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进展—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25]谭本艳,赵晓飞.创新批发市场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2
关键词: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品牌营销
面对全国中华老字号企业的70%惨淡经营现状,江苏除苏州外,其他各地区的老字号企业经营也有类似的命运:老字号经营状况好的、较好的、勉强维持的比例是1:2:7,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学术界都曾探索过或正在探索老字号复兴之路,一致认为创新是老字号复兴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方面的总体情况入手,来分析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
一、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对30家经营得较好的江苏老字号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有70%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周期性地进行产品或服务创新,28%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偶尔进行创新,仅有2%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几乎没有产品或服务创新。经营状况良好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普遍存在如下特点:(1)不断有新产品开发问世;(2)不断引进先进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经营规模。
江苏老字号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老字号企业缺乏商标、专利、技术秘密保护意识,无形资产管理有待规范。江苏老字号被侵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历史原因,老字号同名现象严重,商号、商标等知识产权纠纷也时有发生;(2)一些缺乏诚信的企业擅自使用与老字号相似或相近的字号来为自己企业冠名;(3)“移花接木”盗用老字号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来为自己企业注册商标;(4)将老字号企业的字号在网络上抢先注册成自己的域名等。
目前,许多江苏老字号商标被别的企业抢注,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老字号的形象严重受损,导致众多江苏老字号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江苏老字号企业产品的商业价值及其技术的完整性和成熟性,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老字号企业的生产运作和市场营销过程所验证,为人们所喜欢,具有极其宝贵的财富价值。这些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它若被其它公司盗用,江苏老字号企业也就存在着生存危机。
江苏总共只有南京中央商场、新百和镇江恒顺3家上市老字号企业,算是规模较大的老字号企业,其余的老字号企业均属于中小企业。一些江苏老字号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下,工具、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盈利能力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负债水平整体偏高,信用级别低,因此贷款抵押担保难,造成了向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困难的硬伤。资金不足又会引起人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难和技术创新难等一系列问题。比如说,由于经费拮据,南京云锦博物馆大量的云锦实物和资料的有效保护成为一大难题,一些传统云锦工艺的科研与复制攻关项目难以落实,这也是一些云锦手工工艺濒临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诸多学者所说,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科技经费的投入,即技术创新费用的支出,需要前述的融资来解决;(2)科技人员的投入,即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大难题也就是创新人才的匮乏,缺乏创新的潜力。江苏老字号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均不高,技术人员数量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影响因素:(1)大多江苏老字号企业大都是以家族企业的模式存在着,从基层管理人员到高层领导,体现权利的岗位均被企业高层的亲戚朋友所占据,而且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江苏老字号企业所谓的技术人员通常也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存在,涉及关系可靠的少数几个人,或是家族内部人员掌握着核心技术或配方,秘而不传。(3)江苏老字号企业大部分员工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或职业培训教育,在与部分江苏老字号企业底层员工交谈时,发现他们几乎没有或很少会有学习培训的机会,从而老字号企业无从开展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技术条件创新等技术创新活动。(4)以前的老字号的员工,无论是诸如苏州稻香村、黄天源糕点等生产加工类,还是诸如南京绿柳居、镇江存仁堂等餐饮零售类的“师傅”,都是经过“三年学徒,三年帮工”,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而如今的年轻人急于求成,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老字号的技艺难以找到真正的继承人。
江苏老字号企业产品缺乏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老字号企业在进行连锁经营扩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分店产品与总店产品味道、质量不一等诸多问题。诸如云锦、丝绸、玉器等类产品,因为产品本身种类、质量就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容易招致其他厂商仿制,又以低价倾销扰乱正规老字号的销售市场。不仅侵害了南京云锦的知识产权,给正规云锦生产企业带来了压力,影响了南京云锦的声誉。
二、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老字号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商号、专利、版权、管理经验、技艺诀窍、广告用语等方面,老字号应提高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动与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交流沟通,做好国内、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工作,并配合工商管理部门打击冒牌经营的行为。
