有水流出为止,如此2天就能湿透。湿透标准:手捏有5—10滴水为宜,一旦湿透,立即打堆。注意,新鲜稻草必须是晒干的。
③打堆。湿透的稻草必须立即打堆,具体做法为:将专用复合肥、尿素、饼肥拌合均匀,备用石灰另用。草堆底宽1.3—1.4米,高1.5米,长任意,铺一层草料,厚25厘米,撒一层肥,施一遍石灰,(石灰的用量为总量50%),稻草、肥料、石灰比例协调,做到草尽肥完,石灰完,草堆建成后,立即覆薄膜保湿、保湿,清沟排干打堆田块的积水。
④翻堆。翻堆一共3次,第一次在打推完后第五天进行、第二次隔4天进行、隔3天后进行第三次,每次翻堆、揭膜后在草堆上撒一次石灰,用量为余下的1/3,第二次翻堆还应检查害虫基数,如发现害虫基数较大,翻堆后施药再盖薄膜,害虫较轻无需施药。第三次翻堆后,不再盖薄膜,敞开堆制2—3天,准备播种。
⑤草料发酵的标准。发酵好的草料呈咖啡色,有发酵香味,无氨气,含水量62%-65%(手捏有3—5滴水),pH值7—7.8。
二、地栽菇播种及培育菌丝管理
1.清围沟。围沟深25厘米,宽20厘米,田块过长,中间应挖一条沟,整块田做到沟沟相通。
2.分厢。厢面宽80厘米,走道(沟)80厘米,用石灰放线。
3.铺草料。草料一定要先一天挑运于田间散开,第二天视草料的干湿、氨味的淡浓决定能否播种,水分用手捏手上有水印而无水滴为宜,氨气轻有或无为宜。铺草料,草料一定要抖散,抖松,铺成宽80厘米,高28厘米左右龟背形,长度任意的草料厢面。草料太干,就需洒水调湿,水里需加0.5%石灰。
4.播种。草料厢面整理成功之后,按每一米一瓶(500毫升)菌种量进行均匀播种,后用薄木板轻拍厢面,使菌种和草料相接触。
5.清沟覆土。覆土前应检查一下草料的干湿,土壤的干湿,如果草料过干,土壤过干,应洒一点石灰水再覆土。取土:离厢边10厘米处,挖50厘米宽、8-10厘米厚的土块,打成指头大小的土粒,覆盖厢面,厚度为3—4厘米。
6.覆盖草帘。厢面覆好,厢沟清通,再将草帘盖上。
7.防热控温。外界气温达33℃时,应注意通风降温。降温方法:下午6点将草帘掀起,第二天早上6点覆盖完毕。
三、出菇及越冬管理
1.晚秋出菇管理。播种后20天为菌丝生长阶段,25天左右厢面上就会出现指头大小的菇蕾,如果厢面湿度较大,任其自然出菇;如果厢面湿度较小,土粒干燥色白,可喷出菇水,一般厢边喷重一点,厢中间喷轻点或不喷,标准为:见土表层湿润就行。
2.保温出菇。当气温降至白昼13℃以下时,可做保温出菇,用薄膜盖在草帘上面做到保温、保湿,让其正常出菇。
3.越冬管理。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双孢菇就进入越冬管理,越冬管理既要保湿,又要调气,这时薄膜转入草帘下面,只能盖1米厢面,其余留做换气。
高效种植技术范文3
关键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间作;鲁南地区
鲁南地区有传统的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种植习惯,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种植技术是当前农业农村部门主推的一项技术模式。通过技术革新和集成示范,克服传统玉米大豆间套作田间配置不合理、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打破传统小麦—玉米常规种植模式,具有高产出、低风险等产业发展优势,保证玉米生产稳定,增加大豆供给,亩增效益400元以上,稳步提高了粮油作物复合种植效益;同时培肥了土壤地力,减轻了病虫害发生,实现了粮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粮食种植探索了绿色高效模式,对保持鲁南粮食产区玉米生产稳定和提高大豆总体产量发挥巨大作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大豆玉米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选用适宜品种
1.1玉米良种选择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种植模式的关键是保证相同种植面积下玉米株数不减少,种植密度更大,对玉米品种要求较高。近年来气候异常多变,玉米品种表现不稳定,品种选择上要以稳为主,不必过于追求新品种和超高产品种。鲁南地区夏玉米生产以粒用玉米为主,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适度种植鲜食玉米、特用玉米、青贮玉米、粮饲兼用玉米等。夏玉米品种可选择适宜鲁南地区大田种植的株型紧凑、株高适中、耐热抗倒伏、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割的品种,如郑单958、农大372、登海553等。籽粒机收可选择京农科728、登海518等生育期适中、籽粒脱水快、穗位适中、抗倒性强的品种。鲜食玉米可选择青农206、西星鲜糯、济糯33等口感佳、品相好的品种。
