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环境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环境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词:社区牧场 牧区建设 启示
内蒙古具有独特的区位与地理优势,是全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促使能源富集的内蒙古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生态严重破坏的残酷现实不得不让一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人们驻足思考我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作为生态屏障的牧区草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如何更好地利用牧区草场,把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是目前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牧区草场利用发展模式,他们同样经历了牧区草场自然利用──过度放牧──草场沙化──加强草场治理的过程,在牧区草场建设利用方面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对内蒙古牧区草原建设利用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中,加拿大的社区牧场发展模式是牧区草场治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值得借鉴的加拿大社区牧场
(一)社区牧场的由来
1937年,为挽救当时即将崩溃的生态环境,加拿大政府开始实施 “公共牧场计划”,重新安置牧区草原人口并调整牧业政策。对牧区草原生态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成立大草原农田改造管理局(简称PFRA),专门负责社区牧场的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技术推广普及等工作。
(二)社区牧场的职能
加拿大社区牧场和草场产权都属联邦政府所有,大部分社区牧场本身并不饲养牲畜,其主要职能是按牧场载畜量为周边的牧民和中小规模的农牧场主在夏季提供放牧管理服务,并按牧畜数量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疫病防治费用则按实际发生额收取,牧畜的保险费用由畜主向保险部门缴纳。牧场经营管理实行经理负责制,社区牧场经理由PFRA聘请,并负责管理社区牧场的一切事物,其他管理人员由牧场经理聘任,其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巡查牧场中的牧草和牲畜情况,并对生病的牲畜进行简单的治疗。
(三)社区牧场的管理
社区牧场的管理非常严格,其放牧管理体系的技术操作规程是:固定牧群分群管理时时防病限时放牧连续、轮牧、延迟、补充、控制时间等多种形式放牧制度灵活运用。社区牧场严格执行以草定牧的制度,要求牧场管理人员对自己管理的每片草场的生态状况了如指掌,PFRA的专业工作人员每年都要对草地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确定适宜载畜量标准,并按照各地草场的不同状况时时调整,同时提出专业的管理意见,以确保社区牧场的草场生态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多种用途。
加拿大社区牧场的草场管理实行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即对大片草场进行合理的区划,用围栏分成若干片,一般较大区域边界多采用固定的钢柱刺丝或网状围栏,小区域内部边界多用移动式围栏。一般社区牧场将草地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放牧场,另一部分是人工草地。划区轮牧就是将放牧场分成若干季节牧场, 施行有计划地轮牧,每年轮牧的顺序和时间都要交替错开,早春和晚秋在人工草地上放牧,夏季在天然草地上放牧,再在一个季节牧场内分成若干轮牧小区, 然后按一定次序逐区轮回放牧。每片草地都有明确的放牧时间和放牧路线,按照草场等级状况,采用连绩放牧、轮牧、延迟轮牧、补充放牧、控制时间放牧等科学放牧,严格遵循牧草充分利用,又有充足的再生环境的原则,使牧草得到充分恢复和发育,实现高效的利用。
社区牧场同样有健全的监测制度和方法。每年6月15号至8月底,PFRA的专业人员都会对牧场草地进行监测和取样。从土壤侵蚀程度、有毒有害杂草情况、样方产草量和放牧强度等指标, 综合评价评估草地植被覆盖度、草地植物种类组成、不同植物在草群中比例、枯落物存量等。将草地状况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从植物群落外貌、群落层次、入侵物种、土壤侵蚀、枯落物等方面评分,将草地分为健康、次健康、不健康三个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 确定不同草场的轮牧时间、数量和天数,并对草场生态严重受到威胁的牧区实施禁牧管理。
此外,加拿大牧区草场干旱少雨,社区牧场如何保证足量、清洁饮水的供应,保护珍贵的水源是内蒙古牧区建设需要借鉴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拿大对水源及其质量极为重视,目前,加拿大政府通过开发,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牧场供水体系。主要包括利用天然的低洼地形蓄积雨水和雪水加以利用,或者建设小型水坝拦截地表水流,将其引流到蓄水区饮用;其次是挖水井,利用地下或地表的输水管道和设备将水输送到各个放牧小区的蓄水区中。并在大多数在水源的四周加上围栏保护,防止牲畜践踏和污染,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不但有效地保证了牲畜和清洁用水的供应,还平衡了草场和水源的分布,达到有效利用水源和保护草场的目的。
二、对内蒙古草原牧区建设的启示
加拿大草原地区属于典型大陆性气侯,日夜温差较大,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小。草原类型以草甸草原、灌丛草甸、疏林草甸为主,其自然生态条件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草原生态条件较为相似。所以,加拿大社区牧场模式的成功为我国内蒙古大草原的牧区建设和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除了以上应该借鉴的社区牧场管理经验外,加拿大社区牧场模式可以给我们以下一些启示。
(一)增加政府投入,明晰牧场产权
对于草原牧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包括输水管道、小型水坝,水泡、水井等,使内蒙古草原牧区形成完善的牧场供水系统,平衡内蒙古草场的水源分布。同时,适时监测并保护水源,根据牧场载畜量,限定不同的用水量,采取过量有偿用水制度,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目前,内蒙古牧区草场施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国家拥有草场所有权,牧民拥有草场使用权。就目前情况来看,牧民对草原的投入严重不足,过牧、盲目垦荒等现象严重,缺乏监测机制,草原严重退化。基于此,政府应该重新明晰牧场草地的产权,让牧场的经营成为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经营,使牧场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此外,应尽快完善草场流转机制,国家可以拥有牧场,也可以出租给牧民,但租期一定要长,避免使用者在租期内对草场进行掠夺式使用。政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草原生态监测机构和监测制度,建立草原退出机制,及时发现超载过牧和草场退化等生态破坏现象,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直至将草场收回,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治理。
(二)提高牧民素质,增加牧民收入
中国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加拿大的牧场主通常都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大部分都进行过牧业相关的专业培训或学习。目前,内蒙古也展开了对牧场主、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但对牧民的培训还有所欠缺。因此,应该增加政府投入,加强对牧民的专业知识培训,甚至提供无偿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向农牧民传播推广畜牧业新技术,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监管相关部门的政策落实,避免以往“走形式”的覆辙。
此外,增加牧民的个人利益也是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自治区政府已有一些关于牧区贷款、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但实际操作力度不大。尤其是在牧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目前,中国针对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一个盲区,所以应该以中国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为契机,采用新型合作的形式建立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条件。
(三)坚持科技兴牧,推进畜牧产业化
我国畜牧业科研设施比较薄弱,为了搞好畜牧业科技支撑,建议政府增加对畜牧业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投入。加快适应我国国情的畜牧业应用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同时加强草地生态保护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对影响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注重应用当地传统有效的畜牧业技术知识,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畜牧业生产和草场保护技术,提高草原建设的科技水平。此外,加强先进适用的成果技术推广,多渠道、多形式地普及草地建设先进技术。
目前,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不仅深加工能力较为薄弱, 而且销售流动范围较为狭窄。所以,为加速推进内蒙古地区畜牧业产业化,首先要以项目为载体, 大力扶持与农民利益相联结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其次,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素质高、懂经营的新型牧民,进一步打开畜牧业产品的市场, 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强牧民的规模经济效益,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合作经营,促进各种合作组织的建立,促使牧民积极加入合作企业、协会等,提高牧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畜牧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时彦民,左玲玲,陈会敏.加拿大草原管理启示[J].中国牧业通讯,2006.
