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与经济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与经济论文

人口与经济论文范文1

贵州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尽管如今与东、中部的省份相比还处于欠发达的水平,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综合实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口与经济的结构与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1.贵州省人口增长状况分析(1)人口总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人口总量由1978年的2686.4万人增长至2008年的3793万人,绝对增加人口达1106.6万人。而年均自然增长人数约44.05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55‰。但就其本身变化走势可知,贵州省人口总量的增速呈现递减的趋势,由1978年的最高增幅人数56.57万人到2008年的年增幅人数仅为25.37万人,而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则有1978年的最高值21.24‰减少到了2008年的6.72‰。人口的增长表现出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而这又得益于全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政策的有效实施。(2)人口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贵州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以2000年至2004年短短四年时间老年人口系数(65+)就增长了1.58个百分点,年均递增0.39个百分点,并且以后的时间里贵州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将不断加强。人口性别结构是反映人口内部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指标。贵州人口性别比偏高虽比全国来得晚,但速度快于全国,呈逐年递增之势。由1978年的103.27%开始,至2008年的108.19%,其中尤为突出的是2000年的最高值110.1%,该值严重偏离了平衡值。2.贵州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巨大努力,全省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不断改善,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1)经济总量的变化。贵州省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6.62亿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3333.4亿元,增幅达71.5倍,综合实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省经济呈现大好发展的趋势。这无疑为全省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和健立覆盖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在追求“量”的同时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能给人们带来长久的利益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使全省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实现经济的真正飞跃。(2)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行为,指对某一地区的资源配置进行调整并使其效率到达最优,目的主要是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内在动力,获得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高效化。由表1可知,贵州省产业结构已经从“一二三”向“二三一”转变,实际上当前贵州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阶段,即向“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调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一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

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说明为研究贵州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笔者在《贵州统计年鉴2009》收集了1978-2008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与地区常住人口年末总人数(TP,万人),并且采用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求得GDP真实值(SGDP),在此基础上对SGDP、TP分别取自然对数得LnSGDP、LnTP,从而减小或者消除由于数据口径不同而造成的波动影响。本文计算GDP平减指数以1978年为100。计算公式如下:(式略)其中代表了第i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第i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代表了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代表了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978=100)。2.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的发生,首先对要考察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原自然对数序列的检验统计量大于临界值,说明原自然对数序列是不平稳的,而它们各自的一阶差方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说明原自然对数序列是一阶单整即I(1)序列。因此,理论上它们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已知各变量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利用Eviews5.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LnSGDP=-46.21328+6.334071LnTP其中,R2=0.929,DW值为0.181,t统计量和F统计量都通过检验,模型拟合的比较好。经检验,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为了消除序列相关性,在模型中加入MA(1)项,消除了序列相关,且各变量都通过了检验,修正后的方程如下:LnSGDP=-45.50734+6.247682LnTP我们现在对它的残差进行分析,如果它是平稳的话,就可以说明各变量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由检验结果可以得知.在给定三种水平下,ADF值均小于临界值,此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协整关系。3.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图1中的四个图是基于VAR模型和渐进解析法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纵轴代表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图中的实线为响应函数的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加或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在模型中将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设定为10年。从图5分析可知,考察LNSGDP和LNTP对其自身的冲击的响应情况和路径。LNSGDP对其自身的一个冲击呈现出很强的正向响应,在前3年具有递增趋势,在第3年实现最大之后又转入递减趋势,但由于其递减的速度非常慢,总体表现出较稳定的正响应走势,并且长期持续。而LNTP对其自身的一个冲击一开始呈现出较强的正向响应,但随着追踪期的不断增加有递减态势的正响应。考察LNSGDP对LNTP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可知LNSGDP对LNTP冲击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响应,总的来讲,LNSGDP对LNTP的响应几乎没有大的波动,在前三年有一个负的响应,但非常微弱,即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增长的小幅减少,到了第6年以后,就出现了持续的平稳性,即LNSGDP与LNTP之间具有长期密切稳定的非正非负响应关系。进一步考察LNTP对LNSGDP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可以看出,LNTP对LNSGDP一直表现出较强的负响应,这种趋势延续的时间很长,说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负响应关系,但这种负响应关系随追踪期的延长有约微减弱。4.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为了描述冲击在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做基于VAR和渐进解析法模拟对LNTP和LNSGDP进行方差分解,分解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在第1期主要受自身波动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其影响不显著,从第2期开始该影响猛增至20.902296%,此后便开始了自身波动影响不断减少,而经济发展波动对其影响不断加强的过程,第9期、第10期分别稳定在35.6%和36.2%左右。再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从第1期完全受自身波动影响,丝毫不受人口增长影响,而且第3期自身影响的最低所占份额也是99.46383283%,而人口增长的影响比例为0.536167171%;第3-10期人口增长的影响份额趋于下降,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呈上升趋势。