江苏老字号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1)强化商标先行意识:秉承“自愿注册原则”和“申请在先原则”,企业应对已经在他国或其他地区进行交易的商标及时“补过”、尽快注册,对即将打入他国或其他地区市场的商标提前、及时注册。(2)适当构筑防御性注册:根据“一类商品一件商标一份申请”原则,老字号商标可在与该商标类似或非类似商品类别上分别进行防御注册,以免受职业商标炒家的侵害。现在就有许多浙江人在炒作商标。(3)加强国际市场的监测: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商标公告》,如发现相同或近似商标,及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异议;应委托商标组织进行市场追踪监测,及时反馈侵权信息。(4)及时注册老字号域名: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老字号企业不能忽视“网络商标”——IP地址的注册,注册商标有时间限制,而域名可以归权利人终身使用。(5)及时对老字号商标进行延期续展:注册商标第一次有效期为10年或20年,到期就应续展。⑸老字号企业应与知悉企业技术秘密的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被“竞业限制”的人员不得在生产同一核心技术产品,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任职,或者自己从事与原老字号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同一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经营;同时,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还应该给被竞业限制的人员一定限制补偿费用。
相应的政府机构要加强老字号被侵权的证据管理和诉讼管理,对侵犯老字号权益的行为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
2.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经营规模。
江苏老字号企业可以着手改善的工作有:(1)老字号企业应集中于从一家融资机构贷款,进行关系型贷款。从多家融资机构的贷款行为显著影响贷款的可获得性和贷款利率,集中型贷款行为相比非集中性贷款行为利率更低、贷款数量更大、可获得性更强。(2)老字号企业要规范自身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期规划,争取可能的融资机会,力争信息透明,解决内部账务混乱的现象,让投资者相信企业的确具有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提高中小老字号企业信用。(3)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老字号企业进行重组和改制,建立符合上市要求的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4)江苏老字号企业应该奉行开源节流的良好风气,通过留存利润、盘活存量、员工入股等方式进行内部融资。还可以通过商业承兑汇票、会员卡、促销等渠道融资。
政府需要做的工作:(1)培育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和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应借鉴美国的小型股权市场和国内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四地产权产易市场的经验。培育规范江苏甚至下属各地区产权交易市场,为大部分不能上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老字号企业提供一个产权交易、收购兼并、股权回购与风险资本退出的场所,有关方面还可以考虑组织发行老字号企业发展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全部提供给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使用并由其偿还。(2)可以创立江苏老字号创新发展基金。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老字号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培育一批具有浓厚江苏特色的老字号小企业。(3)江苏省政府可以对老字号企业进行财政支持,如对老字号进行贴息贷款,提供技术、设备支持,税收减免等等。
3.提高人员素质,创建创新团队。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而且关键要靠全体企业员工来落实执行。老字号企业需要一个有创新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企业家需对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有清楚认识,能识别不稳定市场中的获利机会,能利用各种方法带领员工把握住机会,将潜在机会转化为现实利润。
老字号企业不能忽视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工作。由有经验的老师傅轮流给基层员工授课,或者鼓励中低层员工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一来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同时可以提高员工素质。江苏高校众多,科技资源丰富,为老字号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优厚的技术资源条件。各种类型的老字号,只要找到匹配的相关专业院校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就会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广泛的空间。老字号企业要致力于组建创新团队。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一个创新团队,从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营销人员、生产或服务人员和其他企业各部门人员组成,创新团队内各成员由各部门选取,并负责本部门内新创意的收集。企业人员目标一致,各部门人齐心协力,对各自的新思想、新创意相互反馈。
三、老字号应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
老字号产品制作严格的标准、程序与技艺,很难在短时间内继承与发扬,很多产品形似而神不备,老字号产品上的微弱差别,都瞒不过老顾客。一朝老字号产品因各种原因有品质上的欠缺,就会酿成美誉度的下降,造成信誉危机。因此,致力于扩大经营规模、进行连锁经营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企业的技术质量标准的编制要重视程序文件的可操作性,上下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征求多方面建议,使质量方针简洁、易记;质量目标尽可能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为日后技术质量体系的贯彻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企业内控标准、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计划、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可执行性文件进行较为客观的界定,对企业内控标准和工艺操作规程进行重新修订,删除繁琐的条款,并将成熟的操作经验以简明的叙述融入其中,使其操作时易于执行。对质量记录尽量采用表格的方式,在设计表格时,突出重点,做到不漏项,无多余项,保证了在记录过程中便于操作。
3.有了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不能忽视按建好的标准进行严格的审核管理。像无锡三凤桥肉庄,一直采用传统作坊式生产,每天仅有10多吨产量,因为传统的烧制方式是低标准检测指标,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因此三凤桥肉庄投资了2000多万元,按当前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最有效的管理体系———HACCP标准建设了生产基地,以及三条现代化流水线,从原料、辅料验收到生产加工、预煮、烧煮、包装灭菌、成品出库各个环节均进行严格的检验、检测、化验跟踪。现在日产正宗口味的“无锡排骨”可达60吨,改变了顾客排队买货的现象。
另外,诸如生产云锦、丝绸、玉器等富含中国文化特色产品的江苏老字号企业,由于产品本身种类、质量就参差不齐,易招仿制,无法从源头(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上根本控制假冒伪劣品的侵犯,则可以从产品进入市场时开始控制,只有特许经营权的商家才能销售自己的产品,其他的一律属于假冒品。就像正宗的奥运产品只有在授权经营的商家才能销售。关键一点是这一信息要让公众知晓。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丘磐.产品创新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3]陈浩.传统食品的知识产权保护[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4]贺爱忠,彭星闾.中华老字号企业复兴的关键: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7).
