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1

    一、“展览室”——心灵与作品的交流。

    “展览室”里充满了画香,学生个个如采蜜者享受知识无私的馈赠。

    师:大自然是多彩的、丰富的,《走近大自然》一课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以及许多艺术家们利用大自然中各种材料,创造出各种独特的艺术作品。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兴奋的表情)

    师:你们先欣赏一遍,看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好吗?

    生:好(有点急不可待)

    教师利用多媒体储存了许多有关作品,配上音乐,边播放边解释,马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

    师:谁能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此时情绪非常高涨,大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感受,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孩子们,但是孩子们被这些独特艺术作品,深深的打动,努力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借此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走近大自然》是一年级造型、表现的一节课,课中已提供了一些图片。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仅靠书本上的图片是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现代化工具,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法宝”,让学生自己与作品面对面地接触,直接与作品对话,直接体验。亲自采蜜。

    学生被这些艺术作品吸引住了,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看,有仔细观看的、有相互讨论的、有请教老师的。教室里充满着热烈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了“展览室”学生无拘无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新课标提出要进行交流的课堂教学。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敝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老师的传授、灌输。学习美术,应首先去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是美术学习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作品“零距离”的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在此基础上的欣赏能力才会日趋提高,学生通过一张张的作品比较、体会的有滋有味。此时,大自然的美丽已在他们心中驻留,热爱祖国的情感已在升华,美好的理想已在树立,如此的收获又岂是教师单一的传授所能达到的?

    二、“游戏场”——快乐与体验的交融。

    “游戏场”里笑声朗朗,热闹欢快,快乐来自于自信,知识增长于体验。

    学年级《化装晚会》时,学生把自己装扮成各种角色,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面具头饰服装,课堂上精彩的表情,热烈的讨论,让人体会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与快乐。

    1、化装晚会将各自扮演哪些角色?学生开始分组讨论,确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节。有的说要扮演童话故事的人物,有的说要扮演语文书中的故事,有的说要扮演动画片中动物,有的说自己创编角色。说着说着有的学生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表演,真让人羡慕啊!

    2、怎样打扮自己呢?用什么材料更能突出角色?有的学生用皱纹纸做衣服,把自己变成美人鱼,有的学生用塑料袋披在身上,把自己装扮成天使,有的做头饰,有的做面具,各组分工合作制作,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看到孩子们奇思妙想,真让人高兴呀!

    3、纷纷上台表演。孩子们穿上各种表演的服装,带上面具或头饰,扮演成各种角色,然后开始表演,你看那有的表演憨态可鞠,有的表演绘声绘色,有的组分配非常合理,行动统一,有放音乐,有表演,有拿道具,欢声、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真让人感慨啊!

    创设情节化的情境,搭建宽松的平台,体验生活,享受快乐,课堂成了学生快乐的“游戏场”,成了体验生活的“乐园”。

    《化装舞会》是综合、探索的课,本课比起以前课本上的《做头饰》、《做面具》更具人文性,更贴近学生心灵,而且加上服装、海报、背景、化妆,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表演,获得成功的愉悦。

    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还学生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宽阔的舞台。“倾听学生”真情告白,欣赏学生的表演天分,我们不必去做学生的主宰者,支配者。应还学生以主人的身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

    三、旅游线——美丽与激情的荡漾

    人们向往美好的地方,看小导游正把美丽介绍给大家,一路上激情荡漾,让人感染于其中,沉醉于期间,学完了《变了样》后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师:课文中的学生作品美吗?美在哪里?

    生:画出了城市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摩天高楼。

    师:那我们的城市、乡村美吗?

    生:也很美

    师:如果远方的客人来,你会把我们的城市式乡村的美丽介绍给他吗?

