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1

1.信息技术对灾害的预防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产品在生长时所出现的各种状况,这样可以提前的预防、控制到灾害带来的威胁。对于农作物灾害的预防能够降低经济损失。还可以建设一个信息化系统,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作出详细的记录,这样能够了解灾害出现的原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信息技术帮助生产技术和经营

信息技术对于现在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形式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于农业机械化管理有一定的帮助,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帮助农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来帮助传递一些农作物的信息,这样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农民真正的需求,可以将先进的技术迅速地传递给各地。因为很多地方的交通不是多么的便利,这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得。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建立一个专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样能够降低成本,帮助农民及时地生产。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实际应用

1.电子设备体系

电子信息技术是现在的新技术,可以监控机械设备内部出现的实时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机械的情况,但是我国现在的机械设备还不够完善,因此不断完善机械设备极为重要。而我国现在对于收割机这些小型设备的发展,还是非常顺利的。这些小型设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在不断的提高。智能化也在不断的发展,网络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当然还有就是散布式管理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智能化控制也是一项,这是一个具有独立接口的信息解决和掌控能力、规范设计。

2.整体通讯技术

由于现在智能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于电子控制单元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电子控制的规范化、适用化都在不断地加强电子机械的发展。就像是各种机械的驾驶室是一个操作空间,但是驾驶室的电子控制设备的规范化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驾驶室通过和室内电子设备终端的联系,能够显示各种机型之间的联系。还有就是这两种对接物套用的是光纤电缆或者是双绞线。另外就是机械相互间的通信联系,可以完成各种不同的机械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分享。还有就是能够准时地接收系统的多种指示,从而进行准确的操作。

3.信息技术对机械的支持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3

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一: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一直在以较为骄人的势头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相对来说,农业的发展却不太理想。伴随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和近几年一系列助农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农业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现阶段,如何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恰当地结合,成功地实现农业信息化,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1农业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密集化农业就业结构知识的出现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信息化促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之前的要素逐步地变为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比较,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地增大。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的农业相关就业人员如果想要高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用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

1.2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方向

发展具体的表现为: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推动农业产业化过程向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生产效率较之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粗放式大批量生产、高消耗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两高一优高度集中式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由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前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为部分劳动力向获利更多的产业部门流动创造了机会,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根本性的调整,促使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技术还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如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作为农业领域先导产业的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逐步地向农业产业技术高技术化方向转变。

2农业信息积累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农业信息作为知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为了最终达到增加生产经营中的确定性,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需要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信息化操作,促进其紧密协作能力的发挥。信息化的这种效用在农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农业技术更新换代等重要环节上应用较为明显并且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换句话说,农业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现在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信息是农业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农业知识是农业信息的积累,农业智慧是农业知识的激活。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指导。如果我们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信息对产前的指导具体表现为消费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预测等信息可以帮助农民确立生产门路,发展产销对路的农产品。产中主要是用种量、出苗率、基本苗数、有效穗数等要素信息的指导,为了尽可能地确保各产量要素信息和总目标产量的最终实现,在各阶段各环节实行生产控制。同时要确保各种新技术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给生产者,促进技术物化,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相关人员一定要参照劳动消耗量信息、物质消耗量信息、管理费用信息等成本信息来展开成本支出的控制工作。而在产后,农产品的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营销策略都要在市场消费信息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确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我们需要按照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升降趋势、对手的实力和应用策略对自身最终的竞争方式和方法进行确定。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决定劳动者素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因素逐步地转变为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科技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经过物化的科学技术具备更加强的能力创造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能有所保障。农业信息化在加快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程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面貌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观,最终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农业信息化在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3.1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

对于政府来说,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手,政府不仅可以在它的帮助下成功地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转变而且它还能为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与手段。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处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农业信息技术是他们改善原有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等管理模式的得力助手,通过它的帮助企业可以有根据地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有效地降低了自身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3.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的拓展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将逐步地发展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摆脱传统资源的束缚,按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将信息、技术和知识作为传播的纽带,有效地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除此之外,农业信息活动,如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网上结算等都离不开农业信息服务的配合与支持。在农业信息服务的推动下农业信息活动才能更加顺畅。

3.3农业信息化能够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

农业信息化赋予农业信息和知识新的意义,两者开始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被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农业要素的集约程度与配置关系进行引导、控制与改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进一步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科技和知识含量的显著增长,这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增强。

3.4农业产业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产业化农业主要指的是紧跟市场发展步伐,知识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场农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我们将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氛围中,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力;农业信息化更有利于我们将强优农业企业进行联合,为我国农业经济在跨国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奠定基础;同时,农业信息化还有利于我国农业开发网上贸易和电子商务,这可以为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快速交易通道的直接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崇志,李青.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信息中心技术发展途径探讨[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7(3).