[5]唐明,蔡东松.老字号面临的法律问题[J].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科技,2007(4).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作用
一、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就是在一定区域.由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旨在通过创新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区域创新系统强调的是把整个区域看作是一个有机的创新系统在这个有机的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完成其他创新主体无法实现的系统功能。我们必须认清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确保政府科学实施区域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着力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创新的环境,营造创新的氛围,通过激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保护性政策、协调性政策等.从宏观上为区域创新创造制度上的条件,以维持区域创新系统的正常运行,最终达到促进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二、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的作用
1.国外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的作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逐渐开始发挥着建立、维持并且发展一个稳定、开放、富有活力、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宏观经济体系的作用,并使之成为良好的创新环境,使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参与要素之间都能够紧密互动。因此,各地区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为本地的创新活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美国政府致力于修正和完善有关企业创新的相关事宜.力图通过法律的健全来严格规范创新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各大小企业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某些行业给予相应保护、将一些高新军事技术转向普通民用技术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硅谷的发展.另外还在法律、税收、政府采购方面进行了有利于高科技和创业投资发展的相应调整。另外,美国政府还通过研发投人和相关政策促进硅谷技术发展。硅谷所在的加州有明确的科技政策,如鼓励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的研究发展工作。设立科学技术办公室,鼓励发展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设立“四城市计划”等与地方政府机构间的联系机制以及直接的金钱资助等。为体现机会均等,扶持中小企业,美国联邦政府采购局内还专门设有小企业采购代表处。负责协调联邦政府向中小企业的采购。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措施使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与系统外的国际产业进行转移。技术、知识和信息流在这个创新网络中扩散、细化、专业化、再集聚,从而提高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与创新能力。事实上。日本政府早在2O世纪60年代就把“技术立国”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并于1995年公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成为日本科技政策的基本法律。日本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进和吸收,政府先后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其中包含的各种各样的地域振兴政策和对研究开发据点整治政策极大促进了日本的技术整体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日本还十分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与有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联系。大学、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项目人和资源培育.还衍生出不少创新企业参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企业为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发出来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产业化,两者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真正做到了产学研相结合,共享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流动,提高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生产力。欧盟的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区域创新文化的发展。各政府改进培训方式和内容.促进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鼓励在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欧盟建立培训与创新论坛,以促进信息和经验交流.并继续落实教育与培训白皮书,促进欧洲各学校的联系。欧盟还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制度创新.并对区域创新系统内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设都进行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通过实施“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的计划,在青年一代中推广、普及知识并使其掌握传播知识的技术。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欧盟要求各国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人员、公共项目与各类基金的管理人员进行有关创新的培训,增强其创新意识:努力促进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在创新方面的经验交流。
2.区域创新系统中我国各级政府应发挥的作用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认为我国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应发挥的作用: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区域创新系统各行为主体自身利益不能达到一致时.最好的手段是用各种法律法规、政策予以规范、协调。法律、政策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是政府规范和调节各行为主体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保护区域创新系统内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且对于规范区域经济、市场活动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核心问题国家应开通“知识产权服务热线”.并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具体措施.为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有关知识产权的信息和咨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法》等政策法规,国家还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相比.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尤其缺少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各种中小企业的特别法。因此。应建立、健全促进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度等。为鼓励创办新企业提高创新项目的资助效率。减轻企业的负担。各级政府还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分析现有法规对创新的影响.进一步简化创办企业的企业申请资助手续.推广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信息与咨询综合服务:在立法上。组织专家研究和提出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现行法律法规的建议.以解决由于目前法律法规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和各种问题。
(2)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区域刨新系统的核心在于政府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区域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普遍的、持续的、富有效率的实现创新,从而推动本地区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在促进创新体系的进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地方公共政策。配合并促进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影响或改变区域内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引导适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重大创新性项目和课题,通过资金投入来引导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组合。共同进行研究和开发.共同完成创新.以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地方政府出于区域建设、区域创新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大的项目和课题.并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科技资源共同承担、共同完成,促进区域特色的形成;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推动以区域创新中介组织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中介组织的建设,包括技术转化机构、工程中心、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组织等,就是使之成为连接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在现实生产力中发挥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
