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1

一.创建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校学案教学以及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并按照《莱城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我们地理组全体任课教师积极努力,探索出自主、合作、探究下的“目标导学,以学为主,以学定教”这一有效教学模式。一般程序是:情景导入、认定目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拓展目标-----小结提升、训练达标

1.情景导入、认定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现实的学习动机 ,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景创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引发兴趣的问题导入新课,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把三维目标呈现给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 ?能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生成问题,以便于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简单的问题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难一些的问题由小组内交流完成,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到班上共同探讨。

3.交流展示、拓展目标?? 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情况,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学生自学中不明白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教师精讲作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情况, 适时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以达到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教学目标。

4.小结提升、训练达标 学习完本节课之后,根据教材内容,可由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也可由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小结完了之后,要进行当堂训练测试,以便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

以上教学模式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而成,这一模式既得到了 我校师生认可,更得到了我区教研室的高度赞扬,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加强地理知识记忆,及时归纳、总结,建构知识板块,实现有效学习。

地理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因为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总整理,将所教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构成有机的地理知识板块,从而让学生在归纳知识总结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

在上完一节课时,教师不再是单方面进行小结、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从一节到一章、从一章到一个单元等,这样到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学生就能拿出一张地理知识结构图,从而能够较好的掌握高中地理主要知识点。

四、举出生活例子,使地理融入生活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地理信息,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地理化。生活中到处充满地理,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地理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地理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地理课堂,使地理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地理的作用和意义,增强“用”地理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兴趣,让课堂更高效

大多数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非常浓烈,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兴趣是一切行动的源泉、是动力的来源,让学生喜欢地理课,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去喜欢你,学生一旦喜欢你,他就喜欢去上你教的课,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对其进行爱的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你当成朋友,相互理解、相互激励。从而促地理教学为有效。

六、备课时授好课的前提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2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开放式模式、洋思模式、先学后教等等。要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实践,打造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了一些思考。

一、扎实个性化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个性化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个性化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在一体化讲义基础上的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思与总结。其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是前提,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是关键,教学反思是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保证。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明晰。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重难点经常是一起提及,所以在分析时往往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但是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在上课过程中是有区别的,我理解为是重点中的难点,更讲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主要包括旧知督查、知识建构等环节。旧知督查,重点在于迁移性试题的设计,把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转换为联系实际的试题。知识建构重点是引领学生思考活动题的设计,对整个课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训练反馈重点在于针对学生的易错知识点,通过检查反馈能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总结归纳的重点是知识模型的搭建和思维方法的总结,以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反思与总结的实施。反思与总结的环节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灵感思路,整堂课的表现与效率,课后学生的询问情况等,整个知识体系的融合。反思与总结要即时也要有延展。

二、提高学习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能持续的保持,对于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益处。个性化地理课堂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1.用小实验模拟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中有很多实验可模拟,一方面,自然地理的部分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有的教师用乒乓球做模型,有的拿地球仪做模版,在地球自转部分很实用。我的地球公转的模型设计是:用铁丝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球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动态模拟地球绕日公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效果良好。

我在教学人口、城市知识点时,师生互动建立了一个区域模型。将学生分为小组(6—8人),制作完成模型的不同部分。在模型中设置城市、乡村、过渡带;农业、工业等产业活动;交通线路网、绿化带等,设置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讲解时,既形象生动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

2.用地图和图片承载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载体。地理试卷大多是以图形和图片作为载体,结合地理知识点来考察。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从各种资料、媒体中搜索收集地图资料,既让学习有了新的载体也刺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地图册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初中地理教材中就有很多地图形象生动,如中国干湿区分布图、广东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实例等,还有很多实事材料、如神九等。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个性化地理课堂