[2]丁佩秋.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3]吉木色,安卯柱.赴加拿大草原畜牧业考察报告[R].内蒙古草业,2005.
[4]彭启洪.加拿大PFRA社区牧场生态放牧管理考察报告[R].草业与畜牧,2008.
社区环境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社区养老,老人的衣食住行,居住环境改造
引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愿意在长期居住的环境中度过晚年。所以,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变化,现有的大部分功能空间设施已经不能够适应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为了保障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对其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具有迫切需求。然而在改造前对居住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观察记录与场景解读
为了了解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真实情况,探寻75岁左右老年人的生活规律、每日的衣食住行和活动需求,在此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状和发现的问题予以分析,以考察报告的形式显现。
考察对象:南昌市经堂巷集合住宅小区
考察目标:75岁左右生活基本自理,生活状况良好,没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
考察方式:观察法,利用照片、手绘草图及、文字、表格等做现场记录
考察时间:⒈季节:夏、秋、初冬季,
2. 时间段: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
考察内容: 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老年人的康复、就医,老年人的娱乐
2.1 老人背景
年龄-75岁,性别-女,婚姻状况-丧偶,文化程度-文盲,职业-工人,现在状态-退休在家,现在的居住状况-与子女同住
2.2经堂巷住宅社区
房屋建筑平面,案例背景(图0)
老人衣、食、住、行的比较——夏、秋、初冬
衣(夏)——老人衣服较少,衣着朴实。这跟老人的经济状况有关,大部分衣物都是儿女日常所购。衣物都是穿了很多年的,现在新衣购置很少。(图1-2)
(秋)——秋季,早晚凉。老人穿的衣量3、4件。身体已经包裹的很严实了。老人的秋季的衣物都是缝缝补补的。(图3-4)
(初冬)——老人穿上了厚厚的袄子,人已经很笨重了,这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了。(图5-6)
(图片0)
食(夏)——老人因为年龄的增长,食道和消化系统功能都逐渐衰退,特别是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一般一日三餐吃稀饭,易消化。老人吃的一些营养品也是儿女或亲朋所送。(图7-8)
(秋)——秋季老人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加重,老人所吃的主食也具有很少的择性,偏凉性或是太辣的食物都要会少吃。使用的碗筷没有随季节变化。(图9-10)
(初冬)——冬季是老人疾病发病期,老人经常不舒服,天气越冷症状就越厉害,有的时候吃稀饭都很费劲。偏凉性和太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能吃。稀饭要更加稀软,分量也减少了。到了冬天,热食凉的非常快,老人吃的主食要保持一定温度,这才不会引起不适。(图11-12)
住(夏)——老人居住在一层,方便出行,后院也种植了少许花草,环境相对较好。对于一个老人加一个子女的居住空间也较大,但是实际上真正能使用的面积却很小。(图13-14)
(秋)——天气的转凉,老人从夏天住的客厅转到卧室。夏天睡的小竹床收起来了,客厅也宽敞很多。老人开始睡在房里(房间床是40、50时年代防明清时期老式床,全实木,床尺寸1.2*2.0米),老人已经盖上薄被子。(图15-16)
(初冬)——床上的被子很厚了,因为房间和阳台堆砌的用品和废弃物太多,房间内有些不通风。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老人的房间相对其他的房间更加暖和。(图17-18)
行(夏)——一楼的所在位置使老人避免了爬楼的辛苦。但是一楼会相对潮湿,易使老人患上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老人的支气管炎久久好不了,多于环境潮湿有关。居室地面材料使用抛光无防滑的地砖。地面的材料有巨大隐患,给老人生活带来不便。 (图19-20)
(秋)——老人的慢性疾病加重后,吃药和看病的时间比夏天频繁,症状厉害时就去社区诊所打吊针。社区诊所位置在老人社区外约100米,病情轻微时老人一人前往。(图21-22)
(初冬)——老人发病次数频繁,社区医院已不能满足治疗需求,需前往较大医院,由儿女陪同。社区离医院大约3000米。天气好时儿女陪老人步行前往,天气差或老人症状厉害时打车前往。(图23-24)
访谈记录
老人信佛,每日给菩萨上香,而菩萨摆放的位置老人认为不合适。因为摆放在客厅,离门口较近,进家里来来回回的人看到不好,所以在盛放菩萨的柜子外面盖了薄布。老人认为要把菩
萨供奉在阳台上比较合适,这样不易被生人看见,供拜也方便。
厨房水槽位置的设置太靠里,在使用时不方便。
厨房水槽上面挂杆,放置位置过高,老人基本使用不上。
厨房灶台使用时太靠近身体,并且抽油烟机功能性差,不能全部吸收油烟,老人做饭时常被油烟呛到。
厨房与客餐厅之间无门,做饭的时候大部分的油烟都会漫到客厅。
没有洗衣机,老人常常手洗。
三、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
居住环境没有任何无障碍设施设计。
在居室中没有合理的行走路径。
居室中的家具、设备及日常用品没有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改动。
4、没有把居室与周边环境相融入。
5、社区外环境没有老年人锻炼、娱乐、交往的活动空间。
这些问题都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模式进行改进。
四、老人住宅和起居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对这一类别老年人社区住宅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设计者应将自己想像成一个老人,试着放慢脚步,透过老人们的眼睛观察环境,从老年人的需求尺度和心理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注意老人在住宅环境中行走、座、卧时的行为需求。可以通过与老人同吃同住亲身体验的方法,挖掘老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