(3)加强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引导。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其运行的速度、方向和效率主要取决于创新主体的力量.但是政府的某些合理干预行动也的确能有效地推进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使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活力。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转换职能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对区域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并维护和优化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通过调控、监管、服务等措施力求区域创新系统高效能运行。引导区域创新活动,首先政府应制定外资全方位进入的引资政策。构造有利于外商发展的制度。以吸引外资进入建设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或者根据制定的发展规划目标.对区域内的创新活动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从目前实践中看,政府在制定战略规划、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完善创新支持体系、实施产业技术攻关以及加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承担起组织发动和系统整合等重要角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区域创新系统各组成部分合作、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主导区域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应按照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行政向经济、法律手段转变的原则,通过宏观调控、创造条件、环境以及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引导创新。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4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原因;制度决定论
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经济增长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引入了越来越多的答案,如分工、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等。
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序言中说:“研究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头绪万千,除非对这个主题有一个总的观念,否则容易迷失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综述、分析,比较各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试图寻找这样一个“总的观念”,弄清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影响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二)分工-专业化理论。“分工-专业化理论”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于劳动分工的演进,专业化和分工是收益递增的源泉,技术进步是这个演进过程的表面现象。所谓人均资本的增加不但是技术投入和技术进步,而且是生产组织方式的进步。
生产率和劳动分工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技术进步之所以可以内生,在于它是这个关系演进的结果。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在于收益递增。卷入市场的产品种类的增加、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新企业的出现、生产率的提高、市场的扩大、收入的增加,都是劳动分工加深的若干个侧面。
分工-专业化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其中阐述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问题是接近市场极限时就产生垄断,而垄断和“看不见的手”是对立的。“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中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明确指出,国民财富就是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为了增加国民财富,一要提高在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二要增加劳动生产工人的总数,由于劳动分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经济持续增长,所以它是扩大再生产的最重要因素。
后来,阿林・扬(1928)延续并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以斯密定理为主题,在协调收益递增与竞争性均衡方面做了最为突出的尝试。其基本思想为:第一,产业间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收益递增实现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第二,收益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演进,而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是资本化的或以迂回的生产方式使用劳动的经济;第三,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市场范围又取决于劳动分工。扬把斯密定理译解为“劳动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劳动分工”。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贝克尔和默菲、杨小凯和博兰德分别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分工、专业化的程度和结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不但提出了从数量上测度专业化程度的方法,而且以数量化的模型分析说明了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和结构是如何决定的,论证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贝克尔和默菲(1992)将分工等同于专业化,并提出了贝克尔-默菲模型。模型结果认为:决定分工水平的主要是将工人结合起来所需的协调成本和社会知识水平,协调成本将随社会知识存量的增加而降低,分工演进和知识积累相互促进,二者共同决定经济增长。
杨小凯和博兰德(1991)提出了杨小凯-博兰德经济增长模型。杨小凯-博兰德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即使在人口不增长的情况下,只要保持了进一步分工的潜力,经济就可能不断增长;如果人口增长,更严格地说,如果进入交易的人数增多,则进一步提高了分工的潜力,从而保证了增长率的持续提高。
(三)劳动要素论。“劳动要素论”认为,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劳动要素是引起经济增长的源泉。这一观点最早体现在大卫・李嘉图(1817)的思想中,他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哈罗德和多马强调资本对于长期增长的重要性,他们在19世纪四十年代几乎同时分别发表了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后人将其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他们认为:扩大投资不仅能增加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而且能增加生产能力。另外,资本积累过程常被认为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
新古典经济学家索洛(1956)建立了生产函数Y=Af,其中,Y为经济系统的产出,A代表技术水平,f是资源配置效率。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完全竞争和外生技术及其收益不变为其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当外生的技术以固定比率增长时,经济将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增长,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消费都以固定的增长速度增长,而当外生技术水平不变时,经济将趋于停滞。因此,技术进步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理论的特殊之处还在在于,对于经济增长不仅从既定生产函数的角度来思考,而且认识到更优良的技术会提升生产函数的水平。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局限于它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不能解释为什么发生技术进步。总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的不断变化使劳动和资本的替代成为可能,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技术创新就成了探索经济增长原因的研究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斯旺和索洛的模型,即斯旺-索洛模型又被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1960年首次区分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指出同质资本的简单化假设对资本理论是一个灾难,并把增长余值归功于人力资本投资,即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人口的质量能够得到不断改进,并由此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在《穷人的经济学》中舒尔茨强调:“改进穷人的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突出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卢卡斯(1988)通过两资本模型和两商品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人力资本投资有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之分,人们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其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率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企业、部门本身的生产率,而且也提高了物质资本的生产率以及引起其他企业或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形成了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同时,Lucas的增长模型表明,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国家会取得持续的、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在他看来,人力资本也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而保罗・罗默认为:知识的积累是引起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在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中,罗默证明了知识溢出足以抵消固定生产要素存在引起的知识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从而使知识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保持不变或呈递增趋势。因此,知识积累过程不会中断,经济能够实现长期增长。罗默以这两篇论文为基础,把技术变革内生化,建立了一个内生技术变革的长期增长模型。