人口与经济论文范文2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B.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58-61.

[2]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6):1-5.

[3]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44-47.

[4]陈海嵩。日本新能源开发政策及立法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4):36-39.

[5]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85-91.

[6]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2009(23):50-52.

[7]金雪梅。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及借鉴[J].科技和产业,2009,9(1):99-102.

[8]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30-31.

[9]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10]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0-26.

[11]肖歆。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J].经济师,2009(9):56-57.

[12]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10-14.

[13]田庆立。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举措及对中国的启示[J].消费导刊,2009(12):23.

[14]郭万达,郑宇劼。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4):5-9.

[15]庄贵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8-12.

[16]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9(11):176-179.

[17]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23-27.

[18]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济与启示[J].上海节能,2009(4):10-14.

[19]吕耀东。日本主办八国峰会的战略意图[J].了望,2008(27):55.

[20]井志忠,陈立欣。日本的节能措施、成效与启示[J].日本学论坛,2008(4):15-22.

[21]杨杰,杨书臣。近年来日本节能新进展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8(2):26-30.

[22]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值得关注的日本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目标和技术路线[J].中国经贸导刊,2008(14):30-32.

[23]杨书臣。日本节能减排的特点举措及存在的问题[J].日本学刊,2008(1):15-25.

[2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2008,18(3):14-19.

[2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26]姚良军,孙成永。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7(11):58-60.

[27]刘孟修。中日双边环境合作之初探[J].亚太研究通讯,2008(3):107-112.

[28]潘家华,陈迎,庄贵阳,吴向阳。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6(18):51-52.

[29]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17-20.

[30]唐丁丁。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J].世界环境,2009(5):62-64.

[31]陈柳钦。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83-89.

[32]周鹏,B.W.Ang,周德群。基于指数分解分析的宏观能源效率评价[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5):5-8.

[33]王玲(摘译)。日本减排二氧化碳的举措[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2(4):53.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叶耀丹.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3]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5]朴光诛等.环境法与环境执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3

[6]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9

[7]党国英.制度、环境与人类文明一关于环境文明的观察与思考[N].新京报.2005-2-13

[8]张婷婷.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及政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

[9]秦书生.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绿色技术[J].科技与经济.2010(3):82-85

[10]陈池波.论生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7-102

[11]张首先.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J].理论与现代化.2010(1):23-26

[1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4]马仁忠.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特征的影响[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15]冒佩华.王宝珠.市场制度与生态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4(8):37-43.

[16]方世南.王建润.李安林.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循环社会[J].研究.2009(3):64-68

[17]齐力.梅林海.环境管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研究[J].生态经济.2008(12):129-131.

[18]张瑞.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探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9

[19]吴瑾菁.祝黄河.“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与现实.2013(1):157-162.

