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师研修观课报告

语文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范文1

一、新课程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导演、伴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以实现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

1.“导演”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是“主角”,一“演”到底;学生是“观众”,一“看”到终,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要由过去的“主演”改为现在的“导演”,而且要做一名好“导演”。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如在进行《死海不死》一文教学时,我仿照《实话实说》节目座谈的形式,就“死海不死的原因”,“死海的开发价值”,“关于死海的传说”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讨论。选择两名学生当专家,两名学生当记者,一名学生当主持人,其余学生当观众,教师事先做好深入的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不但熟读课本,而且通读课外的一些材料,这样教学效果更好。

2.“伴游”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还能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而有些教师则只是凭借经验和头脑中的设想),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即便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要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在学生充当“主角”时,当好“导演”;在学生“游览”时,当好“导游”;在学生“乘舟前行”时,当好“导航”,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如一位教师在《核舟记》一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对于学生的扮演情况,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而是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最后,老师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伴游”的角色,以更深远、更广博的视角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而达到“行万里路”的目的。

3.“导师”

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语文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首先,要相信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要善于指导。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再次,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总而言之,树立“导师”意识,不仅仅在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地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探究学习,我首先给予适当的肯定,然后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设计者、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如何成为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让专业发展成为个人自愿、自觉的行动呢?

1.个人反思。教师只有经常自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总结利弊得失,才能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我们可以通过写课后小记,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把课堂教学中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同伴互助。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备课组的作用应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其成为教师自我更新的重要促进力量。以备课组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构建学习型教研组,通过读书汇报会、交流会等形式,互相交流、切磋教育教学经验,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组织组内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学习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或者进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再交流、研讨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立足于备课组教学实际,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探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组内教师同伴互助,互相激励,保持了教师自我学习、不断探索的欲望,进而构建学习型人生,学习型学校,形成促进教师自我更新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语文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范文2

一、组建团队

在研修新思想的指导下,考虑到学科及教师教学的特点,我与三位语文教师、业务校长关洪钢、奎文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磊、区科研中心特级教师于宏等专家,组成一个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团队成员有来自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也有常年从事教学研究指导的研究人员,这样既有实践基础,更有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这个团队认真实践,利用各种机会,多次进行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研究的课例打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清了研修的基本流程,提高了对研修的认识。研修不仅仅磨出了一节一节的好课,更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磨课中得到落实与提升。一线教师在改进自己教学的同时,也逐渐总结提炼出科学设计和实施初中语文课程的有效策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

新的研修方式讲究的是团队合作精神,造就的不是一个人的进步,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提高与进步。仅2011年,我在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丁茜老师获奎文区优质课二等奖,王宗芹老师在奎文区“双整谐动”展示课中获得二等奖,于宏老师的省级课题顺利结题。下面以《云南的歌会》为例,说一下团队是如何开展合作研究的。

二、选择主题

参加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抽到课题《云南的歌会》后,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了备课过程。首先明确研究的主题。为了能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准备的课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找到一个创新点。而这个创新点就是研究的主题。

最初依照以前的习惯思维,我们把“品味文章语言”作为创新点。但在讨论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品味语言确实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了语文的味道。但是课堂内容显得有点单薄,有点零散,缺少一个支撑的框架,缺少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文章没有读深读透,没有把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挖掘出来。经过团队成员的碰撞研讨之后,最终一致决定把讲课的创新点放在文章内涵的挖掘上。于是这次研修的主题就确定为“在文本解读中如何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三次研修的思想蜕变

明确研修主题之后,在不同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团队进行了三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授课。为了保证授课效果,本人一直作为执教教师,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是在课前进行详细的分工,带着不同观课视角走进课堂,跟进听课。授课结束后,每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观课结果,从自己的视角进行科学评课,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每次设计都是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每次教学设计的改动,都体现着整个团队的智慧,彰显着团队成员教学思想的不断蜕变与成熟。