(四)结构效应论。“结构效应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而结构转变通常是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的增长,亦即结构效应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源泉。同时,结构效应理论也承认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带来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
帕西内蒂(1981)指出,只要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够适应需求的变化,能够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劳动和资本能够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动就会加速经济增长。
罗斯托(1963)认为,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变化的过程,它根植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累积扩散之中,这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中的变化只能从部门加以研究。
西蒙・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的过程,部门的变化都同总量的变化相互联系,而且只有把部门的变化结合到总量的框架中时,才可能对它们加以适当的权衡比较。缺乏所需要的总量变化就严重地限制了内含的战略性的部门变化的可能性。因此他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总量增长,通过总量的增长来带动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
钱纳里和塞尔昆在1975出版的《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提到,经济增长中包含结构变动效应,经济增长也必然会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他根据1950~1970年间统计数据,经过大量回归分析,证明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而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技术创新论。关注经济中的供给方,强调企业家的创新是造成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原因;强调静态均衡理论的局限性,关注经济系统持久的内生的变化。经济增长的过程是通过经济周期的变动实现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不可分割,他们的共同起因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企业家从事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谋取超额利润。主要观点是:(1)指出创新或技术经济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创新过程伴随着大规模的投资;(2)强调创新、模仿和适应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3)强调经济增长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过程,新产品的出现将导致旧产品遭淘汰。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1939年完成了《经济周期》以及1942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在这两本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后来,阿格赫恩和豪威特(1992)建立了具有创造性破坏特征的内生增长模型,对技术创新理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六)收入分配论
1、不平等促进经济增长论。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收入不平等将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尼古拉斯・卡尔多(1963)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他的卡尔多阶级收入假说概括了自己的这一看法。
2、平等促进经济增长论。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平等才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托达罗(1997)指出,由于富人的非生产性投资,导致了穷人的低人力资本水平,不平等还将会引起群众的政治抵制,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环境的不稳定。据此,他得出了收入分配平等将会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结论。
(七)制度决定论。“制度决定理论”认为,以往的经济学分析忽略了交易费用的存在,没有意识到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及其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诺斯和托马斯(1973)认为:“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为重要。经济史学家的这一工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提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及其创新,而在制度因素中产权制度的作用最为重要,导致制度变化的诱因和动力是产权的界定与变化。由于国家在制度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通过推行制度上的创新使产权结构更有效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后来,中国的经济学者杨小凯、黄有光(1999)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他们利用这个新的理论框架发展了大量的模型来分析交易费用、分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这个模型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日常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降低将会提高人们的专业化水平,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杨小凯和黄有光构造的模型中,制度安排影响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又决定了分工水平,从而导致一个国家经济绩效的差异,这一关于制度安排是如何通过交易费用的变化来影响经济增长的解释,加深了人们对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了解。
三、制度决定论的再发展――官员升迁论
官员升迁论是经济学者根据中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升迁的概率和经济绩效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一)问题的提出。在马斯金、钱颖一和许成钢在2000年发表的《激励,信息和组织形式》一文中,马斯金指出中国各个省份的政治地位实际上是和他们的经济排名正相关的,这个政治地位体现在省级的官员在中央委员会的人数。
(二)中国经济学者发展了这一观点。周黎安、李宏彬、陈烨(2005)等找到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利用经验数据(1979~1995年期间)显示各省主要领导职位升迁与地方经济增长率正相关。提出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如果取得了更好的GDP增长绩效,就有可能获取升迁的机会。
张晏、龚六堂(2005)认为: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有竞争GDP增长率的激励,从而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张军(2005)认为:这种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成为我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它在早期是有助于经济增长和转型初期的社会资源配置的。
周黎安(2007)甚至相信,以GDP为核心指标的晋升竞标赛是理解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三)相反的观点出现。以上观点虽然是在说明省级以下的事实,但都是以省级以上的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到省级以下的数据。
邢华(2007)利用江苏省1990~2005年间52个县(市)领导的升迁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数据,甚至出现经济增长和官员升迁出现负相关的计量结果。
四、小结
通过对有关经济增长原因的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得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具体到中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国情,中国地方官员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将会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针对最新提出的官员升迁论进行详细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分析省级以下官员升迁和经济增长的数据,做一个实证分析,进一步论证官员升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4.
