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科学硕士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科学硕士论文范文1
在我看来,以各种学术配套制度为支撑的中国学术刊物,经由它们对研究者个人所应当具有的影响力以及它们有权决定是否刊用研究者个人的论文,而在这些刊物自身之间逐渐确立起了一种极具支配力的逻辑。正是这样一种逻辑,不仅应当对每个个别论者的学术旨趣或研究方向产生影响,而且更应当经由这一影响而逐渐对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或走向产生很大的支配作用,从而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和学术传统的建构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然而,尽管中国的学术评价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都通过要求研究者个人必须在各种级别的学术刊物(尤其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规定,而强化着中国学术刊物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制中的地位,但在日常知识实践层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第一,大多数研究者却在自己的实质性知识生产过程中对这些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其他论者撰写的相关论文不仅不予关注,甚至连引证都不愿意做;第二,在培养学术梯队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中,亦即在大学的教授们为那些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学者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所开列的“阅读文献”或“必读文献”中,或者在硕士生和博士生所提交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中,都存在着一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论文严重缺位的问题;第三,在明知于这些学术刊物上 “有利可图”的情形下,许多研究者却仍把相当数量的重要在不具有指标统计意义的那些“无刊号”的学术连续出版物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对这些学术刊物的不重视。
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和生产者培养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发挥它们所应当具有的影响研究者个人进行学术研究的知识参照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研究者个人“琢磨”如何能够的参照性工具,进而成为研究者个人在相关学术制度安排的要求下谋求“统计指标”的一个必需的途径。换言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提供统计研究者知识产品之指标的形式制度,并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其作为研究者个人学术研究的知识参照作用和引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质性作用。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够当然地认为中国学术刊物就没有作用了。在我所指称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当下所深陷于其中的那种“自上而下”的“知识规划时代”中,一方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正是我所谓的“集体性”知识生产机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使其他相关的学术制度与知识生产和再生产勾连起来的重要关联性制度之一;另一方面,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在组织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形下,这些学术刊物在建构两种非学术的 “类型知识”、进而在形成和强化上述“知识规划时代”的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而,我认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丧失了其作为研究者个人学术研究的知识参照作用和引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质性作用,但是它们对中国当下的“知识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却依旧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虽说这种“知识类型”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学术脉络意义上的那种知识类型。
应当承认,面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各级主管机构和各层编辑在这些年里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了许多颇具助益的改革尝试,然而这些改革努力却收效甚微,其根本的原因乃在于整个中国学术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术论文以及刊载这些论文的学术刊物所具有的知识意义。这主要表现在我们对学术刊物与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还不具有明确的意识,以及我们对学术自主性在学术刊物的编辑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还没有明确的意识,而增强这两种意识的关键乃在于我们对“学术为本”原则的信奉。
社会科学硕士论文范文2
关键词:曾纪泽 晚清外交 中俄交涉 中法交涉
中图分类号:B2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83-01
曾纪泽(1839――1890)字赂眨号梦瞻,汉族,湖南双峰荷叶人。次子。初袭父一等毅勇侯爵。官至户部左侍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卒,年五十一,赠太子少保,谥号惠敏。光绪年间曾先后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公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官员。在英国办理订造炮穿事宜;其后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已订之约,改定《里瓦几亚条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时,在巴黎就法国侵略越南问题与法政府谈判,并建议清廷积极备战,坚决抵抗,反对在天津签订的《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力与法人争辩。曾纪泽的外交活动是晚清进步分子为保家卫国而努力的真实写照,其外交思想、外交手段、外交理论是那个时代是最为杰出的,为清政府的弱国外交争取回相当多的权益。
