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范文1
【关键词】文化 物态文化 报纸
探讨报纸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进行概念上的界定。何为文化?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简单来说就是剔除了广义文化中的物质财富的部分。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将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一、报纸是一种物态的文化
文化从内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几个层次。其中物态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涵盖了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报纸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自然也包含在物态文化之中。
当然,并不是任何物质都可以称之为物态文化。评判某一物质是否属于物态文化范畴的标准是该物质是否凝聚、体现、寄托着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思想感情。从这一标准来看,报纸无疑是符合的。报纸的产生,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信息需求。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报纸也呈现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以《京报》为例,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京报》读者甚广,光绪年间曾流行一首竹枝词,反映普通人订阅《京报》的情形:“唯恐人疑不识丁,日来送报壮门庭;月间只费钱三百,时倩亲朋念我听。”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早在明清时期,报纸就已融入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而“时倩亲朋念我听”更是直观地表现了清光绪年间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这种超个体性质的“生活方式”是融入了语言与心理结构,因为拥有共同语言与共同民族心理的社会较易形成其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即文化,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本身就得益于传播,尤其是像报纸这样的大众传播。
从另一个更为直观的层面也可以印证报纸属于物态文化。在物质文化的概念中,有一个衍生的概念,即物质文化遗产,简单来说就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等价值的物质,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过去的物态文化。而现存的最早的报纸是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进奏状”,显然,他们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从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即报纸属于物态文化的一部分。
二、报纸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报纸作为一种常见的物质产品,实质上是新闻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发生之后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凝结,体现着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特征,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影响。这是因为,报纸是由人创造、生产出来的,在创造和生产的过程当中无论是版式、内容乃至发行方式,都是由创造者的主观思想和创作者依靠从受众市场那里得到的信息反馈来决定。而这两者又都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报纸因其是一种面向大众的物质产品,它的存在自然要符合代表大众的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不同时期的报纸都会被打上时代的意识形态烙印。
以我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为例。在版式的设计上,刊物的外形仿造了中国旧式线装书;在表达方式上,刊物多采用通俗浅显的中文,既有长篇连载,也有诗歌、小品、小故事,同时大量采用章回体和对话体;在封面设计上,有意将孔子等圣贤与西方耶稣基督相提并论……以上种种对华传教士时空上的迂回宣传,便是出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中国化的大众定位,于是无论是版式还是表达方式都迎合了清朝时期中国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文化的传递者
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果传统媒体无法在时效性上紧跟网络的步伐,那么终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于是,争抢时效性、抢发第一手消息成为了传统媒体的工作重点,也使得文化作用于现实的速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一种新文化现象的出现,在经过各媒体传播后,被迅速传递到人群之中,从整体上来说,加快了文化更替的频率,促进文化发展。
徐宝璜在《新闻学》中称新闻纸重要之职务,表现为供给新闻、评论时事、补助商业、补助教育或称灌输知识。其中,供给新闻和补助教育正是文化传递的直接助推力。鲍振青在《余之中国新闻事业观》中称:“夫新闻纸之使命,非仅代人耳目,作政客之传单,实有知道改造之社会之责任。此外,发展文化,援助外交,监督政府等均新闻纸重要之使命也。”同样说明了报纸必须肩负文化传递这一历史使命。
总之,文化与报纸如同大树与种子,种子本身就是大树身体的一部分,报纸本来就属于物态文化层面;种子携带着大树所特有的基因,报纸折射着社会的意识形态;而种子,也要承担着大树繁衍生息的职责,就如报纸承担着传播文化的职能。■
参考文献
①蒋含平,谢鼎新:《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②王天根:《晚清报刊与维新舆论建构》,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③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④郭镇之:《传播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⑤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范文2
一、地方政府传统的经济管理职能
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充十分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但在这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经济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要努力保持;经济较差,地方政府要促进其发展。从总体来说,传统的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可以概括为:
(一)制定计划,明确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综合研究影响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因素,包括潜在的和外显的,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计划。战略规划和计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指导经济发展。企业以此为依据,根据市场状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决策和相关内容。
(二)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区域发展环境十分重要,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或几个要素处于主要地位的环境各要素,影响这一时期区域的性质和特征,有时还起决定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环境的质量,满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出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速度,政治、经济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培育良好的环境,帮助企业发展。
(三)建立和培育市场
目前市场存在不少问题,如产权关系不健全、市场主体不明确、市场不完备,缺乏统一公开市场规则,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地方政府要健全市场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各类软件,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同时抓好各类市场硬件建设。如建立健全各类市场交易的规则,使市场交易公平,市场秩序良好,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得到保护;创造有利条件将权利还给市场,培育各类行业管理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让它们监督管理市场,并提供适当服务,沟通企业市场与政府。
