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远程研修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远程研修总结

小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1

关键词:远程网络研修 信息技术 地域差异 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教育始终是一个簿弱的环节,因为农村小学条件比较简陋,生活艰苦,学校中的老教师大部分都是2002年“民转公”的教师。这样的教育环境导致青年教师不愿意来,老教师年龄偏大,所以农村小学教育这些年发展的速度始终都非常缓慢,有的农村小学比城市小学慢十几年、二十几年。

就拿我们临沭县玉山镇益海小学来说,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位于临沭县城的最东端,比较偏僻,所以导致年轻教师不愿来,教师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缺少新鲜血液,并且我们学校的教师有2/3的是“民转公”的教师(临沭县玉山镇中心小学教师调查情况:学校现有教师20人,其中“民转公”的老教师就有15人,大中专毕业的教师才5人),他们大多都停留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方法,并且他们的年龄偏大,接受现代的知识水平比较慢,所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我校地处偏僻,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教师素质整体发展不平衡,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足,离新时期教育改革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针对以上情况,充分借助现代远程网络研修,打破地域差异,使农村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非常好的一个途径。农村小学的老教师接受知识慢,通过远程网络研修,他们可以慢慢地学习,以达到促进其专业发展的目的。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了“依托远程网络研修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基础

2011年暑假开始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全部进行远程网络研修教师对于远程网络研修这种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好处,通过初步调查,98%的教师愿意采用这种培训的方式。

三、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研修方式,增强教师不断学习的精神,使其教育教学经验得到提高和升华,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不断积累、教科研能力逐步加强、专业水平有效提高;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经验与分享,形成教师群体教学优势,建立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籍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管理发展目标:通过管理者的研究、教师知识的更新,不断创新各项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农村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3.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提高教师学习和利用现代网络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创建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四、研究内容

1.提高教师运用网络的能力,达到与学科教学的研究学习。

2.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农村小学的条件简陋,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通过远程研修,能使他们与更多专家和同行进行接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4.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能力,达到以最好的状态管理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主要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具体的方法上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课题首先采用文献调查和比较研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采用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法,获取教师远程网研修的需求,在开展教师远程网络研修的培训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

六、总结升华,广泛应用

小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2

一、培训目标

1.围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效备课,以“单元备课”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全员网络研修,使教师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厘清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系统地掌握备课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2.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掌握快乐工作的方法,加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二、培训对象

(一)网络研修对象

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约23000人。

(二)骨干集中培训对象

本次全员培训的市和县(区)项目管理者、班级辅导员,研修指导专家(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

三、培训学科与内容

(一)培训学科

1.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2.初中和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

3.幼儿园:五大领域、保教技能。

4.非任课教师的校(园)长和上述学科外的其他学科专职教师可自主选择一个学科参加培训学习。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共25学时,分三个阶段完成。

每个阶段设计相应的任务,教师需要学习课程、参加活动、提交作业,同时进行拓展性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阶段任务简介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设计

第一阶段 通识课程 (1周5学时)

1. 解读项目方案,装饰社区个人空间; 2. 进入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报到,找朋友,加入研修团队; 3. 学习“平台操作指南”; 4. 学习通识课程。幸福课堂建设基本要领; 幸福班级建设基本要领。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怎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

第二阶段 单元备课 (2周16学时)

1. 学习关于备课策略的专家讲座; 2. 接受学科单元备课专题指导; 3.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学科备课策略综述; 如何根据学生认知、个性特点进行学习指导、交往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情分析的策略及工具 教学目标与检测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教案与学案; 单元备课专题指导课; 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备课策略和实施策略;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析。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你在备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任选其一完成作业。 1.梳理单元教学重难点 2.提交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3.提交一节课的学案

第三阶段 案例观摩 (1周4学时)

1. 单元备课过程视频案例观摩、分析、研讨; 2.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此部分课程由镇江优秀的教师、教研员与研修网联合开发。 从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备条件、备资源、备技术、备教案等方面出发,站在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展现备课过程。 课程开发时以视频和文本为素材,经过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程。以供教师观摩和研讨。就某个备课过程中好与不好的环节进行评点。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与思考镇江同行同一单元的单元备课,修改完成第二阶段的作业