1.2大豆良种选择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和大豆净作种植相比,田间光照环境较差,长势相对较弱,对大豆品种要求较高,优先选用耐荫、抗倒、高产和抗逆性强的品种,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霜霉病,夏大豆如齐黄34、中黄系列、潍豆系列优良品种,可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采用订单种植方式,根据订单合同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求适当选用大粒、高蛋白含量或高油等高品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
2选择适宜间作模式
鲁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在净作玉米基础上,稳定玉米种植株数,增种大豆8500株/亩左右。一般大豆带播种2~6行为宜,带内行距20~40cm,株距8~10cm,2个作物带间行距60cm或70cm(玉米带2行或大豆带2~4行时,建议2个作物带间行距70cm,其他情况下2个作物带间行距60cm);玉米带播种2~4行为宜,带内行距40cm,株距10~14cm。
2.1玉米大豆“2+3”模式
2行玉米与3行大豆带状间种,玉米大豆单粒穴播,玉米带宽35~40cm,大豆带宽70~75cm,大豆行距35cm,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60~65cm。玉米株距10~11cm,每亩密度5500株/亩;大豆株距10~11cm,每亩密度8000株左右。
2.2玉米大豆“2+4”模式
2行玉米与4行大豆带状间种,玉米大豆单粒穴播,玉米带宽35~40cm,大豆带宽70~75cm,大豆行距35cm,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60~65cm。玉米株距10~11cm,每亩密度4500株左右;大豆株距10~11cm,每亩密度9000株左右。
2.3其他模式
根据不同的地力水平、大户种植习惯和现有的机械,可适当采用玉米大豆“3+4”或玉米大豆“3+6”等其他模式。
3提高播种质量
3.1严把种子质量关
优先选用精选包衣的大豆良种,纯度98%以上,发芽率85%以上。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防治苗期病虫害,可用70%噻虫嗪可分散性种子处理剂按种子量的0.3%或60%高巧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4%~0.6%进行种子包衣、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4%+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6%拌种进行防治。确保玉米播种有效株数占90%以上,大豆播种有效株数占85%以上。
3.2选择适宜机械
适宜的机械是确保播种质量的关键,优先推荐同机播种施肥一体化作业。小麦—玉米轮作地块,要采用带秸秆切碎和抛撒功能的联合收割机,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小麦留茬≤20cm,秸秆切碎长度≤10cm,抛洒不均匀率≤20%。玉米、大豆播种应选择多功能、高精度、种肥同播的单粒精播机械,可选用专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施肥播种机实施播种施肥。严格控制播种深度,玉米播深5cm,大豆播深4cm;墒情较差时造墒播种或者播后喷灌,确保苗齐苗壮。
3.3适时播种
玉米大豆均可在土壤含水量60%~65%,5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即5月上旬至7月下旬同时播种。播种前要晒种1~2d,晒种可增加种皮吸水性和透性,促进物质转化和呼吸作用,进而提高出芽率。玉米—小麦轮作地块在小麦机收后,立即机械单粒精播,实现小麦机收、秸秆切碎还田、玉米大豆机械精播、化肥深施“一条龙”作业。
4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4.1减量一体化施肥
