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矛盾分析对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逐步由政府分配向市场调节转变。通过市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调整供需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机制尚不完善,学生本人、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和社会自身都存在一定矛盾,并彼此构成新的矛盾,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进程。
一、大学生:矛盾———自我定位不清,与社会要求错位;对策———调整就业观念,提高自身能力
就业市场化是指就业主体全部进入人才市场,由市场配置人才就业。各类人才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如果说高校毕业生从“高档商品”变为“大众商品”是市场的必然选择,那么就业层次向下延伸也成为相应的必然趋势。2002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有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有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40万,2006年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培育和建设阶段,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2006年5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指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可见,不管大学毕业生愿不愿意做一名“普通劳动者”,愿不愿意走向平均月薪千元左右的“普通岗位”,现实都已经摆在了面前。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正确自我定位,与社会的要求错位。他们很少考虑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自己是否具有适应社会就业和创业的能力。“盲目追求高工资、高职位,择业意向集中在大城市、好单位,同时又缺乏自谋职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能力和勇气,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②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采取如下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就是选择生活方式。“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环境,这个环境既蕴含着参与竞争的无限机遇,也意味着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就业环境的挑战;既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工作的主动权,也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应当明白择业的首要因素不是高收入、高地位,而是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最佳结合。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把就业当作职业发展历程的起点,不要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不要与别人盲目攀比。
2。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生能否获得满意职位的关键,它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含有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是从事任何岗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所在;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关键所在。因此,大学生应当努力提升就业技能,成为“厚基础、宽口径、有特长、能创新”的人才。
3。勇于自主创业。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如果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对年龄大的下岗困难群体,还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的话,那么,具有年龄和知识优势的大学毕业生,就不应当过多地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呵护,而应当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洪流中去自主就业,乃至开拓创业。事实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初步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并且已有一批勇敢者亲身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高校:矛盾———自我角色不清,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对策———明确高校职能,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高校既是生产厂家,又是销售厂家,同时还是市场服务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能否就业,表面上看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问题,但实质上却是高等教育能否顺利步入市场、接受市场选择的问题。当前,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诸多方面和市场脱节,和社会要求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需要的学生没有人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不需要”的局面。即使是专业对口的学生,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适应性弱、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明确自身职能,树立“就业是高等院校办学生命线”的理念,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制。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5月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认为:“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③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和选人用人的信号确定教育目标,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做到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相协调,专业设置和实际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协调。