[2]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1999.
[3]汉斯等.发展经济学的革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潘士远,史晋川.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2.4.
[5]毛健.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脉络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1.
[6]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来自经济学的声音[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王永钦等.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J].经济研究,2007.1.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虚拟公司制;创业导师:孵化器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18-04
引言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分为三种类型: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强调项目设计、研究的过程;创业训练项目强调对项目商业可行性计划的研究和经营模式的研究;而创业实践项目强调真正的企业运行和市场化经营管理。这三种项目的共同特点都是学生自主参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通过实施该计划,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对比2007年国家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7)1号)精神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展和提升。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起到了“带动广大同学在本科阶段加强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的作用。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在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产品市场运作和推广的模拟运行和实际运行,积累创业经验,完成从创新到创业的蜕变。它体现了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高校不仅要重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培养学生诚信、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组织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商业规律和资本运作方式、公司运营和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北京邮电大学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在全面总结多年创新实验计划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精心组织实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一 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基础
2007年,我校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管理和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了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截止到2011年,我校共设立十二个创新实践分基地,将创新实践活动的受益面由原来的校本部校区扩大了宏福分校区,确保了大部分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2011年,我校创新实践基地累计提供350400多人时数的实验室资源用于项目研究和竞赛培训。
承认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将指导创新项目的业绩纳入到学校教师岗位考核的标志性成果中。同时,我们加大了对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除了每年评选校级“优秀指导教师”外,2011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评选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突出贡献指导教师”,重点奖励连续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数量多且效果良好的教师。这项措施将继续延续执行,以提高教师指导创新项目的工作积极性。2011年11月,我校第一届大学生创新指导教师研讨会隆重召开,研讨会的召开增进了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为院系间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教师逐年增加,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63.5%上升为2011年的69.8%。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学校积极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信息功能的基础上,2011年实现了网上创新项目的过程管理功能;另一方面我们还在高人气的北邮人论坛开设大学生创新板块,建立创新指导教师和学生飞信群,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实现信息和项目管理。
学校印制大学生创新实践简报,及时更换学校宣传橱窗的内容,使广大师生能及时关注学校创新工作状况和取得的成绩;2011年编写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宣传手册(2011)版》;录制《2011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宣传片》和《2011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成果简介》,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对外报道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截止到2011年,我校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共有参展项目295项,参观人次超过两万余人,并成功举办了两届大学生创新论坛。2012年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会和创新论坛正在积极筹备中,申请参与的项目和企业数都有很大的提高。
学校将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专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活动、自主实验活动、参加学术报告、英语听力口语测试、语言文字能力测试、选读书目、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都纳入到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四学分中,旨在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创新热情。
自2007年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至2012年3月,我校共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746项,参与学生近2900人次,累计指导教师794人次。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覆盖全校9个学院35个全部本科专业。
分析2007年至今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各项数据,不难发现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的进展情况。2007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90项,参与学生252人,指导教师104人次;2009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89项,参与学生350人,指导教师81人次;而2011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数达到265项,参与学生1055人,指导教师286人次。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活动受益面逐年增加。2007年立项项目放弃终止的项目32项,放弃终止比例为35.5%,2009年放弃终止的项目4项。放弃终止率为4%,2011年立项项目到目前为止的放弃终止项目16项,放弃终止率为6%,几年的数字对比告诉我们,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因为无法克服项目技术困难和其他原因而导致的项目放弃终止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趋势明显。从一定程度表明我校学生创新团队技术和知识储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创新梯队逐步形成,指导教师队伍稳定。从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科学管理机制已经形成并正在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上升空间。
二 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疾划的管理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卓有成效,在国际大赛当中与世界强队竞争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奠定了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环节和创业实践环节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符合学校综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支包括学生、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在内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搭建完善的校企联合育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知识、能力、人格、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复合、创新”特征的创新型人才。
1 明确三类项目的关系,构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我们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项目是过渡,而创业实践项目则是目标。
首先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分别从科研基本功和商业基本素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实际培训和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和经营管理基本技能。