(一)第一次研修

1.设计指导思想

(1)内涵定位。《云南的歌会》一文,编者把它放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主要是介绍各种民俗风情。对于文章的主题内涵的挖掘,考虑到编者的设计意图和单元的主题的需要,研修团队把文章的内涵定位在“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之上。基于此种思想,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教学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设计了整体感知、段落研读、语言评析等环节。课堂的主问题设计了“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歌会形式?各有什么特点?”,以此引导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分析三种歌会的特点,全面地了解云南歌会,从而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

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了第一个教案,并完成了第一次授课。

2.研讨结果概述

在评课的过程中,团队的几位语文教师提出了“继续挖掘文本内涵”的建议。经过研讨,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沈从文的散文既朴实、清新、自然,又意蕴深厚,可以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文章的内涵。

(二)第二次研修

1.设计指导思想

(1)广泛搜寻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又利用网络,搜寻了很多成功的教学设计,认真学习研究。同时,奎文区科研中心于宏老师指导从课程的高度来解读文本,让设计思路顿时开阔起来。

(2)从写作意图的视角定位内涵。在认真阅读《云南的跑马节》以及当时作者一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文章有了新的解读:作者写《云南的歌会》,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在字里行间,更渗透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一种渴望,对云南人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基于以上的思考,研修团队重新定位了文章内涵:歌颂云南人原始的生命活力。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授课。

2.研修结果概述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思路比第一次的设计更加清晰,而且体现了一定的课程意识。但课堂教学视野依然不够开阔,教学设计中课程渗透不够,还需要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理解主题。

(三)第三次研修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之后,团队开始试着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解读《云南的歌会》,从而提炼出解读文章思想内涵的具体思路。于是我们阅读了《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研究》,阅读了张琼老师的《〈云南的歌会〉生态意蕴解读》。在阅读完这些资料后,我们认识到:文章主要是通过云南歌会这种民俗形式来描绘云南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是当地地理环境、文化积淀的结果。歌会之所以出现在云南,是与云南的特殊的地域环境、长期的文化积淀分不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民俗的基础,发现民俗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

第三次教学设计,就是引导学生以读者、欣赏者、探究者的三种身份,一步一步地探究出云南歌会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团队观课反馈

于宏:从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实施上看,姜老师基于自身对文本的研读和对其他课程资源的搜集,将阅读教学分成三个层次: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品味作者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升华主题。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同时,还能引入作者的背景资料辅助学生深层次体会文章内涵,有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能以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在对个性化解读的分享交流对话中引领学生认识的提升和情感的共鸣。

丁茜:姜老师采取的是板块式设计,没有“走进云南看歌会”“走进歌会赏魅力”“走出歌会探内涵”“走出云南读民俗”环节。每个环节层层深入,令人赞赏,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这个主题一般教师难以挖掘出来,它需要大量材料的支撑。姜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搜集了许多的文献,引入了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张琼老师的作品。作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性的和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语文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范文3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1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繁重,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把工作做实。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多查阅参考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多看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资料,提高自己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管理能力;总之,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一直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热情,努力克服高三特有的紧张心理和压力。课余用作业批语与学生交流,给他们激励。平时经常在作业本上、卷子上给学生写点短信,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话语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明确不足,努力进步。另外,有时间就与个别困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原因,树立积极奋进的健康心态。

备课

(1)充分利用中学语文资源网等的资料和学校、个人资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

(2)充分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有效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

(3)认真设计每课教案,精心设计各项练习,尤其是知识点汇总练习和错处反馈练习。

(4)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上课

(1)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动脑。

(2)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新课、复习课、训练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

(3)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4)狠抓知识点落实,专题练习,补充大量高考知识。

(5)认真布置作业,突出重点和知识整理。

(6)严格课堂纪律,保证每一个学生能认真学习、练习。

辅导

(1)培优补差,设计练习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2)对艺术生加强文化专题训练和能力训练。

(3)课后抓名篇名句的落实。

阅读写作

(1)上好每周阅读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2)印发每次学生佳作,阅读并讨论,借鉴并提高。