关注细节,对于触觉和行为需求要格外关注,在老年人手和脚所经常触及并容易感知的部位如扶手、踢脚、地面、台阶等处,利用安全、舒适和多样化的材料,培养老年人对事物的敏感和适应能力。
要考虑儿女、护工的需求,老年人因为身体的退化可能需要儿女偶尔或长期的照看,在居室区应设置供儿女休息的地方。并距离老人休息区有一定的行走距离,且能使儿女看到老年人的休息空间,以免有特殊情况发生。
色彩鲜亮的暖色设计更容易使老人辨别,如红色、橘黄、蛋黄等。这与老年人日益下降 的视觉有关,鲜亮的暖色能刺激老年人的视觉,就便老人于对物体方位的辨别。
由于老年人的各个方面的感知不断下降,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所以,应在居室设计中,尽量包含多种感知的机会,促进老年人对各个方面的感知力,以增加他们的活动能力。
提供设施和机会,让老年人有更多锻炼身体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与其他老年人进行娱乐、交流。尤其是一些动脑益智的娱乐活动,能让老年人激发用脑能力,减少老年人脑部疾病的可能。
建议在社区中充分利用和改造街角、路边空间、设置开放的活动场地,使之社区中的老年人能共用。现在所有南昌小区中都缺少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老年户外活动区域。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在街头巷尾精心设计小型开放空间,能让老人们在社区任何角落都能找到可以安全自由地活动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结交新的朋友,可以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在居室内,在社区中,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社区环境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 小学生;问题;探究;成长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从2001年开始“小学生科普教育问题探究模式研究”。我们以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探究为索引,把学校内部的学科教学活动与社会(社区)及家庭结合起来,探究结合点和学习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促进学生有效的开展各项问题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问题探究作为增知、长智、强能、冶情和励志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追寻问题探索研究。
1 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学会提出问题,我们在实践中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出问题。
1.1 从生活中提问。如,提出“人为什么天天要吃饭?为什么天天要刷牙?为什么不能乱扔废弃物?”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如果让学生真正弄清楚,这对于学生自觉形成科学文明的习惯是会有好处的。
1.2 从阅读中提问。如,“提出为什么要建三峡电站?重庆的雾为什么这么多?渝北区为什么我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等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环境问提,不仅能使学生主动阅读报刊杂志,看新闻报道及上网查寻等,还能不断丰富学生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1.3 从学习中提问。如,提出“大雁为什么要往南飞?牛顿发现地球引力有什么用?为什么圆周率是3.14”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只要老师善于引导,便会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1.4 从活动中提问。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城南污水处理厂”和“人和空气监测站”时,许多学生提出“什么是生活污水?国家生活水排放标准是什么?空气污染物有哪些?空气污染指数是什么?”等问题这些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又是我们生活无法回避的,引导学生去主动了解这些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
2 激励学生主动实践探索,获得结论
任何问题提出之后都需要鼓励学生经过实践探究,去主动获得结论。
2.1 猜测或提出假设。在提出某一问题之后我们往往不知道其结论是什么,这就需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或提出假设。如有的孩子看见自己的爸爸经常吸烟,但从未见到有什么异常,身体健康,便提出“吸烟真的有害吗?”的疑问,这时可以假设吸烟无害有益。
2.2 设想探究路径或制定计划。在对某一问题提出假设之后,就应设想一下该如何开展探究活动或制定探究计划。若要说明“吸烟是否有害”,可引导学生从有关资料中获得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调查和实验来获取信息,并设想或制定探究的过程。
2.3 实验研究。当设想和制定出探究计划后,就可以通过查寻、访问、调查、实验来展开研究活动。如有学生通过阅读有关书籍了解道“静电可以除尘”,更提出利用静电吸尘技术来解决重庆工业废气的污染,在老师引导下,经过探究实验终于设计制作出了“静电除尘烟囱”,此项设计在重庆市首届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竞赛中荣获集体项目一等奖,该项实验效果明显,还在重庆卫视“成长”栏目中演播。
2.4 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都应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应该包括考察报告、统计数据、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的信息资料,为后面的分析、解读提供丰富翔实的材料。
2.5 分析和解读信息。当我们从各方面收集到许多信息之后,就应开始分析和解读信息。请看这是学生对自己压岁钱的统计分析:
分析:我今年的压岁钱是570元,按照我们学校一学期的学费235元,就可以帮助两个失学儿童上学。如果全国小朋友的压岁钱都捐给失学儿童,大概中国的失学儿童就没有了。但是这些钱不是给失学儿童,大人们给我们这些钱,只能让我们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作者注:孩子们的语言略显幼稚,但是真实的)。
问题:我国有多少失学儿童?