说明:本表中的研讨活动及作业设计为样例。为了使学员对研讨活动和作业更感兴趣,将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学科带头人论证和修订。第三阶段的课程,由镇江市教育局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开发方案另拟。

四、培训策略

1.针对性

本次培训主题聚焦单元备课能力提升,以本地使用教材第一、二单元为载体,研修任务、课程及活动均紧紧围绕备课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部分课程由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研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增强针对性。

2.任务驱动

本次培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员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和递进式研修任务,参训学员可依照任务流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

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

本次培训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密切联系起来,校本研修的主题与网络研修保持一致,校本研修的成果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呈现。

五、时间安排

本次培训自20xx年8月中旬开始,9月底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事项 备注

7月上中旬召开各县市区人事科长,各直属学校校长、人事秘书会议,部署项目实施工作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7月15日前填报、审核学员信息表信息填报方法详见附件

编班,配备辅导员管理员

8月12日前召开项目启动暨骨干集中培训会议时间、地点和参训对象另行通知

8月15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对各班级项目骨干的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参训对象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学员登录培训平台,核对个人基本信息,熟悉操作流程并进行学习预热;班级辅导员组织学员上线预热,创建本班QQ群并引导学员加入,建设班级沟通渠道。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师研修网“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网页

8月15日-9月15日学员在线观看课程,参与互动交流,撰写研修作业; 研修指导专家和班级辅导员在线辅导、答疑。

其中9月1日-9月15日学员结合远程学习所获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交作业。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研讨及实践,提炼研修成果。

市项目办对各县(市)区进行项目中期调研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9月25日前做好项目总结评优工作;抽查参训人员,组织集中闭卷考试具体要求和办法另行通知

9月30日前召开项目总结表彰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对象另行通知

六、培训形式

1.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远程培训平台,以网络课程资源为载体,以网络研修指导为支撑,建立网络学习班级,配备班级辅导教师,组织参训学员有效进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远程培训。

2.通过“观看视频课程-阅读相关文章、评论-完成和提交作业-参与在线研讨交流-反思总结”等流程,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同步融入网络研修的整个过程。

3.中国教师研修网将根据学习的内容与进度开展研讨活动,促进学习中的深层次、多角度反思,增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意识,培养学员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研修的习惯。

七、考核评价

本次研修将从参与度、贡献度、影响力等纬度,对参与本次研修的不同群体(学员、研修指导者)进行相应的考核。

1.学员考核

本次研修学员的考核分为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两项。

任务学习为必做项,占比80%,考核内容为课程学习、提交作业及研讨活动。

拓展学习为选做项,占比20%,考核教师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互动交流与协作学习等行为,如上传资源、评论留言等。(评分规则另发)

2.班级辅导员考核

对班级辅导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得分,占比50%,二是本网络班级学员的平均得分,占比50%。(评分规则另发)

3.颁发证书

学员培训成绩合格者,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合格证书。

4.评优

为检查网络学习效果,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将适时从参训人员中按地区选取3%(2%为市教育局任抽,1%由辖市区推荐)人员统一组织集中闭卷书面考试。各地区参考人员的考核平均分数作为检查考核各地培训成效和20xx年镇江市教师发展先进校评选的主要依据,教师个人培训情况纳入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以上拔尖人才评审的范围。

网络研修项目评优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原则,从多个纬度进行评定。具体评优奖励办法由镇江市教育局另行颁布。各类评优的荣誉证书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

八、培训管理

(一)建立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项目领导组

组长:z

副组长:zz

组员:zz

(二)领导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课程专家团和技术保障组

1.项目管理办公室

主任:z

副主任:z

成员:zz

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运行管理。

2.课程专家团

课程专家团由市教研室为主建立的核心指导组及其下设的学科专家组组成,统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的研修指导工作。组长:朱春晓,副组长:谭庆仁。

3.技术保障组

项目技术保障组由市电教馆统筹组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平台、网络维护以及其他学习设备、设施的保障工作。组长:汪翀,副组长:陈肸。

(三)各辖市(区)同步建立对应机构,并报市项目办公室备案。

(四)以辖市(区)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班级

1.各辖市(区)统一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网络学习班级,原则上每100人编为1个班(大学科的尾数班原则上不少于50人),每个班配备1名辅导教师。每个网络学习班级可以学校或辅导区为单位设立若干学习小组并配备1名组长协助班级辅导教师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人数少于100人的小学科,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1个网络学习班。