(四)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就业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也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个人的地位和尊严。地方政府要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地方政府开展各项建设,履行经济职能,要从实际出发,分析地方财力是否充足,人民群众是否能够承受,关注基层群众,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维护社会公平。
二、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如何创新
全球性金融危机要求我国地方政府全面提高经济管理能力,各级地方政府要借鉴相关企业管理理念思潮,运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政府管理工作,才能增强政府管理的能力和绩效,解决地方政府管理面临的许多问题,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知识管理的理念
1.知识管理概述及政府知识的构成
知识管理认为组织各项能力的提高要借助集体的力量,依靠团体的智慧共享各种知识。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知识可以概括为意识形态知识,行政知识和业务知识。意识形态知识主要包括我国的国体、政体、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理论知识等,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行政知识包括如何分析政策、研究政策、如何决策和在决策中获得的经验等。业务知识主要是指政府内部业务流程、各个岗位职责、部门隶属关系、业务要求、技能等,也包括政府公务员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
2.地方政府要努力做到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增加政府管理所必须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不断更新。首先,知识共享可以促使知识融入个人的思想,使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其价值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其次,通过知识共享,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能提高。创新知识才能实现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和信息量大量增加,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创新知识,这就出现了个人知识拥有的相对匮乏性与知识需求的全面性之间的矛盾,知识共享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矛盾。最后,政府管理的灵活应变性可以借助知识共享得到提高面对社会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政府要有效预防、积极响应、灵活处理,体现出很强的应变能力。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要提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执行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文化管理的理念
1.地方政府文化概述
当代企业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来提升竞争能力,地方政府部门在经济管理中引入文化管理的理念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拥有自身组织文化。所谓地方政府文化是地方政府权力建构、自身定位、工作理念以及运行机制的体现,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存在、运行、发展的轨迹。其中地方政府价值取向是关键,这种取向表现在政府自身的规章制度,运作模式以及工作人员的观念,心理,行为和言语。
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范文3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要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意识
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教师中出现的新思想、新动向、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应强化以下三种意识,围绕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引导团结广大教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1 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重于泰山。”思想政治工作者责任感的强弱,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高校的育人质量,关系我们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崇高责任,增强使命感,努力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1.1 是政治责任
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站在事关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站在关系祖国前途命运的高度,讲政治,讲纪律,讲责任,讲奉献。把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光荣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1.2 是事业责任
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去执着追求,增强事业心和进取心,敬业乐业勤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的观念。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加强研究,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3 是工作责任
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工作责任心,通过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工作,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因势利导,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上来。
2 强化阵地意识
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必然会为非无产阶级思想占领。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人们,影响人们。巩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特别是在高校,各种思想观点鱼龙混杂,良莠难辨,常常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增强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校园每一角落。
高校的思想舆论阵地,可分为有声阵地和无声阵地。有声阵地,即指高校的广播、电视、电台、讲坛(主要是“两课”教学)等主要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舆论阵地。无声阵地指高校的校报、学报、黑板报、墙报、宣传窗、阅报栏等主要以文字符号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舆论载体。在现代社会,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出现了网络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体这块新阵地。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牢牢控制和守住传统的思想舆论阵地,发挥其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努力学习掌握新技术,建设校园“红色网站”,加强管理、监控和指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社会主义思想、无产阶级思想占领这块新阵地,使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的源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创新内容、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目的。
3.1 是观念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例如,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与过去革命战争年代,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一定要面对面,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思想政治工作不光要说理,更要用情。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政工人员的份内事,党政工团也要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同配合。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限于八小时之内,还要延伸到八小时之外。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坐等问题找上门来,而要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工作。等等。