(3)分题材和体裁印发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指导学生欣赏学习写作感悟。

(4)印发美文专题,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

(5)指导做摘抄笔记,定量定质定范围,同时进行交流。

考试评价

(1)以周周练的形式,分阶段专题测试。

(2)以月考的形式,进行综合训练。

(3)及时评分评讲。甚至针对部分学生偏题的作文,进行个别辅导。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1

围绕教育局及教研培训中心的工作要点,以“质量”与“和谐”为中心,突出“良好习惯养成”和“课堂教学改革”两大重点,坚持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原则,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工作目标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全力推行目标导学与课堂观察,及时发现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与措施,提高课堂实效。

2、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书写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加强学科教学研究。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学科教研,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力争形成“研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研模式。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名师引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力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

二、具体措施

(一)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加强学习,认真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改革的细节问题。在落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建议”的基础上,实践创新,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自主、快乐、高效、智慧”的语文课堂,努力将课改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学过程的具体行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2、以活动为载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召开研讨课、阶段交流会、成果展示等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达到全员提高的目的。课堂上,要将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适度的探究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半年,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中期达标验收活动,引领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二)优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听讲、审题、阅读、写作等习惯的培养,加强读写结合的.教学研究,将功夫放在平日,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尤其要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首先,针对目前学生书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书写笔顺和书写姿势,通过学科会进行重点强调,让全体语文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堂堂抓、人人抓,坚持抓,有针对性地进行写字指导,让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习惯。其二,树立抓实写字教学的优秀典型,通过经验交流、公开课等形式,推广写字教学的经验。其三,各校要开设写字课,保证练字时间,坚持日有所练,保证书写质量,做到练有指导;重视调研,将写字教学作为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抽查现场限时定量书写,检查书写姿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多措并举,营造全员重视学生书写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4、加大教学过程的指导。加强教学案的研究,抓实集体备课,通过多轮备课,吃透教材,研究导学方法与策略,合理使用学案,将目标导学真正落实到实处。通过课堂调研、问卷调查、交流谈话等方式,找准影响教学质量的薄弱环节,加强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抓实教学质量检测反馈。继续进行当堂达标检测及月质量检测,时刻关注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力求堂堂清、日日清,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学科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开展课例教研。继续开展课例大教研活动,以“课堂观察20问答”的学习为重点,学、研、用相结合,积极发挥课堂观察量表在课例教研中的工具作用,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领课例研究走向深入。

7、开展校本教研。结合学科特点,通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将教材解读、课堂实施、学法指导等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将研究重点指向学生、教材和课堂,提高教师研究学生、吃透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8、开展网上教研。加强站的建设,丰富网站内容。继续开展每月主题论坛活动,评选精华帖,提高网络教研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9、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研究工作。找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开展小专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整体水平。

10、发挥名师带动作用。认真落实《文登市教育局关于实施“七名”工程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以学科“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强化对名师人选的管理、培养、使用,重视对核心团队成员的跟踪培养。适时开展名师报告会、课例展示等交流展示活动,充分发挥学科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大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语文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信息技术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开展,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核心的社会变革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很多学科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现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论一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新课改的要求作为工作和探究的出发点,通过在一线教学中的课堂实践和课例研修,来探究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以及如何采用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用信息技术。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表现为: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方面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阅读量大,对于学生的阅读要求比较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对于学生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和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去品味、思考文章的内涵。这对于仅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小的难度,所以他们在阅读上需要其他方面的辅助。信息技术就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可以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资料的补充来深化阅读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阅读效果。

(二)作文教学

写作在语文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学生的表现来看,写作环节恰恰是最薄弱的环节。很多学生都觉得缺乏写作素材,无话可说,所以在写作上总是穷于应付,效果很不理想。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一定得有感而发,因情生意,所以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非常重要。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寻找素材;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使学生有话可说,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投影技术,及时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创设小学生口语交流环境