关于曾纪泽的学术传记,主要有喻岳衡点校的《曾纪泽遗集》,[1]石源华主编的《中国十大外交家》[2],潘德利、王宇主编的《曾纪泽年谱》[3],袁南生的《曾纪泽――弱国外交的代表》,[4]传章的《抗外侮维护祖国尊严――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家曾纪泽》,[5]对曾纪泽的的外交生涯、他的爱国情怀以及他为中国民族外交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做了论述。
在系统性的研究专著中涉及到较多的关于曾纪泽的外交活动,李恩涵的《曾纪泽的外交》[6](20世纪80年代出版,后于2014年出简体版),引用了大量的外文资料以及时人日记,高度评价了曾纪泽于晚清内忧外患环境中在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汪衍振的《虎口索食第一人晚清外交家曾纪泽》[7],此书全面介绍了曾纪泽出使俄国谈判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在晚清屈辱外交史中让清王朝扬眉吐气。2013年出版的黄小用的《曾纪泽的外交活动与思想研究》[8]则通过论述曾纪泽的外交活动对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做了系统性的概括,并将其外交思想与李鸿章、郭嵩焘等人进行对比,是研究曾外交思想的代表作。
对于研究曾纪泽较多的外交思想和西学思想的学术论文主要是杨鹏程、谭扬芳的《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及实践》,[9]认为曾纪泽信奉实力外交。蒋跃波的《试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10]对于曾纪泽近代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以及局限和影响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剖析。陶亚飞、刘天路的《曾纪泽思想评议》[11]论述了曾纪泽的求富思想和民族思想,也有樊普芳的《曾纪泽外交思想的近代化与困惑》[12],另辟蹊径,从曾纪泽的外交思想矛盾出发分析其外交思想。关于曾纪泽的应对各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蒋跃波、李育民的《试析曾纪泽伊犁交涉成功的原因》[13],论述曾纪泽出使俄国改约的背景、原因、过程以及评价。李志亮的《论中法战前曾纪泽对法交涉的得失》[14]采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对曾纪泽与法国之间的交涉进行了探究。梁英华的《试论黄遵宪、曾纪泽、在19世纪80年代对朝鲜外交的策略》[15]论述了曾纪泽对朝鲜的一系列主张:加强宗,联亚抗欧等。卢坤霞的《曾纪泽对保护近代海外华侨所做出的努力》[16]中提及曾纪泽在规范华工出国和海外设领护桥起到重大作用。
也有曾纪泽与同时代的人物的比较研究,譬如说:李芸的《、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17]论述两人的外交思想与日本观的比较,张浩的《郭嵩焘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18],贾一叶《左宗棠、李鸿章战和观之比较》[19]等论文都论述了曾纪泽与同时代的人所面临的外交大势以及对待洋务的态度。
但是现有的学界观点对于曾纪泽的研究更多涉及其外交思想,通过阅读原始一手资料,以及相关的论文,希望能通过论述曾纪泽的驻外活动来突出晚清外交的成长和困境。
参考文献
[1]喻岳衡点校,《曾纪泽遗集》,岳麓书社出版,1983年7月版。
[2]石源华主编,《中国十大外交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潘德利、王宇主编,《曾纪泽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4]袁南生,《曾纪泽――弱国外交的代表》,《楚材摭英?外交篇》《湘潮》2006年第四期。
[5]传章,《抗外侮维护祖国尊严――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家曾纪泽》,《党员之友》,1995年。
[6](台)李恩涵,《外交家曾纪泽》,东方出版社2014年5月版。
[7]汪衍振,《虎口索食第一人晚清外交家曾纪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8]黄小用,《曾纪泽的外交活动与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9]杨鹏程、谭扬芳,《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及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版。
[10]蒋跃波,《试论曾纪泽的外交思想》 ,广西社会科学.学报,2004(09)。
[11]陶亚飞、刘天路《曾纪泽思想评议》,《东岳论丛》 1986 年第 4 期。
[12]樊普芳,《曾纪泽外交思想的近代化与困惑》,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3]蒋跃波、李育民,《试析曾纪泽伊犁交涉成功的原因》,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8月版。
[14]李志亮,《论中法战前曾纪泽对法交涉的得失》,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15]梁英华,《试论黄遵宪、曾纪泽、在19世纪80年代对朝鲜外交的策略》,韩国学论文集,2003年版。
[16]卢坤霞,《曾纪泽对保护近代海外华侨所做出的努力》,《兰台世界》,2011年10月。
[17]李芸,《、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8]张浩,《郭嵩焘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清史研究》1998年03期。
社会科学硕士论文范文3
>>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 互联网政治的新变化 无政府与大政府: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政治 互联网政治时代 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社会预期的变化与引导 “互联网+ ”时代带来的变化,你了解多少? “互联网+”时代商业逻辑的变化及启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 “互联网+时代”传播行业的N种趋势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广播电视传播 互联网时代对华传播的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途径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科 技传播思维创新 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王建磊.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1.
[6]朱啸天.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信息修辞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26-29.
[7]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1.
[9]诺姆·乔姆斯基,戴维·巴萨米安.宣传与公共意识[M].信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
[10]十特刊评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2-11-3.