3.2 是内容创新
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党的工作重点、中心任务是有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围绕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紧密结合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去做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区别对象,体现层次。要求党员教师要比非党员教师高,要求管理干部要比教师高,要求教师要比工人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师的先进模范作用。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要继承发扬历史传统,进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又要体现时代要求,对教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赋予时代的新内容。
3.3 是方法创新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力戒刻板说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要从垂直型转向水平型,克服“我打你通,我说你听”,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做法,重视与工作对象平等协商,多谈心,多交流,多沟通。要从灌输型转向渗透型,在坚持理论说教、外部灌输的同时,更加注重在为师生员工搞好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点滴渗透,使师生员工受到教育。
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范文4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多形式科普宣传。为了让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XX街道辖区内各社区通过横幅、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小喇叭、院坝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饮食与健康”“远离”等相关知识,并引导群众积极参加科学健身活动,让他们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远离旧习陋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本年度,XX街道制作科普横幅共120余条,利用电子显示屏科普宣传共100余次,院坝会播放科普视频共53次;
二是搭建科普平台。为了让群众保持学习科普知识的热情和形成良好的科学意识形态,XX街道20个社区建设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青少年之家、健康服务中心等学习场所,社区不断完善各类设施,设置科普图书室,补充科普类图书,并定期组织科普知识讲座,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民法典》,防范老年疾病,防灾减灾等知识,为群众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三是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XX社区青少年之家与黑龙江研究生西部志愿者支教团组建科普宣传小组,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志愿者把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与保护环境、远离、疫情防控、十四五精神等内容巧妙融合,在科普相关知识的同时,带领青少年去河岸捡拾垃圾、动手变废为宝、宣传十四五精神,寓教于乐。本年度,XX街道各社区共组织87场青少年科普活动,2000余人次,浓厚了科普氛围,培养了青少年学习科学,科学实践的兴趣。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科普方式缺乏创新。科普宣传的形式多为讲座,大多部分科普工作仍停留在对科普知识的简单了解、对科学技术的简单运用以及对科普对象的单向传播,群众积极性尚缺;
二是科普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科学理念的转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需求也日益变化,科普内容除了区上所要求的,社区很少主动对科普理论、工作任务、主要特征,主要矛盾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工作建议
一是积极了解群众需求。XX街道将针对不同社区、不同人群、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进行深入调研,认真研究社区的科普工作规律,把分散的、零乱的科普信息和内容加以整合,汇集和筛选,形成指导性强、针对性强的科普内容和工作重点,从而确保社区科普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扎实推进社区科普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范文5
1、数字时代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
艺术设计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情操来提高审美水平,是对情感的丰富和个性的培养的一个系统化的教育。然而,艺术与设计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体,它们的发展受到当前时代下的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都对艺术设计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数字时代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艺术教育通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艺术教育是指传统的艺术类院校,例如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和戏剧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对于艺术教育制定详细周密的周期性教育计划。通过完善系统的理论课程和专业的实践练习,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能力的把控和艺术修养的理解。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是指各类各级艺术院校或组织机构以及以家庭为单位所开展的广泛的艺术教育活动。从艺术的功能性来看,它有着认识、审美和自我的教育意义,首先人们通过艺术赏析活动来更加深刻的认识物质和意识。其次,人们通过艺术审美活动对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具有与生俱来的教育意义。从艺术的发展上看,艺术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随着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艺术结构和形态都有着不同的主题、风格、表现方式以及情感寄托,体现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规律。其次,由于人是群居动物,社会结构和人文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社会人文的这种不确定性,才使艺术的发展规律变得复杂起来,它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甚至是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信息化时代下,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够快速的获取图像、文字、信息的传播,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才更加依赖于数字化的智能传输对象,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获取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变化的信息,和教育资源的快速准确传播。同时,艺术教育基于艺术的发展进行探索,而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革新,革新就包含着新的表现手法、新的主题以及新的时代精神,这具有典型的时效性,而智能传输设备如多媒体、互联网等即时性信息传输媒介能很快的进行图像、文字、视频的数字化传导,对艺术教育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同,没有科学发明就没有现代摄影、舞蹈、电影甚至音乐艺术。然而,随着现代科学飞速发展,艺术传播的媒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的影响