创设口语交流环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环。不同的年级段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以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为例。《负荆请罪》是一个著名的历史题材,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把这一课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去寻找相关的资料和资源,然后把整理的资料做成课件,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呈现给同学们。这样一方面会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展示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小组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口语交流能力,效果非常好。

二、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充分发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能够展示其在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教学应用功能。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尝试创新而不是淡化语文教学

1.不是简单地代替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2.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3.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还必须遵循“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一味地强调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那就是走进误区了。

(三)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改造、加工的同时,要注意扬长避短

例如,听、读、演、练等。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相比,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小学教师以自己的特长感染小学生,以此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练远比看一遍现成的电影要好得多。

(四)防止图新鲜,凑热闹

当信息技术刚刚进入课堂时,几乎没有人不愿意使用,可随之而来的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素材时烦琐细致的工作,有时甚至搜集素材的功夫比制作一个课件还要费时费力,于是兴致大减,热闹劲一过完全弃之不用。这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误区。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小学生更大的创新空间,改变了他们单纯、机械的学习方式。这对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因此,我们教师只有不断进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出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杨开城,李文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观念.北京师范大学.

[3]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

[4]习鹏程.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语文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范文5

陈大伟

(2013年)11月1日,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陪同李烈理事长、济南天桥区教育局张萍局长走马观花地看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会场的教学交流,完整地观察过王文辉老师上过一节《树的故事》(课文附后)。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转场的时候中,张萍局长问我能不能上一节《树的故事》。多年观课议课使自己的脸皮变厚了,现在我鼓励中小学勇于上公开课的说法是"上成功了有成就感,上失败了有贡献感;不要把成败看得太重,好好享受过程",我这样说,也这样实践。对于张局长的邀请,我说:"没有问题啊,我11月14日就来上一节。"

确定为11月14日是很早就有的计划。今年1月,我们在贵阳市云岩区启动了"理想课堂建设"的项目,上一期处于启动阶段我去得多一些,这学期我自己一直有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压力(本周一,完成了其中的一项任务,把《教师职业道德》的书稿交给高等教育出版社了),加上很多朋友邀请到各地交流,没有更多的时间到贵阳。但其中一个计划是要陪一部分榜样教师和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外出学习考察,预留的时间是11月14日、15日。

参观什么学校呢?山东教育报刊社的陶继新老师很热心,说到时候他帮助联系,但陶老师也说如果人数较多,就要教育局同意才行。碰巧,我受邀参加小教专委会的年会,见到干练、热情的张萍局长,在她听过我的报告以后,我说云岩区的老师希望前来学习,她爽快地答应接待,我就可以少麻烦陶老师一回了。

马海燕副局长负责和我联系,知道我要一起过来,马局长希望我趁此机会对天桥区教学骨干做一次培训。和我商量,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安排:14日上午,我上《树的故事》,并就教材研究和教学内容设计做讲座,对象是区内各小学的骨干;14日下午,观察汇文实验学校的语文课和语文教研活动,并进行相应指导;15日上午,观察汇文实验学校两节课和集体备课活动;15日下午,以"如何有效组织教研"对区内的教研骨干做讲座。整个过程,云岩区的老师全程参与。我考虑到需要安排一次和云岩区的榜样教师的交流,计划了在15日下午的活动以后再和他们进行一次讨论。

张局长点的课是《树的故事》,马局长给了汇文实验学校展宏伟校长的电话,我和展校长沟通,知道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学过这个内容,我依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实际进行教学准备。

张局长、马局长、房晓鸣副局长都来观察课了。我基于同学们学过的实际,组织了两个学习活动:

一是"发现和研究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具体要求和活动包括:(1)仔细读课文,想一想"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在相应的位置简要标注自己的问题。(2)选一个你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并写出答案要点。(3)和同学们分享你研究的问题,并请同学们参与讨论。