[2]唐启国.浅谈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3]张向先.基于网络经济环境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7(12).

[4]张德修.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及对策[EB/OL].

[5]刘楠楠.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3(4).

[6]缪小燕.试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3(1).

[7]崔岩,郑少峰.农村信息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5)

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我国辽源广阔,农业资源较丰富,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关系我国国民生计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备受国家的重视,三农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中央及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我国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行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改革,逐渐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实现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业经济是一种资本高度密集,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主要体现的是集约化思想,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种种因素影响,导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尖锐。力求从技术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集约化生产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是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经过体制改革,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在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条件下,能够永续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最终满足现代人类以及我们的千秋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农业、农民、农村等多个领域,强调实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丰富社会产品,重新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投入。③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开放、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作物面积比例较大,主要用于蔬菜以及果树的种植,但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无法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经济需求的瞬息万变,常常会存在跟风现象,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趋同,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滞后、脱节,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较为严重。

2.2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大力发展工业以及城市建设为主,采用剥夺农民以及剪刀差的农业补偿方式及支持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大量的农业资金流入城市以及工业产生,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积累并投资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3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我国农业发展规模较大,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模化管理制度,种植较零散,导致农产品品种以及质量水平较低,同时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农产品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国际相应标准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集中式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农作物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4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机械以及农业化学品位主,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严重浪费水资源,一方面导致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也对空气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②农膜、农药、化肥等会破坏土壤、大气以及水体的自然生态循环,其使用残留物也会造成严重污染。③过度使用化肥、地下水以及农业机械导致土地板结以及土地盐碱化问题较严重,可适用土地面积大大减少。④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农产品加工厂的废弃物,家畜养殖场的粪便,农业生产消耗产生的废弃物,对农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都有较大的破坏力。⑤人类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农业资源,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问题凸显;使用的农药等农业化学品会在农产品中残留一些有害物质,人们的安全饮食问题得不到保障。以上问题都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3.1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应不断改善、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3.2综合利用资源,提高初级生产力

所谓初级生产也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合理开发并利用,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的面积。

3.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

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突破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4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未来农业经济发展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应不断学习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一些技术,并适当引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积极引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使农业科技不再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的主要原因。

4.2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机制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首先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以及生产机械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提高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应实现农业产业化种植,引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进行统一种植,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4.3加强农业资源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

①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避免农业灌溉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环节水资源紧缺问题,也选择可以使水资源不受污染的农业技术,避免造成水体污染。②应尽量减少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等污染,选择低污染或污染,同时有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农业技术。③国家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控制以及宏观调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农业经济收入的行为。同时加强草原退化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④应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以及农副产品的回收再加工系统循环产业链,提倡循环再利用、多次重复利用的节约思想,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应坚定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创新并发展农业科技,坚持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佳穗.农村法治问题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11(6).

[2]王亚辉.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析[J].现代农业,2011(10).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连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策

当前,人类正处于信息时代,以信息化生产力为特征的时代浪潮正涌向世界的每个角落。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于该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在宽带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建立的一种服务“三农”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其内容包括最前沿的农业生产科技、最具实用性的农业管理模式、最全面准确的农业市场信息等。中央“1号文件”连续多年对农业信息化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大连市农村经济处于全国领先行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2000年起,大连市政府逐步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包括“三农热线12316”、农家富杂志和大连市农业信息网等内容,及时向农民传递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引导农民合理经营,有效提高大连市“三农”发展水平。尽管大连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基础端口建设不够完善、信息软件服务不到位、工作人员编制混乱、农业前沿信息更新过缓、宣传效果不理想、农民缺乏积极主动性等。因此,在进一步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探究大连市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新方向,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模式,对解决“三农”建设过程中“信息顽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不仅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而且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就业增收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有助于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构建解决“三农”问题的交流平台,搞好面向“三农”的各项信息服务,讨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 大连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情况及问题分析

1.1 大连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现状

多年以来,大连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已有较大的进展。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全市上下左右纵横联接的农业信息网络中心,与7个涉农区(市县)、99个乡镇(街道)实现了互联互通。同时,大连市政府成立了市农业信息中心,作为全市农业信息汇集中心和主要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以市信息中心为龙头,县级农业信息部门为枢纽,乡镇信息服务站为节点,纵向覆盖各级行政区,横向联接各个涉农部门的工作体系。大连市共有信息员1058人,其中市级58人、县级27人、乡镇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99人、村级农业信息员874人。大连市坚持以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为宗旨,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提高农业生产人员整体素质为目标,突出科技普及和科技服务两大主题,通过创建“三农热线”、《农家富》、“大连市农业信息网”三个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宣传农业新技术新理念、传播致富信息,促M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三农”协调发展。