    生:那当然,我还要当他的导游呢!(学生有说的欲望)

    师:我们班上有几位外地来的同学,你们愿意当他们的向导吗?(教师在课前布置过作来,回家查找有关家乡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自由找介绍对象,听,有介绍本市建筑风格,有介绍乡村景物的,有介绍城市风貌的,看,有动作指示,有再现表演的,有出示图片的,小导游们“好像要把所有好看的、美丽的、突出的,都告诉他的游客”。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2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以“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好语文。我通常是围绕主题进行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之后才用“研、品、写、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大量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阅读习惯和独立思维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农村”,按照“四型三读”备课模式,我准备的是拓展型阅读的教学设计。认真研读课文后,我把教材中的文章《牧场之国》、丛书里的《月夜》以及课外《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乡村生活》这同主题的四篇文章整合到一个课时来教学。在学生读懂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具体的景或物来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与迷人”的表达方法,并让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以致用。

一、课前预习读――整体感知

想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四篇文章的学习,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预习。课前我提出预习要求:读通课文,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再读课文,圈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点评;根据课文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除课前预习外,我又给学生一个课时的“再预习”时间。学生根据对生字词和文章大意两个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为品读课文进一步扫除障碍。这一环节强调学生的自学,学生在研读中初步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不必过多介入。

二、课中品析读――思维碰撞

学生通过以上四篇文章的阅读,要理解“乡村生活的独特与迷人”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从理解思想感情指向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我将重点放在对《牧场之国》一文的引领上。

我让学生思考:荷兰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并要求他们画出相关语句,加上批注。在全班的交流展示中,学生大声朗读画出的重点语句,如“他们才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及每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遍一遍的朗读让学生迅速理解了荷兰牧场的特点。接着,再回归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展现荷兰牧场的独特和迷人的。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找出来“动物多(物),夜晚迷人(景)”这些直接展现牧场美丽的内容。学习完《牧场之国》后,我让学生依照方法自学另外三篇文章。学生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

三、写话小练笔――读写结合

教师要注意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我总是在学习课文后,设计10分钟的小练笔时间,如“抓住具体的景或物来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与迷人”。学生在思考后,快速组织材料,很多孩子都能将刚学到的写作方法用上,这也显示出阅读教学的效果。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F30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74-02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促进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008年,作为黄浦江源头的浙江省安吉县出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处理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农村建设口号,并制订建成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促成浙江省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此时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也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这种以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模式,不仅是新农村发展趋势,也是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

1 理论与现实意义

结合住建部2013年40号文提出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广东省2011年决定创建宜居城乡、打造具有鲜明广东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以及近期广东省提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在广东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美丽乡村”建设为区域协调发展延伸了内涵、拓展了空间

区域竞争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区域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区域寻求到良好竞争合作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1]。区域及其产业如何做到区域内外有效竞争与合作,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所在。“美丽乡村”建设秉承这一战略理念,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不仅抓住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利契机,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延伸了内涵、拓展了空间,更为粤北地区进一步落实该省关于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落到实处提供了有力抓手。

1.2 “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诠释和实施

“环境提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广东省推进该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建设“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乡村,就要从生态环境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入手。“美丽乡村”建设正是从尊重自然的角度,保持乡土风格的原貌,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从生活和生产2个方面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十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求的有效诠释和实施。

1.3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

“美丽中国”,既注重人们生存环境的宜居性,也体现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它是“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实现经济繁荣、制度完善、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社会”[2]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蓝图,就必须着手于规划、建设和发展基础生活单元――乡村,从源头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广东省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行动和途径。

2 现有评价模式及优劣势分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分为3个部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建设实践研究[3]。其中,指标体系主要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内涵挖掘或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等目标着手,基于地方实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依从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思路,在建立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当地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最终获得当地乡村建设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美丽乡村”建设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延伸,其评价模式既要继承以往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特征,更要突出“美丽”建设的核心要义。因此,总结目前广东省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及其特点,是客观衡量和评价地方“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步骤。

2.1 纵向模式:以行政体系为基础

2.1.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国家行政体系划分,从省级至村级存在各行政层面的评价模式。其中:评价指标体系,从下到上宏观指导性越来越强;从上到下微观操作性越来越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例如:省级层面,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管理民主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4];村级层面,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上,采用权重法、划分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2.1.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目标明确,工作易于推动,行政操作特点强。但若上级政府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不足,将导致建设目标脱离实际。同时,若基层政府对上级政策目标误读,将引起当地建设偏离中心路线问题。