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2。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在步入就业市场时需要准备的就业知识和技能越来越丰富,需要高校向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个性化指导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指导者个性的基础上,帮助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使其选定的择业目标应当与自身状况相符合,从而在择业乃至从业、创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全程化指导就是将就业指导关口前移,使指导工作覆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要重点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做好规划;对高年级的大学生,主要针对择业期的特点与困惑,进行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指导。专业化就是通过建设一支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层次和质量。
3。开拓新的就业市场。高校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运营实体,不仅要坚持以质取胜的市场策略,提高“产品”的层次、质量,还要注意研究人才市场规律,搞好市场行情预测,努力开拓就业市场。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加大对“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开发的力度;要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大开发形成广阔就业市
场这一宝贵的历史机遇,重视开辟中西部就业基地,让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尝试开拓境外就业市场,建立境外就业基地。
三、社会:矛盾———缺乏良好的就业保障机制,舆论环境苛刻;对策———制定相关政策,多方用力,恰当引导
有不少研究者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归结为高校“扩招”,进而指责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但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适龄青年无论是否进入大学,将来总要就业,劳动力供给总量并没有增减。18岁就业和22岁就业最大的不同是劳动力自身素质有了提高,更加有利于就业。2005年,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是19%,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1994年,西方国家的高校毛入学率均已超过了30%,其中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超过了50%④。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或普及化阶段而带来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不是真正的供大于求,而是在就业的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就业环境的系统性问题,进而制约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进程。
国家政策和制度限制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的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一些人才不适合在一些单位工作却出不去,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却可能因为没有编制而进不来。人事制度这盘棋没有走活,用人单位就无法形成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整个人才市场就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非公有制企业本来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最多的,但是在不规范的就业市场环境中,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非正式规则所构成的意识形态氛围的影响,企业的吸引力却最小。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误区,比如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过分关注文凭等。一些用人单位遮蔽岗位需求信息,造成人才市场上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更有甚者,少数媒体不能充分把握国内外人才市场的现状与趋势,追求信息的故事化与娱乐性,对大学生就业不是深切的关注与细致分析,而是把个别事件描绘成整个存在情况与发展态势,进而形成全社会的舆论压力,造成毕业生就业环境恶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一个良性的宏观环境,但这种宏观环境的形成决非人才个体和市场自发趋同就可以实现的,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因此,政府既要培育就业市场,还要调控就业市场。
1。强化政策立法。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分工合作决定了市场的运作形态与功效。政府必须通过政策立法,规范市场竞争方式、市场中介行为、市场运行秩序和争议仲裁制度,保证市场主体依法履行义务,享有正当权利,使得要素主体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取得最大化的整体合力。当前,要注意针对用人单位欺诈行为和毕业生毁约现象的大量出现,加强就业过程的规范化,通过统一的社会化法律规范体系,确保供求双方忠实履行就业协议,保证就业市场的良性运行。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2
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自身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2、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3、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4、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5、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干扰实验现象。
6、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向什么方向发生等问题。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反复几次,并不会看到铜丝变红亮,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所用试剂的浓度大小,试剂选用的恰当与否,酸碱介质环境,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以及实验操作者自身基本操作是否过关等方面也会引起实验的异常现象。