新课改的初期阶段,课堂模式在不断创新。某一阶段,教学主管部门要求课堂应该按照某种固定模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形成个性化风格课堂,但是这样的模式不一定与自己适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研究与时间,我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1.以有效载体为教学前提的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的内容不同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借助教育载体。一个好的载体肩负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更有对课堂承上启下起主线的作用。运用最多的载体是地图册,在这里我更提倡让学生收集资料,不管是湘教版、人教版还是鲁教版,每个版本上都有设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题,鉴于课时和安全考虑这样的活动题大多都没有实施,但是这样的省略却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果只是坐在教室中进行就变得纸上谈兵,这样的高校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只停留在理论角度,所以教师经常会感叹出“现在的学生能力太差”的结论。地理学科也应该建立实验室,包括室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的运用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知识讲授中多用。比如,大气圈、天气、气候等等。单纯的用PPT演示,图片丰富多样,学生缺少了实践感知,题目会做了,原理不能真正的弄透,使学习缺少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实验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性认识也对理性认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为大学输送会学习地理的人才,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以知识建构为主的复习课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复习阶段知识的建构很重要。例如,必修一模型的四章,每章小结会将知识网络呈现出来,在掌握的基础上把每节的内容小结充实进去。必修二、必修三按照此方法同样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具体填充。新课是微观学习的过程,复习的过程更注重对知识的宏观把控,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都是必修三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区域的基础上将自然和人文知识结合的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掌握的基础上,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制的,那么通过适当的读与练还是有效的办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地理复习时的真理。记忆是浅层面的方法,通过记忆的理解才能有效的学习。

课堂练习的选择上要注意,在课时很紧的阶段用优题带动知识点的滚动,既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又能巩固知识,见效很快。

四、结束语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3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初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再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认为传统的板图板画教学方法还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下面简单介绍初中地理教学中板图板画的应用策略与适用范围。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板图板画的应用策略

1.边讲边画的教学策略。即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在黑板上进行板图板画。学生的注意力会随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转移,讲完画完之后,使整个地理过程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各大洲、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分布,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还有自然环境特征,都可以应用板图板画,边讲边画,不仅可以直观地表现地理事物的分布,更能使学生清晰的、快速的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形成空间分布概念。

2.先讲后画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教师对基础知识的口头讲授,先让学生对所讲的基础知识有一个表象的认识,然后通过板图板画进行练习,把刚才的知识由表象转化为形象的知识。使其需要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也符合地理教学中以图释文的原则。只有将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记忆有了依托,也就更深刻了。如讲授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一节,教师先运用课本中的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图,与学生共同分析农业带的分布原因,使学生对其分布有一个认识。之后在教学评价阶段,可以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美国略图,共同巩固美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湖等,从而归纳出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有哪些,接着再请学生填注美国农业带,既巩固了知识,又对本课做了小结,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同时又有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先画后讲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策略最适合用在复习课上。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他们以板图板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再对学生进行复习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既检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读图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印象。如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特别是对日本、印度、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学习,都可以应用先画后讲的教学策略。先通过板图板画复习巩固各国的或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使学生一目了然,再分析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各国的人文环境特征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直观,而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板图板画的适用范围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使用板图板画辅助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下面就对教材中适合采用板图板画教学手段的重要知识点做归纳整理。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4

关键词:微课设计;研读课标;地图;虚拟情景;探究区域差异;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57-01

当下网络微课资源渐渐多了,但纵观笔者尝试给学生开发微课资源和使用情况,网络资源适合本校学情使用的并不多。15年底,八年级上册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缓解下学期初中地理毕业升学考试的教学压力,需要适当提前教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面对部分学生借不到书本,乃至没有地图,提前上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于是,笔者尝试将要教授的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及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将这两个章节以微课的形式,设计制作并使用,收效不错。学生觉得对教材知识点有疑惑,还可以课后自行复习温故。笔者结合自己任教4个班级的学情,确定微课制作流程的三部曲如下:

一、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提纲挈领,微课设计将教材知识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更要突出其少而精的特色。