2.2 横向模式:以市级及其以上行政区划为基础

2.2.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广东省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性的事实,结合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如:珠三角地区农业产业化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城乡收入差距大;东翼地区村组织经济实力弱,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清洁能源使用率低;西翼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垃圾实施集中处理程度低;北部山区农民生活水平低,经济落后[5]。评价方法上,仍采用权重法、划分评价标准,获得综合得分。

2.2.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充分考虑宏观发展与微观运作,有效结合地域差异性。既能客观反映各地现实发展水平,又利于不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与借鉴;既紧跟区域发展现实,又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但受地方发展定向思维影响,人为指标选取及划分不可避免,评价结果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

2.3 点状模式:以县级及其以下行政区划为基础

2.3.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以县(市、区)域为评价单元,通过选取不同建设目标,结合现实政策发展实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如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或“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某地可专门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为一级建设指标,通过二级建设指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方面落实一级指标[6]。

2.3.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基于单个县(市、区)域范围,评价体系特殊性强。评价的最终结果单纯为落实上级建设要求提供服务,或借此契机为创新地方建设途径服务。该评价一般仅适用于当地,或与当地情况类似的周边县(市、区)。实践性、微观性、局限性强,更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性较差。

3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研究

3.1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状模式

由上文可知,3种常用的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虽各有特色,但评价程序(指标体系选取和评价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纵向模式着重于行政指导性;横向模式着重于区域借鉴性;点状模式着重于可落实及特色性。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内容,即以村民群众为主体,以村民基层组织为议事决策平台,以规划为龙头,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为内容,切实缩小农村与城市在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际生产中应该借鉴点状模式的特色性、纵向模式的行政性、横向模式的可比性,提出以区域交通干线为轴线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状模式,通过点的发展、线的辐射及面的整体提升,带动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既注重局部发展,又考虑到整体关系,有利于区域统筹。

3.2 注意的问题

3.2.1 指导思想。首先,近年来广东省注重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注重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形成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带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其次,为继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注重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不同梯度与层次、相互配套、关联互补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第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东省为适应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需要,一直着力于拓展交通运输网络的覆盖深度和广度,着力于优化运输网络结构,进一步推进区域和城乡运输一体化。这些都突出了选择基于线状评价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选择线状评价模式成为必然。因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指导思想上必须注重以交通干线沿线建设为核心,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主线开展评价工作。

3.2.2 指标体系。以社会经济建设内容为选取范围,注重交通干道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以“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环境美、管理民主和谐美”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对交通干道沿线区域、村庄及其内陆辐射地进行评价。同时,依据村庄离交通干线的区位距离,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主要建设区、农业建设区、保护建设区等4个区域,选取不同评价指标,进行差异评价,以满足不同发展条件村庄有区别的建设目标。其中:优先建设区和主要建设区一般包括了工农业比较发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建设比较成熟、经济条件好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农业建设区一般包括传统农业发展成熟、经济水平在当地发展适中,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加强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自然保护区一般包括开发较少、自然传统村落明显、区位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

3.2.3 评价方法。着重不同类型评价区域指标权重选择和标准划分上的界定。其中,优先建设区、主要建设区以工农业/商贸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农业建设区以现代农业/农业保护区/传统文化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保护建设区以旅游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三者均需制定权重及标准。

3.2.4 综合评价。“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性模式,与其他评价模式评价思路相同,都是基于量化考核的评价模式。其特点就在于,结合了交通干道的线状辐射功能,对交通干道周边区域进行评价,是宏微观的结合。缺陷在于,因人为的划分,虽评价结果相对客观,却仍存在缺乏变通的可能性。基于正反两面考虑,定量考核后的定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线状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应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4 参考文献

[1] 孙海燕,王富喜.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J].经济地理,2008(11):928-931.

[2] 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5.

[3] 许可杰,刘喜波,马鑫.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改革与战略,2013(3):77-79.