2.6 归纳、论证得出结论。在分析和解读信息之后,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论证、推导分析、获得结论。如在“吸烟是否有害”的探究中,学生从收集到的信息中,多数是有害的信息,但也有有益的信息,如有提神醒脑、杀菌消炎的作用。这使许多学生产生了疑惑,甚至提出:我爸爸吸了十多年的烟,可是他身体却是好好的,从来没有生过什么病,真的吸烟有害吗?最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让蝗虫吸烟”、“用烟赶走蛀虫”、“用烟水养鱼”等实验,最终得出了 “吸烟有害”的结论。2004年6月,该学生参加由中国少儿科学院组织的全国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其科学论文“吸烟真的有害吗?”荣获全国一等奖。
3 引导学生乐于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通过探究获得结论之后,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告诉大家,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成果,并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整理好信息资料,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评头论足。在研究报告中,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把自己的结论告诉大家,应有探究过程的完整展现,从中让同学体会你探索的轨迹,同时也表明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进取过程。
我校在连续16年举行的“科技节(科技月)”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许多班同学们以自己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科技作品,有的指出对某些生活品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还展示了自己新产品的图稿;有的带来实验材料现场演示自己的实验研究过程;有的向大家宣读了自己的考察报告,还出示了自己的考察数据;有的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创作的科幻故事。随后,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与人交流,把每个人的作品展示出来,营造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社区环境考察报告范文4
应美国21世纪学会邀请,湖北省教育厅组派基础教育考察团,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对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师聘用与管理、教学管理等进行考察,实地访问了芝加哥市沃特-培藤高级中学、瑞博市第31学区田园初中和小学,并与州教育官员、学区学监、学校校长及部分教职人员广泛座谈交流,对该州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人事管理等有了基本认识和了解。现将考察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教育管理情况
; 美国实行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即联邦教育部、州教育厅、学区。联邦政府设有教育部,教育部不监管地方学校,而是以拨款和其他援助方式协助地方教育,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法令。州教育厅对全州教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统筹权,包括教育立法、教师资格标准的确定、课程设置、向各学校分划联邦和州政府的拨款等,教育厅的最高负责人是教育总监。教育总监是由民选、或由州教育委员会聘任、或由州长提名议会确认,州教育厅不介入学校的行政管理。美国目前有五千多个学区,学区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历史沿革和地理因素确定,学区是地方教育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学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学监,学监对教育委员会负责。学区直接管理本辖区内的学校,学校校长会定期向学监报告工作,学监也定期向校长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和改进工作的建议,学区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行政机构,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学校有较强的影响和干预能力。
教育经费由三级政府投入,大体上联邦政府占10%,州政府占36%,地方政府54%,联邦政府、州政府对学校的总体拨款取决这所学校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学生人数,地方政府的投入主要是当地居民所交纳的房产税。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的有工商企业人员参加的学校教育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帮助学校筹集资金。学校的收费是非常规范的,学生除乘坐学校的校车和使用学校教材要交费外,没有其他的收费。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生均教育经费7000美元,水平较高的学区可达到1.7万美元。学校收入的80%左右付人工工资和福利,10%用于教学器材的添置,3%-5%用于学校硬件维护。近几年,联邦政府、州政府不断削减了教育经费,学校校长们抱怨经费越来越少,校长最头疼的事是筹钱。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较长,为13年,从小学学前班到高中三年级,学前班至5年级为小学,6-8年级为初中,9-12年级为高中,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十分紧密。从总体上来看,美国的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小班化教学,富人区所在的学校,由于房产税收入较高、教育经费较充足,学校平均班额人数更小,一般在15-17人左右,穷人居住较多的地方,所在学校平均班额25-30人左右。
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学校行政管理班子比较精干,一般设校长1人,校长助理2-3人,学校的重大决策注重广泛征求意见,然后集中决策,学校经费的使用与监管一般由校长提出方案,教育委员会审批后再执行。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的道德实践,注重从小事和细节做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建设都富有特色和个性,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较高。学校对安全工作非常重视,学校员工和学生进出学校都要凭证进校门,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有的学校专门配有安检设备,陌生人进入学校要实行安检。学校的硬件设施都非常配套,设施一流。后勤服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每所学校都非常干净、整洁。
(二)教育人事管理情况
1、校长的产生与聘任:校长的产生一般经过个人申请、面试考核、上一层管理机构考察挑选,最后由学区教育委员会举手表决,学区学监聘任。作为校长除具有教师资格外,还应有教育管理培训方面的资格证。州政府有专门的校长培训学校,校长每年至少接受7.5小时的继续教育,过去强调校长管钱、管物、管人,现在更强调校长要成为教学的领头人,校长在学校都代课。校长的解聘必须经过学区教育委员会举手表决。在美国,校长职业化水平较高,小学与中学校长可以打通使用。
2、教师的聘任与待遇:州政府对在本州任教的教师有具体的资格要求,教师在该州任教必须要取得本州的教师资格,除此之外,学区在州政府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要求与条件。教师一旦取得资格认证,有效期一般为三到五年,到期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脱产培训并通过考试,才能延长资格,正是因为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使得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学校在聘任教师时比较注重:
①毕业于什么大学,学习的课程与成绩;
②个人的经历,是否有国外生活的经历;
③推荐给对应学科的系主任,若双方愿意,再进行面试;
④面试中比较注重是否热爱教育,是否具备团队精神,是否能言善辩,是否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聘任合同一般为四年,完成了四年合同,可签终身合同。在美国,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教育工会,教师待遇由教育工会代表教师与学区谈判达成一致,教师待遇一般取绝于教师的学历、经历、水平与业绩。初参加工作的教师年薪一般在3万美元左右,资历较长、水平较高的教师最高年薪可达8-10万美元。在美国,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合理规范,除工资福利待遇外学校没有奖金、加班工资、课时补贴等。
3、教师培训、考核与激励:在美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较高的,一方面表现在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精神,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培藤中学为例,该校有58名教师,其中持硕士学位的60%,持博士学位的占2%。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一是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到国外参观考察学习,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和接触世界各国文化;二是定期安排教师脱产到大学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可以延长教师从业资格。学校对教师亦进行定期的考核,考核的主要特点是:①不把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仅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②强调考核的过程。校长和学校管理层人员会经常深入到教师课堂中去听课,校长定期同教师对照年度工作目标进行交流;③强调教师个人和同伴的参与;④考核结果没有同教师福利待遇直接挂钩。校长认为怎样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学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激励,但主要侧重于精神方面的: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为教师提供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