教师先解读《四大地区》的课程标准有两条:1、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2、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微课10分钟以内的时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求老师要抓重点,咬难点,重视细节研磨,设计短小精悍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细节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从而实现从微课学习到课堂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运用。以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为例,部分学生会将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典型特征混淆。究其原因,这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外乎只识记知识点,不求甚解,不了解自然要素的相互影响。其实青藏地区的“高寒”,“高”是成因,“寒”是结果,青藏地区第一级阶梯的地势高导致了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寒冷。如此了解气候特征的成因就可以避免不同区域知识点的遗忘或混淆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微课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为知识的呈现作铺垫。探究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锻炼,这才能通过微课少而精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容易遗忘、分散的知识点。归纳同类型的课例,如四大地区,只要针对不同的课型,这样根据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习情况,确定微课所选择突破的重难点,才能立竿见影地夯实学生的知识点。

二、微课设计,突出以地图为载体,从而串联知识,更渗透读图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在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提取地图地理信息的技能。通过地图,再现地理知识。如《西北地区》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导入西北地区的学习。通过驼队由东向西穿越西北地区为教学情景,展开教学,更凸显借助地图教学的重要性。通过途经景观的变化对比,通过学生的视觉冲击,来强化其学习的接受能力,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引人入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指图和读图方法等,间接提升学生的读图技能。当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析图、用图,学生就可以把薄弱的基础知识,通过地图的载体,加以知识再现融会贯通。通过地图的运用,才能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通过对地图中的地理特征的分析,了解其相互关系,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归纳分类,成因分析等串联起来,从而构建知识系统。

三、微课设计通过虚拟情景设问,通过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从而凸显区域特点。

笔者发现通过探究问题,比平铺直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以西北地区为例,先找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了解其西北地区分布的位置和范围,再设问:探究西北地区分界线的地理意义?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西北地区最典型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在解析答案:距海遥远,山脉阻隔时,承上启下导入西北地形特征的讲解。

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找出主要地形区?学生带着问题,有学习任务,有的放矢地学习。再追问:西北地区的地势特征?位于第二级阶梯。有部分学生常常无法准确判读西北地区的地势所处哪一级阶梯?借机温习,复习三级阶梯的划分依据。建议:设计的微课要适当的留白,给学生思考的间隔时间,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表达等,间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举例说明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设置情景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新疆建有坎儿井?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坎儿井的建设,有利于其中高山冰雪融水等水源过多蒸发。追问,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种植业吗?引导学生对比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所处的季风区和西北地区所处的非季风区的差别,从而凸显其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畜牧业。再强调西北地区只有在水源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沿岸才适合发展种植业,于是西北地区的种植业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的特点。通过探究生活中问题,明确不同的地理概念。

最后,微课设计知识小结,实现知识再现、迁移与从而实现知识系统的建构。

通过选择题或者判断题,让观看微课的学生,跳一跳就能做对题目,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利用表格对比的方式提升学生分类、归纳、比较和分析的能力,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西北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的自然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后期,部分学生试看,通过修改,真正做到贴合学生的需求,完善优化,提升课程设置制作的质量。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5

关键词:兴趣仍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常说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我们使上牛劲学生也学不好。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仍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作为一名多年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语言是进行思维、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语音要明快清晰,来博得学生的好感,使学生听起来很舒服;语调要抑扬顿挫、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学生听起来就感到声声入耳。只有这样的言语表述,才听之悦耳,动人心弦,如听音乐,给人以美感,体现地理教学的语言美。只有这样,教师上的课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满足学生求美的需要,才会让学生产生快乐的学习情绪,真正的乐学。而地理课程对山川事物的描述,理性的思维,也较适合语言的描述。我在课堂上常常穿插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来辅助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内蒙古高原与同学一同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西北地区”一课中,针对气候干旱特征,则用王之涣的一首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予归纳小结。这是因为西北是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缘故。这些诗歌文字优美,构思巧妙,比喻恰当,富有情景,再经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诵,娓娓动听,给予学生以直接的美感体验,沉静在美的享受和快乐情绪之中。

