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教案

四年级教案范文1

教学内容:第八课《我是小音乐家》(课本第34页)编号: y3208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能用轻快、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地歌曲表演。

2、认知目标:认识手鼓、小喇叭、小木琴三件乐器及了解其音色。

3、情感目标:通过当一名小音家 ,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节奏游戏

1、出示节奏卡片:OXX 、XX、X分别用“哒”读,再次出示节奏卡,

(1)0 XX|X XX 0

用(2) 特隆砰砰砰

(3) 特隆嘀嘀哒

(4) 特隆叮叮咚

(5)0 X X|X XX X X|X X XX X|X XX X X|X X X|

特隆 砰砰砰特隆 砰砰砰特隆 砰砰砰特隆 砰砰砰

三、学唱歌曲

1、导言: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它的旋律像山坡一样有着明显起伏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我是小小音乐家》并思考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第一遍听歌曲。(情绪快乐、活泼)

2、第二遍听歌曲。师:"让我们仔细听,歌曲中唱到小音乐家演奏了哪三件乐器?(手鼓、小喇叭、小木琴)

3、播放三种乐器的图片及唱一唱由三种乐器演奏的旋律:

0 54| 3 33 43| 2 2 2 54|3 3 2 2|1. |

学生跟随播放的旋律模仿乐器演奏。

4、第三遍听歌曲。师:"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小音乐家在哪个城市演奏这些乐器"。(伦敦)

5、第四遍听歌曲。师:"老师将歌曲的旋律及情绪变化用线条表现出来,请你也拿出小手,跟随我一起画出来"。(换气记号)

(在听歌曲第二第三段时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旋律线。)

6、第五遍听歌曲。要求创造不同的声音(如拍手等)为歌曲中"砰砰砰"进行伴奏。要求:在"砰砰砰"之前的八分休止符及衬词"特隆"在心里默唱。

7、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歌曲第一段。

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错误。

重点指导

(1) 0特隆|砰砰砰特隆|砰砰砰|

听教师发出的两种声响,一种是沉重的,一种是轻快的,问:哪一种效果更能表现歌曲中的"砰砰砰"。教师指导演唱。

(2)跳 呦 |唱 呦|

教师扔掷粉笔,让学生感受圆滑的声音特点,并用伸懒腰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 跳 呦 |唱呦|的节奏特点。

8、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对歌曲第一句旋律进行力度的处理,随旋律的起伏变化进行渐强、减弱的力度表现,表现出小音乐家自豪的情感。

9、按要求随教师伴奏演唱歌曲第一段。注意弱起小节。

10、再完整听歌曲,并小声跟唱三段歌词。

11、完整随录音伴奏进行演唱。

四、创编表演

师:欣赏了三位外国小音乐的精彩表演后,他们也特别想看看中国小朋友你们的表演,你们愿意吗?那你们想为他们演奏中国的什么乐器?

生自由回答

师让生分组创编,生表演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音乐会你开心吗,看到你们开心我也特别开心。我们每位小朋友都当了一回小音乐家。今天的音乐会到此结束!乐队奏乐,全体起立随《拉德斯基进行曲》的音乐律动走出教室。

六、教学反思:

播放了《匈牙利舞曲》让学生欣赏,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我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用线条来表示图谱,而且不同情绪的音乐采用不同的线条。在听之前提问学生了乐曲各部分的情绪是怎样的。接着还让学生分段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让学生跟着老师听着音乐画旋律线,感受乐曲情绪,第二部分学生与教师用动作表示,并对两部分进行对比,找出这两部分不同的情绪如何对比,第三部分让学生聆听话旋律线,说说这部分与那一部分相同,最后在介绍舞曲的名称、作者和舞曲的结构。最后才引出本节课学唱的新歌《我是小音乐家》。这部分的教学老师能调动起学生欣赏舞曲的积极性和专注性,使学生能很认真投入的跟着做律动。

但作为副课内容,这里占用的时间太长,差不多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去讲述分析《匈牙利舞曲》,导致主次部分。

在学唱《我是小音乐家》时,通过过关游戏,将本课的难点解决,但是在忘记提醒学生弱起小节如何衔接,导致学生在演唱这个乐句时衔接不够自然。教授歌曲时没有用教唱的方式,而采用了听唱法,让学生在聆听中学会歌曲,在每次听赏歌曲的时候,我都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的去听歌曲,不让学生盲目的去听,这样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难点解决上我用过关游戏来吸引学生,将难点解决,并及时进行表扬。