参考文献

[1]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邹农检.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出版社.1998

[4]史作民.陈涛.城市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6(1):35-41

[5]刘耀彬.陈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1):122-128

[6]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607-616

[7]沈建法.城市化与人口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9]张恒义.刘卫东.林育欣.等.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5):2738-2748

人口与经济论文范文3

关于房地产经济论文范文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

房地产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量的行业,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升高,这种形势下房地产业必然会朝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因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房地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些问题存在,因此必须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并实现管理工作的创新,从而促进房地产低碳化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新型经济增长方式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低碳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对科技与制度的创新,在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有效推动了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开始关注低碳经济,随着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结构也得到了有效的优化与调整。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急需进一步加快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切实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1我国房地产发展提倡低碳经济

1.1制定了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非常复杂,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能发展低碳地产发展政策,低碳房产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法律法规不完善,违法行为发生的几率将会增加,在低碳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犯罪的成本比较低,而房地产利润较高,因此造成犯罪率非常高,还会出现房地产价格虚假的问题。因此,在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继续加快房地产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1.2大力倡导绿色与环保

在目前的低碳经济环境中,要想实现房地产业的低碳目标,就要不断加快在技术与材料方面的创新,充分利用环保的、绿色的材料代替高能耗材料,这样才能实现建筑材料的环保和绿色目标。在房地产业应该利用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同时还能充分实现隔热的目的,保证房屋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隔热效果中,此外,对煤炭需求量也会相应降低,最终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1.3不断提高环保意识

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对低碳环保的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这样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才能树立起低碳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节能减排,积极利用节能减排产品,积极转变人们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绿色生活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为低碳房地产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传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都使用粗放型模式,然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很多地产企业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方式,进而出现了亏损甚至倒闭的现象。低碳经济是保证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引导房地产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国家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将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工作做好,明确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使我国房地产行业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1大大增加房地产成本

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这种情况下继续进一步提高低碳技术,这种形势下在房地产业中应用低碳技术,势必会大大增加房地产成本,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低碳经济实际上就是利用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当时新能源的利用会大大增加成本投入,因此会极大的增加房地产企业中企业的资金投入。从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的规模,他们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低碳经济上,这无疑为低碳房地产发展造成了一些困难。

2.2低碳经济的实行会使房价升温

低碳经济的目标要想得到实现,就需要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变相的增加了房地产企业在成本上的支出。当前,很多利用低碳能源的建筑,接着低碳的幌子将房价抬高,但是消费者只会认为只有房屋质量高,其价格才会提高,这在无形中使房价有了升温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消费能力较低的人群,根本不能承受地产升温带来的压力,一些人买房的欲望大大降低,这对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3阻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煤炭与木材,能耗总量非常大,据相关研究显示,房地产产生的碳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占到了30%左右。从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要想实现健康稳步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有大量的能源作为保障,在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中,能源支持显然受到了限制,同时房地产行业也会受到相应限制,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房地产业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同时对房地产经济的整体情况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做好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

低碳经济主要利用产业穿行、技术与制度创新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量,减少废气的排放量,这样经济发展才能与环境保护实现协同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同时还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提升。

3.1利用法律法规控制地产业碳排放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促进其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还有很多问题存在,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缺少健全的制度监管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业,这种情况下急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对房地产业高耗能与高排放进行有效控制,超过标注的房地产企业应接受严厉的惩罚,这样房地产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3.2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控制

低碳经济背景下要求使用新型的环保的技术与材料,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必然会增加,怎样将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成本的控制工作做好显得非常重要。①在技术与材料选用过程中,应该结合最优化原则选择低耗能、低排放材料与技术;②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保证采用的技术能够达到低排放的目的;③在开发低碳房地产的过程中使用的新材料通畅价位都比较高,因此必须将材料使用情况做好统计,避免出现浪费现象。此外,还要在前期工作中将成本控制工作做好。

3.3制定长期的房地产业发展目标

随着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对房地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都提出了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低排放和低耗能,因此国家不仅要对当前的经济形态进行充分考虑,同时还要在发展房地产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宏观指导,保证房地产企业可以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稳步发展,避免因为低碳经济影响而造成的房地产经济萎缩。