二、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内容涉及生活、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 旅游业等等,单凭学生看书是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必须借助地图、地球仪、教学模型或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给学生,便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事物的载体,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插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形象直观的插图,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解中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用语言虽然能描述,但不如用中国人口增长折线图表示更形象,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2、充分利用课件或远程教育资源辅助地理课教学。课件可以将要传授的地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献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从而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该掌握的地理知识,因此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远程教育资源既可做到优势教学资源共享,又可激发学生兴趣,理解外接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例如我在进行《青藏地区》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文永明制作的课件。

三、以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较强烈的好胜心,基于这一点,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竞争机制,使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满足成功的需要,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如在中国地理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布置给学生一个主题――我爱祖国山河美,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安排三分钟演讲,每位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课内外书籍或上网浏览等形式,上讲台来介绍祖国的地理小知识,然后由师生加以点评,给予鼓励,通过这么一个教学形式,每位学生都事先作了充分准备,使自己的演讲在获得周围同学赞许的目光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上中国地理“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课时,我一改传统的讲授法,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抢答竞赛的方法,将教材中的知识被整理成若干个抢答题,制成一张表格。如两地区的主要气候及特点,主要地形区及地面形态特点,自然资源,农作物,生活习惯,交通等。上课时,全班同学先分成小组,通过读书查阅,相互讨论,再抢答竞赛,整堂课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回答问题,一堂原本枯燥、单调的课则沉浸在学生间相互竞争所产生的热烈,高昂的情绪气氛之中,在抢答中,学生们正确的回答,满足了他们成功的需要。而学生在快乐情绪下学习,则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

四、以悬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游思,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澳大利亚有许多独特的动物?”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知道答案。“ 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的需要本是人的天性,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求新求异,好动好乐,在地理教学中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与受学生欢迎的游戏形式结合起来,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使他们产生愉悦心情,这是把地理教学和学生情感因素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育;地理教学;方法

德育,简单点说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具体阐述为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德教育,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地理德育的目标,即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的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观的教育。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地理学科的德育工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更要想办法让德育之花盛开在地理课堂,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挖掘地理素材,渗透德育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的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地理学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是教师最有效的德育途径。高中地理虽然没有初中地理那么丰富的德育素材,但只要教师始终有德育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都可以找到好的德育切入点。利于教师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时,教学设计中就可以通过展示大量的数据,描述我国的资源总量、人口总量以及经济发展的形式要求,通过对比,突出我国严峻的资源缺乏现状,引导学生用长远的眼光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最后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维护一个地球。只要教师肯钻研,做有心人,就会挖掘许多的素材,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教学过程也能做到有及渗透、有情渗透,融德育、智育于一体。

二、开展第二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教学活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合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资源利用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以引导学生从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利用情况、水资源的污染、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等问题入手,多方位全面的分析问题。通过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求真态度。

注重乡土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价值开始的。”家长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哺育你成长,是人生的摇篮。爱不爱家乡,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国程度。地理学科的传统优势在于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乡情教育、爱国教育,通过传授家乡的历史、地理、社会、人口等乡情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例如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有创造性的开设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家长的山水草木,进行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家长的资源分布状况,共同开发乡土教材,树立为改变家乡面貌奋发学习的决心,努力实现家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相结合,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系国情,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德育工作不仅停留在校内,应该走出校园,结合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实现教育的三位一体。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观察研究生活,身临其境,领悟大自然的奥妙,形成爱国爱家乡的崇高情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三、利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走进教学课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地理教学资源,创设真实逼真的情境,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直接冲击学生的心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渗透德育目的。例如,教师在介绍宇宙星系的内容时可以播放太空拍摄的短片,介绍卫星发射时可以结合GPS技术,介绍国家地理位置时可结合国家旅游宣传视频,介绍地质结构时结合地质灾害等。通过图片、声音及视频,让学生直观、全面的了解地理知识点,有点到面,构建地理知识结构,有面到情,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小结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指出:“德育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基本职责,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体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一份职责,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现状信息技术,并结合身边生活实际,开辟第二课堂,就能做到寓教于学,寓德于智。况且,新时代也要求教师树立“德育为首”的德育教育理念,因为德育教育体现和规定者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例如在地理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掌握国情、更要注重乡情的培养,不仅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建设国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