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纳兰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纳兰诗词

纳兰诗词范文1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2、《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据》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3、《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4、《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明月多情应笑我,

笑我如今,

孤负春心,

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

结编兰襟。

月浅灯深,

梦里云归何处寻?

5、《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

6、《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纳兰诗词范文2

一、古诗词的天性决定了解读之道在于诵读和想象

从诗的语言的模糊性到诗的意境的清晰性,中间有个转化过程。那就是接受诗之语言的暗示,用画面去偷换文字,用情绪去揣摩诗意。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直觉和直感,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眼与耳谋、耳与口谋、口与心谋、心与神谋”的诵读,这样,诗的言外之意,诗的感兴寄托,诗的象征隐射,诗的境外之境,就这样乘虚而入;诗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也就随之不露声色地走进了诗的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诵读的理解,不能只单单理解为“读正确读流利”,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和不被肢解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诵读,

二、意象和情趣的有机融合有赖于诵读和想象

(一)想象,让古诗词的意象不断圆足

课堂上,如果应用好了想象这一手段,就可以使诗词的意象不断得到拓展与圆足。想象既是对诗词整体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词中的空白的主动回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想象的运用对诗词意象的唤醒和激活。

1. 表现想象。

【现场】

师: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回味】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的。优美的音乐打开了想象大门,学生尽情徜徉在纳兰性德的故园,春暖花开,温馨融融。在画面的想象写话中,学生心随情动,在意象的拓展中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家乡,体会那份温馨和幸福,在诗意的空间中又一次深入地走进了词。而这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故园无此声”,只有无尽的长相思啊!将诗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立体灵动的意象,学生不知不觉中入了境。老师顺机营造出学生情感的落差,在此基础上的复沓式朗读,学生是情动发声。

2. 角色想象。

【现场】

师:人未还,人未还!将士们,你们可知家乡的亲人是怎么的期盼和等待啊?

(点击课件)

日复一日,白发苍苍的父母这样念叨:

年复一年,孤身一人的妻子这样盼着:

冬去春来,长大成人的儿女这样呼唤:

亲人们是怎样念叨,怎样盼着,怎样呼唤?请大家选择其中一句,练说一下。

(学生练习说话)

师:谁来说说第一句?

生1:日复一日,白发苍苍的父母这样念叨:儿啊,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师:这是父母苦苦的等啊。

生2:年复一年,孤身一人的妻子这样盼着,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师:这是妻子深情的盼啊!

生3:冬去春来,长大成人的儿女这样呼唤,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师:这是儿女们急切的呼唤啊!你们看,亲人们苦苦地等,等了一年又一年,可等到头的却是——

男生读:万里人未还。

师:亲人苦苦地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可盼到头的却是——

女生读:万里人未还。

师:亲人苦苦地望啊,望了一年又一年,可望到头的却是——

全班读:万里人未还。

【回味】

角色想象的妙处在于,读诗词的人由原来抽身在外的读者,一下子转换成诗词中的某个角色,某个人物,从而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程度,使诗言如出己之言,使诗情如出己之情,达到情与情的共振,心与心的交流。每一次角色想象,便是一次情感的储备和生发,随着意象的不断圆足,情感也随之生发、丰盈。

(二)诵读,让古诗词的情感不断漫溢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感受、感悟,做到——

1. 读出感觉。

【现场】

师: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一学生站起来)好,你来。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同学们,看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1: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2: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因思念家乡而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使得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

【回味】

诗词意象和情感的领会要靠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词整齐的韵律,体会声与韵组成的和谐的音乐,念熟了,念顺了,念悦耳了,诗词的情趣也就出来了。“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这个环节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词的味道和感觉,正是契合了诗词本身的特点。

2. 读出意蕴。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学生再读)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回味】

纳兰诗词范文3

关键词:纳兰性德;咏史;诗论

纳兰性德的《渌水亭杂识》中有两段他关于咏史的主张:“古人咏史,叙事无意,史也,非诗矣。唐人实胜古人,如‘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武帝自知身不死,教修玉殿号长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诸有意而不落议论,故佳;若落议论,史评也,非诗矣。宋以后多范此病。愚谓唐诗宗旨断绝五百余年,此亦一端。”“咏史只可用本事中事,用他事中事,须宾主历然,若只作古事用之,便不当行。如‘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元者,玄元皇帝老子也,唐世奉为始祖,事固诬诞;天子五色车,用汉武甲乙日青东,丙丁日赤车事。周伯强引杜预《左传序》语,谓之‘具文见意,’以其意在文中,更不出意也,乃为高手。”纳兰性德的咏史诗词理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有意而不落议论”