3.4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

显然,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特别是进入低碳房地产经济发展阶段以后,市场形势越来越复杂,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行政政策已经很难实现对房地产经济的有效调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结合低碳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要求,针对房地产经济进行一些干预,对当前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可以得到稳步发展。

3.5不断调整房地产经济财税政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就要增加资金投入,那些依靠银行贷款的企业必然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因此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提供支持,可以对于高耗能房地产企业征收污染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房地产转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的企业提供机遇,同时还应该利用降低税收、增加财政补贴的方式,针对那些实施低碳经济的企业提供支持,以不断促进房地产企业朝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能源紧缺的现象越来越严峻,低碳经济开始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发展可以更加快速的实现降低能源利用、减少污染的目标,同时不断提高节能环保的意识,进一步推动房地产业朝着低碳方向发展。目前房地产行业低碳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实现创新,不仅加快房地产经济发展,同时还要积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终保证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华,张涛,黄有亮,陈德军.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策略[J].建筑经济,2010(7):111~113.

[2]黄栋,胡晓岑.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政府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0~104.

[3]程克群,马友华,栾敬东.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52~55.

[4]盛明科,朱青青.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内容与途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1(7):46~51.

[5]雷宇,张.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4~56

关于房地产经济论文范文二: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

引言

不可否认,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使人们的住房水平有明显提升,而且还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然而,我国土地面积虽辽阔,但人口众多,且适用土地有限,随着人们对房屋需求的猛增,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直接导致房价上涨。长期如此发展下去,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性,所以必须对房地产经济加以规范,促进其与市场经济的协调。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房价居高不下、住房难是我我国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加上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急需政府涉入,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合理控制房价,尽快把房价拉回与我国经济水平相一致的轨道上,减少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危害。首先,政府需加强重视,并对当前房地产经济有个明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将控制和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其次,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时时掌握房地产市场动向,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予以科学地引导和调控。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和房地产业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应及时解决,确保房地产商能够理性投资,避免较大金融风险的形成。地方政府过度干预,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必须对地方政府加以约束。同时,在巨大经济利益的引诱下,房地产交易中难免会出现金融诈骗行为,如有必要,政府应采取强制性手段予以制止。如果资产价值不断增长,而实体经济跟不上,将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防止这一现象继续恶化,政府可提高银行存款利率,或通过征收房产税等手段加以控制。

二、实现房地产业的科学发展

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也不容小觑,然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随着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壮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在银行信贷中占据着高比例,一旦资金断裂,银行将首当其冲,其他行业也会受到影响。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与实际价值并不相符,主要是开发商和炒房团引起的,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与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不符。所以,房地产业应尽快回归到均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该行业不管是收缩还是扩张,都应尊重客观事实,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综合考虑社会、人口、生态等多方面因素,使其在国民经济中能够发挥平稳支撑作用。任何行业发展,都有其底线,房地产业同样如此,如果不加控制,任由其如此发展下去,必将会有衰退的一天,而其他许多行业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阻碍国民经济的进步。所以,一方面,不管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是消费者,或是干预的地方政府,都应摆正心态,重新认识房地产业的优势和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减少盲目性;另一方面,应结合经济实际水平、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等条件考虑,走出一条科学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房地产经济需要合理转型

经济在发展,市场在随时变化,新时代、新的消费需求对房地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房地产业在扩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盲目性,竞争方式较为粗放,且运营模式单一,不利于该行业的长远发展。而如今,市场竞争加剧,房地产业不但要竞争产品数量和质量,还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品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只有提高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运营模式也不再单一,反而倾向于综合性配套服务运营。另外,过去的房屋产品耗能较高,污染严重,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都不利。当前时代提倡绿色、节能、环保,房地产业也逐渐走上了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随着城镇化水平加快,房地产也在经营理念上也应有所转变,首先要重视产品的综合性和多功能化,现代很多地产都兼具办公、娱乐、居住、购物等多种功能。其次经营范畴要有一定的拓展,如在休闲度假、公共设施上增加投资。此外,相应的物业和服务水平也要跟上。低碳绿色房地产是今后的一个主要方向,绿色不仅仅是在房屋周围种植绿树,更多的是体现在房屋的材料上,应尽量使用环保、无毒害的材料。