二、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的话,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若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
1.利用异常现象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三、总结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包装设计,民族化创新
包装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作为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包装起着保护产品,方便储运,宣传商品,树立品牌的作用,包含了科学、艺术、材料、经济、心理、市场等众多要素。
现代包装艺术追求个性语言,其从属性与独创性在追求完美和协调的过程中寻求着独特的艺术欣赏魅力。要做到包装的美观、个性,好的设计构思尤为重要。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的档次,提高商品的价值。富有人性化的产品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和心理、生理的满足与快乐。
笔者以为,可从包装设计的内容元素入手对此加以分析:
(1)包装材料。从自然经济时期竹、藤、茎、叶等天然材料到瓦楞纸、金属软管、聚乙烯等新型材料,包装材料不断推陈出新,现今已进入复合材料新时代。种类繁多的包装材料让我们在选择上必须要注重产品的自身属性和市场内涵。
(2)包装造型与结构。包装造型种类多样市场营销学论文,有盒类、袋类、瓶类、罐类等。结构可分为:便携式、易开式、开窗式、组合式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包装外观所体现的审美情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适用、方便和美观始终是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3)包装视觉传达设计。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针对产品特性,通过运用文字、图形、色彩、标志等元素,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的过程。任何优秀的包装视觉传达设计无不是经历了缜密、成熟的设计构想后,才在审美意境和艺术风格上取得成功的。
包装之美贵在设计,设计之美贵在创新,而民族化创新是包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大师韩美林说:“艺术要达到世界水平,就必须依靠民族传统加上现代意识”。诚然,民族传统的应用绝非只是对民族文化形式的直接搬套,现代意识的贯彻亦非国际主义风格的简单移植。我们应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其“形、色、气韵”的内涵,同时,融汇包含了西方现代意识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属于自身的设计创新思路免费论文下载。这也在本质上符合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
十数年来,我国包装作品在国际上屡屡斩获“世界之星”、“亚洲之星”之类大奖,业界为人称道的新作也不断涌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之成功演绎的典范。我们不妨从设计要素的材料、造型、结构、图形、字体、色彩等方面逐一加以分析。
(1)材料。国人自古就赋予了“包扎”以“礼”的内涵,选用陶瓷、叶草等作为包装材料。这不仅是防腐、消毒等的功能需要,更是传统文化的呈现,给人以浓郁的民族气息。传统酒类有其自身的本土属性,具有民族指代的丰富特质,因此,配以充满自然纹理和乡土气息的材料无疑是其包装的上上之选。如“ 酒鬼酒” 以捻结的麻绳和缝缀的麻袋为外包装,其质朴的陶罐盛酒器与压凸、烫色的水纹纸的组合,更给人以古朴浑厚、天人合一的审美感受。
(2)造型和结构。我国传统容器形式多样,它们大都造型饱满、敦厚、富有张力。这源于中国传统审美中追求圆满、完整、具有包容力的民族心理。在包装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论文,我们可广泛借鉴民族建筑、家具、生活用品中具有国际共同认知的设计要素,创造出别致的造型和科学的结构。在包装设计中不乏佳作。
如,国内设计师根据川西出土的殷商时期三星堆青铜器制作的酒包装容器。其主体以三星堆人头像造型为瓶身,古朴大方。外突的双眼,飞扬的两耳,清晰的口鼻构成了其特有的造型装饰效果。加之包装外盒结构上采用了匠心独运的开合式展示,这些都使得其整体效果辉煌夺目,不同凡响,充分体现了一种极具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的美。
水井坊白酒包装设计是民族化创新的又一佳作。其内凸的六面表现出古井台的意境,寓意好水酿好酒,传达了佳酿的信息。同时,古井台台基则采用了传统的木门结构把纸质外盒和木质基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创意体现了中国式的高贵与威严,彰显品质。
(3)图形。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蕴藏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装饰图案的图形宝藏。它包含了国画、雕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以及大量在戏剧、服饰、脸谱、纺织印染等物品上寓意深刻、吉祥喜庆的图案。它们装饰手法丰富,追求圆满、完整、对称和稳重,极具装饰美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它们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我们不能满足于照搬或删减,而是要赋予其现今的审美标准和技术手段。比如将图案的某些元素进行重构和转化,将某些图形的象征意义加以引申和拓展,做好二次设计工作。
茶叶作为一种极具民族性的商品,其自身属性使传统图形这类表现语言较之其它更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如“茶枕工坊”系列包装,采用简洁独特的云纹、印章、如意等传统文化符号,结合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烘托出其淡雅、飘逸的茶文化底蕴。这种对传统图形“以物传情”的合理应用市场营销学论文,减少了设计的商业气息,提升了文化意境,增添了时代的亲和力。
月饼包装是另一类典型的民族设计,其风格植根于传统又不断推陈出新。秋韵丽影系列包装是极具古典意蕴的作品,其素材主体选自金陵十二钗的形象。通过对图形的重构和篆刻质感的层次演绎,包装的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突显出民族化包装商品的文化品位与无穷魅力。
(4)字体。汉字是独特的象形艺术,是极具本土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汉字在包装中的运用是民族化精神形象与情感气质的彰显。书法与篆刻是汉字的外延展现,如与西方的“构成”手法糅合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普洱茶包装把汉字宋体笔画打散,大小不一,粗细不等地满版罗列,这种民族文化的创新演绎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标题采用虚实相映的手法呈现出书法字体的品牌名称,同时,篆刻印章的构成与书法字体相映生辉,起到了点缀、活跃画面的功能。汉字本身具备的形象美在这里已成为民族化创新的一种形式特征,准确、明晰的地体现了产品的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