可以从完成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优秀者,由学生申请成为创业训练项目。在科研开发和设计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产品经营技能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学生面对市场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进一步修改,使之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接轨,帮助学生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会需求中不断锻炼自己的科研工作能力。
最终,经过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商业模式的优秀科技成果,可以作为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进一步孵化和支持。帮助这样的项目尽早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三类项目虽然各有侧重,但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将三者孤立对待。三类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 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引导。
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为人才培养,我校确立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主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过去四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校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这部分的工作仍然延续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做法,但要充分考虑和创业训练计划的结合。也就是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前期立项时,强调充分考虑所开展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市场前景分析,对技术方案的成本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做好与同类产品和技术的分析和对比。商业思考和商业规划的引入,从一定程度降低了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纯粹性,但同时也减小了科学和技术创新的盲目性。将成本核算的方法引入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生动和实际的实践训练和演练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训练,而且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建立市场敏感性。
3 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开展创业训练计划。
创业训练项目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这部分项目可以单独申请,也可以从已立项完成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接受学生的转换申请而设立。重点强调模拟企业运行、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撰写完成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所谓模拟公司制管理就是每个进入创业训练计划的团队以《公司法》为法律依据,在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虚拟注册公司,按照公司的管理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相当于“政务大厅”,提供虚拟的公司注册、工商年检、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海关报批、人才引进、社保服务、市场监管等综合培训和服务。
在学校的帮助下,获得企业运行的体验和产品推广实际经验。
(1)编制项目计划书。选拔优秀的项目和团队进入创业训练环节。团队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编制商业计划书,这是创业训练的基本功,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如何实施”。内容涉及创业产品介绍、服务介绍、营销或者经营模式设定,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核算、运营模式财务分析以及投资回报和市场退出机制等。
(2)虚拟注册公司。完全按照注册公司的要求,准备模拟注册所需要的资料和文件,符合要求的由“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颁发模拟的营业执照,标志着虚拟公司正式成立。
(3)建设经营管理团队。创业训练项目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团队设置可以包括: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FO(首席财务官)、CTO(首席技术官),同时聘请一名相应的教师担任模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或者首席顾问。
(4)模拟公司运营。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模拟企业运行,一方面学习制定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开展经营活动,涉及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等。定期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提供模拟税务报表,定期模拟企业年检。
4 导入“创业导师”,引进“孵化器”,实施创业实践计划。
创业实践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和创业激情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1)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团队聘请创业导师。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校内外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激发创业激情、如何保持创业激情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从创业者成长为企业家等重大问题。通过创业导师的辅导,引进创业计划的资源要素,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之路。
(2)依托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器。
我校是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创业企业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为此学校应该依托以信息技术开发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孵化创业实践项目。并积极建立与风险投资公司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3)教学计划和创业计划相结合,定制个性化专业培养计划。
进入创业环节的学生在学籍管理和课程管理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拟成立专家委员会,个性化制定这部分学生的培养计划,一方面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在授课时间上给予更多地灵活性。
5 营造创业氛围,联合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要联合校团委、学生会、校友联谊会和大学科技园,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主办创业大赛”为主要形式,宣传以创新精神为主题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当中切实得到实惠,提升他们对高科技的深层次理解,为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还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计划,依托学校校友资源优势,请微软、IBM、朗讯等国际跨国公司和大唐、中兴、华为等国内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我校开展交流和创新创业辅导,组织创业团队成员深入高新技术企业内部,体验创业过程。以高技术科研成果、优秀创业人力资源、科学合理的创业机制和浓厚的创业氛围为要素,搭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成为创新创业团队的热土。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工作过程;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从基本原理到应用管理与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在人才培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该课程为适应数据库管理员的职业岗位打下坚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打好理论基础外,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且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一、数据库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保证。但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诸多弊端,特别是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内容过于依附理论课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分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多样性,以《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课程为例,部分院校在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完备性,缺乏学习的应用性和针对性,造成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情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数据库课程的实际作用,只是接受知识而不是应用知识,缺乏学习的动力。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等问题,这些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目前很多院校的数据库课程都是依托微软的Access、SQL Server平台来展开教学和实践。这使得学生对Access和SQL Server比较熟悉,但对其它主流数据库产品(如Oracle、DB2等)不熟悉,而Oracle、DB2在数据库市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份额,许多单位需要熟练掌握这种大型数据库产品的人才。这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胜任工作。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构建方法
(1)按知识应用能力构建。从学生能力出发,把课程实践教学各方面的内容按照能够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进行划分、归类和组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优点是构建思路更贴近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便于根据学生能力差异或不足,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强化学生各种能力。缺点是实践内容设计时,严格分出基本、专业、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内容难度较大,同时给教学管理也带来一定困难。