但在上课是由于前欣赏部分用时太多,导致后面主要内容时间不够,在随琴演唱的时候,钢琴伴奏的速度比较快,学生很难唱好歌曲,应该开始时把速度稍微放慢些,等学生对歌曲唱熟悉后再回到原来稍快的速度演唱。

《我是小音乐家》教学反思2

《我是小音乐家》是人音版三年级音乐第六册第四课的歌曲。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的表达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音乐家”。在教授本课时我比较注重将音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这节课是在榄边小学上课由于有教师看课以及师生新接触的影响,学生在刚开课时很紧张,动作、声音都放不开,但通过游戏和教师的鼓励,让他们结合音乐进行动作表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

虽然这首歌曲短小精悍,但是也有一定难度,表现为速度较快,节奏有点难度,弱起和后十六分音符频频出现,因此学生唱时容易出现吐词不清楚的现象。

在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我首先运用了图谱教学法进行了教学,从欣赏《匈牙利舞曲》入手,让学生了解旋律线,然后将旋律线运用到歌曲教学当中使学生直观的对音乐有了认识,从中对情绪的处理、速度、力度的变化能够更加清晰的感受,并能根据图谱进行创造与表演。让学生对歌曲音高及音准的进行掌握。学生演唱,教师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错误。我通过听到辨的方式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声音,寻找出适合歌曲的声音在歌曲重难点上使用了过关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难点后,再采用了听唱法,提出问题让学生熟悉整曲后,教授歌曲……如让学生认识了歌词里所提到的三个地方名:伦敦、柏林、巴黎,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城市都是哪个国家的首都。再让学生了解他们分别演奏的乐器:吉他、提琴、法国号又叫圆号。通过观看图片上的乐器演奏方式让学生进行模仿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不但使学生了解了乐器同事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知识。

本课存在的不足:

1、欣赏《匈牙利舞曲》,由于欣赏的次数比较少,学生有些过分依赖于看图谱,在表现乐曲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进行指引,学生缺乏将音乐与图谱相结合的能力,在速度上没有统一。

2、由于学生一直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所以难点掌握时拖延时间,没有时间让个别学生展示

《我是小音乐家》反思(3)

首先谈一下李老师的音乐课《我是小音乐家》,她的课前一番听音乐画旋律线的导入,既让学生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又让学生感受到用动作也能表现音乐。充分调动了三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十分迫切的想要开始上音乐课,这一点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因为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然后,李颖老师介绍了这首舞曲的名字后,就一边播放《匈牙利舞曲》一边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了匈牙利美丽的景色以及匈牙利人们的舞蹈场景,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根据音乐旋律的特点画出图谱来帮助学生了解每段音乐的旋律特点,这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当旋律优美舒展时应该用什么线条来表示,当旋律热情奔放时有用什么线条,使每位同学都认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也充分体现了授课老师具有非常专业的音乐素质和较高的音乐素养。

另外,李颖老师在课堂上教唱歌曲《我是小音乐家》时,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先把歌曲中一段简单的衬词提出来让学生模唱,学会演唱后再在乐句前面加上一段连贯的音乐让同学们连起来学唱,两句加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也是这首歌曲的一个难点。在解决这个难点的过程中,她能耐心的引导学生去反复的学唱,直到学生学会唱为止。在解决了难点后,老师才完整的播放整首歌曲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一共有三段歌词,而且每段歌词的内容都不相同,主要是认识三位音乐家分别在伦敦学弹吉他,在柏林学拉提琴,在巴黎学吹法国号,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在一节音乐课把歌词记牢固是比较难的。但李颖老师在教唱歌词时能抓住这一特点来帮助学生认识这三个地方分别是英国、德国、法国的首都,还把三种乐器的演奏手法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歌词的印象更深刻。这十分有助于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把知识带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中,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也要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让他们上课不但有好的音乐,也能在快乐的音乐课堂中学到课外知识。

四年级教案范文2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四年级教案范文3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明确它们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

学生举例.

说说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首先出示一组图形.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是四边形的?

(2)动手测量.

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对边怎样.

(3)抽象概括.

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确切定义.(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两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反馈练习】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

(1)教师演示.