四、建立起有效的相关政策

行业发展大都要经过起步、繁荣、饱和、转型四个阶段,房地产业亦然,我国各地经济水平不同,房地产业发展程度也有差异,国家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的政策。首先,在土地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为调控土地总量和结构提供制度基础和保障。加强土地管理,严格监督,运用现代化高科技,在土地测量、规划上提高工作效率,采用科学的的方法进行规划。此外,还要明确城市增长边界,界定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的界限,并永久保护城市外围土地。最后要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其次,应保持房地产投资适度增长,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包括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内容。同时保持适度的房价收入比,例如控制房价上涨速度,保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提倡住房梯度消费,推进住房金融的改革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完善、更多样的金融产品。

人口与经济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民间金融 温州合会 合理利用

作者叶瑜,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浙江温州:325035)

长期以来,温州流行一种称之为合会的民间金融互助组织形式,其存在对温州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经济崛起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这种民间金融为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提供了有效保障,造就了全国闻名的“温州模式”。其间,在温州模式发源地——乐清曾发生轰动一时的抬会倒会事件,给民间金融蒙上了阴影。许多专家学者因此将合会甚至民间金融全盘否定,不少法律法规也给民间金融发展制定了诸多限制性的条文,使民间金融无法以其独特的天然优势服务于创业发展。笔者拟以80年代乐清抬会事件为案例,剖析民间金融的内在机理,(经济论文)阐述民间金融的利与弊,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引导民间金融的政策性建议。

温州恰会与乐清拾会

(一)温州合会的演变

第一阶段:互合会。早期的合会是一种传统的在亲情、乡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带有合作、互质的小规模中短期借贷组织。以消费合作为主,会款多用于婚丧嫁娶、年成歉收和建屋造房等非生产性用途,只有少数用于经商、买地和买牛等生产性项目。参会者以亲友和乡邻为主,具有明显的血缘性和地缘性。会款利率低,兼具互和非盈利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农村的家庭手工业迅速发展,民间直接借贷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温州开始出现互质的合会。合会由发起人邀请亲朋好友参加,约定一段时间举会一次。每次由会员各缴一定数量的会款,轮流交由一人使用,借以互助。第二阶段:互合会向营利性合会演化。随着合会的发展,其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呈现半公开化特征。合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间接的民间信用手段.失去了互助的性质,变成了营利性的私人金融组织。虽然起源于“救助济急”的合作互助,但合会机制中的“营谋生息”却拓宽了合会的市场,先得会“更早获得资金”与后得会“取得更多会息”,成为人会者决策博弈的目标。第三阶段:营利性合会向诈骗性合会蜕变。越来越多的人出于获得高息的目的而参加合会,使得许多合会逐渐脱离原来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发展轨迹,蜕变为纯粹的金融投机组织;同时,社会信用基础进一步瓦解,传统的道德约束减少甚至不存在。有些会首开始以组会谋利,进行投机诈骗。他们以高息为诱饵,盲目扩大合会的数量,并以此来维持合会的运转。诈骗性合会最典型的形式是“抬会”。

可见,合会从互合会演化为营利性合会,最后蜕变为诈骗性合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是西方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类似性质的“麦道夫骗局”,这时必须引入法律和理性的力量作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许多监管部门可能更多地考虑到法律的效用而忽视了合会参与者的理性能力,从而没有对合会可能引发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灾难在制度设计时做最充分的估量。事实上,由于合会参与者也是市场逐利者,他们对可能出现的损失和灾难有着一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监管部门如果在合会滑向抬会的沼泽前做适当的预警,就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从而阻止营利性合会向诈骗性合会发展。