小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3

作为培训实施模式的校本研修,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已蔚然成风;迫切要求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指令式、作秀式的教师培训,实施以校本研修为主线,自下而上的,教师享有自主权的,自律性、创造性的教师研修。然而,既往的校本研修(含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除了存在着被应试教育绑架的危机之外,还戴着传统教师培训理论、观念和经验等的镣铐,缺乏制度、机制的创新,缺少队伍、资源的保障,缺失操作、管理的规范。有学者指出,多年来的校本培训实践,遗留着一统化师训范式所固有的若干负面倾向,训教脱节、训研分离、标准统一、缺乏互动等等。

一、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依据及思路

国际教师教育学倡导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值得倾听。教师不是为规定而研修为晋升而研修,而是为儿童而研修为成长而研修。为儿童研修需要将研修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研究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拼搏中才能成长。因此,教师研修的重心在于对课堂的研究,校本研修的重点是教学研修。

(一)校本教学研修的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是校本研修的工具。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着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等,迫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教育部要求,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区县或地方为基本单位,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常态的网络研修,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推行移动学习。这些要求,通过教育行政推动着中小学及全体教师依托三通两平台(三通两平台为教育部提出的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目标,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将信息技术作为实施校本教学研修的基本工具和常用手段。

2.校本研修的新目标与新内容。为儿童而研修的价值定位,要求教师研修内容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研修需要汲取包括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在内的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另外,20142017年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目标定位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要求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校本教学研修将会增添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新内容。

3.校本研修的新模式与新方法。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教师培训有关文件,突出强调模式改革,提出了学分制、教师自主选学、混合式培训、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制度与方法,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实践性培训,实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测评应用系统化等,都与校本研修联系密切。这必将引领校本研修模式变革与方法变化,使之符合教师学习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实现自律性与创造性的教师研修。

(二)校本教学研修的规范指导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包含校本研修)没有组织实施的标准,往往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通知,结合累积的教师培训经验,规范性严重不足。也有教师培训机构,参照企业培训的国家标准(如GB/T 190252001 质量管理培训指南),指导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性。

(三)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思路

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操作与管理,至少有两个依据:一是校本研修实践的发展及变革,包括目标内容、模式方法及教师参与研修所使用的工具手段等;二是教师培训的国家标准,包括培训服务的术语、要求和评价等,特别是对服务行为、培训教学、培训服务过程、组织内部管理等培训组织服务的要求。因此,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基本思路为:

1.以当前教师培训的政策为导向。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既定的教师培训机制与制度,并结合培训队伍与培训资源实际,立足提高培训绩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继而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进行校本教学研修的机制制度创新。

2.更新目标内容、变革模式方法。在坚持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前提下,实行校本教学研修的行为转变:从聚焦教师的教转向聚焦学生的学,如学习指导、学习模式和学习评价等;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转到应用能力提升,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和在线学习的优势,依托三通两平台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如网络研修联盟);以对课堂研究为重心,通过落实推的机制、引的机制与悟的机制,创新有效的校本教学研修方式与方法。

3.在三项标准指导下操作与管理。虽然说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基本实施模式之一,但是三项标准不是只针对校本研修的。校本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以学校为本,立足于本校,以本校实际为出发点,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为了解决自己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本质并不是场所的转移,而是机制的转变。

二、校本教学研修实践的重构及改进

纵观对校本研修的研究,大多数关注的是研修机制和研修模式,着重探讨校本研修的内涵、特点、作用、途径、方法、机制及制度的存在问题与对策,以及总结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而对操作流程及过程监控却鲜有研究。下面,对中小学校实施校本教学研修,如何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和全程性监控展开讨论,以期对校本教学研修实践进行重构及改进。

(一)确定研修需求

对校本研修的需求分析是确定研修的必要性和研修目标、内容的过程,并明确研修需求,形成报告。主要包括开展研修的必要性分析,弥补能力差距的解决办法说明,确定研修目标,选择研修内容等。