意即是情,“有意”即有情,“无意”即无情。如果只是就史写史,单纯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而没有表现出作者的情感,那不是咏史,而是“史”。诗歌以“咏史”为题始于东汉班固。班固的《咏史》诗,以叙事为主,用词质朴,修饰渲染成分很少,因此钟嵘在《诗品序》中评其为“质木无文”。到西晋左思的《咏史》诗,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先河。“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专,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自摅胸臆,乃又其变。”班固的“正体”,正是纳兰所批评的“叙事无意”之作,而左思的“变体”,才是纳兰提倡的“有意”之作。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就以抒情为主,历代经典诗论都强调作诗要有“情”,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吟咏表达出来,才是“有意”之作。咏史除“有意”外,还要“不落议论”。所谓“议论”,就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评论,直白地表达出作者对其情感态度。纳兰认为“若落议论”,那么所作的就不是咏史诗,而是“史评”。

二、“本事中事”与“他事中事”

“本事中事,”即指所咏史事本身。“咏史只可用本事中事”,这样才能用事集中,不致杂乱分散,更能突出主旨。

“他事中事”,即指所咏史事之外的史事。纳兰认为“他事中事”并非不能用,但要做到“宾主历然”,不可喧宾夺主,“他事”只能用来对比或衬托“本事”。如纳兰的《浣溪沙・姜女祠》

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袖尘网上蛛丝。

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六王如梦祖龙非。

这首词应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二月至五月扈从东巡途中,是一首咏姜女祠之作。当作者来到姜女祠时,看到满布尘土蛛网的景象,由凄凉冷落的姜女祠感受到了历史兴废之感。结尾处点到六王和秦始皇,这是作者联想到当时奴役人民的统治者,其中包含着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统治者的批判。但这首词的主题是咏姜女祠,六王和秦始皇的“他事”只是作为陪衬来衬托孟姜女这一“本事”,作者并没有在“他事”上纠缠,因而也就未使主题分散,达到了主次分明,“宾主历然。”

三、“意在文中,更不出意”

如前面所说,“意”即指“情”,“意在文中”即指情感寄托于文中,要有为而作,有感而发,咏史必须表达出作者对于历史的情感态度,这是针对“叙事无意”之作而言的。“更不出意”指主旨要集中。咏史怀古时,极易产生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如果不加约束,很容易造成作品的主旨含混不清。因此要对这些复杂情感加以提炼,分清主次,有重点地表达出来,这样才不会脱离主题。要做到“意在文中,更不出意”,就要遵循“有意而不落议论”,“咏史只可用本事中事,用他事中事,须宾主历然”的原则。如《浣溪沙・姜女祠》,在凭吊姜女祠时,凄凉冷清的姜女祠让人思绪万千,既有对世迁的感叹,又有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但这首词的主题是咏姜女,秦始皇这一“他事”是宾主中之“宾”,作者点到为止,没有继续深入,从而未使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散,符合“意在文中,更不出意。”

参考文献:

[1]陈桂娟.纳兰性德咏史诗论浅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4):48-49.

纳兰诗词范文4

纳兰容若的笔锋,犹是一柄剖解愁情的刀,丝丝缕缕,寸寸精绝。《浣溪沙》(欲问江梅瘦几分)中,一句“可耐暮寒长倚竹,便叫春好不开门”描出了怎样的愁绪与无奈。试想一下那个情景,深闺独居的女人,多么清冷寥落,哀怨难消。日复一日的生活着,我们不知道她在等待着什么,远征疆场的兵士,抑或外出生意的贩卒。只是直觉,她在这样的煎熬里,静候一个没有归期的人。天色将晚,冷了许多,女人倚着竹子,就算春光再好也不把房门打开。即使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可这美好的画面中没有那个期盼的人,光景再好,也无心欣赏观望,看多了,反而愈发心伤。这样的愁苦,被容若的笔雕琢得丝丝入扣,那么细腻,无人可及。