(二)乐清“抬会”简介

1.1985—1986年乐清灾难性“抬会”风潮概况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出于获得高息的目的而参加合会,使得许多合会逐渐脱离原来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发展轨迹,从互合会演化为营利性合会,最后蜕变成为纯粹的金融投机形式——抬会,抬会,顾名思义,就是参与各方为了谋取短期高额回报而不断地抬高利息的一种非法集资形式。温州“抬会”最早在乐清县柳市镇出现。从1985年8、9月间到1986年初,“抬会”在乐清全县迅速蔓延扩散,形成了12个抬会,总发生额约10亿元,实际投入资金22亿多元.10万元以上的大中小会主达1589人。1986年2、3月形成,3月倒会,历时半年左右。据调查,参与“抬会”活动的群众有5万多户,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3%。据海屿、万岙、盐盘和柳市镇等13个乡(镇)调查,落会群众达18.82万人.4.18万户,分别占总人口、总户数的71.8%和72.14%。口1

2.乐清抬会运行机理分析

我们暂且撇开乐清抬会的巨大破坏性不谈。乐清的抬会之所以形成如此之快、之大,在于其内部组织的运行机制。抬会是一个民间借贷形式,它的组织结构颇像金字塔状的立体几何图形,在塔尖的人是大会主,塔的中层是中会主、小会主,塔的底层则是会脚,人数最多。在这个组织中,每一层又可进一步发展为会脚和会主,钱从最底层的会脚流向会主。从外在形式上看,抬会好像关系复杂,实际上这里面真正重要的是发生在会主和会脚之间的事,大会主与中小会主之间实际上也是会主与会脚的关系,而中小会主只不过在充当更低一层的会主时,又成为高一层的会脚。大会主可以直接拥有不再扩展组织的会脚。

1985—1986年乐清“抬会”的运行机制是:一个会员加入抬会时,先交会主11600元,次月开始,会主每月付给会员9000元,连续付12个月,计10.8万元。从第13个月起,会员每月付给会主3000元,连续付88个月,计264万元。两者相加整100个月,两个人之间的金钱游戏需要8年多才能结束。就会脚而言,年本金获利率为月息77.58%,年息931%,可以说达到了暴利的程度,但这仅是问题的一方面。更为荒诞的是会主的获利。会主在连付12个月后,自第13个月开始每月收取3000元,连续88个月,计26.4万元。

这里已无法从金融的有偿角度来考虑获利了.整个过程变成一场纯粹的金钱游戏,脱离了融资的范畴。对于这场游戏,会主和会脚抱有不同心态。就会员而言,诱人的是第一年,仅仅1.16万元钱就可化为10.8万元.这种获利程度是任何金融家和企业家都无法办到的。而正是这第一年,却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陷阱,即:会主要使用魔法把1.16万元变成10.8万元.而除了游戏以外的任何道路都不可能有如此魔力,只能从游戏本身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会主为了解决第一年付出的巨大款项,只能用滚雪球的办法来发展新会员,把新会员的钱付给老会员,会员抬会主,新会员抬老会员,逐渐发展到一个会抬另一个会,这个会套那个会,互相交叉。第一个人会的会脚的利息在第二个月,已达到1.8万元(连同第一个月),即使以本偿还,尚欠6400元,吸收新会员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且必须在支付第一个会脚利息的第一个月开始吸收第二批会员。数目还必须超过2名,因为到第二个,会主首先支付第一会脚的第二个9000元,在扣除9000元后,余下2600元(11600-9000),尚短缺6400元。而第二批会员也面临着收息,因此第二批会员费必须超过1.8万元,扣去154万元(18000-2600),则必须有三名新会脚。以此类推,第三批会员至少有7名会脚才能维持一个会的存在。据测算,这样的抬会要维持下去,到第6个月,必须扩大到22个会脚,到第12个月,要发展到691名会员,到第18个月,要发展到20883个会员,按几何级数扩大的新会脚,必须不断地发展下去,才 能支撑这个空中楼阁。然而,抬会这个金字塔形组织要运转下去,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社会要有无数的新会脚,且个个腰包鼓鼓;二是每个人诚实可信,信守按时照协议支付利息,到期付款;稍有偏差,那么这个庞大的组织会在瞬间倒塌下来。而事实是,倒塌只是时间长短而已,有无数的新会脚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因此,抬会的结果无法逃脱崩溃的命运。