(二)设计策划研修

设计策划研修是对校本教学研修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条件、资源、评价等进行的整体性计划与安排,形成研修方案。校本教学研修方案一般分为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过程和研修评价等4个方面的内容。(1)研修目标是校本教学研修的目的和预期成果,中小学应在定位上分清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职初期主要是生存关注,成熟期主要是任务关注,专家型教师主要是关注自我更新。(2)校本教学研修的内容通常包括理论问题(支撑)和实践问题(行动)两个方面,发现问题澄清问题找准问题,转化为校本教学研修的主题,细化为某次研修活动的议题(话题)。(3)校本教学研修的过程重点要计划好流程安排、方式方法和条件与资源。其中,校本教学研修的条件包含研修制度、场地设备、研修平台和经费等,资源包含研修工具、指导团队和学习资料(文本、电子)等。(4)校本教学研修评价包括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结果运用等的计划与要求。

(三)实施支持研修

校本教学研修的实施是将研修方案付诸实施,而支持是指对整个流程(前、中、后)所提供的支持活动。(1)活动前。告知教师有关研修活动的信息 :时间、地点和工具等;简要介绍活动性质:目标、内容及准备等。(2)活动中。方式:课堂式、现场式、远程式、行动式和自学式等;方法:讲授、讨论、演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支持:保障条件、针对性反馈、应用与展示等;技术:多媒体、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等。(3)活动后。从教师、指导者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效果分析;向组织者、管理者反馈信息,为调整计划方案(如就某一主题增加或减少活动次数)提供支持;活动总结与后续跟进(如远程在线或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四)评价研修结果

评价研修结果是对研修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和估量。校本教学研修的评价一般涵盖方式、方法、内容和主体 4 个方面。(1)评价方式。以前测(诊断性评价)为前提,进行中测(形成性评价,即对过程中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后测(终结性评价,即对结束时或滞后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判断)。(2)评价方法。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如问卷调查、测评测试、观察、座谈、访谈和查阅资料。综合评价,如行为变化法、绩效变化法和方案假设检验法等。(3)评价内容。包括反应(满意度和感受),学习(知识技能掌握),行为(知识技能转化),结果(对学生、学校发展的作用)四个层面。(4)评价主体。实施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组织评价:学校、师训管理部门;社会评价:学生家长、社区和专门机构。

(五)全程性监控

校本教学研修的监控是对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四个阶段所进行的持续监控与改进,以帮助教师提升师德、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监控,即监测并进行控制。监测的目的在于使研修需求能够被准确把握,研修方案能够针对本校问题、贴地务实,研修实施能够有序进行,具有实效,研修评价能够促进效果提升。控制校本教学研修,需要建立 4 种校本机制: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小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教师培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2012年起,安徽省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本轮培训采用校本研修、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推进混合学习。如何整合几种培训方式实施混合式培训,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无为县教师培训工作首先面对的问题。

一、“十一五”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无为县教师培训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本地实施的教师培训模式。“十一五”期间,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人数多(近万人)、地域广、难以在暑期完成集中培训的难题,无为县采用“校本+远程”培训模式。围绕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和命好题,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无为县的“校本+远程”培训模式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肯定。但是,总结“十一五”教师培训实施和管理,不难发现还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

1.远程培训监管不到位

参训教师的远程学习往往只重视完成规定的在线学习时间和作业,忽视对视频讲座的内容理解和掌握。为了完成任务,出现了一些应付培训的现象,如人机分离、挂网攒时间,青年教师代学代做作业,交流研讨、在线答疑的参与率较低。尽管采用了自动掉线或随机问题应答等监控学习的技术手段,但仍难以监管到位。由于监管不到位,影响了培训效果。

2.校本研修指导不到位

“校本+远程”培训模式下的校本研修旨在发挥学习共同体优势,改变校本研修局限于本校教师和资源的难题。由于没有建立校本研修指导的长效机制,网上指导难以有效实施。一是仅靠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者、县教研员和少数骨干教师,力量明显不足;二是没有将网上指导作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工作量,并与业务考核挂钩,致使他们缺乏高度的责任感。