[11]2012年第三季度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
[12]Old and New Media Both Make News,But Economy Tops the Agenda,July19-25,2010.
社会科学硕士论文范文4
该书正是集作者20多年来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经验、研究水平及教学水平之精华的一部力作,体现出了十分突出的优点。
文理合璧。该书前半部分专讲文科研究生论文写作,后半部分专讲理科研究生论文写作。文理合璧,构成了知识的完整体系。既可分开阅读,又可整书阅读;既可一得互参之妙,又可一睹全书风貌。文理科研究生一概适用。
针对性强。从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与实际入手,没有抽象的不切实际的泛泛之论,句句切中肯綮,字字直指要害。全书从论文的规范、标准、选题、文献资料收集、国内外检索工具、发表媒体选择、怎样署名、著作权保护注意事项、主要研究方法、论文基本结构、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新规定等具体方面作了非常精辟透彻的论述。研究生写论文,只要照着书上的方法、规定和步骤去做,就可以收到“一步到位”的实际效果。或者遇到哪方面的问题,只要从书中一查即可明了。
解决问题。对于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该书作者十分了解。论述中一一举例指明,并谆谆告诉注意事项与解决方法。例如参考文献著录中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署名太随意,甚至有凑数之嫌,二是著录的顺序不对。书中就此明确指出:一、只著录最重要、最新的文献;二、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三、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又如:“写史论型论文最忌讳的是不查找有关的原始文献,只从别人的论著中转引材料”,“行文要保持汉语风格,否则读起来会令人感觉不像中文论文”,“借鉴的学科理论要与所研究的问题有机结合,防止两张皮”,”不是纯粹的为了借鉴而借鉴,为了求新而求新”,“不能只有形式的借鉴而无实质的借鉴,令人产生牵强附会的感觉”等快人快语的论述,真可谓一针见血。
社会科学硕士论文范文5
>> 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陕西省能源供需研究 陕西省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建立陕西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构想 2012年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初步调研 陕西省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 陕西省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陕西省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陕西省资源补偿机制问题研究 陕西省农业保险现状的统计研究 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现状研究 对陕西省竞技体育现状实力的研究 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陕西省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与需求分析 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和对策研究 陕西省养老保险支出水平实证研究 陕西省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陕西省农业水安全研究 陕西省动漫产业研究 陕西省经济景气监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邬苍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侯晓霞.论高职开设涉老照护和管理类专业的必要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2.
[4]张白.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社会科学硕士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刘辰翁 诗歌评点 小说评点 散文评点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南宋庐陵人。作为一位评点家,刘辰翁不仅评点过的著作、作家非常多,而且他评点的范围甚广,涉及诗、文、小说等领域。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学术界对刘辰翁评点的整理和研究还不够充分,与其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极不相称。一方面,对刘辰翁评点著作的整理还只是零星地出现。另一方面,针对刘辰翁的评点进行的研究评论也还不够充分。为将刘辰翁文学评点研究引向深入,有必要对近二十年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本文将从诗歌评点、小说评点、散文评点、评点目的与地位四个方面探讨近二十年学界对刘辰翁评点研究。
一.诗歌评点研究
在诗歌评点方面,刘辰翁除了对李白、杜甫、王维、王安石、苏轼、陆游等唐宋名家进行评点外,《唐诗品汇》中还保存有他对二三流作家,甚至无名氏诗人、诗作进行的评点。而学界对刘辰翁的评点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诗歌评点的整体研究、杜诗的评点研究以及对王维、孟浩然、李贺、王安石等人的评点研究上。
从宏观角度研究刘辰翁诗歌评点有周兴陆的《刘辰翁诗歌评点的理论和实践》[1],周兴陆论文以西方文论话语来关照刘辰翁的文学评点,立意与角度较为新颖。