想要了解一个诗人笔下的字句,就有必要知晓他的平生经历。纳兰容若出生贵胄之家,书香门第。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感情之路坎坷波折,原配新婚后不久亡故,后又续弦纳妾。一生成就在于填词,存世之作颇丰,可惜天妒英才,因寒疾辞世,时年三十一岁。多么令人惋惜的人生,如一颗明星的坠落,使清代的文学诗词中少了最绚烂的一笔。他的诗词,句句含情似水,字字凝为珠矶。缠绵悱恻的语调里,透尽对世俗的无奈,浅吟低唱,话尽相思情殇。

才子怀柔,散落纸间。亡妻已故三载,牵念依然。容若一首《金缕衣.亡妻忌日有感》(剩月零风 ,人间无味)遥寄相思。“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雨更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沓,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细钗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来年苦乐,与谁相依。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皆薄命,再缘铿,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短短的诗句,厚厚的深情。也许容若心有不甘,自己的感情连上天都心生妒忌,令他的寄托如断根的水草一般没有了依靠。

他们没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潦倒生活,但命运的作弄却让他们在新婚不久便生死相隔,这是怎样的命途多舛?这首诗常常与苏轼的《江城子》相提并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切悼念,感人肺腑,传唱千年。两首都是悼亡妻子的诗词,可也有分别。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妻子是用来传宗接代,相夫教子的,至于有没有爱情,无伤无碍。苏轼的诗词里,句中的悲怆,直入人心。真情实意不假,但爱情就无处可寻了。而容若的诗里,却多了几许淡淡的情愫。他恨,红颜薄命。他怕,阴阳两隔。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故人已去,容若觉得人间也变得索然无味。他的平实打动了万千人,他的心声跳动在字里行间,那么鲜活动人。

纳兰诗词范文5

纳兰容若,有人说光听这个风光旖旎、叫人惊艳的名字,就能感觉到辗转连绵的情意。天生的多情种子,自有一种完美情结,选妻的首要标准,当是美丽的容貌。作为满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颇有艳福,他有二妻二妾,都是绝色美女。

纳兰容若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这一年卢氏刚满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可谓才貌双全,性情温雅,成婚后,夫妻恩爱情笃。纳兰容若十八岁写过一首词,内有“吹花嚼蕊弄冰弦”的句子,这是他心目中红颜知己的娇憨模样,“吹花”,就是用树叶吹出音调;“嚼蕊”是口嚼芬芳的花蕊,使口中带有香气;“冰弦”是冰蚕丝做的琴弦。这些颇具情调的女子的诗意动作,和李清照与夫君“读书消得泼茶香”异曲同工。卢氏也是一位解风情、识雅趣的“知性女子”,“吹花嚼蕊弄冰弦”自然不在话下,可惜天不假年,偏在三年后摧花夺香,让卢氏死于产后受寒。

不久,纳兰容若续娶官氏,这一位更比卢氏家世显赫,为一等公之女,相貌也属上乘,但在才情雅趣方面,可能就不及卢氏了。官氏嫁给纳兰容若后,没有生子,有人推测两人关系不好,并摘出纳兰容若的诗词进一步佐证,比如纳兰容若的《点绛唇》里就有一句:“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

想必官氏是受到了纳兰容若的冷落的。否则,纳兰容若不会再娶二妾。当时满人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一妾”,纳兰容若在续娶官氏为妻后,又娶了一位美貌女子颜氏为妾。

然而官氏与颜氏,在情感与精神交流方面都不及卢氏,纳兰容若三十岁那年,由朋友顾贞观牵线,终于娶了一位江南“美女作家”做妾,来了却红颜知己的心愿。这位“美女作家”名叫沈宛,著有《选梦词》。可惜由于纳兰容若当时担任皇帝侍卫,工作特殊,不能与汉族女子通婚,所以沈宛不能进入纳兰府。不久,纳兰容若去世,沈宛产下了遗腹子,被纳兰府“送回”了江南。那个叫富森的遗腹子,倒是得以堂而皇之地纳入纳兰的族谱,在他七十岁的时候,还被邀请参加乾隆所设的“千叟宴”。

纳兰容若三十一岁时五月的一天,与朋友聚会后旧疾寒病复发,“七日不汗”,然后撒手人寰。

满打满算,纳兰容若与这位沈才女的爱情历程不过几月。

从世俗的角度、男性的角度来看,纳兰容若这一生够完美的,家庭背景好得没话说,父亲是皇上的大红人,他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娇妻美妾,个个如花似玉,够有艳福的,还相当有才,怎么偏偏只活了三十一岁呢?