[4] 李大胜,余建斌,范文正.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村,2008(2):32-36.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4

培养孩子从培养家长开始

法国很多城市或者乡村都有家长培训班,家长培训班通常是周六下午,为了正确合理地教育孩子,很多年轻的家长参加了培训班。培训班老师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诱导家长用学到的理论有效地付诸实践,指导孩子的各种行为。一位叫肯德尔的女士通过培训说,其实施行家长的权威最重要的就是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她告诉我们,有一次她6岁的儿子在花园里玩球,妈妈要他去社区的场地上玩,他就是不听。肯德尔耐心地跟孩子交流,家里花园很小,不是活动的场所,打坏了玻璃是小事,这些花花草草受到损害,它们也会伤心的。经过这样一番耐心的解释,孩子自觉地到社区的场地上玩球了。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法国人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范围比较广,孩子很小就学会理财,他们有自己的存折。存折里的钱通常是过圣诞节时长辈们送的,也有的家长通过奖励的方式给孩子存钱,但是他们的钱一般情况下不乱用,例如开学了买学习用品,跟父母外出旅游买饮料等等。他们从小就明白自己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孩子们通常不参与大人们的事情,一旦家里来客人,他们就会回到自己的房间做自己的事情。

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

为了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法国家长很重视孩子对自己房间的布置,无论你走进哪个孩子的房间,你都会看到孩子的房间里到处是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作品。法国人爱旅游,他们常常带上孩子到野外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通过对自然的亲身体验让孩子热爱生活。法国孩子从入托开始就住学校,住校期间,生活老师指导孩子怎么洗衣服,怎样把衣服洗干净,如何叠被子、理床单。上了大班,幼儿园设置了洗衣课,生活老师将指导孩子自己洗衣服。学校还设置骑车课程,因为孩子们上小学要自己学会骑自行车。

有创意的感性教育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5

(1)饭稻羹鱼,鱼米之乡的饮食风习。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明确了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以稻米为主食,以鱼虾为副食品的饮食特色,这里的“楚越之地”就包括了现在的南京地区。由于湿润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南京地区一直以来就有种植稻米的生产习俗,南京地区稻作文化的繁荣不仅影响了人民日常的劳作活动,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人民饮食风俗的形成,充足的稻米供应也为南京丰富多彩的糕团工艺创造了条件。河湖交错的水文特点形成了吴越地区独特的“渔文化”,极富地方特色。南京地区以渔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太湖地区物产丰饶、生产鱼虾的地域特点也为南京乡民养鸭食鸭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南京的鸭肴种类繁多,是南京乡村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2)因地取材,讲究时令的饮食生态。乡村饮食与都市显著的其选料的新鲜度和生态性,即南京的饮食对大都运用本地的食材制作而成,保证了材料的新鲜和健康。南京的低山丘陵和岗地约占总面积的67%,平原、洼地和河流约占了39.2%,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壤、星罗棋布的水域以及丘陵岗地的林业资源,使南京乡村拥有丰富的原材料,家禽、河鲜、野菜都在南京传统乡村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南京乡间嗜食野菜,“南京人不识宝,一口野菜一口草”以及“南京人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等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谚都证明了食野菜的风俗在南京地区的普及。相比于城市,乡村地区的食材更具有时令季节的特征,人们掌握原料的生长规律,讲究适时而食,如“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鹅冬有蔬“等都反映了南京农村注重时令的朴素自然观,成为了人们宝贵的生产生活经验。(3)咸鲜润甜、醇和酥嫩的原汁本味。质朴无华的乡村饮食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加工制作方式,传统的制作过程和不经雕琢的加工工艺使得农家菜更能保留食物的原始风味,配合鲜活的食材给人带来独特的体验。南京乡村的饮食风味保留了江南乡村地区鲜嫩清淡的饮食风格共性,同时也更注重地域的适应性,使得南京乡村饮食兼具了南北饮食的风格特色,如金陵名菜芦蒿炒香干,就是在芦蒿、香干两种基本食材的基础上进行素炒,除油、盐之外几乎不加别的佐料,最大幅度地保存了芦蒿和香干的清香;颇具盛名的南京水八鲜旱八鲜也进采用了凉拌、清蒸等最简单的烹调技艺,保留了其鲜脆爽口的本真味道,受到了许多食客的推崇。(4)典史结合、淳厚朴实的人文背景。江南地区自古人文荟萃,关于饮食的诗文典故也为广为流传,为南京的饮食菜品增加了浪漫气息。如诗圣杜甫的《赠李白》:“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其中的“青精饭”就是现在仍盛行在江浙一带的乌米饭;坡脍炙人口的《惠崇江上晚景》中:“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使芦蒿和河豚名声大噪,还有宋嫂鱼羹、炸响铃等名菜名典广为人知。而在南京不得不提的《随园食单》和《红楼梦》给南京饮食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除此之外,乾隆与如意卤干、与“皮冻甲鱼盅”的故事等都为普通的菜品增添了文化和人文气息。