二是改编故事:男孩学了《树的故事》以后,穿越回了自己的童年,开始了一段和苹果树不一样的生活,请以《树和男孩》为题改编故事。有这样的提醒:(1)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写,也可以完整地改编;(2)注意使用描写语言、动作、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重点在第一个学习活动上,第二个学习活动可以视为一个活动补丁(如果前面教学时间耽搁太多,这个活动可以留在课后让有兴趣的自己完成;如果第一个活动十分顺利,就可以在课堂上写一写,组织交流),这是预留教学活动的弹性。

对于组织同学们想一想"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我也做了两手准备。如果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实现教学的目的,那就讨论同学们的问题,如果同学们还不习惯自己提出问题,我预备了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树的故事’,而不是‘树和男孩’的故事" 这可以引起的讨论是"作者希望读者主要关注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课文中的为什么始终是‘男孩’" 这可以讨论如果不知道体谅他人,不关注他人情感和需要,不承担责任和义务,这样的人年龄再大也只是"男孩",而不是"男人"、"男子汉".第三个问题是"课文最后一句‘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这是什么意思" 这不仅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反问句,而且可以体会作者期望引起读者的反思意识,从而有所改变,学会从"男孩"到"男子汉",当然也从"女孩"到"女儿",这是促进成长,同时为过渡到第二个学习活动做出铺垫。

实际的教学是我用了七分钟组织同学们完成第一个活动的第一个要求,同学们的问题价值并不太大,这时我抛出了自己的问题。后来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研究和思考的是我出示的问题。在围绕这三个问题的学习交流中,我注意引导他们抓住听众、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进展比较顺利,同学们由开始的紧张变得舒展。

上课结束,我先就教学的缘由、设想做了说明,然后就这一堂课对话。王文辉老师、天桥区的三位小学语文教研员,先后肯定表达意见,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和我交流。接下来是我的讲座,一个小时左右。主要就"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材与教学内容"、"课文与教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他们的实践意义用案例进行了诠释。

张萍局长曾经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后来当小学校长、副局长、局长,是教育的行家。曾经优秀的语文教师,站在行外看语文教学,这使她对后面的发言有了两个视角的比较。她对课的肯定使我有没有李烈老师、以及她的期望的感觉。马局长说张局长读懂了我的课,我也佩服马局长的眼光。下午他们开了初中教学质量表彰会,展校长说在会上张局长几次用这堂课作为案例和校长们交流,表达了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肯定。

下午观察了"女娲补天"的阅读课和"小小推销员"的口语交际课。然后观摩语文教研活动,利用两节课的平台进行"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修"和"基于课例的跟进式研修"定位很好。我就两者的区别、如何更有实效交流了自己的意见。

15日上午先观察一节初中语文课"背影",然后是一节生物课,接着观摩了集体备课活动。观摩集体备课就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感谢汇文实验学校的安排。天桥区中学教研室的阚主任让我发言,我就如何利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集体备课、如何有结构地集体备课、如何用更复杂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教材、如何引进他人经验变集体备课为集体学习与研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15日下午我的讲座主要围绕"人因思而变"展开。交流结束,和云岩区的朋友座谈,我对他们阅读和使用《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提出了要求,并要求他们改变谈话的话语结构,即用研究的话语结构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曾有的思考、行动的效果和反思。交流和讨论十分热烈。汇文实验学校的吴昕副校长对老师的参与私下表示了称赞。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陈校长认为话语结构的改变对老师们的帮助很大。我自己的体会,最近的交流我越来越重视话语结构的修整,重视规范实践者的话语和行动结构,这几次都有了明显的效果。这也算自己的进步。

本期"理想课堂建设"一个活动落幕!

写于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

PS:今年曾经听上海青浦教师进修校关景双老师讲座,他在分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说,一定要有"异乡"的经历才能长大,要有"异客"的体验和适应才有创新。我赞同这样的理解,从这种意义上,这一故事上成对男孩的批评和责备的确存在片面。

2016年8月6日星期六

树的故事

作者:瑞乔·M·约翰(美国)

翻译:江江

很久以前,有一棵很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有时爬到树上吃苹果,有时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

一天小男孩来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

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

树说:"对不起,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

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说:"和我一起玩吧!"