3.培训指导方式比较单一

无论是视频讲座,还是在线答疑,培训者主要以讲授和灌输为主,多为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长篇大论,而不是示范、展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教师直观地了解教育思想与教学技能。在线的校本研修指导方式,因参训教师参与度不高,也基本上是浮在表面,无法针对学科教学现实问题答疑解惑,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技能,提升能力,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4.培训管理考核难有作为

对参训教师远程学习的管理,除了技术手段之外,几乎靠自觉性。尽管设置了网络班级管理指导教师,但管理指导教师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难以实施学习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得远程培训考核依据网上数据,校本研修考核依赖检查过程资料。

总之,无为县“校本+远程”培训模式的四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成效,有待进一步完善,做到监管到位、指导到位、方式重实效、考核提实效。

二、“十二五”教师培训采取的主要对策

无为县“十二五”教师培训针对“十一五”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培训管理机制创新、培训团队建设、网络平台优化和培训模式完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解决上述四个主要问题,有效实施混合式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层级管理,整合资源,建立片区管理机制

1.1构建层级管理架构。成立以县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无为县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管理部门设在县教育局职成股。成立以县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教师培训业务指导组,业务管理机构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各中心校和县直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业务管理组织机构。各中小学校长为本单位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

1.2整合多方培训资源。在县教师培训业务指导组统筹下,整合师训、教研、电教等部门机构和优质中小学的师资、场地、设备、设施、图书等资源,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牵头,教研、电教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协作,共建教师培训团队、开发课程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实施教师培训、指导校本研修,切实推进混合式学习,实现研训一体化。

1.3建立片区管理机制。将全县24个中心校和18个完职中划成7个片,进行分片管理。每个片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片管理员,负责片内培训的具体事项。

2.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组建多元培训团队

2.1树立“互为人师”培训理念。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教师培训需要突出教师实践性知识,通过专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凝练为个体的学科教学知识和个人理论,在与同伴的专业对话和智慧分享中实现专业发展。“互为人师”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专家在进行专业指导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被指导教师的“反哺”;二是教师之间的深度专业对话能够促进彼此的深刻反思和专业性思考。基于这个理念建构的教师培训,“师生”同台,同伴献艺,使参与式培训落在实处。

2.2创新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无为县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分层遴选、分步培养。

(1)分层遴选。从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星和骨干教师中层层遴选兼职培训者,与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专职教师、县教研室教研员一起,成为县教师培训师资库成员。这些兼职培训者在知识和技能上都必须具有较高的水准,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强。

(2)分步培养。培训师资库成员不同于一般教师,他们不仅能上好自己的课,而且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一个能上好课的学科教师向一个专业的培训者转变;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介绍给其他老师,从而推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所以对他们需要进行教师培训的专业培养。

3.基于合作,立足实效,优化网络培训平台

无为县“十一五”期间的“校本+远程”培训,培训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04年自主开发的培训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远程学习工具日益多样,仅靠进修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很难支撑“云平台”环境的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

3.1合作建设培训平台。县教师进修学校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打造了全新的教师培训平台。县教师进修学校提供开发思路和具体实现功能,科大讯飞公司负责开发并进行日常维护。因为有强有力的技术后盾,所以县教师进修学校可以专门研究如何让网络平台在功能上更进一步贴近具体的培训,如何让远程平台更高效、有序地承担远程培训工作。

3.2多功能一体化环境。新的教师培训平台根据“十二五”教师混合式学习、研训一体化要求,以“网络班级”为载体,实现了集网上学习、网上活动、网上评论、网上交流、网上考试和网上考核等全方位多功能一体化,成为全县教师网上学习和活动的家园。

4.统整方式,形成合力,有效实施全员

“十二五”教师全员培训采用“集中+校本+远程”研训一体化混合培训模式。无为县在2012-2013年中小学教师“有效学习内容”主题全员培训中,有机整合集中、校本、远程三种方式,做真远程培训、做实集中培训、做细校本培训。该县的做法如下:

4.1远程培训。首先通过训前指导,让参训教师知道年度培训主要学什么,如何进行,怎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接着,在网上安排了师德、现代知识观、新课标解读等5个专题的学习,帮助教师掌握远程学习方法、校本研修内容,更新理念和知识。参训教师必须看完规定的视频课程,并要对视频进行评论和评分,发表规定数目的交流文章,参与网下研讨交流,通过网上考试,参加网上活动才能顺利结业。

4.2集中面授。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分学科、小班化集中面授,主要是进行专题内容(新课标)的指导,并安排学员进行参与式讨论。二是进行同课异构活动,通过不同的教师,为不同的学生上相同的课,让参加活动的参训教师进行比较,看他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4.3校本研修。集中面授结束后,开展“研课标、说教材”校本研修活动。主要以校为单位,教师少的学校需联合几个学校开展活动。制定了活动主题、开展流程、评分标准,印发了研训手册。通过层层开展活动,巩固了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运用了新课标理念,培养了一批拨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方.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10.