于是想到他的早逝之因。 是否能归结为“娶美女短寿”的逻辑和理论呢?

据科学研究,娶了美女做妻子的男人,平均寿命比娶了普通女人的男人短十二年。原因是漂亮女人的老公性损耗较大,通俗点说,就是“色多伤身”。但纳兰容若的主要兴趣,怕不是在女色上。

如果说是“情深不寿”,倒是有点道理。几个妻妾中,纳兰容若对卢氏感情最深,有一次他梦见卢氏淡妆素服而来,拉着他的手,哽咽着说了许多情话,临行时写下这样的诗句:“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纳兰容若醒来之后无限悲伤,据统计,纳兰容若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爱情词有一百多首。而有近五十首是悼念亡妻的。

结合纳兰容若的工作来看,长期的抑郁不得志,怕是他早死的最大原因。

纳兰容若二十二岁中进士,成为皇帝的三等侍卫,从三等侍卫到一等侍卫,他用了九年时间。纳兰容若鞍前马后地服侍康熙,年纪轻轻却城府颇深的康熙却好像熟视无睹。

纳兰诗词范文6

关键词:爱情;仓央嘉措;纳兰性德

兰色姆在《新批评》中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原。因此要以作品为本体,通过对具有记录生命痕迹功能的爱情诗词文本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不失为研究纳兰性德与仓央嘉措的一个切入点。

关于纳兰性德与仓央嘉措的单体研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但是至于二者的对照研究,寥寥无几。二者的爱情在其短暂的生命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俩的诗歌作品都涉及情爱题材,创作手法可圈可点,深受世人喜爱,并且两人都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与青梅竹马的表妹。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父亲是权倾朝野的纳兰明珠,母亲是爱新觉罗氏。纳兰是文武双全的少年英才、帝王倚重的贴身侍卫、不可限量的满清甲胄。本能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喜结连理,奈何心爱的姑娘被选妃入宫“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减字木兰花》),再多的情丝愁绪都跨越不了皇权高墙“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深宫后院难相见,一睹芳容成奢侈,即便偶相逢,不过咫尺天涯“待将低唤,直为痴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敲玉钗”。

仓央嘉措与琼结的仁增汪姆。仓央嘉措被从藏南迎至拉萨,坐床于布达拉宫。他一跃成为众人顶礼膜拜的活佛,从此远离爱情,但是爱情早已经渗透到了骨髓:问问倾心爱慕的人儿,愿否作亲密的伴侣?答道:除非死别,活着永不分离。然而,受政教因素的影响,初恋情人仁增旺姆被迫远嫁他乡。“珍宝在自己手里,不觉得稀奇,一旦归了人家,却又满身是气”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人生得失的道理,此诗兼具情歌和道歌的双重功能。

表妹选秀入宫,门隅姑娘嫁人,这对纳兰家族和信徒们来说都是大喜之事,然而对于纳兰和仓央嘉措而言无疑是一种痛心疾首的宣判。喜庆的气氛中却也暗藏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觉。

二、世间最美的情郎,种出花枝是并头

纳兰性德与卢氏喜结连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与纳兰郎才女貌,一个是文武兼备的浊世翩翩佳公子,一个是“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贤内助,少年夫妻,情深意笃,自是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妻子贤惠勤扑,对纳兰关怀备至:“忆素手,为余缝绽”(《鹊桥仙・七夕》);“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钗”(《青衫湿遍・悼亡》)。