二、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尽管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使南京乡村饮食文化开发得到初步的成效,但其开发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南京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加南京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同时为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1)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南京地区被称作“鱼米之乡”,食材丰富、选料新鲜、形成自然质朴的的乡村饮食风味,如种类繁盛的鸭肴、野意野趣的早春四野、旱八鲜和水八鲜,肉质鲜美的各色河鲜、高淳的螃蟹与六合的猪头肉都是地道的乡土风味。除去饮食选材的乡土性和地域性,还有伴随着饮食菜品而不断传颂的传说典故、逸闻趣事,代代相承的传统加工工艺,朗朗上口的民谚和歌谣都是在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不可忽略的元素。例如,南京地区传承600多年的板鸭制作工艺、状元豆的故事、寒食节食赤豆元宵的传统和历史背景等等都将为游客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2)南京地区乡村游发展迅速,示范效应明显。南京一直走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南京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根据南京旅游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南京地区一共拥有1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宁区“五朵金花”、六合区“六朵茉莉”,还有高淳等地均已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旅游品牌。作为乡村旅游体验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乡村饮食也得以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许多传统饮食也借助旅游体验的进行而广为人知。如南京地区以茶文化为主打旅游品牌的黄龙岘茶文化村就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融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一体乡村茶文化旅游点,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在2013年国庆节期间,仅10月1日一天,该村已投入经营的茶餐厅的收入就达到18万元。(3)代表性的美食节庆产生强有力的经济社会效应。美食节庆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相应的饮食文化进行全面而集中的展示,并迅速吸引公众关注度,提高资源影响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效应。以六合区龙袍镇为例,其蟹黄汤包节自2001年起已经开办了13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龙袍镇品尝美食、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20万人,整个蟹黄汤包产业链所产生的收入约为2亿元。“汤包经济”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同时对于汤包制作技艺的传承和汤包文化的保护产生积极带动作用。除此之外,在南京桂花鸭节和南京美食节同样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应。

2、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劣势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和参与体验性的挖掘。通过在江心洲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大部分的乡村餐饮经营点,游客对饮食的体验大都集中在品尝成品的部分,也有部分数量的农家乐推出了采摘和垂钓为代表的传统基础体验项目,对于历史传说、制作工艺、饮食习俗等方面很少有涉猎,缺乏趣味性和必要的创新,而与此同时有相当大比例的游客在饮食文化深度体验方面存在需求,实地调查显示深度体验产品在供与求方面的脱节。现阶段,农家乐在饮食文化开发方面雷同普遍而特色不足,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延伸不足。总体来说,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深度不够、体系不全、特色不明的问题。(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的宣传普及营销力度不足。目前,对于乡村饮食文化的推广大多依托于乡村旅游点进行,缺乏独立的宣传和推广平台。同时,在相关的乡村旅游网络推广平台上,饮食文化信息的和传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和缺失,这将为游客的信息掌握造成困扰。以“五朵金花”之一的石塘人家景区网站为例,其对于当地特色饮食文化资源的介绍就仅停留在名称和图片的阶段,缺乏更深入的介绍。宣传营销工作的不足给南京传统乡村饮食品牌的树立和吸引力的提升造成了障碍。我们曾在江心洲、前石塘村等农家乐经营较集中的地方就饮食文化资源宣传推广的途径媒介向游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采集外,通过亲朋好友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相关产品的宣传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方式在宣传范围和宣传效率的缺陷说明了目前宣传旅游资源宣传营销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机遇