刘辰翁是杜诗研究史上的一个大家,焦印亭指出其贡献在于继宋代整理杜诗、集注杜诗、编年杜诗、分类杜诗之后,又兴起评点“杜诗”一派。[2]邱旭《试论刘辰翁杜诗评点的特点》[3]、赵星《刘辰翁的杜诗评点初探》[4]在他们的论文中论及其评点特点。张静的《刘辰翁杜诗批点本的三种形态》[5]、焦印亭的《刘辰翁评点杜诗著作叙录》[6],这两篇论文都是梳理刘辰翁评点杜诗的版本情况,对于研究杜甫诗歌及刘辰翁都有较大意义。
赵爱荣、焦印亭梳理了刘辰翁评点孟浩然诗的版本情况。宗瑞冰则指出刘辰翁全面评述了孟诗的艺术风格、语言修辞技巧、篇章结构特点等。[7]
焦印亭指出刘辰翁是第一个对李贺诗歌做全面评点的诗评家,极具代表性与时代意义,并论述了刘辰翁评点李贺诗歌的显著特点及其成因。[8]刘辰翁评批李贺诗歌偏重于文学的内部研究,鲜及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典故来源、句意的疏解等外部问题。
焦印亭《刘辰翁评点王维诗著作叙录》[9]通过实地考察与目录记载,梳理了刘辰翁评点王维诗的版本情况,对进一步研究刘辰翁评点与王维诗有重要意义。
汤江浩教授在《论刘辰翁评点荆公诗之理论意蕴》[10]不仅指出刘辰翁评点荆公诗的特点,而且对刘辰翁评点荆公诗的成败得失做了全面的总结,对其理论产生的渊源背景进行了纵横两方面的比较与探讨,颇有思想深度和理论意义。
二.刘辰翁小说评点研究
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开了小说评点的先锋。他的小说评点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修辞观念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着开创的意义。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开了小说评点的先河,“为我国小说评点的创始人”[11]。他“不仅注目于人物、语言、情节,开始探索小说与历史的区别,还认识到小说与现实生活有联系”[12]。曾垂超和李军均认为刘辰翁的小说评点,摆脱了史传规范和儒家伦理价值相结合的标准,是以小说作为一种独立于史学的门类来进行评点,具备浓厚的文学性。[13]陈金泉在《刘辰翁小说评点的美学思想》中肯定了“刘辰翁不仅是小说评点史上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小说美学史上真正的开山者”[14]。曹新华在《论刘辰翁的小说评点修辞思想――以评点为例》一文中指出:“刘氏小说评点在修辞学史上的开创意义不容忽视”[15]。
张璇《评刘辰翁》是对刘辰翁的小说评点进行的专题研究。这篇文章从训释疏通、指出归类不当、指漏纠谬、质疑欠妥四个方面对刘辰翁评点特点、成就及不足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刘辰翁小说评点做出了一个较为公允的评价。[16]
三.散文评点研究
刘辰翁对散文的评点主要见诸《班马异同评》,以及他对《老子》、《庄子》、《列子》、《荀子》等的评点。学界对刘辰翁散文评点研究主要集中于《庄子》评点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关注了《班马异同评》,目前暂时还没有学者对刘辰翁评点的《列子》、《荀子》进行研究。总体来说研究并不是很全面、系统,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拓展。
潘贞清在《刘辰翁评点的几个概念》一文深入剖析了刘辰翁评《庄子》散文的真、奇、画外意等特色。[17]万欣《刘辰翁开评点之先》、李波《刘辰翁散文评点略论》、杨秀达《刘辰翁刍论》这几篇文章都与潘贞清的论文观点一致,几乎没有提出新的见解。此外,还有万欣的学位论文《刘辰翁老庄评点研究》,从思想阐释和文学评点两个方面研究刘辰翁的老庄评点。这篇论文创新的地方在于指出刘辰翁通过以儒解老庄、以佛解老庄、老庄互释等方式,试图还原老庄的思想本质。值得注意的是,杨春旭的学位论文――《刘辰翁文学评点研究》没有对散文分章探讨,而是将《庄子》等散文放入小说这一章节中讨论。
可永雪认为,刘辰翁从赏鉴角度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史记》塑造人物的一些经验和“决窍”,如传记文学写人不仅要写“功状”,还要写出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写人必须绘声绘色,婉曲尽情,写出人的“意态”;写人还要突入人的灵魂,洞见人的肺腑, 出人的“心事”[18],等等,这对于后世作家和文学理论家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王晓鹃《研究三题》[19]注重考证方面,考证了《班马异同》的作者、版本,总结了一些刘辰翁评点的特色,总体看具有一定的价值,为以后的学者研究《班马异同评》作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国建松的硕士论文《与对比研究》[20],从整体和具体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比较研究两者的异同。
四.评点的目的与地位
与同时代的评点家相比,刘辰翁评点文学作品的目的有独特性:他逐渐摆脱了科举的功利性。他评点范围的广泛性与评点的深刻性使他在评点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评点这一文体的产生与科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宋代出现的一些评点著作,如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楼P的《崇古文诀》、真德秀的《文章正宗》、王霆震编的《新刻诸儒批点古文集成前集》、谢枋得的《文章轨范》等,都与科举考试论文联系密切。张静、焦彤在《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一文中认为:首先,刘辰翁的评点已渐渐脱离了科举的功利性。其次,刘辰翁是身处乱世而批书的,他的才华不能用于治国安邦,只能转而求诸文学,借评点以抒发心中的愤懑。再次,他在濂溪书院讲学,所作评点也是传授儿子门生。[21]张、焦二人较为全面地归纳了刘辰翁评点文学作品的目的。