小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5

2009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7月13日—25日(*、*、*、*)

7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

7月27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6学时,共计6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7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6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6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6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6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6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6月21日—7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6、试点培训

6月21日—7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7、培训实施(7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小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院地结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104―0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院地结合”模式,是指高等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一种方法。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高校出资源,地方出政策”,即高等学校充分发挥优质的智力资源、培训条件、研究力量、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势,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共同推进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

一、实施“院地结合”模式的条件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强化指导

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地高校分布情况和各县基础教育工作实际,组织所有高校与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召开对接座谈会,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高校与各县对口意向,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促进高校与各县形成对口合作关系。也可以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校自由对接,形成对口合作关系。

(二)高等学校有效整合培训资源

高等学校组织人员深入对口县进行实地调研,全面摸清各县教师队伍素质情况,并形成提升区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需求报告。在此基础上,高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整合校内各种培训资源,形成培训师资、课程、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资源合力,确保培训条件能够满足各县教师继续教育需求。

(三)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健全培训机制

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专门出台区域内教师继续教育相关政策,明确教师在岗学习、脱产进修、自主研修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措施,全力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二、实施“院地结合”模式的方法

(一)脱产研修

脱产研修是指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全脱产或半脱产到高等学校进行研修学习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脱产研修要求教师完全脱离现在工作岗位,时间原则上安排一个月至三个月;半脱产研修要求教师部分脱离现在工作岗位或分研修阶段脱离现在工作岗位,时间原则上安排三个月至半年。

1.各县选派脱产研修教师。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建立教师脱产进修选派机制。一是利用超额编制将学校在编在岗教师按周期进行轮流选派,即在安排编制时,按区域内教师总数的10%作为超额编制,并按区域内学校和教师数平均分配到各个学校,各个学校按照超额编制情况定期轮流选派教师到高等学校脱产研修。二是结合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选派教师脱产进修,即由各县与对口高等学校协商,每年安排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各县学校顶岗实习,替换出的相应学校教师则到高等学校脱产进修。三是由教师自行向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需求进行合理选派和安排。

2.高校组织教师脱产研修。高等学校针对各县教师脱产进修选派情况,首先,组织开展培训需求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电话邮件交流等方式,收集和梳理各县教师提出的具体培训需求,并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其次,开展研修课程设计。组织专门力量根据调研需求进行课程设计,邀请专家对设计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同时再次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形成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最后,组织各县教师研修。为各县教师选派研修导师,对各县教师在研修期间的学习、研究、实践等情况等进行档案记录和学分管理。

3.第三方机构实施绩效评估。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共同选定第三方具有资质的机构,对教师脱产研修进行绩效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一是评估选派脱产进修教师机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选派长效机制建立情况。二是评估高等学校组织各县教师脱产进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影响力。三是评估各县教师脱产进修后促进教育教学行为变化的情况,对各县教师的实践工作进行有计划的跟踪问效。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进一步调整、矫正和完善脱产进修制度。

(二)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向对口县公开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各县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报名后,统一到高等学校参加集体培训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也可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根据实际,委托高等学校举办各种培训班,并选派相应教师到高等学校参加集体培训。集中培训时间原则上安排1―2周。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实施班级管理,有利于统一培训内容模块和现场考核评价。最大的缺点是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内容比较单一,不便于发挥参训教师个性。