设计是人们把自己的计划或想法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而设计教育是学校或某种社会团体、组织机构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对人的设计方法进行指导的行为过程。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悄然改变,设计也同样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变革。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创新研究首席教授Ken Friedman 说过在早期的工业设计中,主要工作重点在有形的产品上。然而今天,设计师也处理组织结构和社会问题,从事交互、服务和体验设计。许多问题牵涉到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所以,设计师已经成为应用行为学家。因此,现在的设计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来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加高效可行的行为方式,同时要为社会商业提供必要的价值。对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教育注重技能或实践训练,而现代设计教育相比实践训练而言,对于主观的设计思维和必要的知识结构也同样重视。正因为设计是由设计师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已经转变为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它是包含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政治特点、传统习惯等内的一个系统的整体。
二、当今世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1、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国内艺术教育呈现出一种全民艺术的虚假繁荣景象,使原本不受关注的艺术教育受到广泛的注目,然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艺术教育却难以受到市场经济的把控,充分的生源导致艺术院校找到了扩大招生的理由。但这就导致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显得十分令人担忧,例如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均、资源配置缺失、教育理念的不合理等。这不仅没有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反而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艺术的整体质量。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发展方式会导致中国艺术的未来永远停留在表面,而无法具有深度的艺术内涵。而西方艺术发达的国家,如意大利或法国都有着深远的艺术传承,因此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缺失是我国艺术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过去几年中,中国的迅速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进步并确立了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宏伟目标,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设计创新对于打造国家的可持续化战略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新型社会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2016 年在国内专利申请方面,国家电网和中国石化以6111 件和4372 件分居企业专利申请的前两位,在民营企业方面,欧珀、小米以及奇虎科技的专利申请量也分别达到了3338 件、3183 件和2777 件。专利数量固然是衡量国家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数量并不等同于质量,更加不等同于设计竞争力。苹果公司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而据美国2015 年的专利统计表中,排名前三的依然是IBM、三星电子和佳能公司。因此中国的转型之路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制造走向创造的过程中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而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又与设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设计教育始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设计发展方向。
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到德国包豪斯到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建立,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但不幸的是教育却始终没有被当做一个引领一个时代艺术设计水平的重要活动来看。今天的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各地高校都纷纷开展艺术设计教育相关课程,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急功近利的院校缺乏系统的教育理念、教学师资、教育设施和前卫的资讯,比起社会经济的的突飞猛进,艺术设计教育却显得营养不良。
2、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德国是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国,无论是包豪斯还是乌尔姆学院都孕育了一大批专业的设计人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是艺术与技术统一,奠定了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工业生产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法国作为一个浪漫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艺术设计教育历史和浑厚的艺术气息,首都巴黎成为艺术之都,法国的教育理念重视以人为本的同时鼓励学生将优秀的成果加以利用,帮助学生让自己的创意理念实现增值。美国艺术设计学院十分注重高层次教师人才的引进,并且鼓励教师进行特色教学,为国家的艺术设计__发展提供软实力,同时倡导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和市场状况进行紧密结合。
三、资源配置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必要性
提高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教育资源建设问题又显得尤为突出。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投入非常大,有超过百所高校都开展了相关课程。尽管如此,仍然有多数高校在基于传统技能培训来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其水平有待提高发展方式也有待商榷。提高教育资源覆盖和利用率是发展艺术设计教育最为直接的方式,但艺术设计教育资源是一个系统而整体的因素,它包含着图书、影像、视频资料、网络、多媒体甚至教育工作者等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此外,当今的设计教育和上世纪相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无论哪个范畴的设计师,都需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它不仅包含着艺术和技术还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设计已然变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而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产业中,完善和整合教育资源又是发展教育水平的重要一环,落后的教育体系才是一个国家设计教育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从硬件水平上,我国的设计教育条件依旧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发展设计教育的高校中对于教育设备的完善意识不够充分,部分教育设施与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不够融入,使信息爆炸的时代特点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信息没有得到合理的反馈,而这一切都依赖于设计教育的资源建设。
四、我国设计教育的未来之路