孙琴安说:“在刘辰翁之前,还没有一个人能象他这样对诗歌、散文、和小说进行过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评点。”[22]他指出刘辰翁评点诗歌经常能提出一些创见性的意见,除抒发己见以外,他还喜欢提出一些与前人或时人意见相左的看法,带有辩驳的倾向。刘辰翁对历史散文如《班马异同》等的评论大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加以评论,极少从撰文体例、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批评。刘辰翁评点小说能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虽未及小说本义,也未成体系,却自有其独到之见。孙琴安在《中国评点文学史》中肯定刘辰翁对于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能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评点,并且能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刘辰翁不仅是宋代诗文评点家中的集大成者,而且是我国评点文学的奠基者。”[23]焦印亭的《文学评点的奠基人――刘辰翁》[24]、吴承学的《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25]都肯定了刘辰翁在评点史上的地位。
近年对刘辰翁评点研究的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突破,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刘辰翁评点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杜诗评点研究、《世说新语》评点研究、《庄子》评点研究、《老子》评点研究。对于《班马异同评》、《史汉方驾》等评点未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学者研究刘辰翁评点的《越绝书》,《荀子》,《阴符经》,陶渊明、韦应物、孟浩然、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的诗歌。此外,有关其诗文评点的论述,大同小异附和雷同的多;对他的诗文理论仍要做进一步的挖掘,他的文学创作与其评点之间有何关系?他的文学评点对后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元明两代前人的序跋和评论中可以看出,刘辰翁在元明两代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何以在清代受到冷落?其大量的诗文词赋都散佚了,而其评点却保留下来很多,这其中的原因都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探索。
注 释
[1]周兴陆:《刘辰翁诗歌评点的理论和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第110-113页。
[2]焦印亭:《刘辰翁批点杜诗论略》[J],杜甫研究学刊,2008年第1期,第65-69页。
[3]邱旭:《试论刘辰翁杜诗评点的特点》[J],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36-40页。
[4]赵星:《刘辰翁的杜诗评点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78-81页。
[5]张静:《刘辰翁杜诗批点本的三种形态》[J],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第47-51页。
[6]焦印亭:《刘辰翁评点杜诗著作叙录》[J],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第3期,第48-52页。
[7]宗瑞冰:《评点视野下的孟浩然诗歌艺术――以刘辰翁评点孟浩然诗为例》[J],殷都学刊,2005年第4期,第83-85页。
[8]焦印亭:《⒊轿唐琅李贺诗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1期,第46-49页。
[9]焦印亭:《刘辰翁评点王维诗著作叙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第59-61页。
[10]汤江浩:《论刘辰翁评点荆公诗之理论意蕴》[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98-102页。
[11]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8―79页。
[12]杨星映:《刘辰翁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第28-33页。
[13]曾垂超、李军均:《小说评点文体的独立:从子史之评到文学之评――刘辰翁评点的源流及意义论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第1期,第141-152页。
[14]陈金泉:《刘辰翁小说评点的美学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第88-93页。
[15]曹新华:《论刘辰翁的小说评点修辞思想――以评点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6]张璇:《评刘辰翁》[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29-32页。
[17]潘贞清:《刘辰翁评点的几个概念》[J],大众文艺,2010年第12期,第173-174页。
[18]可永雪:《与人物形象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第3期,第35-39页。
[19]王晓鹃:《研究三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66-75页。
[20]国建松:《与对比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1]张静、焦彤:《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J],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第246-248页。
[22]孙琴安:《刘辰翁的文学评点及其地位》[J],天府新论,1997年第6期,第70-74页。
[23]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24]焦印亭:《文学评点的奠基人――刘辰翁》[J],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第58-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