(1)国家鼓励乡村游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乡村旅游和饮食文化体验提供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会议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原则等方面做出安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另外,针对之前南京众多乡村旅游点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影响游客的出行选择的问题,南京在2013年开通了市区直达江宁石塘人家、世凹桃源、汤山七坊、溧水傅家边、高淳桠溪国际慢城、六合竹镇大泉村等6个著名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的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大大提高了各大乡村旅游点的可进入性。(2)饮食文化的公众关注度提升。传统饮食本身以及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加工方式、历史典故等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与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背景一一展现,引发了大众对饮食文化新一轮的关注与思考;而近期武汉热干面的申遗更是引发了对饮食文化保护的热烈讨论。日前,以盐水鸭领衔的南京饮食文化代表——“三菜一茶”(南京盐水鸭、绿柳居素食、马祥兴清真菜和雨花茶)也加入申请非遗的行列。虽然有许多声音对将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申遗的举动存在质疑,但将有价值的饮食文化资源用遗产名录的形式进行保护,对饮食资源的宣传推广和进一步的旅游体验开发的确起到助推作用。(3)青奥会等大型赛会在南京的举行为南京饮食形象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平台。即将举办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客流汇集南京。这对于南京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和旅游形象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南京传统饮食文化也可以借助这一契机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纵观世界奥运史,东京奥运会让寿司广为人知,汉城奥运会让大家记住了泡菜,北京奥运会使北京烤鸭大受欢迎,南京的青奥会举办也必将为南京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4、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挑战

(1)周边城市乡村饮食旅游产品竞争激烈。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相似使得南京与周边城市和浙江、安徽等地的饮食习惯存在共同之处:南京乡村善制河鲜,而周边的镇江则以“长江三鲜”备受关注;南京的糕点工艺与苏州的糕团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另外还有“竹笋之争”、“茶叶之争”等。如以南京地区颇为热衷的吃活珠子的风俗为例,就在江苏的高邮、淮安等地同样流行。由此,如何在各个竞争对手中打造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形象,是南京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问题。(2)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南京本土饮食文化的冲击。从国内范围来看,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加深,川菜、湘菜、粤菜等其他的地域饮食文化在南京站稳脚跟,并迅速了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对南京本地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从国际范围看,KFC、麦当劳等国际连锁快餐品牌在中国的持续风靡和大量外来饮食种类的进驻也对中国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朴实自然的乡村饮食文化如何在国内国外各种饮食文化的夹击中突围而出,继续传承和发扬,增加资源吸引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三、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6

基于以上认识和把握,结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做了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围绕“田园生活”展开专题阅读,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关资料,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通过诵读、配乐读、对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品味语言文字之美,锤炼语感;

3.感悟田园生活之美,对和谐田园、和谐自然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课前准备】

1.学生积累、背诵田园诗,对田园诗的内容、特点有简单的了解;

2.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资料,乡村走访调查),使学生初步了解田园生活;

3.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搜集田园内容的经典文学作品,截取其中有关田园风光描写的片段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诵读,加深对田园生活之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和谐田园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师生齐唱,交流歌曲带给自己的感受。

2.过渡:站在辽阔的原野上,无论是谁都会有纵情高歌的欲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原野上放歌!