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

(4)对比.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

(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

3.学习平行四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相应的底和高.【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①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

相同点是两组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②引导学生比较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正方形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是直角的共同点,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相等的这一特征,因此正方形可看作是特殊的长方形.

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1.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2.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4.数一数下图中有()个平行四边形.

四、教师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意义,特征及特性)

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因为长、正方形也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所以长、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教案范文4

认识因数

n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56页

认识因数、质数、合数

n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了解质(素)数、合数,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写算式以及找1~10各数所有因数的活动中,经历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的过程,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合数的方法以及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主动参加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做法和发现的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n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因数、质(素)数、合数的概念,能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够迅速判断一个数(50以内)是质数还是合数。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例1、2)。

n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激趣

1、认识倍数?

师:举例说明。 如:12÷3=4      12是3的倍数; 12÷4=3      12是4的倍数。

2、提出问题。

师:12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那么3和4是12的什么数呢?在数学上3和4叫做12的因数,今天我们就学习“因数”。 (板书课题:因数)

设计意图:

在复习中提出新的问题,学生思维产生思索,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出新的课题。

(二)引导探究

自主建构

1、认识因数。

(1)给出一个数,把这个数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师:你会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自己写一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2=3×4   12=2×6    12=1×12

(2)提示因数的意义。

师:乘数也叫因数,像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

(3)“试一试”:找出18、24的所有因数,并写出来。

过程要求:(课件播放)

独立写出18的因数。②同学之间交流 ③结果反馈。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有多少个因数。

如:18=1×18=2×9=3×6

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乘法算式的形式)找出18的所有因数,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18的因数有:1、2、3、6、9、18。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设计意图:

通过写乘法算式,引出因数概念。然后试着写出18和24的因数,介绍找因数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

2、质数与合数。

(1)找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

师:(课件出示)你能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因数吗?

1的因数有:(

2的因数有:

3的因数有:(

4的因数有:

5的因数有:(

6的因数有:

7的因数有:(

8的因数有:

9的因数有:(

10的因数有:

(2)学生填出以上各数的所有因数。

过程要求:(课件播放)

①独立填写

②师巡视,检查是否填写完整。

③同学之间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互相校对。

(3)观察与分析。

师:观察写出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律,比如,最小的因数、最大的因数、因数的个数等)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像2、3、5、7等的因数个数都是两个,只有1和它本身。

⑤像4、6、8、10等因数个数都多于两个,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

(4)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在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特征时(以上几个问题),教师可说明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板书。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找出1的因数的特征,然后,教师明确告诉学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能写出两个质数吗?合数呢?

如:质数:11、13。合数:15、20。

设计意图:

在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然后再引出质数、合数概念,接着判断特殊的数1是质数还是合数,最后自己试着写出质数、合数。

3、找出1~50以内的所有质数。

师:(出示1~50数表)你能从数表中找出所有的质数吗?自己想一想,小组讨论,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预设)

生1:先把2、3、5、的倍数划掉。

生2:再划掉、7、11、13的倍数。

生3:然后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合数,再划掉,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师:剩下的数有哪些呢?谁读一读。

生: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

设计意图:运用找一个数的方法,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最后找出50以内的质数。

(三)强化训练

应用拓展

1、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1、2题。

2、教材第56页“问题讨论”。

设计意图:

1、在找质数和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过程中,理解、内化质数、合数的意义,掌握质数、合数的特征。

2、在“问题讨论”中,沟通偶数与合数、奇数与质数、质数与合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1)30的所有因数有(

),这些因数中,(

)是质数,( )是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奇数有(

),偶数有(

)。

(2)一个数是42的因数,还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3)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8,这个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2,这个数是(

)。

2、下面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圆圈里。

27、37、41、58、61、73、83、95、

11、14、33、47、57、62、87、99

3、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五)自主反思

深化体验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归纳总结:“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什么是质数、合数;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会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四年级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一)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出示情景图片《熊出没》看熊大熊二和光头强共同发现了一个宝藏熊大拿了6箱,熊二拿2箱,光头强拿了7箱,这下把光头强高兴坏了,熊大熊二觉得不公平。你们觉得公平吗?怎样分才是公平的呢。