(2)按分级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完成不同级别的项目来实现。该构建方法是国外流行的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优点是使学生尽量摆脱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其项目构建简单易行。缺点是不善于探究、不积极展开思维活动的学生很难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很难深入学习,不适合培养高级学术型的人才。
(3)按分类分层次构建。结合学生能力和教学内容,先分类,再分层,构建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优点是分解和简化了学生能力培养过程,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达到整体能力培养的目的。不同层次可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手段使得教学手段运用、可操作性、教学管理等方面易掌握。缺点是学生的工程化能力和职业化素质的培养得不到提升。
(4)按工程化构建,以工程化能力和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优点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利于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和评价等管理手段的运用,有利于职业化、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缺点是不利于精英人才培养。
根据以上的构建方法,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采用分类分层次的构建思路,将分类分层次实践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按照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应用、综合应用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安排的是教学型、大赛型、企业真实项目,使学生完成由初学者到有能力者再到熟练者、甚至专家的转变,逐级提升完成实践技能的培养。
2.实践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实践环节并不是零散的一些教学单元,只有将包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实践等在内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的设计,合理定位各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才能使实践能力的训练成为一个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的体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课程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打破学科的束缚,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强调学生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且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深化校企合作,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以致用,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本门课程以数据库管理员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工作实际任务为起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3.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组织
在企业岗位需求确定的基础上,对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群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以确定该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该岗位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从而确定该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岗位职业核心能力的确定是课程开发中的关键工作,它会影响到课程的后续开发工作,包括学习领域的开发、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确定以及学习领域的创建等。
具体做法如下:
(1)基础应用层次:介绍各种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管理与维护。基于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SQL Server 2008 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抽象为3个学习情境,分别为学习情境1――基础配置14课时、学习情境2――安全维护26课时、学习情境3――安全管理32课时。实验的内容如图1所示。
(2)综合应用层次:基于工作过程,以工作岗位为依托,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实训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图2所示。
(3)顶岗实习层次:是在学完该课程并完成了必要的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实验之后而进行的实训,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库软件相关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实验教学层次。该层次是以一个企业网站为例,围绕对该网站的数据进行备份、恢复,并对网站的服务器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
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三大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交替进行完成教学任务。在学完全部知识后,教师通过项目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课堂教学环节主要为书本知识的讲授和演示,形式主要为教师启发、讲解,学生学习。
实验教学主要为实践课本中的相关实验,形式为学生在实训室独立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交替进行,完成日常教学任务。
项目教学主要为完成一个综合的项目案例,形式为教师将学生分组,并指导小组上机完成案例,最终根据每个小组的情况来评分。每个模块单元的教学过程均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习之前,明白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
最后,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课后学习过程监控。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信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微信公众号,还建立了学习群,学生可以通过公众号接受实训任务单、了解技术前沿等拓展学习资料,还可以在微信群里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可以进行答疑解惑。
4.其他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
(1)在数据库课程(SQL Server)的基础之上,开设Oracle、DB2等大型数据库的选修课,并采用以考认证作为目标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考认证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比被动学习效率高很多。学生通过获得证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信心,另外还对今后的就业或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2)组织学生参加数据库竞赛,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由于竞赛为开放选题,只要是任何与数据库应用相关的主题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研究方向,激发学生的创意和学习热情。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样促使他们思考、学习和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数据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教学手段的系统变革,推进新技术条件下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实施、指导和检查。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潜质,从做中学。
创新型实验教学层次: 以毕业设计为主,面向IT 竞赛、学生科研立项、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把综合理论知识和技术融入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开拓学生的个性和潜力,为优秀学生的培养创造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保证创新的基石,如何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未来IT人才的综合素质。
通过上述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的设置,使我们深深明白,教学内容不仅要紧跟课本,更应跟踪最新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因此优化了数据库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突出人才培养与需求结合、与市场结合的特点,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成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继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使之适应应用性教育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家良,陈晓峰.数据库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验室科学,2012.8.
[2]尹天光.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北京教育(高教),2010.7.
[3]韩芳,覃兵文,吴西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教改创新],2013.9.
[4]黄志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数据库教学改革与创新 科技信息,2011.3.
[5]牛新征,张凤荔.空间信息数据库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
[6]许家瑞,周勤,陈步云等.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