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范文6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构建;大学生参与;必要性;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114-02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为了维护安全而创造的校园安全物态文化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关安全的意识、理念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形态、物理环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综合体系。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构建平安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愈来愈明显,已成为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领域的一项主文化,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而大学生既是校园安全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又是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如何发挥大学生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行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两地办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社会网络化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校园安全凸显出新特点:消防和治安仍然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重头戏”,公共卫生安全、饮食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场所和大型文体活动安全、社会交往安全、求职安全、消费安全以及健康问题(特异体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多层面、宽领域的新的安全问题不断出现[2]。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迅猛,但安全保卫部门的力量相对薄弱,大量招聘的临时工作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和培训,素质不高、业务不精、政治敏锐性不强,使得安全保卫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现状令人担忧。因此,高校安全工作必须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推广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转变,安全管理必须从事后处理的被动管理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安全管理转变,化被动为主动,用安全文化去塑造、影响每一位组织成员,把理性的安全规章制度和非理性的安全意识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安全稳定的思维模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组织成员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自发意识,才能确立长效的安全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2.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校园安全文化发展的需要。校园安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建立一个文明、健康、安全、开放、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安全素质形成导向,是近年在大学校园出现的一个崭新的现象和理念。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因此,安全文化应在长期的实践中精心培育,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是一个易对新的文化产生猎奇心理的群体,大学生个体参与新型文化建设有强烈的、内在的精神需求。他们既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承者,又将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推动校园安全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实施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进行培养,内化其安全素质,使全体学生全方位参与到校园安全防范之中,开展群防群治,构建校园安全体系,以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良性发展。
3.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安全文化业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知识。校园安全文化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是以关心和维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与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它具有受众率高、创新性和持久性等特征。高校是一个承载和传播科学和文化的场所,广大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竞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是学生走上社会必须具备的。因此,大学教育要教导和培养大学生自身具备安全意识,并培养他们用自己掌握的安全知识,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大学生参与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来,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其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应侧重于对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和态度的转变,使他们由被动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到主动防范安全隐患、自觉提高安全意识的转变。高校应在营造浓厚氛围、创新校园安全文化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来。
1.加强安全教育,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教育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断形成和发展校园安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在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融入安全文化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形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养成重视安全的习惯,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来。如通过组织治安、消防、交通等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解安全技能、避险自救、生活安全、公共安全等知识教育;利用网络的宣传功能,分析经典案例,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和网络文明宣传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将安全文化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把安全文化素质教育普及每个学生,深化教育效果,使安全理念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2.建立开放的、富有活力的工作机制。有效的机制是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探索建立大学生参与机制,为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搭建舞台;要探索建设互动机制,为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开辟多种渠道;要探索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吸收各方面的智慧,汇聚各方面的力量;要探索建立理论研究机制,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要强化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确保活动效果的产生和目标的达成;要建立目标激励制度,不断总结取得的成绩以及与达成目标的差距,用一定的奖评方式促进活动的长效发展。
3.创新校园安全文化的表达方式。文化的表达形式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直观的文化信息,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如果没有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还是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大学生不感兴趣,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受众群体,就会是空中楼阁。因此,要大胆创新,尤其要利用大学生社团这一重要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鼓励大学生群体去积极主动地创造具有很强参与性的校园安全文化的表达方式,在内容上既要切合深化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工作的实际,又要确保学生在该项活动中自我服务目标的实现。如采取安全知识竞赛、消防运动会、消防疏散演习、周末安全知识电影晚会、安全知识文艺晚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