4、学校编制与管理:联邦政府、州政府对中小学的编制管理没有统一的要求,具体到一所学校的教职工编制由该学校所在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决定。教育委员会决定学校编制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富人区所在学校编制松一些,穷人区所在学校编制紧一些。即要考虑到编制的限制,又要保证小班化教学,美国教师的工作负担总体上比较重,在小学除开体育、艺术课教师是专职外,其余教师都要包班。在中学一名教师往往要代4-5个班。美国教师亦常常抱怨时间较长,劳动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
二、考察学习的主要感受
这次考察虽然时间不长,也来不及进行全面深入地学习,但我们感受仍然很多,就教育工作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法制建设非常完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以及各个学校运转有序。
美国是一个法制社会,教育法制也特别健全。联邦政府制定教育法律,联邦教育部制定教育法律的执行政策;各州立法机关也有权制定本州的教育法律,州教育厅协助制定有关政策,因而各州之间的教育法律和政策标准不尽相同,由于法律监督机制健全,教育法律和政策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美国联邦教育部与州教育厅、州教育厅与学区之间没有直接的管理关系,但由于法律责任明确,职责范围清晰,各自在独立动作的过程中非常秩序化。同时,联邦政府注意发挥教育工会和教师协会的作用,教育工会主要承担教师利益保障的职责,而教师协会承担教师资格认证、继续教育、培训、学术研讨等本应由教育部门承担的工作。这样一来,教育部门的具体事务大大减少,行政管理职能得到突出和强化。美国政府还注意发挥社会的力量来监督教育机构,如州教育委员和学区教育委员由民选产生,不拿财政薪酬,尽社会义务,尔后再由教育委员集体聘用州总学监和学区学监,把州和学区的最高教育管理者置于社会(社区)监督之下。在这种机制中,教育部门和学校不仅仅要对法律负责,更要对当地的民众负责,真正去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教育环境十分和谐,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
首先是学校与社区关系和谐。一方面,学校注重与社区的联系和沟通,每个学校(学区)都有专门的公关顾问,专门从事对外联络、宣传、推介工作,通过录音电话、网站、校报、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把学校的一切活动宣传到每一个家庭,让居民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另一方面,社区拥有完备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向学校、学生开放,社区热爱教育的人士积极为学校发展提出规划建议,筹措教育经费,学校与社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其次是校内人际关系和谐。校长象企业经理和系统主持人,把学校的重大事项交给全体教师决定,体现民主民治,因而学校的凝聚力比较强;教师没有象我们存在入党、提干、调资、评职称、年度考核等人为制造的矛盾竞争因素,关系比较融洽,能互相观摩交流,互相支持教学。据他们调查统计,95%的教师对教师之间人际关系表示满意,94%教师对师生关系表示满意。教师对学生的缺点不是横加指责,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向家长告状,认为向家长告状是教师没有尽到教育责任,这样的教师肯定受学生喜爱。在学校,我们看到教师笑容可掬,学生活泼可爱,师生关系随和,对来访者热情而有礼貌,人文素养普遍很高。第三是校园环境和谐。校园环境人文化、童心化,寓教育于环境之中。校园内绿草成茵,环境优雅。学校走廊有教师与学生的群体浮雕,校门口摆放有学生的手工或艺术作品,并定期更换;墙上有学生入学第一天的彩色手掌印记,记录有该生基本情况;橱窗里有学生自我介绍的一段话;教室里学生作品更是琳琅满目,墙上贴满了文字和图片,尤其是美术、生活教室居多,框架上摆得层层叠叠,学生在向我们介绍这些的时候显得格外兴奋和自豪。
3、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美国的基础教育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亦非常注重基础学科的质量。阅读写作、社会实践、科学和数学等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较突出,州一级都有专门的考试评价机构,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在每学年都会选择和全州、全国的统一测试,有的学校甚至同国际上知名学校进行比较交流。培藤中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并作为一门课程支规定。另外,他们还定期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发展中国家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能。布什政府还响亮提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计划,以此促进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里我们看到:班主任办公桌就放在学生教室,与学生平等相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参与者和学习者,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表现充分赏识和宽容;教师对残障儿童给予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手把手地辅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人格受到尊重。总之,美国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
三、工作建议
1、进一步理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逐级明晰并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办教育的责任,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方面的管理权;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县级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使“以县为主”真正“主”起来;在县以下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取消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成立的中心学校管理层,以农村初中为单位成立学区,按生源分片管理农村小学(教学点),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管理效能和质量。
2、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交流、考核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尝试教师资格定期(可按教师年龄划线)复考制,促进教师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严把资格关;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将大面积的继续教育与分批轮训、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培训考核,提高培训效果。教师编制实行以县为单位的总量控制,同时在教育内部成立教育人才交流中心,减少工作环节,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社区环境考察报告范文5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考察报告
×
×享有“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乡镇之星”等荣誉的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镇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另有外来人口万人。改革开放前,小榄镇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小镇,蚕桑、甘蔗、鱼塘是小榄镇经济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小榄镇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全镇工业企业达家,地方生产总值亿元,税收总额亿元;农业总收入亿元,工业销售收入亿元,商业营业额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亿元。
×一、小榄镇的主要做法
×创新资产经营机制。小榄镇为整合资源,搞好镇属集体资产的资本运作,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年镇政府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将镇属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指学校、医院、已购买的用于公益性事业的土地资源等)纳入资产经营公司管理运作。资产经营公司管辖工业总公司、原创: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旅游总公司、供电所、发电厂、人民医院、陈星海医院、电视台以及部分民办学校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镇人民政府管理镇属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机构,以出资人的身份出面,主要负责对镇属集体资产的产权管理,对镇属各大公司及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监控和经营效益分析,制定和监督实施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参与组织实施投资项目调研与可行性评估,加强对各大公司和其它直属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参与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和协调镇属参股、控股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等工作,并根据各公司的经营情况和镇政府的决定组织好利润收交。年该镇资产经营公司拥有的经营性净资产收益率超,镇政府获得收益近亿元。