玉米、大豆具有不同的需肥特性,特别是需氮量一多一少,差异很大,需要分别控制氮肥用量。鼓励接种大豆根瘤菌,减少大豆用氮量,保证玉米用氮量,单株施氮量与净作相同是发挥玉米边行优势的保障。玉米选用高氮缓控释肥,每亩施用50~65kg(折合纯氮14~18kg/亩),大豆选用低氮缓控释肥,每亩施用15~20kg(折合纯氮2~3kg/亩)。带状套作播种玉米时每亩施20~25kg玉米高氮专用配方肥,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机播大豆,距离玉米行20~25cm处每亩追施配方肥40~50kg(折合纯氮6~7kg/亩),实现玉米大豆肥料共用。
4.2科学施用微肥
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与鼓粒期,结合病虫统防及生长调节剂处理喷施叶面肥,每亩用90%磷酸二氢钾50g+稀施美50mL(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兑水30kg,初花期可添加8%胺鲜酯20g。
4.3合理化控
玉米化控降高:7~10片叶,利用矮壮素等化控药剂控制株高,按推荐剂量、合适浓度使用,喷药时注意控制速度,不宜太快或太慢。大豆控旺防倒: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50g兑水30~50kg喷施茎叶实施控旺。如果玉米大豆同时喷施,则在玉米拔节期(1.2~1.5m)或大豆分枝期用无人机喷施烯效唑,个别较旺田块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或大豆初花期再喷1次。上述调节剂可以与非碱性农药、微肥混合使用。
4.4做好水分管理
实现玉米套种大豆高产,必须做好水分管理工作,保持土壤水分含量在65%左右最有利于玉米大豆的生长。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早做好防范,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开花授粉期间如遇高温天气,可进行灌水或喷灌,改善小气候;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工作,提高结实率。中后期遭遇强降雨或台风天气时,要提早准备机械,疏通沟渠,提高短时强降雨或极端天气持续降雨情况下的排涝能力,谨防水淹。
5加强病虫害防治
5.1物理防治
田间布设智能LED集成波段杀虫灯,灯间距为80~160m,诱杀玉米螟、桃蛀螟、斜纹夜蛾、蝽科、金龟科、草地贪夜蛾害虫的成虫,压低产卵量。针对不同生育时期害虫,有选择性地开启杀虫灯的特定害虫诱杀波段。
5.2生物防治
防治斜纹夜蛾、高隆象、桃蛀螟等害虫,每亩选用绿僵菌与2.5%敌百虫粉或8000IU/mL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200g,兑水30~45kg喷施;可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叶面喷施,防治细菌性叶斑病、灰斑病;采用性信息素诱芯及配套诱捕器悬挂于田间,在大豆开花前期,诱捕斜纹夜蛾、桃蛀螟成虫,每亩安放3~5套,均匀悬挂在田间。
5.3化学防治
在物理、生物防治病虫的基础上,利用无人机统防3次,预防时间为苗后3~4叶、玉米大喇叭口—抽雄期、大豆结荚—鼓粒期,采用杀菌剂、杀虫剂、增效剂、调节剂、微肥“五合一”套餐制施药,如2.5%高效氯氟氰菊酯+5%虱螨脲+12%甲维虫螨腈+10%已唑醇+5%烯效唑,剂量按推荐剂量。
5.4封定结合防除杂草
鲁南地区玉米大豆同期播种,必须采取“封定结合”的杂草防除策略,即采用播后芽前封闭与苗后定向茎叶喷药相结合的方法防除杂草,以芽前封闭处理为主,减轻苗后除草压力,苗后定向除草要抓住出苗后1~2周杂草防除关键期。5.4.1封闭除草封闭除草应在播种后2d之内完成,播后芽前,喷施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00mL/亩,如阔叶草较多可混加20%草胺磷80~120g/亩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80mL/亩+5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20~40g/亩,兑水30~40kg/亩。对于机收麦茬田块,田间已有少量杂草或自生麦苗,封闭除草时需要在除草剂中添加阔叶类杂草茎叶除草剂,以达到“封杀”双重效果。可选用根茎叶均能吸收的除草剂,如50%乙草胺乳油100~200mL/亩+15%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8~10g/亩,兑水60kg/亩以上,施药时尽可能加大兑水量。5.4.2苗后定向除草选在大豆1~2片复叶、玉米4~5叶期,或禾本科杂草2~4叶期和阔叶杂草株高3~5cm时施药,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实施茎叶定向除草,最好采用高架喷杆喷雾机实施茎叶定向除草。玉米选用5%硝磺草酮·20%莠去津125~150mL/亩或75%噻吩磺隆,大豆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80~100g/亩或10%精喹禾灵乳油+25%氟磺胺草醚。