贵府特醇酒系列包装则以青花瓷纹为底,衬托出产地的悠悠古韵免费论文下载。瓶标处施以蓝色字符,似古瓷拓片。而正中以印章艺术形式书写的贵府名称,其书体意态美的不规则性和渗透性与产品整体的严谨性巧妙而又奇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非凡的视觉力度,折射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现代设计意识。
(5)色彩。有道是,远看色彩近看花。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彩。无论是朴素与浓艳还是大俗与大雅,在包装的民族创新中都拥有一席之地。民族色彩在感性化的基础上有着丰富文化寓意和信念。比如在我国的传统习惯中,红色象征吉祥、喜庆和富贵,它在民间习俗和礼仪交往中运用最多。又如皇家追求富贵和华丽,其色彩的运用多以金、银、黄、红为主色市场营销学论文,一些与宫廷题材相关的包装色彩上大多采用黄、金色调。
汉帝茅台酒包装为突出“帝王国酒”的尊贵品质,就运用了金光爵杯、玉玺盒盖,飞龙雕刻,双轴诏书等元素加以设计。其中,箔纸的亮金、印章的朱红、软绸的明黄对情调渲染构成了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色彩在此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文化特征。
采芝斋糖果包装系列的主色调是暖色。大面积明快的橙红色构成了商品特有的色彩基调,并利用补色和无彩色的隔离调和使品牌名称更加醒目,加之苏州传统文化中丝绸、工艺元素等的共同演绎,形成了其典雅美观,富有文化品味的食品包装设计。这里民族色彩以潜在的暗示和视觉的魅力吸引并打动了消费者。
任何艺术都是审美判断的结果,都是美的创造。对于包装设计来说,通过创新可使产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占有率。而创新融入民族元素之后必能更好的获取打动审美对象的艺术之美,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我国包装设计的创新,应汲取时代设计理念的精华,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兼具广阔国际视角和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体现时代精神的特征。对于设计师来说,包装设计的民族化创新必将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曹方.包装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8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博物馆;网上商店;开发经营;文化商品;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67-03
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逐渐深入和博物馆事业在我国的兴起,博物馆网上商店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所谓博物馆网上商店是指博物馆利用网络技术在网上展示和出售博物馆文化商品的现代电子商务新模式。它利用大量的在线图、文、声、像和现代网上支付手段帮助有消费需求的博物馆观众挑选和购买商品,从而推动博物馆文化的广泛和高效传播。博物馆网店是从英文“Museum e-Shop”翻译过来的。①
一、博物馆网上商店的特点与优势
随着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发展和现代人消费方式的转变,人们对网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实现自身价值,博物馆开始积极营建网上商店,这与网店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范围的无限扩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博物馆做的是全球的生意。博物馆网上交易借助无所不在的国际互联网为载体,通过高速、有效的信息流动,从根本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能极大地缓解博物馆消费需求地域分布不均的矛盾,将身处各地的博物馆消费者有机地聚集在无形的交易市场中,使得博物馆消费者能在全国甚至全球任何能上网的地方进行网购交易,并使那些有网购欲望却无暇或不便前往博物馆进行购买的人士进行购买成为可能。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11年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网店。当初只是抱着试探性的经营以便探索博物馆网店的经验,可时隔两年后,他们发现“网络购物深入人心,网店上网风起云涌……网络营销是博物馆文化产品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②博物馆网上商店的顾客可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网民,进行的服务是不限地域的服务,极大地扩大了交易的时空范围。
(二)提供更多的商品信息量
博物馆网上交易通过国际互联网,克服了在博物馆内购买商品信息不充分的缺点,有助于提高博物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它使博物馆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主动、及时、有效地获取和筛选相关感兴趣的文化商品进行信息咨询,使博物馆消费者对信息的获取从单向式的被动获取向双向主动交互式的信息获取转化。这是其他传统方式不可比拟的,它使博物馆网上消费\全面获取博物馆商品信息成为可能。网店可以提供文化商品的产品规格、典藏来源、文化价值、文物常识、保修期限、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信息。与实体店不同,网店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提供更直接、更充实的商品信息,在促进博物馆商品出售的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博物馆的记忆。
(三)交易的便捷灵活性
“The old is new”(古典即前卫)是博物院提出的口号,前卫不仅包括文化衍生品的前卫,也包括购买过程的前卫。博物馆开设网店这种新型经营模式,必然要选用与之相适应的便利、快捷、安全的结算平台。网店的运营基本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域、营业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优势,市场也远大于实体。只要网上商店的商品具有文化特色、宣传得当、价格合理、吸引他人,网店当有不错的访问量,继而大大增加销售机会、获取收入。博物馆通过网络向民众传递馆藏文物的复制商品及文化衍生商品信息;通过博物馆网店挑选实物、付款、确认、评价,几乎只需点击几下鼠标便可完成。民众足不出户且无需亲临便可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金钱。
相比实体店而言,博物馆网店具有低投入、24小时不间断、不限地域的服务和多种设备灵活接入等特点。同时,博物馆网店的运营是高端精细性的活动,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来管理,以保证在涉及消费者隐私安全、交易过程、售后服务等事务时能顺利持续进行。
二、博物馆网上商店的功能
博物馆网上商店是对拥有博物馆典藏、研究、保存维护、教育、展览、休闲六大功能除去典藏和保存功能之外的继续延伸和扩展,同时还为博物馆获取了数量可观的发展资金。