×镇资产经营公司下属的工业总公司、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旅游总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施开发经营。到年底,工业总公司已拥有参股控股企业家,总资产已超过亿元,年销售额达亿元。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是一家集公用事业、房地产、电子、贸易、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经济实体,拥有直属企业家,总资产已超过亿元,年营业收入近亿元。旅游总公司拥有家酒店和家国际旅行社,其中四星级家、三星级家,拥有固定资产亿元,年营业额近亿元。
×小榄镇镇属资产经营机制的创新,既减轻了镇政府的投资压力和经营风险,又使集体资产每年得到了左右的增值。截至年底,小榄镇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经营性资产总额达亿元,非经营性资产亿元,净资产亿元。
×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小榄镇在创新土地使用制度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征地时注重了预留地的安排。镇政府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现已取消),具体负责土地的征用和出让工作。征地时,支付给村每亩~万元征地补偿款。在规划建设区范围内,按征地总面积~的比例以熟地通水、电、路、平整土地返回给所在村使用,村里可以出租,也可以自己实施开发建设,创办物业,使其保值增值,但不得买卖和转让。如永宁社区现有厂房、铺位、宿舍万平方米,工业地万平方米,厂房以每月元、商业用房每月~元、工业用地每月元进行出租,物业出租率达。年,获得租赁收入亿元,租金收款率达,预计今年物业总收入亿元。二是在给农民的补偿时注重了长远收益。在征地时,只补偿农民生产性损失费(指青苗费、农业设施费等),农民从社区居委会土地出租或创办物业获得的收益中享受股份分红。三是在供地时注重了投资强度。工业企业要购买土地,每亩地的年生产销售额必须达到万元以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创新和谐发展环境。
×()全方位的政府服务。小榄镇注重投资环境的“软件”建设,镇政府成立了“一室四中心”,即招商协调办公室、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技术中心、人才交流中心,为企业提供文明、友善、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支持企业的发展。此外,该镇有一支强大的治安队伍,如永宁社区设立了个治安执勤部,有专职治安巡逻队员近人,做到小时全天候站岗、巡逻执勤,保障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居乐业。
×()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紧紧围绕“三个一”(人人都有一个工作岗位,人人都有一份股权,人人都享受一份福利),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在就业方面,镇、社区都成立了“帮助本镇(社区)群众就业办公室”,负责帮助需要就业的群众采集就业岗位。镇党委、政府分派每个机关部门驻点一个社区居委会,实施挨家挨户调查摸底,将了解到的就业需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报镇就业办,同时协助就业办一起帮助落实工作岗位。年下半年,全镇排出个劳动力需要就业,他们在去年年底前对家庭中“零就业”的人、困难家庭中的人先进行了安置,其它需要安置的人计划在今年月底前安排到位,目前只剩人尚未落实。在社区股份方面,至年底,全镇全面实施了撤村建居工作,均实施了社区股份制改革,农民人人享有一份股权,每股每年分红最低不少于元。如永宁社区在年每股分红利元,年每股分红利元。在福利保障方面,一是实施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符合年龄规定,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农民均可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月缴费基数分别为元和元,缴费比例为。市、镇两级财政分别注入一部分资金,镇级财政对参保个人每人每月补贴元到个人帐户。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居委会保险费由单位缴纳,经济条件不具备的社区居委会由个人和单位各承担,按照目前的缴费标准,参保对象到达退休年龄每月可享受约元的收入。二是实施了医疗报销制度。凡本镇户籍的人员,均可参加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员每人年缴保费元,市、镇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年元、元补贴,参加合作医疗人员住院的药费、手术费、检验费、检查费、治疗费、床位费和护理费实行分档报销,其中,药费和手术费报销,上不封顶。
×()高标准的配套设施。小榄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形成了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兴城市。该镇的配套功能齐全,建成了三甲标准的医院、五星级酒店、江滨公园、高标准商住花园,集酒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商业广场和文化、体育、展览中心,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目前,全镇有各类中小学所,其中,省一级学校所,市一级学校所。
×二、小榄镇的主要经验
×坚持发展不动摇。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小榄镇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主旋律、发展是第一要务,不管什么风,咬定发展不动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时,无论是宏观环境宽松还是趋紧时,全心全意谋发展、抓发展,创造出了小榄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勇争一流不停步。小榄镇云集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领导干部,团结拼搏,超越自我,乐于奉献,只有指挥员、战斗员、实干家,没有评论员、研究员、理论家,始终带领全镇人民创大业、建新功。与此同时,不干则已,干则一流,不断制造出全国第一的“产品”。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一直在调整和修正前进的标杆、奋斗的目标,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满怀激情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创业劲头,勇于争先、抢先、追先,走在时代的前沿、发展的前列、群众的前面。
×开拓创新不松劲。小榄镇经济和社会事业之所以能突破一种又一种要素制约,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关键在于广大干部包括群众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创新意识强,敢于和善于打破常规做法、突破习惯思维、冲破条条框框,按照“三个有利于”,把上级精神与当地实际、群众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敢冒、敢闯、敢试,并且在如何办、如何办得更好上动脑筋、下功夫。
×三、几点建议
×通过对小榄镇的考察学习,结合我区实际,我们认为在发展镇、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在资产经营上求突破。以资本为纽带,将各镇(街道、区)拥有的集体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整合起来,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后,组建镇级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集体资产经营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充分释放镇级集体资产的能量,不断发展和壮大镇级经济。目前可选择—个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方进行试点,由区委农办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实施。
×在土地使用上求突破。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中明确的农村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在规划征地面积中,按行政村总耕地面积的的比例留给村作为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由各村在镇级规划区内建设标准厂房或打工楼等物业,产权和收益归村所有,原创:农民按股分红。少数经济实力强,工业区已形成规模且发展前景好的行政村可在村工业区内建设标准厂房或打工楼等物业。二是大力提倡实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制度。除了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外,一般应采用非出让方式取得用地许可,办理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手续。三是探索自主开发建设物业新途径,有条件的行政村在符合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自主开发建设一些标准厂房或打工楼等物业,但只能租赁,不得买卖,所得收益归村所有,农民按股分红。
社区环境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凉山彝族;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45-04
1 保护区概况及其社区情况