6机械收获
高效种植技术范文4
关键词:芦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
品种选用优良品种阿波罗。
二、育苗
由于芦笋种子的皮厚而坚硬,水分很难渗透种皮,播种前一般需用25~30℃温水浸泡4~5d。发芽温度控制在25~30℃。生产中常用的育苗方法有阳畦育苗、小拱棚育苗和露地育苗。山东省芦笋露地定植季节在3月中旬至9月上旬,育苗期70~100d为宜,育苗时间应根据定植茬口确定。
2.1建立苗床
先根据地理位置,建成一定长、宽的苗畦,深翻、耙细、整平后按每10m2施用腐熟圈肥100kg、三元复合肥1.5kg的用量铺于地面,翻入畦田15cm深处拌匀、整平、灌满水,待地表放白即可开沟播种。
2.2播种
播种前将种子用25~30℃的温水浸泡5d,每天换水1~2次,让种子充分吸足水分。播种深度为3cm,播种时要在畦田造墒的基础上二次开沟浇水,水渗下后单粒将芦笋种播入。播种密度为:行距15~20cm,株距为5cm,播后覆土2~3cm,第2天轻踩镇压,让种子与土壤密接,以利吸水和保墒。为防止地下害虫,可在播种沟内施放毒饵。
2.3播种后的管理
芦笋播种后一般经10~15d可齐苗,在这段时间内如墒情不足应浇水;如地温不足,注意不要浇大水,以防地温下降影响出苗,一般喷水湿润即可。幼苗出土高10cm可浇1次水。齐苗后,杂草也随之长出地面,一定要将幼草拔除掉,防止与芦笋幼苗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移栽前10~15d应控水炼苗,起苗时应无幼芽为好,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三、定植
3.1定植地的选择
定植芦笋的地块除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透气性和渗水性好、地下水位较低和有灌溉、排水条件外,还应注意不要选择老果园、桑园地,这些地易使芦笋感染紫纹羽病。
3.2定植时间
春季一般在芦笋苗萌动前进行,选用头年6~7月份育的苗,进行移栽;夏季可选用当年3~4月份育的苗;秋季无保护措施,最晚不能低于9月15日定植,可选用当年4月份以后育的苗。
3.3定植密度
绿芦笋栽培无需培土,密度可加大,以3.75~4.50万株/hm2为宜,即在确定行距1m的情况下,株距20~25cm为宜。
3.4定植方法
芦笋喜疏松、肥沃的土壤环境,定植前要将土壤深耕1遍,耕后耙细、整平,按行距1m开沟,沟深30cm、宽40cm,将开沟土回填至15cm后,用圈肥30~45t/hm2、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600kg/hm2施入沟内,将施入的肥料与沟内15cm的土拌匀,再回填1次土,使沟深7cm左右,然后浇水沉实。在沟中间用镢头开1道浅沟,将芦笋苗按预定株距定植,芦笋定植后的总深度应低于地面10~15cm,定植时根系要舒展,边定植边浇小水。夏季定植要特别注意排水防涝。
四、定植后管理
4.1定植第1年的管理
4.1.1培育植株。此期的植株培育,以促进植株和根系发育为中心、使其迅速成园为目标。芦笋刚定植因根系小,其吸收能力差、抗逆能力弱,若遇干旱会延缓生长,遇涝土壤缺氧,会影响根呼吸,致使根系腐烂,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植株死亡。因此,土壤干燥时必须及时浇水,遇涝则要及时排水。山东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旱、夏涝。为此,春季以防旱为主,夏季以防涝为主。同时应彻底除杂草,尽量控制茎枯病与褐斑病发生。
4.1.2施肥。夏季定植,施足定植肥后,一般不需再追施速效肥;秋季定植,可在定植沟内,结合培土施入一定量的圈肥;春季定植,要在7月中旬再追1次肥,用量为追施尿素450kg/hm2、氯化钾150kg/hm2。肥料施入后要随时浇水,最好选择雨前追肥。
4.2成园管理
芦笋的春季产量来源于头年根系的贮藏养分,根系养分积累多少决定于头年秋季地上茎叶的繁茂程度和同化期长短。因此,成园的管理措施应有利于根系养分积累。
4.2.1控制采笋。每年春季,经过采收,根株中贮藏养分不断消耗,使其中许多肉质根因贮藏养分枯竭而逐渐萎缩衰亡,有些老的肉质根本身也要新陈代谢,根株上的鳞芽因贮藏养分供应不足,变得瘦小。因此,每年芦笋嫩茎变细,产量为盛产期的25%时,必须停止采收,转入植株的培育管理,使其恢复重建根群。
4.2.2地上茎控制。如果过早形成繁茂的茎叶群体,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不仅易遭病害,而且易引起植株早衰,影响养分积累,从而影响产量;如果茎叶形成太晚、茎叶正值同化盛期即因霜冻死,也会造成养分积累不足,影响产量形成。