二、田园诗韵悠悠诵。

1.交流课前准备的田园诗资料。

2.分组诵读田园诗:

《归园田居》(一)、《归园田居》(三)、《渭川田家》、《饮酒》、《游山西村》、《清平乐·村居》、《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夏日)》、《乡村四月》、《渔歌子》。

3.交流诵读田园诗后对田园生活的印象。

4.整理学生的汇报,深入了解田园诗的主题。

清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优美: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静谧: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欢快: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勤劳: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富足: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忙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容: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过渡:无论是在山间,还是在溪畔,也不管是在春天,还是在秋季,田园生活总是那么富有情趣。就像《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中写的那样: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三、四时风光入画中。

谈话:生活在乡村的人是幸福的,四季明媚的风光都可以尽情饱览。今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乡村人的幸福。

1.品读田园之春。

(1)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来欣赏乡间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品读片段: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在这位散文大家的笔下,春天怎能缺少热闹蓬勃的鲜花呢?

品读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我们的家乡——靖宇,春天来得比较晚,但进入五月,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自然的变化。我们这里的春天与文中的春天有哪些不同?想知道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料峭春风的吗?

品读片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2.品读田园之夏。

过渡:如果说春天的乡村是清亮悠扬的牧童短笛,那么夏天的乡村就是明快绚丽的劲歌热舞。大自然把它最旺盛的生命力全部展示在夏天里了。

(1)品读《苦菜花》片段:

夏天一到,这青山一天一个样,经过烈日的暴晒,骤雨的浇淋,那草木就窜枝拔节很快地长起来,变得葱茏青黑了。这时,山地里一片青纱帐起,那些狼呀山猫呀野兔子呀……逍遥自在地活跃在里面,就像鱼儿游在海洋里那样。

(2)品读《可爱的草塘》片段: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3)品读《乡下人家》片段: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3.品读田园之秋。

过渡: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田园迎来了一年之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季节——秋天。听:欢庆丰收的锣鼓已经敲起来了,喜悦的丰收之歌已经唱起来了——

(1)品读吴伯箫《岛上的季节》片段:

论到颜色的复杂,气候的温和,天空的晴朗,秋并不弱于春。单看重九后那遍野的红叶就抵得过阳春那满山的花草不是?那不只是美丽,简直是灿烂:活像一大蓬火,一整坡笑,看了是会令人感慨,奋发,狂热的。到山上去逛,常常有野兔掠起,你可以尝到猎人的风味。野菊的香,弥漫在山岩谷豁间,又颇饶田家风韵,樵夫生涯。到树叶凋零的降霜时节,出门看山坡里处处野火,那又是另一番情趣了。

(2)品读作文片段:

红艳艳的大苹果撩开绿叶往外瞧;金灿灿的柿子像正月十五的灯笼压弯了枝头;小红灯似的枣子在枝头上一闪一闪的;像玛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上荡秋千;有的荔枝太胖了,把衣服撑破了,露出了白白的肚皮,玉米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竞笑破了肚皮;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

4.品读田园之冬。

过渡: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热闹了三个季节的田园在雪花飘落时安静了下来,它睡着了吗?不,当你沿着初雪漫步在原野上,你依然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田园风光。

品读《我沿着初雪漫步》片段:

我沿着初雪漫步,

心中的力量勃发像怒放的铃兰,

在我的道路上空,夜晚

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

我不知道那是光明还是黑暗?

密林中是风在唱还是公鸡在啼?

也许田野上并不是冬天,

而是许多天鹅落到了草地。

啊,白色的镜面的大地,你多美!

四、原野放歌多自在。

谈话:一路欣赏田园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一路采撷名家笔下的田园花香,同学们的心里一定装满了对乡村的向往,对田园的渴望。那就让我们也来高歌一曲,写下你对田园生活的印象,分享你独特的感悟。

1.布置练笔内容,学生练写。

2.交流、欣赏学生习作。

五、和谐乡村情更浓。

附:教后记

过渡:人们喜欢田园生活,因为这里平静轻松;人们向往田园生活,因为这里温馨和谐。下面,让我们敞开心扉,用心体会一下洋溢在田园里的温情吧。

1.观看动物在田园里怡然自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课件。

2.升华情感:没有动物的乡村是寂寞的,没有人迹的田野是荒凉的。人与动物相亲相爱,永远是乡间最美的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永远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3.诵读《田园之歌》:

田园诗韵悠悠诵,

四时风光入画中。

原野放歌多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