(一)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文物藏品信息的传播者。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机构,因其收藏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传播及长久利用,所以教育传播是其主要社会功能。③博物馆商店及其商品会延伸博物馆职能,博物馆网上商店以其自身优势更加扩展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教育职能是博物馆三大职能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贯穿博物馆展示、研究、传播的全过程。④依托博物馆开发的文化商品,是博物馆文化的缩影,是可以被带回家的“博物馆”。⑤博物馆单纯依靠陈列展览作为宣传手段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于受陈列条件的限制和观众去博物馆的几率的影响,许多博物馆精品很难欣赏到全貌。同时,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讲解员讲得再好,走马观花在所难免,更谈不上对其深层文化内涵的了解。博物馆网店的运营恰恰为博物馆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的平台,网上商店可以提供给观众关于此商品完整的信息背景、商品典故、文物出处等知识,兼具教育与购物需求。
(二)深化了博物馆的研究功能
博物馆是藏品内涵的挖掘者。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博物馆网上商品的盈利和博物馆自身文化商品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关注博物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商品自身潜在的价值,因为这些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博物馆藏品的深入研究为依托。这无形中就深化了博物馆的研究功能。这种对文物的深层认知加大了文化衍生品的价值,同时也会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博物馆消费者。作为网上文化商品的介绍,都是基于对文物深层认知的基础上得出的比较准确的结论。因为这些都是要与更多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见面的,可能还会遇到专业人士,所以网上商店中商品的售出与否,都要求文博界深化对文物的深层认知。
(三)开拓了博物馆的展览功能
博物馆网店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拓了博物馆的展览空间。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博物馆,任何人都可以欣赏到丰富的馆藏文物信息和网店中琳琅满目的文化商品。通过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信息从中挑选自己喜爱的文化商品。同时还可以将文物实体和文化衍生品作进一步的比较,从而明白文化衍生品的文化价值来源,而且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展示二者各自制作的工艺流程,尽最大可能地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这就比在博物馆漫无目的地瞎转,或者听着讲解员流利的讲解而自己一知半解要进步得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开发适合消费者的文化商品,开设特色的博物馆商店,是提高博物馆文化产品展示和出售有效手段。博物馆网店开拓了博物馆的展览功能。
(四)丰富了博物馆的休闲功能
博物馆具有休闲功能,博物馆网上商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这种功能。购物是博物馆观众游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游客出游时或多或少会买一些纪念品以留作纪念或赠送他人,但他们不想带着厚重的博物馆文化商品疲惫地辗转于各大旅游城市之间,于是网购成为他们的首选。同时,网店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更易吸引博物馆观众,满足其购物休闲的生活需求。例如,博物馆网店提供给消费者的考古影像,让消费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考古发掘现场的场面,观察文物刚出土的样子等。同时,博物馆网上商店及时报道与博物馆有关的重大事件和持续的内容更新,以便增强博物馆网店的黏着力,吸引博物馆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提供与博物馆展示有关的展品详细信息、各项展期资讯和特展推介等,让观众在家也能感受到博物馆各项展品内在的艺术性与文化价值,给博物馆观众以吸引,从而刺激网上浏览者前往博物馆或博物馆网店购买商品的心理。
(五)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资助,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寻求新的资金渠道,⑥充分发掘自身的市场潜力。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就曾说过:“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不从文物、博物馆中寻找、发掘创新的原料元素,是失策;文物、博物馆界没能充分提供丰富厚重的优质资源,是失职。”⑦博物馆网店可以为博物馆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成为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而外国的博物馆网店已走在我们的前面,如位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博物馆商店营业额到2002年已经突破1亿美元。⑧2008年,其博物馆商店运营收入占营运总成本的30%,成为维持博物馆正常运营、实现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⑨由此观之,作为大都会博物馆网店的经济贡献虽不能说占到运营收入的一半,但也应该是一笔数量可观的发展资金。博物馆网店的收入作为博物馆商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博物馆进行文物保护、科研和宣传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对博物馆未来的开发意义重大。
博物馆网店功能的具体实现需要多方努力,然而它最需要的是对博物馆文化的挖掘,对博物馆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博物馆网店的开发运营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只有坚守博物馆的文化特质,博物馆文化产品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才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的关注。博物馆为实现其经济效益,必然加大对博物馆文化商品的深层开发和研究。博物馆网店的成功开发运营会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拓展了销路,加快了博物馆文化商品研发和传播的速度