4.2.3中耕与土壤改良。芦笋根系的发育极需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1年中应结合追肥和除草进行中耕。因芦笋根损伤后不会再生,中耕最好用锨浅翻,以春季进行,深15cm为宜。特别是芦笋定植多年后,土壤变得紧密坚硬,且缺少养分。因此,每2~3年应在行间开沟施肥,以深30cm、宽30~40cm为宜,在沟内施入圈肥37.5~45.0t/hm2、石灰粉7.5t/hm2,以改良深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促根系发育。
4.2.4灌溉与排水。芦笋是耐干旱、忌田间积水、易受涝的作物。一些芦笋田常因植株生长季节雨量集中,田间积水难排出,使笋园毁于一旦。但水分供应不足,又会抑制鳞芽萌发,减少嫩茎产出,在芦笋收获期应满足嫩茎抽发的水分供应。芦笋生长前期,可通过控制水分,控制茎叶生长,秋季可通过水分来促进茎叶形成。
4.2.5植株的调整。为避免植株生育过旺、过早形成繁茂的群体,必须对前期地上茎形成加以控制。一是春季停止采收后不要任其自然生长,而是根据不同的笋龄留出一定量的母茎,将其他笋芽采掉。一般成园笋每株母茎数量为3~5枝,直径为6~8mm。二是母茎打顶。打顶不仅可防止侧枝,而且可控制茎叶生长,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预防病害蔓延。但打顶过度,枝叶太小,同化养分不足,影响根系发育。一般母茎高度以120cm为宜。
4.2.6整枝。夏季高温多雨,受控制的母茎会发出一些新的嫩枝条,这些嫩枝条不仅消耗养分,而且极易染病。因此,必须除去。
4.2.7疏果。7月前留母茎,雌株上极易结果实,这些果实会夺走大量的同化养分,影响产量,应将其及时摘除。
4.2.8支架保护。母茎在田间生长时间长,且数量少,难以相互依靠,极易倒伏。为防止倒伏,要设立支架,将母茎拢在架上,既可保护母茎正常生长,又便于采笋及防治病虫害作业。
4.2.9防除杂草。芦笋的行距大,容易滋生杂草,栽植初年,由于株丛发育缓慢、枝叶覆盖小,草害更为严重;采收时,又有一些芦笋种子落地后形成小苗,这些小苗极易染病。因此,都应及时去除。
4.2.10施肥。施肥是夺取芦笋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肥料不仅可以提供芦笋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而且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状。生产中有很多轻视有机肥、重视化肥、过多施速效氮肥的现象。由于施肥不科学,严重阻碍着芦笋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芦笋在不同的生长期对各种养分的吸收量不相同,在采收期对氮和钾的吸收显著高于磷,从秋季留苗开始,钾的吸收量超过了氮,对磷的吸收集中在植株生长缓慢时。在施肥中,不仅要注重氮、磷、钾的配比协调,而且还要求有恰当的施肥量,若盲目加大施肥量,往往会发生相反的效果。速效肥施入过量,会阻碍其他一些元素的吸收,扰乱植株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导致减产或不能正常生长,这时只能补充一些其他元素。为保证各种元素均衡供给,每年必须施入37.5~45.0t/hm2圈肥;否则即使施入更多的氮、磷、钾速效肥,也不能增产。
芦笋施肥要分期进行,圈肥要在春季出笋前施入,速效肥以出笋前施25%、中期施50%、停采笋后施25%。芦笋根70%分布在15~30cm土层。因此,肥料要施在10cm以下的土壤内,以利于根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高效种植技术范文5
[关键词]种植;养殖;高效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种植、养殖模式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本文结合实地设计了某循环农业模式,希望通过对其植物、动物种植循环模式的探索分析,为同行提供参考。
1农业循环的需求
①某农业养殖业循环模式是养育土猪。从种猪繁殖场买土猪X头,根据断奶时约重15kg,饲料比维持3.5,直到100kg时出栏,预计每头消耗饲料约297kg,X头共消耗饲料约297×Xkg。而一头猪在饲养期排出的粪约为210kg,共排出210×Xkg粪便。②循环模式中所养殖的鸡为土鸡。将从种鸡场买进茶健康花鸡Y只,雏鸡每只重约23g,120d的饲养周期需要的料肉比为4.2,等到出栏时每只约重1.2kg,共消耗饲料约Zkg。而每只鸡饲养期排出的鸡粪约为2.5kg/只,共排出鸡粪约7.5t。③蚯蚓的养殖。由于该模式饲养土鸡Y只,每只鸡按10g/d喂养计算,120d每只共需1.2kg,Y只则需蚯蚓1.2×Ykg。④玉米的种植。该循环模式要实施无公害玉米种植技术,按当地平均产量A干玉米粒和猪、鸡精饲料的需要量来计算,需种植玉米约B,可生产玉米粒约C。种植玉米D可产生玉米秸秆约为E。