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面积50655hm2。保护区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的美姑县境内,属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集中分布区和腹心区,区内有高等植物144科,423属,92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2种,有脊椎野生动物296种,其中有大熊猫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8种,被赞誉为很有科研价值的生物基因库。同时保护区与马边大风顶、越西申果庄、甘洛马鞍山、峨边黑竹沟自然保护区毗邻,构成了凉山山系大熊猫保护网络,在凉山山系的大熊猫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地位。
保护区周边有龙窝、树窝、依果觉、苏洛、炳途、尼哈6个乡,42个村,2.6万余人,全为彝族。6个乡均为美姑县的边远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较差,有近三分之一的村不通公路,近四分之一的村至今没有电。6个乡共有常耕地30171亩,人均1.17亩,社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荞麦等农作物,经济收入来源以饲养牛、羊、猪及进入林区采集野生中药材等为主,2008年人均有粮420kg,人均纯收入1800元以下,属国家重点扶贫对象。
2 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一直按照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政策,采取传统的强制性的保护措施,从而忽视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利益和需求,一方面,保护区管理部门为达到目标,对社区采取种种限制,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为改善生活条件、满足自身利益需求,要想方设法对资源加以利用,对保护区资源构成了较大压力,二者之间相互争夺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力而产生了种种矛盾和冲突,目前主要集中在资源利用方面。具体表现在保护区内放牧、采药、盗伐、砍柴、偷猎等。
2.1 保护区内放牧
畜牧业是保护区周边彝族居民主要养殖牛、羊、马、猪及鸡等,据调查,有些养殖大户一户养有近百头牛,几百只羊,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肉食来源。当地居民牲畜养殖一直沿用传统的敞放模式,对牛、马、羊、猪全部实行敞放,且放牧数量越来越大,有些地方因过渡放牧已造成了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在大风顶、滥龙、维核洛和挖皆哈罗等地,放牧人员长期驻扎在此,吃、住均在山上,只有到了冬季才撤走,不但牲畜本身对资源造成了破坏,同时放牧人员在山上搭棚、砍柴、烧火(取暖、做饭)、甚至盗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对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虽然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区内禁止放牧,但由于放牧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收入,地方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发展畜牧业,将畜牧业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保护区管理部门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加以控制。
2.2 野生药材采集
保护区内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天麻、重楼、升麻、虫草、细辛、贝母、三七等,社区居民为了经济利益,经常进入保护区进行野生药材采集,一年四季各个地方均有人员进入,特别是在五六月份,男女老少均在林区进行采集,有时一家人有四五人同时上山。在采集药材时,往往是不论大小,只要可采均进行采集,对资源破坏较大,保护区管理部门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管理。据调查,有些社区居民一年采集药材收入上万元,其药材的平均收入占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仅次于畜牧收入,同时也是当地居民最直接的现金收入来源。
2.3 盗伐林木
保护区内有大片的原始冷、云杉林,是很好的房屋建筑的用材树种,在周边的居民为修建房屋经常进入林区砍伐瓦板、方料等;还有部分居民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还进入原始林区进行盗伐林木,然后运至附近的马边等地以牟取暴利,虽然经过了打击,但盗伐现象仍时有发生。
2.4 砍伐薪柴
保护区周边居民日常生活能源几乎全部为薪柴,据调查,户均年消耗薪柴近2万斤,在距保护区较近的龙窝、树窝乡,户均消耗薪柴达4-5万斤。他们的薪柴来源除一部分来自自留山外,还有较大部分来自保护区,据不完全统计,社区居民每年需从保护区获取薪柴6000余吨、约合木材6000余m3,虽然以林下灌木为主,但仍对保护区的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5 偷猎
彝族村民历来有狩猎的习惯,建立保护区后,由于加大了宣传力度,对保护区周边社区采取了清理猎枪、猎具,处理猎狗等强制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物质益的追求和动物市场的需求,又有部分村民开始饲养猎狗,并进入林区偷猎雉类及小型兽类,以获取暴利。
另外野生动物破坏社区居民农作物及牲畜,造成社区经济利益受损而得不到有效的赔偿,也使是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3 保护区与社区之间问题产生的原因
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在资源利用方面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既有社区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
3.1 社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必然导致对资源的依赖性强
保护区周边彝族群众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农作物耕种方式,生产效力低下,单位土地上的收益较低,不能满足日常需要;同时牲畜养殖全部采用敞放模式,管理粗放,对资源威胁大;另外当地彝族群众取暖做饭几乎采用传统的“三锅庄”,热量损失大,对薪柴的需求量大,从而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强。
3.2 社区经济收入低,来源单一,导致对资源的依赖性强
保护区周边社区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相对较少,一般种植马铃薯、玉米和荞麦、大豆等农作物,很少有其它经济作物,且产量较低,只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食物,很少有多余的粮食出售来增加经济收入,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畜牧业,因此收入来源单一。在实施天然林保护之前,社区居民还可通过森林采伐中获取部分收入,每年每户靠卖劳力砍木头,装、卸车等所获得的经济收入为0.5-1万元。天然林禁伐后,社区居民不再能从伐木中获取收入,放牧、挖药和采笋等活动则成为居民的另一重要经济来源,每户每年采笋和挖药所获得的经济收入为0.1-1万元,目前是家庭的主要现金来源之一。
3.3 社区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造成的威胁逐步增大
我国现行的人口生育政策规定,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可生育3个孩子。因此当地彝族群众每户人家至少生育3个以上的孩子,有些居民因受传统的生育观念影响,为生育儿子,不惜违反国家生育政策,超计划生育,至使当地人口增长过快。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周边各乡人口在近10年间由2.1万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近2.6万人,年均增长超过2%。由于人口在不断增长而土地有限,导致社区居民对资源的威胁增加。
3.4 受教育程度低对保护区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由于交通、通讯的落后,造成了社区信息闭塞;自然条件的艰苦与环境的恶劣,使社区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外劳务输出受阻,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农闲时节,随意流动,对保护区的潜在威胁增加。同时,一些落后的陈规陋习使社区居民缺少与外面世界交流,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困境的能力减弱,从而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增加。
3.5 保护区管理忽视社区利益导致发生冲突
多年来,保护区管理者对社区管理认识不足,不愿与社区平等协商涉及到双方利益的问题,而仅靠上级的行政命令办事,没有征求社区的意见,与社区交流少,导致周边社区不理解保护区的一些行动,有抵触或破坏事件发生;另外当社区因保护工作而受到利益损失或问题时,如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等,保护区没有很好地予以处理和解决。
3.6 社区管理机构不完善
保护区管理局未建立专门的社区管理科室,虽然保护宣教科和多经办也分别有一些社区管理方面的职能,但也因具体职责不明确,对社区管理工作相对较少;另外保护区在2003年建立组建管理局时,虽然在县林业局建立了保护区共管委员会,也吸收了各乡领导参加,但共管委员会对自身职责不明确,也基本没召开任何协调会议,基本上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没起任何作用。
4 保护区在社区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自然保护区管理,关键是管人。近年来,保护区在社区管理方面,通过充分开展社区调查,把社区人员管理作为基础,收到了一家效果。
4.1 大力开展保护区宣传教育