3.乐清抬会特点与形成原因

贪婪和恐惧是市场经济的双胞胎,作为市场经济发育最早和相对成熟的乐清,人们在市场逐利中的表现同样脱离不了这两种心理,抬会前后的民众心理变化表明市场经济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作为以民间“合会”面目出现的金融投机活动,乐清抬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会主本身无自有资金,均属“皮包商”,利用会脚资金达到“发财”目的。二是以超高利率为诱饵,资金投向完全脱离生产和流通。三是“抬会”以连锁累进形式发展会脚,不断扩大规模,靠以会养会、以会保会维持局面。“抬会”从借贷关系上看来是存贷交替,本息混合,但会主从会脚收入的会款与会主后10个月(或后12个月)应付会脚的本息永远是不可能平衡的,只能以发展会脚扩大规模来应付“逆差”。四是会主与会脚组合,单线联系,并以妇女为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趋利动机必将驱逐合会的互助初衷,也就是说,在法律和理性缺失的状态中,合会的善之花会结出抬会的恶之果。其实.1985—1986年乐清抬会在大规模倒会发生之前存在着很多的征兆。比如当地的合会利率越来越高,新会会期越来越短,甚至发生了天天会,一些单个合会出现倒会或者临时性支付危机。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采取对策及时化解的,至少可以把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从温州民间融资的总体历史进程看,发生过抬会倒会之后的地区,类似的金融诈骗再也没有重演,这表明了投资者的理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换言之,市场经济的逐利性除了资源配置高度灵活外,其诈骗行为也必将滋生。除了法律相应的震慑外,普及金融知识,提高甄别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者的理性能力,是化解抬会的最有效方式。

不过,尽管抬会的恶之果让许多人受害,但从合会的初始形式、组织结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合会将自由竟标过程与程序、竞争性利率决定、自愿性合作、大众参与、信任等因素实现了有机结合,是一种很有效率、活力与竞争力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合会具有以关系型信用为基础的特点,较好地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资源,使民间金融具有一套内在的、“天然”的保护机制,使温州人之间的生意往来注重信用和共同致富,也成为块状经济崛起的内在动力以及当前温州炒房团、炒煤团的内在合力。另外,融进资金的会主普遍记得使用对方资金所欠下的“人情债”,也就是说,民间金融具有隐性利息,这也致使温州人之间格外注重人情关系。从经济发展逻辑看,合会及其衍生的民间金融,满足了小企业或是微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民间金融还是官方、半官方金融,其供给都需要面向需求,作为合会形式的金融供给越贴近小企业、微小企业,其信息对称性就越高,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就越大。可以说,以合会为案例的中国民间金融组织在对分散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只要合理加以规范和引导,使其良性运转,其解决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在中国一直作为金融领域的灰色地带而存在。它之所以被归人灰色,除了没有正规金融的规范和透明外,也和中国的计划经济意识有关。在道义上矮化民间金融后,贷款难问题将大量小型民营企业扼杀于萌芽,导致市场经济中最为宝贵的创业精神遭到了打击。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开始,外贸这匹马车的失足使政府开始意识到拉动内需是抗御风险的最佳方式。内需启动的前提是民众收入的增加,而单靠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制造加工显然已不能使民众真正富裕。民众收入增加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提高民众的创业意识,促进民众的创业能力。从2008年开始,各国有银行配合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号召,纷纷设立中小企业的服务部门,但注重抵押而非信用的风险控制机制无法满足量大面广、缺少资产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实也是个国际性难题,被称为“麦克米伦缺口”,这个缺口只有靠民间金融来填补。国际金融公司对北京、成都和温州等600多家私营企业的调查表明,民间金融市场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最大来源。在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在创立阶段都是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