2相关场地的选择及规划
关于相关场地的选择尤为重要,必须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一定要远离居民区,避免对当地居民造成干扰;②应离主要干道1km以上,避免对交通造成影响;③需选择植被保护完好、无化工污染、水电齐全及交通便利的地方。选好场地后,还需要进行规划与合理布局,以方便生产管理。同时,将场地分成生活区、种植区和养殖区三部分,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分配,种植区所在地应土壤肥沃,而养殖区应选择向阳背风、林下资源丰富的地方[1]。
3种植、养殖技术
3.1玉米种植技术
玉米在选择优良杂交品种的前提下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于清明节左右进行播种育秧,在深耕整地,施足发酵好的鸡粪之后才能进行移栽。移栽密度约为F株/hm2,随后要在苗期、穗期和粒期分别追加一次复合肥,同时注意做好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3.2土猪养殖技术
选择当地黑毛猪,采用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进行养殖,在开展驱虫等工作的同时将防疫工作落实到位。在饲养方面,全程使用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自配混合料,其中以玉米为主,可适当添加麦麸、细糠和豆粕。幼崽阶段,混合饲料中的粗蛋白不少于18%;中猪阶段,混合饲料的粗蛋白应大于15%;大猪阶段,混合饲料的粗蛋白调整成不少于13%。每日喂3次,自由采食,保持清洁饮水的同时注意圈舍卫生。
3.3蚯蚓养殖技术
由于蚯蚓品种的特殊性,需要对其搭建简易棚进行高产养殖。首先,要对蚯蚓的饲料进行发酵,通过循环系统利用其他动物粪便进行发酵。1层15cm厚的猪粪加上一层10cm厚的玉米秸秆粉,最后用备用的EM水将其洒湿,如此重复三四层,最后堆积的高度在60cm以上。布置好后通过使用农膜密封的发酵方法,经过20d左右即可用发酵好的饲料做成宽约1.2m、高约0.4m且长度不限的蚯蚓床,按一定的密度投放种蚯蚓进行繁殖养殖。
3.4林下土鸡养殖技术
由于土鸡同样也是采用无公害养殖技术,所以,在育雏期前7d一定要将温度控制在35℃左右,随后每周逐渐降温,直至与室外温度一致才能进行脱温。在脱温的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搞好圈舍卫生。林下放养场地用鸡网隔成6个区域,每个区域0.4hm2,放养密度为750羽/hm2,即每区域的饲养量300只,进行分群放养才能保证鸡的整齐度。饲料也要从全价颗粒料过渡到自配混合料,其中精料以玉米和蚯蚓为主,可适当添加麦麸和细糠。60日龄之前混合料的粗蛋白要大于17%,61~90日龄混合料的粗蛋白要大于15%,90~120日龄混合料的粗蛋白则要大于13%。
4循环模式的收益分析
4.1黑毛土猪饲养效果
假设按照饲养量50头、出栏量50头、出栏率100%来计算,总耗料17.5t,平均耗料0.35t/头。按照当今饲料价格3元/kg来计算,饲料成本约1050元/头,再加上疫苗费300元/头,防疫费10元/头,水电费5元/头,人工费120元/头,在不计算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下,个体成本约在1485元/头,产值为2400元,产出投入比为1.62,个体利润为915元,总利润为45750元,经济效益显著。
4.2林下土鸡饲养效果
假设饲养量1500只、出栏量1425头、出栏率95%的情况下,总耗料约为7.1t,平均耗料为5.04kg/只,饲料成本4元/kg。若按照每只苗费5元,防疫费2元,水电费2元,人工费3元计算,不计算基础设施投入,个体成本32.16元,产值60.00元,产出投入比1.87,个体利润27.84元,总利润39672.00元,经济效益同样显著[2]。
5结语
由于当今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薄弱,重心发展已不在农业方面。所以,降低农业污染,把农业与养殖业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鄢帮有,刘青,万金保.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6):614-618.