"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们要盖房子住。你能帮我吗?"

"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

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

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又回来了,树雀跃万分。男孩说:"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多远。"

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真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无法给你了……我唯一留下的只有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

"我现在只要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说,"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的地方了。"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语文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范文6

一、主要内容

(一)核心理念与基本要求:教有文化的语文,培养有教养的儿童

1.关注母语文化特质,让儿童在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儿童语言、儿童文学以及相关的教育资源中,体会汉语表达、汉语结构、汉语声音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2.关注儿童获得知识的圆融与统整,与儿童文化所体现的情感指向、行为习惯、话语方式相关联;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性、建构性、生成性;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3.拓展多元文化视野,提高多元文化认同和国际理解意识,让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域外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母语文化的语境中辐射出积极昂扬的意义,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愫。归根结底教儿童学语文,就是学习一种生活方式,获得一种生活能力,养成一种生活习惯,形成一种生活态度,热爱中华文化,成为文明的有教养的人。

(二)主要载体:以国家课程为中心,富含文化含量的课程群

1.文学意象阅读课程。以文学意象为焦点,纵横交错地编织成一张课程网络。课程分低中高三个学段。每一个学段有16个主题,分属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物象,二是人造物象,三是人物意象,还适当包括神话寓言等超现实想象中的意象等。每个主题有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意象网中借助网络图像与音响功能表现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通过文学意象阅读课,在意和象的虚实间感悟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涵养民族的精神气质。2.儿童文学阅读课程。重要载体是儿童阅读绿色指标体系。包含48本儿童文学精读范本和248本儿童泛读阶梯阅读书目。精读范本的操作载体是《儿童文学阅读手册》,248本泛读书目,涵盖文学、科学、历史、哲学启蒙等领域,操作载体是《阅读评价手册》。3.语文生活课程。形成微课程专题与实践案例。每一个微课程从国家课程的课堂出发,走向课外的阅读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文化资源的对话沟通、相互补充、相互迁移。

(三)核心操作策略和方式

文学和实用文板块式教学。文学教学以语言审美为目标,关注形象层、形式层、情感层和价值层。实用文教学以提升日常用语能力为训练,在真实的情境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具体操作策略和方式为:1.活动演练。以技能为主的“训练”活动,认知为主的“探究”活动,艺术表现为主的“表演”活动,社会性互动为主的“合作”活动。2.情感陶冶。激发学习内驱力,活跃儿童情感力(指体验力、感受力、觉知力),把语言蕴藏的丰赡的内在意义彰显出来。3.智慧生成。通过观察与体验、联想与类比、逻辑与概括、认识与批判,运用与推敲,想象与移情等方式,生长直觉智慧、逻辑智慧、想象智慧和创造智慧,产生本能的“心领神会”。4.艺术熏染。把艺术和审美带入课堂,把角色扮演和艺术表现元素引入教学。把儿童不同感觉表象连接起来,构成各式各样的通感意象。5.综合建构。充分利用、统合文化资源中的“相似块”,从教学到教育,从环境到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促进各种文化资源的对话沟通、相互补充、相互迁移,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建构。

二、创新意义

一是文化语文教育关注了母语的民族文化特质,把母语的情境性作为母语文化的重要部分加以审视。教学中重视文化情境与文化语境的创设,使得母语作为工具的文化特性更加凸显。二是把母语的文化情境从两个角度划分为两个相关联的领域,包括实用性语言运用的文化情境和文学性语言运用的文化情境,使得我国五十年代曾经做过的语言文学分家实验,在新的课程背景和条件下,进行了新的有益的实验和探索,取得新的成绩。三是在课程的整合上,优化了主题文化课程的建设,尤其将文学意象作为主题建设校本阅读课程,或和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主题整合,或者自成微课程进行课程实施,突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让语文回到母语,回到民族文化,回到儿童的生活。

三、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