学生:平均分才公平。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几个数的平均数(动手操作课前发的统计图移动圆片)学生汇报:把光头强的宝箱拿2箱给熊二,再把熊大的宝箱给熊二1箱,这样没人就是5箱了。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一个相同得数,这个数就是那几个数的平均数。那刚刚的5就是6.2.7的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师板书课题)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保护环境,这个环保小队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导学案内容汇报)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你能用计算的方法来计算他们得平均数吗?试试看吧

(14+12+11+15)÷4=13(个)。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小组合作,深化理解

我们刚才了解了很多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下面请你完成导学卡的内容并在小组中讨论总结

1.平均数的特点是什么?2.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先自己独立写,在与组内其他人讨论;小组汇报,师及时点评

平均数的特点,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那个数要小,而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大。

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计算的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3、知识运用

同学们总结的真好,你们都是爱动脑乐助人的好孩子。前不久有一个班级比赛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快去看看怎么回事吧!

男生对和女生队踢毽子比赛,结果如下表

男生队

女生队

王小飞

19

杨  羽

18

刘 东

15

王诗文

20

李 雷

16

李  玲

19

谢明明

20

张  静

19

男生队总成绩是70个

女生对总成绩是76个

男生队

女生队

王小飞

19

杨  羽

18

刘 东

15

王诗文

20

李 雷

16

李  玲

19

谢明明

20

张  静

19

孙奇

15

男生队总分85分,女生队总分76分,男生队说自己赢了,但是女生队认为不公平,你怎么看这场比赛,那怎样比就公平了呢?

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回答

(不公平,比赛的人数不同,可以比他们的平均数)

85÷5=17(个)

76÷4=19(个)所以女生队获胜。

四、知识应用与巩固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2.判断。

(1)(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都是2m。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

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明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平均分是88,语文92分,数学90分,他英语多少分?

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达标

分层练习题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

知识基础练

一、选一选

1、植树节少先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A

(180+315)÷2

B(180+315)÷3

2、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A(8+15+24+17)÷4

B

(8+15+24+17)÷(1+7+13+19)

二、判一判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时肯定安全。(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4、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

能力综合练

三、解决问题。

1.一班有40个学生,二班有42个学生,三班有45个学生。开学后又转学来了11个学生。怎样分才能使每班学生人数相等?

2.小岗计划4天做15道数学题,结果多做了9道。平均每天做了多少道?

3.一小组同学体检量身高时发现其中2人的身高是123厘米,另外4人的身高均为132厘米。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思维训练题

4.小梅做跳绳练习,第一次跳了67下,第二次跳了76下。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达到80下,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

四年级教案范文6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三角形的底和相应的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协调能力和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外部特征及其特性,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具准备:课件,三角板,三角形纸板,三角形框架,四边形。

学具准备:三角板,三角形纸板,三角形框架,四边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第34页主题图,把学生带入三角形世界,让学生领略了三角形的生活风采并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同时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 分为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4个层次。

1、摸一摸,用手触摸三角板的边,角,顶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2、看一看,课件演示三角形,抽象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议一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三角形的慨念。在学生得出概念后让学生讨论“围成”能否换成“组成”。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练一练,在此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其目的是对三角形的特征和概念进行巩固。

A,画一个三角形,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

B,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判断,增加认知面。

第二步:探究三角形的特性课件演示:刚才我们观察的这些桥梁支架,自行车架以及我们身边的很多建筑,设计师为什么要利用到三角形呢?接下来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拿出准备好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操作很容易发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四边形容易变形。这就是三角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稳定性。

第三步:探究三角形的高。1、折一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按课件演示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观摩。看折痕的一端是否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是否与顶点的对边相交,折后是否重合,猜一猜折痕与三角形的这条边是什么关系。

2、然后让学生展开被折的三角形,并让学生指着这条折痕,告诉学生这就是三角形的高,用同样的方式教学三角形的底。

3、拓展:当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之后,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另两条边是否可以作为三角形的底,是否能折出另外两条高。以此来巩固和升华学生对三角形底和高的全面认识。

4、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学生可能回答出各种不同的答案,甚至回答不上,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一量,使学生得出清晰的认知:三角形的底和高互相垂直。

5、接下来教师演示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6、练一练:(用课件演示)第一组是让学生判断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是否画正确(即36页第2题)。第二组是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标出底和高(即36页第3题),第三组是判断题。

7、知识应用:设计两个图形,让学生画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边的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