高效种植技术范文6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种植效益;具体措施
一、小麦栽培关键技术分析
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小麦种植品种
我们都知道不同种类的小麦在环境适应性和抗病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土地地质、不同的气候环节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去选择不同的小麦种植品种。在小麦栽培之前,有关农业工作者需要对当地的气候环节以及近些年来该地小麦种植效益做好调查,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然后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进行农业生产种植。土地贫瘠的地区,不适宜选择喜好肥水的小麦品种。春小麦和冬小麦的选择多根据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来划分的,比如我国东北就要种植春小麦,而华北及其以南地区就应该种植冬小麦。
2、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技术
一方面,小麦的种植需要选择好正确的播种时期,毕竟农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等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要求。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最易受到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必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想一次性地达到很好的除害效果,重视一喷三防很有必要,将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和杀虫剂充分混合在一起,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调配,从而达到放热干风、治虫除害等多方面的效果。所谓的小麦氮肥后移技术,是指尽可能多地减少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这种比例可提高到50%以上,前提是得保证各种有机肥、磷肥和钾肥施肥充沛的基础上。
3、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措施
自然灾害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于国际气候变化异常,旱涝不均、病虫害等问题的发生频率也大幅度提升,给我国小麦种植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有科学家指出,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小麦减产将会高达6%左右。河南作为我国小麦产出大省,仅2015年就因灾减产7亿斤,给当地农民的经济收益造成了严重影响。干热风的防御措施很多,目前,主要以运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和喷洒化学药剂两方面防御干热风。前者运用浇水、营造护田林、选用抗干热风的优良品种等措施防御干热风。后者用化学药剂作根外施肥或浸种来防御小麦干热风。
因此,在小麦栽种期间,提前做好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提升种植效益,维护农民收益至关重要。在北方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旱灾为主,因此其准备工作应当以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为主,增加水渠灌溉的覆盖面积。北方地区的多数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末期。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水利工程破损、漏水问题大量存在,通过水利工程的增建和维护,确保麦田及时获取充足水分。在南方地区,小麦涝灾问题严重,相应的需要做好麦田排水和防涝措施。
二、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
1、重视小麦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于小麦种植户来说,除了留下部分小麦供家庭食用外,绝大多数小麦都会以各种途径销售出去,因此,农民要想提高小麦种植收益,保证小麦质量是关键。以往的小麦种植过程中,部分农民由于缺乏科学的栽培和管理理念,盲目的追肥和喷洒农药,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病、虫、草害效果,但是由于农药残留度高,因此影响了小麦的最终质量,难以在市场上卖出高价钱。
通过实施新型的小麦栽培技术,转变传统的小麦种植和管理理念,利用生物防治来代替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迎合了现代人对“绿色食品”的追求。这些优质小麦的市场销售价格也要远远高于普通小麦,对于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有着明显作用。
2、实现规模化种植,延伸小麦产业链
通过小麦深加工,提高小麦附加值,也是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的一种可行性手段。例如,农民可以将小麦制作成各种糕点或面包,其销售价格要比小麦价格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另外,对于一些质量不高的秕粒,还可以出售给酿酒厂,用作酿酒原料,实现小麦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种植都是自力更生、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规模有限。要想在某种程度上取得种植效益的高水平发展,扩大小麦发展规模,发展规模经济,实现小麦的高效、高产和优质化种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种植技术,提高小麦种植和收割的专业化水平,这样也能推动小麦的高产和高质量生产,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3、减少浪费,节约成本
小麦生产中的节本增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产规模小,导致人工、化肥、淡水、油、电、农药、农机具等投入产出率低。(2)麦田盲目增施化肥、灌溉设施差以及灌溉技术落后。(3)播种量过大,造成前期群体过大,成穗率低。节本的途径是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节约了机耕费,又避免了土壤的风蚀,保持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肥水利用效率,特别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潜力更大。
4、发展麦茬复播
麦茬复播粮食、经济作物和蔬菜能大幅度提高麦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效益较高的麦茬复播模式有:麦茬复播水稻;小麦复播大豆;小麦复播蔬菜,主要种植模式是复播大白菜、大葱、甘蓝、胡萝卜等大路菜和番茄、青椒、芜荽、花椰菜、空心菜等精细菜。
参考文献:
[1] 杨尚伟,牛建刚.陕南稻茬小麦油菜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07):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