1.高等学校培训项目。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资源优势,结合对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的研究,每学期或每学年度针对对口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培训项目要体现如下三个特性:一是时代性,即课程计划紧紧围绕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反映国家和地方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工作的阶段性要求。二是前瞻性,即课程计划要整合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力量,反映高等学校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超前性预测。三是实践性,即课程计划要满足教师转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需要,有助于快速有效地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2.高等学校实施课程计划。高等学校根据课程计划形成培训实施方案,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和管理服务工作队伍,安排并完善培训设施及食宿条件,按计划实施培训工作。一是组建班级组织和学习团队,根据参训教师学习基础和自身特点,安排或由教师自主选择班组组织和学习团队,并选举临时班委和支委,构建临时性学习型组织。二是按课程进度实施课程计划,对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进行过程性监控,并及时记录和反馈培训效果。三是研讨和评价,以班组或小组为单位,组织参训教师进行集体或专题研讨,并以现场测评方式进行培训绩效评估。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委托高等学校实施的项目,课程计划由高等学校与委托方共同商定后实施。

3.高等学校提炼宣传培训成果。高等学校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培训团队总结反思培训工作,梳理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意见,形成具有典型经验的培训成果,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一是提炼宣传培训价值,选取部分具有现实性和地域性的培训课程进行提炼宣传,反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与成就。二是提炼宣传培训形式,

选取部分操作性强、受欢迎程度高、易推广使用的培训形式进行提炼宣传,反映高等学校在培训中的创新理念与培训成效。三是提炼宣传培训特色,选取部分在培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培训特色进行提炼宣传,反映高等学校在培训工作中的品牌意识和独特风格。

(三)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指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参训教师与高等学校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高等学校外的一处或多处参训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远程教育原则上安排半年至一年。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参训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有条件地扩大教学规模,有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有计划地降低教学成本。最大的缺点是虚拟性太强,培训与教学工作缺乏直观性,不便于监控培训过程和及时观察、考核培训效果。

1.各县建设远程教育平台。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建设远程教育平台,为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奠定基础。一是基本硬件建设,在条件具备的学校添置教师继续教育专用计算机、音频视频设备、投影设备等,作为当地教师远程教育的专用场所,并分期分批安排教师使用,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基础网络建设,在当地建设教育局域网,或使用100兆以上的宽带、光纤连通英特网,使教师继续教育专用场所能快速、便捷地与局域网和英特网对接。三是培训远程教育辅导人员,在当地学校中筛选部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强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为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辅导教师,形成本土化的辅导团队。

2.高等学校开发远程教育资源。高等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特点,结合对口县基础教育实际,按照国家和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组织专家队伍开发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在解读现代教育理论的背景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核心,重点突出教师应知应会的知识和实践性技能,积极关注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二是体现专题培训特点,要避免大而空、全而粗的资源开发思路,用小而精、灵而活的专题培训方式,开发出具有“短、平、快、实”特点的远程教育资源。三是采取多种资源呈现方式,资源不仅仅停留在电子文本、课堂实录、专家视频等传统呈现方式上,还要以贴近教师生活本真的其他方式呈现培训资源,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

3.高校与各县共同实施远程教育。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根据高等学校开发的远程教育资源,开出参训教师接受远程教育的“菜单”,并与高等学校共同实施远程教育。一是各县辅导团队训前准备,辅导团队成员根据高等学校远程教育平台要求和参训教师学习基础,维护和准备好必备的培训设施,并提前培训参训教师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二是高等学校专家团队过程指导,高等学校组建专家教学团队,对参训教师接受远程教育过程中的知识、问题、技术、作业等进行全程监控与指导,帮助参训教师更深理解理论知识,更好掌握实践知识。三是双向互动交流反馈,各县参训教师与高等学校专家团队通过网络在线交流沟通,全方位反馈培训效果,切实改进培训方法,全面提升培训效率。

三、实施“院地结合”模式的经费保障

(一)脱产研修的经费保障

脱产研修由于时间较长,工作成本较高,其经费保障可以采取“三个一点”方式分担,即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分别承担60%、30%、10%比例的费用。主要经费渠道可以在当地教师继续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中的经费中划拨,也可以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单列使用。

(二)集中培训的经费保障

集中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培训强度较大,培训成本也较高。培训经费可以通过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解决一部分,高等学校通过向上级部门申请项目立项争取划拨一部分,各县学校适当报销一部分来解决,具体比例可以分配为50%、30%、20%。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委托高等学校实施的培训项目,培训经费由双方约定后按协议规定拨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