1.2 大连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连市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上,不断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大、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渠道比较单一、信息使用者利用农业信息能力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人才不足等许问题亟待解决。

1.3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经过调查研究,现将原因归纳如下:一是缺乏长效机制。农村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缺乏必要的常设机构、考核制度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分布区域较大,相关的配套设施需要政府和社会其他机构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现阶段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三是系统培训不足。不可否认大多数务农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科技培训,实现村级信息员具备会用电脑、会上网、会收集、编辑、信息的基本信息工作能力。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常规农业市场信息需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大连市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大、生产效益不高,严重地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2 大连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2.1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全方位建设,开拓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新战地。第二,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质量。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

2.2 不断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

大连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是一条可持续的、坚持不懈的发展之路。一方面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普及接收信息资源的端(电脑、智能手机等);另一方面合理布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村户户通网络进程,建立高标准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点,力求以点带面,快速扩大农业信息服务的辐射面。

2.3 重视和加强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既通晓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农业基本技术和基础常识,又有一定的农业经营理论。另一方面需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农民是农业信息化利用和推广的主体,只有让农民深入了解信息网络、掌握了网络技能、获得了收益,农民才会自觉利用和推广。一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农业信息员队伍是连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与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信息服务质量的优劣。二是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农业专家在农民生产、生活、经营过程中的咨询参谋作用,围绕大连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选拔一批业务精通、服务热情,能深入生产一线、热心为农民服务的“农业专家服务队伍”。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6

专家简介: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农业先进传感与智能信息处理。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农业信息处理分会主席,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专家,农业部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农业信息化规划起草牵头人,获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走向农业信息化舞台,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应用主体发育不成熟,亟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明确农业信息化的新任务,对于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创建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1. 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推广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设施农业环境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提高设施园艺环境控制的数字化、精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信息化监管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

2. 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

在国家畜禽水产示范场,开展基于个体生长特征监测的饲料自动配置、精准饲喂,基于个体生理信息实时监测的疾病诊断和面向群体养殖的疫情预测预报,推进畜禽养殖信息化。以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加快环境实时监控、饲料精准投放、智能循环水处理等专业信息化设备的推广与普及,构建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产养殖业。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网络化

1.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相关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线交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商务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

2. 提升农业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

鼓励农业企业加强农产品原料采购、经营管理,质量控制、营销配送等环节信息化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生产的高效化和集约化。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围绕农资购买、产品销售、农机作业、加工储运等重要环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宣传、标准生产、统一包装和网上购销,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三)进一步强化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部门行政效能

1. 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云计算中心,构建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国家耕地、草原和可养水面数量、质量、权属等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体系;强化农业行业发展和监管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健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丰富信息资源内容。

2. 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乡企、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管等各行业领域生产调度、行政执法及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农业部门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国家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3.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实行分区监控、上下联动。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建设。

4. 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加强农业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国家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延伸至县级农业部门,加快应急指挥信息化步骤。

(四)切实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1. 打造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

进一步完善全国语音平台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门户网站体系;探索将农技推广、兽医、农产品质监、农业综合执法、农村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管理系统植入12316服务体系;推广12316虚拟信息服务系统进驻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满足其对外加强信息交流、对内强化成员管理需求。

2. 完善信息服务站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依托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经销店、电信服务代办点等现有场所和设施,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认定或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贴近农村、了解农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信息需求。

3. 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主体投资农业信息服务。鼓励村委会与各类企业合作或合资筹建村级信息服务站,采用市场化方式运营,实现社会共建和市场运行。

(五)全面夯实农业信息化基础,助力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1. 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光纤进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在国家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补贴与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农信息资源标准,开展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健全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面向“三农”需求,开发实用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问题。探索并完善涉农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涉农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3. 加强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工作力量。加强各级农业部门信息中心条件建设,更好地为农业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信息员及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应用主体的信息素养。

4.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则,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农业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加强创新队伍培养。支持鼓励涉农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研发功能简单、操作容易、价格低廉、稳定性高、维护方便的信息技术产品设备和产品。鼓励成立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需求导向,摸清农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农民特点,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顺应民心,充分满足农民的各种信息需求,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调研,切实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先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尤其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突出应用,务求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专项工程

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体系,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按照“基础性信息服务由政府投入,专业性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设立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信息系统运维、标准体系建设、典型示范、安全防护及信息资源建设等工作。

(三)积极探索信息补贴政策,促进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农机、良种、家电等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开展农业信息补贴必将大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议国家和地方开展农业信息补贴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