自然保护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社区各界的大力支持,而获取公众支持的有效途径就是宣传教育。由于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加之美姑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山区,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义知之甚少,对自然保护难于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自身的某些利益受到影响时,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激化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这就必然影响到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为此,保护区通过会议、图片、幻灯、传单、办宣传栏、保护区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保护区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从而逐步引起社会对自然保护的关注,增强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使周边社区群众逐渐认识到自然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进而投身到保护事业中来。同时保护区还积极向地方各级政府宣传保护区建设的意义、保护区建设方针政策、保护区工作内容等知识,使地方各级政府对保护区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得到理解并主动支持保护区工作,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4.2 加强保护区法制建设
2007年通过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使保护区建设进入法制轨道,同时通过县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保护区工作会议,学习宣传贯彻保护区建设有关方针政策,与社区各乡村层层签订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责任书,鼓励社区各乡村结合自己的特点,充分结合彝族的传统毕摩文化(如“克毒瓦毒”活动)订立保护区管理的乡、村规民约,收到了较好效果。
4.3 开展社区能源建设,减少社区对薪柴的消耗
针对社区群众使用传统的“三锅庄”式火炉,对能源利用率低的特点,保护区积极争取资金在保护区选择了距离保护区较近,薪柴消耗量大的3个村庄进行节柴灶试点建设,先后共建设137口双眼节柴灶,既解决了社区居民砍柴越来越远,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实际困难,又节约了能源,保护了森林资源,同时也进一步改进了社区卫生条件,村民也十分满意。同时保护区结合节柴灶建设验收,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了节柴灶建设宣传活动,通过组织现场检验节柴效果来宣传发动更多社区群众推广使用节柴灶,宣传保护区管理知识,收到了较好效果。
4.4 帮助社区发展替代生计
为解决保护区生计,保护区先后从WWF争取项目和资金,在社区充分开展社会经济基线调查、中药材市场营销调查和生计项目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村民代表到社区发展项目开展较好的地方进行项目建设考察及中药材种植培训,帮助社区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和药材种植技能,为社区替代生计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向社区争取了部分小额基金贷款项目,在社区发展卵叶韭种植试点,开展蜜蜂养殖和生态猪养殖技术培训、组织建立保护区生态养殖协会,为社区提供饲料加工设备,帮助社区维修道路,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困难,帮助社区发展生产。通过一系列社区发展项目的开展,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理解,也进一步缓解了社区与保护区的关系。
4.5 开展社区捐资助学活动
保护区在社区建设中,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帮助社区学校建设,帮助社区维修学校设施,为社区学生购置必要的书包、作业本、铅笔、书籍等学习用具,同时在作业本、书包上印制有关保护区建设的相关知识,既减轻了学生家长购买文具的经济负担,又向广大学生宣传了保护区知识;另外还通过保护区与有关大学开展科研合作的机会,组织中央民族大学在保护区开展教学实习的师生,向保护区周边学生开展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爱护卫生等知识讲座,帮助社区学生从小树立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来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外面更多信息。
4.6 吸收部分村民参加保护区工作
2009年初,保护区管理局从社区聘请有一定文化基础,愿意从事保护事业的人员6人,经过一定培训后充实到基层保护站,主要从事保护区宣传、资源保护、保护区巡护等工作。由于他们来自当地社区,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习惯,熟悉民族语言,通过他们的工作,可让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工作更加容易理解和支持。
5 解决保护区与社区矛盾的建议
目前,保护区在社区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社区关系得到了一定缓解,但由于刚刚起步,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在充分考虑社区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探索和研究,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5.1 建立和完善社区共管机制
(1)在保护区管理局设立专门的社区管理科室,专门负责社区工作,协调处理社区关系,帮助社区发展;
(2)完善社区环境宣传、资源保护、药材采集等方面的共管委员会,成员可根据实际,吸收当地村组干部、学校教师、彝族家支头人等分别参加。对各共管委员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明确各共管委员会及成员的职责任务,并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平等协商相关事宜,把社区与保护区紧密结合,共同实现自然保护的目的。
5.2 制定和完善保护区管理的相关制度
保护区周边全为彝族群众,为加强对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管理以及药材采集等,采用与彝族传统习俗和毕摩文化相结合,以村或乡为单位,组织订立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的村规民约及药材持续采集管理制度,以共同遵守,促进资源保护。
5.3 扶持和引导社区经济发展
归根结底,社区的经济水平是对保护的根本压力,要想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充分调查和了解社区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扶持和引导社区的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对资源依赖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引导社区群众充分利用高山地区无污染等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具有较高价值的绿色食品,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价值;提倡对农林产品的深加工,在同样资源采收的基础上扩大产品的收益;强化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使社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率;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协助社区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要加强同县扶贫办的联系,争取将更多的扶贫资金和项目向保护区周边社区倾斜。
5.4 引导社区居民开展牲畜圈养
改变牲畜敞放习惯,实行生态养殖和圈养,一方面可以防止牲畜啃咬树木和践踏草皮植被,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人为活动,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美姑县委政府提倡大力发展畜牧业,已把种草养畜作为政府的一件大事。保护区可选择一定的养殖户,先行开展牲畜圈养试点,在取得明显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全面推广,逐步改变牲畜敞放的传统养殖习惯,减少牲畜对植被的破坏。
5.5 加强社区能源建设,减少社区薪柴消耗
保护区周边有5000余户村民,若全部使用节柴灶,每年至少可减少薪柴12500t,相当于节约木材1.25万m3。要积极争取资金,帮助社区大力推广节柴灶,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建设沼气池,或推广新的能源;同时在至今没有通电的地方帮助发展小水电,解决社区居民照明和收看电视所需能源,并通过电视了解更多信息,开阔视野。
5.6 开展社区居民技能培训,引导剩余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保护区周边剩余劳动力较多,但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打工技能,因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即使已走出去人员,也因缺乏工作技能,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打工收入低。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部门配合,组织开展社区剩余劳动力打工技能培训,帮助社区剩余劳动力在闲暇时间外出务工,一方面可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同时可减小他们进入林区的机会,减少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进而起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本文参考引用了一些内部资料,分别是:①《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2003;
②《美姑县2008年统计年鉴》,美姑县统计局,2009;
③《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周边瓦候地区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美姑大风顶保护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