博物馆大量的在线图像帮助远距离的消费者挑选商品,有利于推动博物馆文化的国际传播和高效传播。⑩企业开发的是商品,博物馆开发的是文化商品。而“当博物馆要跻身于市场而披上经济色彩的时候,就注定要要运用市场学原理来探索博物馆管理方法”,(11)要运用市场学原理探求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和出售。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者要确定文化产品能够真实准确反映博物馆藏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要开发经营具有特殊性质和意义的文化商品。有必要时可参考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和手段,关注社会需求,根据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设计区别于馆外的一般文化产品和推销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追求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文化商品的品质已成为博物馆形象的外在表现。通过文化产品的研发和网上营销,树立博物馆在广大观众中的品牌,让博物馆文化产品不再是被简单定义的纪念品,而且成为真正的文化品牌。
(二)扩大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人群和范围
一般来说,博物馆商店不可能具备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渠道,应如何规避这一缺陷,博物馆网店的开发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博物馆网店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通过高效的信息流动和日益便捷安全的网购,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将身处全球的消费者聚集于无形却又真实的博物馆网店中。同时,根据对消费群及其消费需求的分析,针对目标顾客“细分市场”, (12)分析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目标顾客的确立,使得博物馆经营从盲目走向秩序化,做到有的放矢,文化产品的开发更有针对性。博物馆消费者消费与否,在博物馆网店的浏览中都或多或少地接受到了知识,获得了教育,得到了娱乐。另一方面,则扩大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人群和范围。
(三)宣传博物馆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网店作为网民购物的一种经济实体,在一定层面上也承担着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宣传,是宣传博物馆文化的窗口和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展示窗。在现今世界,广告无处不存在,博物馆文化商品作为商品的一种,也必然要采取广告宣传的手段促进其商品的销售。博物馆网店通过网络这一便利资源是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无形中增强了文化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既起到了促销博物馆文化商品的作用,也树立了博物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向外界展示博物馆文化、推广文化商品,从而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开发。博物馆要充分利用好网店这一窗口,使其在发挥自身职能之外成为展示城市和地区精神文明的特殊阵地和展示地区历史文明成就的文化阵地。
(四)以文促产、“以文养文”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自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后,许多博物馆在经济上陷入了窘境,业务经费十分紧张,阻碍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博物馆网店通过销售文化商品,所得到的利润可以弥补博物馆经费的不足,起到以文促产、“以文养文”作用。扩宽博物馆商店经营的领域,实现“以文养文”是现代博物馆商业经营的新理念。(13)博物馆网店的收入作为博物馆商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博物馆进行文物保护、展览、科研和宣传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对博物馆未来之路有重大意义。以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为例,2011年,博物院委托员工工商贸合作社代办业务权利金收入1.3亿元,其中一部分便是来自网络商城的盈利。(14)以历史资源为依托,整合文物资源,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在博物馆网店这块小天地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结语
新的时代赋予博物馆新的特征、新的发展、新的使命,博物馆不应再逃避经营,而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众为本位,以文物为中心,自我开拓创新,加强在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而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正是博物馆产业繁荣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国家文物局在2011年底公布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今后十年间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是着力培养一批博物馆发展的示范工程、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博物馆事业的整体繁荣。当今博物馆网店所拥有的各项优势无一不为博物馆文化商品的开发提供了便利,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博物馆事业的的繁荣开拓了思路。
[注 释]
①(14)雷若新、丁龙庆:《关于博物馆网上商店的思考――以国立故宫博物院的e-Shop为例》,《邢台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②曹炜芳:《博物馆文化产品营销中的几个关系――从苏州博物馆谈起》,《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2013年11月27日。
③⑥邹霞:《文化产业与新时期博物馆的走向》,《襄樊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④方百寿、乔雪华、赵英如:《军事博物馆商店发展探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⑤冯林英:《关于博物馆商店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03年第1期。
⑦刘修兵:《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路漫漫》,《中国文化报》,2010年2月23日。
⑧李金亮:《博物馆商品店的经营策略》,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⑨蒋晟:《博物馆商品营销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⑩邹宇:《试论博物馆购物服务质量之提升――兼论博物馆商店经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11)陈德声:《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经营》,《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