仓央嘉措与情人雪夜私会。仓央嘉措一边修行佛法,一边与情人幽会:“在布达拉宫,他是仓央嘉措,在拉萨的街头,他是浪子宕桑旺波”。相比于布达拉宫内囚徒般的难捱生活,他喜欢拉萨朴素而又热闹的街道,流连于这满是喧嚣而又富有生气的酒馆,仓央嘉措“身著翩翩绸缎,手戴闪闪金戒,头蓄飘飘长发,且歌且舞且饮”。直到有一天东窗事发、事情败露:“夜里去会情人,破晓时大雪纷纷,保密还有何用?雪地留下脚印。”

三、无可奈何花落去,风雨关情终消亡

纳兰性德郁郁寡欢地离世。好景不长,岁月无情,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一朝病去,再也无力回天。“天长地久、与子偕老”的誓言在残酷的命运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纳兰不得不喟叹命运的乖薄。纳兰郁积的思念里带有浓厚的孤独、凄凉和苦闷之情,“浮名总如水,判尊前杯酒,一生长醉”、“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两句将纳兰内心的境况展现的一览无余。丧妻之痛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始终不能释怀,郁结于心,在一咏三叹之后,翌日驾鹤西去。

仓央嘉措病逝于青海湖畔。在政治纷争中,作为活佛的仓央嘉措受到波及,在其被“执献京师”的路上,不幸陨落:一说,病逝于青海湖畔;一说,逃走后在各地弘法并在阿拉善地区圆寂。

四、爱情悲剧成因

纳兰性德和仓央嘉措,一个是云端的活佛、信仰的阐释者、禁欲主义的代表;另一个是文武兼备的满清贵族、帝王的得力干将、天下少女的梦中情人,但是政治上的龌蹉、倾轧、尔虞我诈,宗教上的情感压抑、经文单调,外部世界的各种既定或者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都束缚了真性情,他们逐渐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讨,对爱情的追求。心爱姑娘的离去将他们的防护罩撕开了一个口子,在各方势力的轮番登台的压迫下,他们发出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生命喟叹。

五、多视角看其相似性

政治上,纳兰性德是康熙的贴身侍卫,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仓央嘉措是雪域高原的金殿活佛,更是一个真实的政治傀儡,其政治才华也无处彰显。宗教上,仓央嘉措 “迷失菩提、游戏三昧”更有多部宗教著作世;纳兰在寺中为妻子卢氏守灵三月有余,诵念经书“据于儒、依于道、逃于佛”。社会上,仓央嘉措情歌深刻反映了当时追求爱情与禁欲主义的尖锐矛盾,再加上他特殊的身份,极具社会意义。纳兰情感真挚,诗词达到了“人人争唱纳兰词”的程度,更被后世予以“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又见柳屯田”盛赞。文学上,仓央嘉措的诗歌兼具情歌和道歌的双重功能,在藏族文学,尤其是藏族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许多作品是汉藏两地家喻户晓。纳兰性德以其惊世的才华获得“国初,第一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盛赞殊荣。

六、结语

爱情是相通的,超越时空、民族、语言。在纳兰和仓央嘉措的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到初识乍遇的羞赧、两情相悦的欣喜、山盟海誓的忠贞,体会到一种失之交臂的扼腕、负心背离的哀怨、为情所困的郁结,雪域高原和中原大地一样孕育出情歌大师。仓央嘉措的诗歌和纳兰性德的爱情词、悼亡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一个抛弃格律严谨、文字艰深、精美有余、朴素不足的“年阿”诗体,并在雪域高原上开创藏族书面文学中人文色彩浓厚、情感表露真挚、语言朴实精炼、境界高深丰盈的民歌体新诗风;一个虽未开宗立派,但词风哀感顽艳、悱恻缠绵、清丽婉约,他们挣脱了光阴的桎梏而为万千人所喜爱和敬仰,他们的爱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政治史、思想史、文学史、宗教史以及蒙藏汉关系史等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熊芳沁.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探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2011(4).

[2]纳兰性德.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3]姚崇实.纳兰性德婚姻略考[J].承德师专学报,1987(04).

[4]布莉华.二十年纳兰性德研究综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04).

[5]宋晓嵇.对仓央嘉措的点滴见解.民族学院学报,1984(04).

[6]黄颢,吴碧云.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资料汇编)[M].拉萨:人民出版社,1982.

上一篇五年级教案

下一篇超级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